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被拘捕那日,青年善慈抬头举目,天色晦暗不明,孤鸟悲啼破空;镜头移转向下,回首已是百年身,老年善慈鬓发斑白,皱纹横生,人生的霜雪和悲苦好像一下子落了满身。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
这一幕长久地钉在心间,一俯一仰之间,仿佛看尽了善慈一生的故事。镜头无言,却又说了太多。
如同这部剧的观感,努力与颓然,攀登与跌落,出走与回归,命运的蛛网之上处处是小小猎物的挣扎痕迹。
或许活着本身,就是英雄主义。
(追更至E06)
抛一点(可能是)过度解读。关于女主人公的名字,小说中文版译作“顺子”,电视剧中文版译作“善慈”,基本也点出了剧版改编的方向:
小说中的顺子是个寡言而隐忍的地母形象,与她美貌纤弱的嫂子不同,她短粗身材、圆圆脸蛋,整个人像一片农家沃土呈现出不屈的生命力以及旺盛的孕育力,但不通文字也限制了她一生,她几乎是凭直觉走过了动荡年代坚忍的女性一生;
电视剧里的善慈显得通达透彻很多,岁月和经历尤其将晚年的她打磨得宽容而智慧,当然戏份也更重了,虽然仍旧不通文字但她却能够在儿孙面前有一些陈年佳酿般的观点输出,更为适应屏幕的呈现方式,不似小说里一团影似的忙忙碌碌只顾托起家族的底,善慈的轮廓更加深刻而鲜明。
在战败国民族危机扫荡式的浩劫之下,性别危机更添浓郁底色;白家兄弟自然已是当时较为开明温柔的夫婿之选了,但仍旧可以想见善慈和恩熙的生活状况,她们需要以主妇的智慧安排一家几口温饱,又要小心照顾困难时期丈夫愈发脆弱的男子气概。当然,白伊萨不在此列,外表孱弱易碎、甚至被高汉秀诟病的他,其实有着比后者更强大的内心——或许这也是顺慈选择他的原因所在吧。
可是祖辈挣扎于温饱线上尊严难附的困境,到了孙辈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时期,被解决了吗?从看似踏上云端的所罗门一夕跌落,到初恋女友汉娜给他的忠告,好像并没有——身份问题仍然困扰着所罗门这一代。祖辈父辈的奋斗挣得了所罗门一个优渥的童年岁月,但他仍然被困在旅日朝鲜人的尴尬身份之内。汉娜说,别被骗了,你永远不会成为他们的一份子;这是她以身试炼付出惨痛代价后的醒悟。
所罗门在大雨中自我释放那一幕,看得很过瘾很快意,但也预知到人的认知不可能一夕改变。所以之后,他被女同事傲慢无知的言语刺伤,又偶遇穷朋友上门做客后想掏钱接济结果两相尴尬,直到被解雇后对无辜的奶奶发脾气。纵使不是善慈经历的四代人时空上的巨大变化,但或许我们的奶奶也是这样,经历了战争、饥荒和贫困,几乎是凭着本能和直觉哺育了父辈又照顾了孙辈,却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无法获得儿孙的理解,甚至连陪伴时间都欠奉。
跟所罗门一样年轻的人,谁不是汲汲营营于看似只在眼前的社会阶梯,被996或007掏空的身体、加上361末位淘汰制洗刷后的精神,根本无暇驻足听一听上一辈人是如何托起我们尚不满足的此情此地。相比起饿着肚子、冻着身子,还要随时提防丢了脑袋,我们的处境饶是仍有千阻万险,仍已经好了太多。
普通青年谁又没有这样一个,可能只会说方言,大字尚且不识几个,在手机当道的时代晕头转向的白发奶奶呢。甚至我们也曾像所罗门,每当长辈不像我们自己一样大肆渲染我们面对的苦境时立马跳脚。对于苦难如何一刀刀在奶奶额头上刻下皱纹,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或许还是应该停下来了解一下——奶奶并不是生来就是奶奶,也曾年轻,也曾热烈,还在艰难岁月里用全部力量护过我们周全。
剧版明显比小说更加强情节,通过情节将相关人物联系在一起并强化了冲突,将小说那种淡淡的宿命感与无力感淡化了,而人物的力量感得到了增强。人的身份危机和存在处境都更加的具体而尖锐,点染了更适于屏幕的故事性。
每一代人的人生渐次展开,生活甩下的命题没有一个容易,但或许会是比小说版多几分着落的,让这茫茫然的唏嘘都有地可落。
(追更至E04)
看第四集前先刷完了小说。感觉小说更像钝刀子剁肉,憋得人想叹气都叹不出声(书评请戳:四代移民家庭:活着,此外皆为空想);剧版确乎进行了很多适配于视听语言的改编,基调明亮激越了很多,好像突破了历史的薄雾看到人物充满希望的时候是真的大有希望,满怀激情的时候是真的奔放狂浪,全然不知道以后的命途都有什么艰难困苦潜藏。
对这一集剪辑在一起的几幕爆发感印象深刻,且互为互文、层层递进。一幕是朝鲜歌女在船舱内为甲板下的劳苦同胞唱起民歌,然后在安保力量涌来时用事先藏好的小刀果决地了断了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一幕是顺慈终于回到釜山,不顾天下暴雨激亢地奔入故乡的海潮大哭大笑;最后一幕是所罗在谈判桌上对卖房奶奶说“我会说别卖房了”搞砸了交易之后,摘掉名牌领带冲下楼梯奔入雨幕之中,就着地铁口的街头乐队放肆嗨跳,仿佛是认清了自己一路往上爬的社会阶梯根本毫无意义,一切努力都只是执念只是虚妄。
