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男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新剧《Parade's end》,国内有翻译成《队列之末》的,也有翻译成《行进的目的》的,从字面上说,这俩都对。不过到第四集的时候,康伯巴奇扮演的梯金斯有句台词,忽然让我觉得这个名字有别的意义。
——梯金斯的上司,那个钟爱他才能的将军向他戳破他妻子西尔维娅曾经私奔的传言,问他为什么还为他老婆隐瞒,梯金斯犹豫良久,说:“一个丈夫还能怎么做?你难道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Parade。”
字幕组在这里把这个词翻译为“荣誉”,我翻字典没有翻到这样的解释,但我觉得这种译法是确切的。梯金斯——作为他妻子口中的“大英帝国最后一个正人君子”——确实是为了荣誉而活的。他的“荣誉”,是英国骑士时代的传统道德,它不仅仅是面子,而是对于每个人的人格和境遇有足够尊重与同情、让当事几方都保留体面的责任;是宁可自己被误解、被污损,也要对对方负责,一人承担下来的气度。在第一集里,梯金斯自己说自己是个保守主义者,更适合生活的年代是十八世纪,后面的几集他都在用行动证明这一点。他为朋友两肋插刀,借钱给朋友不需要还,为朋友安慰其惊慌失措的情妇招致“共享情妇”的流言也不解释;他明知道西尔维娅在他之外有人,也不确定西尔维娅怀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但对方提出结婚,他就挺身承担并不一定属于自己的责任;他失望于父亲对自己的不信任,就放弃祖业的继承权和遗产,宁可过清贫的生活。
可惜他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再是骑士时代,人们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维护着一夫一妻的神圣,热衷于捉他人的奸情,私底下却个个有情夫情妇。伊迪丝是他们的代表——在他人面前表演爱着疯丈夫的圣女,背地里早与麦克马斯特有了奸情,而在同时,她还在无中生有地指责着梯金斯与瓦伦汀的私情,丝毫不顾后两者都曾为保护她尽心竭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声名。
洁身自好的梯金斯、正直隐忍的梯金斯,后来竟然成了大英帝国最声名狼藉的人,简直找不到比这更荒谬的事了。这不仅是一个接一个的误会造成的,更是人们的恶意、人们的以己之猥琐度人造成的——没有人相信他凌晨与瓦伦汀小姐出现在一辆马车上是纯洁的送行,没有人相信他握着伊迪丝的手仅仅是为了同情,人们自己都太脏了,他们不相信还有干净的人。因为造假而被他鄙视的同事、因为求爱不得而嫉妒他的情敌、因为被他维护了体面而由羞转恨的朋友……他们都成了诋毁他的人,都成了编排他的人,他们恨他的正直恨他的高贵恨他不肯同流合污,只有用唾沫把他说烂,心里才能安。
这个剧,写的是梯金斯这样的人的穷途末路,是他所秉持的那种价值观的穷途末路。Parade's End,应该是“荣誉的终结”,是骑士精神的终结,这才是这部剧在讲的东西。
看见有人说第二集渐入佳境,觉得是的评。但是,这个故事比较多层面,作者的意识流包涵了主人公的很多的背景和内心内容,所以看见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也觉得受益匪浅,对于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和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的感受。不然,单凭兴趣去看,我真的很少愿意去了解这一段混杂的历史的变化。
