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熬着看完的,或许是剧情太缓,一点一滴,细水长流,或许是我没有太大的耐心,受不了不急不缓的节奏。但是等到结局了才觉得意犹未尽,确切地说是觉得缺少了什么。
就这样没了,是不是姐姐没了所以故事也就没了,悲伤是不是也会随风消逝了~~~看这个电视的时候一直有一种无形的压抑,压得喘不过气来,感觉愤懑,感觉憋屈,但是就这么一直一直地压着我,丝毫不给人透气的机会直至结束!整个电视剧除了他姐姐没有一个人有完整的结局,诸如陶菲菲,诸如张楠,诸如刘存亮,诸如李臣,诸如夏萱......当然也包括主角,与其说主角其实更像是故事的牵引者、叙述者。通过主角的喜怒哀乐,通过寻找姐姐的过程来述说这个故事。然后,姐姐一死,故事就戛然而止。没有交代陆保良该何去何从,与在鉴河的老父之间该如何打算,与菲菲之间该如何处理,还有那两个兄弟以及帮助过自己而又特殊关系存在的夏萱和乔晓鸥,毕竟老丘被捕以后还是要在省城待的,就算保良不想待,雷雷还有两个结义兄弟,或许这又是一段陆保良传......当然这是后话了
一开篇,主角就以沉稳减缓的语调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鉴宁,关于陆家,关于全家,关于三雄的故事......我看到了碧波闪闪的鉴河,看到了坎坷悠长的石台阶,看到了能尽收眼底的废砖窑,看到了古旧而温暖的小院,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美,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不知道是作者设定的缘故还是怎么的,自从主角长大以后,进入社会以后就超讨厌他,小时候悲伤就算了,长大还悲伤;自己一个人悲伤也就罢了,还当着所有人的面搞的全世界只有他最悲惨似的,动不动就哭。每次都要自己好兄弟安慰自己,好兄弟有事的时候也没见他说过几句好话呀,你就算真不善言辞也用行动表示下啊,有没有啊你!就知道你姐你姐!好吧,你把姐姐当成了精神寄托可以谅解,但是你也考虑下别人的感受啊,别人也不好过也有悲伤啊,凭什么只会让别人帮你。
说到这我就不得不说陶菲菲了,说实话女主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陶,尤其是在男主的憋屈对比之下,我对陶有一种无形莫名的好感,她直爽她仗义敢说敢做,也许就只是因为她喜欢陆,所以要帮他,不需要理由的帮他,整晚整晚地帮他找马老板,没日没夜的照顾他~~~~她为陆做的太多太多,但是陆似乎从来都没有一声感谢,甚至动不动因为一些小事讨厌她,尤其是喜欢上白富美张后,对这个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养活他的恩人,表现出了对“糟糠之妻”的鄙夷。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唾弃他.......就像后来陶给他钱时候说的那样,他除了那张脸什么都没有,一无是处。其实他和菲菲一样,仅有的资本只是那长脸而已。菲菲为了他妈的生存,不得不以色事他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农村出来的打工妹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真的没有,她不是男主,没有各种高富帅付出真心。或许,陶的悲哀不是得不到陆保良,而是他从来都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她想过,没有理解过她,甚至骂她不要脸。清高的只有男主,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死要面子,守着那所谓的正义,那份悲伤,就主动会有白富美送上门来。
于是白富美就这么出现了,有时候我在想,男主到底是有多帅啊,白富美只见过一次面就能主动把他往家里带,我甚至找不出他们相爱的理由,白富美就因为他单纯诚实就这么迫不及待地爱上了他,而他爱上白富美是因为她的知性美还是自己内心对姐姐的渴望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爱的太突兀,没铺垫就轰轰烈烈了,而白富美什么都不要只希望诚实和真心,但这份真心注定随着剧情而瓦解,结束。童话也终究回归现实,仓促收场,这份爱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或许又是因为男主的性格使他没有一再去挽回,只是在他后来生活的只言片语中偶尔浮现,甚至没有交代张跟了那个同事之后过得好不好,也许这些都不重要了。
关于鉴宁,或许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一方故土,而主角那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关于家的悲伤,在一次次地重复触及之后,却显得苍白而真实。
看似平静的故事却成了传奇,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年,那天放学后天很黑,下了大雨,我骑着车奔驰在雨里,书包里装着璐璐给我抄的'长安古意',我借着雨遁来到我奶家,每次下雨我都和我妈说下雨路不好走于是就近去了我奶家,我奶家可以看到电视,我看到了'金耳环',雨后的屋外有条满是槐花树的甬路,还有来自我指尖的烟草气息,耳边回响着那段口琴配乐,至今仍亦幻亦真,我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似乎有很多个这样的夜晚,树影在月光下斑驳,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种冰冰凉湿漉漉的夜晚
