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不可实现性,还是Major Major Major因为名字被升为major,上司滥用权利进行压榨,以及迈洛的左右逢源,利用战争经济发财,世界整体的构建都是荒谬,充满了悖论。 所有的好友尽数死去,裸奔也许是他最后的反抗,只剩下被一次次磨平后的失望和疯狂,束缚在沉重的枷锁下,奔赴未知死生的征程,眼里没有了畏惧,也没有了希望。 以战争为背景,超越战争的主题,更多是对于荒谬又疯狂的世界的痛斥,而这样的世界,不只是在战争中才有的,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场悖论。 战争中不只是英勇无畏的人,还有许多普普通通,只想活下来回家的人。不只是牺牲者才值得歌颂,可是这样的赞歌,也再挽不回牺牲者,却给活着的人枷锁,不断的无谓死亡。本人的理解尚且浅薄,缺乏阅历和人文历史。
世界是荒谬的,还是理性的呢?
先来玩几个文字游戏。
第一句话: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说谎。
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首先下一个定义来帮我们判断:通常,我们把判定一件事情的陈述叫做命题,每一个命题都是或真或假的。
那么,如果判定本句为真,因为说话者也是克里特人,因此这句话也在说谎,这句话就不是真的。一个命题不能又真又假,矛盾。
如果判定本句为假,克里特人事实上不说谎,但说这句话的克里特人就说谎了,仍然矛盾。
第二句,罗素的理发师悖论:一个理发师只给从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理发师该给自己理发吗?
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就不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
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满足这个条件,他就可以给自己理发;但他一旦给自己理发,他就不再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
这样的论辩,通常只出现在逻辑讨论里,但如果你的世界都充斥着这样的规则呢?
美剧《第二十二条军规》,改编自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Catch-22,由被称为“全球最性感的男人” 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IMDB得分7.8,豆瓣得分8.6,2019年五月播出。
凭心而论,这次改编属中等水平。但我实在很喜欢原作,Catch-22算是我想学英语写作时最早买的几本英文小说。如果只选几种文字特质,我爱这本书的冷幽默和纳博科夫的纤细(虽然纳博科夫写的是俄语)。Catch-22也曾是美国销量最多的严肃文学,后成为一个单词,指无法摆脱的困境。
这次改编的一大特点是:用青春对照战争,突出残酷,相对弱化了幽默与荒诞。
本剧讲二战末期,一群驻扎在意大利的美国空军对德执行飞行任务的故事。他们有飞行数目,按规定,只要达到了数字就能回家。然而每次他们接近了那个数字,数字就开始变更,从20到25,从25到30,然后到40,50。即使偷偷完成了任务也无用,数字永远增长。
任务的完成者是这些美好的青年——他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陷阱和循环里。
主人公Yossarian,被称为YOYO,他发现无论战争如何,只要自己变成了死人,对自己就没有意义,因此只想离开或者装病。尤其是目睹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变成肉渣糊在自己窗前,又掉下高空之后,他更急着走了。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圈套——catch22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要求:一个人如果疯了就可以不用飞行,只要他本人提出停飞要求。但只有神志正常的人才会关注自身安危提出要求,所以提出要求的人就不是疯子,他就必须去飞。
