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别孩子久了,返回家后,态度迥异,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有没有理由怀疑这是不是原先的父母呢,当然有权利。何况妈妈回来满脸绑着绷带,只能看见一双深不可测的眼睛,及其背后的冷酷。卢卡斯与伊利亚斯,就是这样一对双胞胎。他们居住在维也纳乡下空旷的大宅里,很是寂寞。他们日思夜想盼望回来的妈妈,跟以前大不一样,性情大变。
房子所有的窗帘都被拉上,不许他俩发出任何声响,不许从野外捉来小虫小动物回家,一句话:不许他俩乱说乱动。这哪是我们的妈妈呀。原先的妈妈多么的慈爱可亲,哪有这么多不合理地约束,这简直就是拘禁。
饱受呵斥与挨打之余,他们想到这肯定不是我们的妈咪,她跟以前的气味不一样,瞳孔的顔色也不一样,脸上的那颗痣似乎也不一样,是的是的,我们要从这恶妇的嘴中找到妈咪在哪里。我们不能这样坐以待毙。
这个妈妈绷带拆掉之余,也就是她受苦之日。小哥俩在她熟睡之际,用千层胶带死死绑定了她的双手双脚。戳她整容过后的脸庞,那颗痣虽然还在,一定是冒充妈咪整上去的,再扒开她的眼睛看看到底是什么色,似乎不是棕色,她辩称说那是因为我取下了隐形眼镜。
任她“哇哇”惨叫,他们就是要一一求证。哪怕最后,卢卡斯问她伊利亚斯最喜欢什么歌,她颤抖地说“晚安,晚安”,倒遭来更大的折磨,嘴巴捣烂出血。她的哀求哭诉终是无用功,哥俩似乎也犹豫过,但对掐过后,仍执着坚定,也要把真相追究下去:“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告诉我们”。
让她证明她妈是我妈,是中国当今现实一大怪。需要证明的证明,在这也一样,让她证明她是我们的妈妈,怎么证明呢。她哭泣地说我以后不再打骂你们,我会为你们做早餐,但就是没用啊,哥俩中了魔似地要她证明她就是原来那个妈咪。
即便中途红十字会的人前来劝捐,他俩也给糊弄过去,这也反应了来访人员的疏忽与大意,任她拼命喊“救命”也无济于事,最后还落得火刑,人没了,房子也没了,哥俩在绿林中守候着妈妈的来临,可这终究只不过是魔障的幻影而已。
前后的妈妈不一致,即遭来如此横厄之灾,那做父母的或者说每一个人是不是得考虑,我们的言行是否前后一致,不要让人感到突兀或不可理喻,以至疏离或至痛下杀手,不可挽回。尤其对心性不定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家长更不要想当然。
本来一个妈妈遇到意外事故,做了整形修复手术,回到家需要静养,需要安静,怕见人怕见光,偶尔有所歇斯底里,也都是正常的事,可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作母亲的就该天然地爱护着孩子,更不可动辄打骂训斥。性情大变的结果只会导致恶果。
以前的妈妈或是太温柔了,事后的妈妈又太严酷,怎不让小兄弟俩胡乱猜想呢,本来悲剧可以避免,却让不幸发生。片头动听的《晚安,晚安》歌声,与片中拷问妈妈后哥俩的合唱声音相映照,“你是否数得清,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你是否数得清,那悬挂在无际中的乌云?噢,上帝守护着一切,他看着你,深爱着你……”
奥地利导演维罗尼卡·弗兰茨执导的这部《晚安妈咪》(2014),似乎在提醒我们,因为亲子关系的疏忽和冷落,现实中发生的这些悲剧,难道还少吗。现实的中国因为亲子关系疏远,少年犯罪的趋势越来越多,年岁也越来越小,但并未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和全社会的警觉,其实,这并非只是个人或单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全社会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2015、8、12
我从一开始看,我就知道其中一个孩子是不存在的了,肯定是死了。很多影迷都很单纯地认为这孩子有精神分裂症,而妈咪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经历了车祸又离了婚的女人,而且还丧失了一个孩子,她就是一个被虐死的妈咪。但是这可能都是一个错觉!为什么孩子如此强烈地否认这个妈咪,真的完全是因为精神分裂症吗?为什么这个妈咪一直无法证明自己就是他的妈咪!为什么?片尾一直被虐待,但是这位妈咪还是无法证明?我认为这个妈咪其实是孩子的父亲!
