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庆幸,我的冲动让我来到了现场。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部迷你剧能够在戛纳和北京电影节展映,这是一部有着电影质感的文旅作品,它很淳朴,但它也很华丽,这份华丽不在于造型不在于镜头,而在于内核。它刻画了现实,但也憧憬了梦想,我很期待剩下的剧集会描绘怎样的故事。 从目前三集的剧情和画面来看,这真的是一部高质量的剧,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效的,每一个演员都是贴合角色的,整个过程我都没有看过手机,有笑点有感触,更多的是期待。 于适饰演的巴太出现的每一个场景都在印证那句话“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温柔的心”。他跟马的相处,他对人的真诚,都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演绎,而且你会觉得,他就生活在那里,那不是演戏,那是他的日常生活。 另外周依然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她跟巴太的对手戏很有火花,尤其第三集的一个小高潮,全场不约而同都在“啊~”。 我很喜欢里面马伊琍老师饰演的张凤侠这个角色,这个角色真的刻画的非常好,我甚至在想,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心态和生活,剧里很多的笑点都来自这个角色。
记录一下吧,看之前有一点担心这部剧太文艺了,会不会显得冗长和空泛,看完发现完全出乎意料。剧情流畅,故事线和冲突点都非常明确,也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幽默,虽然只看了前三集,但是人物形象已经立住了,迫不及待像早日看到接下来的故事了。说到剧情本身,看完脑子里只有三个字“太美了”,不只是镜头的美,台词和氛围都好美,特别喜欢文秀母女的台词和关系,特别触动我的点是妈妈和女儿讨论“有用”的时候,大家都被裹挟着奔跑,试图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不被抛弃,但是就像妈妈说的,没有用又怎么样,待在那里就很好。马伊琍和周依然演的都很好,很自然,很讨喜。巴太,完全看不出于适本人的影子了,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哈萨克族少年,好臭屁好有张力的小少年哦。看得出来导演的目光聚焦与母女身上,无论是感情线还是剧情线都为母女服务,其他人物也都围绕着母女俩,但是于适做到了在有限的发挥里既不喧宾夺主又把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有质量有诗意的作品出现,祝愿中国电影和电视剧越来越好。
25号在北京电影资料馆看完《我的阿勒泰》前三集和映后,感动的余韵一直持续到了现在,狂写下一万字小作文,好像都只是在说一个字:好。
对,是那种劈头盖脸的好。
改编好、选角好、拍摄好、服化道好、配乐好,是一部非常纯粹的好作品。
能够这样淋漓尽致地将一片土地和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本土化讲好的作品其实不少,美国有《黄石》,英国有《万物生灵》,德国有《海蒂和爷爷》,现在中国有《我的阿勒泰》了。
我是真的为好作品的诞生而感到开心。
滕丛丛导演在映后说到改编的难度没那么大,因为散文的特性是形散神不散,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改编难度大,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时间。
都是对阿勒泰当地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原著是去时间化的,所以读着会觉得“形散”。但影视化改编的剧集有很明确的时间线,前三集里围绕巴太一家和李文秀一家的故事线会在同样的时间线并列展开,最终收束于阿勒泰宇宙中心——小卖部,那个地方足够偏远,方圆百里的人都得到那儿买东西,一个又一个人情故事在这里碰撞,两条主线故事也在这里收束、融合、绽放,所以看着不会觉得“形散”。
