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实验室走已经十二点了,依然倔劲上头回到宿舍把本片看了。整体感觉挺好看的,超出预期,优缺点分明,但是又瑕不掩瑜,在悬疑片的故事构造上面可谓登峰造极
本片叙事上面的特点非常明显:抽丝剥茧。不同于很多电影最后时刻的惊天反转,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把整个故事几乎所有的推理推翻,告诉你其实是怎样的,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结构,打破立在你面前的这扇窗户,就可以看到实情在窗户另一侧。本片的推理过程更像真实生活中的推理,没有那么绝对的大反转,而是一点点的抽丝剥茧,一点点的得出新的结论,迫近真相。就像剥洋葱一样,剥掉最外面的一层,你以为看到的是圆葱的心,其实不过是新的一层外皮罢了,一层层故事解读下去,你以为是阿吉撞死的廖子凡,随后发现是邱部长撞得,以为发现了真相,最后故事最深那一层,你发现其实是Maggie撞的。同理在受害者那一边也是一样,一开始以为是白莲花的小情侣两个人惨遭不幸,女主角悲伤过度走不出来,然后发现其实有第三个人的故事,再发现他们原来是一伙劫匪,与其说不幸,不如说是报应。在男主角这边也是,我一开始以为这个记者反应很快、年轻有为,因为爆棚的正义感想要厘清整个案件的真相。最后我们知道,他其实也是心里有鬼。
这就到了第二个比较吸引我的点,本片有非常强的罗生门的感觉,并且把这种人性本恶的罗生门与前面提到的悬疑、破案非常有趣的结合在了一起。每个人讲述的案件、透露出的信息都只是对自己有利的,此时你要怎么找出真相呢?你要怎么整合这些信息呢?我们主要跟随男主角的视角去经历这些情节,这里男主角的推理能力设计的还比较合适,很聪明,又于理有据,推理的还算合情合理。罗生门要映衬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所有参与者们的性本恶。不同于很多悬疑电影,最后的恶只来源于一个点,本片的视角几乎是众人皆恶,每个人都很恶,没有好人,只有坏人,每个人都在利用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爆棚的正义感、一心付出的大义,全都不存在的。本片几乎是一个个把涉及到的角色的镜花水月打破了,露出里面的真相给你看,这一科你只想收起自己的怜悯,坐山观虎斗。
(文/杨时旸)
如果非要找出一部电影进行类比,那么声名大噪的那部西班牙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可能和这部来自台湾的《目击者之追凶》颇为相似,《目击者》同样反转反转再反转,气氛紧绷,悬念诡谲,命运翻覆,和那部西班牙神作相比,这部电影其实有着更幽暗的底色。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开始都看起来善恶分明,黑白清晰,但到最后,变得一团混沌。清晰的开始抖动,明确的开始模糊,坚信不疑的都分崩离析。
这部《目击者》之所以被很多人惊呼为年度华语最佳,除了那份一直密不透风的悬疑感以及人性谜题的设问,更多的还来自于演员不动声色但扎实的表演,李淳——李安的儿子——出演了一个看起来胖乎乎、老实巴交的男孩,一位内向,不谙世事的警察,最终却翻转了身份,嗜血又阴郁,还有男主角庄凯勋和许玮甯,曾经提名过金马奖影帝影后的殊荣,他们操持着生活化的对白,松弛地搬演了一幕幕犹如生活本身一样的桥段。某种程度上说,这部极度戏剧化的故事的成功是由所有可信的细节铸就的。
作为一部悬疑类型片,《目击者》不可避免搭建了一个“无巧不成书”的巧合构架,报社记者小齐发现新买的二手车是一辆改装后的事故车,他追查这个骗子行为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就是多年前那场交通意外的目击者。而这起事故影响甚广,一个事故发生后人间蒸发的女孩,一直提携自己的、看起来兢兢业业实际上野心昭昭的报社领导,一个一直与自己并肩作战、情意款款但最终发现势不两立的女同事,更黑暗的是,他发现了已经努力遗忘的、曾经的自己……