回到主题上来,队列之末的故事其实并不那么复杂。是一个三角恋爱的爱情故事,在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在英国帝国最强盛的巅峰之后剧烈变化中的三角恋爱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多夫·提金斯,是帝国统计局的高级官员,家庭有地产有地位,以他自己的形容,家族的祖屋的那棵大树比新教历史还久远。他自己非常的聪明,公校学生牛津高材生,家族也很有良心,比如他赞助同事同学,麦克马斯特读书,帮助沃娜普家男子读伊顿,以后读牛津/剑桥。提金斯很有荣誉感责任心,但是,迂腐内向,不善交流。在一次火车旅行进城的路上,被美丽的西尔维娅勾引,在得知西尔维娅怀孕之后,虽然怀疑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可是,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抚养和接受孩子,于是与西尔维娅结婚。他与西尔维娅的婚姻,太太没有什么兴趣去了解他的内心和知识,只喜欢八卦和服装和上流社会的一切,母亲有钱,和他们住在一起,她自己对孩子没有兴趣,对无聊透顶的丈夫满是鄙夷。于是,在烦闷无比的生活中寻找刺激,于是,和情人私奔到欧洲去了。四个月后,情人又让她觉得无聊,于是,又闲闲地要求丈夫接受她回家。
以提金斯的性格和信念,他隐忍地接受一切,也会接受她的回头。因为他不会让她受辱,不会离婚。可是,世事难料,在太太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偶然遇上一个他爱的女人-瓦伦苔·沃娜普,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
第一集的故事,从夫妇俩的偶遇,结婚,生活,西尔维娅私奔,试图回头,到提金斯在高尔夫球场碰到抗议打高尔夫议员的的场景,之后,提金斯和瓦伦苔在牧师家中早餐,送一个女权运动者逃避风头,和瓦伦苔浓雾夜行,两人都意识到自己被对方吸引为止,一个钟头满满登登地将很多人物都华丽地出场。后面知道,这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故事之中有着细致的发展,不是那种轻易编造的肥皂剧中人物风光出场,飘飘忽忽地演戏,匆匆忙忙地顺应温情的需要,急急忙忙地收场。
每一个人物的层次,都是那么的鲜明。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谬误。每一个人的性格发展都是非常的复杂地沿着固定的轨道行进,在不合时宜的场合和时间和地点,交叉重叠,互相伤害,相互折磨。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妙文,第二集里的几幅出现的油画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对比,和没有说出来的台词。(原文:
http://culturerichmoneypoor.tumblr.com/post/30726965881/art-and-parades-end-e2-one-spoiler-for-e3)这篇文字,深入浅出,细细地表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以及因此对故事人物理解的引申。看了,大为受益。
第一幅画,是《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画家蒂亚戈·维拉丝盖茨的作品(The Toilet of Venusor Rokeby Venus[c. 1647-51], Velázquez),成画时间约1647-1651年。
这幅画其实并没有在小说里出现,而是改编者的选择。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这幅画藏画者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故事里的主人公提金斯,是一个约克郡的绅士。这幅画收藏于英国国家画廊,而出现在电视剧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幅画被女权运动者玛丽·理查逊在1914年用刀砍坏。这幅在中世纪宗教严酷的苛责中生存下来的画作,被偏激的女权主义者视为对女性歧视的代表,玛丽·理查逊的刀砍名画的一切正好在电视剧里被另一个女权主义者瓦伦苔看在眼里,开始审视自己在女权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理解的重新考虑。
