夜深人静,抑或百无聊赖的时候,不知你们可曾想过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我们与这个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们身处的宇宙如何诞生,又是否会灭亡?
我们的命运是铺就好的轨道,还是未知的岔路?
如果你哪怕一瞬间有想过,就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纪录片——
《宇宙的奇迹》
BBC 出品的纪录片我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随着这几年《蓝色星球 2 》、《地球脉动 2 》等在国内网络平台的播出,BBC 广为国内观众所知。
《宇宙的奇迹》并不是那种生硬说教的科普片,而是人类写给宇宙的一首诗。
它放眼最为宏大、浩渺的主题,从命运、星尘、引力和光四个方面讲述了宇宙万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和宇宙的联系。
在宇宙 137 亿年的寿命面前,时间,显得苍白无力。
人的一生,更是沧海一粟。
用有限的生命去感受“无限”的时间,这种体验来之不易。
抽象的时间其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哥斯达黎加的奥斯蒂奥纳尔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每年都会有数十万只太平洋丽龟前来产卵。
而这些古老的生物来此繁衍生息的习惯,已经持续了一亿年。
这个时间的跨度无法想象,整个人类历史才不过区区几百万年。
一亿年以前,恐龙还统治着地球。
感受完时间,再来感受距离。
1977 年 9 月 5 日,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升空。
它的任务,就是飞,尽可能向外太空的远处飞。
迄今为止,它游荡在宇宙间已经超过 40 年了。
在 1990 年,当它飞行至太阳系边界的时候,拍摄了一张照片。
图片里那个隐约可见的亮点,就是地球。
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一次最为壮阔宏伟的“自拍”。
同时我们也知道,人类和地球在宇宙间有多么微乎其微。
尽管微小,可我们每个人都和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不单单是地球。
从太阳到地球,从恒星到星云。
从一只动物到一株植物,从一块岩石到一个人类。
皆由这些化学元素构成,只是排列方式与成分占比不同而已。
而这些元素,都来自恒星璀璨的消亡。
和人一样,恒星(如太阳)也有着自己的生命。
虽然它的生命要比我们长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但最后,恒星都会以一场华丽的大爆炸完美谢幕。
在一亿度的高温之下,质子形成中子,二者又不断碰撞裂变,终而生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
而这些元素,正是构成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必需品。
氧、碳、氢、氯、镁、铁、锌……
正是有了恒星的牺牲,才有了其它生命形成的可能。
而和我们人类最有不解之缘的,是距离地球约 1500 光年的猎户座星云。
星云,是恒星爆炸后的产物。
伴随着光和热的喷薄而出,新的生命在其中孕育。
看到动图中闪光的亮点了么?那些就是新生的恒星。
而我们赖以维系的太阳,曾经就是其中的一颗亮点。
组成我们生命的化学元素,也正是来自于猎户座星云。
因此,我们每个人和宇宙,都有着如此浪漫而微妙的联系。
原来,我们常说的“尘归尘,土归土。”
指的不是凡尘,而是星尘。
多美啊!每当我们仰望星空,便是望向我们来的地方。
《宇宙的奇迹》会让你明白,科学不是枯燥晦涩的计算和推演,而是一种浪漫的感受。
感受恒星消亡所赐予我们的生命元素;
感受从一个夸克到一个生命的进化奇迹;
感受太阳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提供光和热;
感受地球家园让人类在宇宙间暂且停留。
对,我用了“暂且停留”四个字。
花无重开日,人无往少年。
在《宇宙的奇迹》中,有一个概念称之为“时间箭头”。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时间视为离弦之箭,从始点射向终点,不可改变、不可逆转。
比如,上面动图中的冰山。
我们只能看到它融化瓦解,落入海中,与水混为一体。
但除了用影像倒放,我们永远不可能看到水从海面跃出,然后自己凝结成冰,重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
这就是时间箭头。
为什么时间会流逝?
为什么过去和未来会不同?
为什么万事万物会一直变化?
