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拖拖拉拉终于读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
一个多月前公司办活动送书,那么些想读的,那么些想买的,最后偏偏选了《草房子》,冥冥中仿佛被潜意识牵引,选中它。草房子,草房子,光念叨名字就能有一种莫名的难以解释的熟悉感。今天读完最后一章,终于想起来,为什么我仿佛亲眼见过杜小康站在船上,仿佛见过桑桑。
那还是初中一年级,一个周末下午,和当时最要好的朋友,在她家里,拉上厚厚的窗帘,在黑乎乎的房间里看完的电影,《草房子》。那时候真小,不懂套路,不懂叙事手法,不懂故事衔接,不懂演员演技,只记得看到桑桑的爸爸背着他在一个光线很不清楚的巷子里走,然后和朋友哭的稀里哗啦。那时候那么小,也知道至今也难以说清但烙在身体每个角落的亲情。我还是不懂我在哭什么,我为什么会哭,但今天看到最后一章时依旧鼻头发酸。
曹文轩在序言里说了一大篇观点,我觉得对错不重要,乐于分享就已经很勇敢了。当下好像很流行现实主义,流行揭露人性的黑暗冷漠等等。上一本温情脉脉的书还是张嘉佳的《云间有个小卖部》,然后看的大部分都是和当下生活相关的,的确,现实主义好像更加容易接受。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草房子》这样的存在。
现实的浪潮一层又一层地拍向油麻地,一层冲走了红门的繁荣,一层冲走了邱二爷的世代家产,但是冲走的红门后面,杜小康无助过哭过后和现实妥协然后强大,冲走邱二爷的家产和性命后,邱二妈终于接受了细马,从此母子相依为命。人生好像就是失去什么然后又得到什么,再失去什么又得到什么。我们可能拼命也阻挡不了现实的波澜,但波澜中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那么令人动容。我大概就是被一次次感动哭的吧。这些美好就是人生很值得的地方吧。
一起看《草房子》的那个朋友现在已经好久没有联系过了,当时,是最好的形影不离的朋友。我想起了和她一起经历的很多事情,书中最后一章说,油麻地在桑桑心中是永远的。那个朋友,那些时光,在我心里是永远的。
和其他原著党不太一样,看完《草房子》小说我又重翻了一下电影,每每在电影里看见书里写的情节,我都很开心,特别开心,特别特别开心!电影的确也省略了很多,人物可能没有书中那么立体,但那种氛围还在,油麻地小学的样子,桑桑的调皮样子,频繁让我想到那个千里之外的十八线小镇,我的家乡。想到十八线小学,想到小时候跳舞扎的羊角辫,想到那时候因为不服输做出的傻事,,,
好想回家
好想回十八线小镇
好想回到那年什么都不懂的自己
小镇青年梦里的远方最后最后竟然是家乡
电影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相秀气的男孩 他就是桑桑 他的脸上带着甜甜的笑,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天真又调皮的男孩。这个故事发生于油麻地小学,发生在那一座座草房子里。在这个故事里,我认识了天真活泼的桑桑,聪明善良的纸月,自卑敏感的陆鹤……他们的经历展现在我的面前,有悲有喜,有哭有笑。我为陆鹤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而骄傲,为蒋一伦老师与白雀有情人不能在一起而感到悲伤,为桑桑与杜小康的珍贵友谊而开心……我仿佛不是在看电影,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在与电影中的人物共同经历这些事。我想,这些生动的故事也许是真实的吧,平淡的生活,却引人深思,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独特之美! 电影中令我深受触动的一幕便是桑乔(桑桑的父亲)带着桑桑到处问医治病,因为看到这一幕的我,流泪了。我流泪是被这伟大的父爱感动,更是为桑桑难过,这个活泼可爱的男孩,这个只有11岁的男孩,却因重病将要离开人世,让人无法接受。这时,剧情急转直下,一位卖茶的老人给出药方,治好了桑桑的病。这一刻,我破涕为笑,为桑桑,也为桑乔。这个小男孩在生命边缘走一圈后,明白了许多,也懂事了许多,我只愿天真纯洁的笑能一直挂在他的脸上。 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大,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令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可能是因为它的平凡真实,也可能是因为这群淳朴的孩子们,还可能是因为那个全是草屋的油麻地小学……
原著不错,但这片拍很糟糕。
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取舍,全部删去了秦大奶奶与细马的故事。其他也进行了改编。如白雀最后其实没有嫁人而是去江南找妈妈,杜小康爸也没死,电影里众人误将桑乔认为是纸月爸情节也是改编的等。同时将纸月提前第一出场。
