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子不存在智力障碍,只有严重的社交缺陷,无法体察人情,很可能罹患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谱系障碍)。
父母深知亚美子“与众不同”却从未加以引导,深陷在失去第三个孩子的悲痛中无法自拔。
班主任将亚美子视为异类,漠视其存在,从未尝试拯救。
同学自不必说,将亚美子视为可以任意欺凌的“物件”,从未将其视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就连亲哥哥也因为母亲精神失常,成日与地痞流寇厮混,变成了暴走族,对妹妹不闻不问。
影片中所有人都端着冷漠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亚美子这个“怪胎”加以鄙夷和唾弃。可笑的是,曾经给予亚美子微薄温情的母亲和哥哥,逐渐被冷漠的社会同化,丧失了包容的良知。
ADS边缘群体真的无法融入社会吗?可以,但前提是建立健全一系列帮扶机制,包括此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特殊教育、职业引导等措施。
五年级的亚美子,喜欢盯着母亲的痣,对着母亲端来的菜嘘嘘,不管不顾地看哥哥的秃头,读不懂母亲说的温柔,更搞不清母亲为什么痛哭,考试时一个人哼歌,最终也没明白自己恶心在哪里,亚美子到底哪里不对劲?看评论,有人说是童真,有人说是智障,有人说是ASD(阿斯伯格症,类似自闭症但症状较轻微)。童真是可以被成年人理解的,只是到了亚美子这个年龄还继续童真那就没办法被理解了,而亚美子能正常说话,学习知识也没问题(否则早被学校发现带去测智力了),所以也不能说是智障,可能ASD更能解释一切吧,毕竟自闭症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内向、怪异、不懂气氛等等。
整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悲剧,但悲剧并不总是偶然,比如母亲被嘘嘘时啥也没说,只是把苦水往心里咽,哥哥教育妹妹不要老看母亲的痣,却没解释为什么,女儿提弟弟时父亲的做法也是不知所以,啥都没说直接推出门,好不容易想说点啥了,却是告诉女儿那不是弟弟是妹妹,完全搞不清重点,老师对待学生也是命令式教育,哼歌就请出教室,不会多问几句。小范虽说也是亚美子身边一个重要人物,但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对亚美子的接触仅限于同学关系,不可能对她有多么深刻的了解,就算有,他作为一个同龄人也不太可能把握住正确的应对方式。倒是亚美子的那个同桌,不受她的关注还总跟她套近乎,但是当亚美子问他自己恶心在哪里时,他也没能给出答案。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能多跟亚美子解释一下她的“恶心”会怎么样?如果大家能借此发现亚美子的问题会怎么样?当人们知道她是ASD时,心态上的转变会避免所有悲剧。有时候这个世界缺乏的不是温柔,而是细心,遇到问题不去深究其成因就想当然地应对。
在日本,“残疾儿童”被称作为“障害児”,指的是因为身体、智力、心理或感知等方面的缺陷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康复帮助的儿童。
亚美子的生活悲剧居多,其根本原因就是亚美子是一名障害児。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其病症,但是看起来属于是轻度自闭症。先天性疾病属于不可抗力的话,那么人为因素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点了。
首先,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是一大问题。在日本,各个地区教育基准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虽然我不知道亚美子所居住的广岛是什么情况,可能也有年代的原因,但是现在在我这里,日本小学生在入学前都会进行一个测试来判断心智水平是否发育正常。如果被诊断为障害児,只要家长同意,哪怕全校只有你一个障害児,学校也会专门派一个特别支援的老师来对你进行教育,专门为你开一个班(我去的学校就是如此)。电影中,正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才导致了亚美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每次都是一个人上下学。即使是她一直粘着的小范,也是迫于大人的压力才不得不和她在一起。
那么,亚美子的继母不让她和同龄人上书法课就是正确的吗?并不是。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要“恰当”地分开。以我这边为例,障害児虽然有自己的教室,有自己的老师,但是只有语文课,数学课,理科是单独上的,其他的体育课,美术课,生活科之类的都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上的,当然特别支援的老师是一直陪在旁边的。甚至当障害児要去单独上课时或者单独上完课回来时,班主任还会带头让小朋友们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おかえり」(走好,欢迎回来)。这样的话,就会让正常的小朋友和障害児之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互不影响的情况下,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亚美子从小学到初中,没有任何的成长。直到电影的最后,要不是亚美子的邻桌告诉她她很奇怪,她都不知道自己与众不同。