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号车厢

正片

主演:塞迪·哈拉,尤里·鲍里索夫,尤利娅·奥格,蒂娜拉·卓卡洛娃,波琳娜·奥格,Tomi Alatalo,Konstantin Murzenko,Galina Petrova,Viktor Chuprov,Mikhail Brashinsky,Galina Sidorova,谢尔盖·阿格夫诺,Maria Kljukina,Denis Pyanov,Natalya Drozd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 / 俄罗斯 / 爱沙尼亚 / 德国语言:俄语 / 芬兰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号车厢 剧照 NO.1六号车厢 剧照 NO.2六号车厢 剧照 NO.3六号车厢 剧照 NO.4六号车厢 剧照 NO.5六号车厢 剧照 NO.6六号车厢 剧照 NO.13六号车厢 剧照 NO.14六号车厢 剧照 NO.15六号车厢 剧照 NO.16六号车厢 剧照 NO.17六号车厢 剧照 NO.18六号车厢 剧照 NO.19六号车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六号车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芬兰女人为了逃避在莫斯科的一段秘密婚外情,登上了前往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火车。她被迫与一名俄罗斯矿工在狭小的卧铺车厢里度过漫长的旅程。这次意外的邂逅使他们开始面对,自己所渴望的,人与人之间接触的真相。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邻家哥哥给我爱瓜熟蒂落日本Noir-刑事Y的叛乱-3个工作日白马山上茶花开萌宠流浪记诱捕2004

 长篇影评

 1 ) 《六号车厢》关于一次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放一张自己认为有冲劲的照片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六号车厢》。借用她的词:明亮。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棒的,我可以说它是一部青春成长片。整个片子展现的气质,质感,人物关系与事件。是在这个时代能感同身受的,这片子受众应该不错。

全程几乎采用手持镜头。这种方式比较能代入,或者说共享人物的情绪。而且对于这部片子的题材与创作成本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从镜头聊起,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没有摇晃的镜头。

在女主人公相机被偷了之后她和男主人公的交谈。镜头内,是模糊的灯影。车在往前开,镜头内的一切事物,开始随时间流逝。而他们聊的话题,正是女主人公分享她相机,她“镜头”之下属于她“莫斯科”的回忆与美好,正好随着这样一个客观的镜头和时间与“在路上”这样的主题一起流逝了。

当男主人公问她莫斯科有什么好,她的回答也是只是模模糊糊。从刚开始的几个镜头导演已经给了答案。

刚来的镜头是一个跟随镜头,随后镜头内出现女主人公,我们以为跟随的是女人主人公,她要进门。

其实不然,出来的那位面容上有些焦虑,感觉不是很自在的女人,才是我们的女主人公。她从一开始,整部片子她这个人物的基调,就是一种迷茫,不自在,可能还有脆弱。

她不是那么合群,她喜欢的莫斯科只是因为有她那位女朋友在的莫斯科,她羡慕她的生活,以及她只是觉得好,但说不出具体好在哪儿的莫斯科。

显然,她对比她的女朋友和那帮人来说,是幼稚的。所以很自然地连接到她第一次打电话小声嘀咕的那一句:“你身边从来都不缺人,对吗?”这是非常幼稚的体现。

回到这样一个主题,要去一个地方看一个风景,显然像是一种寻找,探索和希望。在这条路上,从刚开始对男主人公的那种提防与生理不适,镜头内给到的交流都多数都是男主人公说话时是压迫过去的。不成熟的性格,慢慢形成的自我意识。

从刚开始占下风,逃避到餐车。到因为陌生人的无意,那句“他不是我朋友”无意击中男主人公的自尊心。到她意识到,回到车厢,她就开始慢慢占上风。

最美好的和解还是因为男人的第一次电话亭帮忙,酒精,聊天。

年轻人不就是这样吗?!她只有在和男主人公一起喝完酒以后回来,才脱掉鞋子,可以说,才真正属于这个空间。

男主人公是个小孩儿,是个小男孩儿,非常讲义气,调皮,有责任心的小男孩儿。他单纯,导演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他选人的能力。男主人公的外形条件符合我们对“坏”的想象,但同时他的幼稚,憨厚,老实又在事件与人物中形成一种极具喜剧元素的反差。