卖房奶奶的讲述和眼泪在说,被投入苦难的无辜之人,有不原谅的权利。历史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新的时代新的进程,但没有经历过的新一代或是得尽好处的当权一代不应该装作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肆意地用无所谓的态度给那些饱经苦难的人二次伤害。自以为是的理解,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傲慢,别有用心的曲解则较之尤甚。
世界真的越变越好了吗?好像没有。
(追更至E03)
结论先行,3集毕默默将小说原著电子书添加进书架待读,这是我判断小说改编剧好看与否的私人标准。简单说,是好看的。
从1910年日据时代的釜山影岛,到1989年的纽约、东京,四代人两大洲、跨越时间与空间,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浪潮的拍打下辗转漂泊艰难求存。纵说是小人物,已经是无数幸运buff叠加的小人物,才能是故事的主人公。
每一代人都挣扎于个体命运,时代背景被隐在小岛街上逡巡的日本兵背影里,被隐在裕仁天皇(在位期间,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且经历了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辞世的电视电台新闻里,也被隐在孙辈所罗门就职的动辄数十亿进出的美国投行交易里。所有历史激越的宏大叙事都被隐于背后,镜头下是普通的离合悲欢,是出走与牵挂,是漂泊与孤独,是抗争与接受。
善慈奶奶的一生,在不断平行叠放的画面里,归至一处,往复的片段帧帧都是烟灰燃尽般的落寞。
善慈奶奶,想来是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一路行至晚年大阪干净宽敞的住处,与年少有为的孙儿并肩而坐。面容,却只是平静,飞渡千山后并不见旺盛的分享欲,终归奶奶知道,儿辈孙辈都自有新的困难和叙事。纵使同是身份认同,也是不同的身份认同了。
一碗故乡白米饭的滋味,终得是同一代人才品得出香味。儿孙辈在新的土地上、侵略者的土地上成长起来,追求的是更远更强的力量,对于不够强盛的来处并无眷恋,反而韩裔血统出身是所罗门一代向上攀爬社会金字塔的负累。
代际之间,纵使曾经久居同一屋檐之下,内心热望总归无法同向。呱呱落地以后的人生每一步,都限制着下一步的范围,谁又不是在自己身处的时代之中,茫茫然又惶惶然地走进个人命运。再回神,已行至老颜鹤发,然后看着下一代大踏步奔向下一代的终局。而碰见同时代的人,纵使陌路,一口故乡的白米饭,几句只能说给懂的人听的回忆,便换清泪几行,以及了悟。
嫂子过世后,善慈总想不好要把她的骨灰盒放在家里哪处,见完东京奶奶在回程,她拨电话给儿子,说要带那个卧病时总看韩剧的嫂子的骨灰安葬回故土。那才是,她觉得,相宜的可安息之所。
日本对于善慈,或许始终是年轻时那张要吞噬她所在小岛的那张巨大的嘴。即使客居大阪多年,或许内心深处她依然是多年前那个对日本大兵心怀恐惧的渔村姑娘,她对于脚下的土地不可能产生归属感,又无论如何已经失落了她的故乡。
影片之中,语言出现的场景,除了语言表达的意思之外,说话人所用的语言以及口音也在传递着语义之外的信息。
善慈年轻时在釜山和所有当地人一样说的是当地方言,日本兵大多说日语偶尔也说一些简单的韩语,而情人高汉秀说的是标准韩语及日语;1989年的东京和大阪,所罗门和父亲摩西大多用日语(私以为所罗门的日语比父亲更地道),所罗门为了跟东京奶奶套近乎说的是蹩脚的韩语,而在工作环境中多用流利的美式英语,善慈奶奶应该听得懂日语但说的仍然是釜山方言,悦子(猜测是所罗门继母?)应该是日本人自然说日语。而非要套用鄙视链逻辑的话,在剧中应该是英语>日语>韩语。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善慈奶奶,不变的乡音是她内心深处无法舍去的乡愁。她始终是一个,生活在日本的,韩国釜山人;却拥有着日本人儿孙。
摩西经营着一家弹子球游戏(“柏青哥”,Pachinko)厅,游戏机或许还有一些人为的猫腻。而普通人的一生,在时代洪流之中,或许也像被丢入机器的小小弹珠,左右不了游戏规则,只是受重力滚落、下坠,奔赴十赌九输的终局。
但当衰老带来大段大段空闲的沉默时光,善慈奶奶面向庭院独自枯坐的时候,记忆是否仍如潮涌润湿了她踏着海潮长大的双足,是否她走来的这一路本身就是意义,就像下一代奔向自己的一生。
没有什么得偿所愿的完美终局,但每一个往前走的步子和每一寸往回望的目光,都是普通人一生的故事。是出走,也是回望,是寂寥、是无奈,也是创造、是丰盛。
今年最打动人心的国产剧,非《人世间》莫属。
风雨漂泊,历经年轮,沉浮数十载。
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生活写照。
而在最近,也有一部与《人世间》相仿的新剧上演。
贫穷、饥饿、战乱、禁忌。
跨越家族四代的故事,正在拉开帷幕—弹子球游戏
善慈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生会经历如此多的动荡与波折。
父亲患有裂唇残疾,经营着一家小民宿。