亲情这一主题贯穿了整部剧,剧中那条鉴河,是家的河流、亲情的河流,割舍不断,血浓于水,它是苦涩也是甘甜……当我看到结尾,有一种漠然的苦涩与平静,陆保良一直苦苦追寻的亲情、团聚,到最后也没能抓住,最后挣扎来的结局是他一生最爱的两个女人的骨灰合在了一起,都融入了鉴河。
也许悲剧的开始是公义与道义的拉锯,是一个父亲不近人情地将自己奉献于公义,断送了亲情,而后来悲剧的延续是保良执着地追逐亲情,他越是追逐,却越是失去。都说亲情是避风港,是家,是一个人的根,也同样,它是羁绊,是桎梏,又或许正是保良的性格才会使他走向一条苦涩的道路,他对亲情的这一份执著,甘愿受其牵绊也离不开家庭环境对他性格和行为上的影响,严厉的父亲让他的性格温驯内敛,从而内心偏向从姐姐和母亲这两个极具母性光环的女性角色中寻求温暖,典型的中国式家庭。
但影片的时候并不让人感到冰冷,望着夕阳照耀下的河流,他有他的侄子,又一个小家,尽管前途茫茫,但保良还是抓住了最后一丝亲情,找到了那份平静。我想亲情是一份内心的安稳,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无时无刻温暖着身体,滋养着心脏,不至于空洞。只是主角在追逐亲情的那份无力、无奈,似乎在诉说命运无常并非是一份过于执着的选择而是亲情本身就包含了残酷的一面,我们选择不了家庭,却要被血缘束缚在一起,似一条如血的河流,有温度,却也是血淋淋的壮烈,而在尝过这一份血缘的苦涩与残酷之后依旧奔赴其中的陆保良,我想在历经风雨后仍爱着这道河流的他,不失为一种壮烈和勇敢。
这部剧男主纯纯扫把星加各种脑淤血操作,因为无脑找姐姐被社会大姐下药然后被警察抓了,随后被公安学院开除,随后又把全三枪带回家,心里想着能够缓解父亲之间的关系,结果全三枪跟着来到男主家后连开三枪把男主后妈和小妹妹都打死了,他自己跑了,孤单落魄潦倒的时候淘菲菲救了他N次,而他还觉得自己能还,跟张楠也是,啥本事没有,就是借钱,后来又把姐姐一家整进监狱,姐姐保外就医也死了,他自己还活着,真是该死啊,看完后意难平啊,倘如是我的话,有一个菲菲这样的女孩,夫复何求啊?[无语]
像看所有海岩的故事一样,我极度压抑的看着“金耳环”,虽然当时看书版《河流如血》的时候没有感觉非常触动,至少没有《永不瞑目》那么让人心痛,但是这部电视剧,和这几个演员,在波澜不惊中演绎这一段故事之后,让我看到的,是平静的毁灭。
亲情的消蚀、友情的亵渎、爱情的变故、生命的消逝,和人性的摧残。
我不想对警察的奉献、无奈和痛苦做任何评价,在海岩的故事里,我们已经看多了这些。
是生活真的如此无奈,还是海岩一定要把这种无奈描写到极致。
父亲是爱女儿的,但是警察的职责让他无法明白的告诉女儿,她的选择将让她面临怎样的未来,于是,他变成一个不近人情的父亲,想尽办法阻止女儿走错路,可是,事情的发展没有想象的顺利,女儿不顾一切的选择了爱情,即使在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之后,仍然没有回头。亲情,被毁灭了。
父亲是真的爱着女儿的,搬家前最后一眼,父亲看的是女儿的布娃娃。
母亲无法忍受失去女儿的痛苦,也不理解丈夫的无情,压抑的生活夺走了她的生命,亲情,被毁灭了。
做出这一系列选择的父亲,尽管一时功成名就,却失去了妻子、女儿,和后半生的幸福希望,一生都活在压抑和毁灭的折磨下。人性,被摧残了。
至于友情,和所谓的义气,被二伯铺成赚取钱财的道路,被保良父亲变成获得荣誉的阶梯,被李臣和刘存亮践踏。
爱情,是所有故事发生的诱因,也是所有故事的牺牲品。
海岩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无一例外的懦弱,想要得到一切,最终却失去一切;无一例外的被命运摆布,无法抗拒。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海岩的故事,会被摧残、压抑致死。
在我妈的推荐下,我终于强制自己看完了这本书。书的最开始,给我一种寡淡的感觉。可能是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我对海岩笔下这种轻描淡写、并没有强大冲击力的语言,不很感冒。但读着读着,我已经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我开始被保良的命运所牵动,我想看最后他命运的天平到底倾斜在哪一个方向。
最后保良的姐姐保珍死了之后,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只觉得每个人都太悲惨,都活得不尽人意。但是说实在的,生活中又能有多少事情真的让我们满意呢?小说又有太多现实的东西,读完整篇,仿佛自己对每个人都不太满意。菲菲自甘堕落、保良又有点懦弱无能、姐姐执着不悟、权虎凶狠残暴……但仔细想想,生活就是在玻璃渣里找糖吃。菲菲能给保良完整的爱,保良一步步勇敢地去追逐他想要的亲情,姐姐跟权虎之间的爱情又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其他一些灰色角色,如小乖、权三枪等,也都一直挣扎在命运的漩涡里。命运仿佛就是明天,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是去做一个平凡的人,或者是做一个伟大的人,去夺取荣耀和名誉,我们有时也不能自己做决定。仿佛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命运推着走。
似乎每个人都不太能够理解保良的爸爸。我很心疼爸爸,他为他热爱的事业几乎付出了他生活的一切。他忠诚、不善言辞,他为他所爱的人付出但终于不得善果,从某个层面,我觉得他是伟大的。
一个人是平凡或是伟大,我至今也不太能明白。可是我总觉得每个人都不是平凡的,也许他不能够建立功业,但是,在他生命的旅途中,他能够为别人付出,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帮助,能够用心尽力地活着,能够不愧于自己,那么我认为他也算是伟大的。
海岩给出来的故事或人物,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会很难忘...
