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上映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一如意料之中,很冷,诺大的影院里坐了寥寥数人。就影片本身而言,以一座宫殿群的命运,讲述大唐王朝的兴衰史,感觉象复习了一堂历史课。和以前看过的大型纪录片《故宫》、《新丝绸之路》相比,也欠缺高潮和精致。
然而当我走出王府井影院,搀扶着才人的肩膀,穿过喧嚣的黄兴路时,悲伤和慰藉却席卷而来。在青灰色的高楼和天空下,一千多年前照在长安的那轮明月,和如今的月亮没有多大的分别吧。
终究还是有一些东西,遗落了。
举凡国人,对于西安这座城市都有难以割舍的情节。在她还被称为长安的时候,承载了中国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从秦皇扫六合,到汉武击匈奴,这里就有气吞山河般的壮阔,当走向盛唐的气象万千时,它是中国的中心,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汉时的长安,民风尚残存着先秦的淳朴清新,他们建起两座宫殿,一名长乐,一名未央,长乐未央,名字美好如斯……出使西域的张骞,掌上曼舞的赵飞燕,西阳照耀着汉家的宫阙。
而当历史的视线低低地压着,缓缓地掠过大唐含元殿屋顶、屋脊和鸱尾,然后倏地豁然冲向天空,铺陈出含元殿后阔大的宫殿群时,那美轮美奂相当于故宫面积三倍的大明宫,那可以让四十五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那荷花映日的太液池,霓裳羽衣的华清宫……
唐代的长安,展露出一派囊括四海,包举宇内的胸襟。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切都显示了一个大国充分的文化自信,以虚怀若谷的气魄,包容万象。从政治的开明和对外的开放,筑就了整个国民开朗的思维、自由的取向,从而拥有稳定和强大的内在力量。在交道不便的当时,印度、新罗僧人在此传佛,酒肆大多是波斯人开设,高丽艺人载歌载舞,西域商人往来生意,日本多次遣使留学,大食人纷纷云集于此,他们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发出由衷的感叹:“求学问,尤当去中国。”
唐代的诗歌,是再也无法愈越的高峰。因为盛唐给予它的都城这样的胸襟气魄,足以包容一切旅人的清梦、征人的望乡、游子的心志,再没有哪座城市,能容得下这么多的思念和渴望。唐朝的诗人们不论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一回首都是长安的月亮。(“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大唐的男子,那种大气磅礴的风致,正是“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胜枚举,《全唐诗》中仅以“少年行”为题的就近60首,表达了仗义疏财、除暴安良的侠骨风情。李白说自己十五学剑术,三十成文章;就连田园派的诗人王维也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表现出少年侠客的风流倜傥。当时的骆宾王、陈子昂、岑参等都曾两度从军,唱出边塞风骨的慷慨情怀。对腐儒的鄙弃,对侠客的礼赞,显示出大唐男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唐律》中明文规定:“子女未经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说明了唐代婚姻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唐代的女子,她们大胆开放,追求时尚,喜欢在颊边画新月样子或钱样,名“妆靥”。她们的华服霓裳,酥胸半露,可以穿胡服、打马球……那些灿烂的芳名,上官婉儿、公孙大娘、薛涛、鱼玄机……甚至拥有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支商队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或未知的西方世界踏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当那个叫作玄奘的唐朝僧人,在天竺国游历并且用另外一种陌生的语言学习经文的时候,偶尔抬头看见窗外的天空,不知道他会不会也这样开始思念着,他离开的那座繁华辉煌的长安城……
历史一再一再的重复,至到今天……
再也没有过泱泱大唐,那种发自内心的、高贵的气质,令闻者景仰的自信和光华,我们除了想出一些词藻瑰丽的赞叹来旁白,如果这种文化式微了,那么,也只是苍白的自夸,这就是纪录片《大明宫》无法打动我的地方……
不如唐朝乐队唱,“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神往的不是那样一个盛世,而是那样无与伦比的文化自信,遗落了。
在日本,传统文化启蒙于唐文化,所以有那么一种说法:日本人精神上的故乡是京都、奈良,而故乡的故乡则是长安。我的朋友皮燕翔老师去过日本后,回来写过一篇博客《传统,你能不能离我再近些》:
"记得第一次去日本之前,有朋友告诉我:你可以看到古代的中国了!我当时深不以为然,然而当我站在京都的大街上,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在这里如果不开口丝毫感觉不到在异国他乡,满目的方块汉字以及保存完好的唐风建筑都使人有种跨越时空的幻觉。
对于历史和传统,大都可以用读的方式:一种是读文字,另一种就是读视觉,而建筑确是这种视觉最大的载体,可惜在如今的中国,能够真正可以去读的这方面东西太少了... ..."