线索一。在猜谜题的时候,孩子让“妈咪”猜出谜底的人物,也就是猜出“MAMA”,在这里的时候,孩子给了一个提示给妈咪,那就是这个谜底的人物很喜欢动物!没错!这就是说他的妈咪是很喜欢动物的,然而在影片中的妈咪根本就是讨厌动物,在这位妈咪手术一回来的时候就表述了,她不允许他带动物回家。
线索二。影片中孩子出去玩之后,妈咪往窗外看了一下,就对着镜子脱衣服照镜子,这个画面不是让影迷觉得这位妈咪是自恋的设计,而是一个有意义的镜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她脱了衣服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摸喉咙,你们知道男女性的区别吧?第一个性象征:喉结!没错!她在摸喉结的位置,但是手术之后绷带遮住了,然后妈咪就开始在比划自己胸,这是第二个性象征,胸部!这两个这么有区别性的重要部位是无意的演绎吗?还是大家想说这么小的胸部妈咪隆胸啦?还有妈咪整容了不见了一颗痣很难向孩子交代吗?为什么她弄了一颗假痣呢?除了假装真正的妈咪,不然完全没有必要把点走的痣再弄回去。
线索三。就是两个孩子跑去稻田的时候,妈咪独自一人在家,她又在照镜子了!穿着一条裙子站在全身镜前,她在整理裙子的内衬时,也就是翻起裙子的时候,露出了小内内,就在这一秒的时候,我看出了异样,我把它放大了发现了小内内特别胀!大家知道男女的区别吧?不细讲,大家能懂,你们回头可以去观察观察!
线索四。相册里的结婚照不见了,你们看过父亲的照片了吗?没有!你们反而看见了一张穿戴一样的姐妹照!一个是真正的妈咪,还有一个呢?“妈咪”被虐了很久然后说是朋友!no!这个其实就是穿着女装的父亲!其实这个就是她!所以她无法回答!!至于为什么穿女装,大概就是年轻的时候穿着玩呗,你们可以观察照片里左边的那个人是缩着身子坐,所以你们是无法辨别此人是否有胸!除了长发以外,大家就没有辨别她性别的依据了。
线索五。妈咪在视频里面的瞳孔是棕色的,然而这个妈咪的瞳孔是蓝色!她说是隐形眼镜,可是孩子最终还是没有把它找出来。
线索六。在做家务的时候,妈咪接的那通电话!妈咪对着另一方的人说“我必须制止他,让他面对这一切”,其实妈咪一直知道孩子是有病的,变性就是为了拯救这个孩子。而真正的妈妈也知道,在片尾“妈咪”被虐得不行的时候,说了会玩这个游戏,假装哥哥还在,但是她看不到哥哥,这时候弟弟就说了一句,真正的妈妈是能看哥哥的!那就证明了真正的妈妈曾经顺了弟弟的意,承认了哥哥的虚拟存在,但是父亲离婚后就没有和孩子一起住了,所以根本不知道妻子平时是怎样和孩子相处的,所以也答不出哥哥喜欢的歌,性格也和真正的妈咪反差很大,而且有暴力倾向。
猜想:我怀疑真正的妈咪已经死了,不然为什么父亲会变性,而且真正的妈咪没有出现过呢?而且我很大胆地猜想,真正的妈咪也是孩子害死的!在片头妈咪给弟弟倒饮料时,弟弟说哥哥也想喝,妈咪就说了,他想喝他自己会说了,也就验证了我的线索六,妈咪知道孩子的病情才这样回答,剧情继续下去,然而妈咪没有倒饮料给哥哥,弟弟就跟哥哥说了一句,你应该去道歉!为什么?这里就是一个谜团,片头并没有描述哥哥做错了什么事对不对?那哥哥为什么要道歉?所以我猜想真正的妈咪已经被弄死了,但是应该不是立即死在孩子的面前,所以妈咪活着回来并没有让孩子有过多的怀疑,然后父亲为了挽回孩子,变性成了妻子继续和他的孩子生活!
反对观点一。妈咪是艺人,为了漂亮才去整容的!首先,整容了并没有变样子,其次说是车祸毁容才整容的,但是车祸过后又离婚,都过了多长时间了,是整也早整了。
反对观点二。妈妈不注重孩子营养,买一大堆披萨!真正的妈咪好冤啊!从外卖先生的说辞,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家里是第一次买这么多披萨的,不然外卖先生就不会惊讶地问是不是开派对了,我觉得是因为父亲不会煮饭所以这样的。
反对观点三。妈咪哭是因为离婚,毁容各种的,我觉得是因为妻子被孩子害死了所以这么难过吧?