那“神不散”在剧集又如何体现,我认为和书里一样,在那片永远看不到尽头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织成了一张密度不高但韧性极强的网,硬性的物资和软性的情义通过这张网送往阿勒泰的每一个角落,剧集又将这份你来我往的温暖和治愈通过极其美妙的视听语言直观地传递给全世界各地的观众,“山川虽异域,日月同天”的感动,在此刻有了具像化的呈现。
但更妙的还是在每个角色的塑造上。
首先选角就极其成功。
周依然本人的形象气质十分贴合李娟老师书里对于“我”的描写,瘦小单薄的十九岁女孩,有满腹的天真和叛逆,工作和生活中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为了写作却有超乎常人的耐性和勇气,和《小妇人》里的乔、《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一样,执起小小的笔如战士手持利剑,能够给予所有女性以力量,去体验、去感受、去试错、去记录,太好了。
弓马骑射、弹唱技艺精湛的新人演员于适饰演巴太,我太喜欢巴太了,他有高大强壮、充满雄性力量的身体,有粗糙但漂亮的脸,搭配一头被家人都嫌弃的长发,像一颗纯天然的尚未被打磨的宝石,外表粗砺,但内里漂亮别致极了,巴太就是这样,他有一颗善良柔和的心,单纯但不失个性。
于适本人亦是如此,年轻稚嫩但纯粹万分,他的努力和踏实亦有回报。他很好地还原了原著里的白月光角色麦西拉,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但更好地塑造了一个更为立体饱满的角色,巴太,幸福之子巴太,他尊重女性、爱护动物、敬畏自然,是一切美好品质的集合体。
剧中他骑着马走过小卖部,镜头聚焦到李文秀的脸上,降速、推近,一个镜头就铺垫了二人的关系和主角后续的人物动机。美好降临的那一刻,时间会变慢、会停滞,直击人心,是更长的时间也无法消磨的记忆。我想大家会喜欢。
然后是马伊琍老师饰演的张凤侠。
张凤侠!张凤侠太灵了呀!
马伊琍老师完美地塑造了一个绝佳的张凤侠。
她乐观豁达,洒脱自在,有勇有谋,常常喝醉,其实极度清醒,深谙异乡人在那片土地的生存之道。
作为女儿,和患有老年痴呆时常记不得家人却永远记得故乡是沈阳的母亲常年作伴,电视机修坏了没关系,用石头砌框给妈妈一个新的“电视机”,妈妈犯病了没关系,用小红旗伪装成导游带妈妈回“沈阳”。
作为母亲,她会温柔接纳女儿的所有天真和叛逆,在那个年代女儿坚持的写作她不能完全理解,但她从始至终没有干涉过女儿的任何选择,允许她去尝试去犯错,但会在关键时刻给她兜底,她好像有一颗比那片土地还宽广的心。
作为小卖部老板,她自有一套经营法则,记着可能永远都要不回来的帐,也要跟随牧民的转场路线开一间流动的小卖部,再难走的路,她都不曾畏惧。
作为张凤侠,她对女儿说,我虽然是你的妈妈,但我也是张凤侠。
张凤侠的侠,是侠气的侠!
马伊琍老师演得太好了,这个角色我超爱。
还有蒋奇明老师,出品必出精品。不管是《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那日苏,还是《漫长的季节》里的傅卫军,演什么是什么,他一开口你就知道有没有。(当然,哪怕不开口也很有)
最后又怎么来形容画面的好呢?
这样说吧。
北影节开票的时候我没抢到,本已心灰意冷。是在看到释出的第二个预告片后,我才下定决心:这次不管花多大的代价,我一定要在大银幕看《我的阿勒泰》,24号紧急买机票和影票,25号当天往返。
当预告片在大银幕亮起的时候,我就开始掉眼泪,好像是我的冲动和上头得到了有效的佐证,幸好我来了,因为这就是得在大银幕观看的作品,这是一部300+分钟的大电影,是一首细腻优美散文诗,是一本每一帧都可以装裱收藏的摄影集。
虽然是特种兵的行程,但我收获了一场完全超越期待的,同属于身体和心灵的疗愈之旅。
还有导演女性视角的切入点也很妙。
讲到婚姻、讲到两性差异。
巴太的嫂子,抱怨酗酒的丈夫,抱怨自己每天为这个家忙前忙后,但始终都没等到一个属于她的搓衣板,哪怕是这样,她也没有歇斯底里,甚至没有停下仍在忙活的双手。
巴太的父亲,守旧、古板、偏执、为了一把小刀可以放弃乘坐火车选择骑马回家,不善言辞但坚守原则,在用自己的方式承担着一家之长的责任,守护着自己的家族。
(说到这里再夸一下巴太,他尊重每一个人,不会因为性别、年龄有任何偏见,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大家平等的信任和支持,这个角色太好了,大家后续看剧的时候就能感受得到)