但是,另一层重要意义,就是西尔维娅的镜子的影射。
西尔维娅婚前与情人见面,婚礼当日在神父和母亲面前炫耀地拿出个昂贵的情人的礼物,被两人责备而毫不自知。这里第二集以开始,两人在她私奔之后第一次见面,她告诉提金斯他母亲过世的消息后,提金斯隐忍地接受这个消息,不愿意接受西尔维娅的同情,更没有一点愿意和她分担他心理的意识。于是,西尔维娅不自觉地继续她的表现,以出格的言辞刺激提金斯,看到他对镜子的轻微的反应,即刻拉下车窗,把镜子甩出车外。提金斯面无表情,静静地下车,在树丛里捡起镜子还给西尔维娅。但是,在以后的镜头里,可以看出,这个镜子,已经是有了裂痕。
西尔维娅爱她的丈夫吗?我看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自己的感觉是,不爱。但是,她需要征服他。她需要所有的男人被她征服。在丈夫不被征服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无法接近的男人,产生了感情。他比她的那些情人,都更像一个她的男人。可是这个男人,不属于她。人都是很矛盾的,当你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让你想要得到。她也承认,这个男人会惩罚她的行为,可是,她对好友说,“我要让他知道,我也可以贞洁地生活,总有一天,一两杯威士忌下肚,他总会有需要的。”
西尔维娅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对男人也非常有经验,不然,她不会在火车上去勾引提金斯,得到他的提婚。可是,她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任何其他的渠道去发挥她的聪明智慧,又没有当母亲的欲望,她的手腕和心机都放在了对付男人对待她的心思上。回家前,她意识到提金斯的不满,于是提出分居,并进一步住进天主教修道院去静心虔修,可是这一切,都在于重新征服她的丈夫。
可是,她那食古不化的老公,坚守他古老的信念,不爱她,但也不离婚(除非她要求离婚,他会服从,并会将她的嫁妆专给儿子),心里念念希望的,是爱另一个女人-瓦伦苔。他的决定,使这个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倍受折磨,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并坚定地忠诚地坚持着。
电视里西尔维娅和情人布朗尼一起看画展,第一个看到的,是现代画家布拉克的作品,赫卡迪-传说中希腊神话里三头双身魔法女神。布拉克与比加索同时代。之后西尔维娅巴巴地给提金斯买了一幅她认为他会喜欢的画,这幅画,是约克郡的风光水彩画。老公很激动地表示喜欢,可是并不接受她的橄榄枝,提意把画挂在她的卧室,他从来不去的卧室。西尔维娅和提金斯在这里的表情,非常的微妙。
提金斯迂腐执拗地坚守着过去的规则,相信作为绅士的准则必须在他这里随着他的消逝而灭亡。西尔维娅并不理解这一点,等她得到了他的身体之后,他们还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她一定会再次出轨,因为这个男人代表的一切,都不是她能够容忍和接受的。同样,在他眼里,她代表的一切,都是不能吸引他的外表,而他甚至不能够直接面对她美丽的胴体。他们在一起生活过的过去,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儿子-麦克尔。提金斯虽然怀疑过这孩子是否是他的亲生孩子,但是从来没有一分钟停止过对他的珍爱,在过去两集里,他表现出对这个孩子真心的爱。第一次流泪,是在太太私奔后他将儿子送走的时候。如果西尔维娅有爱孩子的心,也许他们的婚姻还有可以救赎的可能。可惜没有……提金斯于是坚守着,不允许自己出轨,不允许自己向自己的欲望屈服。他不赞成西尔维娅的出轨,是从原则上的反对,于是,他自己也不会在原则上行差踏错。
