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S1 作者:windtrack
不谈原著 只谈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相比铺天盖地的彩蛋相比,我最大的疑惑不是这电影到底有多少彩蛋,而是一个2025年出生的,活在2045年的小屁孩子,为何会对一个上世纪80年代都谈不上主流的雅达利游戏这么熟练?别说2045年已经有绿洲这么好玩的根本不用出来的游戏了,就以现在的主流玩家,从后PS2世代开始接触电子游戏的玩家而言。有多少人知道雅达利主机,见过实物,能说出5个以上卖座游戏?反正从FC开始玩游戏的我也就见过一次雅达利2600的实物,游戏也就知道个大崩坏的ET。
其实电影中还有一个严格来说算是BUG的镜头,第三把钥匙解锁时的游戏Adventure是79年Atari2600主机的游戏,而最后一闪而过男主操作游戏的手柄,却是5年后才发售的Atari5200主机的手柄造型,虽然略有不同,但2600摇杆加红点的造型太过经典,绝不可能是带键盘的手柄。当然那些流量营销号蹭热度彩蛋贴并不会告诉你这个错误。这同样也说明,其实大部分观众,可能包括电影制作人员,对将近30年前的游戏,也根本谈不上精通。
那么又回到最初的问题,2045年的青少年,居然对一款80年前的游戏这么熟悉?显然这是不现实的,那么为什么主角能够这么熟。其实影片已经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主角研究了哈德利平生所有喜欢的游戏、电影、音乐。而研究的动机,当然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些游戏,他只是想获得这些股权,在现实生活翻身,买上一个大平层公寓天天醉生梦死,实际上他也这么干了,而且每周还要维护两次不让死宅玩游戏。这很宅文化么?宅你妈个头!
再看看女主角,除了一个生生安上的阿基拉摩托和长得很像DOTA2花仙子的脸之外,我几乎找不到这个人物和游戏文化能挂上钩的地方。她寻找钥匙的动机是为了在IOI过劳死的父亲复仇,然而我想问问,你们天天在绿洲里NEET,欠一屁股信用卡,IOI给你们工作让你们还账,诚然这个工作确实是不太人性,但比你这种NEET对社会共享要大的多吧?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吗?如果你真的像电影里那么牛逼,twitch直播万人迷,在游戏中挣的虚拟货币早够替自己父亲还账了吧,然而呢?
所以总结来看,男主女主,根本谈不上严格意义的亚文化爱好者,他们都是和现在你随处都能看到的蹭热度流量营销号一样以利益驱动来搅浑传统亚文化领域的那一勺老鼠屎。
而整部游戏里真正的宅是谁?是那个不敢跨出接吻那一步,葬礼上还要用Star Trek的LOGO的程序员死宅哈德利。而这个死宅,整部电影全程都在被嘲讽。和女朋友去看电影什么都没发生,开发的游戏导致社会退步,甚至被暗示是个基佬,沉迷虚拟世界吃不饱饭。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当今社会嘲讽死宅的常用手段么?单身,电子**,沉迷二次元老婆被家长怀疑**。斯皮尔伯格用那么多视觉特效里毫无意义的彩蛋,其实埋藏的还是嘲讽死宅这个主题。
有人说的好,头号玩家是一场伪宅的盛宴,没错。现充们带着女友到影院,看这是自由高达,那是机械暴龙兽,11岁小孩玩的是盲僧。女友哇,你懂的好多。然后两人看完回家和片中主角一样在大平层公寓转椅上来一发。尽管他们不知道元祖高达,分不清钢铁哥斯拉,可能根本没听说过真人快打,但是不可否认正式这样的人群才是头号玩家真正的票房中坚,才是斯皮尔伯格真正的客户群体。
而死宅呢,自己一个人默默看到结尾字幕放完所有版权列表并回忆对应片中出现的角色后,还是回去现实世界隔壁吃肥宅餐喝快乐水填饱肚子。其实你只是一个没有契约的IOI员工,根本没有快乐。快乐只永远属于现充,属于赢家,不属于享受游戏的人。
这不就是这部电影告诉你的真实吗?