在此,需要提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
图中的公式可能对你们来说会比较难理解。
但在热衷科学的我看来,也是一脸懵逼……
所以,图不重要,我来言简意赅地粗浅解释一下:
任何事物都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而这赋予了“时间箭头”一个最大的特性:即变化的不可逆。
也就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并且这个变化是无法再逆向发生的。
摔碎的镜子无法重圆,推倒的沙丘无法再建。
电影《星际穿越》也提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已故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它的巨作《时间简史》中,将时间箭头分为三类:
1.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无序度或熵增加;
2.心理学时间箭头,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
3.宇宙学时间箭头,宇宙在膨胀,而不是收缩。
时间箭头,终将带人类和宇宙走向灭亡的终点。
这可能是无法避免的悲伤结局。
但时间之箭还要经过相当漫长的飞行,长得超乎我们想象。
而在它飞行的时候,会不会已经勾勒好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呢?
《宇宙的奇迹》第一集的名字就叫:Destiny(命运)。
科学的起点是宗教,尽头是哲学。
想想看,三者是不是自诞生以来都在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所以,别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只是目前人类所不知、所不解而已。
电影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
在它诞生的这 123 年间,无数伟大的电影人穷其一生,想要用 90 分钟找到宇宙 137 亿年的终极答案。
也许,这个答案就是,一切命中注定呢?
《暴雨将至》《十二只猴子》《蝴蝶效应》
《春夏秋冬又一春》《恐怖游轮》《大只佬》
《前目的地》《降临》《星际穿越》
因果、宿命、循环、命理、轮回……始终伴随着这些探讨时间的电影。
一切偶然之中,都暗藏着必然。
瓦特注定要发明蒸汽机;
梵高注定要画出“星空”;
牛顿注定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贝多芬注定要谱出“命运交响曲”;
奥逊·威尔斯注定要拍出《公民凯恩》。
《降临》台词
你注定要遇见某个人;
你注定要考上某所学校;
你注定要从事某个行业;
你注定要定居某个城市。
《大只佬》台词
当然,不是说我们要因此臣服于命运的齿轮,悲观被动、消极厌世。
通过宗教、科学与哲学这些文明智慧的结晶,帮助认清我们脚下的路和眼前的未来,不说大彻大悟,至少通透豁达。
这才是重点。
曾国藩说:“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蝴蝶效应》台词
未来是注定的,但也是未知的。
不要因为前半句而怠弃,请为了后半句而竭力。
《降临》台词
对话框回复【宇宙】领汁源。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这是一部非常美的纪录片 以科普的形式讲述宇宙的浪漫 展示宇宙奇迹的无所不在 其实科学并没有那么复杂 这是BBC纪录片里非常有名的一部,据说播出的那年使得英国当年报考天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大幅度上升。 这个系列很显著的特色就是它有一个十分帅气的主讲人,Brain Cox教授。他的存在让一部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多了更多故事的色彩,因为纪录片的形式是以Brain教授在世界各地讲述各种不同的故事的形式展开,用最生动的故事来讲解宇宙最深奥的道理。 这一点我觉得很棒,一方面降低了对宇宙知识的那种畏难心理,一方面又会加强宇宙奇迹的那种迷人色彩。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他可以搭乘超音速战斗机体验突破音障,可以坐上宇航员训练离心机体验5倍地球重力,可以站在溶解的冰川前方,看着一块冰川坠落入海面,也可以在沙漠中,用模具建一个沙堡。 他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来向我们讲述宇宙间最壮丽的奇迹,最雄伟的美丽。 宇宙的那种美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美,这部纪录片多次让我感受到内心无比的震撼。而这些美就是要由我们去感知的。