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匡扶摇公众号的铁粉,也作为《私奔的外婆》的第一批读者,对《外婆的新世界》这部剧的期待是可想而知的。
2021年9月,在杀青的第一时间来豆瓣标记了“想看”。直到确切看到定档5月7号的消息,才意识到时间飞逝。要知道,距离第一次看到《私奔的外婆》这个推送到现在,竟然已经过去了四年。
一口气追完了五集,原本准备标记一个四星短评就走,却无意中看到评论区里一些难以苟同的负面言论——“旁白影响观感”“剧情太扯了”“刻意煽情”“过于刻板的女性角色”... ...
作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原著党,也作为一名对女性话题、现实议题极其关注的普通观众,我下定决心,就算是熬夜也得写一篇长评,好好说说剧中的一些用心的角色、情节设定点。
先从匡扶摇说起,咱们来看看《外婆的新世界》这整个故事的基础架构。
从《老关的理发店》开始,到《她所摸索的生活》,再到《人们参差入眠的晚上》...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迷上匡扶摇的漫画,多多少少都是因为发现自己与画中主角们的想法产生了细微且精妙的共鸣。
他画中的主角往往都具有真实人生中的种种难以察觉的特质,但同时她们又似乎游离在真实生活之外。面对看似无关紧要但又舍不得放弃的生活,说着看似絮絮叨叨却又精准无比的旁白。
这么描述可能有点拗口,简单来说就是,在他的漫画故事里,我们能看到那个缩在无人知晓角落里的、胡思乱想的自己。
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在《一席》的演讲中,他曾提到自己学画画的过程。别人学画画都是从临摹名画开始 ,他学画画却是从这种画风开始——
他的画风总结一下,就是非常“不乖”。
如果用极其现实主义的评判标准来看,这样古灵精怪的画者讲出来的故事,肯定会是有那么一点“魔幻”色彩在的。
说回《外婆的新世界》,我们设想一位60多岁的老年女性在离家出走后一路狂奔,她遇见逃犯、遇见表里不一的虐猫狂魔、误打误撞成为直播网红,在最新的第六集预告中,她似乎还遇见了迟来的爱情... ...
这样的设定魔幻吗?可能是有那么一点魔幻。
但你能说这样的故事不现实吗?单元剧里的故事,可是一个比一个更加真实啊。
这种“真实”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呢?
举个例子,窦晓静和孙玉萍母女俩一起买衣服的情节,弹幕里有观众评论说“这母女关系也太令人窒息了”。
感到窒息的根本原因,想必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或是见到过)太多难以调和的代际关系问题,因此在看到此类情节的时候受到了触发。
荧屏里的情节,只不过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进行加浓、夸张的版本。
无论是着眼于代际关系的《瞬息全宇宙》,还是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群体的《妈妈!》,近些年女性题材的爆款影片非常之多,而其中只要牵扯到母女之间情感的内容,往往都会成为剧情中最具争议、同时也最具戏剧张力的部分。
分析其深层原因,不外乎是女儿与母亲这两个角色之间天然就存在着“微妙的竞争性”与“强大的包容性”两种互相制衡的关系模式。
以《外婆的新世界》为例来说,因为早早失去了丈夫,孙玉萍对女儿窦晓静是充满愧疚的。为了能让女儿窦晓静幸福,她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出来,但这样过度奉献的结果却又反过来养成了女儿窦晓静的潜在压力,做多错多的孙玉萍俨然成为女儿“失败人生”的“出气筒”,以至于女儿会将自己人生中所有的错误决定都归咎于母亲身上。
这种母女之间不健康的相处模式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孙玉萍遭遇心梗,在生死线上挣扎了一遭,这才真正想通了。
年轻的时候失去丈夫,老了又被女儿埋怨,孙玉萍似乎是不太幸运的。
但大难不死,还收获了一个重新活过来、叛逆一把的机会。
相比剧中目前出现的其他女性角色,孙玉萍似乎又是极其幸运的。
目前已经看完的五集里,几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带给我的触动都很深刻。
当看到廖向梅在被拖行着昏死过去的何欢身边撕心裂肺哭喊的时候,当看到田淑芳被“啃老族”儿子嫌弃、满眼都是小心翼翼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有弹幕说,剧里的女性角色过于片面、过于刻板印象了。
廖向梅淳朴单纯,但也会因为一时的贪财而失去工作;何欢真诚善良,但最终却没能获得一个美好的结局;田淑芳对儿子百般迁就,但儿子似乎将这一切当成了理所当然;祝美红看似有着极佳的洞察力和极强的防备心,但还是被虐猫狂魔的“高超”演技给骗了... ...