莫名其妙被提升的梅杰少校:梅杰原名Major·Major·Major,因为Major与少校同义,他被认为是晋升为了少校,为了应付一些会议,结果真地被提拔了。
但是他并不知道怎么处理事务,也不想见人,就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有人找我,就让他们等着。等到我离开,他们就可以进来。这样永远不会有任何人见到我。
米洛是一个投机者,他成为空军的后勤部后,成立了辛迪加贸易公司。他在西西里以一分钱收购鸡蛋,多次倒卖,后来以七分钱买进鸡蛋,五分卖给军队餐厅,仍然赚钱,因为中间每一个“他人”都是自己,赚钱的是整体。
他与美国签合同轰炸德国基地,再与德军签合同保护同一块基地,赚双份钱,同时大家都很高兴……最后他还成为了市长,受到众人欢迎。
我见过很多黑法国投降快的段子,这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论断:美国很厉害,德国很厉害,但意大利会赢,因为我们输了。
那么,这种悖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逻辑学上,这种把尚待证明的结论预先包含在前提中,只要承认前提,就不得不承认结论的论证叫做丐辞(Petitio)。比如:因为自由是好的,所以自由是好的。这种说法其实算不上论证,但这种错误很容易犯,如果仔细找,有些论文可能全篇如此,用自己论证自己。
每个丐辞都是循环论证,但是并非所有循环论证都容易辨认。甚至牛顿都在定义质量和密度的时候都有过类似循环论证的问题。Catch-22中的大多悖论的形成的原因在于自我指涉,说自己时否定了自己,就会永远矛盾。
回到故事。
在这样胡言乱语、颠三倒四的世界里,人人都像疯子,最后反而呈现出黑色幽默。虽然很绝望,但还是笑着的,用荒诞不经来化解绝望。我本人比较喜欢这种风格,不想煽情腻味,那就点到为止吧。自嘲社畜大概也是黑色幽默。
YOYO的世界充满了古怪的规定和腐朽的制度,他们的上司极其在意阅兵,恨不得在所有人体里嵌入机械,这样这些人类就可以更加整齐顺从。
一个新兵到的第一天就死了,但是名单上活着,外界就当他活着;军医丹尼卡医生在名单上阵亡了,尽管他还活着,却连妻子都不承认他的存在。
有些人的存在只是包裹在石膏和绷带下的几个洞。
YOYO不想飞,挪动了一下代表战线的那根绳子,他的上司就愚蠢地飞了过去,还被俘虏了。
……
现实被忽略,大家只看得到规定。
YOYO旁边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了。
其实本次影视化的YOYO形象比书里沉重了不少,原本的YOYO一开始就很清醒,完全知道自己要逃。他的乱来,裸体,各种胡作非为更加肆意。他永远轻松,结尾还成功地逃离了——飞得无影无踪,可能去了中立国瑞典,过着幸福的生活。
总之,本剧的关键词:黑色幽默,悖论、胡言乱语。这样偏重语言的原著改编难度其实比较大,同样重视语言艺术的王小波作品就很少看到改编,保留在6集的体量,讲清大致情节,还算不错了。
Catch-22还不算最大的无奈,至少还有表面规则可循,更大的无奈是没有规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捍卫人类未来的做法是反战。不要战争要和平,人类才能得救,才不至于在自然毁灭我们之前,先被自己给团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怖升级。
纳粹对犹太人大规模的种族追杀、结束战争的两颗原子弹(一颗放在了广岛,一颗放在了长崎)、再加上大战不久后出现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让那些稍微在乎人类未来的人,对整个人类的处境感到空前的绝望和困惑。
他们看到了人类身上前所未有的疯狂。民族情结被过分煽动,可以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德国纳粹让全世界都得到了血的教训,而这种疯狂甚至导致了他们自己内部的、以优生基因筛选为特征的种族清洗和升级。
这种极端程度,已经到达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地步,接近荒诞。
第一次,他们看不到人类有一个可期的美好将来。在他们看来,自灭几乎已经成为人类必然走向的一条路。
无论个人再努力,也没有办法扭转这个悲剧。
“黑色幽默”文学流派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诞生,这个流派认为人生是荒诞的,人性的恶和蠢极容易被诱发且能快速占领社会的主要阶层。