《我的阿勒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饱满、立体、鲜活。
他们矛盾,是非对错、有用没用在不同语境下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他们迷茫,每个人身上都有新时代与旧时代前后拉扯留下的印记,每个人都面临一些关键的人生选择。
他们也纯粹坚定,每个人都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和法则生活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守护着自己心里那一方小小的净土。
治愈,温暖,却充满力量。
好,劈头盖脸的好。
*导演说前三集还不是最好的,从第四集开始更精彩的故事才会逐渐呈现给大家,我想我的夏天,注定属于阿勒泰。
20240425北影节展映
看《我的阿勒泰》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整个作品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比如我会以为李文秀离开城市回到阿勒泰是一种带着无奈的主动避世,但实际她在生活里笨拙又有些不知所措的软弱,她也嫌弃这里又偏又远,她的母亲张凤侠还要转场到夏牧场,更是离她梦想的去到北京、大城市、文化首都的作家梦越来越远。再比如我们以为阿勒泰多少会带给她一些宁静的遐想,但在一个语言不通又涉世不深的年轻小姑娘眼里,沉默寡言的猎人长了一张会杀人的严肃的脸,蹦着她听不懂词语的阿婆因为一点小事不停纠缠,小卖部里的客人动不动就挂帐还不还钱,抱着孩子的年轻女人可能充满愤恨又满脸窘迫。甚至,她与原作中惊鸿一瞥的爱情的邂逅也并不是一个温柔的梦,而是一个莫名的、不知好坏又不似人形的怪人甚至“奇观”。李文秀在河水边遇到喂马儿喝水的巴太,两个人相互打量时都像在打量陌生的外星物种。唯一的区别就是作为观众我们熟悉李文秀的语言和逻辑,而突如其来使个小坏的巴太简直莫名其妙得不可理喻。
前三集剧情还没有推进到夏牧场,整体就是通过李文秀帮母亲的小卖部要账,把两个家庭的故事缓缓展示在观众面前。依然和料想不一样,李文秀的故事里,她和母亲、奶奶的关系其实是非常轻盈又快乐的。大部分让你倒吸一口气的故事进展,立刻就会被张凤侠那种举重若轻的生活智慧,以及达观的生活哲学轻松抚平。她和这个现代文明并未完全覆盖的角落的相处方式非常非常有趣,既保留了她作为外来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又不断地在山高水远中汲取着营养、适应着当地人的习俗,和所有人打成一片。虽然在这个场景下这么用词很怪,但她给我感觉就是一个优先地在“生活”的人,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活下去”的经验,才能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如鱼得水。
阿勒泰当地的“风土”以及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则是通过巴太的家庭展示出来的。依然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是,这条故事线的底色并不清澈,反而是充满着对抗性,又十分沉重的。巴太并不是一个非常不羁、毫无顾虑的野性少年,相反,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暴君”,曾经最杰出的猎人有着完全有别于现代社会的生存逻辑,又对子女有着近乎蛮横的权力欲望。这个角色有个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刻画,就是他实际根本不懂普通话,但其中有一段表现阿勒泰人虽然严肃到看起来有些凶狠,但很讲诚信的剧情,他为了帮死去的大儿子还债,把自己的骆驼给了张凤侠。张凤侠和他说普通话,他完全没有迷惑、没有问、没有让巴太翻译,而是点点头转身就走——他不关心你在说什么,只关心他说完了自己的话。与这样的家人相处,巴太其实经常要在不同人中间调停矛盾,他看起来没什么脾气,考虑的事情总是很简单,有着他的父兄看起来有点缺失的同理心,美好得像一个只存在于童话世界或者文学世界的符号。而想到他因为兄长的死亡,不得不去直接处理和父亲的一系列矛盾,就又觉得这样的冲突格外令人忧伤。
