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泰国女导演安诺查·苏薇查柯邦(Anocha Suwichakornpong)一向喜爱拍摄混淆现实与虚构的题材故事,今年这部新片《戏梦北碧》也不例外,而且更偏向实验意味。从上一部作品《佛历2562年的甲米》开始,她开始转向考察风景地貌和旅游胜地,并进一步展开探讨影像真实性的实验。 这部新作主要发生在泰国的旅游景点北碧府,故事由两条情节线索组成:四个年轻戏剧演员前往参观博物馆,却发现维修闭馆,于是返回河边度假屋聊天、喝酒、赏烟火。之后他们回到曼谷,在剧场上重演这一幕;另外,一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神奇地变作男孩,而这段情节很可能是男孩在图书馆做梦时见到的场景。
在这部影片里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画面:真实、梦境和虚构(剧场表演)。导演采用上下分屏的画面展现梦境和现实,而前后轮番出现河边小屋的场景则故意暴露出电影的拍摄机制:搭建布景、模拟烟火的灯光和声音。这段有趣的剧场表演情节揭示出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未必都是真实的,很可能是各种拍摄设备和后期音效混合出来的成品。这个论题在导演之前代表泰国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黑之时》里曾探讨过,这回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有更迷人的观感。 开头一幕首先抛出这个论述,伴随着火车在路轨上的声音渐渐变成其他的声音,暗示了影像与声音的对应关系在电影中受到人为操纵。而在剧场表演过程中,投射在墙壁上火车行进的画面再次证实了这种人为操纵的倾向,甚至让我怀疑开头的火车画面是否也是投射在墙上的幻影。按照这种思路,后面动物园关闭当天档案片段的真实性更是令人存疑:残旧的画面和画外广播音、人群嘈杂声,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 导演透过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画面彻底打通了真与假、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不论是学狗叫的男青年,还是望着烟花着迷的脸孔,都有着引人思考的时刻。苏薇查柯邦显然找到专属的作者标签风格,像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那样自由徜徉在探讨影像真实性的实验里。
这是部1953年左右成片的作品,这次看到的是修复片。
黑白画面的模糊感,鸟鸣入耳,湖面水声似溪流声,视、音平和出现。有违和感,却又不反感。
火车窗外往后倒退的绿植出现两次,单人少女湖边的背影与侧面的画面一前一后,湖边小屋的现实与排演,单人少女/变身少男/另一女生的男友分别与镜头对视1分钟、1分钟、1分半。
两次出现的火车窗外的绿植倒退,第一次的绿植倒退有些卡壳,仿佛窗外倒退的是卷动轴上的绿植画布。第二次的绿植倒退比较顺。似乎是随着剧中角色们的心境的变换而变换。
看不懂泰语,根据英文come here,如何联系到译名《戏梦北碧》呢?
北碧,是所有故事发生的地方。
戏,是三人在大厅中搭建的小屋模型中穿梭练习表演。
梦,是三人在湖边小屋喝酒聊天看烟火。
戏,是对视三人分别出现在相同的书房场景。
梦,是对视三人出现在北碧的小小湖边和湖边小屋。
模型屋窗外的铁轨前行,镜头逐渐拉近,由戏逐渐化为梦,川流的人群横跨过平行的铁轨。
整部影片看完,没有非常强烈的感觉,路过酒吧,里面的人面正在看今年的欧冠,和同伴慢慢走着,聊聊电影的内容,时不时吹过微风,能确定这是现实而不是梦吗?
女变男变成了招风耳 哭哭
24thSIFF#+记忆的密林/摄影机所拍摄的是景观究竟以何种速度离我而去——被世界离弃的“我”。跟着镜头去走进梦境:是柔软的,被景别包裹着(去聆听低头嬉笑和怀抱里的呼吸与心跳。当目睹这正在漫步的青年们时,需屏蔽所有感官的信息;直觉告诉顽疾折磨的身体:清醒在他处是种愉悦的感受。影像平摊在水流浸没的路途,酣睡已久的人惊醒过来,脱口而出:别了,我的爱。
-
也是空洞的很啊,不明所以
没有解读的兴趣,也进入不了,是那种如果在电影节上看到可能会破口大骂rnm退钱的片子:)
@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MOIDF|一会儿像个邦片儿,一会儿像个洪片儿,一会儿又像个蔡片儿。喜欢的元素有,但印象深的只有女变男一处
【4】对这一类“缓慢”的Arthouse影像还是非常有好感,分屏则像多打开一扇窗户。当透过屏幕去凝视世界或张张面孔时,你总能发现些什么:亲切呼吸,柔顺的梦境,烟花在肌肤上闪亮。也不乏展示本体机制的时刻,电梯多像胶片呀!湖水好似在显影,为了袒露电影这一谎言是如此美丽,这般无意义。