同样,我对于日本,由于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直极为排斥。就象与很多人一样,我一直无法原谅周作人,或者无法彻底喜爱他。原因当然是他的“变节”。然而,我理解他,“日本文化中有太多的中国文化因素了”!——为什么?因为这些因素,在现代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看中国历史,几乎就是亡国的历史,除了汉宋明其余基本都是外族统治。看了国内电视上太多的长辫子清宫戏,然而只有在异乡的京都我才可以找得到我的乡愁。
日本和中国合拍的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你去看日本版的视角《西安:永远の都》(西安是永远的首都),当镜头里那个日本人说出:“那熟悉的大陆独特的干燥空气!被风卷起的土沙!怎么样?如此宏伟!这才是大唐之都!”。
悲伤和慰藉再一次席卷而来,如果可以穿越,我应该是属于长安的女子。
大明宫早以不复存在了,连断壁残垣都不曾遗留,繁华与衰败,没有丝毫的痕迹可寻。蚀骨的温存,只有在残存的诗歌里读到: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下午去电影院看我怨念已久的《大明宫》。等候进场的时候,帮旁边拍艺术照的导购填问卷,她问我:“你是看《建国大业》么?你怎么不看《建国大业》啊?”我只好blabla地解释,那个火死了的片子我30号去看。现在我就是要看《大明宫》《大明宫》《大明宫》,我就是想看《大明宫》《大明宫》《大明宫》。
今天的金逸影城,《建国大业》滚动放映27场;而《大明宫》是我看遍周围的影院之后,发现只有金逸在上映,今天一共6场。小小的放映厅里,一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couple,一个很认真的大叔,一个隐匿在黑暗里男女莫辨的中年人,还有我。其实这样一部纪录片电影,很少有人知道,也很少有人去看,是非常非常正常的。就连我平时跟孩子们出门看电影的时候,也是挑恶俗的搞笑片一起看。而《大明宫》这类纪录片,却是适合真正有兴趣的人独自去观看。所以,五个人在放映厅里看一场电影,正正好。
好吧,在论及电影之前,我还是要普及一下隋唐史知识。整个唐王朝有三座主要宫殿群:第一是唐朝建国之初沿用的隋朝宫殿,即“太极宫”(后称“西内”),主要是李渊和小李住的地方;第二是影片的主角“大明宫”,小李之后的皇帝从李治李小九开始,都是住在大明宫(称为“东内”);第三是唐玄宗李隆基居藩时的府邸,后被改为“兴庆宫”(称“南内”),与大明宫有夹道相连。
因为在唐王朝289年的历史中,大明宫作为皇帝起居的宫殿占了其中的222年。所以,它是唐朝大部分时间的权力中心。这个纪录片以“大明宫”为题,正是想以一座宫殿群的命运,讲述大唐王朝的兴衰史。然而,虽然我是隋唐史粉丝,但我是小李筒子和杨公主的粉,所以,小李的身后事,我是一向不爱管的。更何况,我对很多历史书一提隋唐史,就一根筋blabla地说盛唐,是很unhappy的~放着我们“梅花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杨广筒子不八卦,放着我们狠决又强悍的小李筒子不八卦,老在八卦武则天、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意思么有意思么?然而,讲唐朝的剧一向少,讲得好的剧更是少(PS:在此强烈鄙视烂剧《贞观长歌》)。所以,虽然小李没住过大明宫,但这好歹还是讲小李家嘛,更何况片花也拍得不错~于是,我坚决坚决地要看。
影片的开头着实让我狠狠地震了一下。视线低低地压着,缓缓地掠过含元殿屋顶、屋脊和鸱尾,然后倏地豁然冲向天空,铺陈出含元殿后阔大的宫殿群。那一刻我简直有种突然惊诧到窒息的感觉。很可惜,在接下来的电影中,无论解说员怎么念着“九天阊阖开宫门,万国衣冠拜旒冕”,无论武则天或是某个皇帝再怎么气势非凡,无论片子怎么渲染唐朝的国力雄厚或影响深远,我都无法再体会到这种惊诧的震撼。Sigh,其实《大明宫》对唐朝的解读还是比较shallow的~这点后面再述~