没有自知之明是阻碍亚美子成长的一大原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亚美子没有自知之明呢,即周围人对她冷漠及模棱两可的态度。亚美子生日会拍照时继母沉积已久的不满,继母流产后对她的无视,父亲甚至没有说流产的是男孩女孩,父亲没有跟她解释为什么继母如此伤心,父亲认定窗外的声音是她的错觉,父亲并没搞清楚她重伤的原因,父亲把她扔到奶奶家却并没有解释,等等。他们觉得亚美子是障害児所以就算告诉她她也不懂所以懒得说。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亚美子并不是不懂,而只是需要我们以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告诉她而已。电影中其实也给出了好的例子,比如小时候她哥哥对于新妈妈脸上的痣的解释,虽然亚美子依旧很纠结那颗痣,但是认下了新妈妈。还有,卫生室老师直说亚美子唱歌很吵,在小范来休息时让她保持安静她就不唱了,因为她知道唱歌很吵。另一处虽然电影中没有明说,但是我觉得是有暗示的。就是亚美子的邻桌说她不洗澡很臭。在此之前,初中的亚美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学校那一套衣服,但是在那之后,初中的亚美子在家里第一次换了自己的衣服。
其实我也问过我去的学校的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就是同学们不会觉得障害児奇怪吗,或者说障害児自己不会感受到自己与众不同吗,这种时候要怎么解释之类的。而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的回答就是:实话实说。比如说语文课数学课要单独去上这件事。别的小朋友问的话就回答说:你们上课太快了她跟不上。对于她本人的解释也是如此。她本人一开始还有点不相信,于是老师就让她到正常班级体验了那么几节课,让她自己切实地意识到自己跟不上。最后她是意识到了自己确实跟不上,乖乖地回到自己教室上课并接受了这一事实。
最后以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大意)最为结尾吧,同时送给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一定只有你才能理解的孩子,一定只有你才能教会的东西。
电影观感出奇的好,缓慢的节奏却填充了很多东西,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总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一样,一个两小时的午休可以玩很久很久,一次两个月的暑假,可以改变很多很多的事一样。
电影中有不少变化极小的长镜头,所以才让人觉得节奏缓慢,但颇有一种《一一》的味道。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点让人惆怅,所以我很想谈谈孩童视角的故事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成长。
事实上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什么是成长。
如果说成长是身体和以“我”为中心的时间的变化,那亚美子是成长了。她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一个几乎和奶奶一样高的人,她从五年级进入到了中学,她经历“小弟弟”的死亡,经历了哥哥的变化。
她的时间和我们一样,在不受控制地往前走。
如果说成长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那亚美子似乎从没有成长,她一直保持着自我绕过被赋予“经验”的时间的流动。她无法从小范一而再再而三的厌烦中察觉出不喜欢,无法从母亲流产的痛苦中察觉出她对自己的失望,无法在周围人对她的恶心中察觉出自己的不一样。
她的成长和我们不一样,她留在了原地。
可是,亚美子却又什么都懂。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离婚,她能交流,能跑能跳,她也会关心别人,一个人站在大太阳下等待父母回来,知道小范的不舒服需要补充血糖。
我一直觉得亚美子的不正常,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失了外界的关爱和教育的指引。
当她想要“知道”的时候,他们什么都不说。他们在心里已经对她建立起问题儿童的标签,所以,他们才不耐烦。反观亚美子的那个邻桌,他没有觉得亚美子是问题儿童,所以他和她平等地对话,做平等的朋友。
偏见,是一座山,更多的是认知的不全面,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智慧短见,所以我们才需要交流,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还有,影片中有一段回忆,小亚美子和哥哥在路上,她觉得妈妈是长痣的妖怪,哥哥却告诉她,我的头顶有一小块秃了,在你眼里我是秃子还是哥哥?爸爸戴着眼镜,那他是眼镜还是爸爸?妈妈嘴角长了痣,那她是痣还是妈妈。
亚美子回答,是哥哥是爸爸是妈妈,她的心里一直很清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习惯或者怪异的地方,但TA仍旧是TA自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孩子有问题,TA抑郁、自卑、孤僻,可终究是父母的孩子,不是一个怪胎。
亚美子都明白的问题,父母却不懂。他们忽视她的感受,让她变得越发奇怪,他们不给哥哥正确的引导,不管他抽烟、长时间地不回家,最终让哥哥变成了小混混。他们是失败的父母,让整个家庭破碎。
那么,父母这样大的年纪,他们究竟有没有成长?