在生下她之前,母亲已经流产了六次。
近乎绝望的母亲向村里的巫师求助,这个孩子到底有没有机会活下来。
巫师却告诉她:“她的一生将承载一个家族的历史。”
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善慈自然承载了父母无限的爱护和期待。
她聪明机灵,口齿伶俐,父亲一直希望能够送她去上学。
而母亲却觉得上学没有意义,对女人来说,什么世道都一样,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养活自己。
在日本殖民时期的韩国渔村里,光是能平安无事的活下来,已经是万幸。
善慈13岁那年,给了她全世界最多爱的父亲,因为肺结核去世了。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善慈,承担起了经营民宿的重担。
每天善慈都会坐船到市场,采购民宿所需的食材。
有一天,渔村里来了一位海产经纪人,负责统筹管理市场的大小生意。
小小的岛屿上,到处都有关于这位海产经纪人的传说:
他叫高汉水,很小的时候就去了日本,现在为日本黑帮的一个大人物干活。
精通日语,衣着高贵,也颇有经营头脑。
但他也心狠手辣,手上背负着多条人命。
善慈开始对他感到好奇,却也充满恐惧。
一次采购之后,善慈赶着太阳下山之前跑到码头坐船回家,却不料被几个日本小混混拦了下来。
小混混满口说着她听不懂的日语,扔掉了她的东西,侵犯的罪恶之手伸向了善慈的身体。
突然,高汉水出现了。
他把小混混们揍了一顿,要求他们跪着给善慈道歉。
在送善慈回家的船上,高汉水说:
“他们不会再烦你了,如果他们再烦你,我会杀了他们,把尸体喂了狗。”
或许是为了表达感谢,又或许是出于其他的念头,善慈主动提出给高汉水洗好弄脏的衣服,第二天还给他。
河边洗衣服的地方,成为了他们一天之中唯一可以独处的机会。
在那里,善慈听高汉水说了很多的故事:
高汉水是济州岛人,原来家庭也十分贫穷,什么脏活累活也全都做过。
小小的影岛之外,在高汉水生活的大阪,那里什么都有。
家家户户都通电,电暖气让人不再寒冷,电车带你去所有想去的地方,夜晚更是灯火通明。
不仅如此,世界很大,有着很多善慈不知道的国家和地区……
正如打开未知世界那样的兴奋,善慈和高汉水之间的爱,也来得汹涌而热烈。
在一次时隔多月的见面之后,善慈告诉高汉水,她怀孕了。
高汉水难掩脸上的喜悦,他絮絮叨叨地说,要给善慈买一个大房子,孩子也一定会像善慈一样的聪明。
善慈也很高兴,问他什么时候去见自己的母亲,什么时候能和她结婚。
高汉水却说:“我不能娶你。”
彼时已经36岁的高汉水,在日本已经和黑帮大佬的女儿结婚,育有三名女儿。
他希望善慈留下来,当他在韩国的妻子,生下他们的孩子,保他们衣食无忧。
善慈拒绝了,她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高汉水。
那天大雨滂沱,善慈哭着跑回了家。
家中的民宿,也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
他是被抬着送进民宿的,身着西服,文质彬彬,但意识昏迷,高烧不退。
他和善慈的父亲一样,也得了肺结核。
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有生命危险。
善慈的母亲花了几天的时间,对这位年轻人加以悉心照料,幸运的是,他活了过来。
他叫白以撒,是一名神父。
自小体弱多病,此番长途跋涉,是要去日本与兄长相聚,并在当地的教堂就职。
在他恢复意识的晚上,无意间听到了善慈母女之间的对话。
他知道了善慈怀有身孕,而且对方无法与善慈结婚的事情。
或许是处于感恩,又或者是神父的使命,他主动向善慈提出了和她结婚的想法。
善慈答应了他。
善慈跟着白以撒离开了家乡,带着肚子里的孩子,来到了大阪,开始了异国他乡的新生活。
时间穿梭到了1989年。
裕仁天皇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但是对白所罗门来说,他有新的使命要开启。
留学归来,入职美国投行,要想升职加薪,必须拿下公司里最为炙手的东京酒店项目。
但由于土地所有人一直不同意出售,酒店项目长期被搁置。
白所罗门信誓旦旦地向总部表示,他可以拿下这个项目。
因为他不是日本人,是韩国人。
从小,他就跟着自己的奶奶学会了朝鲜语。
即便有些生疏,但依然改变不了他是韩国移民的事实。
从影岛到大阪,再到美国,他们依旧身处时代涌流之中……
剧集改编自韩裔美籍作家李敏金所著同名小说,是一个横跨70年的四代移民家族故事。
书籍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位列《纽约时报》2017年度十佳图书,同时也是BBC、CBC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年度十佳图书。
称之为“史诗级”巨作,毫不为过。
剧集一开播,外媒口碑全线爆炸,创下今年新剧开播最高分纪录。
烂番茄100%,MTC高达94。
相比外媒的一众好评,豆瓣评分8.1显得尤为冷静。
严格意义上来说,《弹子球游戏》并不是韩剧,而更是一部经过精细包装制作的美剧。