于是,故事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当扮演小李的演员一身铠甲地出现时,我在心里大声反驳了三遍:“这不是小李!这不是小李!这不是小李!”——怎么搞得当时才29岁的小李那么一把年纪的样子啊~说句实话,这片子里面的演员都长得不怎么样~不过,纪录片不是电视剧和电影,这点也在所难免。我觉得众多唐剧里,演小李演得最好的是《贞观之治》中的马跃,看看人家,什么叫杀伐决断,什么叫沉静莫测,什么叫不怒自威~
不过,小李的皇帝扮相,要比刚出场的戎装像顺眼多了。这儿出现了整个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这场最出彩的戏,背景放在我想象过无数次的太极宫的太极殿。所以,让我狠狠地兴奋了一下。李渊抱着琵琶弹奏,小李同学跳舞,下面坐着一堆的异邦人。好吧,李世民真的是在跳舞,别笑别笑,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发生在贞观四年小李灭了突厥之后的庆功宴上。不过这儿的解说,却说是小李被尊为“天可汗”的时候。不管啦,总之这场戏,表现老李和小李父子在玄武门之变后的隔阂,是非常非常赞的——李渊弹着琵琶,切切嘈嘈的节奏越来越凌厉而绝望;而跳着舞的小李,步伐却逐渐滞缓下来,犹疑不定地看着李渊。一紧一慢之间,剑拔弩张硝烟四起,却又哀哀欲绝。最终,如裂帛一般的凄厉一声,琵琶弦断,李渊鼻尖上沁出大颗的汗珠,神色黯然。而整个太极殿,所有声音也顿时都沉淀下来,安静如死气沉沉的暗夜。
很快,小李生病了。在小李的病床前,武媚遇到了李小九李治同学。李小九把煎药的玉碗递给她,阿武接到玉碗时,手指“叮”一声碰上去,当真是火花四溅啊啊啊~~不过,我是绝对不相信阿武那时候会守在小李的病床边——作为后宫妃嫔等级最低的才人,上面还有韦贵妃、燕德妃,以及与阿武同时进宫却已晋封为二品充容的徐惠,下则有普通的宫女。守在病床边煎药的事情,怎么会轮到她来做?反正就我来看,阿武在贞观时期也就是个普通的后宫女子。但无论是后来的新旧唐书,还是任何一部关于小李的剧,都要把她浓墨重彩地写一笔,完全是因为她后来变成了则天武皇后而已。(PS:关于演阿武的问题,我想谁都比不过刘晓庆了~~~我要狠狠地赞下她~~~)
然后,当然是我亲爱的小李筒子pass away了,阿武在感业寺里眼泪汪汪地念着“开箱验取石榴裙”,哀悼她的青春~不错,我同意,阿武再强悍也终归有些小女人的心思~可是,导演,能不能别让她眼泪汪汪那么久,那么假,汪得我要汗死掉啊~~李小九即位之后,阿武封了皇后,两人搬进了新建好的大明宫。大明宫的历史就开始啦~~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金銮殿,含凉殿,延英殿,三清殿,太液池~~特技还原很赞很赞~不愧是拍过《圆明园》的导演~~还有一些琐碎的历史场景:官员骑马上朝,提着的灯笼迤逦整个长长的天街~宫门的士兵交接、宫门关闭时的鼓声、很cute的银鱼符~~~还有正月元日的大朝~~阿武和李小九下围棋,彩色的琉璃棋子真是漂亮~~看着这些史书上出现过的字迹,一个个栩栩如生地活起来,感觉真是gorgeous~
唐玄宗李隆基的出场,那真是一个叫帅,简直就像从天而降的王子来拯救万民了。没错啦,出场的时候他的确还是王子,是临淄王李隆基。当时唐朝和某个异邦的一些人打马球,眼看大唐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临淄王李三郎出场了,戴着金色的头盔,气势如虹英姿飒然,一下子就把局势扭转过来了。(PS:话说,导演,你怎么也不给我们家小李筒子一个这么帅的出场啊~~)不过,当他拿掉头盔的时候,王子的美好想象一下子就幻灭了~~~怎么这剧里的人,穿起铠甲戴起头盔,都那么不好看啊~~~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这一段,所谓死去的史学家和现在的中国人,都天天聒噪的“开元盛世”,也是整个片子拍得最空洞的一段。