他可能是个孤儿,在最后要庆祝离开,男人回到车厢,两人开始接吻。显然,他是真的不会接吻。包括之前女主人公帮忙那位,芬兰老乡在车厢时他的种种反应也是极具可爱的。

再说说台词方面的消音,我觉得这简直太棒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式。而且是幽默的,生活的,这种方式把强调和所谓“脏”的能量消解了,带来却是另一种有趣的能量。还有女主人公的摄影机镜头下的视角也是非常有趣的。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才知道它是戛纳的评审团大奖。我觉得有意思,现在是应该鼓励年轻人多拍这样小成本、能把故事讲出自己风格的片子。非常有意思,青春成长的浪漫永不过时,导演用这种方式和手段展现他的世界观,非常棒。手持,里面蕴含的冲劲和粗糙的质感,这样的能量,值得这样的赞扬。

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男演员和女演员可以有更多即兴表演的部分。聊莫斯科那场戏,我甚至都能想到男演员调皮地来一句“Fu** Moscow”。那将会是多么有生命力灵动瞬间,这样的片子的就会因为这种细节而充满温度。其次就是我喜欢再多铺垫一些情感的路线以及再多一些生猛的冲劲。我知道这只是妄想,片子的时长有限,对观众的体验感也是一次挑战。借用“🌿泥🐴分享一个小故事。我到外地去上学跟别人分享家乡的方言,教,“你好”的时候。永远都是“🌿泥🐴”的意思,很青春,很有代入感。

最后我想还是想借用朋友的那个美好的形容词:“明亮”。在明亮中走向未来,像结尾的阳光一样,永远,

 2 ) 无语

看完六号车厢我真的迷失了。我的疑问比看悬疑片还多。 这么多人说男的可爱纯情sexy,说这是一段浪漫的旅程。 有事儿吗? 这个男的和女主初次见面的情景是醉着酒抽着烟,边摸女主边问候:出来卖淫的? ——真是浪漫的开始,也很容易看出男主的可爱纯情。 所以对男性的评价体系是不是有大病,男的随意无礼,粗暴,但加上一点点好,就变成反差的萌,变成可爱变成超级善良! 还有非常错误表达自己感情的部分(羞于承受女主的好意就赌气般逃走,车厢新人来了莫名其妙生气等等),明明就是非常幼稚,也非常不懂爱,真的很讨厌,却形容为纯情我也是无语。

以及他们之间的浪漫是不是根本是在意淫,真的很难不怀疑导演(男)编剧(男)在意淫。女主设定是有女朋友的人,旅途上经受一个男人醉酒骚扰,后面几天却爱上他,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可能性吗?真的不是疾病吗?看不出这种感情是怎么转变怎么建立的,难道她是怎么被女友伤透了心吗?以至于一个问候她是不是卖淫的人都能给她这么多弥足珍贵的瞬间。

 3 ) 俄罗斯低配泰坦尼克号:车厢邂逅,大雪结束

女主劳拉决定独自去北极港口看岩画,离开了喜爱的公寓和略显脆弱的伴侣。同车厢的是一个俄罗斯矿工,醉醺醺,看着也不好相处。逼仄的环境和无法调剂的处境逼迫着劳拉必须面对这段旅程中的这个室友,然后化学反应就在一次过夜停车的外出开始。劳拉见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也表现出了对劳拉的一点占有欲,在下车前交换了一点真心一个亲吻。到了目的地却没人带劳拉去看岩画,还是这个男人带他一路前行,在雪里打闹似乎比岩画更有趣。

故事的最后男人问,你看过泰坦尼克号吗?这一瞬间点了我一下,细想,这就是俄罗斯·车厢低配版·泰坦尼克号啊!偶遇+背景差距,配一点激情,一点背叛,一点快乐,一点离别。所以如果我称之为浪漫,应该不为过的。

观影途中我数次微笑,我想是被某些可爱的浪漫感染了。看着没谱却会帮助砍柴的男人,因为有点吃醋去踢雪球摔倒的男人,为了安慰丢失摄影机的女主而让所有人死的男人,一脸真诚的说要带女主看岩画却永远记不住“岩画”这个词的男人,在雪里和女人摔跤的男人,最后离开恋恋不舍的男人,画了个简笔画留下反复涂抹的地址的男人……天呐怎么这么可爱啊!所以女主终于不再皱眉了,谁能不笑啊!