在第一集“时间之箭”的结尾,教授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生命就是宇宙理解自己的方法。在我看来,人类真正的重要性在于我们有能力、有欲望去了解和探索这个美丽的宇宙。” 第二集一开始,Brain教授就去往了尼泊尔。尼泊尔人信仰“湿婆”,相信只有毁灭才能带来重生,这恰巧与宇宙的规律暗合。 之后教授对“化学元素”做了介绍,介绍了元素形成的过程,讲了恒星的老去、温度的上升,核聚变逐渐升级,不断产生质量更大的元素。 这是一场宇宙间壮丽的歌剧。 “你是否会想到,组成我们身体里面的所有的碳原子,都是在几十亿年前的恒星内部伴随着高达几十亿的温度发生的核聚变而形成的” 这么一想,感觉自己还挺重要?我身体里的原子可是经过核聚变而来的啊! 第三集是引力,教授先阐述了经典力学里的引力,后来通过讲解水星的怪异轨迹引出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是空间的扭曲。 “世界上的事物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做概率运动。电子运动的轨道非常大,是原子核大小的很多倍,而电子却非常的小,原子就像是一个石子周围飘荡着灰尘。 这两句话得出的结论是非常惊人的,那就是原子体积里都是空的,继续向下推就能知道其实我们人身体里的99%,也是空的,甚至这个地球上你见到一切也几乎都是空的。” 怪不得有时候我感觉我脑子里是空的。(划掉) 第四集是光,时空的信使。 其实我对于光一直有着各种的想象,想了很多之后有一个问题令我深深地困惑。我不敢去想象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因为说到底,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各种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众多电磁波中一小截可见光作用于视觉器官,然后这些信息通过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产生的视觉影像而已。 真实的世界是更加“绚丽多彩”的,各种各样的电磁波在空间中振荡、传播,它们记录着信息,承载着宇宙的历史。 据说皮皮虾神奇的视觉系统可以辨别16种颜色,连紫外光谱的光都能尽收眼底。“目光所到之处皆为花火”这句话用来形容皮皮虾的视觉真真没错。 别小看这16种颜色,因为人类其实只能感知3种颜色(红、绿、蓝)而已,不对比是不是感觉不到这种差距?而狗只有2种(红、蓝),所以小狗眼中的世界是非常暗淡的,一片鲜绿的草坪在它们眼中看来却如灰色雪地一般。 所以,皮皮虾眼中的世界是多么绚丽啊,不过还是得被只能感知三种颜色的我们吃掉。 跑远了,再回到纪录片来。 了解宇宙的宏大并不是为了说在宇宙面前人们是多么的渺小,相反,对宇宙更深入了解会让我们理解到我们的生命是有多么的宝贵,人类的存在是有多么的伟大。就会明白,宇宙是花了多少的功夫才费力地维持了生命的存在。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每天想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干什么呢?这不和做白日梦差不多吗? 我觉得,其实短暂跳脱开手头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做一场宇宙大梦。只是在思考这些宏伟的事情的时候,会感觉仿佛可以融化掉这世上的一切琐碎。毕竟,宇宙的结构要比人类社会简单得多。 会明白生活一时的得失不必放在心上,因为在宇宙的时空范围内,整个人类的历史都不过是一瞬而已,我们的一次失败或者成功又算什么呢? 所以失败了不必气馁,成功了不必骄傲。 多了解一些这样子“不着边际”的事情不是要去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现实。 是要认清现实中的一切名、利都是没有意义的,便有一份动力去追寻一些更加美好的事物。是要认清社会中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争我抢是多么的拧巴,便有一份清净心去努力做些事情。是要认清宇宙苍茫、星河滚烫、暗透了才更看的见星光,便有能力去度过生命中的低谷黑暗与迷茫。 好吧,我又跑远了,那就这样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山冰桐雨)
137亿年之久,930亿光年之广,1000亿个星系星罗棋布,每个星系又包含着千亿、万亿颗恒星。
我们把它称作宇宙。
一直以来,我们赋予宇宙的形容词是浩瀚、神秘、复杂、遥远…
但这部纪录片里,用温柔和浪漫来形容它一点都不为过。
BBC出品,必属精品。
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纪录片,保持了BBC一贯的高水准大制作。
随便一截图就是美到窒息的星系和星云。
纪录片一开头就是两个堪称究极的问题:
我们为何在此?
