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良心的纪录片,十分真实地记录了两起波音飞机所造成的坠机事件,在调查的过程当中,始终是有两股力量在互相角遂,一个是代表资本的大公司的力量,一个是代表广大民众的力量,两股力量互相焦灼,互相争斗,迫使政府做出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一面。 大公司资本尽力追求利润的天性,使得波音公司为了节省油料,改进了发动机,同时增加了智能驾驶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导致了意外的发生。资本追逐利润是其天性,这会带来高效率的发展,也会发生泯灭人性的残醒现实,作为一个现代的社会治理体系,应当,尽力鼓励资本给社会带来的高效发展,同时也要有制度和法律能够抑制资本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在发生侵权现实的情况下,又能及时地纠正和补偿。
当Boeing和麦道合并后员工陈述“她们把造飞机当作造洗衣机和洗碗机一样。”当Boeing总裁不得不转头看向站起的受难者家属拿着亲属照片时有没有一刻为“让Boeing成为一家财务驱动型公司,将本聚焦于安全的传统向金钱低头。”而愧疚,那些照片里的人也曾经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愧疚想来也是没有,Up there in the executive offices,they were watching the stock price and calculating their bonuses,Total disregard of what happened.在第一起事故发生时发言仍是以稳定股票价格为目的,明知其原因却不加改正,依旧将矛头指向飞行员,即使知道原因却也想时间拖延,扬言飞机的安全性,只为了stock prices,performance.
Boeing’s mission statement is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as a global enterprise for aerospace industry leadership”当管理层全然以逐利为目的时,曾经最引以为傲的safety早已驱之脑后,就像空洞的广告标语。
最后关于企业文化转变:合并之前的Boeing以安全著称,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凝聚力认同感强,与管理层协调一致。与麦道公司合并后:centralization 的管理模式,管理层以利润投资回报率为纲,削减人工,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收入为目标,忽视生产部门对于安全性能的考量,“It’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hat they had built up,It was there greed.”他们的行为正在一点点消耗最初的信任,并以“隐瞒事实”作为公司的企业文化,逐渐显露资本的贪婪本性。较于之前不禁让人唏嘘。
Some of mistakes that Boeing made were irreparable.The people who died and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friends.and the lives that ended in tragedy.those can never be repaired.How many times have you heard companies say,We’re committed to excellence,We’re committed to our customers.But no matter how big the company is and how sophisticated and what a fantastic past it had,which is all true for Boeing,we should be skeptical,All of us should be skeptical.以上波音员工原话,想必感触更深。
看完感触一言以蔽之应该是:企业关注profit,的同时更应把social responsibility置于关键地位。更何况飞机它不是洗衣机更不是洗碗机呢?它承载了几百个生命与家庭。
印象深刻富有讽刺意味的弹幕:懂了,原来Boeing董事从来不坐Boeing飞机。
希望每一架飞机都能平安落地,每个亲人都能接到飞机抵达后的电话,目的地机场能与殷切等待的家人一个大大拥抱。
在如此惨烈的背景下观看了本纪录片,让我深深陷入反思的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制造、创造先进、安全、实用的产品。但在经过多年金融体系的思维训练后,我突然发觉(或许很早就意识到),美国式金融存在着巨大弊端。像波音这样伟大的企业,在经过华尔街改造后,从工程师驱动转变为财务驱动,高管不再关注产品的质量、员工的意见,仅仅只关注分红和股价,而飞机✈️不比其他,这是事关100多条鲜活的生命,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而波音公司却用制造电饭煲的方式制造飞机,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不可持续的。在此,联想到昨日阅读了曹德旺先生对福耀科技大学的设想,要培养“产业工匠式”的管理人才,狠抓质量,因为质量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是设计出来、是管出来的。我突然也理解了,为什么要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在未来中国发展大国重器中,资本需要发挥起创新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资本不能妨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体系的打造,否则一切便都本末倒置了。
世界上最伟大公司的堕落之路,始于与麦道的合并,始于与空客日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2003年空客开始超越波音,更始于对资本的妥协。隐瞒成了企业文化,安全给利润让道,提出问题的工作人员被无端解雇。
为应对A320 neo机型的挑战,波音没有时间研发新的机型,于是选择了对737的变装,提高飞机燃油效率。这可以躲避监管程序,因为对旧机的审查比新机宽松很多,波音隐瞒了737Max对737的关键性改变以尽快通过监管,因为监管人员会高度关注新机型的改变。波音还信誓旦旦地承诺不需要进行新的飞行员培训,这可以降低成本,吸引航司购买。实际上,Max的安全控制系统有很大变化,如果飞行员不能在10s之内作出正确应对,葬送的是整机乘客的生命。ridiculous。
我曾经看过欧盟的飞行适航规则,想把飞机飞上天需要so many 许可证,想象不到的多。max赢得了大量订单,拯救了波音,事实证明,波音一直知道max的缺陷,在第一起事故之后,他们就知道坠毁原因,但是他们选择隐瞒,他们在赌,在下一起事故之前可以修复缺陷。2021年美国司法部起诉波音欺诈,波音通过25亿美元免除了刑事责任。
影片中闪过了一行字,export controlled ECCN 7E994,对啊,可是他是波音啊,是美国人的骄傲,是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的波音啊。如果波音和空客联手,甚至可以把任何一个国家逼上绝路。那个蓬勃向上的波音早已不复存在,正如昨日的美好世界。
大而不倒,大而不倒,出人命,奈我何?
