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本上不怎么为动画和影视作品写影评,原因在于与书籍相比,影视作品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过高,以至于会减弱受众思考的时间,虽然它也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感触,但总感觉文字带给人的质感和思考深度,是影视作品尚难企及的。所以在我有限的几次影评中,只有像《空中杀手》《星空清理者》这样让我特别有共鸣的作品,才会去写几笔。而这部《编舟记》虽不及以上一些作品深刻,但出于个人经历的原因,让我决定为它动笔写上几句。
这个原因是非常个人的,我在几年前,曾经看过《编舟记》,但是看过第一集以后就没有跟下去。原因在于编纂词典这种事,无论是事情本身,还是他的成果,都不能使我产生兴趣。仿佛我的个性、特质与擅长的东西,都与词典格格不入。我喜欢事情都在一定规则框架内运转,但是又非常没有耐心去建设某种秩序。在做的时候,总是希望手里有一个仙女棒,轻轻一挥,事情就可以按照某种完美秩序顺利运转,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的普遍现象。
而这次再翻出它来看,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被社会磨砺的十几年,尤其是近三年,对事物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具备了让事情慢下来的诉求,能够让我重新具备深度思考的时间和能力。所以这种具备“职人”和“匠心”特质的作品,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因为我算是公司里具备“匠心”感最大的P岗职位,所以我知道在P岗人日常中,需要面对两个尖刻的问题:第一,这东西有什么用?第二,这东西能赚多少钱?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P岗人才最经常面对的挑战。通常来说,能完美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人,我们称其为“大师”。而还有更大一部分,远超出“大师”数量,回答不出这样问题的人,我们称之为——“你我”。所以这就是职人与匠心,在面对现实过程中最大的尴尬。
所以,如果你也需要整合思想,深度思考和重塑。《编舟记》你值得一看。
一星期以前在《编舟记》和《间谍一家人》?之间选了一下,喜欢这个名字,就先打开了这个。
看了第一集之后,我就有了“一见倾心”的感觉。为啥呢?我是一个学了3门语言的人。我买了一个电子辞典(我们一般称它为卡老师,dddd),从来没坏过,今年刚好用到第10年了。可以说,辞典陪伴了我超过10年的语言学习,但看这部动漫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卡老师内部的这么多部字典本身是怎么出生的。
男主角名字也很有意思,人的气质很老干部,叫majime,真的人如其名,够认真。日本很多这类匠人感觉都对工作有一点偏执。能够长达十几年钻研一件事情,确实非常不容易,专心程度极高。
第一次看到动漫,两集中突然跨了13年。等到最后看到字典出来,真是很感慨,编辑部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现在这种浮躁的时代,能常年专心做这种工作的人大概不多吧。
从08年1月3号,头一天刚在学校考试完,第二天就坐火车从北碚到成都,下了火车直接提着行李到公司报道算起,开始工作,到现在已经9年了。。。对工作如果说有什么感叹的话,就是喜欢的觉得好累,换成相对不累的工作,却发现自己似乎不那么喜欢。。。 为了逃避现实,最近每天看各种动画,却越看越觉得飘渺和迷茫。。。 不过如同当年看了龙樱想学习一样,编舟记中人们14年如一日,从头开始编撰字典,热爱着,努力着,不放弃的努力工作着,当成功之后那种淡淡的喜悦,真心让我觉得感想太多太多了。。。马缔他们对词典的热爱,西冈从毫无兴趣逐渐充满热情到调离之后的默默奉献。。。让我仿佛看到了现实职场的种种。。。 没有了现在主流动画的各种洒必死和男女爱情,在b站上也算是个冷番,或许是因为太过职场,而不被学生观众的理解吧。。。但真的。。。是部好动画!至少,给了我这种开始逃避现实的人很多感动,让我对明天的工作,更加有了动力! 如果要我评价,那就是如杯淡茶味平,却回饴,提神却不妖灼。冷不丁就给你打上了鸡血。。。
编舟记的立意很棒,在动漫区算的上严肃。但是本动画的不足之处还很多,本文将重点讨论。
男主角马缔开始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书呆子,这个设定很好,作者可以让马缔通过词典的编撰逐步学会沟通,这样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一个短篇想要塑造鲜活的形象,最好是让主角经历事情后发生改变。我一开始以为爱情主线是男主在编辑部从男二和工作中学会爱的表达,最后追求成功。结果没几集就撒了狗粮,使本动漫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一转眼,男主已经成为主任,交际水平也大为改善,我们无从得知转变的过程,非常差评。作者也投机取巧似的跳过成长直接结局,你可以说是因为篇幅问题,但这样会使观众一头雾水。相当于我们不会这道题,偷看参考答案,但是答案上只写了一个结果,证明过程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一败笔是“业”。我理解“业”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工作上的使命感。以前我也看过叙述这一理念的电影《爆裂鼓手》和何夕写的小说《伤心者》。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舍弃了近乎所有的生活才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事业。这样的代价也让我们知道了艺术与真理的可贵,令人动容。而本动漫随提出该观念,但完全给人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大家就日常上上班,顺便恋个爱,就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作,对奉献的唯一描写仅仅是一笔带过的十三年。这跟不不是“业”的本来面目。所谓“业”,必然有彻夜难眠的痛哭,筋骨疲惫的重担,对意义与自我的怀疑。而本动漫更像是一个表现文字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在日剧般略带紧张和鸡血的日常中就完成了。并且十三年后的缺词情节,没有刻画出任何人物的性格品质,反而让我对男主的认真程度表示怀疑。