色调、镜头、场景,都美得令人无法挑剔。
叙述方式也没有采用一贯的时间推进,而是通过不停的穿插以及闪回,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两个不同时代的故事。
一边是贫穷、落后的朝鲜渔村,往来众人口中说着浓重的方言;
另一边则是高楼林立的精致都市,日语、英语交替不断,淳朴的朝鲜方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两个时代,看上去毫无相关,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因果牵连。
如果没有高汉水的出现,善慈也不会有孩子;
如果没有孩子,白以撒也不一定会将善慈带到大阪;
如果他们没有去大阪,那也不会有白摩西、白所罗门的出现……
之间所有的前因后果,在目前仅有三集中,离观众仍有些遥远。
但这并不影响故事本身的“史诗级”。
我们之所以喜欢《人世间》,不仅仅因为它感动人心,而在于它的朴素与平凡。
对于在日朝鲜人而言,《弹子球游戏》便是类似《人世间》一样的存在。
从到达日本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一生就注定了不公平与歧视。
他们只能住在最破旧、脏乱的地区,有的甚至要与家里养的鸡和猪同住;
言语稍有不慎,便会被关进警察局,直到命不久矣,才会被释放出狱;
在日本学校上学的朝鲜人,会被日本学生孤立且霸凌,直到毕业也会有人在留言册上写“朝鲜人去死”;
就算战争结束,也没有任何公司愿意聘请朝鲜人,即便你学业优秀,日语流利。
在日朝鲜人只配做一些低俗的行业,像是柏青哥游戏厅这一类的。
片名《Pachinko》也翻译为“柏青哥”,是日本的一种弹珠赌博游戏机。
超过9成的柏青哥游戏厅,都是由在日朝鲜人经营的。
由于柏青哥的赌博性质,在日本社会,都默认将经营柏青哥的朝鲜人看作黑帮。
也就有了剧中的一幕——
父亲摩西想要扩张自己的柏青哥事业,但作为儿子的所罗门,却始终感到羞耻与不解。
那一颗颗的弹子球,也像是他们摇摆不定的人生:
看似只要随着时代前进,重力下坠,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却不料早已在半路上,被人设定好了障碍,永远无法通往自己认定的那份幸福。
但即便是充满着歧视与否定,善慈的一生,都一如既往地充满着坚定与不卑不亢。
不管时局多么动荡,善慈想做的,唯有守护自己的那份爱和来之不易的家。
善慈的父亲,用爱保护着她成长;
白以撒的出现,守护着善慈对爱的憧憬与渴望;
经历世事变迁之后,善慈依然学着如何坚强地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这个家族的孩子们,即便身处异乡,也依旧坚强成长,对爱赤忱。
时代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一粒沙。
放大了看,《弹子球游戏》是一出平民史诗。
但离我们更近的,是那些细小而朴素的人生真理。
只有爱与善良,才能在时代潮涌中,让生命走向圆满。
《健听女孩》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过后,苹果继续发力。
除了前段时间的《人生切割术》,新进开播的《柏青哥》(又名《弹子球游戏》)又一次向业界证明苹果进击颁奖舞台中央的决心。
单集1300万美元的预算,不但让它持平Netflix的《王冠》系列,也成为继《权力的游戏 第八季》单集1500万预算之后,最烧钱的项目之一。
这部讲述韩国人一家四代变迁史的故事,改编自美籍韩裔作家李敏金的同名小说,书籍出版后,西方媒体赞誉颇多。
影视化改编多少沾了点原著红利,让它能在开播不久即取得非常强势的口碑。虽然和动辄9分起步的本土韩剧存在距离,但豆瓣8.1的位置,依旧让它成为了4月优秀剧目的种子选手。
和刚刚推出的独立科幻影片《杨之后》一样,导演郭共达在剧中仍旧保留了他的反高潮叙事,一切都按照最稀松平常的语调徐徐展开。
用“史诗”来形容这部剧不太合适,因为难说它拥有怎样波澜壮阔的叙事。也许4代人的体量给了导演足够的文本创作空间,但想将如此庞杂的关系融进8集mini剧,难度不小。
虽然从视听技法上看,《柏青哥》的视听语言呈现出极致的高级感,但谈论的主题多少还是有些俗套乃至狗血。
故事前期聚焦的是女主善慈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她和父母一起生活在日据时期的朝鲜半岛。在此期间,善慈结识了替日本人做事的韩裔青年。二人因情投意合选择了一段看似甜蜜的恋爱,却因男方隐瞒已婚事实而不得不分道扬镳。
这段恋爱像极了韩国偶像剧中那些“霸道总裁爱上我”式的陈词滥调,甚至一度有些劝退观众。不过随着善慈丈夫的到来,故事开始渐入佳境。
和丈夫的婚姻是善慈命运转变的起点,但也很难讲这样的转机对她来说是好是坏,因为二人结婚前,善慈已怀有前任的小孩。
之所以要用四代人的跨度来讲这段故事,是因为这部剧不单单是单纯的儿女情长,里面还包括浓浓的乡愁。故事前段的恋情不过是铺垫性质的插曲,原著真正的精髓,恰恰在异乡客与祖国羁绊之上。