所以爱情真的有好多表现形式,不见得一定只有一种表现形式。无关性别,无关职业,无关背景,甚至无关我们相遇的地点和这一路的一切,互相吸引的瞬间只是因为看到了一个人的真诚和可爱甚至一点点的有趣,然后我们就可以共享一段快乐,一个吻,一些记忆,一点美好瞬间。

这是一个意外的爱情,或者说只是一个邂逅,短暂浪漫甚至根本都难以维持,但停下的瞬间,一切都只有美好。

 4 ) 不能传达的不只是爱,还有潦倒和孤独

注: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爱在”,不是《迷失东京》,而是娄烨那部豆瓣没有页面的电影。微信发布时也删除了含蓄提到的一句,只好备注在此了。)

——分割线——

一男一女在拥挤的车上相遇,可能酝酿出一场趣味横生的美式喜剧(《一夜风流》),可能酝酿出一场天雷勾动地火的法式浪漫(《爱在黎明破晓前》),也可能酝酿出一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中式唏嘘(如《江湖儿女》里的涛姐和峥哥)。

而芬兰电影《六号车厢》虽然也以此情节开场,却不落俗套。这部电影既获得2021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又代表芬兰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可谓2021年最优秀的北欧电影之一。

男女主角分别来自“世界上最幸福也是最社恐的国家”芬兰和战斗民族俄罗斯。内敛和豪放两种文化的碰撞只是表象,孤独而失语的人如何靠近彼此,建立起一个共通的世界,才是电影的内核所在。

这样的联结我们一般称之为爱情。但无论我们如何称呼,那种亲密而坦诚的情感,正是人类不渝的追求。

当你以为女主是影片开场文学沙龙上那位左右逢源的社交牛逼症女士时,镜头一转,躲在房间里瑟瑟发抖的自闭社恐Laura才是女主角,而花蝴蝶兼社牛是没心没肺抛弃了她的同性恋人;当你看到Laura对面铺位的男士醉醺醺神经质又粗鲁又没品Laura要求换铺位时,你满心以为就要有风度翩翩的男主出来救美。

然鹅镜头一转,酗酒小哥正是男主Ljoha;当“他乡遇故知”,火车上突然来了个又高又帅还弹吉他的芬兰男子时,你以为他会有什么剧情。然鹅镜头又是一转,他偷了Laura的相机并闪得比兔子还快。

微胖的Laura看上去有些像《BJ单身日记》里的BJ,却没遇到深情款款的达西先生。她是在莫斯科大学学习考古的知识女青年,被文学教授恋人抛弃后独自乘火车前往摩尔曼斯克看岩画。

Ljoha是摩尔曼斯克的矿工,讷于言辞,喝得酩酊大醉后才会用醉话和拳脚表达情感,甚至不愿给Laura画肖像;又敏于行动,能不知从哪倒腾出一辆破汽车在中途某站拜访友人,也会用最后的家当换一瓶美酒与Laura享受到达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在Laura的岩画之旅即将落空时,他带着Laura二话不说冲了过去,简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知识分子和体力工作者的差异和碰撞,娄烨在中法合拍的《花》里已有讨论。《花》里,一位中国的高知女性来到巴黎追随抛弃她的法国恋人,然后和一位法国工人从身到心越靠越近。最初或许只是失意者的发泄,后来却演变为难以言说的依恋。

然而从民族到阶级,从智识到生活习惯的差异都无从逾越。她一边忍受国人对她的不解和议论,一边忍受男友同行对她是“东方妓女”的揣测和轻视。

相比之下,《六号车厢》显然是浪漫的。

这样的浪漫来自它将一切都凝结在那个狭窄的六号车厢里。而这样的浪漫又包裹在电影特殊的气质里,正如冰雪之下缓缓流动的暖流。电影没有机智的对白,既无妙语连珠,自然也无心心相印的默契。相反,两人都像雪地里站了十年的冰疙瘩,闷声不语,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火车一路向北隆隆驶过俄罗斯的冰天雪地,所到之处皆是萧条。冰雪在电影里已经不是暗喻而是明喻了。

同为寒冷之地,俄罗斯并无芬兰的北大西洋暖流。芬兰是高收入国家,而俄罗斯的经济长年衰退。这样的萧条中大概很难有安娜卡列宁娜和渥伦斯基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了。俄罗斯人以矿工Ljoha的形象出现,充满深意。全球化下人类境况的不平等如阴影般笼罩着整部电影。

而六号车厢内则是缓慢的互相了解。第一印象的傲慢与偏见不能免俗地主宰着这次相遇。Laura想换座位,想在圣彼得堡提前下车,却被前恋人的无情逼回这一方狭窄的车厢。但矿工Ljoha自然流露出的善意和关怀渐渐融化了Laura那颗受伤后冰封的心。

