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同性恋的话题,我都会发表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双性恋(甚至恋童)的潜质,没什么所谓只喜欢同性——只是传统习惯下成长的我们很难突破一些东西,或者同性恋的朋友有一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如小时候男性暴力带来阴影,只对女性或没有攻击性的小孩子有感觉。
就算是跨物种的爱也很正常,有些人就是经历了,渗透了,突破了~情感是跨越一切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经常有人和自己的猫举行婚礼的原因吧。
况且看了《第二性》之后,也会知道现在的男女因为文化传统造成的差异远比生理上的差别还大~大家脑子里已经有很多成见——比如裙子就该女孩子穿这种,甚至一夫一妻制也是偏见。我经常认为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故意搞男女分化,其实男女区别不大。
这是我脑子里的感想,就像假设——但这个假设要靠什么“实验”来认证呢~直到我看了《黑镜》第五季第一集!
两个男主角是无话不说的多年好友,然后两个人玩了一款像街头霸王一样的游戏——未来的沉浸式体验:太阳穴上贴个东东就可以进入游戏角色,打打杀杀中可以感觉到逼真的人的触觉嗅觉等等。
男一选了个性感美女角色,男二选了个肌肉男,一阵对打后……肌肉男把美女压在了身下……接着他们在游戏中接吻,做爱了……并且久而久之产生了“爱情”,无法解脱这种刺激上瘾的关系,男二甚至对老婆都无感了。
这种关系是否是同性恋?很难界定……男一和别的玩家一起玩就不会有感觉(只对男二有),诡异的是两个壮汉现实中尝试接吻也没感觉……
我看到1/3就脑子一懵,马上假设假如肥晓芸(我发小)突然能有个猛男的外壳(参考林丹和彭于晏这种),然后勾引我要和我不可描述,我好像把持不住?!
这是很特别的一集,也是黑镜难得结局是美好的一集。
哈哈其中模拟人体知觉的环节和去年写的区块链科幻小说的设想蛮相似~(图4、5)
补充(20190619):
我刚刚回想,就是刚开始玩游戏时发生性爱,更多处于动物本性和猎奇(俊男靓女干柴烈火),但之后他朋友和别的人玩却没感觉,这时候应该是产生了人性——即人的感情。但两人现实中接吻却没感觉,说明就算人的感情可能也很难跨越一些东西——比如对方的外表......
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季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第一集引发了我对未来婚恋关系的思考,这也是我有所思考的地方。现代社会每个人真的能和一个人相爱终老吗?或许一部分能终老,但不得不说很少一部分能够相爱终老。毕竟很多人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未来想要什么就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草草结婚。当自己后悔又不想破坏家庭时,一种开放的婚姻关系是不是一条新的出路?或者就算是感情很好的夫妻,有时候是不是也需要一些适当新鲜感,让这段感情充满活力。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伦理问题,比如在游戏中的恋爱算不算出轨或者说这样会不会产生社会秩序混乱等等,黑镜只是引发大家的思考,并不是要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在维护家庭和婚姻的前提下开放,我觉得这个思考很有必要。
第二季引发了我对罪犯刻板印象的思考,虽然这集可能是说开车不要玩儿手机或者使用科技产品不要无法自拔等等,但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们对待那场绑架案的态度。公司里面的那个女人冷漠、骑自行车的青少年知道有生命危险还要凑热闹发动态接受采访、警察和谈判员都非常“熟练”地与莫娘交手。真正能够理解罪犯的,反而是被绑架的受害者和千里之外的鲍尔。他们看到了罪犯内心的柔弱点和善良,反过去想帮助这个罪犯。如果说这个罪犯真的很坏,那他为什么在临死之前,想到的只是帮助一位One Night Stand的母亲解除内心的挣扎和自责呢?人性很复杂,虽然不能说罪犯是好人,但他们由于被这个头衔恶化,被当作无恶不作的人。但实际上,许多许多都是由于内心的创伤淤积下的心理问题的结果。预防人民犯罪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是让大众了解这个罪犯的心理,为大众提供相关的比较好的心理疏导和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让大家面对问题束手无策,头一热就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第三集引发了我对自我的思考。虽然说影片的具体内容是放在麦粒饰演的一名歌手身上,但其实这是不是大家每天的状态。为了生活,为了吃饭,被囚禁在无形的牢笼之中,说别人想听的话,做别人喜欢的事。我们是不是就像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让其他人从我们这儿得到想要的一切,但是忽略了自己得到了什么。人生真的很多,应该活出自己的个性。虽然确实现实的存在让我们有所保留,但能不保留的时候就应该活出自我。不爽的时候,就要大声对生活说go fxxk yourself!!!