如果提金斯对爱情的概念的中世纪的古老,他偏偏遇上了他的同类瓦伦苔。第二集里的瓦伦苔,展现出她单纯的理性的独立,和单纯可笑的对生活的无知,以及对待人生的幼稚。她和杜希敏夫人的对比,在两人知道杜希敏夫人偷情之后的反应的喜剧场景中展开。杜希敏夫人背着疯狂的牧师丈夫背后,与提金斯的好友麦克马斯特私会,知道自己可能怀孕了将造成丑闻,于是和好友瓦伦苔商量堕胎,结果两人都大吃一惊。杜夫人没有料到瓦伦苔如此不通世故,而瓦伦苔没有料到自己的好友原来和自己并不是坚持同样原则的人。
她爱上了提金斯,但是和提金斯一样,因为他的迂腐,不肯违背规则来追求她,使她更坚信单纯的爱情的可能,和坚守原则的男人的存在。她因此更爱他。提金斯的感情,并不矛盾,他遇上瓦伦苔太迟了,他只能感叹,但将感情压抑在心底,默默地与他不爱的太太没有任何交流地生活下去。而瓦伦苔并不懂得自己究竟在这个爱情之中需要什么,所以她也默默地等待着,不知道会等待到什么。
两人在第二集最后的一场交流里,是很偶然的相遇,但是,提金斯放弃了需要他编造数字美化政府的统计局工作,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沉默地压抑,孩子远在约克郡,好友在事业上阿谀奉承在社交上如鱼得水,他明白自己做不到这一切,在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期望的人生里,只有将自己奉献给自己所挚爱的国家(虽然它不值得也不可能被挽救),这时,他才能有所冲动地委婉地期望瓦伦苔可能“尊重”他。瓦伦苔不需要尊重,她需要爱情,她需要被爱,她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得到他的爱。面对这个“只能压抑自己欲望”,想得到但不可能得到的女人,提金斯轻轻地离开,到泥泞的战壕里,不知道自己故事的结局。
演技上来说,这部剧的每一个小角色都是非常出彩,很多严肃的场合,被这些演员演出了微妙的喜剧效果。而三位主角,都是非常的光彩照人。
瓦伦苔的角色比较单纯,在三人中没有另外两个人的人物那么矛盾那么挑战,而演员挑选得极好,直直的短金发和略无世俗痕迹的白皙而青春的面孔,活力无比的身体,让她成为非常好的期望对象。而她和提金斯浓雾夜行时讨论文学艺术和人生,使两人对对方产生的感情,是故事发展的关键。那一段,拍得真是美奂美仑。
西尔维娅,是一个极端矛盾的人物。丽贝卡把人物的轻佻和聪慧表现得很到位,唯一我略微不满的地方,是她对着修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提金斯扔盘子的一段。略有点过,而且和情人的对戏,被情人的俗套表演撑托得很一般。但是,之后她的戏段,在第二集开始越来越精彩,她和提金斯(BC)的互动的几场戏,比如转告提金斯他母亲去世的一段,扔镜子(嗯,她经常扔东西,可见不珍惜她拥有的一切)一场,对着画作的失望,以及感慨鱼鹰的自由,尤其是圣诞夜和情人回家后误认为提金斯在家等她的一场,都是沉浸在角色中的出色表演。
而康伯巴奇,我只能说,斯道帕德坚持将角色给他,是有绝对把握信任的高度有眼光的选择。他不再有卷福那种智慧超人行动优雅的快速,只有一种稳稳当当未老先衰食古不化老绅士的保守克制,很多时候让人忍不住要对着他大喊,醒醒!你这个糊涂蛋!他把这个绝对缺陷但是又极有原则的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绅士,表现得出色之至,让人不得不愿意跟踪故事,直到看到他的人物可能的救赎。他对于西尔维娅的隐忍,和对于瓦伦苔的期望,都在无言中用他几乎没有表情的面部、压抑的嘴唇(已经忘掉他的牙套了)、克制了无比情感的双眼,把人物的内心和执拗的挣扎,表演得淋漓尽致。