这位泰国女导演一向喜爱拍摄混淆现实与虚构的故事,这部新片也不例外,而且更偏向实验。四个年轻男女在北碧休闲玩耍与另一个女孩变身男孩的两条情节并行。采用上下分屏展现梦境/现实。暴露拍摄电影机制的情节最有趣,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都未必是真实的,而是各种人为操纵的结果。这个论题在导演《入黑之时》曾探讨过,这次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有更迷人的观感。不论是学狗叫的男青年,还是望着烟花的脸孔,以及墙壁上投射的火车行进影像,导演彻底打通了真与假、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像伊朗导演阿巴斯那样自由徜徉在探讨影像真实性的实验里。
挑明了的舞台,一明一灭是梦中呓语,热带、丛林总是最适合神秘主义的
翻车了:(1高情商:给观众留了很大想象空间;低情商:糊弄学划水大师,安睡空间引领者👍🏻2.导演的目标大概就是:毫无看点。剪刀把一些有趣的地方剪得稀碎+资深布莱希特用户……几轮怼脸特写下来已经把人干晕了😵……不是要你follow,也不是要你think,而是要你wonder——but,why?3.全片都笼罩在一股莫名其妙的氛围里,完全无法投入,倒是仔细在感受着“电影院”和“观众”,倒也非常有feel。——通俗点说,就是尬到当场扣出来一个戏院—剧场。
9.8/10 #siff24th 无与伦比的Pure.Cinema, 高度质感的图像配上不间断的声音底噪,近乎完美的视听体验。驳斥关于此片缺乏故事或叙事的批评,只因为其时间维度是柏格森式的,未来的未来成为过去,而当下的未来成为了过去的注脚,譬如在后半段胶片记录的家庭影像式的动物园最后一天成为了前半段讨论的先决条件。同样的烟花与四人阳台,在梦境,现实,与虚拟的舞台剧上复演,身后的玻璃成为了承载烟花的“幕”,然而后半段的舞台却在前半段被预先“拆除”。动物园被关闭了,于是动物的“幽灵”附着在了四个青年上,在北碧的丛林中完成“拟态”,然后回归一个被“丛林化”的城市。而在反复出现的特写中,观众的呼吸和眨眼频率与演员相互匹配,被领入这般原始与文明(艺术或媒介)的对撞中。一种潮湿原始的绝妙体验。
很奇妙的观感,而且丝毫不觉得沉闷。或许可以对标《记忆》,但不完全一样,类比“视觉暂留”,这个应该叫“记忆暂留”,相互独立的,又在依靠在气质上彼此黏滞组接的影像。
#71st Berlianle# 奇遇。7分。虽然又是部“慢电影”,不过视觉和结构上都十分精彩。用到了分屏技巧(上下分屏),主要是来展示人物梦境;同时还有结构上对生活的剧场再现,摄影棚-剧场的搬演与生活的关系被导演结构得相当有启发性。“变形”(而且是跨性别的)这个神秘主义的元素似乎没有过多地着墨,但放置在文本中也产生了奇妙的效果。火车,河流,丛林。
#siff2021# 开了个好头。
分屏和声画分离用得精彩,流泪特写有些腻味,河边小屋想到了湄公酒店。有趣的是,烟花散落时想着,不换个机位吗,当剧目上演换了机位,情意浮现的一刻却被省去了。泰国电影里看到的变形和鬼魅都不是异化的质地,来自热带丛林独一份的自如和神秘。想起在泰国坐火车,梦到火车渐渐脱离了光溜溜的轨道在乱石堆中安稳前行,怀念东南亚况且况且窗户大开的火车,扑鼻的绿色气息和飞舞的绿色线条
反叛慕斯傻不傻逼丫~~~还有那狗比异见者~~~
#SIFF2021 有现实/舞台剧、现实/梦境、人/动物、声音/画面的各种对应,并加入《铁路沉睡者》和早期动物园的Footage,时而用上下双屏时而用凝视般的动照——像一部灵活的探讨时间的电影散文。
灾难性的上影开局。整部电影就是个精心策划的灾难。有几个好的长镜头,但大多数都再说:看我拍照拍的多好。我宁愿再看十遍湄公酒店也不愿意多看一遍这个。。。至于那个搭的房间。。。。冯提尔看了可能要一把火烧了。
應該高興,依然有人去挑戰觀眾的習以為常,破除追求答案的執念,探索電影與觀眾存在的關係,時間裝置起動後對觀眾的考驗,她不只管要你去感受,更要主動去尋找其中關連。Anocha 從不依賴故事,只對時間描述,也不只存在直線式,它同時是森林裡頭平行存在的兩群年輕人、或者只是記憶變成素材後重現在舞台上的場景,火車軌上來回復返的行車,時間是匆匆而去、也不可預測、是永久還是停頓,視乎你的經驗,就像如今只存在影像中,消逝了的動物園,必然在某些人心裡佔有不可思議的位置。清楚了導演對觀眾定下的規則後,自然會感到其可親,因為所有元素簡單明瞭得通透,與炫目欺詐的技藝遠離。同時檢視文化挪用及歷史現象、藝術、生活和政治,她的電影都很年輕,必需一看再看,不單是她一而再請來年輕人們擔任主角,更是對影像敘事的信任,指向了新鮮的未來。
影像可以很好地传达导演的审美和把控,也同样会将心思的胡作非为完全展露。每每徜徉于对话的简单美好,下一秒就被强行拖入导演的随性实验,糖里硬挖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