看了电影后,不出所料发现电影相对于书做了很多改编。虽然整个框架没变,但结构细节人设都做了精心调整。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点是,小说的科幻感挺弱的,更像是游戏或者电竞题材,电影则变成了真正的科幻片。 首先,电影虽然大量减少了原作中的老游戏电影音乐小说,代之以较少和更加流行的元素,但电影用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复古未来感。很多科幻电影游戏中的复古未来风格都是源于五六十年代,火箭起飞铁幕降临的时代,对未来的想象充斥着机器人、太空梦和深空恐惧。头号玩家则像是八十年代的人们幻想的未来,那时虽然没有网络出现,但电子游戏业爆发,在电子虚拟娱乐世界中爽翻天是那年代的科技献给人类的全新梦想,实际上,头戴式显示器也差不多是那时诞生的。把八十年代的 8-bit 电子音导入虫洞,穿越三四十年,接上2018年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放大失真,在未来的 VR 眼镜中播放,这就是头号玩家的调调。跳着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开着回到未来的跑车,奔腾的全是八十年代的幻想血液。 比风格更重要的是,原作小说中,VR 眼镜这种介质基本上只是作为进入虚拟世界的工具存在,而电影中对于两个世界如何联结和互动,人在其中的角色,VR 眼镜在其中的角色,有十分逼真的展现。尤其是对于现实世界被 VR 所改变后的景象,描绘之精彩令人叫绝。千星之城中 VR 大市场的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视觉上有极强的未来感和浓烈的浪漫气息,只不过离我们所处的现实相当远。头号玩家里面那种既现实又诡异又复古的 VR 生活,也许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星际旅行时空穿越、人工智能的觉醒、脑后插管的黑客帝国,似乎都遥不可期,戴着笨重眼镜的 VR 世界却正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正借着不可阻挡的娱乐资本浪潮,开足马力向那个世界奔去。 比未来世界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反思,这是科幻的核心,类似于以史为鉴的反面。人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没有愿景就难以建构生存的意义,而未来世界正是意义的实现和终结,这是原教旨科幻的价值所在,至少对很多人来说是这样。原著小说的科幻性弱,因为它主要就是讲宅男如何通过超熟宅文化打倒资本家登上人生巅峰,虽然有生动刺激的游戏细节和打怪通关高潮,也很精彩,但主题简单,流行文化是正方,资本巨鳄是反方,打怪升级到最后,游戏封神,妹子到手,现实中一举暴富。而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微妙的改编,不是一边倒地安利游戏电影流行元素,而是在用各种彩蛋刺激观众的流行神经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复杂性。 比如反派,原作中的反派行为比较简单,而电影中的诺兰会根据宅男参谋的建议,装模作样地说“我虽然看上去是个企业高管傻逼白领,但我内心热爱流行文化”,流行二字竟成了高大上的标志,其中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他做的事情也更为聪明和可信,甚至是十分符合商业社会价值观的(除了真人pk的部分)。 原书中,主角的宅性更加可怕,形象更为霸气中二,在小说最后成了游戏中的神。而电影里面,主角对于未来是比较迷茫的,对怎么使用奖金也不太确定,充满了不自信。最强烈的信仰也只是“绝不能把绿洲交给IOI”而已。与原作不同,最后的那条命是绿洲公司的另一个前高管所赐,而他也被主角所招募,这留下一些余味可供咀嚼。原书中有更多的篇幅是交代男女主角从猜忌到恋爱,电影里这个过程很快就搞定了,接下来把大量冲突都放在了玩家和公司的价值观层面上,更多地去观察社会问题。小说的最后,主角受哈利迪的影响,说平生第一次不想登录绿洲了,但看起来也没有太多反省的意味,因为他已经身家几千亿抱得美人归了。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主角形象会更现实一些。 宅男大神哈利迪,在原书中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慧老人,永远存在于光环之中,直到最后他恢复真身,跟主角讲了一些跟全书都没有什么关系的大道理之后飘然远去,如同圣贤。而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说话磕磕碰碰,眼神既神秘又迷茫的老人。 哈利迪的迷茫不只是来自没有向女孩表白的遗憾,更多的是来自对自身事业的反思,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对自己所创造之物的厌恶。这是一种复杂的领悟,交织着懊悔、幻灭和毁灭的情绪。他想简简单单地做好玩的游戏,他想回到过去。这个当世天才经过一生的思索,大概是发现真的回不去了,世界已不受他掌控,最后只好赌上一切,搞了个终极游戏,但这个游戏的奖励却是一个数千亿的大红包,恐怕也是背离了做一个好游戏的初心。更不要提游戏性的问题,社会影响的问题,以及重金引来的彩蛋猎手是否靠谱。不过哈利迪已经不在乎了,他甚至做了一个毁灭一切的按钮。这个荒诞的游戏本身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电影里,诺兰向哈利迪建议,根据玩家充值来决定黄金白银青铜等级,哈利迪痛苦地扭过了脸。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旁边的某直播app产品经理一拍大腿,特么我天天都在做这个!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再怎么缅怀过去,也是回不去了。互联网的青春期是精英主义的革命,他们倾其所能把网络推向生活,但生活的网络化却粉碎了精英主义,平民生活把网络同化到了平凡的现实世界中,虚拟世界被吞噬了,消失在市井之中。而网络进一步演化之后,终将回过头来,把现实世界吞噬到虚拟之中。