剧里这几个女性角色,似乎与“完美”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完美”恰恰给剧情增添了一些可信度,你会渐渐发现廖向梅、何欢、田淑芳、祝美红这些角色身上的点滴特质,其实都来自于你身边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跟随这些女性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复杂的。抢劫犯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勤恳老实的小商贩;啃老的儿子并非无药可救,他也有自己的压力与苦衷。
真正好的文艺作品不能只呈现“伟光正”的东西,它需要一些模糊的阴影、一些可以讨论的灰色地带。
作为观众,我们要绝对警惕,不要成为非黑即白的二极管,将角色的性格缺陷与整部剧的缺点画上等号。
想起在前段时间参与的一场沙龙活动上,戴锦华老师非常动情地说:“女性是一种处境,女性是很多种处境,女性是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处境的承受者。”即一种力施加在另一种力身上后所产生的某种效果与影响。
女性主义并不是某种政治正确,更不是谁蹭谁就能火的金钥匙。
“她”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如果看完这个剧之后,我们能对自己的妈妈、对身边所有的女性都能多一丝丝的理解与善意,去体会她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将她们塑造成这样的,也算是这部剧给我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带来的一个非常令人欣慰的提醒,不是吗?
好了,接下来是原著党拍掌狂喜的环节。
2019年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脑海里是有无比清晰的画面与声音的。但漫画这个形式,作为基础的故事架构来说,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有改写、填充。
作为原著党的开心在于,原画中几段极具个人特色的对话,在剧中竟然都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了。
如今的完成度,我认为是完全对得起原著党期待的。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片段都会会心一笑。这种典型对话的保留,使得原画的部分冷幽默气质也得以留存。
我们真的不必对完整情节的还原度吹毛求疵。至少从目前已放出的五集来看,是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编剧和导演创作上诚恳态度的。
看过《立春》《好想好想谈恋爱》《孔雀》《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的朋友,一定对编剧李樯的名字不陌生吧。
这些作品所处的年代不同、主线剧情也千差万别,但共同点在于主要角色全都是一些与生活不断抗争、和解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
说回外婆孙玉萍,她也是如此平凡又如此闪耀的一个小人物啊!
在女儿、外孙女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每天唯唯诺诺做着可口饭菜、踩着缝纫机、承受后辈怨怼的、从头到脚都严格秉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老太太。
作为孙玉萍的互文与对比,终身未婚未育的姨婆孙玉兰,她自由大胆、经济独立,更像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外婆。
但即便姨婆孙玉兰逃掉了婚育的摧残、有着种种“独立女性”的进步之处,她内心深处依旧是保守的,这一点从她对窦晓静婚姻的看法里就能窥见一二。
孙玉萍最重要的转变之处,就在于第一集死里逃生之后,她眼睛里闪着光,对女儿说:“这次病好了就不去店里了,我想好好养老了。”
然后,她用离家出走的行动重新定义了她所谓的“养老”。做法之大胆、之前卫,连姨婆孙玉兰都打心眼里佩服。
外婆出走之后在一路上所迸发出来的能量,让自以为熟识她的亲人、朋友都惊讶无比。
不得不说,这种设定太绝妙了。
新闻里我们经常看到,有自驾从南非开普敦到英国伦敦的80岁南非老太太 ,也有65岁不会外语但依旧独自骑行环游世界的郑州老太太。
什么是Woman Power?这就是Woman Power!
李樯老师想要用这样的小小的角色传递给我们的是大大的野心——只要你敢想、敢做,任何时候都不会晚。
不知不觉又写了很多,但这种单元剧就是有一种奇怪的魔力,每一集总会有那么几个点能戳到你。
感谢《外婆的新世界》。不喜欢这部剧的人说它“鸡汤”,说它“悬浮”,但对我来说,它是一剂来得正是时候的良药。
在这充斥着坏消息的五月,感谢它的到来,给了丧丧的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让我终于得到了一些温暖与动力。
是啊,六十多岁的外婆都可以活得这么有趣,我为什么不可以?