最后出彩的角色反而是配角,奶奶和男二远比男女主更为有趣鲜活。
以上。
小说改编,日式温情+工匠精神,故事说过于乌托邦,每个人显得过于真诚善良,叙事真实性锐减,显得几十年编写词典,如同故宫修文物,似乎轻松容易。其实恰恰相反,辞典部门就是出版社冷宫,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光杆司令加退休职工+合同工,干活人少活多。开场时欢迎会廉价中餐馆看出端倪,后续词汇遗漏而临时增加短工也是证明。
的确欣赏与向往其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充满人情味。但几十年编一部效率,当年新鲜词汇早就过时,前计算机时代效率低下。的确佩服严谨工匠精神,选择适合纸张与校订遗漏词汇。恋爱桥段预示三代修典人交替,毛头小子成主任,新女职员遇见新恋情。情节略老套,同一屋檐下就恋爱了。勤奋但内向的马缔,外向但懒散的西岗,互为表里的搭档。配乐动听,衬托很棒,简单故事情节加入浪漫色彩。
尾声松本主编在辞典正式出版前过世,突出悲剧色彩,人生总有一丝遗憾。最认同最后几句话。日本没国家投入词典,所以词典语言是自由。而天朝恰恰相反,语言规范化成政治延展。
真的是把匠人精神诠释到淋漓尽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一部词典需要费这么大的心力。
词典是什么,是连接人与语言之海的扁舟,人通过语言才能够相互交流理解。
能够找到自己一生所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够投入全身心去做,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大渡海》所经历的一波三折,其实在我们工作中也很类似,我们能否遇到各种预期之外的意外,都能坚持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给坚持下去呢?
只要画面里有很多书,我就会有安全感觉得很踏实哈哈哈
(9/10)一本字典的形成是无数人奋斗的艰辛过程。和真人版电影相比,动画版多了点中二气息,部分场景的表现手法也与电影版有所不同。(克劳德和艾莉丝结婚编字典,嗯嗯,233)
“日本的国语辞典没有一部是由国家机关主导编簒的,”“假如政府投入了资金,恐怕就无法避免其干涉辞典内容了。语言不能成为政府用来宣扬权威和支配民众的道具,编织语言的人的心,应该是自由的。”
一个人能为一份热爱的事业奋斗多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恩,这番就是编字典的话,必须是处女座的神经病才可以呢
这部作品就是一封只有热爱语言的人才能看懂的情书呀!平淡的节奏完全契合主题,一眨眼就是十三年,人的生死也平淡带过,都没什么了不起。
体现匠心的故事。本可以表现得更具感染力。前三集节奏非常好,但后面有点太散。不过一些细节和整体色调都非常舒服,是适合在冬日长假窝暖炉或床上慢慢看,看完对新一年重新打起精神的动画。最喜欢的是每一集结尾对本集标题选词的解释,“少年知晓了恋爱,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
3集 匠气过重 监督不行 丝毫没有动画该有的表现力
又被治愈了
日本动画有一种把任何事物、工作都能表现的很燃的特别技能——“你怎样解释‘右’”?——“面对北方的时候,东边的方向。”
犹记看电影版时深深的感动,又看了小说再受了一次感动。但愿能有这样的扁舟承载我们这些顽固的人吧。最重要的我们花心思去自己编织啊。
的确如热评所说的那样,整个故事太催眠了。虽然核能级别的主角CV阵容能够吸引不少女性观众,但是剧情整个太白开水了,两集下来连白箱那样的故事起伏都没有。也是,“清流”不需要观众。
尽管电影版在前,还是看出了更多东西,例如,人这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是你身上散发的无与伦比的光,有人能看到,有人会拥抱,你自己也知道,并以那道光为己任,折射出更多斑斓,有人因为你的光而找到夜航的方向,有人因为你的斑斓而散发更多的光。何其有幸,我正在经历这份意义。
时间跨度13年 每集之间经常以年为单位跳跃 到北京开奥运会他们才编完 坚持全程用人力排查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也算一股清流 池頼広的小清新曲憋着一股激昂的劲
什么题材都能被霓虹金做成动画,这一点我是服气的。开头不抓人,渐入佳境。在一堆杀必死中,能有这么一部沉稳的作品很难得了。日复一日的案头工作,肯定是很枯燥的,很多困难和重复对耐心的消磨,被淡化处理了,专注于描绘“人”和“精神”。老老实实的读书人真可爱啊。
先看的动画版,很好看,后看电影版,对比之下各方面动画版还是单薄了些。
即使只是小小一步,也不应该驻足不前。
不知道能不能用昭和感来概括。但这种平静的节奏也是久违了。
有什么词语比『感谢』更能表达我的心情呢?如果在那个世界能找到,我会写进词条收集卡里。
面对浩瀚无垠的语言之海,找不到任何捷径渡海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静静伫立,那些想传递给对方的思念和话语,就仿若似封存于内心深处。辞典,便是能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