这部电影充满闪回、记忆、追查、怀疑和自我怀疑,看起来,每个人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命运分配给自己的一个角色,但追查真相的过程催促着暗地里的欲望一点点冒出头绪,每个人的表情和皮囊之下都渐渐氤氲出另一个轮廓,这轮廓开始时影影焯焯,飘飘缈渺,但最终,它真的显形,人们才发现那些黑暗的轮廓才是真身。
影片不停地回溯到那场事故突发的雨夜,那一场瓢泼大雨,山路边偶然停下的车,睡梦昏沉中听到的撞击声,命运捉弄,好奇使然和欲望催促共谋了一次贪念,这一切在男主角小齐的心里,像深沉的梦境不停抖落着灰烬,终于清晰地袭来。一场戏中,破碎的后视镜里折射出的错落叠放的眼睛,成为了这部电影最精准的隐喻和点题之笔——破碎的观看,不同的视角,多重的可能性,蜻蜓之眼般的逼视,各种揣度的集合以及这些视线和观念相互纠缠与搅扰。某种程度上说,《目击者》用戏剧性的故意和不停击碎的叙事,重述了一种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状况,每个人对于一桩事件都是盲人摸象,从一个固定的位置,一种固定的身份,一个固定的时间,一种固定的立场,看到一种固定的角度内的“真相”,但那些真相都是被污染过的,至少是被遮蔽过的“片段”,小齐探寻真相的过程,更像是剔除杂质,揭掉幕布,拼凑全貌的过程,而《目击者》的巧妙在于,最终,担任刺探者的小齐,没有一直被留置于安全的岸上,而是逐渐滑落进污水之中,而拖拽他进入污泥的就是自己。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偶然切入,却正中命运的下怀。这更像是一次捉弄和不可逃脱的审判。曾经的一念,终将偿还。
小齐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了利益的一方,在经历了对真相的探寻和最终的崩溃之后,他自己完成了一场蜕变,不只是社会角色和职业的蜕变,还有心态和观念的蜕变。记者曾经隐喻着一种单纯的身份,探寻者,报道者,把一切都说出口的那个人,而现在,跟随着曾经的上司——一个已知的深陷泥淖的人——成为了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他讲的那个冷笑话,达成了对自己最绝妙的总结:小明买了一本鬼故事,老板说,不要翻到最后一页,那最恐怖,小明还是翻了,发现,最恐怖的不过是自己购买的价格远远高于定价罢了。这是一次自我嘲讽,也是一次明确的告诫。小明和小齐重叠成了一个人。曾经想做好人的小齐消融了,成为了一个再也不想翻到最后一页的小明。
这个故事里没有“好人”,哪怕那个无辜的车行老板,也在人情世故之下,参与了隐瞒。而所有参与了这个故事的人的下场呢?有人沉闷地死去,有人鲜血淋漓,幸存的人,内心裹满黑色的污泥,装扮得干净体面,重新投入生活这场戏剧。
一部优秀的悬疑片,不会有太多刻意的巧合,反转也是经过大量铺垫的水到渠成。
并不是设计的反转越多越让人猜不到就是好的电影。剧本在你手上再加几个意想不到的反转不是信手拈来?
比如撞人的其实是那个修车的老婆,老婆接了那个领导的车去和姐妹们快乐,结果出了车祸,修车的爱他老婆就骗领导是自己撞的,最后修车的准备坦白被他老婆残忍杀害。
这看起来也很反转也很猜不到嘛。
或者在反转一下,随着故事推进,其实她老婆有外遇,心爱一个小白脸,其实是小白脸撞的,他老婆为了不让地下恋情被发现,只能说自己撞的。
最后在反转一下,其实小白脸的弟弟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梦想自己能开一次豪车,身为哥哥的小白脸知道这个女的老公是修车的,肯定能借到豪车,就帮弟弟借了一辆,结果弟弟不小人撞人逃逸。
这种不需要铺垫的反转我能往下转20个,只是这种强硬的的反转越多,影片的逻辑性越差,情节显得越刻意。
最后这个有神经病的犯规罪的人能去当警察我也是服了
本文首发于公号「文慧园路三号」,亦见于「作者电影」。
台湾导演程伟豪的作品《目击者之追凶》自6月上影节放映后,曾网传疑似能拿到龙标,会在大陆上映。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恭喜了!