前五集的时间线都指向了三年前,但外婆离家出走之后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对接下来的剧情,我是抱有十二分期待的。希望外婆不要让我失望哦!
而对那些在门外徘徊、犹豫着要不要入坑追剧的人,我只想搬出姨婆的金句,吆喝他们/她们进门来看看——
(老太太离家出走寻找人生真谛)这么刺激的事情,你确认你不想知道吗?
今天和朋友聊天,我们都谈起最近看的一部剧《外婆的新世界》。 她是陪妈妈一起看的。她告诉我,她妈妈看完前两集就忍不住落泪了…… “为家庭辛苦操劳大半生,有时候真想放弃一切,远走高飞……”我想,这是许多妈妈的心声吧。
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也想起自己的外婆。 似乎老一辈的女性为家庭牺牲自己,总是被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外婆把自己的孩子养大,又把孩子的孩子也拉扯大。 然后,就这么看着儿孙们远走高飞,年迈的自己却独守一间老宅,很是落寞。 大多数的老年女性,就算身体硬朗,恐怕也不会像剧中的孙玉萍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们为子女牺牲惯了。如果身体硬朗,她们也会自己找点活儿来干,为了让子女们少一些负担,她们不太可能出去玩。 我始终认为,她们的眼中只有家庭,她们是没有自我的。 但是,我错了。 外婆曾无意间,向我说出过她的心声:“如果我像你一样年轻,我想出去好好看看,好好闯荡一番。”
她说这话时已经走不动路了,只能躺在轮椅上。 可当我和她聊起我的工作近况时,她和我说了这段话,眼中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外婆并非没有自我,她只是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罢了。 我看到有人吐槽剧中的旁白太过刻意。起初我也这么认为。 但代入老年人视角后,我才明白这些旁白的意义。 旁白的本质是啥? 它本质上就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是人物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心里话。 就像第一集里,孙玉萍的女儿责怪她没有主见,不会教育孩子。
一个母亲为家庭牺牲一切,她已经尽力了,但还是不能让所有人满意,甚至还要被女儿责怪自己无能。
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抱怨,在我们身边也时常发生。 可是,对孙玉萍而言,她内心肯定是委屈的。 当孙玉萍的外孙女说起“外婆一辈子燃烧自我,却不被理解”时,其实恰好戳中了老年人的心声。
是的,这些在年轻人看来莫名其妙,刻意煽情的话,对老年人来说,却是压抑许久的心声。 更何况,这些旁白还是由她的外孙女和旁人“替”她说出的。 在我看来,这些旁白的存在,填补了老年女性的“失声”状态。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在看这部剧时,虽然觉得剧情可圈可点,但不至于“热泪盈眶”,而她的母亲却能多次落泪的原因。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外婆刚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的时候。那时她还学会了如何看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和视频。 所以,有段时间她总是会频繁把她喜欢的,认为好的内容发给我看。 她曾发给我的那些文章和视频,和剧中的旁白很类似,都是些用过来人的口吻讲述的“人生感悟”。 我知道,这么说显得我很没有“良心”,但我起初确实觉得外婆发给我的那些东西有些啰嗦。 我认为那些文章和视频里讲的内容流于表面,且过于煽情,一度让我有些“尴尬”。 虽然我内心知道外婆发这些东西是为了我好,又或者只是想借此和我多交流,但我看着这些又实在不知如何回应…… 我记得有一次她发给我一篇文章,说写得真好,还发了个流泪的表情包。 当时我就在心里嘀咕,这不过是一些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到底哪里好?又有什么好哭的呢? 直到我朋友的母亲因为剧中的几句旁白潸然落泪时,我才稍微理解外婆那时的心情。 也许,那些我们年轻人“看不上”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却“刚刚好”。 