金钱至上,金钱至上,讲道德?笑话一个!
波音的铁板一块,让人看到了资本的冷酷无情,又让人因为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和绝望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消息,希望会有奇迹发生,逝者安息!
希望c919能稳步发展,总有一天顶替波音。
在这个节点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无疑是唏嘘的。Netflix在二月份上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也一定万万想不到,短短一个月后就在中国发生如此的悲剧。
对我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这部片子可以算是深入浅出。从两起事故说起,巨大的悲恸引申出来的深刻反思和查证。事故的起因,MCAS程序的由来,波音的历史和“堕落”,以及沉醉在金钱中的杀戮。
当然,篇幅有限,很多细节也并没有一一展开。可是从我一个外行的角度,能透过这部片子略微了解其中之缘由,已经觉得很值得了。
看片的时候一直想到去年大为震撼的“成瘾剂量”。我想,资本都是一样的。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早已彻底抛弃了所谓良知。这些道德甚至法律在利益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正如成瘾剂量中的家族即使破产也并没有“卖出任何一艘游艇”,波音的高管也是同样拿着高额补偿离职身退。在这么多生命面前,什么报应,什么惩罚,都是不存在的。大概,被限制在这一些条条框框下面的,也只有普通人罢了。
以后坐飞机,我会看一下机型。也许是这部片子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
卧了个大槽原来波音和麦道的合并,最终是麦道管理层上位,那 737 Max 不出设计问题才是见鬼;麦道的 DC 和 MD 是空中浩劫常客,更是被弹幕戏称为 Daily Crash 和 May-Day,事故也是飞机原因的比例更大;而且从事件如何收场不难推测,还会出新事故,波音公司掏钱付罚款和赔偿,高管则免于被刑事起诉,甚至 bonus 都不带受影响的;建议避开出厂年份较新的波音飞机
“It was corrupted by the pressure from the Wall Street. Plain and simple.” 最后五分钟终于说出了我从第一分钟就想说的话。资本下,人命如何衡量。那些逝者的照片,不是抗议,是被人爱着的人啊。
唉,看到八十年代波音的工作环境还是挺感动的,最后所有人也都逃不过缓慢被资本主义蚕食、异化成机器,维权家属的身影太令人心碎了。至于为什么波音和麦道合并之后居然让麦道的人做高管我是永远不能理解……DailyCrash还不够吗
Lion Air机师的遗孀说,难道赚钱比人命更重要吗?肯定会有无数金融骄子们告诉她of course.