《黑镜》第五季已经上线有一段时间了,和前面几季相比,虽然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黑镜》第五季依然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桥段!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吧!
第1集《生死搏击》
在黑镜第四季的《黑色博物馆》 登场过的TCKR公司 又出了一款游戏,一款可以让人完全沉浸的游戏!只要将这款《生死搏击》的游戏插入手柄,并将控制芯片贴在太阳穴上 就能进入游戏的世界,享受超真实的沉浸式体验!而且在游戏中的感受 还会100%反馈到玩家身上哦!
再次看到在黑镜中似曾相识的设定,加上这一集中 无处不在的折叠手机一类的未来产品,的确让人找到了往年黑镜的感觉!但是《生死搏击》讲述的却是 关于家庭和伦理的故事!
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在11年后,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而这款沉浸式《生死搏击》又将两个大男人拉在了一起,两人在游戏的世界中 一个选择了肌肉男,一个选择了螳螂妹!原本是个格斗游戏,但是两人在游戏中居然“恋爱”了!
游戏和现实中的反差,以及面对真实生活时的选择 构成了这一部《生死搏击》!说实话,看这一集时,你的预期一定不能是黑镜系列以往的高科技和脑洞。很明显《黑镜》第五季几乎每一集都在认真的探讨 人们面对未来时可能会产生的困惑和矛盾!
第2集《生活碎片》
碎片公司发明了一款社交产品,一经问世就拥有了数亿万计的用户,而我们男主因为2年前在开车时 查看手机上的碎片公司软件,导致了一起车祸,家人在这起车祸中不幸身亡,而之后,我们的男主也一直活在这个阴影下!如今的他急需一个排解压力的窗口!于是他冒充网约车司机,绑架了一个碎片公司的员工,通过这名员工 希望和碎片公司的创始人直接对话!
其实在《生活碎片》中 最多被探讨的是 这款社交产品在不经意间让用户上瘾,然后占据了用户所有的碎片时间,最后将用户的所有时间撕成了碎片!
在这一集中,虽然感觉以往的黑镜元素少之又少,却在第五季中是反响最好的一集!
毕竟,在《生活碎片》中出现的一切 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屏幕前的你不正是在利用你的碎片时间吗?!
第3集《瑞秋、杰克与阿什莉替身》
知名女歌手发售了一款基于她意识的AI玩偶,然后这款玩偶其实被安装了一个限制器,让它只使用女歌手4%的大脑。而接下来 女歌手遭遇到了经纪人的软禁和控制,多亏了其中一款AI玩偶在无意间被全部激活,AI玩偶瞬间变成了女歌手的克隆体!这场绑架风波也终于成功化解!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像以往黑镜系列的一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集!将整个大脑复制进小小的AI玩偶的设定 想想就很带感,当然也离我们很遥远!而片中那个 裸眼3D全息影像方式呈现的虚拟偶像 其实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
以往《黑镜》系列的豆瓣评分都在9分左右,而到了第五季却掉到了6.6分!第五季的确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看点和桥段,但是为什么大众评价如此之低?
我觉得还是这一季的编剧太严肃的探讨一些议题,呈现出来的画面节奏又缓慢,让人觉得和以往的黑镜差别过大!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讲述未来世界的黑镜中 出现的高科技 已经无法带给我们 过去几年的惊喜!