之后芬兰人闯入犹如一个强有力的变奏。他带来用力的握手和拥抱,吉他的旋律,和一点点氤氲的酒气。他偷走的相机记载了Laura在莫斯科的一切,包括爱。

而这次失窃也成为剜出伤口腐肉的凌厉一刀。即将抵达终点站的列车上甚至没有热饭了。两人就着寒冷的三明治和烈酒实现了第一次坦诚沟通。然后,这神奇的相遇在一个拥抱中戛然而止。

这样短暂的相遇是时空的魔法。离别的那一刻如同一道遥远的彩虹勾勒出一个人接近和理解另一个人时人性的光芒。

离别的那一刻也如同移动的台风眼,以雷霆之势而来,将此时此刻此地镌刻为永恒——灰姑娘的南瓜车在午夜来临时将变回原形,“爱在”系列里,维也纳的那个夜晚则耗尽了两人一生的浪漫(“我将我全部的浪漫消耗在了那个夜晚”)。

在那些时刻,人们全然忘记电影是梦的媒介,而相信世上曾经有、现在有、将来亦会有这样的情感和联结。

笔者本人也曾有这样的经历。笔者曾经错过最后一班火车而滞留在丹麦北部的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在寻找酒店和救济所均告失败后,笔者走进一家酒吧打算赖到清晨。万万没想到,酒吧在两点就打烊了。就在我要流落街头时,两个并不会说英语的丹麦小哥几乎是把我架回了家。

就在我觉得羊入虎口之时,他们把卧室让给我睡觉,然后俩人在客厅打了一夜游戏。当疲惫不堪的我醒来看到阳光时,顿生“我身不觉在霄汉”之感,恰如Laura在Juli家醒来的那个清晨。与陌生人的相遇永远神奇如斯。

向北,向着人类的起源探索。Laura因此在严冬只身前往摩尔曼斯克的岩画。岩画在《六号车厢》中俨然是《等待戈多》里戈多般的存在——绝望的、凄凉的人生里,还有什么可以期待?当小哥不辞而别,在摩尔曼斯克,在Laura被一次次拒绝,我几乎以为她看不到岩画了。

还好,六号车厢的浪漫主义延续到了摩尔曼斯克。当Ljoha在风雪中带领Laura来到岩画面前,他只是坐在岩石上用脚踢着冰封的海面。

这里电影几乎是机智地再次点出两人那深刻的差异。是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泰坦尼克号》那样跨越阶级的一拍即合,《触不可及》那样跨越财富的相濡以沫,《绿皮车》那样跨越种族的深情厚谊呢?

蜻蜓点水般划过生命的人倘若能留下一点积极的痕迹,也该庆幸了。

同样机智地,我们甚至没能从近景看到岩画的真貌。我们只是远远地看着Laura低头观察,然后热泪盈眶。诚然,在这场自我溯源自我发现之旅里,岩画的细节并不重要,信念,或者说对生活的一点点无理由的执拗,才重要。

在《六号车厢》的结尾,Ljoha在一个仓促的回望中成为过去。这段无法传达的爱被轻轻藏在摩尔曼斯克的冰雪之中。Laura在车上翻看他的信件——他为她画的肖像,极其简陋。一缕冬日的阳光里,Laura哭了又笑了。这是女性的新生。

在狼狈地离开了操纵性(manipulative)的关系后,Laura自我放逐到北极圈去,然后,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重获新生。愿每个人都有新生的勇气,也愿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从生命中不断一晃而过的奇迹。

 5 ) 你好,再见

在到达摩尔曼斯克的前夜,你们一起开心地来到餐车庆祝,你撕下笔记本里的一页纸给他,画着的是他在下铺睡觉时的侧脸。你给他一张纸,他惶恐地叫道不不不我不会画,然后拿起笔,说不要期待太高。你写自己的地址要给他,说以防万一,他一把揉成一团喊道不不不这不是个好主意,转身回到车厢。你不忍,抱着他然后吻他,他回应然后停止,眼睛下面亮晶晶的泪水,他抱头坐下,你出了车厢,回来时,下铺空了。你到了摩尔曼斯克的酒店,被告知冬天没有车能开去看岩画,你打给女友,女友说先挂了。在睡梦里你接到前台的电话说有人在等你,跑到走廊里远远看见他,嘴角就扬起来了,他没有抱住你,有点紧张地说,我们走吧,然后安排妥当了一切。路果然难走,你们一路步履蹒跚连滑带爬地到了岩画那个地方,一小块青色,你走来走去看完了,他等着你,然后说,好了?好了。