电影到结尾都没有给我们答案,生活更不会,因为生活永远不会结束。
题外话1:
我真该死啊,下载的时候看错了简介,误以为这是个科幻片,所以从一开始就一直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解去观看。
甚至很多地方都把自己误导了。
比如开头亚美子躲在门后捏玉米的片段,还有大人不让她学习书法,以及她生日前一个人在房间里抛橘子。
她能把玉米掐出水来,她抛的橘子最终没有“落下来”,都让我误以为这是个有超能力的外星人。
千万不要学我。
题外话2:
看到有人说妈妈是继母,一开始我不理解,但后来看到回忆那段,就是上面提到的哥哥和亚美子讨论秃子、眼镜、痣的那段。哥哥说:“那刚才遇到的那个人是什么”,不难猜测这里两人是跟着爸爸和痦子妈妈刚见面,所以才会用“刚才遇到的那个人”这种说法。害,重组家庭真的有很多问题啊。
各种奇怪的无聊的片段拼凑起来。看不懂想要表达什么。也不知道导演在干嘛。所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感觉该片的神也有点散。无聊着无聊着就能催眠也不错。弥补下睡眠不佳的小小遗憾。
太散了,不是我的菜。
又来凑140了。又来凑140了。又来凑140了。又来凑140了。又来凑140了。又来凑140了。
没有恶意,受伤最深…… 亚美子的天真消亡史…… 就像石猴初现那般,野性贯彻世间…… 只可惜,天赋异禀,善念考验…… 而机缘恩泽,教化成佛…… 与她,终究是错过了…… 纯粹也是一种罪过吗,还是说众生都很冷漠…… 美之为美的悖论…… 就算被全世界抛弃,也不曾有任何情绪…… 如果嫌弃这样的灵魂,我们又值得成为什么……
没有明说亚美子是不是智力障碍的孩子,但是你可以看到她的不同、怪异和被区别对待。这是关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描写。亚美子的执拗的孤独的行为和周围一个个排挤打压的行为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回看家庭,这个家庭亦然是有问题存在的,逐渐变得畸形和崩塌。母亲无法热爱自己的孩子,陷入无边的抑郁无法自拔,无法获得解救。父亲完全应付女儿儿子,不去主动照顾失衡的一切。哥哥变得肆意狂暴。只剩下亚美子一个人停留在自己小小的世界,她即便再“怪异”,但她也只是做自己,不去构陷他人打击他人。那些幻觉和声音,更像是朋友,更友好的陪伴。最后海边的声音设计不好。
可能长大是一个伪命题,相较于亚美子,她的父母哥哥都更像是在退化,成长到某一刻突然不演了,任凭一切杂草芜生,错乱失序。亚美子是那个原点,其他人类是负数。
简直就是《鱼之子》的阴面,同样的雌雄莫辨,同样的不容于世,同样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亚美子缺的只是能支持和理解她的环境。因为跳脱常情,反而最是有情,和自然、超自然的联系也最紧密。她是家中唯一能直面死亡,温柔对待死亡,没有被痛苦淹没的存在。正因如此,这样的她才能抵御世俗的冷漠、规训和暴力。倒挂在椅子上的亚美子,观察昆虫的亚美子,给“弟弟”做冢的亚美子,在操场上撒腿奔跑的亚美子,光脚丫搭在桌脚上的亚美子。她不断地向这个世界发出最诚挚的呼喊,换来的却是误解和冷遇。质本洁来还洁去,她选择留在现世,保留本真,不放弃这个伤害过她的世界。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包裹着一个极其残忍的故事,最终还自然以自然,在海边给与了赤子之心最后的人文关怀。