我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
这是我们从孩童时就会追着大人们问的,也是这部纪录片所探寻的。
因为说到底,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所以探知我们的起源和归途,就不可避免要追溯宇宙的存和亡。
在过去的100年里,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从复杂的宇宙中总结适用于所有时间、地点中的所有事物的自然规律。
这部纪录片的主讲——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有着“摇滚明星物理学家”之称的Cox教授,有着不同于我们刻板印象中科学家的反转形象:
没有杂乱的灰色头发,不穿皱巴巴的实验服或不合身的裤子,颜值和衣品随时在线。
甚至当选过《人物》杂志“年度百大性感男士”,真实的“聪明是性感的新定义”了。
作为D:ream乐队前键盘手他还一手包办了《宇宙的奇迹》每一集片尾的选曲。
也正是这些”不科学“的特质,将美学和深刻奥义,宇宙和平凡的事物相结合是Cox教授所擅长的。
除了让宇宙更平易近人外,他还给宇宙和星空蒙上了浪漫和诗意的面纱。
要讲述宇宙,首先不得不提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时间。
为了讲述时间,Cox教授奔赴到了阿根廷的莫雷诺冰川,这里延绵无边的冰川似乎一年四季永不消融。
但实际上每年都有2.5公吨的碎冰从冰川脱落,融入湖中。
这体现的正是时间的本质,就像雷诺冰川在漫长的时间一直经历的:雪花落地-冰块形成-冰川慢慢沉入深谷-巨大的冰块掉入湖里。
这些顺序是相同的,它们从不混乱也不会逆向发生。
这就是宇宙中“时间箭头”的概念。
注定了“浪花离开湖面-结成冰块-粘回冰川”只能靠CG合成,不会出现在自然界中。
我们人类也遵循着不可逆的时间规律: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
宇宙长河也和冰川入海、生命衰老一样不可逆转。
发光发亮的太阳将不可逆地演变成白矮星。它的“心脏”将会变成一块散发着微光的灰烬,
最后的余温在广袤极寒的太空中逐渐冷却,发出的光芒,只相当于晴夜里看到的满月。
太阳的命运也会是所有恒星的命运。
恒星不会永远闪耀,它们都会消亡,宇宙将会陷入无止境的黑暗中。
而就连“时间箭头”也不是永恒的。它会一直演化直到不复存在,也就是时间的流逝无法被计算到的时候。
那时候,宇宙不会再有变化,那个时期就是众所周知的“宇宙热寂”。
“生星时代”时,太阳只是银河系两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我们的星系也只是一百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这些让人为之倾倒的迷人存在会在“宇宙热寂”被终结。
那时,宇宙将变得荒芜和凄凉。
我们的生命、地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都会走向消亡。
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从宇宙起源到最后一个黑洞消失的茫茫时间里。
我们这种宇宙中微小的生命,只有百分之千亿分之千亿分之千分之一的可能性。
我们的诞生是那么艰难而偶然,所以于我们来说,最惊人的宇宙奇迹不是恒星,不是行星,而是我们自身。
我们人类、风化的岩石、繁茂的树木、慵懒的猫、整个宇宙。
这些事物看似毫无关联,却都是由92种元素组成的。这些诞生需要依靠化学体系的作用。
Cox教授有用浅显的方式展示庞大而复杂的宇宙运转的超能力。
就比如:他把宇宙中复杂的化学体系类比为小孩子最爱的”吹泡泡“。
把一个泡泡看作单独的质子,两个泡泡黏在一起就相当于两个质子黏在一起,这时候其中一个泡泡也就是其中一个质子就变成了中子。
更多的质子和中子黏在一起就构成了不同的组合形式,产生了不同的物质甚至于生命。
吹泡泡这个过程叫做核聚变,它用最简单的“泡泡”构建出了如今我们熟知的大千世界。
“吹泡泡”不是纪录片里Cox教授唯一孩子气的流露。
他会在目睹行使着”太阳历“职责的长基罗石塔时惊呼“有趣”。像个看到心仪玩具的小孩子一样想把它搬回家。
也会在论述宇宙循环时随手弹上一首舒缓的钢琴曲。
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一直保持着对宇宙的赤心和钟爱。在他的身上,那个仰视着漆黑的夜空、沉溺于闪光的星星的小孩子一直存在。
从茫茫宇宙中追寻到的我们人类的规律和对生命的感悟是他的描绘中最温柔而浪漫的部分。
在解读人类起源的时候,Cox博士驱车来到了阿塔卡马沙漠,这里因数量众多的陨石而闻名。