有的时候,我会很矛盾,我期望看到一个熟悉的演员,但是,不希望他在表演,可是又不希望他在做自己。表演恰到好处,但是又不失自己的塑造的个性,我在这里,看到的康伯巴奇,是他又一个天才的创作。他的其他的角色,比如《The Third Star》里的遗憾的詹姆斯,比如《裁缝锅匠士兵间谍》里含蓄的皮特,比如《霍金斯》里天才的霍金斯,《赎罪》里油滑的马修,每一个人物,你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他们是出于同一个演员的精彩的演绎。我期望看到他的更大的成功。但是,比较丽贝卡·豪尔,康伯巴奇在美国好莱坞还不算那么出名,就算这部电视剧明年在HBO上映,这么深刻难以跟踪的剧作,恐怕也很难让他得到大众认知。今天在艾美奖的排行榜上看到他的卷福是排名可能得奖第一,可是评论说“几乎不为认知的本尼迪克·康伯巴奇”……大概只有等待《Hobbit》和《星际迷航》第二出品,才有可能改变吧。
一直在跳动不连贯的情节中尝试自己的解释,因为BC那张丑得迷人的脸,也因为BBC留下的持续加分的好感,我希望这一部也是说得通的好剧,至少在我这里说得通。然而在忍耐不住窥探剧透与评论的过程中熬到剧集结束,可以把全剧串起来挂在我脑中的毫无疑问是sylvia这样一个出现在第一个镜头却没有留到最后一个镜头的角色。
我是在剧集结束才意识到原来sylvia与午夜巴塞罗那里的vicky、对话尼克松里的欧洲女子都是同一个人演的,这个叫rebecca hall的女演员在塑造不同角色的镜头前竟然可以如此的迥异多变。向演员致敬,然后回来,说正事。
sylvia选择嫁给christopher是全剧的开始,原因是她怀孕了却不知道孩子是谁的。婚礼前,怀了孩子的s仍在和另一个情人做爱,婚礼当天她满不在乎的戏弄母亲说她手中的珍珠镜子是情人在前一夜送的。c执意娶她,因为他们在火车上初次相遇就发生的性爱。婚礼前c的哥哥说他不合时宜又是个傻瓜,可他甘愿当傻瓜,而不合时宜用来形容他与s的爱情始终恰恰是最合适的,在英文里它简单到只需要用wrong这个词来表达。婚后他们成为了一对互相折磨的矛盾体,s做着一切与c的道德观背道而驰的事,c的道德观又使他不得不处处包容与原谅s。c和s的婚姻注定是要破灭,而c和后来出现的女权主义者valentine又注定会在一起,这样的结果就是队列之末。我在剧中找到有关题目“队列”(parade)一词的解释有三个层面,一是c在最初一直坚守的常存在于传统英国夫妻间没有真正爱情却相敬如宾的秩序,二是一战中战士们的队列,三是妇女政权论者的游行。对于英国而言,一战像是一个时代通往另一个时代的桥梁,c坚守着筑起桥梁的此岸,v期待着桥梁所通往的彼岸。经历战争,经历挣扎煎熬机缘巧合,c做出了选择,他最终过了桥来到彼岸牵起了v的手。
s呢?她不属于任何一边。
"她身上有某种闪光的东西",这是婚礼当天c对s的评价,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脑中闪现的是火车上那场性爱,而这也是整部剧中他对s的唯一一句评价,这评价是对的,因为它来自c裸露的内心而不受道德考量,s,一直是最耀眼的。从人物身份的设定上来说:s的父亲早亡因此她是无父的,显然她不脱胎于旧日的贵族制度;她的神父被绞死,以至于她的宗教信仰并非发自心底;她对自己的儿子无爱,说明她无望于新生力量。她不参加女权运动,她为情人之故而有亲德之嫌,她信奉的是绝对的自由、永恒的改变。她视太平的婚姻生活如囹圄,于是与情人私奔数日;当她厌倦了与情人厮混,又要求回到丈夫身边;丈夫变心后,她为了抢回丈夫而行为检点虔诚祈祷;她可以为丈夫独守闺房五年,却在丈夫回来前不久又与别的男人有染;她多次出于嫉妒心揣测丈夫的行为,最终亲手砍倒了格鲁比之树斩断了丈夫的所有眷恋;她含着心酸的眼泪祝福丈夫和他爱的人,又在不久后问将军愿不愿意娶她。在自己行为所引起的层层波澜中,最潇洒的是s,而最痛苦的也是她。s身边总是不缺男人,他们中的一些渴求着她的肉体,一些鄙夷着她的不检,实质上前者和后者并无差别,却没有人能懂她。
在嗅出战争爆发前的压抑气息后,她站在悬崖边,仰望着盘旋天际的鱼鹰喃喃着“我多希望能变成它”,正是她心中这份自由,最终限制了她,毁灭了她。s没有选择通过一战那座桥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她患了癌症,同战争一起结束了。
“我坐在岸上
垂钓,背后是一片枯乾的荒野,
是否我至少把我的园地整理好?
