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理想与欲望之间的选择
帕纳索斯以前是个僧人,他认为地球运转是因为他们一班僧人成天念经(他说是讲故事)的结果。被他称为魔鬼的尼克却认为,这全是胡扯。他把僧人们的嘴都封上了,可是地球照样运转。帕纳索斯和其他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样,认为那是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他们的教友还在继续为人类的生存大计而诵经。像尼克这样的有法力却不信神的只能是魔鬼。
尼克和他打了个赌,看谁能赢得更多的灵魂。尼克代表欲望,帕纳索斯代表梦想。最后,帕纳索斯赢了,获得了永生。其实,永生是一种惩罚,尼克是故意输的。帕纳索斯意识到这一点,是在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人之后。他和尼克又做了一个交易,他重获青春,得到爱情,但是他的孩子在16岁时要送给尼克。
现在的世界真是礼坏乐崩,像帕纳索斯这样有法力,说英语,手无缚鸡之力,满口仁义道德的老寿星只混得流落街头,惨淡经营着一个流动剧院。我就纳闷了,像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怎么就没人拯救一下?可见英国的古装剧集不发达,否则给剧组当龙套都够吃了。
我们在影片开始看到的帕纳索斯就是带着一个侏儒,一对年轻人(安东和瓦伦缇娜),全副家当都在一辆马车上的落魄形象。尼克来了,告诉他,离他的女儿瓦伦缇娜的生日还有3天。如果他想要女儿留下,需要再和他打一个赌,那就是看谁能先赢得5个灵魂。
这时候,安东发现了一个被吊在桥下的人托尼(希斯莱杰),他们把他救了上来。这个人是个骗子,利用儿童福利机构来圈钱并为黑社会洗钱。但是,一般来讲这样的骗子都有些个人魅力,否则,别人也没那么好骗。瓦伦缇娜就像见到了林平之的岳灵珊,把善良的大师兄安东丢在了一边。接下来就是托尼三次进入梦境,化身为强尼德普,裘德洛和考林非若。
我不想继续剧透了。只想说,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好莱坞电影,善恶分明,因果有报。泰瑞吉列姆作为英国最著名的Monty Python的核心,绝不会做什么主旋律大片。尼克在片中似乎是恶人的化身,可是我们越看越觉得,原来欲望并不一定是邪恶的,梦想也可能是鸦片,这个世界的存在有梦想也有欲望,说不上哪个更高尚。
实际上帕纳索斯一直都是输的,他想要的东西其实都是欲望,永生也好,爱情也好,女儿也好。为了欲望,他可以和魔鬼交易。而魔鬼从头至尾都没有要什么,其实就是想让他明白他和其他人一样要向欲望妥协。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都不止是纤尘不染的仙境,有可能是藏污纳垢的陷阱。我们需要梦想的单纯,可是欲望无处不在。有时候,你分不清何为梦想,何为欲望。比如裘德洛的那个梦境,黑社会选的是母亲的召唤而不是警察的脱衣舞。你觉得他们选择的是什么?
还有关于托尼的命运,魔鬼说他该死,可是帕纳索斯救了他,这是行善还是积恶?
虽然本片没有1983年的《The Meaning of Life》那么犀利,但是还是触及了我们以为黑白分明的一些观念。如果要引申,我们还可以说帕纳索斯是宗教,尼克是现实。宗教总声称自己是救星可是往往还要和现实利益纠缠不清。托尼是政客,所以两边都想玩弄。泰瑞甚至说托尼的原型是托尼布莱尔。
今年幻想题材的电影扎堆儿,被《阿凡达》《可爱的骨头》的仙境胜景狂轰滥炸之后,本片的梦境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希斯莱杰最后一次演出。没有了小丑的乖张变态,依然是邪气十足。他的离去,不知是归依了梦想还是皈依了欲望,抑或只是逃避人生的选择。
2 ) 选择。
1.其实从警察那儿开始,以后的选择就亦正亦邪了。甚至,某种程度上,魔鬼的选择可能更本性、更勇敢、更自由[比如lily最后的选择]。现实里也是如此,很多选择,无所谓好坏对错。我们永远没办法用简单的是非道德来评判丰富多元的人性,更无法预知每个选择带来的后果。或许正是这种无法预知,才让生活变得有颜色吧。重要的是,不管选择什么,都要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其实神和人一样。都有缺陷。会迷失在自己制造的游戏里。
愿能正视它。
愿不惧怕。不羞愧。