无非是些老调重弹,先是谈唐朝的强盛,日本来了多少次遣唐使啊,日本和新罗争抢宴席上的座次啦,竟然中了进士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啊(这确实是好强悍的一个牛人),还有丝绸之路啦,大唐怎么雄浑壮阔海纳百川,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时代啊~~然后则是没完没了地纠缠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以及他们俩怎么发展艺术事业,竟然出现了“所有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爱情和艺术永恒”的解说词,只差没让我把吃在嘴里的薯片给笑出来~~最后则是感慨安史之乱,感慨李隆基一世英名却晚节不保,感慨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再也不在~~~过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历史虽然还有一百多年,却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巢起义,朱温灭唐~~
其实,以“大明宫”作为叙述线索,对于复原大明宫的恢弘壮丽或是还原某些历史片段,是非常贴切而挥洒自然的。尽管情节跳跃有些太快;其中也有些个别的史实出入,比如初唐时官员的幞头后面的结是没有那么长的~比如当时称呼官员应当是以官职称呼,而不应该出现“裴大人”之类的称呼的~~此外,其实我很想看看唐朝女子那些烟熏呀、黑唇呀、夸张的花钿之类的装扮。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导演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片子里女子的化妆都很正常,换句话说,其实不够唐朝。不过,《大明宫》若是作为唐朝历史入门的普及读物,那是做得非常不错的。
但是,想要通过“大明宫”来描写唐王朝的兴衰史,却显得底气不足,也就是我之前所谓的“shallow”。以作为政治中心的“大明宫”为叙述框架,那么若要说大唐王朝怎么国力雄厚胸襟开阔,也就只能拘泥于皇权如何至高无上,也只能局限于宫廷里的几个主要的政治事件,也只能着眼于大唐疆域怎么辽阔,怎么四方来朝威被四海。如果这样理解大唐王朝,那么也未免太狭隘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衰落,也更是让人伤感而无奈。
然而,当《大明宫》片尾切入到如今的大明宫遗址的时候,我看着柱础和夯土层上,在风中柔柔招摇的狗尾巴草,却并不伤感,也并不遗憾,只是觉得宁静而平和。因为我总觉得,所谓的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四方辽阔,都不是真正强悍的大唐。真正让人骄傲的大唐,绝不局限于大明宫一个宫殿里,也绝不是纯粹的光鲜与亮丽。真正的大唐,存在于每一个让人黯然沉思或是扬眉微笑的一个小小瞬间,比如片中我最喜欢的李氏父子的那场戏,比如大明宫外更广阔的天地——也许是“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也许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许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才是有血有肉的大唐。
大明宫的名字来源于那么一句话,“如日之升,则曰大明。”不错,太多太多的人爱大唐的煊赫如日,而我却独爱煊赫之下的平和,并不伤感,并不遗憾,却同样为之骄傲。计划中的西安之行,盘算了快两年了,却一直没有成行。因为太喜欢,所以太在意,所以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不敢随随便便就去。可是,我知道我很快就会去,去昭陵看小李~到碑林看昭陵六骏(PS:强烈鄙视一下美帝国主义,抢走了我最喜欢的飒露紫~),还有城墙,钟楼,鼓楼,乾陵,法门寺,芙蓉园,大雁塔小雁塔,嗯,还有,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是一座宫殿,是一个朝代繁华的见证,是无数人的向往,是没有办法挽回的遗憾。