与他们一家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巴太死去哥哥的妻子托肯,因为相关信息不太多,避免剧透在此不多赘述。但在这个角色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女性导演极其细腻又犀利的一面,她的情节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其实如果要说主线,前三集讲述的就是文秀眼中的这些“奇观”逐一落地成为人的故事。因为语言不通,人的行为逻辑在李文秀眼里也是模糊的。但因为一个契机,双方开始对话、沟通,一下子就会发现,原来一脸严肃要杀人的老头子非常讲究信誉,原来古怪、高大的奇怪男人有英俊的脸和温柔的笑,原来纠缠不休的阿婆只是较真又真挚。有了这些人与人对话的场景,又会觉得作为观众的自己被赋予了勇气面对剧中人即将面对的种种冲突。
很多主创谈这个戏都会提到治愈。我觉得就和张凤侠的生活哲学非常像。在一切主义和理念之前,人首先要允许自己活着,也允许他人活着。
很荣幸,这次能够在小西天与诸多影迷,共同欣赏我的阿勒泰亚洲首映,首先摆明态度,我认为这是绝对的诚意之作。
我想过太多应该从何种角度来对这前三集内容进行Repo,决定从我的专业出发,自视听语言、剧作结构角度浅要谈谈阿勒泰首映带给我的感受。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开篇滕导采用了一个空镜头,色调是冷的,却极大程度的彰显了影像的张力,很惯常地将画面悬置于一个空荡的环境之中。其实当时一看到这里我在心里就十拿九稳,觉得阿勒泰是一部值得大家耐着心去品味的片子,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可能会嗤之以鼻,甚至恨之入骨。但在我看来,滕导导筒下的每个空镜头或者说不只局限于空镜头都像是流淌着的秀美画卷。自然之光与民族之美极大地在蒙太奇中得以诠释。辅佐一小西天大银幕,阿勒泰的美景与奇观尽收眼底。
其次,我的阿勒泰由散文改编成电视剧,我一直在想滕导是否觉得文本影像化改编是困难的,但在映后交流中滕导说到她认为并不困难,因为就像这次宣传标语所说的去爱去恨去受伤,令我深受感动。我的阿勒泰摒弃了传统国产影视剧所被诟病的节奏拖沓,婆婆妈妈而是短小精悍地采用了八集迷你剧的形式与大家见面,这也是国产剧一次崭新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迈出了常人所不敢逾越的一步,无论在和各方面都是值得鼓励的。导演将阿勒泰改造成一个复杂纠结的情感载体,在平淡之下却酝酿着涌动的暗流。在我看来前三集更像是为故事高潮所做的铺垫,三集流淌着像李娟文笔一样的淡淡却会在人心中泛起涟漪。
接下来说说让我最为感动的吧,滕丛丛导演的团队用电影的规格要求来制作这部片子,以至于大家可能会对其更为苛刻和严格,质感相当学院派。我认为我的阿勒泰绝对是一部经得起打磨的作品,从视听到文本都看得出来是花了精力下了心血的。尤其是在角色选择上,更是拥有着浑然天成的感动,周依然的灵气、马伊琍的女性智慧,于适的干净与雄性气魄。以至于我认为今年的文旅新秀绝对是新疆阿勒泰。
最后谢谢李娟,谢谢滕丛丛,也谢谢北影节。
看完前三集的我终于有时间写写《我的阿勒泰》了,总体来说很惊艳,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理想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相遇”。
散文改编既保留了原著散文集的抒情性,又增强了剧情冲突感,并且还原了书中的高光场景,书粉狂喜!其实最出乎意料的是,它不完全是我之前想象的那种高冷文艺片,而是有笑有泪的内容很丰满的剧,苍茫大地上的人们并不是严肃无趣的,他们精神富足,可爱朴实。
张凤侠的不羁洒脱、李文秀的细腻简单、巴太的少年气和担当,使这部剧的层次更丰富,也让这片土地更辽远更开阔。他们是这里无数人的缩影,也是很多人心里的乌托邦。让人不由对天地自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特别说一下巴太,也就是书里的麦西拉,他在这片天地里的模样很像是一种自然图腾,是能给人心灵洗礼的豁然触动,让你对这片草原山川的印象更加生动具像化,仿佛这里就应该有他这样的人,很感动也很惊艳。三集意犹未尽,期待正式播出,最后表示看完真的想去感受一番阿勒泰的壮阔。
于适格格不入的口音并不合适
除了美丽的大草原,感觉跟原著没有一点关系
啊啊啊啊啊好喜欢这种民族风情的影片!