我们觉得莫名其妙的,她们却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有时候,直白一点,浅显一点,煽情一点,没什么不好。 因为她们那一代人,不缺少自我压抑,自我牺牲。而深沉的命运,她们自己就经历过,所以没必要在影视作品里寻找“深刻”。 听一听这些简单的旁白也不错。就像自家老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说起那些看似无用的车轱辘话。 但这些看似无用的话,对她们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情绪释放? 所以,我建议将这部剧推荐给所有老年朋友观看,条件允许的话,子女一起陪同观看。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剧,了解她们被忽视的心里话。 就像现在我后悔没有多陪陪我的外婆,那些可能的交流,也全都止步于我的自以为是,我的不屑一顾。 只不过,我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那时候我没能听见她未曾说出口的话——即便这些话听起来水平有限,过于浅显……然而重点并不在于她说了什么,而是让她知道,还有人愿意听她说。 如果你问我这部剧的旁白好不好,我会说“刚刚好”。 但是,如果是陪同老人观看的话,那它就“更好了”。 只可惜老年人不会主动刷网剧,玩豆瓣,如果老年人也会刷网剧,玩豆瓣,那这部剧的肯定会收获更多好评。 我很喜欢本剧的“单元剧”模式,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当下热点话题的影子。 虽然有网友吐槽这部剧只是在堆砌热点元素,故事也流于表面,但我有不同意见。 我认为不仅当今女性的“失声”问题严重,老年女性的“失声”问题更加严重。 面对一个热点话题,几乎永远都是年轻网友在参与讨论。 就像第一集里的廖向梅杀人事件,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展开所谓“理性”“深刻”的解读与争论。
可是,只有老年人才会产生“这么可怜的孩子,我要怎么帮帮她呢?”的朴素想法…… 这部剧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那就是“假如老年人碰上我们网上热议的那些问题,她们会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呢?” “这个女孩杀了人,但和她相处下来,我发现她本心不坏,那我就帮帮她呗”。 “闺蜜的儿子创业失败,我帮他拍短视频能火,还能当网红过把瘾,那我就帮他拍几个呗”。 “小猫这么可爱,居然有人虐猫,那我就帮忙抓一下虐猫的坏人呗”……
没有什么太复杂,迂回的剧情,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热心的老太太最朴素的爱心行动。 细细想来,老年人也确实是这样的。她们不会想那么多,所以她们有时会好心办好事,有时也会好心办坏事。 这些啼笑皆非的行动,向我们呈现了老年人的真实样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我想说闫妮饰演的外婆真的很成功,虽然本剧的妆效还有待提高,但闫妮的演技足以让我相信这是一位可爱的小老太太。闫妮的角色塑造能力,果然还是很强的。
最后,感谢闫妮饰演的孙玉萍,让我回想起一些有关于外婆的往事。 希望孙玉萍后续的旅程平安愉快,也祝愿所有孙玉萍“们”都能身体健康,活出自我。
七集看完,李樯确实牛的。拍老年女性出走,但不是像其他国产剧那样拍那些家长里短,把一个社会新闻般的事件拍成了一则公路喜剧+都市寓言,每一个单元都住着一个濒临心碎的女性。 李樯特有的人文关怀以及对边缘人物尤其女性人物的关注延续到了这部剧的创作中,剧中的外婆,围着孩子转了一辈子,晚年“晚节不保”了,出走了,不顾家里人着急,一意孤行踏上了人生最后的旅途。 相比姨婆,闫妮更适合外婆这个角色,她一直逆来顺受,谁都可以说她一句,她也不辩解,但她耗尽了隐忍与爱后,再也不会忍受一天这样的日子,她要找回自己失去的自我,我们看剧都以为外婆是心梗后差点死去才想明白,其实有没有可能,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呢?只是她没说过,也没人关心过,所以无人知晓。直到她走了,大家才意识到,哦,原来她想做的是这件事啊。
