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热恋中的他

HD国语

主演:朱信宗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4

 剧照

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2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3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4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5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6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3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4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5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6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7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8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19热恋中的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热恋中的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天见面一小时,你欠我的钱就不用还了。”洛家辉把一份协议扔到樊佳丽面前。签下这份卖身契,樊佳丽感觉自己的人生彻底完了。作为海贷公司债务经理,洛家辉用他霸道的混蛋方法生生闯进了樊佳丽的世界。他相貌痞帅,做事无赖,擅长暴力,一个十足的街头混混,但就是这么一个毫不讲理的男人,却陷入了爱情的漩涡。恋爱是什么?他不知道,他所能做的就是像一个混混一样去爱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蜘蛛侠:英雄归来(国语版)威尼斯人莫哈维钻石86天的69分钟小马保姆俱乐部第一季棕榈之风(普通话)天影杜迦玛蒂:神话狂野的夏季神犬出击美国梦之安魂曲陨石撞地球汉密尔顿药典 第一季永不止息长安少年行待到山花烂漫时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蛞蝓之灾扫黑·决战防溅板

 长篇影评

 1 ) 他们真的爱过吗?

这篇影评可能会被人骂,但我还是要说。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恋爱,和爱情是两件事吧。

下一秒:他们真的爱过吗?

有点可笑的是,我并不知道恋爱或者说爱情究竟是什么。但我知道,绢和麦的爱情肯定不是我要的。

想到前几天与好友聊天,互相吐槽:「恋爱就是吃吃饭、睡睡觉、看看电影吗?」

又想到以前在微信上看到的一个个性签名:「爱就是和喜欢的人吃很多很多顿饭」。

这一刻,我脑子里两个小人开始疯狂打架,有种我根本没看懂题目,但是我一定要选ABD或者C的汗津津坐在考场手足无措的错觉。

然而,我坚信的一点是,在恋爱or爱情中总有一条线在那里:这条线不是标准,但是身处其中的人触碰到了,ta会知道自己进入了那个zone;没有的话,可能会心生嫌隙:「我真的爱ta吗?分手会不会更好?」

就像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里写到的,审美这件事没有标准,但是你知道好的作品就是会经过时间和不同人群的验证,成为经典(原文忘了,大概这个意思)。

很多人,或许刚好处于在这条线边缘疯狂试探的状态。可惜的是,运气好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结局是换个人一起,再疯狂试探。

绢和麦就是大部分人里的一份。

他们喜欢看同样的书,同样的电影,都想去逛木乃伊展但没有去成,意外在赶末班车失败的情况下,擦出了火花。

类「文化工业」下的火花。

我对导演将绢和麦的相遇相知通过对几本书、几个作家、几个导演、几部电影就百分百合拍臭味相投的处理是不太满意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偷懒」。

只是通过一些类文化工业下打造的兴趣文化符号,单一地推动剧情使得两个人产生了恋爱的火花。

你或许会说,有些人还通过一个眼神就在一起了呢?我能给的回答是一句被说烂的话:「爱是藏不住的,就算捂住了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身体是最诚实的。

或者换种说法,一眼一见钟情的剧情甚至比导演刻意编排的剧情更能说服我。有时候只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可能恰恰说明了「欠点火候」。

在这里我大胆引用友邻@十九发的一条广播:可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啊,因为爱却不能立刻拥抱,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情诗和书信,就像小孩子啼哭是因为感到不舒服。开口说话晚的孩子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不需要说话已经有太多人在关注他,时刻准备着满足他的需求了,只有当他的欲望膨胀到无法用手势眼神表达的时候,他才会开口认真说起话来。人从开口那一刻开始就感受到空乏的可怕了,不断想要填补这个缺口,这种徒劳才是言说的本质吧。

绢和麦一开始无法感受到彼此的爱,于是一直在疯狂用语言交流,用语言确认「ta,是对的那个人吧?一定是的,我们这么聊得来。」

但,我觉得总缺了点东西,缺的或许是麦对绢不经意的摸头杀,或许是两个人在确定关系后应该更热烈的拥吻,或许是一个眼神?

这些电影里都没有。

导演给我的感觉就是试图通过两个人百分百合拍的兴趣爱好这个线索,去讲述这段恋情的开始和结束,这不是欠点火候,而是只有这点火候。

导演的「偷懒」,和绢与麦的偷懒倒是呼应得起来。

一个对爱情抱有悲观态度的绢,和一个对校花级女孩心动的麦,因为看起来百分百合拍的爱好走在了一起。

或许,他们不过是寂寞,不过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或爱情,借着类文化工业下的各种符号的合拍,于是凑到一块儿了。

明明,绢在麦拍的电影最精彩的部分睡着了的,这真的是百分百合拍吗?

要我说,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百分百的不契合。

聊书聊电影并不稀奇,只要我进豆瓣爱好小组,我可以在里面找到志同道合者聊上个三天三夜。重要的是,内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东西,对方是否接得住?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这句话现在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这种内化,可以是你的性格、你的品味、你的气质、你的审美、甚至是你的创作等等。

很明显的是,绢没有接住麦的那部分内化的自我,麦没有发现绢更多的是一个披着文艺外衣的文化消费者罢了。

如果一定要说合拍的一点,那便是他们都在这段爱情里偷懒了。

一个对爱情渴望又不信任,实质上精神无能的绢,根本没有能力去走进麦的世界;而麦,一个愿意满足于表层爱好相一致的聊得来,选择了绢(其实本质是我觉得他得不到校花)。

这种偷懒,比导演的偷懒还要致命,因为导演只需要负责造梦,而像绢和麦这样的万千男女,是实实在在地在过自己的生活。

之前读塔科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印象很深刻的一段话是

「可是对上帝呢?对上帝呢?」
「我……我将来会信上帝」
这里天才地道破了灵魂的惶恐、反常,而这种可以称为“精神无能”的状态正日益成为现代人的标志。

我们不妨用用他们的生活来衡量一下自己的人生:

多少对绢和麦,妄图通过表面的合拍去掩盖自己精神无能的事实,同时又拼了命地去证明去感动自己这就是爱情。

因为拥有一些共同的高度契合的兴趣爱好,或者习惯而聊得来,就能相爱了吗?