唐朝,那个包容繁华开放,拥有着文化自信的朝代啊。
所有的唐朝皇帝里,我只想谈谈唐玄宗,李隆基。唐隆政变,夺权。他创造了开元盛世,长安当时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无数国外的使者前来,她爱上了杨玉环,为杨玉环千里送荔枝。安史之乱,马嵬兵变,凄凉离世。
我喜欢长安这个名字,长安,长安城。最后一集里说,后来再也没有哪个朝代在长安建都,感叹万千,唐朝统治了289年,大明宫建立222年,它见证了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到中唐颓势,到晚唐落寞,最后一把火,化为灰烬,化为乌有。唐朝,也结束了。
我以后一定要去西安,去看看大明宫遗址公园,去感受距今1000多年前的那个繁荣的朝代,那个无尽奢华的大明宫。即使那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谁的功过,万世流传。
时间蔓延,万代千秋。
人生太短暂,怎守江山。
我站在人间,看风雨变幻。
任由残砖碎瓦,铭刻变迁。”
一、迷城幻影
大明宫有多大?相当于四个紫禁城。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建筑群。
1、始建大明宫的背景
起初,皇帝的寝宫是皇城内的太极宫。大明宫原本是李世民(太宗)给太上皇李渊修建的避暑行宫。因为太上皇不愿意随李世民去隋朝修建的九成宫避暑,相传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那被儿子杨广(隋炀帝)所杀。(背景: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他哥哥弟弟,逼李渊退位,当上皇帝的。)
2、武媚娘的故事
根据大唐律法,皇帝驾崩后,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必须出家。唐太宗驾崩之时,妃子武媚娘26岁,成为尼姑。写了首情诗给继位的李治(高宗),被召回太极宫,嫁给李治。李氏皇族有游牧民族血统,父亲的妃子嫁给儿子不是过分之事。之后武媚娘将皇帝宠爱的萧淑妃和王皇后囚禁,折磨致死,当上皇后。唐高宗体弱多病,武皇后逐渐开始垂帘听政。(看到这,本来觉得武则天好有心机,如此耐不住寂寞和渴望权力,但是后来看武则天做皇帝期间女子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对武则天印象有所改观。死后立下一座无字碑,更是神来之笔。)
3、恢复建造大明宫
高宗时期,重建大明宫,规模更大,目的是作为新皇宫。也是武媚娘为了逃离冤魂缠绕的太极宫所精心策划的。
为了建造大明宫,国库划拨了十五个州的赋税收入,停发了长安各级官员一个月的俸禄。
大明宫的设计者,史书无记载。据推测是步辇图的作者阎立本。时任将作大匠,专门负责皇家工程的设计和营造。
大明宫的大门——丹凤门,五个门道,一般大门只有三个。丹凤,即朱雀,红色的凤凰,如此命名猜测跟武皇后有关。
二、丹凤朝阳
大雁塔所在的寺庙叫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是玄奘法师。
皇宫从前到后,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上朝在宣政殿,紫宸殿是内朝,私下召见一些官员。宣政殿东边是门下省,西边是中书省。三省按皇帝旨意行事,构成中央最高权力机构。
胡人:生活在长安的来自西域、中亚一带少数民族的统称。大唐前三位皇帝,母系都是胡人。
三、日月当空
第二次玄武门政变: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杀了李显(中宗,武则天第三子)的皇后韦皇后。李隆基称帝(玄宗)。
四、盛世荣光