陨石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残留部分,偶然与地球来了个邂逅,散落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在攀爬过一段沙丘后,坐在被沙漠粗粝的风沙长久侵蚀成诡异形状的岩石上,Cox博士拿出了一块陨石。
这块黑不溜秋其貌不扬的石头比地球上所有的岩石都要来得更古老,人类存在的历史与之相比更是短暂得不值一提。
但我们能从这样一块开天辟地之时就存在的陨石中,发现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的存在。
众所周知的是,蛋白质是我们人类、是生命最基本的组成元件。
所以不难推断出,开启我们生命之路的碳化学反应,早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就在外太空发生了。
地球上的第一个氨基酸也许就是在太空的深处形成,被陨石传送到了地球。
很有可能,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左手的原子和形成右手的原子又是来自不同的恒星。
仰望星空时,恒星对于地表上的我们美得遥不可及,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是宇宙的奇迹。
这是我所知道的关于物理最有诗意的事:我们都是星辰。
我们来自已逝的恒星,当我们仰望星空,是在凝视未死的同伴,是在凝视我们的起源。
就像在云被晕染成渐变的桃红色的傍晚,湖水倒映出好看的天色时 。
Cox教授傍水而坐所说的:
每个人
你所热爱的一切
你所憎恨的一切
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宇宙生命最为伊始的几分钟内
由自然的力量合成
在恒星的中心转化
或者在它们燃烧的消亡中诞生
而当你去世的时候
这些碎片将回到宇宙中
进入无限的死亡又重生的轮回之中
想象一下,也许在几亿年,几十亿年后。你和我又会化作尘埃,在广袤宇宙的另一个星球上相遇。
这大概就是宇宙给予我们最慷慨的温柔。
宇宙给予我们的温柔不止于此。
被城市的霓虹衬得微弱的星光,可能从二百五十万年前就踏上了旅程。
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远古的祖先能人,正在非洲广袤的平原上漫步。
就是在那些光线穿行于无垠宇宙的同时,人类不断进化,一代又一代的生老病死,周而复始。
旅途开始的二百五十万年后,这些远道而来的信使,穿越漫长的时间,映入现在我们的眼帘。
黑暗中我们抬头。
星辰从远方赶来,赴一面之约。
这种相遇是宇宙级别的浪漫。
教授真太帅了 Brain Cox 粒子物理学家 英国皇家科学研究员 曼彻斯特大学做教授 九十年代英国摇滚乐队D:REAM键盘手 这部纪录片配乐太美 旁白写得太美 每集片尾曲都是他亲自选的 教授还演过Doctor Who 是个超级Whovian 两年前教授在他讲座上 满怀崇敬谈到卡尔萨根对他们这代人的影响 许多人对物理对天文学的热爱因他开始 想说教授你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卡尔萨根啊
事件发生的顺序总是相同的,它们从不混乱也不会逆向发生。宇宙中的生命也只能在时间长河中存货一瞬间,因为生命,如恒星行星及星系一样,只是宇宙从有序到无序暂时经历的一个过程,人类是宇宙所创造的有意识的物种,生命就是宇宙理解自己的方法,人类的真正重要性在于,有能力有欲望理解和探索这个美丽的宇宙
每个人,你所热爱的一切,你所憎恨的一切,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在宇宙生命最为伊始的几分钟内由自然力量合成,在恒星的中心转化,或者在它们燃烧的消亡中诞生,而当你去世的时候,这些碎片将回到宇宙中,进入无限的死亡又重生的轮回之中,就那样成为宇宙的一部分是多么奇妙啊,多么摄人心魄的故事
美丽这个词很可能在物理学中被滥用了,我也尝尝把它挂在嘴边,但我认为没有科学家会对它来评价,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提出异议,因为这个理论描绘了这样一副宇宙画面,天空中的每一颗卫星,每一颗行星,每一颗恒星,每一个星系都在施展其才,扭曲这璀璨的星空然而宇宙万物必须遵守这种扭曲从质量最大的黑洞到最小的尘埃微粒,甚至到光束。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最诱人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尽善尽美,我们知道它还不是描述宇宙结构和形状的终极版本,这才是最美丽的领域,介于知与未知之间,那才是宇宙真正的奇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了解宇宙的过程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细碎的证据通过穿越无垠的宇宙的光线传递给我们。