摩尔曼斯克的暴风雪如约而至,你们却打打闹闹不肯快速回到车上。在车上,累得睡着了,醒来时,旁边的人不在了,你透过满是雾气的车窗玻璃往外望去,他戴着那顶黑色冷帽侧身站在通向矿场的路边,看着你,你扳了扳车把手想下车,司机上车了,车启动,于是你们此生或许不再见。

司机递给你一张纸,说是他给你的,正面画着一个儿童简笔画水平的你,背面写满了你教他的“我爱你”(ctm)。

明天你是否要去莫大的美术馆看什么展,他是否还会戴着那顶黑色冷帽叼着烟说着ctm

 6 ) 逃离的方向、生活的出口|《六号车厢》电影细读

(此文章在我的B站和Youtube频道已发布视频版,欢迎点击观看)

这部入围了2021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芬兰电影,绝对是一部小众佳片。

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 Juho Kuosmanen

曾凭借《奥利最开心的一天》获得2016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大奖。

《六号车厢》改编自一部曾获芬兰最高文学奖的同名小说。

导演节选了部分内容与编剧团队一起改编成了电影,

同时把故事的发生年代从前苏联的80年代,拉到离我们比较近的千禧年左右。

影片设定在手机还没有普及之前,我们还在用公用电话,听随身听的时候,

讲述了两个迷失的灵魂在旅途中相遇的故事。

整部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复杂的叙事手段,

但是最平淡无奇的拍摄手法,娓娓道来的讲述节奏,

反而成为了2021年让我最感动、印象最深刻的电影。

正是因为故事简单,仅仅是两个人的相遇;场景的单一,大部分剧情都发生在火车里;

当两个陌生人真正开始沟通的瞬间,成为了影片里的奇迹时刻,你会被深深地打动。

这次我们不解读,不拔高。就简单的分析一下影片的台词、镜头和细节,

看看导演是如何塑造人物关系和叙事张力的。

建议大家先看完电影,再来看解析。

如果你想跟着我的拉片先大概看一遍也是可以,但是会有剧透哈!

———————剧透线———————

Part 1 Laura与Irina

前三个镜头判断导演厉不厉害,永远是不变的法则。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女主角Laura从厕所里出来,外面还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轮流进去。

再次回顾电影,你会觉得第一个镜头很妙。

不但展现了Laura的尴尬处境,更是暗示了在Laura走后,随时会有人填补Irina情人的位置。

马上我就迎来了影片的第一句台词,聚会上每个人说一句名言,让大家猜出处,

“想要逃离,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而是逃向何方。”——佩列文《夏伯阳与虚空》

影片第二个镜头就开始阐明主题,紧接着女主角的秘密情人,也就是聚会的女主人Irina说话了。

她引用了玛丽莲·梦露的话:“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他人的局部。”

“Only parts of us will ever touch only parts of others.”

——Marilyn Monroe

影片这个极简的故事,其实探讨了深刻的主题。

那就是人与人有可能真正的沟通和彼此联系吗?

影片的后续会陆续揭晓,女主角Laura是来自芬兰的大学生,到莫斯科学习语言,住在Irina家里,成为了她的秘密情人。

可惜Laura只在Irina的床上有位置,

但是在Irina的生活中没有她的位置。

本来两个人约好的浪漫旅行——到北极去看摩尔曼斯克的古代岩画,Irina 借口工作原因不去了,Laura 只能自己从莫斯科坐火车,去往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走了快 2000 公里才意识到,自己被甩了。

关于 Laura 与 Irina 的关系,导演只用了一个 Laura 在夜晚把自己封闭在阳台,就体现了两个的关系名存实亡。之后随着两个人距离越来越远,电话也开始越来越难打通,揭示了两个人关系的破裂。

Part 2 Laura 与 Ljoha

在火车上 Laura 本来要和 Irina 共享车厢,结果变成了男主角 Ljoha 一个粗野的俄罗斯矿工。

美梦从此变成了噩梦,Ljoha 在车里抽烟喝酒,炫耀着:“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们打败了纳粹。还去了月亮!”,让本就漫长旅程,有了一个更加难以忍受的开端。

我们可以猜到,整部电影最大的剧情转折,

就来自于 Laura 和 Ljoha 之间的关系变化。

但是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破除偏见和隔阂。

关键是,两个人将如何抵达彼此的内心深处?