李白,出生在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四十岁来到长安,经贺知章引荐,以才华打动唐玄宗,进入翰林院,身份是翰林待诏。翰林院士不参政,类似于皇家文艺委员会。
大唐第一歌手李龟年。
五、繁华如梦
安禄山是胡人,靠胡旋舞和逢迎赢得唐玄宗信任,几年内就成为最有权势的封疆大吏。
在中亚的怛逻斯,三万唐军被十五万阿拉伯联军打败,这一战役之后大唐骑兵止步葱岭,帝国影响力逐渐衰弱。
边疆的藩镇,一开始只有兵权,但后来由于唐玄宗不问政事,逐渐掌握地方财政和民政大权。
安史之乱:安禄山掌握的兵力有20万,整个大唐的兵力是50万。安禄山从幽州攻入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偷偷逃往蜀地。在陕西兴平县马嵬驿,士兵杀死杨国忠(杨贵妃的族兄),(传说)逼杨贵妃自缢而死。安禄山占领长安。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是中国古代历史最重要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割据没有停止。
六、凤凰涅槃
唐宪宗李纯,刚即位时曾想铲除藩镇,结果支持铲除藩镇的宰相被刺杀,吓得百官不敢上朝。迫于现实的无奈,唐宪宗开始沉迷道教的长生不老术,最后中毒身亡。
1、甘露之变
宦官在大明宫内大开杀戒。中唐以后,宦官不仅把持禁军,还经常干涉朝政,甚至主宰皇帝继位和生死。大唐历史上,至少有三位皇帝被宦官杀死。
2、黄巢起义
大唐的灭顶之灾。唐僖宗再次逃出大明宫。黄巢在含元殿称帝。农民军洗劫长安。后官军攻入,黄巢兵败,大明宫被毁。黄巢年轻时来长安参加科举,落第后赋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朝末期,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毁,大明宫彻底沦为废墟。后来再也没有朝代在长安建都。大明宫存世222年,而大唐帝国立国289年。
过去的大明宫是这样的:
现在的大明宫遗址是这样的:
去年年底在上海新天地放过一次,纪实频道一年组织几十步纪录片放映,那是去年的最后一场,看得真是挺过瘾的,导演也去了,谈了不少制作的想法与过程。即使看过《圆明园》,再看《大明宫》仍然有非常震撼的感觉,一则是在大唐的盛世所拥有的阔大的胸怀与手笔,一则是金铁木团队对于3D的制作更上一层楼,用的是虚拟复原场景与真人结合的拍法,含元殿、紫宸殿和阎立本、李白、李氏皇族,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这么美的场景里,难抑激动。片子的一大亮点是帅哥暴多,难为导演找到了这许多从未见过却气质不俗的演员来演老李、大李与小李,一个个均赏心悦目,作为女性,看得很过瘾:P
只是还是有点遗憾的。技术层面,整个大明宫和几大殿阁的外景做得美轮美奂,但到了内景,例如含元殿内,布局、陈设、装饰真是逊色不少。看时我难免与《贞观之治》中的大殿内景相比,那里头李世民擒下颉利后获赠天可汗称号,众族齐舞的场景记忆犹新,开阔得多了。不过也可以理解,导演在交流环节就流露出对中国“大片”投资肯砸重金,却拍出不少弱智片子的微辞。想来即使是金铁木,在做这样的片子时,融资也不会是一桩易事,很多想法也许只能七折八扣地来做了,就像《贞观之治》的外景也做得比较一般。
另一处我觉得尚欠完满的是片子的整体构思,可以说《大明宫》相对于《圆明园》的突破主要是在技术上,立意在我看来两者基本是相同的,通过一处体现出当时中国人最高技术、艺术、智慧的宫廷建筑的成住坏空来反映朝代、国家的兴衰荣辱。圆明园建造、毁灭的历史与清盛衰史的结合,其象征意义很明显,历史阶段也相对集中。大明宫的象征性好像没有那么强,尤其是在后段,仅用几段与大明宫有段的段落来反映唐衰落的经过及原因,总让我觉得有蜻蜓点水,没能挠到痒处的感觉,使得对大明宫本身和唐历史的表现平均用力,都不能深入。而且圆明园的大水法的造而复坏等情节还能说明当时中国对国外传入技术的弃用回归人力,且折射出一定深度的历史真实。但唐衰亡的原因其实是极为复杂的,各个异族国力的崛起,士族庶族势力的更替,税收制度的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等等,如果用传统的统治阶级腐朽堕落来一言以蔽之,可能就有些简单化了。