愿所有人都能选择自己真正想要选择的选择。
死而无憾。
3.片子稍稍嫌乱。有堆砌元素的倾向。
3 ) 《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属于导演的秀
(芷宁写于2010年4月9日)
不打着希斯·莱杰遗作的噱头,鬼才导演特瑞·吉列姆的新作《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也是可以一看的作品。影片延续了吉列姆的个人风格,且有集过往之最的意思,虽然各个组成元素依旧,想法天马行空,画面瑰丽多姿,色彩鲜艳浓郁,道具神秘有趣,人物造型乖张出格,视觉风格瑰异缤纷,但在每个散落点上,又都多出些绮丽的枝杈来,堪称一部奇思异想又张扬怪诞的电影。
不可否认,该片有着吉列姆影片的叙事特点,剧情虽简单,但架不住手法繁杂,整体结构松散,铺叙零碎,气质迷离,却又个性强烈不拘一格到自成一体。剧情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奇幻色彩,也有着些许的宿命感,其中希斯·莱杰饰演的托尼一出场就被吊在大桥下面,落在暗色水面上的影子将挣扎蹬踹的双腿演化得如同在舞蹈,联想现实中莱杰的离奇死亡,这个犹如死亡之舞的吊死之姿显得颇有几分诡异。
片中和魔鬼定契约的故事情节有着《浮士德》的影子,这类题材在影坛屡见不鲜,不过该片有趣的地方在于,和魔鬼(汤姆·威兹饰演)缔结契约的帕那索斯,曾经是一位隐居深山的高僧(这个设置容易令人想起佛祖和魔王的对话),在和魔鬼定过第一个契约获得不死之身后,几千年来为了后续滋生的欲望,帕那索斯多次和魔鬼打赌,赌注也越来越私密,关乎生死,关乎亲情,关乎谎言,关乎真相。
影片逐步探讨了选择和得失以及人性欲望这样相对深刻的命题,片中人物的价值取舍也面临着选择,如,每次托尼进入魔镜所作的选择,都代表着他的价值观——第一次的行程相对简单,但他心思缜密;第二次,他被励志话语蛊惑,忙于攀云梯“追名逐利”,虽说也有逃命的因素,但此段表露出了他本性中对成功追逐的一面;当托尼第三次进入魔镜时,他以谎言成就了个人人生的华章,继而是急转直下的逃亡,他面临着救命笛子的选择,只是这次,显然神不在他这边,高僧和魔鬼各取所需,合伙算计了他……
而高僧也面临过如何与魔鬼打交道的选择,此后他为了欲念继续做着选择,最后,当他为了寻女儿,在荒漠踯躅,疲惫不堪,遇指路牌而悲叹“我不想再选择”时,其间的纠结痛苦便溢于言表。吉列姆似乎想藉此表明,人生本就面临着不间断的选择题,有得必有失,做了怎样的选择,就得承受怎样的结果,在人生命题面前,谁都无处可逃。
就表演而言,因影片叙事方式,因突发意外等诸多因素,主要角色都显得表象化,仿佛浮光掠影的组成部分,莱杰的托尼还没来得及由他亲自来解析此人的灵魂内质就意外离去,而出场短短几分钟的约翰尼·德普以他的演技表明,他其实十分适合诠释托尼这个角色,他的托尼是有内质和心理活动的,第二次入魔镜的托尼、裘德·洛显得有点过,令角色解读出现断档嫌疑,而柯林·法瑞尔的第三次入魔镜的托尼,表现出了此人的虚伪无耻狡诈贪婪,但也较为表象。至于帕那索斯博士,曾因出演许多著名影片(如《音乐之声》)履历表很长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此次的表演也趋于普通,特别是其内心历程,显得模糊。而被誉为时尚界的洛丽塔、英国名模莉莉·科尔在片中更像是完成了一个视觉需要,而不是角色需要。
片中,吉列姆作品的表现主义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魔镜里的虚拟世界,博士给予的奇幻控制,实际上是人类的臆想和欲望,是心中最想要得到的东西,搜集五个灵魂的赌约,又仿佛人类欲望膨胀将灵魂湮灭的表现。最后的结局,不知是否为突发事件之前的剧本,因莱杰之事,吉列姆特地重写了剧本,看这个结局,发觉吉列姆对人性还是存乐观态度和指望的,相较之下,个人则趋于悲观。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8109901_d.html 4 ) 去找一下Magritte的畫, 電影的場景幾乎跟畫一樣
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是一套正港的超現實主義電影.
電影以現代為背景, 外國稱這種表演為"Freak Show". 這是古怪的, 超現實的. 這種Freak Show只能吸引到30年代的成年人或者80年代的小孩子. 團長是已經過千歲的Dr Parnassus, 帶著他未滿16歲的女兒還有2位成員.