因为 我们离未来越来越近了!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BILIPALA2077
也就EP2值得说一说。它讲的绝不仅仅是“开车不要玩手机”,而是着眼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人际联系的重塑,同时也串联起了前几季关于社交网络的讨论,比如社交网络信息复制人格(S2E1马上回来)和观看的“暴力”(S2E2白熊)等议题都可以找到呼应。只是编剧试图高屋建瓴地将这些议题纳入信息社会的洪流中,以绑架案为触发点,呈现的是信息社会的一块切片。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信息流拥有难以想象的运转速度:实习生如何逐层向上联系到总裁;社交账号被用来勾勒劫持者的用户形象,速度甚至超过警察;劫持者放出假枪消息到从社交网络上收到反馈,瞬间完成循环;劫持者被击毙的消息立刻被推送至每个用户,也可以想见因此会发生多少类似“开车看手机”的惨剧;在信息循环的过程中,观看的“暴力”也在时刻发生(手机、论坛、电视转播)。同时,我们的情感被编码被隐藏:母亲只能通过邮件了解自杀的女儿,而女儿的社交账号密码却来自与母亲的合照。当然,既然只是一块“切片”,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另外难能可贵的是这一集也保有了些许英式冷幽默:Why don’t you dress like a fucking intern!、放It’s my last day舒缓心情、灵修的总裁开口一句Oh fuck、I hear you等等。
(文/杨时旸)
几乎毫无争议,《黑镜》第五季彻底坍塌了。即便再死忠的粉丝,第五季播出之前有再高的期待,看到目前这样的水准都无法再找到什么辩护的理由。三个故事,一步一个台阶地稳步下坠,直至粉身碎骨。《黑镜》曾经的成功原因是明确的,它以科技异化作为切入点,以探讨人心异化作为目的地,而科技变异与人心变异到底是哪一个催生出了另一个,则是更深邃的谜,就是这一切成就了这个系列的经典之味,而这味道在第五季中都变得极其稀薄。
如果说,这三个故事中还有哪里残留了一点点“黑镜DNA”,那么可能第一集中的浓度稍稍高一些。深度虚拟现实的电子游戏,可以让人们穿越进游戏内部,直接成为游戏中的角色,意外的,这让两位男主角暴露或者说重启了自己都不曾知晓的深层欲望。当那两个多年好友在各自家中戴上小小的仪器开始游戏的一刻,我们看见了《黑镜》曾经数度出现过的经典桥段,但很快,这架势就松懈下来,变成了探讨婚姻、情感、性爱、厌倦与拯救,说到底,这个故事不过是从别样的角度为婚姻抓痒。它将就着挠到了一些痒处,模糊地碰到一些痛处,但总体而言也不过就是不疼不痒。这其中因为人物种族的设定,因为涉及性取向的探讨,让这个故事在当下这个愈发保守势力回潮,价值观狭隘的世界中,像一次小声的拷问,但看到最后,却发现,那些拷问不过都是我们作为《黑镜》迷一厢情愿地自我投射,远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写作这个故事之初,似乎就是想说说婚姻中那些众所周知又无从解决的一声声叹息,不过是因为我们事先知道这是《黑镜》,所以,我们都预设了一些期盼,觉得它不会就这样堕入俗套,一定是用俗套松弛人们的心智,然后总会突然斜刺一刀凌厉地扎进血肉,但那一刀终究没有出现,它就这样默默的结束了。等到了第二个故事走到终点,人们连先前的那点期盼都没了,可能所有粉丝都开始疑惑,这是什么?一则警方发布的宣教软文吗?提醒每个人开车不要玩手机?而到了第三个故事,就变得更加尴尬,偶像和粉丝的胜利大逃亡,联手击败恶毒的阿姨,重新找回自我——劣质童话的现代变形,陈旧的鸡汤,最致命的是,这故事中连《黑镜》中最经典的黑科技段位都不可想象地下降,一个AI小娃娃,造型还不如中国电视购物中的那些监督孩子写作业的山寨机器人。这犯的着镶上黑镜的名头吗?整体看下来,倒是第二集中,男主角安德鲁·斯科特那一段癫狂的,神经质的,搅拌着忏悔,指责,控诉和悲悯的叫嚷独白更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说,《黑镜》第五季更像是不自信的现实主义或者没入门的软科幻练笔。