一个多月前,有不少自媒体安利这部宝岛悬疑片。但因为尺度过大,不少标题直接起成这样:“今年最惊艳的悬疑片,可惜不能上。”甚至是:“年度最强华语悬疑片注定与大陆院线无缘。”
引进的消息传来时,着实让人有点小兴奋。然而两个月过去了,隔壁同样主打反转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都已经下映了。在《红衣小女孩2》成为台湾新晋亿万票房电影之际,程伟豪距离北上到底还有多远?
回到这部片子,与浓浓的“走近科学”式片名及海报设计背道而驰,其口碑竟然出奇得好,在豆瓣上的评分稳定于8.1,迄今已经有超过4万人码片。
对此,我十分后悔自己在上影节期间的台片观影选择,在选择了《白蚁》和《强尼凯克》的情况下错过了《目击者之追凶》。
说到上影节,导演程伟豪曾率全体主创亮相去年第19届SIFF,今年则携制片人唐在扬、摄影师陈骐文及女主角许玮甯亮相映前交流。
加之上影节的版本自带简体字幕,且删除了大尺度及限制级的残肢镜头,可见该片为了能在大陆上映做了多大努力。
2015年,程伟豪以《红衣小女孩》在台湾取得票房佳绩。程伟豪曾在采访中称:“我执导的时候也会对市场观察,如果某类型在市场上比较少,就会去做。”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恐怖悬疑片在台湾类型电影中的缺席。千禧年以来,《双瞳》《宅变》《诡丝》《尸忆》等恐怖片屈指可数。而程伟豪的横空出世无疑在开拓新的版图,已经破亿的《红衣小女孩2》足够说明:台湾成熟的分级制度有能力孕育高工业水准的类型片,程伟豪也已经在创造“台式恐怖”的路上已越走越远。
程伟豪成功在哪儿?从早期的短片《搞什么鬼》,到夺得金马52最佳原创短片的《保全员之死》,再到最近的三部长片,他一直专注于悬疑叙事。然而在这一类型的外衣下,程伟豪真正关注的倒是对台湾社会执着的介入。他的野心是拍摄出耐看又让人反思现实的类型片。
借片名来说,程伟豪作为台湾类型片如今的新贵与翘楚,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台湾现实的“目击者”。
在早期作品《搞什么鬼》之中,程伟豪借片中年轻导演的口说出一段话:“我想写的,是有内容、剧情的,比较能够刻画人性内心层面,讲的是都市人疏离、寂寞的感觉,有一种想要从黑暗中获得救赎的那种感觉。”这几乎就成了程伟豪后续创作的宣言。
《红衣小女孩》中关于台湾民间传说的魔神仔的故事,其得以作祟的根源往往是利用了台湾现代社会人群的种种压力与郁结,包括极大的工作压力、人与青年人之间的亲情危机、情侣之间是否结婚生子的矛盾等等。
很显然,程伟豪在恐怖片的外衣下,其实剑指的是台湾人的心魔。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侧面反映延续到了《目击者之追凶》中。影片讲述冲劲十足的社会线记者小齐意外调查起9年前的一宗肇事逃逸命案,通过追踪命案中唯一生还的受害者徐爱婷,逐渐发现女上司Maggie、报社总编邱敬凯、车行老板阿吉以及菜鸟警员阿纬均牵连其中。
每个人、每个阶段的描述都不一样,随着视角的转换,真相抽丝剥茧般地逐渐出现。不到最后,观众无法获知真相的全貌。
正如这张开场的车祸戏里被反复提及的剧照,破碎的后视镜里反射出多只眼睛,意指真相的的无数个维度。程伟豪依靠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多次闪回到九年前那个车祸的夜晚。
同为编剧的他,早在写剧本阶段就设计好了这样的时间线,而不是靠剪辑之功(据说剧本的定稿花了四五年)。这实现的其实不是剧情的反转,而是在角色塑造上不断挖掘着人性的冰山。