这里我特别喜欢导演的镜头设计,虽然火车车厢的环境局促有限,但是利用好了,正好可以表达人物封闭又压抑的心境。

在火车之旅开始后,男女主角虽然同住一个车厢,但是镜头主要是正反打来呈现两人相互对抗的关系,包括Ljoha的手和声音,总是突然闯入Laura所在的画框,都在传递给观众一众侵入感。

随着剧情发展,两个人开始在同一个过道中出现,但是短暂的同框都是有前后、有变化的,此时两人的关系也依然不稳定。

中间有一段小插曲,两个人趁着火车停站一晚,开车去看望男主角的亲戚。即便都在同一辆车里了,导演也没有让他们同框。

回到车厢后,女主角遇到了一个老乡——从芬兰来的吉他小哥。一度让 Laura 觉得终于可以有交流对象了,结果她却被偷了最珍贵的DV。

在这期间 Ljoha 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郁闷地睡觉。反而赢得了更多好感——他只是粗鲁但不是个坏人。

Laura 最终放下所有的防线,与 Ljoha 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此刻,导演终于给了一个两人平分画面的镜头,这也是两个人第一次共享画面空间。

之后的正反打镜头,都变成了过肩的,带关系的正反打镜头。

一切镜头设计都是跟随者人物关系的变化,自然而流畅,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Part 3 四次音乐使用

整部影片没有原声配乐的概念,而是使用了几首70年代的Roxy流行歌曲,分别在影片的四个地方出现。

第一次是电影的开篇的聚会,

故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开始。

女主角进入到聚会中表面上心情很好,

但是很快会发现这只是一场虚伪的知识分子聚会。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 Desireless 的 Voyage Voyage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音乐,只有 Laura 随身听里传出的歌曲。

在1小时20分钟后 Voyage Voyage 再次响起,Laura 决定去找 Ljoha ,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旅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 Ljoha 到酒店来接 Laura 两个人再度上车后,不仅仅有音乐,也有更多两人同框的镜头,甚至是倒在一起睡觉。

最后则是在 Laura 独自回酒店的路上,司机播放的音乐。

欢快的节凑和悲伤的结局交织在一起,车窗外面的寒冷和车内的阳光形成对比。

女主角从影片开始的一路臭脸,开始破涕为笑。在音乐声中,影片结束。

在戛纳首映后赢得了10分钟的掌声。

Part 4 生活的出口

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舒适圈,

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固化思维和片面的认知。

整部电影带领我们探讨一种,人和人之间破除芥蒂的可能性。

越是相似的人,越是相互伤害。

越是不同的人,也有可能彼此理解。

影片中设置了地域歧视,国别的文化差异,社会阶层的不同。

之后再打破一个又一个圈层,

让男女主角来到世界的尽头。

抛开了一切社会属性,单纯的展开一场旅行,触达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影片一直在展现两个人的差异,Laura 向 Ljoha 解释考古学和岩画 petroglyphs 。

说着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人们通过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下。”

而 Ljoha 惊讶于 Laura 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只是为了看一眼石头上的画。

他距离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还很遥远,只能跑到摩尔曼斯克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挖矿。

巨大的生活差异,也让 Ljoha 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直到他问 Laura 丢掉的 DV 里有什么?

Laura 说是她所有喜欢的东西,她喜欢的人 Irina 和她的公寓,老式硬木地板和家具,挑高的房间,好看的墙纸,周末散步去博物馆,晚上朋友来聚会,一起喝酒聊天。

Laura 说 Irina 的生活很精彩、公寓很漂亮,像书里的一样,她太想拥有那样的生活了。

此刻的 Laura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个向往着光鲜亮丽生活的普通人。

不仅拉近了她和 Ljoha 的关系,也拉近了她和观众的距离。

Laura 最终听从了老人的话,她说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动物,

你要学会和它相处并且相信它,不要听爸爸妈妈丈夫和儿女的,要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虽然现实中的错位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就像影片最后 Ljoha 留给 Laura 的字条和画像。

那句表达了“我爱你”的“草泥马” ,这句脏话里透露出的真情,只有 Laura 懂得。

也让两个人曾经经历的一切,变得更加弥足珍贵,成为了一种不可能的可能。

好啦,这次就分享到这里

欢迎留言讨论你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2年1月20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

电影漫谈|阿彼察邦新片《记忆》:一段有关声音的旅程

电影细读|无意识的偏见《犬之力/犬山记》简·坎皮恩作品

严肃影评《上帝之手》用最温柔的目光,回顾命运的捉弄

《驾驶我的车》看过这部电影后,你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

蓝光碟收藏|阿涅斯·瓦尔达电影全集 CC 套装开箱+赏析

蓝光碟收藏|胡波作品《大象》美亚蓝光碟开箱+电影资料包全解析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短评