感觉现在很多人(比如以前的我)因为自己空虚的灵魂,便极其渴望通过外在的东西去填满它。

这个时候,认出对方身上拥有的一些标签或者符号简直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同时内心疯狂crush「TA就是对的那个人啊」。于是在一起了,在一起慢慢感受彼此灵魂的空洞。

我们以为找到了一个天堂,其实不过进入了另外一个枷锁。

抱歉,人与人的灵魂,是很难相通的,不是通过符号就能打标认证。

我现在对爱情的拙见是:剥去身上的各种标签,依然爱彼此,且越来爱彼此。

当然,要求对方只爱自己这个人本身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毕竟不是脱光衣服,接受了对方身体的不完美就可以了,而是,对方得有这个能力,同时自己值得被爱。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 秘诀不在于体重的旗鼓相当,而是两个人愿意借力给对方的默契。

绢和麦玩跷跷板,大概率是会摔的很惨的。

我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但是我期待的爱情正如《2666》里所说的:送一个人她喜欢的东西,是为了讨好她;送一个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和对方分享,还是希望对方了解自己?送出去的,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我希望那一刻,他接得住。

Ps. 影评书评及相关摘录只发布在豆瓣,所思所感所想会发布在订阅号,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不落加油站(buluo0723)。

 2 ) 坂元裕二请把装在我心里的摄像头拆掉吧

标题是在我看到电影的最后,麦发现谷歌街景拍到了自己和绢时,开心地抱起男爵让它看时的心声。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看了太多恋爱电影。观影途中不止一次猜到了台词和画面的走向。说实话如果看一部电影能够猜到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场景,通常说明导演和编剧的水平不够。

可是花束却让我想大喊,坂元裕二请把装在我心里的摄像头拆掉吧,

因为这是我曾经希望拥有却一直没谈到过的恋爱。

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脑回路在一起,告白的节奏,握手和接吻的时机,女生迂回而又坦率地表达——希望这样的交流更多一点。我看的时候在想,“啊,原来可以这样把朋友的氛围转换为情侣的氛围。”

坂元裕二也很聪明,虽然两个人的喜好相近,但又不会完全相同。麦为之着迷的巨大天然气罐,绢一点都不感兴趣。

究竟是从哪一刻开始写恋爱的结局?

我觉得是从他们认识之前。

绢最喜欢的看了很多年的博客,我猜那个博主写过很多关于恋爱的故事,但她印象最深刻的话却是,开始是结束的起点,相遇伴随着离别。我想并不是因为她受这句话影响而形成了这样的恋爱观,而是她本身就抱着这样的想法。

绢的恋爱是倒计时。麦却希望永远和她在一起,哪怕爱情消失。

看起来如此同频的两个人,实际上却有着巨大的、无法弥合的差异。

喜欢恋爱感觉本身的绢是不相信恋爱的长久的,在交往初期就认为麦会出轨,分开之后也问了他你肯定出过一次轨吧。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她几乎就要爱上别人了。

我想这也是让她下决心和麦分手的原因。

这几年因为年纪也在思考结婚的问题。我到底想不想结婚?我想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去年的某一天,突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恋爱和结婚不是一回事。我期待亲密关系,是希望它可以让我不再孤独。但孤独是只属于自己的课题,无论是多么互通心意的双方,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孤独。

“有的时候,两个人寂寞,还不如一个人寂寞好。”

终于想明白这件事之后,再一次回到了问题的起点。

现在,带着这样的觉悟,你会选择两个人还是一个人?

 3 ) 背靠背的爱情

我是女生,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像麦一样的人。

所以,当电影结束,前后左右都传来妹子抽泣的声音的时候,我只有种说不出的难受的感觉。就像理智上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分手,但是情感上却无法接受。因为没有遇到过那个人,所以对于遇到了却最终选择分手的他们,有种非常可惜,并且无可奈何的惆怅感。

也许,我不懂爱情吧。

--------------------------------------------------------------------------------------------------------------------

这次碎碎念比较少,直接正文吧。不是冲着演员去看的,也不觉得这2个人有cp感,所以可能我的感受里没有任何演员光环。关于本片中大量引用的固定名词和次文化象征,不是技术分析流,请看别的大神的总结贴。

第一次见面是因为错过终电,到这里还非常少女漫画。然而绢手上提着2大提的草纸。好吧。包括这个细节,不像那种自带光环的恋爱电影,这部作品里无处不充斥着现实的吐槽。股沟街景被拍到的兴奋,一去不复返的同样的跑鞋,常去的面包店的关门,3天啪啪啪了无数次到3个月没有X生活,对于面试官/客户的吐槽,等等等等。有时候觉得很滑稽,有时候又觉得很唏嘘。

两个人意外发现了与对方异常的意气投合,拥有同样奇怪的想法,喜欢同样的作家,看同样的漫画,同时错过了一个搞笑艺人的单独live. 感觉世界上不会存在第2个这么和自己接近的人了,两个人的眼睛里都闪闪发亮。

于是在那个他们一直去的快餐店,对着一个芭菲拿出手机拍照。从手机摄像头一直到现实,焦点切换,两个世界变成了一个。他们在一起了。

哪怕不明说,都和对方想着一样的事情。那种默契从相遇到分手,一直到最后片头两个人分手以后,都一直存在着。只是中间却隔了很远很远的距离。麦和绢同居了。他们天天在一起,一起看漫画,一起从车站回家,一起养了一只小猫,生活平淡却很温馨。

可是在这么一个小家里面,他们明明那么近,却渐行渐远。

大三的时候绢去找工作,后来考了会计,毕业半年后做了公司行政。麦还是画着插画,想以自己的爱好谋生。毕业以后,麦发现靠画插画无法谋生,正式就职,去了个物流公司。而不久之后绢选择辞职,去活动公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因为现实的打击放弃了梦想,一个人在现实中发现还是要追逐梦想。

他们两个人如此相似,却始终看着不同的方向。感觉就像两个人手拉着手背靠着背,虽然舍不得,但是如果都往前一步,再一步,那只能放开对方的手了。

两个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沟通变得像鱼骨卡在喉咙一样难受。他们开始很难共情。同样一件事情,想的也开始不一样。因为工作的爽约,都成为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原因。对于结婚,对于面包店的关门,对于前辈的去世。一个人在房间里工作,另一个人在客厅里打游戏。他们没有对话。

所以两个人决定要分手。和片头分手之后他们异口同声时一样互相切换的叙述模式,很讽刺的画面。

绢说要分手,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又何尝不明白呢。这不是已经她想要的爱情了。但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非常能体会麦的感受,提议结婚。我认为爱情都会变淡,如果遇到了这样一个人,就算没有当初的感觉,也应该留在身边。因为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也因为放弃实在是太难了。

最后,当他们看见一对怯生的大学生坐在那个他们一直坐的位置,小心又惊喜的交谈,仿佛过去他们他的样子。两个人都泣不成声。看到一个油管考察大师说,这里两个人哭的理由不一样。麦哭的是曾经自己放弃的梦想,绢哭的是自己想要却没有了的梦想。两个人拥抱。但还是分手了。

之后的叙述也依旧很琐碎也很现实。分手后因为找房子的原因依旧一起生活了3个月。分手后也会一起看电视,等等。看起来反而比他们没分手的时候交流变多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复合。

回到现实的时间线,分手之后的偶然再次相遇。回家之后想着对方的事情,同样的思考模式。他们果然还是那个思维最最相似的陌生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都说恋人互补的比较好,但是互补的恋人肯定有多方不一样,刚认识的时候不会有这种找到知音时眼睛闪闪发亮的感觉。

麦之前问绢照片上花的名字,绢说如果告诉了一个男生一种花的名字,那他们分开之后,男生只要看到这种花就会想起这个女生。所以她没有说。后来查了一下,那个花的日语名称叫做‘勿忘’。

绢说开始就是结束的开始,一段感情的开始就意味着结束。那时候感觉就立了个flag. 但是现在想想,可能这就是他们背靠背爱情的开始。

本片有一个贯穿全片的道具,耳机。一对年轻男女一起听一副耳机的左耳和右耳,这么老套又甜蜜的爱情画面,在他们两人眼里就变成了一种亵渎。耳机分开听的话就不是同一首歌了。片头他们这么说着。但是他们刚相遇的时候,也曾经做了同样的事情。也许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听到了不同的世界吧。