不可否认,《黑镜》诞生之初,以一种极具开创性的方式令人震惊地亮相,如今回头分析,那时的《黑镜》为什么吸引人?是因为在此刻,我们在人类史上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被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科技慢慢蚕食,逐渐吞没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长久地没有被有效地表达,更多的作品都流于表面,但是《黑镜》截然不同,它冷硬又凛冽,看似荒诞不经,有时耸人听闻,但所传递出的恐惧却如此精准,如此不容辩驳,它把那些我们一直意会但不知如何言传的内容编织成了转合有序的故事,让我们所有想象中的一切恐惧得以赋型。当然,这一切还伴随着大尺度,重口味,毫不节制的嘲讽,没有顾忌的揭露,鞭辟入里的反思,它以大胆、锋利夺得先声,以深刻的人文关怀铺底。
《黑镜》只属于这个时代,科技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和速度扭曲自身,加速异化,它们被发明的初衷很快就被背离,从一种对于人类的解放与协助变成了对人类的监视与奴役,这一切我们随时可以感知,从伟大的发明到异化的怪物之间的距离被愈发缩短,我们还未曾来得及欢呼,就已经开始哀嚎,从这个角度去看,同样聚焦此类主题的科幻剧《真实的人类》也好,《西部世界》也罢,都有着相似的精神指向,但是后面的两部剧创造的是一个完成时态的未来世界的设定,有一套已经可以自我运转的机制,而《黑镜》不同,它的美妙和力度在于它讲述的故事与我们当下正身处的世界相切,它呈现我们的今生,也呈现向前一步的来世,而那向前一步就是悬崖边沿,《黑镜》让我们抽离到半空,俯瞰自己摇摇欲坠的前夜,混杂着快感、刺激和极度恐惧的一瞬,那是预言和寓言的化学反应。但是,我们要知道,那样的创作高度是注定不可能持久的。如今,科技对于人心的啃噬和对人性的侵扰,无论形态还是可能的方向,其实种类有限,各种幻化、变形之后,我们也大都可以掌握其宗,再往后写,注定就都是套路,而套路之后,当故事不再引人入胜就沦为宣教。警世恒言一旦脱离了故事本身,总会让人徒生厌烦。
从差不多两年前,剧迷们就开始抱怨《黑镜》的质量滑坡,但客观地讲,直到上一季还是不错的,无论末日危机中只用一只机械狗塑造紧张感的创意,还是被困于监狱里的那场循环囚禁的报应,至少在科技的想象力和人性结合的层面上都是没问题,故事本身的冷峻黑暗色调也秉持着初期的水准,但是到了如今的第五季,一切的确难以维系,科技的想象力疲软,探讨的社会问题又如此老生常谈,刺痛人心的锐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都不可逆转地下降,或许,它应该早一点结束了,趁着它本身还留有神剧的余温。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二集我看到的是人们的注意力在社交网络面前的弱小无助。剧中关于男主角的身份,警方大老远来回的调查最后得到的结果还不如一个COO在公司电脑前敲几下键盘得到的信息更多。这展现了网络的强大,从警司尴尬的表情上我感受到了差距。搜索信息和调查取证,在印象里这应该是警察的超能力,而在这些网络专家面前又变得不值一提。我还记得那位COO在电话里对警司说的那句“你听得懂我在说什么吗?”自信中还带一丝高傲。后半部分公司创始人比利也称他们的能力堪比“上帝模式”。这可以说明这些精英对社交网络的把控能力和影响力之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然而这么强大的影响力还来自于一整个“多巴胺目标”科研团队。这个点我认为是影片想表达的一方面,人们其实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对信息或事物的接受程度。因为在这些社交网络背后有一整个专家团队,他们是人类行为专家。所以面对这些被设计过的产品像我们生活中的微博、抖音之类的人工智能,我们的行为真的可以完全摆脱它们带来的影响吗?我觉得真的很难,男主角便是长期行为受到“碎片”软件的影响,以至于事故发生前一秒,因为手机消息提示,他的眼睛下意识看了手机一眼,导致躲闪不及。