電影很超現實因為Dr Parnassus能夠讀懂別人的夢想. 夢想, 英文是Dream, 夢.
這是一套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電影, 以不同人的"夢"帶我們到一個個不可能的, 不能接續的, 又有點怪誕的場景.
Dr Parnassus 一直提醒, 每次只有一個人能進去, 因為每次只能成全一個人的夢. 不論誰都好, 又不論他所許的夢是甚麼, 這個夢一定是從自我出發的, 自私的, 慾望的. 導演在電影中使用了《浮士德》的情節, 人與魔鬼做交易, 進行賭博, 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Dr Parnassus一直認為自己一直被魔鬼控制, 然而電影在末段一次又一次的提到選擇. 魔鬼總是給人選擇, 並不強搶, Dr Parnassus有權選擇不參加那些賭博. 人要獲得一些東西就必定要付出一些東西--只是那個交易不一定公平.
超現實主義源於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 有關潛意識, 本我, 真我. 潛意識經常以夢, 直覺的形式出現. 這些形像每一個都有其象徵意義--就像《夢的解析》一書中提到的那樣. 同理, 電影中每個場景, 每個道具, 每個人物, 甚至每段對白都有其意義.
例如Dr Parnassus第一次碰見魔鬼Mr Nick那一段, 那個異國情調的場景講的就是藏獨的問題. Mr Nick模擬傳媒訪問喇嘛的情景, 但其麥克風一揮, 所有喇嘛的嘴都被閉住了.
不少人以《愛麗絲夢遊仙境》來跟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比較, 其實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Alice是一種叫作"Literature Nonsense" 的東西, 類似的電影作品還有《Tideland》.
這種電影作品一樣是怪誕, 不合情理的, 不過Literature Nonsense的作品每一項事物的出現都是無原因, 無意義的. 夢境是幫助觀眾進入瘋狂世界的橋樑. 但超現實主義的作品處處有象徵意義, 夢境則是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想法的媒介.
這電影有很多沒有交代的內容. 因為超現實主義是不可以畫公仔畫出腸的. 如果說得太多, 那就不是潛意識而是有意識了.
5 ) 帕納大師的魔幻冒險
相信能以故事和想像力撐起世界的帕納大師和惡魔做了三次賭博:
第一次,惡魔和帕納較勁誰能最快吸收門徒,惡魔讓帕納贏了。帕納得到長生不老。
第二次,帕納一千歲了,老態龍鍾,縱有驚人的想像力和心靈世界,卻活得意興闌珊。直到愛上了年輕女孩,重新燃起生命力。他又和惡魔交易,得到重新一次年輕再變老的機會和心上人相戀。
第三次,為了奪回他在上場交易中抵押的獎品,他又開了賭局,和惡魔比賽誰先蒐集五條靈魂。
帕納用以蒐集靈魂的方式是讓人走進他們嚮往的國度,帕納完滿人們的慾望,引領人們的想像力讓一切更具吸引力。
他們進去,他們被拋擲出去,回到現實世界,著迷的忘記了自己本來的生活,失落了靈魂。
其實,小孩子不可能是大人的抵押物,靈魂也不會被想像力奪取,
人多有牽絆,多有慾求,但你是否自由,或受惡魔控制,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的自由,與你得到了多少,或者付出多少無關...
慾望或夢想或愛,讓人願意吃苦耐勞,讓人願意活,讓人吃飽喝足還想望,足夠讓人瘋狂。
你甚至不需要得到,你只是懷抱著渴求和希望就感到輕飄飄和興致激昂。
是什麼決定你會出賣自己的靈魂給惡魔,是什麼讓你一向自由?
那要看,你在想像力的國度找尋什麼?還認得誰?
那要看,你為了慾望,願意怎樣換取,願意做多少消耗?
當你墜入愛河,當相伴度日,你和誰或誰們的想像國度從此可能必須部分重疊,你願意保留幾分,給這個/這些人?
你是否無論如何會認得他們,關心他們的夢想?
你是否會不擇手段,你是否能以假亂真,你是否以為名利是你還呼吸時最重要的追尋,你是否想要超越生命的限制,你是否聽不見你滿足慾望過程中別人的哭喊,你是否連愛都願意騙取和利用?你是否不願意表現真正的你自己?你是否不願意相信和享受陪伴?