一副耳机,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却也同时可以分隔出两个世界。

可就算是这样,如果是我,也舍不得放手吧。

--------------------------------------------------------------------------------------------------------------------

2021/3/5追记

麦和绢第一次相遇的晚上去的卡拉OK唱的那首歌叫做「クロノスタシス」。时钟的针看起来像停下来一样的现象。唱这首歌的蘑菇团,2015年活动开始,2019年活动休止,和麦绢的时间线完美重合。神一般的选曲。

很喜欢油管官方MV下面的一个评论。

麦和绢的时间虽然在分手的那一刻画上了句号,却也半永久地停在了google街景上。这也是一种クロノスタシス吧。

 4 ) 太聪明的人没有能力享受爱情

看完《花束般的恋爱》,我的心被坂元裕二拿小针儿扎穿了。

顾城有首著名的诗说,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花束适合用来比喻一切灿烂而短暂的东西,坂元裕二也是这么做的。

编剧坂元裕二23岁就写出了《东京爱情故事》,后来的作品《四重奏》在国内也颇有知名度。从父母辈开始,他一直以情感话题赚取我们的眼泪。

太聪明的人没有能力享受爱情

用耳机听音乐时,音轨设计分左右声道,所以耳机才分左右。

爱情片里那种一人一只耳机听歌的行为,其实非常损害音乐人的原意。

男主角菅田将晖和女主角有村架纯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们认识的场景。

恋爱后,女主角送男的一副降噪耳机;在感情冷淡时,男主角拿那副降噪耳机压住了对方的说话的声音。这里太巧妙了:我用你送我的礼物隔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影片末尾两人在餐厅分手时,看到一对高中生,也在用耳机分享音乐,开心得像俩傻子。

一个人拿两只耳机听歌是最爽的,如果分一只耳机给别人,自己对声音设计的体会就要减少一半。

傻子才这么做,所以傻子更容易感觉到爱。盲目是我们能够继续爱的前提。太聪明、太自恋的人都没有能力享受爱情。

细节中开始琐碎中消磨

今天是2022年2月22日,《花束般的恋爱》在中国大陆上映了。

这是最普通平常的爱情故事:两个原本很合适,能在一切说一切话,一切看电影看小说,一切分享网抑云歌单的人,在工作和同居后被琐碎的日常消磨,逐渐远行,最后留着眼泪分别的故事。

现在,你面前有个很喜欢的人,假如你明知道五年后会分开,也还要开始现在的感情吗?

五天、五个月、五年、五十年,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能目击的最远的尽头就是死亡。会不会有人说,爱情会消亡,结束会痛苦,我们会死,别开始了吧。

《花束般的恋爱》没有什么主情节,男女主角甚至没怎么吵过架。正因为这部电影用琐碎的情节对应了我们人生的琐碎,那种感情里逐渐暗淡下去的光才让人如此感同身受。大家都没做错什么,但就是行不通了。况且也不会真的有人指望一场爱情能解决整个资本主义的结构性问题吧?

25岁之前的我觉得谈恋爱最好的样子就是那样,而被琐碎、时间、成长淹没是无法避免的,中间有灿烂过就好。

但是其实《婚姻故事》那种也挺好的,《消失的爱人》那种疯狂绑定相爱相杀也挺好的,《爱乐之城》那种为了追求各自理想而掰的也挺好的,我们不应该被什么恋爱的理想型绑架。

爱情让人感觉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大学的时候我在德国留学,坐飞机去巴黎玩,有个朋友说要来接我。

柏林有两个机场,我兴冲冲地走错了机场,起飞时间还剩一小时,更晚的航班也没有了。我急速飞奔了一路,过安检的时候还因为鞋子上有金属扣被脱鞋检查,心里焦躁得很。

终于到了登机口,发现人们还在排队,飞机晚点了。欧洲廉航总是会晚点的。

我快乐地降落在巴黎,又在圆形的机场绕了很多圈才见到这个朋友。

他说,做我女朋友吧。

我想,假如我错过了这班飞机,我们就没法见面了,我们现在也不会在塞纳河边走路,这可真是命运的安排啊。于是我答应了,尽管我们此前不太熟。

结尾当然是分开了。但是我对于“命运”安排的上瘾可见一斑。

“我们的相遇和相恋一定是特别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意味着点什么的吧?有多少恋爱中的人这么想过。

自顾自地给被命名为爱的情感赋予这么多意义,于是短暂的偶然性在整个人生的时间线上被完全击穿。

不永恒的人生

如何获得永恒的爱

对于能感受到非线性时间的人来说,一次离别并不算什么。

电影《降临》并不算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用庞大的科幻概念和特效陈述了一个关于“爱”(不止于男女之爱)的勇气的故事。

故事的结尾,这个明知婚姻会破碎,女儿会死去的女主角,还是选择了先与眼前人开始一段感情。

人们如此看重时间的长短先后,是对因果律的追求在作祟。也正因如此,我们喜欢看故事,因为故事的逻辑是因果的;我们如此相信因果报应,似乎结果才让过程有意义。

时间是线性的、因果也是线性的,这种关系容易让人类比自己的记忆和经历,并放置在自己人生的历时性框架中。

于是乖乖女看完一个荡妇的故事也都会觉得,啊,有一部分的我其实也是这样啊;海王看到一段忠贞的爱情故事后也会觉得,啊,其实有一个纯情的我也想要这样的感情啊!

如果人走出了线性叙事的限制,要么会变成超然世外的天才,要么就是近似阿茨海默的症状——记不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了,记忆变成了一捧沙子,一个漏斗。

作为一个民科爱好者,自从了解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之后,我觉得它可以代入任何我们对时间的感受。

它的解释是:对于时间的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对于时间的瞬间值,光表现为粒子性。

爱情也是这样,它可以是不间断的柔软绵长,也可以是人们不断相爱的瞬间的总和。它可能在突然消失,又会再某个时刻奇迹般地回来。是不断相爱的片刻组成了这个永恒的爱。

所以假如我遇到喜欢的人,我大概会这样跟他表白:我不会说永远爱你,但我相信我会重新爱上你无数次。

提前剧透一下,电影故事是BE结局。和恋人去看也好,一个人去看也好,我觉得爱的开始就是走出固有自我、纵身一跃的那种勇气,它让人永葆年少天真。

爱情在世上不断重复,但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故事才有了变奏;在爱情的内部,每一次重新爱上,也都是一次精美的变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圈圈和其他人

 5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

在又一个灾难性的情人节档期以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一年前,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时,就曾引发观影热潮,连续六周蝉联日本观影人次冠军,并入选当年的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而就目前在国内的表现来看,影片扛住了涌入的大众观众的口碑,豆瓣评分居高不下,徘徊在了8.7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海报。

这其实也丝毫不令人意外,因为《花束》天然的是一部没有观影门槛、题材贴近生活、表达细腻真实的电影。没有戏剧化的约束,它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撰文|雁城

01

爱情与自由:后青春期的自我

显然《花束》的第一主题就是爱情。一段可供所有青年男女代入的感情。最妙的一点是,人们往往认为观众渴望新鲜的故事,但事实上,他们并不介意,甚至渴望观看自己早已知道的东西:

青涩的遇见、一拍即合的夜晚、不合群的两颗心的互相映照,不是没在《最好的时光》《安妮霍尔》里见过,热恋期的缠绵缱绻、分分钟都妙不可言也不是没在《情人》《和莎莫的五百天》里见过,而最后当爱已成往事甚至负累更不是没在《婚姻故事》《爱》里见过。

电影《婚姻故事》剧照。

比这些电影里的遇见更直接的体验来自于观众自己的生活,经历一段恋情,或观看一捧花束的盛放与凋谢。正如电影符号学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银幕等同于镜子,即使《花束》里并不直接倒映出观众的面影,他们还是循着男女主角交替的内心独白识别了自己。

《花束》讲的不是一个“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故事。没有负心人,没有第三者,没有疾病天灾车祸,没有棒打鸳鸯的家长(他们只是短暂的出现,又迅速地离场,留下结果未定的波纹)。剥离了这些戏剧化和特定情景的约束,《花束》反而更接近每一段感情普世性的核心:两个人,两颗心,爱是怎么产生的,爱又是怎么消失了。

说“真实”,并不是说《花束》如同新现实主义电影般朴素地模糊了因果关系、展示出无差别的日常。相反,它的剧情编排,包括诸多前后呼应引人感慨的细节,都是高度戏剧化的。比方说男女主角的相遇,就是在诸多巧合之下:末班车开走的夜晚,无意间印证的相似的电影偏好,一模一样的两双鞋、两张过期的门票。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些巧合和主人公略带夸张的语调创作出一种称之为“命定”的氛围,看似失真,反而某种程度上接近着“爱情的本质”——无论经过多少带有合理性的铺排,真爱的发生都永远被认为是“偶然事件”。

没有人会冷静理性、早有预期地“坠入爱河”。

齐泽克有本书叫《事件》。事件(event)在他的定义中,是“一些超凡的事情发生的场景”(something extraordinary takes place)。坠入爱河,在他眼中,就是这样一种事件:

“这在人生中是一件大事。比方说,你有一个开心的生活。你很幸运。你有一个工作。你经常和朋友们见面。你没有恋爱。你有时候会有一夜情。你在晚上和朋友们聚会。你可以喝得酩酊大醉。你可以去各种各样的地方。突然,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你在街上摔倒了,有人扶你起来。他/她可能是年轻的男孩/女孩。这是你的人生挚爱。这是完全的偶然的情况,但是你的人生改变了。没有事情是一样的了。就像他们说的,当你回首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都是在为这个时刻做准备。爱情的幻象之一就是‘我这一生都在等你啊。’”

对齐泽克仅有粗略印象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他这个大胡子结巴学术摇滚天王能说出这么恋爱脑的话。明知是“幻象”,恋爱中的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为这样的事件买单。

2021年恰好有另一部热门的日影,是滨口龙介的《偶然与想象》。片中,滨口用三个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灵光乍现着宿命感和想象力的故事,展现了他捕捉到的日常中的magic moment(奇妙时刻)。它们有些掺杂着色欲,有些则有点令人尴尬的无厘头,有些甚至有点离奇科幻。《花束》看来更朴素贴地,但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爱情是生活中的magic moment。它本身已经是平凡中的传奇。

电影《偶然与想象》剧照。

《花束》里我另一个喜欢的点,是它论述的爱情与自由的关系。影片初始,男女主角心有灵犀地反对了陌生情侣分听两只耳机的行为。他们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和对方分享不完整的音乐——这也太愚蠢了!左右声道的音轨明明是残缺的!然而,闪回到热恋之初,他们其实就是被未来的自己鄙夷的、分享耳机的男女。

这个细节很妙,妙在分享耳机的时候,当事者之间甚至没人察觉到不妥。爱是分享,是让渡,是牺牲,最神奇的是,这是一种无需思考的、先验性的本能。齐泽克这时候又要说话了(他怎么老说话):“在恋爱之中,意味着放弃其他形式的自由,因为爱已经是最美妙的自由。你如果两者都想要,那么获得的就永远不是真爱。”

形成对照组的,就是《花束》里耳机的第三次现身:已经同居的男女主角,面对工作的压力,又不想打扰对方,就再次选择戴上自己的耳机。这个平静无声的时刻其实石破天惊,尽管出于好意,但标志着在此之后,他们不再无边界地融入对方的生活。构图上,他们也在相识后第一次彼此独立地出现在摄制同一空间的镜头中。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一刻,其实勾连出了影片的第二主题,或者不如说,也是底层主题——后青春期的自我。

02

一部一个人的电影:成功学与杨德昌

《花束》是一部两个人的电影,也是一部一个人的电影。

《花束》的男女主人公有非常经典的文青式相识:因为彼此喜好的惊人匹配而相识(押井守、燃气罐、今村昌平),同时也是因为彼此鄙夷的惊人匹配而相爱(分享耳机的愚蠢情侣、不认识押井守而喜欢《肖申克的救赎》的“伪影迷”)。自我身份认同总由爱和恨,他者与自我的维度共同组成。因此男女主人公在自我搭建的谱系和象限内互相指认对方为soulmate(灵魂伴侣)。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揽镜自照的纳喀索斯——他们太相像了,更像一个人爱上了自己。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爱情罗曼史的底色,是成长命题。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那么《花束》其实更像一部成长电影,而非爱情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从毕业到工作的社会化历程中,一个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说爱情对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听过没见过的“鬼故事”,那么成长其实是一种更加普世的经历。影片不胜其烦地使用具体的文艺作品和男女主角对其态度的变化,来标识这种社会化进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塞尔达之旷野之息》、今村夏子的《野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曾经都是锚定他们“文艺青年”自我认同的重要证明,在进入社会以后,却转变成了被收起的switch、积灰的画笔和“电影什么时候都能看”的自我宽慰。

对于学生或者文艺青年来说,这其实是再具有代表性不过的一种转向:曾经他们往往倾向于从文学/影视/游戏世界里汲取养分,这是一种向内的趣味。但毕业指引他们走向实际的生活,就要求他们拥有向外的定位。他们曾习惯从创作者的二手经验材料中汲取养分,而如今不再通过其他人的叙事、滤镜、视角、转译来认识所处的世界。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尽管都告别了无忧无虑的象牙塔,男女主人公还是各自作出了有代表性的选择。曾经显得甚至更坚定、更理想主义的男主人公,在被“三张插画1000日元”的报价击垮后果断地成为了一名企业雇员。相较之下,女主人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和趣味——影片对于她的工作的描述是更加模糊的,你只能猜测这大概是一份薪资不高但清闲的工作。

影片多次描写两人在生活观和趣味上的渐行渐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书店里的场景:女主角在查看文艺类书籍,一回头却看见男主角在看《人生的胜算》,字面意义上的成功学。

然而《花束》最温柔的一点是,尽管创造对比,甚至对立,但它其实没有苛责年轻人应对社会化时的任何一种反应。虽然女主人公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更理想化或贴近他们初心的一种,她在感情中的温和、敏感和无可奈何也让她更像是那个被辜负的“无过错方”,但影片却给了这个作出不讨喜决定的男主角更多的关注。循着镜头,你能看见他熬夜、加班、应酬、点头哈腰地被前辈教育“先努力五年,五年后就轻松了”——每个初来乍到的社会人都被画过同样的饼。