这便是它的“厉害”之处,下意识的偷走有时候无比重要注意力。深知这一点的公司创始人比利鲍尔,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放假去到一个没有任何科技产品影响的山上修养身心,他把它称为“科技排毒”。这又是一个强烈对比,一个创立、掌握这一切的人却对这一切避之不及。他最清楚那些我们忽略的其实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后他是抱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希望给予男主补偿。影片里他和男主有着共同点,他们厌恶下意识夺走他们注意力的高科技。世界上一半人都在用的软件的公司给人们带去了无数的好处,而这“友好”的公司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却想的是钱、形象风险评估。另一边在丧女的悲痛母亲面前,公司看似保护用户隐私的不给予女儿账户密码,然而比利身为朋友的一个电话,调动用户隐私的信息又变得理所当然,这让人感到一丝讽刺的意味。男主角的悲痛让他喘不过气。他无比需要发泄但他完全没有办法。一切源自于一张狗的照片,下意识的一眼。这只是一个小动作,但是它真的“小”吗?它真的可以轻易避免吗?消息提醒”那一刻在我脑子里突然放大了数倍,变得异常沉重。看完第二集我觉得这一切并不荒诞,并不遥远。相反,异常真实。
还是熟悉的味道!
熬过无聊的二十分钟,你会看到养眼的亚裔帅哥
ep1:你老公去游戏里做0了
01 VR,女人的天敌; 02 社交网络老板不社交; 03 少女对抗大姨妈
硬凹科技感,洗碗机、折叠屏手机、VR体感游戏,事实上一无是处,充满廉价感。我寻思你一个格斗游戏,为什么要模拟出男人变成女人做爱的快感,这情节岛国AV屡见不鲜。
E02最后二十分钟完全止不住哭,真心佩服编剧导演还有Andrew Scott我无法形容的演技。相信这集会在我心里比其他这部剧给出的新鲜ideas留存更长的时间,它不是在想象未来,而是在充满共情地观察现在的世界,但同时给出的观感又那么合理地契合这部剧的主题,让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有那么多甚至不曾知道的情感边界啊。
不要随便拍了几部Tech-related就放上Black Mirror的片头然后告诉我们这是黑镜第五季可以吗?
好看,就是好看。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不要跟我讲什么前几季的 bullshit,你比比市面上一水垃圾电视剧,再看看这是什么水平。
第一集又名:当猎鹰学美国队长退休养老,我觉得阿毛的角色算不上gay,日本漫画里直男幻想有天室友醒来变成女的先给自己爽一下。你们这格斗游戏自由度也忒高了,明明是虚拟角色约炮软件。我看着看着有种美国队长和卡特结婚后却在游戏里偷偷和冬日战士做爱的复杂心情。第二集又名:微博微信出来受死!就…很莫名其妙,人不要被工具所操纵。莫娘的角色像疏于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沉迷游戏于是举报马化腾的家长。第三集还行,作为社会兴奋剂,明星为了成为榜样丢掉个性和灵魂,日复一日支撑着人设,“不要丧”“不要表达自我”,这不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娱乐时代吗,吸烟对养成系男孩来说是禁忌。故事结局粉丝如愿以偿干死经纪人拯救了明星,感天动地。但我同时看到了《未来学大会》,人人豢养爱豆的结局。
第一集看他们进入游戏就立马猜到………我是不是太敏感了???第二集真的………莫娘辛苦了…这样的剧情不应该放到哪个情感节目???第三集最后娃娃的刘海儿都变色了啊哈哈哈哈哈哈
S05E01:道德沦丧!老公沉迷网络性爱无法自拔,出轨对象竟是同性儿时好友!(第一季看到现在最烂的一集。)
第一集这啥虎扑步行街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女人怎么办?先给好兄弟爽一把…?(´・Д・)」?