命运无常,且常常伴随着痛苦和不安,最终都会走向死亡,连死亡也是随机的。
在他们看来,全民疯狂的环境中,对那些人性的荒诞和命运的无常,任何抗争都是徒劳的,只能付诸一笑。
在苦难中对人性的蠢和自私发出最响亮的笑声,用最无情又无用的嘲笑,慰籍生命的无力感。
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流派的开山鼻祖,他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开创了这个文学流派之先河。
很多人会觉得《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披着二战的皮,实际是一部反战作品。
但约瑟夫•海勒要反的,远远不止战争,也远远不止战后的美国社会。毕竟,战争会结束,战争也会再发生,国家的界限也会慢慢消融。
历史是会重演的。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说过的话,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都会发生两次。但他(黑格尔)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是,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疯狂的闹剧。
冷战已经结束,但冷战也会再次发生,以一种更为复杂、隐晦和荒谬的形式卷土重来。
《第二十二条军规》浓缩了整个混乱世界的疯狂,讲述在二战期间,意大利皮亚诺萨岛的美国空军基地上,上尉约翰•约塞连为了退役回家,无所不用其极,隔三差五就装病进医院逃避出行任务、为了不去炸危险的博洛尼亚私下把简令下达室里的轰炸线给改了,把洗衣粉放进中队饭菜里导致全员拉肚子……
所有人说都约塞连疯了,但他真的疯了吗,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这本书不是说人们不应该参与到正义的战争当中(是否真的有绝对正义的战争,这点也是有待讨论),它只是借了二战这个题材来表达一个更为广泛的人生困惑:是什么把我们推至如此疯狂的境地?我们究竟何去何从?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
事情发生得如此的不合逻辑,让那些想要好好生活的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权力的游戏》第四季末(延伸至第五季)小恶魔的心情,他对龙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所有人都告诉我要有信仰,可以是家族、国王、又或是自己,这听起来很有道理,直到我目睹人们因信仰而亡。所以我对信仰说,不,谢谢了。
真正的对这个不友好的世界失去希望。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有一条举世无双的死亡逻辑:
如果你想以精神失常为理由来逃避军役,必须本人主动提出申请;而精神失常的人是没有办法判定自己是不是疯子,所以如果你提出申请说你自己疯了(而要求退役),那你就不是疯子,所以你不能退役,你就必须要重新返回战场上。
这就是海勒所创造的、美国家喻户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英文原文里用的是catch,而不是常用的rule或者regulation,catch本身还带着圈套的意思。
Catch 22也成为美国常用俚语之一,代表着一种无法逃脱的矛盾困境。
海勒用500多页、整整一本书的内容,不遗余力地创造了许多令人过目难忘的角色,这些行事怪异的准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和将军,共同构成了一个荒诞的世界。
亨格利•乔被任意提高的飞行次数逼得精神失常,每次他完成退役规定的飞行次数、等待退役文件下发的那段时间,总是受尽了痛苦的折磨,因为他在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来的命令。
飞行次数总会在退役文件签署之前再次提高,在文件正式签署之前,亨格利必须完成新的飞行次数,才能再次提交退役申请。
所以在等待过程中,他总在做恶梦。
每次卡思卡特上校增加飞行任务的次数并让亨格利•乔重返战斗岗位时,亨格利•乔就不再做恶梦。当他完成了飞行次数等待回国文件的那段时间,焦虑的情绪又再次让他精神失常,无法入睡。