很多年后她生活在大城市 过着稳定的生活 但每到冬天飘起大雪 或是坐上去远方的火车 她总是还会想起那次寒冷但温暖 孤独却浪漫的旅途 和曾义无反顾陪她到天涯海角看岩画的那个他 让她知道「x你妈」也可以是最动人的情话

4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这种感觉好熟悉,晃晃悠悠在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期待的旅途上,其实没有非去不可的目的地,也没有不能舍弃的纪念品。能够享受陌生本身,常常就是最大的惊喜。

7分钟前
  • Mumu
  • 力荐

你穿越大半个俄罗斯去摩尔曼斯克看岩画,我当了手表买了好酒庆祝旅行即将结束;你拥吻我,我不知所措,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我去旅馆找到你,费劲手段带你看了所谓的岩画,却不敌一场风雪来得诗意痛快。唉,离别时刻,我只是回头远远看你,心里默念着:我爱你。

12分钟前
  • 几点奔马
  • 力荐

2.5 契科夫小说的路子,但小说可以这么写,情节的反转、人性的真相,相关的幽微心理状态那么些许的点到为止都可以写来令人信服,电影直愣愣的这么拍反转就虚假。越到后面越套路,女友的冷漠,芬兰同胞出人意料的盗窃恶行,这些有意设计用来铺垫二位主角走到一起的情节都无比累赘笨拙。

14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太可爱的爱情小品,可能会在未来看很多遍。导演就像考古的女主一样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来自过去的东西,并没有多么宏大特别。但那些孤独、无助、彷徨、暧昧、心动的私密小情绪,人与人之间尝试去沟通、交流和探索的过程,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了,感伤、怀旧的情绪氛围充盈并滋养着整部电影。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艾丽丝·门罗有一篇短篇小说《漂流到日本》。女人为了再见一位曾经短暂相识的多伦多男子,带着女儿坐上了火车,在火车上邂逅了另一位男子,继而擦出了火花。多伦多男子是门罗的麦格芬,而岩画则是本片的麦格芬。不同的是,门罗笔下的人物面对欲望与自我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心塑造,而本片则相形见绌。短暂的欢愉,女儿不见一时悔恨,下了火车之后复又回归欲望本质。连贯、真实且自然。而本片则人物性格模糊,性情随意转变,甚至有点青春爱情片的走势。

17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的黑白影像还萦绕在脑海里,导演又带我们离开芬兰来到横穿俄罗斯的老旧火车上。陌生异性在密闭环境中相遇的过程,抛除性的吸引,竟然生发出更多迷人的可能性。火车走走停停,每次走出车厢,也给观众设置了喘息透气的机会。摄影机在局促空间里腾挪,制造着意外的惊喜。有暖意的电影。

18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大概就是战斗民族拍“爱在黎明破晓前”的路子,导演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很强,女主的形象很复杂,重点没放在爱情上,而是芬兰女留学生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傻直男,被战斗民族那份死命的浪漫给整心动了。片子的格局非常小,导演的也有意把故事限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上,没有更大的主题,只是跟着从女主的视角,跟着她对男主的感觉进进退退,去感受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和怦然心动的奇妙。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像翻开陀氏小说《白痴》,品读着俄国人真与善。电影镜头语言之丰富让每一个人物的微表情和动作都那么恰到好处,仿佛勾起我们对绿皮车共同的记忆,也仿佛是对美好时代的追缅。俄国男人从来没有这么可爱,或许是本届影节最可爱。

2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尤霍·库奥斯曼恩通过手持摄影机在逼仄的车厢空间内的浅焦近景形成某种情动,《六号车厢》的isolation充满末世与死亡质感,正如影片结尾,关于死亡的意象以《泰坦尼克号》为隐喻被阐释。摩尔曼斯克的岩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标记,关于存在的极点无法从物理或心理把握。在影片中,作为外部记忆的介质逐渐被剥夺,向北的列车这一居无定所的非-空间则是时间线上的退行,从后苏联的佩列文,梦露,文学俱乐部到旧苏联的工业遗迹,历史回忆及创伤。然而《六》却仍然是一个拙劣的童话,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全片中处于绝对固定状态,无法感受到彼此差异的存在,以及恋人某种流动不居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足为奇的是,最后一刻的止步避免了冒险以及死亡的到来,或者结局如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伴随着车内的俄式摇滚,毫无真实感。