一直跟着哭,保良杀全三枪的时候估计能体会他爹那时候的心情吧。但是无产阶级老同志比较固执。他姐说的那句挺对,荣誉都让他爹得了,痛苦都让别人受了。老婆死了能给儿子找后妈,年纪大了一背手就不管了,说到底就是他爹的那股大义凛然把所有人都推到了深渊。高端黑。
男主角 又是一张脸
看似平静的故事却成了传奇,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年,那天放学后天很黑,下了大雨,我骑着车奔驰在雨里,书包里装着璐璐给我抄的'长安古意',我借着雨遁来到我奶家,每次下雨我都和我妈说下雨路不好走于是就近去了我奶家,我奶家可以看到电视,我看到了'金耳环',雨后的屋外有条满是槐花树的甬路,还有来自我指尖的烟草气息,耳边回响着那段口琴配乐,至今仍亦幻亦真,我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似乎有很多个这样的夜晚,树影在月光下斑驳,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种冰冰凉湿漉漉的夜晚
刚看到第四集,极度反感陆保良父亲。这老头不会表达,不会说话,在处理女儿恋爱婚姻的问题上简单粗暴,缺乏智慧,导致悲剧的发生。结拜兄弟倒台之后,女儿拘留期间,居然还美滋滋的给老婆买了双皮鞋,卧槽,老头还有没有一点人性。在招待所和女儿谈话时感受不到一点温情,说话语气完全是上级对下级的口气。当然了,老头不仅对亲闺女毫无感情,对儿子也是缺乏交流,天天只会检查作业,同情小陆保良在这么压抑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成长,这个父亲,完全就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从金耳环到如懿传,少说也有10年……emmm我开始有点信命了
结局没看到。
很生活的片子~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在那个古色古香的小镇上~孩子们慢慢长大~人们慢慢变老~故事也是此起彼伏~亲情的味道可以跨越时间的轨迹~当鉴河旁的老房子渐渐升起炊烟~那该是怎样的幸福与平静~希望大家能共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男主很帅
在某个小学放学回家的阴天,打开电视看着同样像阴天调调的金耳环,是童年难忘的压抑。海岩写的小说总是这种 说不出来的气氛和感觉。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有点儿悲 有点儿暗黑,离我们很远 却又很现实。因为这部剧喜欢的李倩,虽然现在依然不火。也是因为这剧才知道的王丽坤张俪黄明王媛可袁文康
整部剧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很好啊这部剧
富家女喜欢穷小子,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直强调要诚实真挚的爱她,还不停的倒贴钱,这部是,五星大饭店也是这样,这种情节一次可以,用多了就觉得不现实了,人家富家女她是有钱,又不是白痴,非要写成恋爱脑。。。
看第一集是读初中吗?至今无法忘记那些镜头,还有名字,河流如血,金耳环!
男主角很符合小说中的描写
当年电视上播的时候叫:金耳环,没整容的叶白衣还叫黄明。海岩的名字虽然消失很多年了,但每一部海岩剧都不差。
发现最新的影评已经是2015年的,可能没有人和我一样,一直对这部电视剧念念不忘,执念的很,在电视上看的时候还是小学,看小说是初中,现在大学毕业重新找出来看的心情蛮特别的。太喜欢保良的性格了,一点戾气都没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这样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可能因此而喜欢这部剧,是执念吧。
断断续续的看的,主要觉得主角很帅...好吧,我没内涵.....
保良对亲情的渴望,对从前一家人温馨日子的怀念,失去再多也要找回亲情的温暖。他的心情,我也曾有过。但为什么我觉得他父亲好自私,为了自己的新家,一再要求保良为了他忍受为了他让步为了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自私执拗的父亲,好可笑的父亲。高中时,同伴同学母亲病逝,不久一直疼爱她和姐姐的父亲没过多久就重新婚娶,并且为了后母跟姐妹俩决裂。该怎样评价这样类似的父亲,或许是为了老年幸福,为此,儿女可以不管。自私的爸爸,自私的人性!
只看过一部分,在哪里拍的?重庆么
跟妈妈一起看的,找姐姐啊,颠沛流离的感觉,很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