李樯一直没有让外婆说出来离家的原因,她让观众沉浸到故事中去了解外婆,让观众同外婆的家人一起,先从了解外婆这个人是谁开始,你知道了她是谁,才能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做。韩剧《我的解放日志》中的母亲也是这样一个女性,她为了丈夫还债、为了抚养子女辛苦劳作,她的话一直很少,直到她去世,她的家人以及观众才发现这个人的存在是多么重要,她走了这个家就散了。《外婆的新世界》也是这样的手法,了解一个人,从一个人消失开始。 而今晚植物人这个单元的故事就更厉害了,拍了一个苦情的故事,故事中住着一个苦情的女人,她恋爱脑,放在现在要被网友炮轰挖野菜,她被男人抛弃,也被女性群体厌恶,至始至终没有一个好结局,年纪轻轻就成了植物人。编剧不仅刻画这个女人,还刻画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在她植物人后把她带回家,和她结婚,照顾她一生。 乍一看,仿佛在讲一个感动中国的爱情故事。其实借闫妮的口说出了一个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可怕的事实:这不是拐人吗?男人听到这句话仿佛崩溃一般大喊这不是爱吗?他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自己比谁都清楚,这不是爱啊。观众看到这里也才真的意识到,这是多么自私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就算没有意识到的人也会动摇,隐约怀疑,这是爱吗?这真的是李樯高明的地方——不给观众结论,而是让人思考。
2020年,苏敏阿姨开着她打工买来的大众白色POLO,从河南郑州出发,独自一人踏上了旅途。自此,她因“50岁阿姨自驾游”引发热议。
因为独特,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女性太不容易了!苏敏阿姨前半生为弟弟忙,为老公忙,为孩子忙……因为忙,所以根本没时间旅行,根本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也因为忙,其实更需要旅行,更需要关照自己。五十多岁后,她终于决定出门,决定为自己活一次,决定走进新世界。
成为不同于其他 “50岁阿姨”的苏敏阿姨。
之所以想到她,因为我这几天在追《外婆的新世界》。“外婆”“新世界”,二者听上去不搭,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女性可能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就沉沦,沉沦于亲情、爱情,沉沦于职场、家庭……到了五十多岁,有些人或许才幡然醒悟:原来这一生都在为他人忙碌,未能为自己考量。
剧中的外婆孙玉萍就是这样。前半生一直在为别人忙,为了丈夫,为了女儿,为了外孙女……辛苦劳碌但未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比如在女儿校门口做生意女儿抱怨她,女儿嫁得不好也要抱怨她,外孙女不小心被高压锅伤了脖子,女儿还是抱怨她……也不见得抱怨得全无道理。只是,女性确实容易在亲情中陷入一种二律悖反:越是付出,越是遭受更多的抱怨,即好心办坏事,做多错多。
终于,在某个成为了外婆的平常日子里,孙玉萍决定不告而别“离家出走”,独自上路,外出旅行。外婆终于走向了“新世界”,迎接崭新的人生。
《外婆的新世界》的编剧是我喜欢的李樯,而李樯又特别擅长刻画女性角色。
现在大家都喜欢说“大女主”,但在我看来很多都只能称为“扁平”的女主。只因这些角色仅突出一个“爽”字,少了多元、丰富的生活质感。
而李樯作品中多是些性格多面、拥有更丰满生命的女主。她们可能不完美,但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真实。比如电影《孔雀》中的姐姐,《立春》中的王彩玲,还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每一个都令人难忘。
我还难以忘记他在尚未成名之前担任编剧的剧集《好想好想谈恋爱》。这部剧真的太好看了!李樯塑造了一个女性群像,并且意识超前。早在2004年,剧中的女性角色就说出了:“其实恨单身女人的人就是记恨,记恨自己陷入了婚姻的圈套,因为他的自由已经被判了无期徒刑。”
这样的话在二十年后,才因上野千鹤子老师的言论而再度被众人大范围地讨论,并被引为女性主义金句。
所以,《外婆的新世界》剥开喜剧的外壳,内里其实就是扎实的女性主义叙事。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女性的觉醒。这个不用说了,外婆在操劳一辈子之后突然决定抛下一切离家,做自己。再晚的觉醒也是觉醒,值得被展现。