不少文章提黑化,提人设的崩塌,归结起来就是一种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即到最后,你发现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在这场车祸罗生门中,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受害者携巨款逃脱昔日的变态小混混队友,报社领导与美女下属不可言说的肇事经历,甚至追凶者本人小齐也曾在车祸中动过赃款。
到最后,莫大的无奈是明知道社会的阴暗但仍在名利的轨道上一去不回头:小齐和Maggi双双升职后再度碰面,互相知根知底地共存下去。
已经当了媒体公关室主任的小齐在记者会上借一个冷笑话来嘲讽知道真相的人,包括自己,并直勾勾地注视着已在电视台工作的Maggi。一案件真相句“千万千万不要翻到最后一页”,既是小齐自己经历一切之后“只信自己”的醒悟,也是导演和观众玩的关于真相的把戏。
作为应对,女主角许玮甯把Maggi下图这一个邪魅的笑容演得太好了。
对于这个社会的内情,既心知肚明,又装作一切没发生一样,这可能是许多人要面临的当代生活。
许玮甯本人如果说在《红衣小女孩》中还是略显稚嫩的“尖叫女王”,那在本片中则是全程演技在线。无论是性感魅惑的女上司,亦或是略显稚嫩又蠢蠢欲动的职场新人,还是最后那个邪魅全露的职场老手,其表演都具有可信度。在姣好的外表下,她的表演是拥有可塑性的。
说起演技,《目击者之追凶》的群像表演极具实力,女主角许玮甯、扮演受害者徐爱婷的女演员柯佳嬿、男主角庄凯勋、扮演总编的李铭顺,以及报社领导仲文的扮演者汤志伟,都拥有台湾电视金钟奖奖项加持。
新加坡出身的李铭顺最为大陆观众熟悉,但他过于英气成熟的气场反倒让他的反派性质早早暴露。
而那个不起眼的角色仲文,老戏骨汤志伟表演得稳重又不抢戏,观众完全把他当成了一位讨人厌的报社上司。
开选题会时一个表情,汤志伟把角色意欲排挤的意图演得十分到位,从而成功地帮助导演迷惑了观众一把,由他牵扯出的最后一重反转令观众十分意外。
最令人惊喜的是李安导演的公子李淳。在他扮演的警员阿玮还没露出变态面目的时候,其阴郁的眼神就已经逼人,为后面的变态行为做了铺垫。
作为90后,李淳与在台湾影视圈浸淫十几年的庄凯勋对飚虐杀戏,气场竟丝毫不输。
难怪作为曾认识希斯·莱杰(《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一角的扮演者)的一名父亲,安叔提醒李淳以后少接类似的片子。可以说,上述的这一批演员,保证了程伟豪的野心的完成度。
相比之下,这部片子已经超越北上发展的台湾导演陈正道的不少作品。同为80后台湾导演,拍类似风格的电影,同样展现人性思考,但陈正道今年的作品《记忆大师》则明显不如《目击者之追凶》。前者中家庭暴力、同性恋等讨巧的元素倒成了一个个构建悬疑的工具,一带而过而难以深挖了。
与之相反,在本片“追凶”的整个过程中,“追凶”二字倒并不重要,床戏、残肢等戏份也只是点缀,程伟豪再次意图介入更深的台湾社会现实,例如茶文化,又如警察局的看脸办事,甚至是警察与媒体合谋掩盖杀人事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是台湾报社的官僚制度。
我们可以看到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每个人都在努力往上爬,女记者不惜出卖身体,大Boss邱敬凯向上接掌政府内政部长也是一样。电影之初,小齐的召集人身份则是晋升路上一个关键的职位,内外线都要跑,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社会线,与警察局等单位有着密切的利益来往,同时往上一步就将进入报社的核心集团。
在程伟豪的刻画下,台湾报社的许多丑恶面展露出来。九年前,邱哥就对执意调查车祸一案的小齐说过:“记者,永远是记录历史的人,你要学着跳脱出来,因为你永远不会是参与者。”入职之初的小齐听完似懂非懂,可想而知这番话击碎了多少新闻理想。
有意思的是,这不是程伟豪第一次嘲讽台湾新闻界了。
