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你治愈我》上映后,除了收到一些正面的评价、表达被剧共情而感动、对剧中肯的有用的意见建议,(作为制片人,全部接纳!)也被朋友转发过来几篇针对主演的措辞非常主观刻薄、态度很不友好的文章。我需要代表出品方对于一些基本事实做一下说明。
第一,最早的后来被多家公号引用的某圈文章作者我不认识,但是那篇文章发出的第一时间,一位名字我比较熟悉的人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并且很不友好地对窦骁进行了评价。我第一时间收到了截图。我很纳闷我有他微信怎么我看不见,原来是屏蔽了我。
第二,这个人确实曾经是剧方的宣传,服务于窦骁所在的经纪公司,在拍摄期偶尔驻组,目前也确实已经离职,并且供职于那篇源文章发布的平台。除了屏蔽了我,那条朋友圈他也屏蔽了他的前任老板。
第三,他为什么要用那样的措辞攻击人和剧,我没办法猜测,但是他所说的并非是全部事实。我只想对于我所知晓的事实做些说明。
首先,从来没有一个剧方导演组、制片组的人对窦骁苗苗的演技、工作态度有过否定甚至是微词,窦骁确实是在另一位已签署意向的主演突然离组的情况下十分匆忙地接颜书仁这一角色的,这个角色对他来说非常陌生而有挑战,他甚至认为自己更适合陈一凡那个高智商低情商的角色,但窦骁以一个专业演员的素养和修养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拍摄期的变化性非常大,窦骁的中文读写是比一般演员慢的,但是他完成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台词,我们剧是收原声不是配音,还有多场高难度情绪跨度极大的戏,窦骁也完成得很好。剧组对他的评价非常好,绝不存在他自认是B角而情绪恶劣!
其次,【苗苗记不住台词造成拍摄延期】?苗苗唯一一次与剧组就拍摄产生的分歧是在“劝退意图报复社会的持刀人”那场夜戏,苗苗认为那场戏应该在一个没有灯光比较狭仄的空间拍才能表现出气氛的紧张感,但制片组那天晚上没有备选的转场,且导演组认为不需要强调氛围的可怕,担心那样会对黄金档观众有压力也不利于审查。最后维持了原计划拍了那场戏。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些都是对戏负责的工作态度,哪个狭隘的“剧方”会制止这种非常有必要的讨论呢?除此之外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所谓因苗苗记不住台词而延期的事件了!
第四,出于对当事人最后的尊重,我没有发出来你的那些对话截图,但是我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你在借助自己供职的公号“公报私仇”,希望你及你的平台都好自为之,对得起你口中所谓的“新闻伦理”。
第五,两位主演一直自爱自律零绯闻,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人品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但是他们毕竟是在明亮的台面上,阴暗处的诽谤,或多或少会对他们会有影响,我在力所能及之时,有必要做此说明。
《爱上你治愈我》只是刚刚上线两周,我相信少量的黑粉不足以影响一切,这部剧主题是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愤怒”和“原谅”“和自己真正和解!”的,对于真实世界里剧曾经发生过的所有磨难,我们都选择理解、尊重,并感谢窦骁、苗苗以及所有台前幕后的人为此付出过的超出你们本职工作的艰辛。祝大家都收获来自内心深处的治愈和幸福!
《爱上你治愈我》终于开播了,这部剧我等了整整一年!本身就对心理学感兴趣,去年看到预告片的时候特别惊喜,国内终于有一部心理治疗的职场剧了。
第一集开头有句旁白很扎心:你以为你恨的是他,其实恨的是懦弱的自己。这大概也击中了 不少失恋者的心声。精神上的创伤其实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又常常折磨着我们,所以大家都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可人生疾苦,可与人道只二三,那些憋闷致疾的苦楚,就需要心理医生来治疗。
像这种涉及精神科、心理科专业背景的职场剧,在剧情编排上,需要真实的调查以及大量的案例来获取资料,背后的工作量其实非常大;在主线人物设定和配角人物创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真实的情况,以免引起误导,另外一方面,也要符合观众的期待,使人物性格具备戏剧性。
当然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比起其他的偶像剧来说,年轻演员不仅要吃透剧本,掌握专业的术语,更要在现场进入情景,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身份,不然真的很容易被专业人员挑刺的哈哈哈。看到之前听一个精神科的实习医生说,老医生跟她们说,查房时要背靠墙,不要背对着病人,不然容易被攻击,手也不要插兜,病人会以为你手握利器想伤害他。这些只有经年累月在一线的老医师才懂的小细节,也对演员提了很高的要求。
说回剧本身,前两集看下来,主配角不仅演技在线,人物的戏剧设置也十分有看点。
窦骁饰演的男主颜书仁,颜值在线,温柔帅气,成熟又稳重,这种人光凭颜值都能迷倒一片。关键他还是思康医院年轻的精神科主治医生,专业技能过硬,处理各种疑难杂证,在与男二陈一凡吃饭时,像照顾弟弟一样特别暖心,这时候你觉得他是完美的医生,理想的对象。
但是在第一集的闪回中,能了解到八年前,他曾经深深伤害过女主,以“性格不合”提出分手,撇下了初恋女友。关键是他还不作任何解释,天呐!这不就是渣男吗?