「だけどちょっと、だけどちょっと、ぼくだってこわいな。」朝着天花板用力掷起却没有落下的橙子将影片的世界切割为内心与现实,而あみこ则在此间的逃逸线上踱步。虽然是以儿童为主角的故事,影片的朝向却是背阴处的死亡、孤独和抑郁的话题。进入中学的あみこ依然是小学生的模样,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已生长甚至颠倒了过来,她还在野蛮地保持着天真,喊叫着确信本音,独立地和恐惧交友。几乎没有人询问或者向她解释过什么,除了那个身高和她差不多,告诉她的缺点是秘密的男孩子。当哥哥冲进来将鸟巢整个投掷出去,困扰あみこ的那份恐惧消失了,大概是算因感到爱而产生的疗愈。投出去的蛋没有碎掉只是到了远一点的地方,恐惧的朋友也只是坐船被挥手和目送到了下一个地方。当她笑着回头的时候我却哭了。构图、取景和调色都很清丽,是看第二遍会更喜欢的作品。
令和版《搬家》。出乎意料惊人的导演初长片与子役初表演。引起曾经也是不受欢迎的像自己这般的“怪小孩”的共鸣。令人感受到孩子的生命力与成长的残酷性、努力发出声音却得不到回应、只能独自向着成人世界摸索前进的、这样一部电影。想成为可以温柔对待Amiko这样孩子的大人,给予她最大的善意与耐心,虽然艰难也想使她相信,无论是怎样的孩子,都有好好长大的资格。对讲机的另一边,也一定会有人回答她的种种疑问与困惑。最后Amiko挥手告别海上的亡灵们,也许坚强如她,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她的自由。PS.整部电影声音效果的处理与青葉市子的配乐都是加分项,如果可以请佩戴耳机观看。
有被惊艳到。原以为把今村夏子拍出味道来会很难,但这部的视听语言完全捕捉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和荒诞感,而且丰富又真实的细节充实着全片,一些独特的低机位和近距离特写建构的童真视角与高机位式的俯瞰和审视形成反差,留给观众直观的上帝视角,我们得以感知主角对世界的认知错位,但也同时感知这份“怪异”本身自洽的内在逻辑。尽管和周遭碰撞的笨拙又激烈,但其实本片也没有试图输出任何刻意的说教和日式鸡汤。一切都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被动地发酵、转变,最终成为要挥手告别的过去。
奇特的走向,还以为是治愈系,想到相米慎二,和鱼之子也有共通之处,充满元气地面对成长的残酷。亚美子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死亡向她打招呼,她只是挥手。尖叫鸡是不是早就风靡亚洲了?