浮誇的騙子得到陌生人的傾心和幫助;世人總是情願掉進美好的陷阱。然而共同創造的是名實不符的虛幻,一吹就破的泡
泡。
或者你一定會記得,你最初渴望的支撐你活下去的只是什麼,以及一直陪伴你的人的名字。而且你願意付出努力和信賴。你不央求不勞而獲,也不希望犧牲任何人的希望或枉顧在乎你的人的感受。
你或許滿足了慾望,實現了夢想,並得到了愛。而且你的擁有不從惡魔而來;他從來不擁有你,也不能抵押你的擁有。
那麼你是自由的。
就算腳踝有一個或兩個鈴鐺腳踝(牽掛/責任)仍是自主的。
即便你擔當了責任,即便你必須非常努力。
January 28, 2010
6 ) 请君入瓮,或是大梦谁先觉?
——about《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
回想奇幻马戏团Doctor Parnassu(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面部特写,一脸沧桑,外加怪力乱神状,我想象了,原来他的人生是要把肉体过得一塌糊涂,残花败柳,而且还要继续千年。《一一》镜头里初涉人世的洋洋对着外婆的遗容说,我觉得……我也老了。惭愧的说,我也老了,与其一身疲惫奔走在异域奇诡的风情下,我倒宁愿漫步在故乡的小道上,这是态度上的昨日黄花。我乐意老气横秋地去欣赏夹杂些过气面孔的戏剧曲艺之类节目,如今影院里观看既迟到又遭了删减的《魔法奇幻秀》,它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么?
可以想象,海报上Heath Ledger、Johnny Depp、Jude Law、Colin Farrell四个帅哥的身影捕获了我的眼球,所以我就盲目地入瓮了么?就像杯赛期间怀春的少女撒娇地围在酒吧里宽大的液晶显示器前,她们选择为亚平宁半岛上的先生们欢呼,我只能说,姑娘,我和你的选择都是种未知的可能性:一半是欲望,一半是梦想;或者说一般是魔鬼,一半是圣徒。可能言重了,但就如同一枚银币有它的双面。奇幻秀就是跟你开一个永恒的玩笑:你或许并不了解自己。在世俗的透视镜里face off,它太双面胶了,黏稠得你都认不出自己的本相。
导演Terry Gilliam其实就是这马戏团的魔法师,是现实版的Doctor Parnassu,他铺开了他奇崛瑰丽的想象空间,用他的各种可能性来与你的可能性互动,而你可能像围观在道具前面的贵妇人,踌躇不前,一时还不适应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他的制作似乎和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迥异,甚至有点格格不入到近乎一种挑衅。但是,这个略带点恶趣味的浅CULT故事,无碍于圆你的梦。因为,你对你的生活状态——生老病死富贵荣华以及诸多不如意,无从摆脱。那么,可能,Terry Gilliam麾下的剧中人会用酒精麻痹自己,用奢侈品去转移注意力,甚至是名利的云梯去尝试,富贵如浮云。你也会觉得,在这世俗中苟延残喘,不如来个黄粱一梦,这何尝不是永恒的一种?
剧中,Doctor Parnassu以为世界的转动是有赖于圣徒的祷告,通过诉说永恒的故事,来把永恒继续下去,他甚至为了他的这个莫名其妙的事业,赢得了一个永生。殊不知,这是魔鬼Mr. Nick(Tom Waits 饰)许他的一个甜头,一支罂粟果,一切才刚开始。 Doctor Parnassu,他给世人呈现奇幻秀时,他自身选择的却也是欲望:选择永生如是,选择青春如是。代价,或者说契约、乃至赌注是他可怜的女儿Valentina(Lily Cole 饰)。所以,有着欲望的圣徒反倒是一副落魄状,而Mr. Nick却总能衣冠楚楚(偶尔也会被鸟雀有爱地撒些秽物)地证明给Doctor Parnassu看,你们所谓的永恒故事永远是那么的口是心非。而电影戏剧性的一刻便是Doctor Parnassu翻出一张我们习惯表达为下下签的塔罗牌,旋即她的女儿和他的伙伴奋力救助一个吊在桥墩下的伪慈善家Tony(Heath Ledger饰)——一个在奇幻秀里秀出多张面孔的人格多样化的魅力伪君子。这恰恰又迎合了一个新的赌注的开始:谁最先收集到五个灵魂。此后,世俗的诱惑面前,我们的灵魂所能做出的选择便如同俄罗斯套娃,层出不穷了。