其短片《保全员之死》讲述在一名夜班保全员死在自己值勤的社区后,电视新闻媒体、谈话性节目甚至一众网民都对事件的真相大肆讨论、众说纷纭,其中牵连出台湾社会的同性恋问题。
尽管还没有办法观看全片,但从已有的资料来看,程伟豪几乎全程采用新闻播报的形式去叙述故事,片中每一帧剧情式的“新闻”都能以假乱真。
运用这种“表演”新闻的“伪纪录片”方式,程伟豪在2015年的短片里就实践了他的罗生门式叙事,并早早对台湾泛滥的媒体报道及不加节制的网络讨论狠狠地嘲讽了一把。
可见,程伟豪一路走来已经深谙如何拍摄出有味道的类型片。而他的重要养分都来自于改编,《保全员之死》、两部《红衣小女孩》及《目击者之追凶》都部分改编自台湾民间传说或真实事件,这既影响了他介入现实的力度,也保证了他电影中的“台味”。对于青年导演,他的创作建议是多看社会新闻以获得灵感。的确,在当代,新闻早已比电影或文学来得更为光怪陆离。
这是一个职场小三交通肇事引发的奇谲的故事,充满了都市的碎碎念和诱人的元素,即便我猜到了七八,也没猜到后来的三人行。缺少了这个关键要素,整部故事还是串不起来,直到随着影片进展我看到了那众果体,不禁感叹,台湾电影是真会拍商业片啊,所有吸引人的食材都齐备,经这导演大厨一顿爆炒,端上桌一场重口味的盛宴,谈不上饕餮,却也让人吃得过瘾。
编剧功力不错,前半场让我不断觉得巧合的意外,后半场逐渐让我觉得多数的巧合还算情理之中。
从世俗的角度想,只是看完觉得台湾真是太小了,小到让观众可以用地域的小来理解一些人物的巧合关系与渊源。一千五百万新台币可以见证剧中一般的人心,另一半是靠所谓的“性、情”来见证。
如果不世俗地把这些认为是巧合,就情节来说,倒也满满的宿命感,又给观众一半开放的结局,这是个很让我喜欢的突破。剧中的三人行应该是绑架案的嫌疑犯?二手车落户小齐身上,也算是天道轮回,不禁让人思索。
导演水平不错,不断跳跃的剪辑虽然过早的暴露了他欲盖弥彰的情节,但也的确手法成熟,让你也想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不算复杂的故事被剪得复杂,并不算难得,真正难得的是,导演还能把靠剪辑而造成的支离破碎,再很好的缝合起来,让观众了然一切,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了。
摄影不错,清冷的色调,手持的风格,都颇符合导演想要营造的调调,好多不同景深转换蒙太奇,也颇能准确表达和推动剧情。
非常不错的一部台湾电影,没有想象中的磨叽,节奏张弛有度,演员也算自然老到。整体不觉得超越白日焰火,但也比烈日灼心更吸引我。华语电影,高分推荐!
补一段一个哥们的评价(征得许可,可以转帖😀):
反正到最后,没有人是无辜的,随着剧情的递进,所有人都是坏蛋;阿吉貌似死得冤枉,但他也帮肇事车换了牌子还,得到了邱部长的帮助也不在话下,邱部长算是替红颜知己顶罪,却也见死不救;女神虽然看似最坏,但其出原因也只是肇事逃逸,男主看似最好,但也是拿钱后方知赎罪,就连死着,也是绑架元凶,他们虽不想杀女孩,女孩儿却因他而死,置于坏的最纯粹的那个警察,反倒显得邪恶的单纯。
断肢那段真的没必要。
好看,剪得也很利落,没什么拖泥带水的,非常黑色。导演简直罗洪镇附体的感觉 ,连男主都是像河正宇一样糙帅糙帅的款,庄凯勋真的不错哎,糙帅,而且演得也很好。
三星半,案情支线繁多,除个别段落的巧合性,剧本脉络一直都很清晰,考验编剧功底。有效利用剪辑手段将两个时空的情节在当下反复辨证推敲。但是人物刻画不足,行为动机充分,情理改变欠奉。男主角庄凯勋的气质表演比较有力度。可惜就是看了个龙标版,能看出台本、配音有所改动。
用两组相撞的人物和一个目击者牵扯出师生恋、潜规则、绑架案、三角恋、性囚禁等相关的极其复杂的情节,一层一层的反转很考验编剧的功力,但感觉这个好故事还可以拍的更好!没有谁是绝对清白正义的,都有自己的黑暗面,这种一黑到底的调调很不错。话说李安儿子这种一看就知道是变态的演技大家也能高潮?