是有点求全责备了。再说说亮点,音乐很好,虽然私心最喜欢《圆明园》里头的一段配乐,孤陋的我从未听说过戚小源,但他做的曲子深深把我带入那段末世的情景。交流时趁机撺掇导演出他所有电影的原声,导演提到了《大明宫》的插曲,说在西安还参与打榜了,荣膺榜首。
试映那晚,导演在痛发了一顿牢骚后,说下面不会再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纪录片了,给钱谁不能拍大片呢。
————————————————————————————————
今天又看了一遍公映版,改动还是有点的。觉得最遗憾的一处改动,就是把片头改掉了。上次,当片子缓缓展开,优美蕴藉的音乐响起,一幅幅唐人古画上的士子、仕女动起来的时候,惊艳与感动充满了心中,让我十二万分地期待起后面的内容来。但公映版却改成了一个比较直白地、急吼吼介绍大唐和大明宫的片头,是否有点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准了。还有的改动估计是吸收了试映版观众笑场的教训,把小李(李隆基)24岁这句删掉了。还有一段我记不得试映版里是否也有了,感觉把日本派使全面学习大唐的这段加长了一些,窃以为过于强调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尤其与其明治维新是全面西化对比,有点自卖自夸之嫌,是否想在六十年的时候再增强一下民族自信心呢:)
再看还是觉得历史部分稍弱,注意力就集中到场景和演员上去了。男演员真是赏心悦目啊,李渊、李世民、李太白、李隆基好帅好帅(混血就是长得好:),阎立本也不错,一言以蔽之,男子的选角和造型是一大亮点,而且难得的是个个都是中华味儿很正的帅法,圆领衫配幞头,长身玉立、风度翩翩。
可惜电影院中只有寥寥五人,片尾曲刚一响起来就被咔掉了,难怪金铁木要发牢骚了。
9月11日再观之后
1.全篇就是记录唐王朝的流水账,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场面。虽然不说是平铺直叙笔墨均分,但也是点多杂乱,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甘露之乱,追求大而全的面面俱到。情节分散枝桠庞杂反而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些名字一个个闪回,却没有很深入的刻画,尽是些寻欢作乐的场面,不知道导演的意图是什么。虽然唐王朝的200多年历史还不如康雍乾的时代久,但《圆明园》却是主线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而《大明宫》完全陷落于历史更迭你来我往的跑马灯似的旋涡中,没有一点张力。
2.3D水平不仅停留在《圆明园》的水平,甚至比之还不如。看上去粗制滥造。其唯美性不如《大明宫词》,奢华度甚至不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为春纪录片,还不如《故宫》来的精致。荧幕上描写宫殿的部分,大部分都是远景替代,只现一片片宫瓦而已。近景的风格也是一带而过,很少细节推敲,做的很粗,暗部基本没有细节,完全不像圆明园一样的华丽丽。像什么太液池,完全就像从圆明园里搬下的素材草草修改而成,而长安的全局影像和几个宫殿的镜头都是在片子里反复使用。那几个战争的外景地似乎也是在一个地方拍的
3.所谓的大明宫,其实1/5的时间都没有到,带到的镜头也都是匆匆一瞥,全篇充斥了太多的历史故事情节的叙述,并且都是细枝末节的典故,前后都不连贯。什么送荔枝啊,梨园戏曲、上朝排座次啊,完全没有圆明园的大气磅礴,宁愿它少一些细枝末节而对重点进行一些刻画。
4.浪费了那么好的素材,世界中心,泱泱帝国,完全没有从特效场面上去实现这种构想,选1、2个异域人,表现一下歌舞,展现下黄金甲里的大馒头就是盛世帝国了?