改编没什么,但这片节奏剪辑很差。不是什么,就是拍得太赶了。情节像流水账一样,并且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一些情节还很费解,如蒋一轮与纸月最后的分开,纸月爸爸最后的出现等。
另外流水账情节赶脚的结果是人物情感的营造与我们的共鸣不到,当酝酿我们情绪到时,情节却戛然而止了去急急忙忙赶下一场戏,情感空飘着。对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没体现。
另外,改编问题。我不喜欢里面的改编。对于白雀最后的嫁人结果不喜欢。对杜小康营造最后的卑微与底下状况更是气愤。原著里杜小康是怎么样,乐观积极向上,买东西自然不卑微。影片呈现的根本不是最后的杜小康。
我试着传封简讯给童年,却一直没有收到回音。直到读到草房子的故事,让我得以重温童年。 《草房子》的电影简明、素朴、温和,像是一位故友谈笑着携我同观一位名唤桑桑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童年时光。那些人那些事在影片中倒带,桑桑对在油麻地里短暂六年童年生活的再现,仿佛见证了人一生的历程,无论是他亲历的,亦或是油麻地里的人们经历的,无一不使我动容。影片中情节缓而不慢,一点点的推进,犹如月光在玻璃杯身上做起的画,若有似无的描摹,却留下惊心动魄的杰作。影片末留下的空白,引发了我对儿时的无限怀想。电影无法细致入微的映射出油麻地里的细碎却动人的故事,总感觉不入味。 于是我便去读了《草房子》的电子书,虽然遗憾没有纸质书的真实触感,但是书里面厚实的感动却一点没少的给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前期的欢快轻松使我忍俊不禁,后期的静谧悲伤使我不禁泪流。好像所有的好故事都要以悲伤来诠释,不然总让人觉得不够深刻。成长可以有千万种风貌与演绎,而最根本的底蕴似乎就是悲苦。的确仿佛苦药才更让人感同身受。小说叙述的故事散而不乱,节奏舒缓,曹文轩从始至终都在以静淡的笔触,构思出油麻地的一切,那是一个如桃源般的地方,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心生向往。读着草房子里大片大片的芦苇荡,广袤的艾草地,脑海里忽然涌现白居易的诗句“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又似初品一杯清茗,一丝丝苦味冲斥味蕾,微妙地慢慢回甘。 桑桑的童年是极简单纯粹的。或许是“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正如我们什么也不是,而我们也就只是仅仅只是自己而已,好好的做好自己就够了,像儿时一样。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桑桑无疑是百分之百幸运的,虽然电影和小说里都没有点明,但我猜想,他后来的一生一定都被油麻地的经历治愈着,他在极小的年纪里经历了无数变故,遇见了许多温暖的人们。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纯真艰难 。他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故事里的亲历者,同样也是一个旁观者。他经历了自己童年的欢快与成长的疼痛,见证了细马与杜小康的一夜成长,短短的记叙中藏着他对纸月说不清道不明,模模糊糊的喜欢。这一切都被刻进了桑桑的骨血,他遇见过的人,教会他善良、感恩、热爱、接纳等美好品质。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揣着一颗怀乡的胃,言行里都纳着故乡的影子。 电影与书的织汇融合,故事的脉络一一清晰。电影是以一种不同于蒙太奇式的回忆录似的表现方式,并没有拍摄桑桑成长后的现状,而是将内容定格与小时候发生的故事,用多个零零散散的片段共同组合成。书里人物则更丰满,有秦大奶奶对油麻地人事态度的转变,邱二妈与细马关系的层层递进,传达出阵阵暖意。桑桑的童年是极幸福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社会混乱的年代,能够安安稳稳的上小学,心安理得的调皮捣蛋 ,吃穿住用行都有母亲操持打点。每天只需想着喂饱鸽子、吸引人们的关注、自行车,调皮捣蛋就好。他有着独属于小孩子的倔强与善良。他也是在被温暖着感动着成长。恰如书中温幼菊老师说:“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你们,包括纸月在内的孩子们,让桑桑看到了许多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他没有理由不好好吃药。” 我读到后来亦为桑桑的病纠心,接着往下看发现苦难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我被桑桑父亲不肯放弃一丝求医机会感动,哪怕生机渺茫,也肯不停歇。想起小时候我因事故导致腿部骨折,家人带着我四处奔波看病,生怕落下病根的经历,全家人渴望着我早日安康的愿望,深深植入我的心灵。桑桑的童年是他成长的根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礼物。