新的革命发生了,新的经典和恶俗、新的理想主义桃源和资本主义利润机器的战争,承载着争夺新人类的新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全新的竞技场里展开,这就是 VR 的世界。 优秀的科幻展示未来的科学技术,伟大的科幻讨论未来的伦理和价值观。当现实像头号玩家里的破败城市一样,一天天变得肮脏狼狈和虚无,娱乐化和资本主义的浪潮合二为一,最后又乘上虚拟现实的大船,一切会开向何方?人会变成什么样?玩家真的会为了什么价值观跟大公司打上一仗吗?你们拒绝把绿洲交给IOI,那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绿洲?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没有给出答案。 斯皮尔伯格只是告诉你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把你们喜欢的这些流行文化都囊括在内,它必将扛起重建意义的大旗,拯救你们这些除了娱乐别无他求的当代人类,从现实的虚无沙漠里撤退,不顾一切地逃向 VR 眼镜里面那个狂飙酷炫的绿洲。
在评论一部电影时,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倾向于从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角度出发:这个作品是否通过音画,讲了一个好故事。从这个角度讲,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都算是相当成功的。不过如果按巴赞所言,电影是关于梦的艺术,那么至少这个梦应当具备两种特性: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对这种经验的背离和升华。从艺术的角度评判,他的这部作品颇不够格。市面绝大多数电影,能够完成其中一半,或者一半的一部分,只有优秀的电影才能两者兼具。尽管斯皮尔伯格往往选择超现实或者极端戏剧化的题材,但是他之一直以来的风格就是:故事脱离日常生活,价值观却努力向主流靠拢。这是一种不容易察觉的对市场的谄媚。这种幻想必然向现实回归的妥协思想,导致了他的电影在商业上受到巨大认可,但是在艺术价值上往往受到极大的贬值。
这部电影的主要问题,就是它缺乏创造力,想象力。这么说也许让人吃惊,明明电影里出现了大量符号和标志性人物,涉及了大量流行文化,尤其是电玩文化。然而,这本来就是原著的特质。作为面向宅男的中二网文,原著这么写十分自然,然而导演只是把这些文字视觉化而没有做任何额外的努力,这就显示出他和卢卡斯在想象力上的差距,他无法将如此众多的元素合理化,电影中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是如此千疮百孔,肤浅至极。
以现实生活为例,他对于贫富差异的呈现还不如现实生活中的印度新德里或者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既没有巨大的视觉上的反差,也没有贫富对立或者跨越上的戏剧呈现。他对贫民窟的表现就是一个漫画一样堆叠的脚手架和集装箱,不要说参考九龙城寨,还不如搞一个前苏联风的筒子楼更能表现生活的乏味和无望。IOI公司的管理层竟然和执行部门甚至劳役中心放在一个建筑里,员工没有最基本的访问权限管理,更别提这是VR时代。
关于VR的部分更加可笑而站不住脚,一开始主人公的屌丝装备是需要万向盘来模拟行进的,先不管这种装置怎么模拟开车吧,我们可以看到大boss使用的是一个豆荚舱,这个其实合理的多而且造价未必高,因为可以模拟各种场景和互动。然而他的六子头团伙还在使用背包型,满街的大众则干脆在街上放飞自我,跑来跑去,我觉得简直是美国深夜的蠢蛋秀节目。
游戏世界里面因为是虚拟情景,不需要遵守逻辑,斯皮尔伯格干脆就像戴着眼罩乱跑的群众一样胡来,把所有的场景、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游戏都混在一起做个大杂烩就好了,既无分区的规划,也无风格的融合。本来一个多人RPG,非要加上第一人称射击,赛车,即时战略,而且没有DMZ?
我不认为斯皮尔伯格缺乏智力做好这些准备和设计工作。但是他显然缺乏激情、动力和相关的知识去做好这些工作,也不打算把预算花在这些方面。我想他应该是把大部分预算和精力花在获得IP的授权许可上了。如果操作层面上都能让人挑出这么多问题,这片子注定只是一个不忽悠就得砸锅的作品。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和斯皮尔伯格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这部电影缺乏一种经过深思的完整价值观。绿洲的创造者对现实和游戏之间关系的思考极其幼稚可笑,主人公更是完全缺乏动机,缺乏转变,缺乏成长,只是在一幕幕剧情中出现。其实,仔细想想,幸福终点站里的汤姆汉克斯追求家庭和爱情,拯救大兵里的汤姆汉克斯里的汤姆汉克斯追求人道主义,印第安纳琼斯追求一种完全的正义。一句话,人物极其空洞而缺乏作为人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娱乐的符号的说教价值而存在。这些,可以清晰的看到,斯皮尔伯格本人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或者兴趣,而是致力于主流商业片的流水线化。
本来,成年人都能理解,所谓一百多个彩蛋,也就是说这片子全是致敬和怀旧,换句话说就是抄袭和拼贴。拼贴作为一种由安迪霍沃尔发扬光大的,过时了六十年的艺术形式,如今还在使用的也只有公众号了。不过好看就行不是吗?然而片中有一个彩蛋确实把我恶心到了,主人公坐上大boss的豆荚舱的时候翻阅大boss的浏览记录,看到他在学习男性凯格尔锻炼。这个低俗、愚蠢、下流的暗示充分而准确地暗示了宅男的低俗和刻毒,或者说斯皮尔伯格试图迎合的,他心目中的宅男是什么样的货色。
最后,从故事情节而言,这片子牛头不对马嘴需要机械降神的程度,我看连缝纫机乐队都不如,根本谈不上故事。总体来说,这种片子受欢迎的现实,也就是大众在放弃思考,拥抱洗脑的现实,有什么样胃口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恶心人的作品。我不反对大家enjoy这样的电影,但是我着实恶心有些毫无思考能力的人狂呼这代表了他们的梦想,代表了他们被承认和被接收。醒醒吧,在王者荣耀人手一套,游戏程序员年薪千万的今天,玩游戏还是小众和非主流吗?这得多屌丝才要靠多年前看过的动画片儿,玩过的游戏机找优越感?