周而复始。
约塞连因为肝病(装的),医生给他开了证明书,上面要求膳食处把他恢复身体营养所要的全部干果和果汁给他。
约塞连一点儿都不吃,并不是因为水果有损肝脏,而正是因为水果对肝脏很有好处,所以他才不吃。
如果他吃了,肝脏变好了(根本就没事),那他就再也没有拿到医生的证明书,没有医生的证明书,那他就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病了。
约塞连想一直停留在这个证明书循环里,直到战争结束。
前一等兵温特格林用“T.S.艾略特”简单回答了卡吉尔上校在说教备忘录里的提问,早就已经忘了自己在备忘录里写了什么、不明就理的卡吉尔上校和佩克姆将军决定照搬这句话去糊弄死对头德里德尔将军。
完全不知道这通电话是什么意思的德里德尔将军也照葫芦画瓢地拨通佩克姆将军电话,没通报名字扔下这句话就挂机了。
接到电话的佩克姆将军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新密码或是通讯司令部发布的新的旗号。
应该得淋病的得了疟疾,混日子的得了三十万遗产,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的人,还没有能够供子女上大学,就已经累死了。
海勒所创造的那个世界是如此荒诞,以至于医院成为了战士们(起码是约塞连和邓巴)最爱待的地方。
因为医院的死亡率远比外面的世界要低得多,而且是一种“健康得多”的死亡率。
在医院里,很少有死得没有必要的。
虽然在医院里他们还没有办法支配死神,但至少可以让她举止得体。在医院里,人们死得文雅而得体。
医院里没有外面十分常见的那种耸人听闻、野蛮丑陋的死法。
他们不会像克拉夫特那样在半空中被炸得身首异处,不会像约塞连帐篷里的那个死人,也会不像斯诺登那样,在骄阳似火的夏季被活活冷死在飞机后舱里。
没有人像克莱文杰那样神奇地逃入一片云层里,从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被炸成血乎乎的肉块,没有被淹死、没有遭到雷击、没有被机器轧得血肉模糊或在山崩中被砸得粉身碎骨。
没有人在酒吧里被捅死,没有在强奸中被扼死,没有在拦路抢劫中被击毙,没有人被活活打死。
在医院,人们因为流血过多在手术室里像绅士一般死去,或者在氧气帐里断了气而未吭一声,比如那个浑身雪白的士兵。
几乎整本《第二十二条军规》都在书写各种荒诞逻辑之下的人的荒诞行为,死亡变得如掷骰子一样随机。
Hulu根据小说同名改编的这个电视剧版本,怎么说呢,多了一些搞笑,少了一些荒诞,多了一些噱头带流量的肉体,少了大量关于逻辑陷阱的对话。
原著中的荒诞感几乎全部替换成现代意义的闹剧,原著当然也是闹剧的表现形式,但是根源于那种对人类未来绝望的迷惘。
这种绝望,在电视剧版本里成了一种娱乐式的悲伤。
由于6集限定剧的长度限制,原著中很多人物和线索都做了大刀阔斧的简化,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原著中那些大量的看似傻吊但实际令人痛苦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在电视剧版本中也被砍得所剩无几,反而将本来就非常珍贵的时间给了大量的美好肉体和意大利美景(两大福利)。
电视剧比较细心的一个地方,是终于把原著里紊乱的时间线给撸直了。
原著以人物作为落笔点进行章节划分和叙事,时间线完全打乱,刚开始会让人完全摸不清头脑,常常在上一章节还活生生的角色,在下一章节就被轻描淡写地写死了,再下一个章节突然又成为叙事主角出现在读者面前。
我没有说电视剧版本里传达的不是悲伤和反战的主题,但海勒在小说里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悲伤,真正令《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是,对于人性之恶和人类没法走向美好未来的绝望。
若真是要正儿八经地还原原著的那个世界和精神内核,电视剧版本该是多么黑暗的一部作品啊,它的精神内核就是英版的《黑镜》和《9号秘事》啊。
但海勒终究还是一个温柔的人吧。
即使那么不留情面地、极尽所能地嘲笑那些滑稽的面孔和行为,在最后,都仍然希望约塞连能够逃离这个与死亡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世界,就像旧时室友奥尔一样,划水去到瑞典,一个战争中立之国。
不要忘了把罗马的小女孩带上噢。