伦敦桥崩塌了崩塌了崩塌了
于是他把自己隐入炼狱的火中
何时我能象燕子——呵燕子,燕子”
——艾略特.《荒原》
其实与其说s想要的是自由,倒不如说她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罢了。
This is a love story about a stray sea eagle, a cumbersome whale shark, and a dolphin.
笨重,孤寂的鲸鲨,被一只飞累了的鱼鹰所吸引。
暂时忘却,一个应该翱翔天际,一个最好深潜海底。
两个世界的生物,不切实际的爱情。
最理想的结局,本应是小心翼翼地躲避那段往事,那段飞鸟对鱼的痴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the love between the sea eagle and the whale shark,
One is flying high in the sky,
The other dives deep into the sea.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using one’s indifference heart,
To dig an impassable trench,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剧集一开始很有意思:Christopher因为Sylvia怀孕而被迫娶了她。这至少说明了一点,Sylvia固然放荡不假,但Christopher你也不是纯洁的小白花一朵嘛,XXOO这种东西不是你情我愿的话恐怕也发生不了。【写这些只是想说Sylvia和Christopher火车上的啪啪啪并不能简单以Sylvia勾引了Christopher来解释…一夜情之后,舆论往往会同情男性而唾弃女性这点一直让我很不解】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Christopher是个好男人这件事越来越铁板钉钉了。
虽然这段婚姻的开始并不乐观,与Sylvia不同,Christopher很重视这段婚姻,他在尽力做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
而Sylvia…的确她爱着Christopher,但我真的无法理解她的逻辑。
外貌美丽动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自私幼稚的借口和理由。
和情夫私奔了之后要求丈夫来接自己回去-这就是这个女人引起丈夫关注的手段。大小姐你行行好,凭什么所有人都要无条件地对你好?身为一位母亲却从不关心孩子,身为一位妻子却多次和男人私通,自己毫不付出却总是处于一种DRAMA QUEEN的情绪里,什么我要死我要跳下去我得了癌症世界好无聊…
以此来博取别人的关注。
拜托了,你自己对别人从不付出还总是希望所有人都爱你?你以为自己是人民币嘛?
看到有人说Christopher不解风情按部就班呆若木鸡,但他是一个真正聪明,有责任感的男人而不是个轻佻的蠢货。就凭这点,我喜欢他。
看到Valentine 同学【太爱她了><】跑过山坡跳过小桥的时候,被Sylvia虐了许久的Christopher【和围观的我】简直像看到一股清风吹过草地。并不是因为她是女权主义者所以对她有好感,而是她愿意去倾听他的抱负和烦恼,愿意以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体谅对方的看法——恕我浅薄,但这的确是值得admir的爱情观。
有人又说了,Sylvia永远会是Sylvia,但Valentine 不会永远是Valentine 。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一个女人能够在男人几乎没有表达的情况下一直一直等着对方【Christopher的闷骚简直登峰造极了】,并且坚持着自己的准则,那她内在会是不可小觑的。
第五集的结尾,Valentine 在空荡荡的公寓内铺床,她轻轻落在枕头上的一吻也许正是Christopher爱她的原因。
贯穿全剧的Cedar被砍掉了,一个家族的一段历史告一段落。对于后来的人来说,这也许这是一个新开始。Anyway,we all need a chance to restart.
英剧说话说一半的风格,加上繁杂的历史背景,这部片子稍稍有些难懂。但是仔细琢磨又不失为一部好剧——放下一切繁华与虚荣的爱情会有一个美好结局。
她问他那个女人是你的情妇吗,她拿着他的支票满眼泪光地望着他。其实一开始他就不懂她,不懂得这个女人的放纵和内敛,不懂得自己为什么在她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她哭着说,你让我无法忍耐,然后轻易地拭去眼角泪光。在那一刻,他仍是茫然的表情,而我已经爱上这个女人。
结局简直跟前四集没关系 ╧═╧ 就算最后是真爱,V和S在观众心里的角力也该势均力敌一些吧,演员选得真失败。顺便吐槽不喜欢V的眼影。|| 想回去旧秩序是多少代人的悲伤之源。
第一集好猎奇!!!