通过不同时空的交叉剪辑,我们看到晚年善慈的生活过得还不错。时间来到1989年的日本,通过和丈夫的努力,他们已在当地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
此时正值日本经济泡沫初期,善慈的儿子在日本开了一家收益不错的柏青哥店,留洋的孙子也成为美国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金领。
为了获得升职筹码,孙子决定回日本洽谈一笔订单。和他谈判的对象,是一位侨居日本的韩裔钉子户,对方已随双亲在日本生活多年,如今房屋面临拆迁,却迟迟不肯搬离。
作为接受西式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善慈的孙子拥有和洋人一样的价值观与处世之道,他相信出色的业务能力能为自己换来酬劳优渥的高位,同时也相信资本对人性弱点的控制。
不料,对钉子户苦口婆心的劝说和高昂报价并未换来理想结果,因为他忽略了人性中另一个不容轻视的部分:对家族和民族的记忆,也许并不是金钱能轻易腐蚀败坏得了的。
和钉子户套近乎的戏成为点睛之笔。
饭桌上,原本被拿来当感情牌打的善慈,却在和钉子户的交流中,共同回忆起老家的点滴。来自韩国的米饭,成为善慈开启回溯之旅的关键道具。
这碗看似普通的米饭,实则包含了两代人完全不同的时代记忆。
前面讲过,善慈来日本以前,曾生活在被其殖民过的韩国。如若不是遇到现任丈夫,她可能一辈子都只能过上穷困潦倒的生活。
新婚当夜,善慈母亲为了弥补家中一贫如洗的窘境,只得偷偷从菜市购得三碗白米作嫁妆。而按照当时的殖民环境,白米一类作物是不能向本国国民售卖的,必须全部上缴给日本人。
讽刺的是,这种白米本身即产自韩国,百姓却无权享用,只能吃糙米过活。这样一段血泪史一方面反映出韩国当时在政治及军事上的孱弱,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出一个母亲对女儿深沉无言的爱。
所以时隔多年后,再次吃到家乡米饭的善慈,才会惊讶于钉子户对于故乡的执念之余,瞬间产生带亲人骨灰下葬的想法。
落叶归根在东亚文化中多有体现,看《柏青哥》的时候,总是不自觉联想起同样有韩裔血统的崔洋一的《血与骨》和《月出何方》。
尤其在《血与骨》中,导演用直接而生猛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如野兽般生存的男人的一生。
就是这样一个在日本人眼中被视为异物,亲人眼里被视为怪物的男人,却在弥留之际,选择拐带同胞的小孩回到朝鲜,并将一生积累的财产悉数捐给祖国。如此反差的表现,让人瞬间领悟到朝鲜民族深厚的爱国情怀。
类似《血与骨》中刻画的这类人,在日本就有60多万,他们被统称为“在日朝鲜人”,他们的后代从小接触日本文化,故乡的半岛,反而成为逐渐远去的一个符号。
弥漫片中的乡愁与哀思,在《柏青哥》中同样有体现。
和丈夫踏上去往日本的渡轮途中,他们偶遇了一批前往日本出卖苦力的韩国工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有家有室,却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只身前往海外。
公司给出的奖励看似人性化,凡表现良好的人都能将妻小接来同住。但迎接他们的环境相当恶劣,经常是几户人家同住一间房。
在强调秩序和清洁的日本人看来,这帮外来户不过是肮脏而吵闹的蟑螂,但只有切身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才能体会到背后的无奈和心酸,而这,也是钉子户迟迟不愿意出售房产的深层原因——
房屋的转让从来和钱多钱少无关,而是关乎一个民族,和代表她的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尊严。资本或许可以轻易收买一块地皮,却无法收买一个人的民族记忆。
明白了这一点,善慈的孙子最终放弃了游说,而这个选择,也让那些之前还对他笑脸相迎的人立马来了个大变脸——周遭的日本人和白人全部对他嗤之以鼻,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和钉子户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差别。
不管他精通多少门语言,不管他能在日本和美国获得怎样的社会地位,只要底色是朝鲜族,他或许永远都无法改变外界对他投来的异样眼光。
接下来的4集,他必须要在身份认同和个人利益间做出取舍,那场雨夜下的肆意狂舞,终究只能给他短暂的自由。要想获得更大的自由,他必须明白自己的来处和归处。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超高水准,就算是豆瓣8.3的评分也只能说是太低估了。 看完该怎么形容呢,震撼、共鸣、心灵的盛宴。这里绝对不是要说有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激烈刺激的场面,而是表演、台词、配乐、运镜、剪辑、甚至演员的呼吸,都像无数根看不见的线时刻拉扯着观影者的思考和情感。 故事讲述了历经四代的韩国移民家庭的故事。故事始于一段禁忌的爱恋,并扩展为跨越韩国、日本与美国三地,关于希望与梦想、和平、爱与失落、胜利与算计的史诗传奇。 把小人物在历史中的沉浮讲得如此深刻而富有生命力,仿佛每一帧画面和每一句台词都是从历史的尘埃中努力挣脱出来,洗净铅华,来告诉观影者关于生活和奋斗的真相,以及生命在卑微之中仍然可以结出意义之果。 这种功力之深厚,世所罕见。 过去与现在双线交叉叙事,感人至深的台词和表演,冷静的镜头却有直面的勇气,既有过去的苦难,也有当下的困境,历史与现在奇特交汇。