无疑,这个Imaginarium借着颇有些古典的马戏团舞台,配以现代化的技术,在布景中设置一些镜子、布幕和剧场灯光之类的物件,再用固定机位来营造一种舞台感,渲染出华丽和腐烂交织的效果,确实呈现给观众以极大的视听享受。人物的表演上,自Tony入了奇幻秀这个瓮,便有了在情欲与理智、名利与潦倒、虚假和真诚的比对,此间三叶草般展开三张面孔(Imaginarium Tony 1—3):Johnny Depp、Jude Law、Colin Farrell三位花童一如既往地艺术发挥,或者说夸张表演。毋庸置疑他们的敬业精神,然而人物性格间缺乏有效的故事逻辑,比如,现实中Tony要为赎回Valentina的肉身而做出挽救第五个灵魂的努力,颇有杀身成仁的魄力;而入了奇幻秀这个瓮,他的本性却似乎暴露,一个面善心狠的伪君子。那么,究竟他的选择是什么?同样的,在面善心狠的伪君子和真情实意的伙伴间,Valentina的最终的选择是否正是证明:可能,导演的确在故事中贯穿一个在欲望或梦想间堕落与救赎的核。却因为概念先行,电影过程中,人物简单地面具化呈现,带着点支离破碎,像是圣诞老人从烟囱里下去,在节日前夕递上的神奇礼物,讨小鬼欢心,却又是极廉价的。
我揣测,颇多朋友观影,是冲着缅怀一位冉冉上升又转瞬即逝的新星。事实上,比较起《魔法奇幻秀》的肆意的奇幻,个人还是欣赏《断背山》中的隐忍的情感。或许这也正是我将然或已然老态的征兆。我已经不是很注意电影的特效、制作成本了,而更为注重于,电影本身是否表达出了什么一种能让人揪心的东西。这东西可以是朴素甚至带着点笨拙。如同在阅读上,对小说文本的选择,我欣赏法国福楼拜的古典现实主义《包法利夫人》有甚于拉美马尔克斯魔幻主义的翘楚之作《百年孤独》。自然,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魔法奇幻秀》过于轻巧了,不如《魔戒》史诗般的魔幻,又或是《星球大战》般的科幻,毕竟后两者的表达都有一个硬朗骨架和完整体系。相对而言,《奇幻秀》偏松散了些。有可能导演本来就是要松散地表达他的想象力和世界观,他总是显得那么独特。再遇上Heath Ledger的戛然过世,三个救火男人的临时助阵,使得它的松散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观看这部电影是否是明智的选择,我只能说,如果看官也觉得人生苦短,尽可入瓮,使出一记绝招:大梦谁先觉?
For our friend, Heath Ledger.
故事一点儿不好玩儿,里面Show,Lily Cole,还有变来变去的男星们很好看.......
别看avatar了 看这个吧
希斯莱杰、德普、发线君、科林法瑞尔……Lily C,你你你你圆满了!不过这电影跟《格林兄弟》一个毛病,故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直接导致所有角色集体花瓶了,实在是浪费了这个史上最豪华逆天的cast啊!
很有想象力,色彩缤纷的一场盛宴.可惜剧情冗长,有些部分可有可无,节奏偏快. 可是冲着heath ledger和johnny depp的精彩演技,还是值得一看的.
其实三星就够了,多加的那颗是为了希斯莱杰的~
帅哥,请抓紧白西装的裤腰带,别让他掉下去!LilyCole的胸!裘德洛那段的报纸,西藏,亮了。【no more choices】生命中充满选择,选择与魔鬼打赌,选择撒谎,选择诱惑,选择地狱,选择甲乙丙丁,选择结婚生子家庭生活,选择孤独终老,选择占有,选择离开,选择让她自由
导演你就装吧,Heath,在我心中你最后一个角色还是那个张狂的小丑~~
罗嗦的很啊!特效也不是很好,英文发音好诡异,含含糊糊的....结尾的镜子里那一段感觉很精彩,片子中也有很多视觉非常赞的场面。片中有很多恶趣味的镜头!
我说希斯莱杰怎么长得那么像约翰尼德普啊原来那就是约翰尼德普, 我说约翰尼德普怎么长得那么像裘德洛啊原来那就是裘德洛=.=
最后一次在大屏幕看你
看完才知道原来用JOHNNY DEPP和JUDE LAW是因为Ledger只拍完了一半……LILY虽然有点胖 但真的很像画里走出来的美人儿
给我个英文版吧...
穿过帕那索斯的魔镜见了Heath Ledger最后一面。这次真的是最后一面了。PS:当时是影片拍了一半希斯不幸去世,只有临时改写剧本找来三个巨星男演员救急顶替希斯...
MASTERPIECE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中国银幕上看Heath Ledger
1.希斯莱杰太令人惋惜...2.Lily Cole is absolutely stunning!I'm almost in love with her...
奇幻秀,希斯第一场,德谱二,西恩三,科林四
我看不明白他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喔~~ 看不下去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