影片中还有一个只活在转述里的司机。他和男主角同岁、来自相同的故乡、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在某天上班时,他毫无预兆地把所有货物扔进了东京湾,被逮捕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不是劳动者。”男主角注视着新闻报道,若有所思。

“我不是劳动者”,并不是说反对劳动者的价值、站在劳动者的对立面。相反,这可能才是来自于被压榨、被异化的劳动者的宣言。不想成为螺丝钉,是因为做螺丝钉太苦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因此,《花束》并不是劝分小组里那些标题为“我的文青男票毕业后只看成功学了怎么办”且高赞评论为“不分等着组团加入樊登读书吗”的热门帖。相反,它对于这熙熙攘攘的成年社会中的一切,都投以理解的、温柔的、无奈的凝视。

正像我有一位朋友,在毕业后读起了《疲劳自救手册》《被讨厌的勇气》这类她之前或许会嗤之以鼻的书。看完《花束》,她也感同身受地表示:读成功学或许并不是一种需要被指控的幻灭时刻。因为对持续处于与生活搏击中的当事人来说,那也许是一种求救的讯号。

读成功学容易让人觉得粗鄙,像大学生一样沉迷电影文学也容易让人觉得幼稚。那些沉迷电影文学的岁月,在有些观众眼里看来不是一种天真浪漫的象征、纯真时代的特权,相反是一种消费主义和刻意姿态,在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击前立刻体现出幼稚和脆弱的一面。就像网友“SLJ的豆瓣”的短评中所说:“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剧照。

其实我觉得这位友邻说得对,我也已经过了觉得电影是我的全世界的年岁了。但看完《花束》,我突然懒得用什么本雅明的灵光来辩解文艺对在异化中挣扎的人可能就是救命稻草,我也同样懒得去旗帜鲜明地抨击一些幼稚和刻奇,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幼稚和刻奇过。

看着“成功学”和“杨德昌”,我前所未有地感到轻松,免于审判和被审判的压力,因为看起来无论选择哪本书,他们都可以好好地活。其实要我说,《花束》最理想化的一面,倒不是让一对情侣好心分手,而是让他们都认同了自己的选择——剧烈成长中的自洽哪有那么容易?谁没有在“初心”和“欲望”之间咬牙拉扯的时刻?谁能够那么果断坚定地走某一条路?只是土井裕泰柔化了这一切,让很多辗转难眠间的悔恨变成了下次见面时默契的一挥手。这是爱情的表态,也是成长的表态。何其潇洒,像徐志摩所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这也是为什么,《花束》给我的宽慰最终超过了伤感。“像花束一般的恋爱”不只是说,恋爱与花束一样,终将随风而逝。它也是在说,即使知道它即将随风而逝,也仍然情愿驻足过这样的美。这喻体也可以同样换成青春,换成成长。这是一场难以预见的、创伤性的遇见(按齐泽克说的,an totally unpredictable traumatic encounter),但即使一早便知,也无悔再来一遍。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雁城;编辑:青青子;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6 ) 坂元恋爱指南:如何和100%合拍的人说再见

《花束般的恋爱》让我大哭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台风暴雨的午夜看完合上电脑,第二次是吃早餐时刷到七年前《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短评,第三次是这篇影评写到最后的时候。 豆瓣友邻@锦 在影评中说:这几年大荧幕上展现的爱情故事,要么是混沌时的冲动,要么是成功后的犒赏,我们不知道如何讲述爱情在动荡破碎的人生阶段中生长。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所描述的,似乎就是那个被忽视的「动荡破碎的人生阶段」。

一、豆瓣友邻的爱情纪录片

《花束》在国内有很多别称,比如《豆瓣er定制电影》、《友邻恋爱纪录片》、《文青恋爱模板之坂元为什么偷看我谈恋爱》...

这种龟毛的基调似乎在开头第一幕的时候就奠定下来了:两个人在餐厅吃饭,同时对隔壁情侣使用一副耳机吐槽——因为左声道和右声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各听一边,听到的不是同一首歌。而音乐家费尽心思制作出一首歌,被如此对待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

想起今年上影节的时候,豆瓣一个影迷群里聊到屏摄。有人说「如果时间不是特别长的话也可以」。马上招来了排山倒海的反对声「屏摄绝对零容忍,还几秒」,有人吐槽说「我这是在影迷群么?该不是什么小区业主群吧」。

对于一些人来说,世界就像一个喧嚣繁杂的小区。人们坐在一起叽叽喳喳交头接耳,标榜「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说到喜欢的电影却是《肖申克的救赎》。你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想着为什么押井守就在眼前,他们讨论的还是真人版《魔女急宅便》这样无聊的东西。

无聊,好无聊,这个世界简直无聊透顶了。

你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想比划的手放了下去,闪烁的眼睛暗淡了下去。算了,懒得去解释,解释「有趣」可真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趣」的事情啊。于是你圈了块地,躲在里面自娱自乐。直到 —

「刚才那是押井守吧!」

绢转身奔向麦,眼睛放光笑靥如花地说出这句话。

像是两个小怪物,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出了同类的气息,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触角,又用一句暗号对上了电波。眼波流转、刹那触动,两个人的脑海里都同时炸开了一朵烟火——这是一种「是你啊」的惺惺相惜,是一种「被懂得」的巨大慰藉,是发出「微小共鸣」的爱情瞬间。

他们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力量会如此之大,它将凝聚成一个由两人构建起来的、足以抵御外界一切恶意、困苦和无聊的小世界。

两只怪物手舞足蹈、跌跌撞撞地回了家。当绢站在书架前,眼睛亮晶晶地说「这简直就是我家书架的翻版」时,我想起了豆瓣去年那则被转发很多的广播:

结婚之前,我们把两人三地书搬到了一起,书架上出现了许多一模一样的书。 从今以后,再也分不清彼此了。
(附图是许多相同的书)

想起豆瓣有个功能:点进一个陌生人的主页,可以看到交叉的书影音记录。读一样的书,看相似的电影,似乎成了豆瓣用户的关注/择友/恋爱标准。

所以这条带有强烈豆瓣式浪漫色彩的广播《一模一样的书架》,也受到了无数人的喜欢,被官方编进了豆瓣2020年度社区故事。上面说:

结婚之前,他们把各自的藏书搬到一起。书架上那些一模一样的书,似乎印证了彼此精神世界的契合。在她的笔下,两株精神藤蔓相互依偎缠绕,正在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不拘泥于琐事,不依附于世俗」,是他们共同的信条。
豆瓣社区故事

二、遇见百分百女孩,爱是「一瞬の夢」

穗村弘的诗、押井守的电影、蘑菇帝国的歌、今村夏子新出的书、新宿重新上映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绢和麦的爱情是构建在这些文学作品上的。

麦在接绢下班的间隙,靠在一个柱子上认真读书。远景里笑着跑向麦的绢,让我想起《最完美的离婚》里结夏写给光生的信--

我在过人行道的时候,看到你站在约好的地方,一副很冷的样子,把手插在口袋里。我一想到这个人正在等我呢,不知为何就觉得很开心,就想一直远远看着你,因为你的身影可比电影好看多了。