黑人演员的比重明显增加了很多,只拍三集还是让黑镜的水准稍微高一点。第一集,新时代的《断背山》怎么写,为什么男人会沉迷于游戏?比《月光男孩》精彩多了!第二集,发生在当代的故事,才是真的细思极恐。所有人都在碎片化的社交网络下被监控……会有人给你点赞,但是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第三集,明星是经纪公司的文化产物,怎么才能勇敢做自己,会唱歌跳舞打篮球的蔡徐坤2会有人买吗?
第二集真好。讽刺辛辣,笑点诡异,结局又让我从大笑坠入难以抑制的悲情,想起了东木老爷子早年的旧作《完美的世界》。在这个“手机黏在手上”,人与人看似随时随地可以“互联”的时代,真相是,普遍的无法建立共情却成为常态。人人渴望着连结,却又形如孤岛。他人的痛苦,不过是网络上一截碎片、一点浮沫,大家抱着吃瓜心态蜂拥而至,消费完毕之后,便抹着嘴散去。互联网教主,兼具一重热衷于灵修和冥想的嬉皮青年身份,这可笑的人设,似乎也隐隐有所指,现实中不乏原型。而谈起自己创造的产物逐渐失控时,那种痛心疾首何其真诚。这无奈的异化,最终该向谁追责?每一片雪花,看起来都那么无辜。
英國人討厭美國佬不是沒理由的...
黑镜的自我毁灭就是最大的讽刺。2>1>>3。VR同性,科技成瘾,电子偶像。
这季给的分也太低了吧?三个故事每一个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科技掰弯直男,再一次思考虚拟与现实模糊不清时我们会如何生活;第二个故事很深刻,让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片文章说到,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讲,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组成人口普查时的那个数字而已,没有人在意你(表白下莫娘的演技,让这个故事完全的令人信服)。三个故事极度贴合现实,而现实的人性才最值得我们深思。
黑镜第五季第二集#给7.5分。有人说这集讲的是开车不要玩手机,去你妈的。黑镜的使命是,通过黑色幽默讽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集依然有很多的讽刺在,比如生活碎片的那些高级助理,还有智囊团,FBI,看起来都很蠢。比如女儿死去了母亲没法获得她的社交账号密码,比如女警察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开枪最后她开枪了,还有实习生明明是想救他却杀了他,其实他才是凶手可是对方酒驾死亡就被认为全责。比如社交公司创始人到最后没办法控制公司走向,有一个专门部门研究怎么吸引人的注意力。黑镜依然在观察这个时代,科技带给你的影响。也许它的角度没有最开始给我们那种新鲜感,那种创意的刺激,但黑镜一直在践行探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仍然是这个时代,第一流的电视剧。
这个评分太可怕了,《黑镜》还是原来的《黑镜》啊,内核一直是探讨科技改变生活的某种可能,个人喜欢这一季和第三季,是立足于美好情感而发散脑洞的生活哲理,不喜欢的反而是最引人注目的总统那集,完全的猎奇与黑化人性。这一季有非常喜欢的一集,因为就在上周我喜欢的一对电竞陈年CP发新糖了,我们都知道他们生活中不可能是真的,但游戏时他们就是有让人澎湃的CP光芒,大家都分得清游戏内外没有困扰,但见识过那种场面是一辈子的回甜。我想这就是《黑镜》带来的欣喜,戳中一些幻想中的情感,那是对现实适度的补偿。
2/3的设定基本是老生常谈,说烂不烂、说好不好。1的设定倒是有点意思——VR必然会被用于创造新的“性欲体验”,那么未来是否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同性恋→泛性恋→虚拟泛性恋的新型情感/婚姻模式?不过拍得也挺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