在海勒心里,中立的瑞典就是一个得以喘息的地方,一个远离荒诞的乐土。
电视剧版没有同感到海勒的绝望,自然也没法了解小说里这个不太像结局的结局,所以把结局改成了约塞连在战场上的不作为。
电视剧版为了加强结局的冲击性,在原著的基础上,强化了那些本来应该是随机牺牲的角色与约塞连的关系。
约塞连觉得自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的死亡,他的不作为,带有很强烈的自责成份在内,而不是对整个荒诞环境的控诉,更别说逃脱了。这样一来,一开始的拼命想要逃跑,其实也就没有很强烈的理由去支撑了。
看到新一批士兵,约塞连心想着:
他们还很年轻,活力十足的,这不是他们的错。我要对他们有耐心。等到他们中有人开始阵亡、其余人受伤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成熟起来。
但应在空中被炸死的仍然会前赴后继地飞上蓝天被炸死,而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死。
《第二十二条军规》写于1961年,58年过去了,闹剧却是越演越烈。
中美贸易战不仅认真打起来,战火还烧到学术界,IEEE封杀新闻一出又激起千层浪,为冷战的到来敲响了警钟。
微博LES超话无故被封,某CEO与女大学生的官司扑朔迷离,大学老师被人举报,有学校装上监视器监测学生上课情况,网文作者被判十年而性侵幼女只判了四年,形式主义严重到连幼儿园也要排查反黑……
大洋彼岸那边同样折腾得厉害,川普不断调整的移民政策、打算推翻上任总统争取下来的变性医疗方案,多个州陆续通过反女性堕胎案……
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次正当的冲动和每一场人类的悲剧大把大把地赚钱。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剧情反转当中,生活也越来越荒唐。万千蝼蚁被风裹着空中飘零,有的觉得自己能飞,有的担心永不落地。
曾经的封闭和自由压抑,在看似宽松的环境之下,正以闹剧的形式卷土重来。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国庆前的最后一个休息日,我看完了catch 22, 一开始沉不下心,大概是因为即将到来的节日的影响的躁动不安,早上听到“五星红旗飘啊飘...”的广播在小区响起时,心里有一丝沮丧,外面的世界越发热闹,越凸显内心的孤独沮丧。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我们都有所知,yoyo一直想逃避这种荒谬的桎梏,最终放弃了与荒诞的对抗,这种军规或者规则有现实的影子吗?当然有,我讨厌现在的公司,讨厌无尽的压榨,无休止的加班,没有个人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看书,这是其次;可恶的是也有同样的领导,无休止的剥削你,可是总有抗争的方法吧,事情总是做不完的,特别是当你知道你做的别人也能做,你的工作往后余生看毫无意义,你只是为了那份薪水而已,这是多么可悲,我也想做我喜欢的事,可我感觉连人生之所钟爱之事都没找到. 为了晋升,为了加薪,你只能想着把事情做的更好,为了做的更好,你只能在整个低效的流程中加班,9116的加班,然而加班并不能让你感受到充实,因为业务并不会教你太多的东西,真正的技术和知识是通过学习和针对性的实战得来的,加班也不会让你有时间学习,这样你面对新的问题时,举足无措,只能花时间只能用时间换成果,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最终健康垮了,时间没了,精神萎了,受益的只有公司只有上层。
或许现实的这种处境是我咎由自取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急促狼狈,我想有时间抬头看看朝阳日落,我想可以有完整的周末远足钓鱼,我想技术的快速提升和工作实战相辅相成,我想看看老电影有着活跃的思想,这就是我想的。
还有很长的路与这种规则做抗争,但要像yoyo那样抗争,才有机会赢得规则中的胜利,才能让自己回首往事不后悔,才不会悄无声息的被沉闷的生活吞噬。制定些详细可行的策略吧
1、关于健康:加班太严重,连锻炼都不想去,这不行。还好工位附近有健身器材,决定,每天锻炼20min,具体:引体向上,卧推,俯卧撑和哑铃;