和剧里一样,都是21岁开始的一个故事;说的第一句话是「咦,你也喜欢西泽保彦吗」;见的第一次面,是在小西天的是枝裕和见面会;下班的时候手牵着手,捧着牛奶冰沙咕咚咕咚往肚子里灌;冬天的时候窝在被子里追toda的《大恋爱》,不时在黑夜发出甜腻的傻笑。

我记得某个夏天的周五夜晚,在家里一起看行定勋的《剧场》—— 我们因何相爱,又因何受到伤害?又吉直树的编剧总是带着极丧的黑暗基调,又在缝隙里燃起一星半点的希望。

影片玩了一个叙事性诡计--前一个小时一直是男主视角,他自命不凡、敏感、神经质,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后面部分是整部电影的高潮 -- 骤然切换成全知视角,将理想与戏剧的想象融合在了一部大型剧场里面,观众也从中得知了女主的心声和独白。

《剧场》

又吉直树应该很想念前女友吧。

他曾经在谈话节目里提到过交往时间最长的女孩,是22岁的时候在一座神社前偶然遇到的陌生人。在一棵大树前,两个人发现了谁都不会注意的掉落的青涩果实,这让又吉产生「她应该能理解我」的感觉。

今泉力哉在《爱情是什么》里面诠释,爱是「一瞬の夢」。拥有了一瞬,就是 soulmate 的精准时刻。

如果说,掉落的果子是又吉直树的「一瞬」,押井守是麦和绢的「一瞬」,那西泽保彦和是枝裕和就是我的「一瞬」。

只是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想到,《剧场》无疾而终的走向似乎也在冥冥之中预示了我们的结局。

最近在整理写过的文章,在一个叫「未完成」的文档里,看到了以前写的信。

......
这封信写于2020年9月26日,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这个日期里发生了什么。我们逛完熙熙攘攘的淮海路,然后在陕西南路坐上了两趟相反的地铁。我回到家,包里还有半个云腿月饼,衣服上残留着部队火锅的油渍,垃圾桶里是凝成一团团的纸巾。这漫长的一天,总算过去了。
是我今天格外敏感吗?.....(略)
早上起床的时候,你看到我坐在床边哭。其实是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情,我起床找拖鞋的时候,看到你的一只蓝色拖鞋,和我的一只粉色拖鞋摆在一起。其实昨天晚上我就看到了,你好像穿了错位的拖鞋去洗手间。如果是我平时这么做,你一定会对这种粗心大意的日常无奈摇头,但是昨天晚上你自己却做了这样的事,但谁都没有在意。那时我想到,如果从今天起你不会再来我家,这双蓝色的拖鞋就会规规矩矩被挂在鞋架上,它们应该永远不会被穿错位了。还有你家棕色的绵绵鞋、粉色的毛毛鞋,它们是不是会被永远收在鞋架最下面,积灰、变脏,然后有一天搬家的时候被扔掉?
这封信最后会送出去吗?我不知道

信就在这里戛然而止。

三、未完成的爱情,破碎的人生阶段

那封信的标题叫「恋爱变成了生活,生活变成了喜悦」。它也出自坂元的日剧《最完美的离婚》,分手后光生给结夏写的信:

和你结婚后,我懂得了很多事。洗手台上并排着的牙刷,被窝中碰到的脚,不知何时消失掉的冰箱中的布丁,先下楼梯,和在你的后面上楼梯……恋爱总有一天会变成生活,生活会变成喜悦。

文章所在的文档名叫「未完成」,放置的都是写了一半、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写完的文章。想起心理学上有个「未完成情结」,指既往情境中那些创伤或艰难情境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在当事人心里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记。于是我顺手去查了这个词在日语里的意思:

  • 説明①:未完成,まだ完成していないこと。还没有完成的事情
  • 説明②:未熟だ,物事や人格が熟達していないこと。不成熟,人格还没有成熟的阶段

未完成,不成熟,不成熟,未完成。在这六个字里来回切换,逐渐分不清了谁是因谁是果。

我羡慕现在还在看这些的你。
-- 那你也看不就好了?休息一下不就好了?
我已经读不进去了。靠爱好活下去,这种事情,只会让人觉得你在小看人生。
-- 我们明明因为互相喜欢才在一起,为什么现在张口闭口就是钱?
因为我想一辈子都和你在一起。

男孩要长大,要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要野心勃勃地计划着和心爱的女孩度过一生。这个宏伟的蓝图里有过去,有未来,但是没有现在。他奋不顾身地向前奔跑,女孩也在渐行渐远地离去了。

发生了什么?是谁的错?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无数的问题在两人心里发酵。但没有人有错。只是在那个动荡起伏的人生阶段里,爱情变成了一只迷茫的野兽。我们只是太年轻,还没有学会和这样复杂的状态共处。

分手后,在剪刀石头布决定猫咪的抚养权时,麦出布赢得了游戏的胜利。绢问「你为什么会出布」,麦蹦蹦跳跳地说「因为我长大了」。

爱情是「一瞬の夢」。学生人向社会人这个过渡阶段,是很多破碎和心痛的开端,似乎也是上天给所有男孩女孩的一份成人礼。梦醒了,我长大了。

能明白《小妇人》里为什么jo趴在妹妹膝盖上说「I can't believe childhood is over」;也能明白《老友记》里Monica说「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You're gonna love it 」。

也是在今年渐渐懂得,爱情既不是混沌时的冲动,也不是成功后的犒赏,它只是人生阶段的问题。不用再去纠结过去和对错,很多事情没有结局,就已经是我们当时力所能及最好的结局。

四、我们与一些人吃住,与另一些人醉酒做梦

看完电影第二天早上去吃早餐。清晨的肯德基冷气开得很足,我点了一个蛋烧帕尼尼、一杯热豆浆。左前方一个女生把手压在臀部下面,两条腿一前一后晃着,带着些百无聊赖;外卖员一手拿手机一手拎着袋子,带着一身湿漉漉的雨气在大门里穿梭。

看到首页在转《卡拉马佐夫兄弟》七年前的一条书评:

你现在的女朋友可以像我当年那样和你聊这些书与音乐么? 还是说这一切其实并不重要?

那条广播下面无数人「借他人短评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有个男生,我可以和他一边喝酒一边聊到凌晨3点半,聊音乐聊哲学,我听他讲克里希那穆提,看Queen几十年前的现场,能走在午夜的街上随便接下他抛出的昆汀的梗。但有些人就只能做朋友,你可以很喜欢很喜欢他但爱好不代表爱人。那时候他嘴唇亮亮的眼睛带着光,我好喜欢他。但我知道,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合适。那种怦然心动是雪中送炭,而那些不管是克氏陀氏什么氏,永远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这让我想起最开头那个2020豆瓣社区故事,上面说「两株精神藤蔓相互依偎缠绕,正在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条广播下却有人说,「曾经想要的是和一棵小树根缠绕、枝交汇、叶成片、一起快速成长,兴奋的伸向天空、探向丛林;现在想要的是一棵大树,已有的阴凉和宁静,滋养我也能够平静下来」。

想想还是不要跟soulmate谈恋爱比较好,有些星星不适合抓在手里,就该让他挂在天上。我们总是会与一些人虚度光阴,与一些人吃住,与另一些人醉酒做梦。

五、结束的恋爱是必然,不结束是偶然

绢在海边说:「我没打算将这段恋爱,变成仅此一晚的派对。虽然爱情的存活率很小,但我的爱情会活下来

麦倚着栏杆说:「和你相遇两年,全是开心的事。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和你维持现状。」