5.不知道这片子是不是全是数字拷贝的,我竟然看的是胶片拷贝,不仅色彩失真,像是几十年前的电影,白天的时候景物整个颜色都是泛红或者就是曝光过度,夜晚则是色彩灰暗几乎完全没细节,甚至有时候整个画面都是模糊一团和抖动,看的让人很是压抑。完全没有《圆明园》的数字电影的精致和细腻以及震撼感。
6.和《建国大业》撞上也是在是它的大不幸,结果南京就2家影院放,且每天就一场。等我们去买票的时候,竟然只有第一排的票了,观影效果也大打折扣。看的我中间好几次想立场,并且非常后悔带全家人来看,也许还不如选择《建国大业》,谁知道呢?
7.演员表演痕迹太重,破坏了氛围,特别是开口说话的时候。还是圆明园那种淡淡的写意风格好一些。
总而言之,这部片显然不算是诚意之作,不知道是经费不足还是时间有限,就觉得是敷衍了事而已,一部标准的四不像影片。90分钟的时间实在难以支撑整个唐王朝200多年的骨架,这是一部完全靠旁白托起来的纪录片。而旁白,也如匆匆之作,没有圆明园的精美惊艳的感觉。
我爸说:唐朝,就是出了2个有名的皇帝和2个有名的女人,如是,比《大明宫》总结的精辟。
我爸还说:不如《大明宫词》好看,亦如是。提醒金导,形散而神不散,才是散文的最高境界。
可惜只剩遗址
Legendary
加入了故事情节,让纪录片变的亲切起来。最有效的证明是这片儿是我妈陪着我看的。她一直以为这片叫<武则天>。
有广告的嫌疑,而且演员找的也不太好,整体质量还是不错的
最好的旅游纪实片·····可惜去不了那里,希望快点发明时光机把·······
咱祖上也曾富过。完毕。
泪如雨下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的凄凉去过今凋敝的大明宫更加懂
我勒个去!这才是大型杰克苏好吗!句末煽情法真是得到MH老师的真传了 五颗星给程池刘可 扣一颗星给“唐帝国”“汉帝国”这种过时的逼格称法
建筑巅峰 政治巅峰。。。。
相对来说,没有他的《复活的军团》好。
极度梦回大唐,听见遗留的诗篇。虽只留下遗址,却依旧能感受公元7世纪帝国的博大胸襟。
补课补课。前四集看的我骄傲的不得了
让我穿越吧亲!!!!!!!!!!!!!!!!
看的CCTV10六集版,画面音乐解说等皆可观;只叹如此繁华盛世,却仿佛幻梦一场
为了CG素材……
好看!!!建筑特效简直没哭。讲述了唐朝历史。从玄武门之变开始
尊荣华丽,大气磅礴,音乐画面情节都很精致。
没想象中的震撼。
某些事物注定要毁灭,却不影响她存在时的辉煌。
就是电影版的电视剪辑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