导演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剪辑模糊了时间线,配乐让观感更加躁动不安,各种倒叙插叙,情节不断反转,这样的剪辑方式,既保证了情节的快速推进,也方便填补故事线的漏洞,人性随着真相的解开,也在不断黑化。这不再是一部普通的类型片了,而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这位台湾新导演够硬!
给大家普及下:1500万台币约等于300万人民币
罗生门剧本。总觉得有点无巧不成书的意思,可能电影里的世界真的太小了。但喜欢导演这种三步一挖坑、五步一解套的风格,没有玩弄观众智商,更像看着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一点点翻了个完整的身...
东方美人茶——冠军茶,很润喉,警察爱喝、老人爱喝、女人爱喝、记者朋友更爱喝!
不错,惊悚片完成到这个程度,对华语电影来讲真是一个奇迹,故事编圆了,一再反转却不跳脱,人物之间设置了一层细密的网,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过,因为太追求“设计”和关联,所以略显刻意,逻辑性、合理性差了一些,人物感染力也就弱了,李安儿子李淳这次有爆发力。四星推荐。
前半段真的很好,夜的质感,胶片感的摄影,悬疑的节奏,美惨了的Tiffany……后半所揭示的人物关系虽然看着非常巧遇联盟,但真是人尽其用,无无关闲笔,最后的高潮和终场闲笔还提了一点回来,按照影片自己的说法:这就是一部15块钱的剧本拍出了1000块的效果,甚至有点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感觉了
3.5 这次上海电影节看的唯一华语片(因为怕台湾惊悚片上不了院线),结果汉字简化完善,还加了迎合内地价值观的“自首”结尾,是个龙标阉割版。和导演处女作比,制作水平脱胎换骨,繁复的七八次反转都能清晰地圆回来,节奏气氛一路吊着。李淳的表现亮眼。可惜太依赖于巧合,人物到后半程有点写崩。
看到最后才知道这部剧居然没一个人是好人,都藏着自己不好的一面,给编剧跪了
断手断脚更疼,还是无面无心更痛?爱而不得的茶更苦,还是杀人诛心的酒更毒?沙暴来袭,每一粒沙都不无辜;杀死知更鸟,所有动物都难辞其咎。在滂沱的暴雨里,目击者还是抢劫犯只在一念之间;在暗黑的制度下,当权者还是刽子手只是一墙之隔。你的心是本书,别翻最后一页,那里藏着你的原罪和心底的鬼。
算不上烂,只是拍法太俗套了,尽管多次反转增加了影片可看度,开头的夜雨也不由想到前年的《烈日灼心》,而《烈日灼心》的高明之处在于一开始就把罪犯甩给了你,而本片不过是导演自己一厢情愿的数次推演,如果你看得够仔细,随着几位主角关系的铺开,你会发现导演苦心经营的多次反转其实也不过如此。
真的比较烦这种无聊九十分钟完了花半小时反转的片子
7。剧本很用心,把几条线混在一起,而且做了不少设计。剧情与角色的反转也都有惊喜,可看度还不错。
最後以一個鬼故事結尾,那故事本身極老梗,老梗到都忘了最髒不過人性,拆開裡面全都是黑的。片子反轉多次,動能都來自於他先讓人看到人的善良與正直,最後卻又全部反過頭來跟你說,嗯其實之前只是跟你開開玩笑。這群人共同羅織了一個鬼故事,遠比真有鬼的還恐怖。
翻转翻转再翻转,好人还是坏人,不过在人性的闪烁瞬间。所有人演技都在线,自然又生动。
过多反转与闪回,几乎要闪瞎一众人狗眼,黑天黑地黑得入骨,导致电影放弃人物角色塑造的前世今生,沦为吊着观众好奇心的功能人物,快感一时爽。没有好人,或是一般好片。难做好人,则需要更上一层楼。那么积极去查自己的家伙,太讨厌啊
完成度很高,剧情发展和翻转也都颇具想象,可以当作是另一种话语情境下的“罗生门”,立场指向叙事。导演将一个雨夜交通事故与颇多人物巧妙的联系起来并成功圆满的收尾,每个人都是迷局里的一员,无人可以逃脱。最喜欢的还是整部片子写尽人性之恶,足够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