家国情怀不是来自于扭曲的爱国主义,而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互交织,自己的家庭和这个国家一同经历着起落与沉浮,在一段编年史一样的故事里,不仅聚焦一代人,更是联通好几代人的记忆。 电影的叙事结构狠见功夫,要在一部剧集里一个家庭跨越近百年的恩怨情仇属实不易。就目前而言,电影主演涉及到两段比较敏感的历史。在日殖朝鲜,有一段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历史。如果仅仅只是臆造一些诸如日本侵略者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塑造一个供人厌恶的对象以凝聚仇恨,那么就会再一次落入陈词滥调的教条和仇恨的陷阱,但电影所传达出的不仅仅是仇恨与屈辱,更多的是理解,选择,原谅,前进,并且回归。这些选择并非一般人能做到,而也正成为了这部电视剧如此优秀的原因。 老一辈和新一辈都被自己的身份归属问题所困扰,不管来到他乡甚至远离了东亚,自己身上所带有的文化的根是无法消除的。似乎每一个离开家乡的游子都他妈思考回归的问题,如果如何为自己找到答案跪着归属感也成为了这一家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章純屬個人觀影感受,無關劇情,也不是專業影評***
觀看PACHINKO的時候,止不住會想起我的前任,也是我現在最好的朋友。
身為80後的我們,小時候的網絡並不如現在發達,對於互聯網最早的概念來自於ICQ,但整個成長和自我認知形成的階段,並不如現在的小朋友一般能夠迅速找到和自己屬於同類的青少年,以至於很長時間我都深深被「自己是誰」這個問題而困擾。
我出生在加拿大,然後隨父母搬去了香港,之後又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初中獨自前往新加坡,終於在15歲的時候去了墨爾本,然後悉尼,一直住到2017年,又再次回到北京,然後搬來上海。
整個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不知道自己算是哪裡人,也不明白自己所謂的歸屬地在哪裡;這應該是很多移民家庭的後代都會有的困擾,但那時候對於我一個四處長大的青少年來說尤為如此。
那時候的世界還沒有如此國際化,網路也沒有這般發達。我只記得不管去到哪裡,幾乎都要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一種新的飲食方式,面對一群新的朋友;我總是個外來者。
這種感覺持續到和ex認識,有種相互理解的連接感,才慢慢長了出來。
他本是華裔,但家庭組成比我更為複雜一些。如果說我的不安全感是源自於周遊各國的獨自成長,那他的困惑則更多是來自於家庭的歷史背景。
Ex的家人出生成長於柬埔寨,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富商之子,會流利的法語和英文,在家大多數用客家話溝通,但對廣東話和普通話也可以熟練使用,更不要說柬埔寨當地的語言,更是信手拈來。外婆則獨立掌管曾祖父留下來的南北行,開門做生意的人更是可以各種語言無障礙切換,從進貨到日常運營全都親力親為,是果敢潑辣的老闆娘,他的媽媽則是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姑姑和最小的舅舅。
在某一年之前,他的父親和母親互不認識。只聽說那時候的爸爸少年得志,正背負全家人的希望準備前往法國留學;而媽媽已經談婚論嫁,一邊等著自己的心上人歸來,一邊全心全意幫助外婆打理家裡的生意和照顧弟弟妹妹。
然後一切都改變了,紅色高棉開始了。媽媽的心上人再沒有回來,但她已經身懷六甲;爸爸因為家庭成分更是被奪走了一切。
堅韌勇敢的外婆硬是敲開嘴裡的兩顆金牙,用它換來全家人跟著蛇頭步行前往泰國的機會。那時候ex的大姐已經出生,外婆、媽媽、少年事情的姑姑和舅舅,還有襁褓之中的姊姊就這樣踏上逃亡之路。全程艱辛至極,姊姊更是染上了瘧疾,差點無法存活。
歷經千辛萬苦抵達之後,他們直接投奔聯合國設立在泰國的難民營,等待一個重生的機會;而也就是在此時,遇見了為聯合國擔任翻譯官的父親。
在媽媽全家流亡的時候,ex身為獨子的父親被家人使盡一切力量送到泰國,天真的期待其他人團聚然後繼續前往法國求學的。那時候的他已經獨自在泰國苦候多時卻沒有家人的消息,便時常前往當地的難民營去打聽情況;又因爲人寬厚且受過良好教育,還會多種語言,自然而然被給予了一份翻譯的工作。