散文改编真的很难
没有必要因为预告里面的支言片语而去为这部剧定调。原著是散文,散文可以诠释很多,改编成的剧,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叙述。在一个草原中,有关于梦想、青春、爱都可以酝酿、发生、成长,因为那是“我的”阿勒泰,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阿勒泰”。
看了预告片感觉有点悬,原著里有那么多美好的句子不用,偏要搞什么“去爱去受伤”的青春疼痛文学,三颗星先给马伊琍的扮相吧。
资料馆首映。比想象中更好,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生活
终于轮到我写首映影评了,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前三集,现场氛围很好,还挺惊喜的,感觉国内很缺这种散文化诗化的剧,镜头语言几乎是电影级别的(想起了之前看的英剧《万物生灵》)。于适在里面挺帅,出场时全场都在叫哈哈哈哈哈。唯一不满的是硬加了一条感情线,跟原著比起来俗气很多,感觉是国产剧的通病。
没看过原著,现场发了书,回头补了再看。单说片子,感觉剧情还是有点硬,不丝滑。女主打工被霸凌,女主突然想要账,以及决定留在阿勒泰写作的心态转变等等情节处理得都不太好,突兀,有种为了怎样而怎样的感觉。但片子的整体气质是好的,我看的时候也能反复回想起我在新疆牧区的日子。马伊琍老师太厉害了,那个疆普地道得我瞠目结舌,演技也没得说,一个侠字配合上马伊琍的神态举止,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于适和当地适配感很好,有一段月下抚马的镜头,把那种未被文明咀嚼过的,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原始生命张力散发得淋漓尽致。周依然很漂亮,好多次幻视周冬雨。不过她长得真的不像那种笨手笨脚的人,而是给我很聪明的感觉。感觉精彩的应该还在后面,前三集只是一个序幕。
我们我无意间打扰了生活,却不知生活也一直在打扰着我们。不论在哪里,他乡即故乡,向往即当下。平实美好的记叙散文。编剧有着深厚的改编能力,原著主要体现的是女主人公想要向外发展却不能完全的放下阿勒泰,在此作品中主要体现女主如何逐渐放下对外的执念并发现当下的美好。也是鼓励年轻人往下内卷心态回归故土,民族和谐的新时代叙事吧。
没有《封神》后对于适主演作品的饥渴加持,这剧哪儿会有这么大的期待和关注,除此之外拍的啥都不是,对北疆民族的错位凝望和以往的刻板印象有什么不同?
自由的风,狂野的梦
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东部地区眼中的西北,汉族人眼中的少民,三重刻奇buff叠满。仿佛听到制片人在自豪地说,俺这好活还不把向往虚拟乌托邦的城市打工人看得高潮迭起?试图成为《去有风的地方》2.0,但更像是新疆版本的张嘉佳or大冰
又要谈情说爱?李娟的文字不仅是灵动美丽,还有一点厚重感的。
看了预告觉得还不错,光影、台词,都大事很妙啊!期待成片。
在资料馆看了三集《我的阿勒泰》,从原有散文到现有网剧,故事主线和人物关系搭建得很用心。用李文秀“观察生活”的准作家视角代入阿勒泰的生活,去感受哈萨克民俗与代际关系,看到了新一代游牧民族的改变和民族融合。她游走于传统(自然)与现代(城市)之间,对两者其实都不自在,但在这之间创造了属于她的空间。尽管总因自身原因弄巧成拙,却也显示出一种安静的韧性。在放松的背景下传达出每个人对待生活、死亡和信仰的态度。影调风格和演员表演是朴素舒适的,流淌着生活流的幽默,期待后续张凤侠进入夏牧场的故事。
看了首映,好喜欢这种风格,希望之后能在电影院看全集
多美的风景,多美的人。如果能放下一切,一定要去亲眼见一见这草原,见一见巴太。纵马疆北,放歌苍穹,好似什么烦恼都能放下。
怎么能把这么好的文本改成这个德行,又俗气又造作,原著里的气质是一点没有,充满了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无耻意淫和可笑想象,全程老爷爷地铁看手机脸。
怎么哪都有周依然这个现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