本质上而言,斯皮尔伯格只是一个商业片导演,也曾经努力尝试创造一些伟大的作品,比如辛德勒名单,慕尼黑和绑架。现在看起来,还是题材和剧本决定了他的高度和眼界,他本人缺乏这种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能力和才华。
这必须得是一篇不温不火的影评。因为我可能一不小心就伤害了谁的青春,伤害了谁的情怀。据说这部电影有119个彩蛋,对我这篇影评来说,那就是119个地雷。
先说几个数字。这部电影花了1.75亿美元,由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兼制作。昨晚豆瓣标记的观影人数是1w6,今天飙至4w8,评分一直是9.2分没有变化。65%的五星,28%的四星,仅有5%的三星。
这些数字,足以看出中国影迷对这部电影的狂热。而我的意见已经被归入了极少数的5%
从那119个彩蛋说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比如《闪灵》应该算一个,而不是七个),这部电影的创意就在于集合各种经典电影和游戏的元素,制造一场狂热的粉丝盛宴。而这些所谓彩蛋,大部分只是一闪而过,但是密度惊人。
而斯皮尔伯格绝对不是一个低级玩家,简单的排列组合并不足以满足他的创作。这部电影的结构才是他的精心设计。
首先,是以《公民凯恩》为引子,提出“玫瑰花蕾”的谜题。大型VR游戏的创始人逝世,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分成三个钥匙,三个谜题,答案都藏在他的记忆库里。而《公民凯恩》中,是以四段不同的回忆去构建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凯恩形象,最后解出“玫瑰花蕾”的谜题。
其次,电影采用了一种“身外化身”的设定,带上VR眼镜,即可创造一个化身进入游戏世界。这种结构在很多电影中被采用。根据原著作者的说法,其灵感直接来自于狎井守导演2001年的电影《阿瓦隆》。
(此处由豆友@书痴达芬奇指正,评论区亦有豆友指正,非常感谢。也非常抱歉自己此前不严谨的说法,欢迎大家交流!)
这个就引出一个关于虚拟与现实的探讨。但是在这一点上,《头号玩家》并没有深入,最后只是引导出了一个“好好生活,好好感受现实”一般的定论。不如《黑客帝国》对于现实与虚拟有一番真假难辨的妙论。
最后,它的主要内容是一种类似于《夺宝奇兵》一般的闯关寻宝的冒险历程。然后结合了很多经典游戏类型,比如第一关的赛车游戏,第二关的迷宫逃脱游戏,第三关直接是引用了一系列最原始的电玩游戏。这部电影的最大特点也是将电影和游戏全面的结合起来,装在了一个VR世界这样的容器里。
所以这个三件套,才是斯皮尔伯格涉及的主要彩蛋。很巧妙,很有创意,不得不承认。
其他的那上百个彩蛋,我觉得是存在争议的。在电影中致敬经典,从来不会过时。用得好,那是传承,是丰富电影的意象符号。比如《现代启示录》引用电影《罢工》中屠牛的意象,创造出来新的意义;用的一般,那也算是情怀,博观众一个眼熟。比如《疯狂动物城》里对《教父》的模仿是一个不错的笑点;用得不好,那叫抄。比如《爱情公寓》对《老友记》等美剧的大段引用,为人所诟病。
(以下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
斯皮尔伯格属于第四种,以数量和密度取胜。大量得流行文化符号几乎覆盖了80后90后记忆中的全部。《金刚》没看过?《侏罗纪》了解一下。《钢铁巨人》没看过?《高达》了解一下。你要的彩蛋我们都有,总有一款适合你。一旦勾起了影迷的熟悉感,那么电影的其他设定全都可以抛之脑后。我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部电影掀起了这么大的狂热。就连一直以来都非常苛求的很多影评人,都亮出了五星。
熟悉感是致命一击。
我想起姜文《一步之遥》的票房口碑两边都被冷落得不堪事实。《一步之遥》的创意其实如出一辙,且比《头号玩家》早。但是姜文是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元素集合在一起,这里面不乏有生僻的内容,包括《八部半》《意志的胜利》《大独裁者》《缩水的情人》《谋杀绿脚趾》等。
异曲同工,却走向两个结局。这无疑是流行文化的胜利。而这种胜利无疑是建立在日本动漫和美国电影之上的,这对整一代人来说都是这样的。
关于这个的讨论,我以电影中大篇幅的《闪灵》片段为例。
(首先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库布里克迷,在看到《闪灵》的画面被几乎百分百还原在银幕上的时候,确实很兴奋。)
《头号玩家》最突出的点应该是揭示了电影发展的未来。从绘画到摄影,到默片,到有声片,到3D电影,到VR电影(还未普及)视觉艺术从抽象到具象,从感知到沉浸式体验,斯皮尔伯格用一部讲述VR世界的电影,预示大家,电影可能会走向一种交互式体验的形式。
我们可以浸泡在《闪灵》的血河里,可以奔跑在暴雪的迷宫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杰克尼克尔森的的斧头穿过木门的威胁。