看到同為來自柬埔寨的媽媽一家,同為華裔,而且老的老小的小,自然事事協助幫忙;久而久之便與媽媽日久生情,正式以戀人身分相處在一起。
一批批的難民被送往西方國家,雖然外婆好強,卻也免不了守舊的思想,決定把全家第一個可以出國的機會給了自己的小兒子。就這樣,他們在難民營居住1年後,ex的舅舅正式前往澳大利亞,成了全家人的希望。
又過了6個月,外婆把自己的小女兒送走和弟弟團聚,留下最有能力並且最貼心的大女兒一家和自己為伍。直到兩年後,ex的父母還有姊姊才得以和外婆一起前往悉尼,與家人見面。
然而ex媽媽身為大女兒的責任並沒有就此結束,率先前往悉尼的弟弟和妹妹並沒有奮力紮根於此,為姊姊和家人的到來做好準備,相反他們一直在等待姊姊的到來,可以和姊夫一起一如既往的照顧他們。
於是ex的父母找到了工廠的工作,兩個人的收入撐起了整個家族的重擔;弟弟妹妹靠津貼生活,外婆在家照顧姊姊。這樣的日子持續了10年,直到ex姑姑和舅舅各自戀愛,姑姑嫁去他人家,家裡當時唯一的房子還需要留給舅舅結婚,ex媽媽和爸爸才咬咬牙四處借錢,在距離城市1個半小時的地方買了房子,和外婆、大姐還有那時已經5歲的二姐一起居住
後來的故事自不用說,日子當然是越過越好的。ex呱呱墜地,爸爸不僅和媽媽一起在工廠任職,還介紹了許多當時在難民營結識且一起前後來到澳大利亞的朋友同去任職。ex的大姐和二姐學業優異,大姐成為律師,二姐成為高級會計師,ex也慢慢長大,在投行工作。
但PACHINKO讓我聯想到他的並不是同為金融業者這麼簡單的共同處,而是他和自己家人無法溝通的困擾。在他出生之初,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而他身為家裡唯一的小兒子更是倍加寵愛。但如同男主一樣,他無法完全理解外婆放不下的過去,也不能永無止境的聆聽母親對外婆偏心之至的抱怨。他甚至不理解為什麼父親在退休之後,明明心嚮往之卻拒絕前往法國;也不明白為什麼外婆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永遠不會再返回柬埔寨。
他連用中文和家人聊天的能力都沒有,在外婆和媽媽跟他說話的時候,他只能用英文搭配糟糕的廣東話回應他們。
他討厭每天早上父親堅持要聽的法語廣播;也厭煩家人對紅色高棉的閉口不談。
他用盡全力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出口。
當他被工作困擾的時候,他不需要外婆告訴他自己現在有多幸運;當他疲憊不堪的時候,也不希望父親跟他說這些困難跟自己的遭遇相比簡直像形見拙;他只是不想背負整個家族的血淚苦痛過日子。
他想融入澳洲,但他只是第二代移民,總還是有所分別;他想融入身邊的華裔朋友,但大多數和他的家庭背景大相徑庭;在投行的工作環境中,也許華人會過得舒服,但永遠無法成為最高的管理者。他最好的一群朋友,是住在同一個區域的,爸爸媽媽在難民營認識的那些叔叔阿姨的小孩,畢竟他們在還沒出生的時候就被彼此的父母摸過藏身在裡面的肚子了。他們的父母也一樣希望他們知足,不要去追求一些癡心妄想的東西;他們拼盡全力到達這片土地,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後代提供更好的生活,衣食無憂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了,別不知足。
就像《柏青哥》小說的對白:「日本永远都改变不了。日本永远不会接纳外国人,亲爱的,在这里,你一辈子都是外国人,永远也成不了日本人,对吗?」
事实告诉你不要相信什么口碑爆炸,整个一集都在讲一些烂俗的梗,可以说毫无亮点。(也不能这么说,叙事挺好的。
三集看完,该怎么形容呢,震撼、共鸣、心灵盛宴。这里我绝对不是要说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激烈刺激的场面,而是表演、台词、音乐、甚至演员的呼吸,像无数根看不见的线拉扯着我,像眼泪流进了嘴巴里的那种酸涩,一层层浸润到我的身体里。我相信所有在国外生活过、或者在生活中遭遇过不公待遇、为求得更好的生活而奋斗,亦或者只是旁观过的人,在看这部剧时都会有无数次的共鸣和激动。它不是多么特殊、多么惊奇的故事,也许只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但是它是伟大的!这是一篇真正的史诗,是一部难得的杰作,它真实却震撼,平凡却伟大。
跟网飞的《鱿鱼游戏》《少年法庭》不同,本剧完全就是一部美国资本主导、好莱坞工业体系之下、披着韩国外衣的美剧,剧作水准没得说,叙事手法相当老道,开篇多条时间线交叠推进,中和了平铺直叙的沉闷和缓慢,英日韩三语并行观感也很新鲜。苹果的剧一直都有贪多嚼不烂的问题,这部开局也明显埋下了不稳定因素,战争、民族主义、移民身份认同、女性意识、家族羁绊、职场商战、全球金融体系、时代变迁…想说的东西实在忒多了,不翻车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只要能兜住一半以上那都妥妥是神剧了……毒奶一下,希望后期别崩得太难看2333
人,其实就像柏青哥里的弹珠,被时代这个重力拉扯着,在命运调校过的钉子间来回碰撞,最后落入幸福或者不幸的深渊。