2、关于工作:专注份内职责,避免责任无限扩大,事情预备提前量,要有不被打扰时间从事核心工作。进一步提高效率,去除冗余无效,以达成目标所必备工作为工作,争取每天十点—十点半下班,如果不行换岗或者离职;
3、关于个人生活:持续学习,每周至少阅读两小时,可以是技术书籍或者小说,做有意义的事,做想做的事,出去走走,和喜欢的人,多触碰这个世界
ps 那个第四集的插曲挺好听的~lady yayo
意呆利男主真帅,意呆利语可以学学~
20190928
相信大部分人听说过美式黑色幽默,或者阅读过这本小说。这部美剧相对还原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讽刺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军队,浓郁的美系嘲讽。
整部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常见的熟悉人物和场景,精明溜须拍马的司务长、自私自利的长官、心胸狭窄的将军、理想主义者、头脑不清楚的队友、走错报道队伍当天就牺牲的新兵、改了一次又一次的无止境的飞行任务、走到哪里淫乱到哪里的美国大兵、解放欧洲之旅其实也是一场美国人的地狱之旅,战争到了最后其实不分好坏,只不过最后彻底丧失的是人性。士兵成为了毫无怨言地杀人机器,服从、绝对地服从。领导者彰显出的是绝对的极权主义 、掌控欲。整部剧在改编之后,其实都在嘲讽美国的人自我民主、虚假的繁荣。
美国的民主仍然不是对所有人的民主,美国梦也不过是资本家们的梦,不是穷人、底层的梦。而这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对美国政权根基的嘲讽。士兵们这次飞回来,下次再飞可能就不一定能再回来了,战场上只有滚滚浓烟,和残缺的尸体。飞满25次,任务并没有完成,而是一趟又一趟的在叠加,战争固然残酷,然而这种不断食言的行为只是让形式主义直接走向了美式极端,得到的是人心的尽失。所以,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大兵趾高气昂的来到了朝鲜战场,等待他们的不是法兰西的女人、不是法式大餐、而是地狱。当二战的胜利者、正义者成为侵略者的时候,战争天平会慢慢的倾斜。所以朝鲜战争美国失败了、越南战争美国失败了、所有的先进武器、炮火压制都难以抵挡美国政客、资本家的勾肩搭背、所以那时的美国反战情绪高涨、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尽的热带雨林、等待他们的不是地雷就是子弹。
所以曾经的越南也是正义的一方,直到他们入侵红色高棉,妄图称霸东南亚,接受苏联的好处来遏制中国,他的身份同时做了转换,身份转换恰恰向世界表明了哪一方是正义的、哪一方是邪恶的,所以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恰恰证明了这种理论。当中国的士兵攻下一处处堡垒、仓库,里面是中国人援助越南的粮食、大米。没错,越南人用我们援助的物资来对付我们,曾经我们是朋友,现在我们是敌人。不知道在那个物资紧缺,刚刚历经文革的新中国在如此艰难的时候还要打一场战争是多么的困难,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最终在道义上、战果上都取得了胜利,虽然这胜利来之不易。
战争只会把人拉向无尽的泥潭和深渊,无论是什么军规其实都是服务于某些人的,无论这条规定看起来多美完美,其实玩弄的都是在打这场战争的人,一旦将自己置于非正义的一方,很难再赢回主动权。
第一次看完第一集因为分不清谁是谁暂时放下,这次出海有机会看完了。yoyo啊,战斗机投弹手,从最好的朋友克莱辛格,基德,沃克利尔,到莱特利,到奥尔,到怀里的新兵。前几集他或许还只是过于清醒想逃离,但后几集渐渐冷漠发疯却是显而易见又毫不起疑的,谁不会疯呢。有朋友飞行途中失踪,有朋友因为名字被提拔之后混日子,有朋友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做到战争都是他的生意,有朋友被朋友开飞机撞死,有朋友开飞机撞死朋友后撞山,有朋友掉下飞机,有朋友开机坠河,有朋友强奸杀害妇女,飞行任务一次次增加,退役根本没有指望,村子养伤被抓回,第一次飞机的新人因自己死在怀里,裸体的他在几个长官聒噪中被授予飞行十字勋章,没有人会不疯。最后一集迈德告诉他听说奥尔出现在瑞典后的眼神,忍不住鼻酸流泪,只需要一个自知虚假的希望,他的精神就可以活着一丝,也因为确实还有一个懂他的朋友还在。只是最后他赤身去飞任务,喊投弹后没有动作,只是仰头重复着投弹,他能逃到哪呢?