以后不再是看电影,我们可以进入电影世界,我们可以改变电影世界,我们可以成为电影世界的一部分。
现在听起来是天方夜谭,可是科幻电影的终极目的正是探索未来。
标准化的剧情
被情怀迷昏了头之后,我们忽视最多的正是剧情。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是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拯救(游戏)世界,顺便收获爱情和人生哲理的故事。
标准的开头简介,足足讲了五分钟不止;标准的人物设定,五个主角分别是,一个有梦想的白人少年,一个志同道合的白人女朋友,一个黑人好朋友,两个亚裔好朋友;标准的爱情线,正如男主所说,我知道有点俗套,但是我收获了爱情。嗯!对!你知道俗套就好。以及还有标准的高潮决战,标准的“意想不到又合情合理”的转折,标准的总结人生哲理,标准的大团圆结局。
整个电影的基调更像是一个喜剧,尤其是那个蠢萌的反派,为了促进圆满结局,他楞了一分钟就是不开枪。虽然说喜剧很符合这部电影的狂欢气质,但是也让这部作品彻底沦为爆米花电影。
斯皮尔伯格曾经是最具创造力的导演,是大白鲨,侏罗纪,外星人的一手缔造者。他是好莱坞导演里最执着于“造梦”的人。或许《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只是他的兴趣,他的真爱应该是构建一个庞大的电影宇宙,正如他在《头号玩家》片头说的,“在这个地方,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可是我始终不希望,电影的未来是不断地重复过去。以斯皮尔伯格的创造力,他的电影宇宙应该更加丰富,而不是变成一个记忆相册,滚动播放那些陈旧的作品,仅此一次可能真的很high,再多一次就腻歪了。
现在头号玩家好像被评论捧成了一个“彩蛋电影”或者“情怀电影”,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斯皮尔伯格只是把这个电影拍得很轻松,但这份轻松,可完全不和“简单”划等号的。
关于斯皮尔伯格,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是:“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导演,因为他喜欢的东西,全世界都喜欢。”所以他拍电影常常呈现出一种天真的“顽童感”,看起来就是释放了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可是他内心的这个纯真顽童,恰好是全世界观众口味的公约数,讨人喜欢又不用拧巴自己。
但这次真正令人感到惊愕的是,拍游戏主题(却又不是游戏改编IP)这么难的主题,他还是做成了。在主流视野里,讨好亚文化,小圈子,可以说是最最困难的一件事。小圈子里的鄙视链,可以陡峭过珠穆朗玛峰。
圈子内经常撕来撕去的是:我比你核心,我比你正宗,我比你进圈早。
然后圈子里的人再一致对外:你不是我们圈的,你拍这个东西不伦不类,不要扭曲和代表我们。
如果我们把游戏玩家分成:核心玩家(各种大作都玩,游戏主机一堆);轻度玩家(喜欢的游戏会玩一玩,但瘾不重);非玩家(几乎从来不玩游戏)三个细分群体的话,头号玩家这次做到了成功征服核心玩家和轻度玩家,并让非玩家觉得这电影没这么神,但片子还是不错的。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讨好非玩家群体反而是容易的,因为他们不怎么玩游戏,也对游戏不太感兴趣,所以他们的游戏观很容易塑型。对他们而言,进电影院是看了一部合格的好莱坞大片。最差的意见也不过是“我对这个主题不感冒,现在评分这么高是不是过誉啊?”
而搞定现在给电影最多好评的轻度玩家和核心玩家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轻度玩家数量巨大,是本片最大的目标群体。如果电影讲的宽而浅,核心玩家会觉得无聊;如果电影讲的窄而深,又会变成小圈子的狂欢。
斯皮尔伯格是怎么搞定的呢?
重头戏在游戏的三个关卡上。这三个关卡代表了非常重要的三种游戏类型:赛车竞技,冒险解谜,动作角色扮演(也可以看成无双或者大乱斗)。
斯皮尔伯格用了他擅长的体验式的电影拍法,呈现了一场豪华版的“我在电影院看游戏直播”。他跳过了“玩家的操作水平”这一门槛,直接把游戏最精华的乐趣打包呈献给观众。
第一关,赛车游戏。赛车游戏的精华是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路边绚丽景色呼啸而过的畅快,以及躲避路障和吃金币和道具之间的权衡。在这个炫目的开场里,他把这三个要素都顾及到了,所以不管是经常玩游戏的人还是偶尔玩游戏的人,对这个观影体验都无话可说,只有赞叹“这个游戏味做得正!”
第二关,冒险解谜游戏。第二关借由闪灵这个恐怖故事的壳子,但实际上是把恐怖电影改装成了寂静岭,古墓丽影一类的带有恐怖氛围的冒险解谜游戏。这类游戏的核心是惊悚的恐怖氛围,带有些许温情的结局真相,想破头皮也想不出来,却在阴差阳错间破解关键的障碍谜题。
斯皮尔伯格再一次,check√,check√,check√。就问你,拍得这么像游戏的电影,服不服?