2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喜欢!导演和演员都是有想法有思考的聪明人,单拎出来很简单的内核却描绘得又精致又粗犷,也没跟着原著把火车开到乌兰巴托。影片全程牢牢聚焦在两个人物身上,导演“不想让观众看到角色视角之外的内容”,所以对于影片最核心的火车和岩刻都没有任何远景的完整呈现。岩刻部分更是完全的反高潮处理,一是那本就不是女主的梦想,二是更着力在男主对女主的视线。车厢拥抱那一幕,在只有右上角昏暗灯光的几近黑暗里,男主额头疤痕下那双慢慢抬起进而闪着光的眼睛实在是迷人。

29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本是一场自我放逐的流浪之旅,却在旅途中和陌生人分享了片刻的温暖,伤感和甜蜜都化成电影结尾处那一抹终于晒到女主脸上的阳光…这种传统结构的套路爱情片不管拍多少次依然是如此奏效:孤独摧毁了巴别塔,让人闯过暴风雪,只为了陪你在天涯海角处看海。多美啊。

32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D / 就像“声音”就那样自然而然地就转化成了结尾纸上的“书写”一样,我们也跟随主角自然而然地穿越了广袤的时空。“我们到家了”,轻巧的爱情啊。

3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男性荷尔蒙真是能让人开心

41分钟前
  • balaqiqi
  • 推荐

你那个满腹经纶、永远在公寓里派对、可以用八种语言和六国教授讨论拉丁文法的莫大女朋友又有什么用,我们矿工小狗就是会见到你的第一个下午就拉你去看望他最爱的巴布什卡,就是会偷电瓶车养你,会吃你路上捡来的野男人的醋,会在你怀里哭汪汪,会下了工立马跑到酒店来跟你坐一夜车去他妈天涯海角看他妈名字都念不顺的你要看的遗迹,永远不记得岩画却记得你教他的那句cnm,他就是你的杰克,他会在你们下船的那一刻随着搁浅的船一起死去,你则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死在别处

45分钟前
  • 无忧无虑波尔卡
  • 推荐

一面是技艺圆熟情节剧,一面是现实主义的美学肌理,库奥斯曼恩长于以一种沮丧却诙谐的笔调写就短暂的喜悦与狂欢。它至多挪走卷帙浩繁俄国文学中真正罕有的轻盈一隅,却有无数种情绪在此中流转。离别时刻,Laura没有打开车门,于是故事即刻从悲伤的《廊桥遗梦》,落向不再摇摇欲坠的乐观氛围之中

49分钟前
  • Shortcuts
  • 力荐

看似无甚特别之处,只因所有的锋芒耀眼都潜藏于人物气息的交替,它是一个光线和色彩渐趋融合的过程,苍茫夜色下星星点点的灯光离我们远去,映照眼眸与轮廓的光线奏起了孤独与爱相伴的高潮。我们多久没用凝视去触摸彼此了?即便只是转瞬即逝的东西被拍出来,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去拾起的。【2021十佳No.1】

53分钟前
  • 奥利
  • 力荐

一个小片尽然是四国联合制作:芬兰、俄罗斯、德国、爱沙尼亚。火车包间里一个拉拉遇到个直男,不是爱情片,是个友情片。一个本世纪初年的俄罗斯火车上的戏剧小品。前些年我倒是一个人坐过从乌兰乌德到赤塔的俄罗斯往返列车,是去参加那里的国际电影节,做评委。俄国列车的卧铺舒适,但老旧;一路上看到的辽阔风光及无数被废弃的小城镇及工厂给人印象颇深。本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可是内容格局还是过于小了些,看看可以。

5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被深深打動。關於他我們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卻告訴了我們人與人如何真正地聯結:無需一個有跡可循的舞台,無需約定俗成的儀式,無需背景的相通,無需計劃的相投——在身分與存在上人將永遠是煢煢孤身。要拋卻一切既定的記憶和世俗,在追求虛無夢想的旅途之中支撐彼此,一起在冰天雪地的純粹中歡笑。他是真正孤單的人,他也真正地明白什麼是不孤單的時刻:單純地理解,無條件地支持,互相陪伴度過一段時光。

1小时前
  • 白石春子
  • 推荐

2.5吧,结局真的很可爱。其实是个剧情非常老套的公路片,但剧本和节奏都很完整,非常好地展现了导演的执行力。

1小时前
  • 蓝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