二、 女性的独立。剧中设立了一个与外婆对照的双胞胎姨婆角色,她与外婆长得一样,但除此之外全不一样。姨婆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家庭,但有自己优秀的事业。于是她可以从不必照顾别人,甚至不必照顾别人的感受,言语刻薄,同时潇洒而清醒。姨婆就像是外婆的一面镜子,或者说,姨婆是外婆想要活成的另一个样子。
三、 女性的互助。外婆外出旅行之后,精彩人生才真正开始。一路上,她遇上形形色色的女人,有女逃犯,有女残疾人,有同样是母亲的女退休工人……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彼此都产生了互助的关系。我目前最感动的是第一个故事:女逃犯知道自己迟早会被抓的,但她就想在被抓之前完成心愿——看一下曾经因帮自己而丧命的姐妹的身体器官到底捐给了谁?最后,外婆帮她完成了她终未能完成的心愿:拍下受捐助眼角膜的那个人,并将照片寄给监狱里的她。曾经的姐妹帮助了她,然后她为了姐妹杀了害死姐妹的男人,再然后遇上外婆,外婆又帮助了她完成对姐妹的心愿。这个圆环扣上了。这才是真的girls help girls。
四、 女性的成长。《外婆的新世界》所讲述的就是外孙女窦绮通过寻找外婆,通过与外婆一路结识的陌生人交流,一步一步重新认识了外婆,重新认识了这个不同于之前她所熟知的、被日常给淹没了的那个外婆。然后,自己也同样得到了成长。
都说这些年流行“大女主”影视剧,但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想吃女性主义红利,并没有真正关照到女性,体察到女性,共情到女性。很多女性角色只是戏份多了,但仍然是被拯救的设定,关键时刻要靠男人来帮助扭转乾坤,淹没了自身独特的本质……于是在这种情形下,《外婆的新世界》显得尤其可贵。
我再用女囚的故事举例。成为逃犯之前,她也曾去看过害死闺密的男生的父母,想要找到一个答案。结果发现对方并非凶神恶煞,也只是平凡的父母而已。女性总是会想帮差劲的男性找借口……结果并没能找到。于是最终,她还是在这个男人再欺负另一个女性时忍不住出手,杀了他。
这让我想到契诃夫在俄国的囚犯流放地做调查时写出的《萨哈林旅行记》里说,那些女犯人“终究都是因为男人而犯罪判刑的。”“甚至那些因纵火罪和伪造货币罪来此的人,实际上也是在受着爱情的惩罚,因为她们是受了情夫的唆使才犯罪的。”女人的罪,多数是因为差劲的男人。而男犯人呢,在前往萨哈林的路上,一上船就开始给家里写信,编造萨哈林天气暖和,土地很多……“事实证明,妻子的无知和轻信,常常会使他们如愿以偿。”
女性真的半生(或者一生)都在为男性服务,轻信他们,忍受他们,可能还要受辱于他们。终于有一天,她们觉醒了,她们决定离开家,离开那个受缚于两性思维的社会关系中,她们要去往美丽的新世界。
影视剧(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看过太多因为牺牲了自己而变得面目模糊的女性了,她们或者就成了某个主角的妈妈,或者恶婆婆……没有自己的姓名。《外婆的新世界》终于把镜头对准了她们,让她们发声,告诉大家,她们也能有自己的精彩新世界。
就像姨婆说的:“活泼得掉价,文静得像块砖头,都是你外婆。”女性是丰富的,是多面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视而不见。或者说,我们看见了,还是选择了没有看见……
但,这,其实不是外婆的悲剧,是我们的悲剧啊。
曾几何时,国产剧的编剧们总是喜欢用最美丽的少女讲述一个最绮丽的故事,而老年女性从来都是不配拥有名字的故事背景板,哪怕是血脉至亲的儿女,都从未认真倾听过的不起眼的老太婆。但闫妮的新剧里,却把大家给外婆贴上的所有标签一一打碎,让她出发时义无反顾。可能只是在一个最平凡的下午,故事的主人公孙玉萍穿着她惯常穿的碎花衬衣和毛线马甲,拎个行李箱离开了这个困住她几十年的地方。这一次留在原地等待被动跟随的是我们,目送那个一去不复返的衰老却自由的背影。而讲述这种生活化的故事,恰好是闫妮的舒适圈,她太知道怎么用自然的演技去生动地讲故事,丰富又有感染力。纵观以前她演过的角色,我也更偏爱她演的一些小人物,说是生活化演技天花板也不为过。
一个虐猫的沈东,以挑衅当事人为乐,没想到后面出现的陈同更变态。在海燕昏迷不醒的时候将她霸占为自己的妻子,整整30年,把海燕当自己的x爱娃娃吗?这种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的,自以为是的对别人好,都是变相绑架!海燕从来都没喜欢过他,没说过要和他在一起,真的太变态了………………………………………………
感觉闫妮在 《外婆的新世界》里的角色变化非常大,从一个“小市民”到一个〝大众演员”,非常有张力!