第三关,多人在线角色扮演(大乱斗)。第三关的游戏是一个大杂烩。队友间的配合像魔兽世界,两军对垒疯狂斩杀像三国无双,不同时空下的IP角色同时出现像大乱斗。这一段的高潮点当然是高达的出现,高达的出现很像两军对垒的焦灼状态下我方后方队友憋了一个逆转战局的大招。为什么高达的出现让很多人泪目?一方面固然是熟悉的IP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引人入胜的战局早已把观众的神经崩得紧紧的。高达的出现融合了队友的友情,对游戏奇观的赞叹和逆袭的畅快淋漓。这不正是游戏的魅力吗?
所以斯皮尔伯格拍游戏令人叹服,绝对不是仅仅凭借100多个彩蛋而已。他是一个真正了解游戏魅力的人,并且借助电影手段,把游戏的精华和感官刺激,加倍放大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但是,除了游戏在感官上的刺激,他对于游戏也是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虽然他为了拍出更好玩更轻松的商业片,没有想把这些挖得很深,但是他对于“游戏”这个产品的定位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游戏”这一人工精神消费品的态度,都埋在了三个关卡解谜线索里。
仅仅把游戏拍得炫目就够了吗?显然不是。家长,孩子,玩家,非玩家,几波人到电影院去,电影对于游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得起各个角度的检验。
斯皮尔伯格的游戏哲学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电影最大的主线,通关赢奖这件事,本质上只是一次夺宝奇兵吗?创造了绿洲的游戏之神哈利迪设计的这些关卡只是在考验挑战者对他的生活八卦的了解程度吗?
当然不是,这三重关卡是在帮他筛选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继承的不仅仅是他的财富,还有绿洲的未来,所以反派诺兰即使投入了再多人力物力,他也还是赢不了。哈利迪安排的游戏关卡注定要把他不认同的游戏观念筛掉。
第一关的线索是: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规则,应该是不同的,甚至可以相反的。游戏世界不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还原。
这一点往小了说,是游戏设计的想象力。游戏的很大一部分乐趣来源于它对我们想象力的刺激,以及我们对于游戏制作者伟大想象力的惊叹和追随。如果连游戏这么本应天马星空的世界都像现实世界一样中规中矩,还要游戏做什么?现在的游戏机机能越来越强,越做越拟真,但我们玩家想要的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而不是翻版的现实。
往大一点说,游戏世界的想象力和反常的规则,定义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把现实的真,和游戏的假,做了切割。电影中间一幕,主角一行人黑了反派诺兰的设备,模拟了他的现实环境,让他身处游戏中,却以为身在现实。这说明以电影发生的时代的技术,模仿以假乱真的现实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绿洲的画面依然是我们看到的炫目的超现实感。这是哈利迪的选择。任何玩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游戏。
第二关的线索是:虽然虚拟的游戏世界很爽,我们要正视现实世界,因为那才是真实。
哈利迪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呼风唤雨,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巨大的遗憾。他此生挚爱是他唯一约会过的女生,他因为自己的怯弱没有迈出关键一步。
他把这个遗憾埋在了游戏里。只有懂得这个遗憾的人,才能度过这一关,而玩家过了这一关,就一定会受到灵魂触动,重新反思自己看到的游戏世界。这一点与尾声处,童年的哈利迪走出游戏的房间是呼应的。
那不是一个普通的防沉迷系统,哈利迪希望未来“绿洲”的管理者明白,游戏世界是假的,虽然它给玩家带来了高度提纯的快乐,但那只是一颗糖,糖不能当饭吃。游戏世界不能替代现实世界,我们依然要投身真实的喜怒哀乐。因为在生命的最后,游戏世界里的所有成就,都不能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哪怕生活它并不完美,但它真实。真实,要比游戏里的快乐,更有重量。游戏世界再炫目,它只是现实世界的补充而非替代。
这一点和骇客帝国的价值观非常相似,但是它被讲述的方式是糖果味的,它不像骇客帝国那样黑暗和沉重,而是被包装成青少年式的,易于消化的版本。
第三关的线索是:游戏的核心价值,是“赢”还是“玩”。
第三关讲的是最重要的一点,电影的正反两派到底在争什么?
如果只是简单在争哈利迪的财富,那么两方的立场应该都是中性。可为什么在电影里面,主角们一方是有正义光环的?反派们看起来如此邪恶?
因为他们有一个核心分歧——游戏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赢”还是“玩”。
如果游戏的价值取向是“赢”,游戏世界会变成现实世界的残酷加强版。游戏中的玩家碾压,会加倍释放出参与者的恶念。反派诺兰的IOI都做了些什么呢?“氪金玩家”主宰世界,非氪金玩家沦为IOI里穿着一样,行为一样,彻底丧失个性的牲畜玩家,在现实生活中财富平平的玩家为了氪金深陷债务,为了赢取胜利,不惜出卖队友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技术被不好的价值观所统领,它非但不能为我们生活带来好的改变,相反的,技术进步反而会加速释放人性的恶,让剥削和压迫更加沉重。
为什么女主角带领的一群人叫“反抗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旦游戏世界被IOI的价值观统领,更多的玩家参与者将落入深渊。
而哈利迪和斯皮尔伯格心目中的完美游戏世界不应该是这样,所以他们选择了把游戏的核心定义为“玩”的一群人成为最后接班人。因为以“玩”为目的游戏,激发了他们心中的善,让他们往人性更好的一面前进。孤独的孩子有了朋友,孤僻的宅男有了恋人,生活中不如意的loser有了快乐。最后的大乱斗里,每个玩家都拥有自己丰富的游戏形象,千人千面,而没有朝着单一的“强”的方向去进化。每个人都能从游戏的世界里分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因为价值是“玩”,就有了多样性,有了多样性,就有了个性化的幸福体验,这样的世界,才能惠及最多的人。
现实生活已经让人筋疲力尽了,如果游戏的世界里还不能喘口气,还要去争一个“赢”字,那还要游戏的世界做什么?