我的猜想很大胆,但是纯属自己猜想,觉得有道理的赞一赞吧
没看出库布里克的影子,反而感受到导演同乡奥地利大师哈内克的那种冷峻和疏离的风格,两个小男孩以及后半段不断升级的暴力情节不断让我想到那部臭名昭著的Funny Games。其实剧情反转不难猜,我在前半部分妈妈一出场没多久就想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其实像这种题材,心理暗示和气氛营造远比赤裸展示暴力场面来得震撼,这也就是新手导演跟大师级的差距所在。那个口喷鲜血的场景有点近乎于B级片的套路,效果跟哈内克的《隐藏摄影机》里的那一刀很类似。不过这位导演处理得最好的却是光与影的设计,躲在窗帘后的场景比比皆是,而两个小男孩躲在妈妈床底后偷偷摸摸爬出来的那一场让我惊艳不已。
镜头感、场景调度、剪辑,这些都属于外在的形式。如果他们形成了系统,那就成了形式系统。好的形式系统会形成一种张力,能成功的去封装相对一般的故事内容,做到化腐朽为神奇。而形式系统的创新可能属于右脑范畴,太过理智的人只能望而兴叹。同时,也需要观影者自身的素养提高。
最近看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血色将至》、《行尸走肉》以及这部。不谈对内容表达的彻底与否,光看外在形式已是丰满极致,而且能充分的告诉你:要找类型片的优美典型?这就是了。
调度、调度、调度。。。运镜、运镜、运镜。。。技术娴熟,看不出矫揉造作或稚嫩生硬之处。对电影语言的成熟把握让深度电影控能沉浸进去并体味到难得的快感。每年里面,这样的情况都是屈指可数的。
一不小心你会以为本片是典型的欧洲闷片,是那种就算静下心也无法看完的。要有这样的感觉,那请立即按下暂停键,等下次调整好状态了再看。这是部值得期待的影片。
什么鬼,这么点破事演了一个半小时,字幕没出就看出来是什么梗了,9岁小孩编得那么残暴没道理。还有我不信妈妈被绑起来和儿子交流不会说一点母子俩才知道的私房话来说服孩子我是你妈。
为了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用这么恶心的噱头来表现 简直恶心到极点。而且审问那段根本经不起推敲。
影片的压抑诡异感也许并不是故弄玄虚。这种压抑感来源于电影一直在把观众拉进那个久违的孩子的视角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父亲的缺失,兄弟的早逝,母亲的创伤,整容手术,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同时发生却不可以同时接受。尤其是最为直观的整容手术,看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多么怪异惊奇。
3.5 funny game in a sixth sense...
拍的很漂亮的极简主义北欧恐怖片儿,互扇耳光那幕瞬间穿越恶童日记,不过跟那部也有很大差距,结局的套路真是很老.........什么死都不能剧透!这电影完全在于氛围营造好吗。
好好弄的话至少可以多出一星⋯⋯
一开始就猜到设的梗了,最后也证明果然是,尽管字幕前面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译错。其实片子也拍得很明显,只能说欣赏一下整体的阴冷画面(森林里全祼是怎样,就只是增加气氛的是吧),到后面的逼问简直就是为重口而重口了。至于母亲为什么整容,我的理解应该是意外导致母亲没死但受重伤所以才这样吧。
原来是可怕小孩系列
走极简风格的心理惊悚片,用小细节铺垫下了不少悬念,比如母亲嘴里俩双胞胎男孩的名字,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混淆视听,然后一步步走上北欧冷暴力片的路线,各种让人不忍直视的残忍桥段,导演在掌控情绪方面很厉害,最后真相的反转非常的强力出人意料,原因越想越悲伤,真相也越来越残酷。★★★
「Where is our mom?」「What is Lucas doing? → I can't see him!」
看完郁闷,和伊甸湖的小孩有的一拼
因为境遇不顺就虐待孩子的母亲惨遭孩子的虐待报复......这精分的孩子简直就是披着天使外皮的魔鬼!
诡异且残酷
奥地利版真正的【我杀了我妈妈】,真正想说的与我杀了我妈妈无异,但充满着西北欧电影的冷暴力与极简主义,冷峻的CUlt感,超爱。
如果看过《蔷花红莲》那情节基本就没啥看头了,但奥地利的艺术美感非常值得一看,房屋设计、装潢、镜头运用,都让人印象深刻。
晚安妈咪 Ich seh, Ich seh
双胞胎找妈妈,鱼缸死猫,剖腹蟑螂,林中变脸,极简风格的心理惊悚。镜头感,影调,场景调度,剪辑很好的形成了系统的形式感。奥地利电影,导演名不见经传,调度运镜气氛和节奏的把握非常纯熟。烂俗惊悚恐怖片太多,优秀的难得一见。
小朋友长得很好看所以给三星
够诡异,闪灵之后最令人印象深刻双胞胎。
波兰斯基的徒子徒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