你想逃脱命运,你是最想下船的那个人,结果,你却是最后站在甲板上看着船沉没的人。战争和时间最可怕之处不是夺去你的生命,而是一个一个把你身边的人带走,直到剩你一个。
我怎么没有Milo这样的好朋友,给我股份带我飞哈哈
台词一句比一句搞笑,军规一条比一条流氓,事情一件比一件荒唐,上司一位比一位混蛋,战友死得一个比一个惨,优优一集比一集崩溃,退伍之日一天比一天遥远……
看着真的特别难受,感谢hulu拍了一部好剧,黄黄的色调非常复古,结局也是让人深感无奈。麦洛真是生意精!
没想到是黑色幽默剧 (哎 克鲁尼也老了(看完E06又从头看了一遍,没看过小说的我总算get了很多隐晦的小点,比如aarfy早就打人主意,yoyo的性伴侣是克鲁尼角色老婆……真心感觉编排已经很好了,相信小说还有更丰富的情节,迫不及待想看小说!(催生了我发觉自己读书太少的感慨)很喜欢“Me,happy happy happy and die”每一个人都好好看,感慨他们逐渐的“离开”,望着帐篷里空荡荡的床铺还有没打开的行李,我觉得我也会疯…画面 音乐很棒,非常抓人以及引导观众情绪进入,我愿意一直看着男孩子们打篮球,海里嬉戏,就像yoyo的“天堂”!投弹手Dunbar被炸飞到挡风玻璃上,飞行员Clevinger的XXXmaid号被击落,Kid Sampson被McWatt失手螺旋桨绞死,M引咎自杀,爱上“图书管理员”准备号求婚定居的尾枪手Nately被击落,希望驾驶员Orr真的飞到了瑞典!TAT
So sad,so sad......
80岁老爷爷做的二战沙盘模型,优美好看细节精准但是非常无聊。最适合拍原著疯狂内核的导演要么科恩兄弟要么昆汀,克鲁尼好歹也是跟科恩混过的人,怎么自己上手就搞成了意大利风光片?本片海报,广告宣传和预告都比正片贴近原著,建议还是看原著吧
(9/10)全程黑色幽默,但看完后却是一阵悲凉。作为美军拥有无上道德感的二战,在作者笔下美军军营却充斥着各种荒诞和对人格尊严的一再践踏,对战争吹捧得最起劲的,永远都不是真正在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的人,慷慨激昂的军官也许实际上连作战地图都没搞清,而强奸民女的美军士兵也可以拿“爱国”当挡箭牌。事实上《22条军规》就是改编自作者本人的经历,在二战时执行了60次飞行任务的他,笔下的战争并不是什么战狼的精神,而是无数次的生离死别……我不认为每部二战片,都必须去表现其他国家人的痛苦(这与我当年的《批评再见萤火虫》观点不同),但很多日本二战片都只是强调主人公想“活下去”,却没有思考主人公被军官逼着去参加战争的荒谬性,而《22条军规》则是严肃地讲述主人公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这让主人公想“活下去”这一点显得更为沉重。
主线索上的道具和功能性很强,编织得很细密的一部戏,一些表面看起来娱乐、非现实到无脑的展示,其实都有埋雷在里头:故作轻松的老派爵士乐,是剧情黑化后的怀旧对比元素;海滩游泳肉体展示,是男主发疯裸奔的伏笔。还有很多闲笔,例如老鸨、小女孩、阿拉伯商人、罗马街巷,则带点文学趣味,蛮值得品味。
最后一集yoyo的表情,跟我上班的绝望心情是一样的。
规则即圈套。yoyo幸运地活过每次任务,但身边兄弟接连牺牲,又不断有新的年轻人热情地去送死,目睹公报私仇,利益交换,信用崩塌,这里是逃不出的监狱,如此逼疯一个士兵。
Hot white guys in uniform reenacting the literary classic? Sign me up!