他常常感到困惑“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轻松与沉重、欢乐与苦涩、希望与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长大的。”大多数人或许都是这样跌跌撞撞成长起来的,少部分人极其顺利。温瑶曾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彷徨,只有一瞬间用来成长。” 我们一路上跌跌撞撞,横冲直撞,哭着笑着也就长大了。幸好被温暖的人温暖的光照亮过。 藏埋在心底里的童年就似风一样再也吹回不回去了,童年的记忆也或明或暗的深埋在身体的某个角落,一碰到相似的事情时,回忆便一触即发。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不一样,对童年记事的多少也相异。 我是个记事很晚的人,因而我对儿时的记忆 并没有那么深刻也谈不上太刻骨铭心。但有些事却根深蒂固的深深扎根在我心底。小时候因为贪玩差点走丢,被家人在大马路边上找到,遭遇了记事以来人生第一顿毒打 沿着猪肉铺的摊位上的我一路边哭边狂奔,被手抄家伙的大人们沿街一顿毒打。现在想来和桑桑因为顽劣被父亲教训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哭笑不得原来这就是“打是亲骂是爱”。而小时候的我并不懂,还为此哭了好久好久。如今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一直找不到孩子的大人们该有多惊恐啊!他们一定是设想了无数种糟糕的结局 ,一旦找到孩子时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我渐渐也能理解了。 小说里没有不过分的刻画悲伤,却能一点点勾起我与之相似的回忆。像在异国他乡时 不经意间吃到了家乡的美味 勾起了怀乡的胃。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故事的最后,纸月与僧人离开,桑桑大病痊愈,等许许多多的人物慢慢离场,都是平淡的笔触细腻描摹,但是又不缺乏温馨,大家都在忽隐忽现的表达着彼此的深爱。淡雅的文字,细腻的情愫,不知不觉就桑桑就作别了童年,我不禁泪目,原来我们也桑桑一样在笑着与哭着,相遇与离别中长大了。 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油麻地”安放着各自柔软清莹的童年,当我们的童年睡着时,我们也就悄悄地长大了。我抬头望天眼前仿佛也看见空中有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鸽首尾相衔组成的白色花环,渐行渐远,直到消失不见。 很感谢这本书 这部影片带给我细密绵长的感动。
纸月!!! pppps 最后尿出来的那段真的可以算是我童年阴影了好吗!
每一个细微的场景和物品连起来就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又远又近,坎坷的、羞涩的、愧疚的、快乐的、感动的人生体验,以及友情,亲情,尊严,成长,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都封存在一个名为童年的酒窖里,就不醉人却历久弥香一部给大人看的儿童片一部每一个即将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家庭都应该观看的教育片
1.第一印象:这60年代的电影却有一股90年代的感觉;2.要用105分钟电影的时长讲述一部长篇小说的故事,就免不了各种情节浓缩及删减,可能原著作者曹文轩又有心保留好些人物及线索,以至于整体剧情琐碎、跳跃又仓促,但其中朴实的生活感依然足以吸引我从头到尾耐心地看完;3.最后为了表现桑桑恢复健康的欣喜,就让他在草房顶上撒清尿,让爸爸开心大笑地用手去接尿……这如天降甘霖的镜头设计真是让我产生一股爸爸要喝下去的别扭感,而后还继续拍桑桑直接尿在爸爸脸上的镜头也是挺怪异的(这泡尿真是够大够久够多的)。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哈哈我就记得我看过这部电影!~初一时候在电影院看的,忘了是学习强迫的集体活动还是用发的电影票自行组织去看的,当时就觉得好看呀
比起曹文轩的原著,影片转换了叙事视角,颇有些流水账,囿于时长而做出的剪辑影响了情节流畅。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大多有一种积弊,文本优秀受众明确,又受到篇幅限制做出取舍和改编,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雨露均沾,缺乏打破束缚的精神。大多时候是一种“庄而不谐”的态度和第三视角,虽然客观,但容易成为“五个一”之类XX报告文学作品。翻看金鸡百花奖近二十年最佳儿童电影,令人一言难尽,形格势禁,桎梏之下,更是无语。