所以IOI,诺兰是一定不会在绿洲里胜利的。哈利迪也好,斯皮尔伯格也好,他们心中的游戏哲学就结尾:
“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而不是“谢谢你赢了我的游戏。”
在电影的结尾,男主角的那一滴泪,也应该奉献给每一个游戏人:谢谢你们带给我快乐,而不是压迫我,榨取我,利用我,鄙夷我。在一个快乐的游戏里,我们的关系理应像这两位赤子,惺惺相惜,山高水长。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在2045年,中国互联网在政府强制执行下实现全面VR化,因为强制,一向比潮流慢四五步的豆瓣终于也VR起来了。
不同于其他门户和平台刷游艇组应援的热闹,豆瓣这个精神病角落却安静如鸡,所有人在豆瓣电影、豆瓣广播等社区里集体躺尸,嘴里胡言乱语,真不愧是全网最没有价值的用户群。
由于豆瓣用户长期不产生价值,疯狂言论还经常让豆瓣收到来自黑暗警长的指责,服务器要支撑不了这些神经病们继续发疯了。
连续48年被传要上市,同时连续49年被传要破产的豆瓣,终于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告诉所有豆瓣用户,豆瓣即将关闭,为了回报用户们多年的支持,阿北在豆瓣藏了一个彩蛋,闯过三关就能获得惊喜奖品:
豆瓣最有价值的东西,终身使用权。
整个豆瓣这才沸腾起来。
自封紫豆用户的/name-?P=0/,扬言自己一定要赢!/name-?P=0/注册豆瓣50年;珍藏了200个小豆(现在二手交易市场一个小豆能换0.23元人民币);是父母皆祸害小组和八卦来了小组的“双料管理员”;同时也是豆瓣电影鑫像奖、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豆瓣音乐阿比鹿奖“三料评委”;在豆瓣FM累积听歌73万余首,其中23首目前豆瓣FM仍支持播放。
昨天,/name-?P=0/的豆瓣粉丝终于突破120个。
【第一关填空题】
请从2300部电影中选出不是豆瓣电影top250的。所有人都跑到豆瓣电影top250社区按图索骥,许多电影刚放出来人们还在想“它能是T0P250吗,那个电影条目就被禁掉了”,过了整整3个小时豆瓣电影top250社区才因为负荷不了崩掉(就在这3个小时里豆瓣广播惯常地崩了7次)。
然而唯一正确的只有/name-?P=0/。这道题的命脉在于豆瓣电影top250是动态的,要说出这部电影是哪年的250,哪年不再是250,才是真正的赢家!
【第二关解答题】
题目是《瓣嘴》什么时候才能拉到赞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题目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必须写在只有资深豆友才知道的地方。
日记?
小站?
9点?
阿尔法城?
拉黑自己的人的留言板?
到底哪里才是真·豆瓣鹅才知道的地方呢?
/name-?P=0/灵机一动,在豆瓣市集买了个过期的时光穿梭机回到2015年,在被改成“私信”的“豆邮”里轻描淡写写下“《瓣嘴》永远拉不到赞助,而且评分越来越低”,然后发给自己。
这是他50年里除了来自豆瓣时间之外的第二封豆邮。却意外地破解了第二关。
【第三关演讲】
舞台上树着大大的牌子,那是这一关的演讲主题——豆瓣让我成为这样的人。
/name-?P=0/紧张兮兮排在母神、南笙、鲍鲸鲸、豆瓣大笨钟、福根儿、影志等人的后面,搜肠刮肚想自己该说什么。
尴尬的时间总是过得比想象中的快,该/name-?P=0/演讲了,他低着头站在舞台中间,绿色的光投在他身上,/name-?P=0/紧闭眼睛,好不容易说出一句话:
“豆瓣让我拥有了很多朋友……”怎么能说谎呢!如果自己靠着弄虚作假赢得了比赛,八组的撕逼精会扒了我的皮啊!
“不!豆瓣上没人和我做朋友,因为我谁也瞧不起,谁也不喜欢,而且我什么都不想做,也什么都没有做,我就是对看不惯的事发两句牢骚,反正也没人会听。”
“我……我就是个无用的人啊!”
绿色舞台立刻转变为灰蒙蒙的北京,这是2004年北京的豆瓣胡同,远处星巴克里抱着自己攒的苹果电脑写代码的就是阿北,和街上所有路人没什么区别的年轻人。
/name-?P=0/走近阿北,拍拍他的肩膀,问他“你是阿北吗,我赢得了整个豆瓣吗?”