想起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里写说:

“我爱你”是一种宣言。从个体而言,是要将生命中的一段偶然(与他或她相遇)变成必然,变成命运。所以,每一句“我爱你”,其实是在说“我会永远爱你”。实际上,爱的宣言意味着,从此在偶然的相遇出发,去追求和抵达永恒,把瞬间变作永恒。

这本书一度是我的恋爱观圣经,但一向不太同意上面这段。我更倾向于说,不存在真正持续不断、连绵起伏的爱,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爱情是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也就是说,「当你说我爱你的时候,是一个瞬间的感觉;当你说我会永远爱你的时候,也是一个瞬间的感觉。」

于是一开始,我们共同积攒起的一个个瞬间让爱情产生了宗教般的虔诚,我们相信自己的爱情是独一无二、至死不渝的。但这都是「一瞬」的想法,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满怀希望,然后一次次失望,又一遍遍被生活的巨大惯性推着走,最后就这样渐行渐远。

房子外面有个栏杆,往外一点是一条河流,男主叫麦 — 这个相似的设定让人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夜以继日》,导演滨口龙介也非常擅长捕捉女性在爱情里无法被定义的那种状态。电影最后一幕是朝子和麦搬到了新家,麦对着出轨回来的朝子说,“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两个人靠在栏杆上,空洞地望着前面的河流,中间是消除不掉的隔阂。

河水那么脏,却那么美丽;我还是爱你,但我一生都不会再喜欢上你了。

这部电影可以和《花束》形成一个对照:上面《花束》色调柔软轻快,代表恋人刚在一起时的温暖梦幻;下面《夜以》的氛围阴郁鬼魅,代表两个人产生隔阂后选择继续在一起的妥协和让步。

似乎是在说,如果绢和麦结婚,「花束般的恋爱」也会变成「夜以继日」的龃龉和芥蒂。

恋爱般的花束
夜以继日

《花束》里分手的时候,麦提出了结婚。

结婚后一起过日子吧。
这世上结婚的夫妻,都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不是也有结婚之后,继续这样过日子的人吗?
不可能一直像以前一样喜欢啊,如果要追求这种事就无法幸福了。
现在成为一家人的话,生个孩子,孩子管我叫爸爸,管你叫妈妈。
三个人或者四个人手牵着手,一起去多摩川边散步吧,
推着婴儿车一起去逛高岛屋吧,买一辆车,去野营,去迪士尼乐园,花时间,一起过完这辈子。
我们变成这样的关系吧,结婚吧,一起变幸福吧。

绢当然知道,这是那个喧嚣繁杂的“小区”生活范本:恋爱谈不下去了,就结婚吧;婚姻维持不下去了,生个孩子吧;孩子也不行的话,那就凑合着过吧。反正爱情会变成亲情,不都这样么?

人生就在一道一道程序里走过这一生,一次次地降低标准,不断妥协,一直让步,用一个黑洞堵住另外一个黑洞,直到自己也迷失在无边无尽的黑夜里。

这里我看到影评,很多人和麦一样不太理解(画外音: 为什么有人可以拒绝苏打的求婚)。

但其实坂元早就借小田切让之口解释了原因:

两个人的寂寞更让人难受。

绢是会一直一直把《宝石之国》追下去的女孩,是宁愿分开也不要一次次降低标准的女孩,是对爱情保留了最初的天真和坚持的女孩。所以面对麦诚挚恳切的求婚,即使哭着也会拒绝。

成长就是一个意识到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事情。麦长大了,一点点去学习和接受外面世界的规则,学会了在石头剪刀布中出「布」;绢接受成长,但宁愿输掉这场游戏,也要坚持自己最开始的原则。

这不是任何一方的错,人生中存在太多力所不能及的无常。结束的恋爱是必然,不结束是偶然。

想起之前《夜以继日》的导演见面会,有观众提问:

之前看过您的《夜以继日》,想知道为什么您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为脆弱无常的、不确定的,但在今天很多爱情片或者其他片里,人和人之间都很甜蜜,会一起做一些铭记一生的事情。 但您的电影中都是脆弱无常的关系,我想问一下为什么?

滨口龙介回答:

您看的确实没错,我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会直接反映在我的片子里。我并不是想要吓唬大家,但是大家真的确信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很确定的关系吗?这其实是我想要问大家的问题。

六、你将如何想起我,带着笑或沉默?

“他太普通了,普通到叫人发笑。”很多年后,世之介大学时期的女友谢野祥子回忆起来,带着微笑、无限幸福地搜索枯肠,只找到这样一番形容。

时隔六年两人再次相遇,电梯一前一后,彼时身边已经挽着新的恋人。

麦头发梳得很整齐,看起来已经变成了一个立派的大人。他一边吃着拉面一边喝啤酒

今天,碰巧遇到了前女友 / 蘑菇帝国停止活动 / 《潇洒的夜晚电波》完结 / 今村夏子荣获芥川奖 / 对这些事她是怎么想的呢

绢坐坐在家里吹头发,外面下着雨。像是一开始那个夜晚,雨丝也被昏黄的灯光切成了一段一段。

今天,偶然碰到了前男友 / 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 / 他帮我吹了头发 / 那天也在下雨 / 烤饭团很好吃 / 公寓附近面包店的那对夫妇现在怎么样了呢 / 还能买厕纸吗

旁白在说最后一句台词时,绢的脸上泛起了淡淡的微笑。啊,多年后想起这段恋情一定会微笑吧!(村花可以去拍一部《追忆嫣然》了)。

《追忆潸然》

那一刻突然想到了很久以前看到过的一个影评:恋爱的纪念物从来就不是那些你送给我的珍贵礼物,甚至也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恋爱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给地形的,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你现在的女朋友可以像我当年那样和你聊这些书于音乐么? 还是说这一切其实并不重要?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爱情的最终指向从来不是婚姻。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不会再谈风华和雪月,但那些读过的书本,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它们早已融入了我的血与肉,塑造了我的现在,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看到最后的时候大哭不已。这是一种这是对「一瞬の夢」的短暂留恋,对理想爱情的消逝无以复加的悲伤。也许多年后在人群中相遇,背对背挥手是我们对过去最轻盈的告别。

结语

故事会翻篇,生活会继续。

绢喜欢的恋爱博主说「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离别」。但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麦在google街景上看到了他们热恋期的样子 -- 麦手里拎着面包袋子,绢捧着花,两个人吃着炒面面包、手牵着手漫步在河川边,走向那个一起生活的小窝里。

热恋期的现实里
分手后的google街景

绢手上捧着的那束花,永远定格在了这张照片里,也点到了《花束般的恋爱》这个影片名。坂元仿佛是想通过这个告诉我们,即使爱情的花束会凋零,但它还是用力地、无比绚烂地绽放过。

所以在这篇影评的最后,我想用《爱你就像爱生命》里的一句话来结束全文:

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后记:第一次正儿八经写影评。要讲自己的故事很简单,要去复述文本也不难,但当把读过的书、读过的电影、爱过的人融进这个文本里去,就变得异常艰涩。