父母带回的生日礼物,是给弟弟成长的记录;形影不离的同伴,是大人对其的约束。聒噪接沉静,失落就转活跃,她总是用这样的能量差弥合创痕,却也留下更多独处的角落。如同一首童谣,哼唱一遍是欢乐,哼唱千遍是孤独。被嫌弃、被殴打、被抛弃,再回馈一句「没事的」……残酷的第一层是生长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残酷的第二层是看似笨傻的孩童开始懂了。
拍得挺好的,看得人也很揪心,被嫌弃的Amiko的童年。但在想如果身边也有一个Amiko这样的人,可能也会尝试离远点吧,这么一想,自己是不是和那些误会忽略甚至欺负她的人是一类人呢?正视自己的怯懦,还挺让人难过的。不过话说回来,从小到大,我们谁又不曾在某个时刻成为过Amiko呢?三星半。
亚美子是一种纯粹
又怪异又压抑
在社会成长过程中,人们都会舍弃内心世界,或学着向外界妥协。亚美子比别人慢一拍,所以在外界眼中她变成了奇怪的孩子。电影将儿童视角和潜在的儿童恐惧心理彻底挖掘出来,细致的故事结构和可爱的摄影、声音细节的处理做到了完美的契合。
大为超出期待。一边是亚美子的童年大冒险,由喜欢的男生与玉米、传呼机与曲奇、妈妈的痣与哥哥的斑秃、幽灵与墓碑、蛇与蜥蜴等对象构成;一方面是亚美子与周遭的奇妙张力,她的怪异性让身边的人迷惑甚至疯狂,大家纷纷离她远去,但这显然又并非一个“坏孩子”的责任,她自身也是她的怪异性的一个受害者。如此奇妙的形象能以“中动态”的视角被细腻地描写真的太好了。
从智障儿童视角欢快地讲述一个不幸家庭的悲伤故事,结尾不落俗套。“正常人”遭遇不幸一个比一个脆弱,不是摆烂就是自暴自弃(半死不活的继母,忽视并遗弃孩子的父亲,自甘堕落的哥哥,暴力泄愤的小范),而“不正常”的亚美子即使被遗弃,也能在海边果断挥手拒绝死亡,充满生命力。
被抛弃的人,感受不到悲伤,或许,也是一种悲伤
评论里认为amiko是弱智的 是不是被健人中心主义蒙了心 洗内(感觉是讲述了一个阿斯伯格女孩和她的卡桑德拉综合症家庭的故事 suki
“这里是亚美子”,但是没有人回应她。亚美子好像是一个不懂事不知分寸的怪孩子,常做一些别人眼中肆意妄为的事,惹人生气,不断被嫌弃。但亚美子并非完全自我的封闭灵魂,她能感受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需求、情感甚至关心,但周围的人,不管大人小孩还是最亲的家人,这些“正常人”却对她缺乏耐心和呼应。他们不应该是懂事的吗,他们的分寸在哪里,这不是很讽刺吗?关注的背后其实就是可以笼统称之为爱 的东西。能给亚美子一点呼应的是自己也失去依归的哥哥,以及一个喜欢她的男同学。亚美子自己当然有,所以她还是能坚强成长的。影片用影音(静镜特写、具体的声音等)配合小演员的表演,营造了亚美子的生活及内心空间,给人疏离又可触摸的生动感受。
何止《旬报》年度十佳,这甚至可以是「年度最佳」!轻盈灵动又曼妙绰约,怪诞残酷亦暗藏玄机。第一视角叙事,以行为挖掘深度,将原生家庭议题与少年心绪结合,剧情推进流畅自然,代入感强。特别要夸一夸导演的细节处理堪称「妙笔」,对于九十年代的还原度异常逼真(手中的苞谷、脚上的爬虫甚至复古的曲奇盒都回忆满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是个「怪小孩」,自说自话不被理解。然而我们却依旧在被世界遗弃的角落里顽强、拼命、自由、快活地野蛮生长着,坚强快乐,毋需回应。(结尾的处理必须加一星,迷死我了!)
从摄影与声音等各方面构筑浪漫有趣的孩童视角。特别喜欢亚美子带继母看自己精心设计的婴儿坟墓那一段,呼啸的风声被继母的哭嚎打断,物语世界在摄影机的推进与游离之间分崩离析,亚美子的生活也就此走向崩解。可贵的是,残酷的现实没有掩没生动的童趣。周围的同学都在一点一点长大,只有被选中的孩子才能幸免于成长。
这应该就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前传吧!在不断前行的世界,停留在原地的天真就是一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