E01 看完一个角色也没记住
原著小说是披着二战皮的反战小说,但前B-25轰炸机投弹手的原著作者约瑟夫·海勒表示这非美国陆军航空军轰炸机机组形象。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形容这些“蓝天上的兄弟连”既是民主主义者又是超人。故事核心源于一个被大众忽略的事实:二战陆航空勤阵亡率远高于散兵坑中的步兵,对德轰炸历时5年阵亡7.9万名陆航空勤。对德战略轰炸成功践行了“空中国防论”,但代价是在轰炸战略优化过程中轰炸机部队蒙受了最高达10%的损失率。剧组分别从加州名机航空博物馆与俄亥俄州三态战机博物馆借调了两架B-25J和专业二战飞机空勤团队到意大利撒丁岛拍摄。海勒曾在第12航空队第340轰炸机大队第488轰炸机中队服役,剧集虚构了第256轰炸机中队。为了营造视觉的年代感,剧集画面特加入了16毫米摄影机的颗粒感。
这些年来和科恩兄弟合作过的人,真正学会了科恩的含蓄内敛爆发力强的黑色幽默形式,同时有足够的才华展示出来,克鲁尼算一个。片子以人物为中心,刻画上非常到位,人物都有爬升空间,以剧情片的方式展开,但在表达上却是喜剧处理,演员挑的真好,表演上实在是强,没有找纯喜剧演员以避免处理方式过于轻佻,鼓励演员的喜剧处理,使每个角色都洋溢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喜感,但并不完全依赖表演来完成段子,比如House医生误入敌占区那段我简直笑晕过去,House进楼之前很自然地把纳粹旗扯下来,这个动作细节设计加上House问路方式的多次伏笔都展示出编剧很强的幽默感。克鲁尼带着那副搞笑眼神成功还原逃狱三王油画般的摄影,只不过这回不需要费力做后期胶片数字转录咯
行进到最后一集,正如瘫坐的Yossarian,再次感受到这个故事所折射出的讽刺与荒诞。在那个英雄主义和官僚当道冲天的年代,战争题材的孤胆精英仿佛如同笑谈,而更关于一群小人物“只想要活下去”的现世谈。悲凉与现实交织,癫狂与绝望不清。虽然还没有完全搞定原著和电影,但最大的感觉是电视剧利用篇幅的优势做出了有效的延伸,也多少舍弃了很招牌的幽默;所以也算无功无过的一次改编吧。But #mybae#Christopher Abbott is legit cuuute. 他给这个角色注入了不少细致的情感转折,仿佛真正的成为了“他”。和各位高手对招也是毫不逊色,迷你剧视帝给我冲呀~
“对个人来讲,如果有谁让你去死,去牺牲,无论以何种名义,那么他就是你的敌人。”
一直为老乔而期盼着 没想到整了一部神剧出来 整部剧同时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和对人性的拷问 不仅仅是针对战争了 人生世代都是这样充满了残酷和无常 悠悠这个角色也是神了 细琢磨他真是又衰又烦人 但是偏偏长得(从颜值到身材到无辜的小表情到理不直气还壮的各种言论)一副让人讨厌不起来的样子 除了老乔自己的部分特别是开头有些许的浮夸其他地方的黑色幽默都恰到好处 每一次争辩都很有反思性 真好 迷妹的全然满足和大惊喜
约赛连之国。删掉暗讽军工复合体的支线后,就成了一部平庸的喜剧作品。
太好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