阿北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谢谢你一直还在豆瓣,可豆瓣什么都没有啊,我愿意给你我能给的一切,甚至是猫。”
远处的大蛋漫不经心地朝/name-?P=0/看了一眼,这一刻/name-?P=0/明白了玩豆瓣的终极意义所在。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太好了】
好想在有生之年玩一场全民大战马化腾
众里寻蛋千百度,玫瑰花蕾却在灯火阑珊处。“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谢谢你拍这样的电影。
9。我爱这部电影,就好像我的梦想是能进入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看罗伯特德尼罗枪杀嫖客和鸡头,营救朱迪·福斯特。所以,我爱这部电影。
全场喊牛逼!没啥是斯皮尔伯格做不到的了,在一个商业片中把所有的特效情怀和爱结合得完整而彻底,让影迷乐迷游戏迷接二连三地高潮,即使都不是也能看得花枝乱颤,这样应该算是完美了吧。而最后也竟然默默抹了把眼泪…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
要哭了,每个友邻都是五星好评,而我羞愧地半路睡着了……就感觉故事蛮老套的,那些让人嗨的点,心里只是“哦”了一下。
走马观花的IP大赏,剧情人物基本不通,鸡汤也撒得不知所云。适合跟塑料姐妹们一起假嗨
斯皮尔伯格就是那个头号玩家。
堪比“黑客帝国”的虚拟与现实切换,但没有苦大仇深的哲学思考,而是带着娱乐至死的精神,把影视游戏各种流行文化致敬了个遍。和当初的E.T.一样,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不经意就开启了电影的未来。宅男宅女们,欢迎来到VR纪元!(最后还不忘勿沉迷的忠告,赞赞赞~)
看完之后,完全没感觉到这个电影有140分钟……时间过得好快……
斯皮尔伯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他早就无须用作品证明这点,但一不小心,这部电影又给大家证明了一次!我都不记得上次在电影里目不转睛的看完一部电影,对导演的想象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是什么时候了,无论是影迷和游戏迷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满满的爱,无处不在的彩蛋又时刻在唤醒我们心底的这份爱。
这片讲述了“绿洲五人组”寻找终极彩蛋之旅:第一关告诉你,有时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第二关告诉你,人生很短暂,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迈对;第三关告诉你,不以输赢论英雄,找到乐趣、享受人生;最终关告诉你,别沉迷,活在当下。片中各种游戏、动漫、影视彩蛋信息量太大,必须多刷!
大开眼界!对我这个只玩过斗地主的电脑游戏盲来说,《头号玩家》的内容确是匪夷所思。年轻观众欢呼雀跃的无数“彩蛋”我常常无从辨识,一头雾水,但是观影体验仍然痛快、满足。比我小四岁的老导演斯皮尔伯格,如此旺盛的艺术想象力和娴熟才华,让人佩服不已。后半部渐显落套,也无可苛求。
希望豆瓣也出VR版吧,然后我们懒洋洋傻乎乎躺在精神病角落,在豆瓣电影top250撕逼,在无人问津的9点自说自话,阿尔法城说不定还有幽灵出没。小豆不能换钱,紫豆用户是传说,该电影无法访问是恶势力的封锁,大蛋和阿北是彩蛋。嗯,谢谢你,这些年玩过的豆瓣。
游戏宅和影迷的春药!还原《闪灵》那场戏看到要爆炸了!值得去电影院刷十遍!
其它都挺好。但是你拍了一部片,讲述了一个在游戏里找到挚友,搞到真爱,还一夜暴富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最后告诉我只有现实是唯一的真实,不觉得结论太苍白了吗?强行政治正确吧。
公民凯恩串起了闪灵、鬼娃、高达、哥斯拉、亚基拉、街霸、铁巨人、金刚、龟波气功……,加上迪斯科音乐和各种游戏卡,简直是是一部全球世纪流行文化编年史。感谢撕皮儿剥壳,把我们这些大孩子一把拉回追看《回到未来》和《夺宝奇兵》的神奇年代,跟着逼真的特技和癫狂的想象去重温我们的“玫瑰花蕾“。
斯皮尔伯格把他对电影的梦想、热心、爱与情怀,浓缩到这部片子,通过极具年代感的经典电影和角色,又并茂高科技的现代游戏闯关,他拿手的、专注的、想诉说的都在这里给影迷情倾盆呈现,并在最后一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推向高潮,就像在银幕前看着他对我们说“谢谢你看我的电影”…泪奔
太好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真的全在里面了,2045年你们要是建不出这样的虚拟世界,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我立马举枪自杀
就像第一次玩俄罗斯方块,那个竖条降落的时候的感觉。我没办法给出更高的评价了。
恕我直言,比老斯会拍爆米花电影的人还没出生吧?玩梗玩的贼6,金刚、侏罗纪、异形、哥斯拉......闪灵那段更是惊艳到爆炸,惊喜一个接一个的来!还有能不能轻虐我们钢铁巨人啊,心疼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