居住海外人会懂的对于身份的认同和自我思考
一开始以为是励志大女主年代成长史,李敏镐出来后画风逐渐变成霸道大佬爱上我和天降备胎为爱守候,多少有点玛丽苏了
三集看完,真心不错,虽然是闪回式的片段,但是完全可以理解,三代和一代的碰撞在闪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演员演技真好,第一集被小顺子的哭戏感染,金敏荷把青年顺子的懵懂天真演的惟妙惟肖,李敏镐完美诠释了汉秀的狠渣和深藏在心里的故事感,正如制作人所说两人真的有那种化学反应
寄生虫和鱿鱼之后,韩国文艺创作已经毋庸置疑的稳坐亚洲第一。
虽然李敏镐那条线确实玛丽苏,但是好在影调和叙事技法没有太掉价到偶像剧那个质感,希望不要烂。韩流冲击巨大,以至于流媒体愿意投钱拍韩国移民的故事,帮着韩国文化带流量。回想起清朝,曾经有中国移民赴美挖矿修铁路采矿,他们是中国第一代赴美移民,而这段历史比韩国移民史更早,却从未被严肃地影视化过,你可以说美狗根本不把华人移民当回事,但是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正视过这段历史。所以看这个剧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无限羡慕,冲着这个意义,我就要打五星。不过看到评论区里面还在吃着侯孝贤的老本时,只能感叹四字“故步自封”。
季末采访中一位老奶奶一边微笑着一边讲,中途闪过要泪涌的哭相,但又马上笑起来。她说我儿子现在也努力地工作,儿媳妇和孙子们都很好。啊~我想要成为那样的老奶奶,历经苦难但还是微笑面对生活。
站在媒体的对立面,如果这种时代三代成长剧只需要轻轻换皮追逐美国梦的话,那《一把青》和《血观音》应该拿无数个口碑爆炸,而不是默默无闻,对于“史诗” 的误解应该问过《教父》了吗?这应该是韩国的《悲情城市》,或许都算不上。
初次读到李敏金的原著就觉得很是惊艳,仅仅500页左右的篇幅;就能将三代人的梦想、感伤、遗憾、爱、悔恨、苦难紧紧地揉在一起,跨越了世代,超过了地理界限,去诉说那些感动也不可思议,残酷却又荡气回肠的故事。到了剧版,Soo Hugh的掌舵,郭老师如常散文诗般的呈现和全知泰的浓重风格,金英玉、Jimmi Simpson…它尽可能地集结了最强的力量来还原和创造她笔下史诗般的质感,让文本与成品互相成就。于是它也不仅仅只有重述,更决意大胆地跳脱出它的结构,将时间线打乱;专注一个历史事件,形成现在与过往的绝妙互文;埋下更多的线索,也架构更多的叙事世界。允许片刻伤感,深埋无穷希望;它是关于“时间”一首绝妙的诗,也是对“现在”最好的注解。
史诗级别的感观震撼!李敏镐展现了脱胎换骨的全新表演!! 看完第一集,震撼!太震撼了!!这是经历战乱颠沛流离,读遍世间冷暖的朝鲜侨民家庭四代人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前行的韩国史诗!也是对女性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能力的庆祝!所有演员精彩的表演、配乐和精美的摄影看得人眼花缭乱!热血澎湃!李敏镐饰演的高汉秀,亦正亦邪的帮派人物,极其克制内敛的表演颠覆以往。极具感染力!
单集质量参差不齐,第四集封神,其他集起起落落。即便如此,还是羡慕了,这样的国族悲喜,一粒尘一座山的故事,我们永远只能借着东亚另外两国的讲述来想象自身……
韩国版《人世间》
太羡慕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像这样把自己的故事庄重的、浓墨重彩的讲给世界听?
少女第一次尝到白米的味道,是母亲为出嫁即将去异国的女儿在市场艰难的要到了两碗白米,她想让女儿记住这块生养她的土地上长出稻米的味道。几十年后,少女成为了老妇人,在异国尝到了来自家乡的大米,和第一次一样落了泪。
喜欢女主不低头
The KK show安利。质感拔群。皮肤质感、语言、声音都做的一流。这不是韩国人的美国梦,这是一群失家之人,一个世纪寻找根系的史诗。不知道赵婷有没有在看。瞧啊,韩裔二三代移民已经在夺回语言了。最终看完感触:只拍8集,高能混剪感太重了,如果没看过原作小说,只看剧有极强的“预告片”感,为了“不无聊”,削弱了正叙的力量,导演的掌控力不行。很多段落能看出主创对原作过度自省自查部分在做有效改编,试图讲好“我们如何解除生而有责的重担,重获自由?”但太浅了,历史讲的不好,太多词在用嘴讲了,尤其是我最想看的白以撒受难和白诺亚自戕,还是没讲好。配合《意外的旅程》疑似有一种韩国人努力终于开花结果的积极面貌,还挺有趣。
一个女人在历史背景下的成长,年轻时候被日本人占据家园,年老了子孙还要因为韩日身份被不信任。在这个大背景下,女人背负着的不仅仅是女性身份,而是坚强、韧劲、不堪困扰的勇敢。另外看多了李敏镐霸道总裁的人设,于是人群中当他第一眼看见女主就霸道总裁上身,英雄救美,多少让我觉得玛丽苏了,紧接着他占据了女人的身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妥妥的渣男好吗?原来霸道总裁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