太可爱了吧!对孩子的状态(行动)的捕捉既在一些关键的场景格外精确又在有些地方显得生硬而过火(陆鹤和纸月/桑桑)。其实应该再长一点的,有些地方显得快了,有种急促地逼迫着叙事前进的感觉,要是能再长半个小时,中间的那几个事件的叙述再缓一点就好了。尽管说了这么多,但还是真的被打动了,陆鹤用自己的方式赢得尊严的那一刻,一个孩子在跨越自卑,看到桑桑为杜小康做的那个笔记本——好久没有被如此正能量却又那样真挚的东西打动。校长背着桑桑走出去的时候那几个孩子眼神的特写,那是一种属于孩子的“真挚”的,一个孩子对另一个自己的伙伴的关切。当然还有那个有趣而又优美的结尾,杜老师说这是一种东方的美学,这是弥散在草垛、芦苇塘、风车之中的、属于上个世纪的中国的、散发着泥土、风和阳光气味的美感。
童年成长往事,现而今如此优秀的校长哪里找,剧中有纸月,查了一下还真有纸姓。纸月和校长杜源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都是老戏骨啊 金亮的爸爸就是适合演爸爸
相比原著,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视角的转换。电影采取一种回忆的方式,以桑桑的视角来展现,而原著则采取上帝视角。影片忠实还原了原著,既继承了小说纯朴自然的风格,又为我们这些新世纪中人展现60年代苏北水乡风光。可由此带来的是叙述的琐碎和人物刻画的单薄,拍成连续剧可能更好些。
在动情方面虽然不及《我们天上见》,但是此片在中规中矩的拍摄手法上,有几处闪光点,比如秃鹤的设计将此片的价值拔高了不少。关于回忆的电影,一排草房子里发生的几个故事,刻画的还算真实,有那么三两处的惊喜,可也不多,勉强3.5星吧。
影片像叙事散文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失去的哀伤故事。童年呀,何尝不是如此。
之前看过,居然只记得杜小康的片段,如今重看一遍,不错,讲了四五个小故事。
导演的镜头语言平和、朴素,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透视,涂上了几分颇具“孩子气”的梦幻般的色调,即在美好人性的预设前提下追求一种童年记忆中的甜蜜的忧愁。影片塑造的桑桑形象和同时代其他儿童电影中塑造的小兵张嘎、潘冬子等形象比较,是独树一帜的,桑桑仿佛脱离了革命的符号,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一代成长故事。
三星和四星间犹豫了很久。《草房子》这本小说我看过,我觉得更适合改编成单元剧,拍成电影免不了有种照本宣科的感觉。不过,《城南旧事》文本模式不是和《草房子》也一样吗?《城南旧事》拍成电影感觉就井井有条的呀。这电影有些地方还是不错的,比如那些农村风光,比如那些音乐,比如那些憨厚朴实的演员。片子里最后那场戏拍得很好,桑乔就像虔诚的教徒沐浴圣水一样,兴奋地用脸用手接着儿子撒出来的健康的尿。
发生在油麻地的童年故事,桑桑最后在屋顶为那些可爱的人点名,才发现许许多多的人早已慢慢离场,那所童年的草房子,散发麦草的清香,再也住不进去了。
7.5没看过原著,单就电影所呈现内容是人物雨露均沾,大家的故事东说一段西说一段都讲讲,颇像小学生记流水账,而某些段落有跳跃性又急促收尾,最明显是秃鹤唱戏,刚上台帅不过一秒就在湖边哭了(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版原因)所幸影片后三分之一感触颇深,学校门口摊位铺陈开无奈、纪念本上一字一句写满友情、纸月护身符注入祈愿、教室里一双双眼睛回望关切、后背和脚步传递父爱,这里面融合的情感如同电影里湖水流到心田最柔软的地方,会让人不自觉回想起小时候与家人和同学相处的点滴(我记得有次春游吃泡面被开水烫到大腿,后来全班同学来我家看我)然而结尾的一泡尿又把人恶心坏了,想要表现父亲因儿子病情好转而欣喜若狂状态可以理解,但也用不着以一种接尿洗礼的重口味方式呈现吧,md以后看到杜源这个演员我都有心理阴影了o(╯□╰)o
6/10。通过特定的视点和意象组合连接散文状态的结构,开头跟拍桑桑走进教室,转头顽皮一笑,定格在黑板上我的梦这几个字,表明桑桑的视点贯穿始终,而纸月的戏份都伴随着桑桑对异性的懵懂;在抒情化意象上,屋顶的白鸽、水、桥、芦苇荡和转动的风车,相似意象组合的构图之美达到了情绪上的统一,某些符号蕴含做梦的成分:白雀另嫁他人时蒋老师丢掉了笛子,当杜小康家养的鸭下蛋,余晖中双手捧着带有鸭毛的鸡蛋,结尾桑桑终于被医好,父亲兴奋地淋浴在桑桑清澈的尿中,诗化的镜头更呈现出一种哀伤又相信圆满、相信美好的童心。但影片有意淡化了文革的苦难,同学们认为光头就犯罪的旧观念,对陆鹤的歧视与孤立,还有父亲作为校长的政治权威,都隐藏在打扫墙上的奖状、印有奖字的白色衣服等道具里,这种意识形态对童年的侵犯统统美化为在磨难中成长的幻想。
小演员的表演很出色
我始终认为,把曹文轩的作品归为儿童文学,是中国儿童的万幸,这可能是我孩提时代看过最棒的小说,云淡风轻寥寥几笔便话尽青春之殇,生活之苦,这些东西注定会成为一代又一代儿童一生的财富。同时,或许也是成人们的不幸,他们正在以幼稚之名错过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不过,这个电影倒是拍的一般,只选取了书中的主要情节而忽视人物心里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