历史部分没带入感,感情戏表现又显莫名做作。翻译原因?或是不理解保守时代克制的表白方式?反而更喜欢S这个角色,人物饱满,对无聊生活充满厌恶、容貌和地位又难改优越感、需要爱、不懂爱、对比后发现C的优点后才开始学会求而不得痛苦的爱。E也不错,唯独C、V无感,一个压抑死硬派一个激进天真派。
这种片其实就是琼瑶剧,要琼到精致瑶得有趣,那就好看了。Chris和Sylvia各有讨厌。虽然演员们都很活泛,也营造出了喜剧转悲剧转喜剧该有的调子,奈何剧情还嫌琼瑶得不上档次。缺爷的颜总是在惊为天人和丑得骇人之间切换自如,实在叫吾辈目眩神迷。MS其颜正的程度总是跟角色的智商成正比……
对结局忍无可忍了 我就当只有四集好了 不论是不是演员塑造的好不好 或者本身改变后的剧本里W确实戏份不够让人没有感觉 但是但是这个结局好讨厌!!!!!!!!!!!!!!!!!!!!!!!!!!!!!!!
毫不犹豫的五星。真美。英伦标配。雾中的那一幕让我又相信爱情了。
初步判断,是一个傲娇妹跟一个纯爷们抢另一个傲娇妹的故事。我错了,其实是一个傲娇妹为了另一个傲娇妹变成纯爷们的故事。最后一集果然还是让我骂娘了,不评星是个好习惯。
雾霭里的漫长旅途,黑夜,诗歌,夜莺,歌唱,大概谁都会动心吧。
我现在倒是越来越喜欢RH的Sylvia,不过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和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所有有的地方把握不到重点。
Sylvia相比唐顿庄园的三位小姐而言 确实更具贵族韵味 男主让华生演似乎比让卷卷福演更好?小三演员选得也失败 和Sylvia比起来 完全无魅力可言(软倒是够软的)第四集时S闯军营一段明明已经可以看出是真爱 为何最后砍树了剧情竟发展为不可忍呢?到底逆转还是需要合适理由 不过 总算还是有些漂亮台词的
消除了一切看戏前的耽忧。节奏明快,事件清晰,表演鲜活,人物丰满,镜头唯美。服了。
要不是缺爷和短头发美妞,肯定看不下去,不知道要讲什么,所有人都很莫名。不过一如BBC年代剧的传统,场景景致,时代感把握得很好。缺爷的古典绅士憋屈样好可爱。
那长长的一夜马车赶路,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浪漫,足够回味一生。拂晓时分的雾那么美,雾中差一点完成的吻那么美,橘红的晨光从身后淡淡映在他们脸上是那么美。等待来得那么漫长,五年一晃而过,最初那一眼,浓雾那一夜,终究无法忘怀,越抑制越深刻。有些爱跑赢了时间,最后他们在一起了,但于S太不忍。
结局太虐以至于看了唐家屯S3E01才恢复一点(大哭。S和C的故事让我无可抑制想到《面纱》,相较之下Walter和Kitty何其幸运,他们获得了独立的时空来面对和倾听。C和S之间最初也最致命的阻碍是沟通的无效,V的出现过于及时和残酷,由此裂痕变成鸿沟,命运没有给他们再度相爱的可能。
Tietjens的道德感与爱情就像格诺比之树和老宅,终有一日其中一个会先倒下…如果至死他捍卫的都是他的道德观…我只能说他是个伟大的悲剧人物。【没看过原著,照目前情况看来,只能说到这份上】场景美,配乐佳,叙事方式很合我意。不和唐家屯比。最后请允许我拿套大英百科全书拍死Sylvia。
之前没看下去,今天剧荒~没想到竟非常上道~结局不好,既没尊重原著也没有顺应民情
卷福又演了个好角色~~
S一直会是S,V总有一天不是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