文中提到的《夜以继日》、《爱情是什么》,还有一部《你的鸟儿会唱歌》,是摄影师滨田英明的 2018 年邦画top3。

对于我来说,2019年看过最好的爱情片是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2020是行定勋的《剧场》,2021(可能)是坂元《花束般的恋爱》。而《最完美的离婚》又是我最爱日剧top3,巴迪欧《爱的多重奏》是我见过对爱情最好的诠释,豆瓣是我最喜欢待的小角落。

这篇影评里,我像是拿到了很多食材,却挠着头苦恼着怎么把它们炖在一起,又不至于让菜变得太腻味。就如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说,「像一个细心的厨师,他留意不让语言变稠,变粘。」

还好用了三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写完了。

坂元、苏打、村花(以及生日会花絮里的奥山由之),都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人,感谢他们带来了这部作品。也感谢阅读到最后。在台风过去的上海夜晚,祝大家都勇敢有所爱。


首发于公众号:Hayami

👾 微博:@早见Hayami

👬 Instagram/Twitter:@hayami_kiraa

🎧 Podcast:余生皆假期

🌏 个人网站://hayami-blog.typlog.io/

✍🏻 Telegram ://t.me/hayami_kiraa

 短评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可能并不是“越合拍的人越没法在一起”这种日剧截图道理。而是靠消费主义(即使是披着文艺外皮的小确幸文化)也并非对抗资本主义对爱情异化的良药。“要用你的生活来定义浪漫,不要用浪漫来填充它”,不要将任何一种刻意姿态或者内容消费倾向当作浪漫的表现,不要将合拍挂钩到一起听个小众乐队,一起看个杨德昌电影,一起读个小众作家,甚至一起穿匡威开口笑,这多可笑,这不是一种成熟的浪漫观,这恰恰是一种幼稚的,刻奇的,自恋的表现。不要把生活和责任放在浪漫的对立面,保卫周遭,保卫和正视现实生活也是一种浪漫的表现。

7分钟前
  • SJL豆瓣酱
  • 推荐

文艺青年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爱情,在初识的雨夜奔跑,文艺爱好百分百合拍,告白后在红灯前拥吻,在出租房连续做爱一周,在有大阳台的房子同居,在新年参拜捡到一只猫,然后因为长时间的消耗和平分手,在旧地缅怀过去,还会在下雨时候想起你,像极了渴望爱又不相信爱的人们的幻想。

9分钟前
  • TOKO
  • 推荐

“进入社会就像进浴缸泡澡。”于是真的有人在浴缸中死去。

14分钟前
  • 4__real
  • 推荐

如果追的漫画没有完结该多好 如果喜欢的乐队没有解散该多好 如果那家常去的面包店没有关门该多好 我想我们的恋爱是不是就可以再久一点 拥有赏味期限的爱情令人伤心失落 为什么布能赢过石头 为什么现实能赢过所有喜欢和心动

16分钟前
  • ☂fish
  • 力荐

@新宿toho 2021年的冬天我在电影院爆哭。京王线恋爱物语,剧本无限贴近真实,每一个即将踏入或踏入社会没两年的大学生都会感同身受。男女主相遇的明大前就在我家右拐十分钟,熟悉的高井户高架桥。热衷过小众文化的年轻人们最后都会变成对肖申克的救赎高谈阔论的社会人们。。

18分钟前
  • SaoirSe
  • 力荐

靠消费主义维系的恋爱是抵抗不了资本主义秩序的。

21分钟前
  • 雪山夜叉
  • 力荐

我们都快忘记的事,Google街景还记得。

25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这种合拍其实还挺肤浅的,人们可能总是高估了共同爱好的重要性。

29分钟前
  • scenel
  • 推荐

你的男朋友,本来读诗集,现在翻成功学;本来玩塞尔达,现在玩消消乐;本来豆瓣骨灰级别用户,现在永久退出豆瓣,加入 996 大军并且被成功洗脑 996 赛高;而你还在读诗歌还在玩塞尔达还在刷豆瓣 —— 所以怎么可能不分手呢?穷是原罪,多少烦心事不都是生活所迫。最喜欢的一处是村花看到苏打在工作于是调低游戏音量,苏打想让她尽兴地玩、叫她调大音量,自己戴上了耳机,最后村花直接关了游戏。明明都是想照顾对方的感受,但最后两个人都不快乐。最好的爱情或许只有一个样子,就是全力满足自己的快乐,而对方恰好出现在每一条让自己快乐的路径里。要的就是那个“恰好”,不做任何刻意的努力。PS1. 苏打村花真好嗑 PS2. 片尾我都认真看完了,因为漫画真的很有爱 PS3. 即使最后要分手,谁不想拥有爱情里最美好的部分呢。

31分钟前
  • ○Ⅴ○
  • 力荐

爱情就像耳机听歌一样,不要一左一右拿来分享,这样两个人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曲调。在爱里,应该双方分别戴好自己的耳机,只要知道此刻眼前的这个人和我在听着同一首歌,类似于这样的陪伴就够了。不要求什么,只学会接受,把每一项馈赠当作生命中的惊喜来接受,并且有能力给对方同样的馈赠和同样的惊喜,不抱任何奢望,不做丝毫强迫。总之就是“自由”而已。

32分钟前
  • 帷野久
  • 推荐

太痛苦了吧,我在切鸡胗,锅里还在炒生菜,听他们最后聊分手那段,苏打说要不就结婚吧!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我想坂元你太残酷了。爱最后肯定是消亡的,所以更多人在消亡前结婚了,以为那还是爱,其实那变成了恩爱。我觉得这部片子不是讨论爱,是在讨论我到底想过怎么样的人生。

35分钟前
  • 秦夕然
  • 力荐

看完以后全场人在鼓掌,真的好好看。开始意味着结束,世界上最稳定的关系依旧是 没有关系。

39分钟前
  • DAWN
  • 力荐

爱具体的人 不要爱抽象的人 要爱生活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41分钟前
  • 09
  • 力荐

书影音没法支撑恋爱,建议豆瓣把该片挂在开屏。

45分钟前
  • #鼓鼓#
  • 推荐

所以说上班这件事基本可以杀死全世界99%的故事

50分钟前
  • 拽拽歪歪&YY
  • 推荐

始于同好共鸣的文青恋爱死于柴米油盐。(坂元裕二好懂

55分钟前
  • Manatsu
  • 推荐

这部电影将成为我最喜欢的爱情片,他拍出了我想要的,也拍出了我失去的,还拍出了我恐惧的,更拍出了我坚持的。

59分钟前
  • 日出Sunrise
  • 力荐

又名:和百分之百合拍的人说再见。

1小时前
  • 库索
  • 力荐

文艺青年社会化全过程

1小时前
  • 松崎海
  • 力荐

原本也就觉得还可以,但结尾那一挥手,真是哭死了。作弊一样的桥段,太好哭了。坂元裕二这个家伙,实在是太会写这种戳人的点了。梦想与现实,恋爱与结婚,这对男女大概就是一体两面吧,从相同的点出发,却终将面临选择,走向岔口,开始各自的人生。此外,文艺青年大多孤独,想找个有共同话语的人很难,由之,才会更懂前半段这对男女发现彼此之后的激动。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