很荣幸参与了该剧的超前观剧活动,看了前两集,总体观感不错,能看的进去。公路喜剧电影里常有,但剧不常有,以女性视角展开的剧更是少之又少。第一集以第一人称旁白的形式介绍人物背景,比较新颖,了解到是漫改以后,这个风格就感觉很自然。外婆,姨婆,妈妈,以及外公爸爸的形象,一下子就立住了,绕毛线,驼背被训的情节,又会让我想起和自己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非常真实。前两集也给我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是父母年迈时如何与他们相处,一个是我们的立法和判罚是否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我想为了得到答案,我会继续把这部剧看下去。
预期与成品的一次较大落差。匡扶的原作《纳闷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漫画集,编剧+监制的李樯是我私人特别偏爱的一位擅长写文艺青年悲喜录如《孔雀》《立春》等电影佳作的会讲故事的人,演员表里也有梅婷、刘琳、李乃文、焦刚好多位我中意的中生代戏骨。——但,剧是真没那么好看,隔靴搔痒,平庸温吞。
基于对黄尧的喜欢和期待看到了第二集,还是忍不住关掉了,很难看,而且打着女性议题的旗号,就更加让人愤怒,人物浮于表面、剧情缺乏有质感的细节,标签tag堆满,就像自媒体搜索大数据做出来的女性主义话题剧,攫取眼球获得流量,距离真正的女性很远很远。很多人说这个剧主要的问题在于旁白过满,其实那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创作者没有好好去构建足够典型、足够真实立体鲜活的主角(真实来源于丰富的细节),只找到了“出走的女性”的共性、而没有塑造出个性,这种千篇一律的人物薄得像一张纸,完全不吸引人看下去,更不要说情节刻意追求的一种轻松儿戏感,让人无法入戏。我觉得豆瓣上更新自己出走日记的那位阿姨的故事比这个鲜活多了。不知道这个本子李樯参与了多少?但想想《致青春》写得也很烂,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华语影视剧的又一部佳作!本片聚焦于各个年龄阶段、社会处境的女性,通过外婆的旅行,展现出了“她们”的故事。全片演员都演技在线,画面温暖治愈,剧情温情而又吸引人。闫妮一人分饰二角,性格截然不同,分寸把握得刚好。“母系氏族”中母女间、祖孙间的亲情关系,和女性间的友谊都所表达体现,镜头语言很流畅!(在这里再夸一下黄尧,演什么像什么,把剧中那个青涩真挚的小镇女孩形象演绎得特别生动)总而言之是一部很好的女性向治愈公路片作品,期待未来大火!
尴尬的旁白,尴尬的救赎鸡汤。
闫妮的第一个老年人角色,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也是第一次看见国产剧中有如此立体复杂深刻的老年女性主角,姐姐表演加分很多!
说实话,第一集看起来真的有点惊喜,老年人生活状态,以及女性独立和觉醒,观念设定很现代。但越往后其实就有点套路了,说白了,外婆就是那根针,串起了虐猫、直播等当代不少社会热点事件,变成了披着外婆新世界外衣的各种小故事拼盘,反而对外婆的主线叙事有点弱了……不过似乎也可以理解,毕竟这样做起来更讨巧一些。其实,我更想看到家庭生活里意识逐渐觉醒和更多自我表达的觉醒,高于生活的前提还是来源于生活。7分吧
前几集很不习惯这个旁白,后面倒是越听越有感觉了,邓恩熙的声音还挺有质感。
还蛮期待这类女性题材的,但目前看来有种写命题作文内容不够废话来凑的感觉。
稀碎,现在编剧挂个名都不用干事的吗,黄尧加一星
挺流水账的,无功无过的剧情
以后闫妮的经典角色要再加一个,外婆值得
没看之前我也没想到六旬老太离家出走这么刺激。
母性氏族的叛逆故事 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将大展拳脚 本剧有公路电影般的荒诞和黑色幽默 闫妮演的外婆真不错!我们期待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能为现实中的女性树立一个榜样 时代和家庭在女性身上塑造的枷锁要一步一步解开 通过对一个一个问题的讨论和批判
外婆看到天使一样的小孩子下意识藏起了性骚扰的牌子,真的好善良。
我真服了,旁白真的影响观感啊,特么整整一集了快,跟特么看满分作文一样。。。。这不就是叙事无能吗?
李樯还是更适合写电影,写电视剧属于自曝其短。电影编剧和电视剧编剧理解的“戏”其实有时候不是一个东西。不知道在这个项目里面几个年轻编剧的参与度,但以往李樯擅长的人物塑造,丰盈的生活细节,漂亮的单场戏,统统都不见了,反而把自己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当一部剧不是传统的人物关系变化型,也不是靠悬念支撑的强情节剧,它靠什么吸引观众呢?
闫妮戏路好宽啊,每个角色都不一样,好多变,这次的外婆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闫妮在《外婆的新世界》里的造型和气场其实很有感觉的,超越了我对其他角色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