N記應該上架多一些這類良心紀錄片,而不是充斥即食味的那些。一「篇」不俗的專題報道,若果以五至六集篇幅來交代,應該會更為有力。
波音的离谱操作: 1) Lion Air事故前不告知MCAS的存在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2) Lion Air事故发生后,全力lobby不要ground飞机3)两次事故发生后最先质疑飞行员的专业能力 4)嘲讽Lion Air要求波音为飞行员提供模拟机训练的要求5)逼辞时任CEO Dennis Muilenburg,随赔62M美金安置费。 Max刚出来订单不断股价暴涨,波音在华尔街商业战上取得的短暂胜利,随后换来的是两次事故346人丧生。 希望每个人都有良知, 敢于质疑,不畏发声。
今天的新闻让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一瞬间那些鲜活的人顿时变成新闻里的数字,变成数据时代媒介平台上的字节。虽然是旁观者但也无法不心碎。在最后的定性报告出来之前,也许每一种猜测都是对当事人的不公。作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我看的全程都在被distract,企业管理的漏洞,资本运作的腐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和公司的异化,这些宏大的叙述在坠落的飞机面前并不能更引起我的思考。我突然觉得自己也并不是很关心人类很关心世界。我无法停止想象那些坠落前鲜活的个体和他们各自的网络,是如何被这一场坠落击穿。那是些就此爆裂了的破碎。
我给十颗星!!!看完觉得脊背发凉,大众的尾气门也是因为换了领导班子,变成了追逐利益的资本机器,它的Passat会出问题也许根本不仅仅是在于上海大众,而是从狼堡那栋大楼里就坏了烂了腐败了。资本本就不该参与经营,这是制造业的底线! 新闻说这周埃塞俄比亚才恢复737 Max的飞行,国内是去年12月批准复飞,最近波音的股价才从2020年3月全世界都lockdown造成的不景气恢复过来,明天礼拜一希望它大跌,狠狠打华尔街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狼们一个嘴巴子,这次波音估计完犊子了。
别看造的是飞机,骨子里和某酸菜一样,能扣则扣,能省则省,死鸭子嘴硬拒不认错,只有联合抵制才能让他们肉痛
很好看的一部纪录片!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 everything‘s definitely no problem at all. 人命关天,波音的离谱操作: 事故后首先自欺,而后欺人,并首先质疑pilots的专业能力。完全忽视FAA的documents中pilots retraining advice以及 10 seconds应有的reaction time(even though this is ridiculous)。事故前不告知Loin Air MCAS的存在,以及完全ignore Lion Air的询问是否需要retraining并嘲讽Lion Air 要求波音为飞行员提供模拟机训练的要求。故事最后逼辞董事会代言傀儡时任 CEO Dennis Muilenburg,随赔62M美金安置费。
最讽刺的就是疫情前出的事故,现在疫情在很多地方已结束这飞机居然又重新回到市场了…………瑟瑟发抖啊………煽情戏份过多,片子质量本身不咋地,但是题材赢了,我反正以后订机票肯定看机型了………
解释得很清晰明了。还是马克思那句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在一部iphone4里修改了bug再强行装个ios15.4的结果
关于波音737 Max两起空难的调查报告。我还记得当时两起空难之后,有波音在南卡的前职员说:因为知道他们如何质检,我这辈子都不会搭波音的飞机。曾经是「品质」代名词的波音走到现在,不论从决策运营还是技术执行,简直就是美国从盛到衰的缩影。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提起来看,完全沉浸其中。从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公司,转变成提出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公司。用隐瞒和谎言让利益凌驾于安全之上。停飞两年的737max还可以复飞,可是这些惨痛的代价永远不能够弥补。顺便等待这次黑匣子的结果。
这么长时间累积的剧毒公司文化,不是换个ceo赔个25亿可以短期改善的。看完这纪录片,波音产的飞机真是不敢坐了,以后订机票还真得看看飞机是哪家公司的。
从18年10月的Lion Air Crash到五个月后Ethiopian Airlines坠毁两起空难切入,到介绍Boeing利益至上的理念调整,最后归结于在资本侵蚀下管理层的贪婪与投机心理。内容受体量所限难以顾及深广度,好在条理清晰,如今 737 Max重回市场,本纪录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程序会从飞行员的手里夺取飞机控制权……10秒内没有做出反应就要直面死亡……预估还会有15架飞机坠毁也不停飞……这是拿别人的生命进行的豪赌……资本市场太疯狂了……
非常荒诞的一幕:波音总裁在听证会现场面对高举遗照的罹难者家属,没有鞠躬没有道歉,竟然只是坐着看向他们…资本家的眼中没有破碎的几百个家庭,只有股票市场的涨跌。
并非对这起悲剧事件最好的回应与探索,也未见归纳更多新鲜的观点;尤其前后两半段「情感」-「真相」的明显分隔,很难真正厘清作者的出发点到底在哪边。但在这之外,它所切入的是个更具资讯性与值得深思的的角度- -忙于取悦华尔街,却疏于质量上“报忧”的企业文化改变;不断成长的贪婪与野心,却是对生命的罔顾。悲剧是否究竟能在这里停止,我们无从得知;波音的坠落,也是“资本神话”的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