可是我们不仅仅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因为宇宙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了解星尘如何创造了我们彼此,一个简单的宇宙化学体系如何描绘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我们探索深度时间如何打造宇宙尽头的奥秘,更为生命存在的那短暂一瞬而叹为观止,我们还看到了星尘如何建造初宇宙中最宏伟的结构体。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光束为我们传递来了信息,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焦虑恐慌或者低落沮丧的时候,想着宇宙的浩渺和永恒的时间里万物流逝,总是感到一些奇妙的抚慰。
记录片,科普片,宇宙物理,时间,存在意义,哲学...制作精良。视觉效果灰常惊艳,各种宇宙奇观尽显眼前,不停赞叹~~举例也比较直观明了,失重试验那段有点搞,唯一例子不好的是突破音障那段,还不如直接拿图片了解更清晰。教授很让人敬佩,内心很强的男人,就是外表很娘。。。
教授你的笑儿融化了苦逼科学的和大众文化的屏障
好美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慨就是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只能觉得人类是在太渺小了 在这样一个诺大的浩瀚宇宙中 无边无际的广阔星辰中 我们只是那一丝丝的微光 时间塑造着一切 把混沌化为有序 把冗乱化为沉寂 铺满厚厚的灰尘 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往 看着来自数百万年前的光芒 似乎又有所慰藉 宇宙自始自初便与我们同在 但我们所见永远也不是当下 觉得孤独 寂寥 一切都不会永恒 恒星 白矮星 红矮星的交替 黑洞的吞噬 星系的融合与碰撞爆炸 这一切构成了动态 无垠 广袤的宇宙
据说英国今年A-level选自然科学的学生增加,大学选天文的学生更是暴增了40%,BBC欢乐的分析说那肯定是因为我们的纪录片嘛,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人见人爱比摇滚明星还拉风的物理学家Prof. Brian Cox啊!唉,BBC连"Cox effect"这种词都用上了,教授您是有多大魅力啊!
这是我见过天体物理纪录片系列里最帅的主持人……
这种片最好的就是我这种物理白痴也能了解到宇宙的一点皮毛,但仅仅是这一点皮毛都足够用一生去思考了。宇宙的历史之前的历史,宇宙的边界,或许在人类所有的文明时间里都探索不到啊。
我们和未来现在一起,看到的却是过去。不管外星文明存不存在,我们都是宇宙的奇迹。只是这奇迹未必有多美丽。所以我说科学是最终幻想。还是喜欢爵士版的pure imagination。在夜里听着他失眠。
万物一体…太浅太娘太风光片…
美之极致在宇宙,在自然,在生与死的无尽循环。温柔的教授的解说,英音听起来很舒服。
Brian Cox无穷浪漫
“那个星系,穿过250亿光年,来到我们的视线内,而我刚刚为它拍了张照片。”教授说话时眼睛里带着光。人类多么渺小啊,人类是地球的沙砾,地球是银河的砂砾,银河是宇宙的砂砾。而我们有幸,用我们的眼睛去探测光,瞥到宇宙奥秘的沧海一粟。每一集都想哭,也真的哭了。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的最有诗意的事情:你们都是星尘。”
关于时间之箭的解释,震撼了!
英国人说话跟读诗似的
这四个小时的知识学个皮毛都够吹半辈子的牛逼了!
主持,你这是在玩自拍吗?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这么着迷于宇宙,今天受到很大冲击,顿感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巧夺天工。我只是烂漫宇宙时空长河中的一颗微尘,难怪人类自始至终就在记录星空,就像细胞会自觉为它所在的有机体贡献一切生命一样,这是宇宙刻在人类基因中的使命。
When you die,those pieces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universe in the endless cycle of death and rebirth.
Brian 你不要这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