后来女主回国了,也在同一家医院任职,颜书仁想重归于好。如果是身边朋友出现这种情况,我拼死都不让她复合,但是颜书仁的眼神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气质,总觉得有难言之隐,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女主孙树是由苗苗饰演的,身份是留学日本的心理治疗师,敏锐的洞察使她在和周一围饰演的Frank吃饭时,通过手指挠头的小细节,指出他要开始撒谎了。这一剧情的设置,一方面展示了她性格的直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她的敏锐和专业。
但是这个表面看起来坚强的姑娘,其实背负了很多。当年颜书仁的离开让孙树一直把自己对爱情的勇气给关闭了起来,伤痛久久无法治愈,所以在Frank求婚时,令她手足无措,因为放不下前男友而仓皇拒绝。
另外,孙树留学八年没有回国,也是基于她与母亲的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母亲林芝繁是心外科医生,疯狂工作的她很少关心女儿,孙树与父亲比较亲近,而导火索正是父亲的离世,当年林芝繁签署了放弃治疗,孙树无法接受母亲的做法而远走他乡。
孙树这一人物设定,既有剧情人物的立体感,也有与观众的共情,谁的心里没有一个一戳就痛的伤疤呢。
男二陈一凡是由身高188的彭冠英演的,这么高个子的东北汉子,在剧中竟然十分逗趣可爱。他在和颜书仁外出吃饭时,像个怪蜀黍一样到处盯着姑娘看,作为整形医生说是在看素材,揣摩怎么整形会令姑娘变的完美,这可能真的是整形医生的“职业病”吧哈哈哈哈。
生活中又像个处女座,会因为嫌弃酸把百香果扔掉,对待同事龟毛挑剔,但是专业素养非常高。这些精准的点,展示了编剧细腻的洞察,倒是很符合一个整形医生的设定,但又没有我们对医生刻板印象的无趣。
另外田护士呆萌搞笑担当,景然俏皮可爱与陈一凡表哥日常互怼,邹华与孙树的闺蜜情深,配角的性格设定为本剧增色不少。
潘虹、金士杰老戏骨加持,窦骁、苗苗、彭冠英青年演员演技在线,还有白客、周一围的出现是意外惊喜,发现他们不仅不缺喜剧天赋,正剧拿捏更是手到擒来。
先写到这里,期待医院里后面的剧情。
写在最后,是我最喜欢本剧的一句台词。
如何走出抑郁?
work well,live well,love well。
我想,这就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我囯目前的主要矛盾: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我囯影视业的主要矛盾:社会日益繁多的鲜活现实和不准拍不让播的约束之间的矛盾。
文|李不言
作者简介:文字走狗,电影门徒,理性党羽。
1
2018年夏,山东,一初中生为了铲除学业上的竞争者,13刀刺向同学。
2018年冬,湖南,一小学生因抽烟被母亲打骂,砍毙其母。
2019年春,沪上,一高中生与父母争执后,纵身从公路桥上一跃而下。
……
相关事件可以一直列下去。
我们能看到,即便在未成年人层面,极端和罪恶也层出不穷。而其他那些社会新闻版面上的成年人案件,血腥、诡谲、离奇的程度,当然更要以百倍计。
命案、凶手,是最极致的案例,但藏在普通人格里的恶,同样让人不寒而栗。比如,那位杀害至亲藏匿尸体潜逃两年的北大学生吴某某被捕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批对他百般吹捧的粉丝,他们赞扬他优秀的成绩,认为他是“清秀可爱的小哥哥”,希望和他做朋友。
——这个社会,太多的人病了。
2
目前,约有两亿中囯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多数病患是中青年人,这个社会的中坚。他们长时间处于焦虑、狂躁、失眠、神经衰弱的状态。
精神疾病,是时代的新风尚。是人们变脆弱了,还是社会变残忍了?
过去的中囯人,大多数时候都是顺民,他们相信“我这辈子就是操劳的命”,总能坚定地咬紧牙关,成为一只只被蒙上眼睛拉磨的驴子,接受“命定”的一无所有。
但是时代变了,那块布滑落了。在经济繁荣、信息爆炸、个性解放的多重效应下,我们已不再像老祖宗那样逆来顺受,“苟且地活着”了。
房产、医疗、教育、养老,是压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对青年来说,这个极度火热又极度冷酷的社会,更是令人窒息。学业、工作、生活的压力,都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甚至“一套房子”,也成了奢望。
但是在能接触到的精神养料中,我们甚至很难为自己的痛苦找到合理性或正常的缓解渠道。因为,我们的新闻、综艺、影视告诉你:你之外的世界欣欣向荣,大家都正撸起袖子加油干,而愤怒和委屈不过是无病呻吟。
梦想与现实,自由与束缚,对生活的想象与对生活的经历,这之间的落差,蚕食着曾经的天真和理想,并进而摧毁我们心灵上的理想国。
那些慢得下来的人变得犬儒,但慢不下来的灵魂过热,成为他人眼中的心理疾病患者,而最严重的,将自我燃烧,甚至烧毁他人。
3
有病要治。
而治病的第一步,是意识到病灶的存在,就个体而言,需要医生的帮助,就群体而言,需要文艺的开释。
然而不幸的是,在我们的文艺影视里,只有歌舞升平岁月静好,而那些月之暗面,要么根本不被允许出现,要么只是浮皮潦草的点缀。
那些疾病和病人,总在以令人心寒的方式存在着。他们是影视剧里的疯子符号,是法制新闻里的行凶者标签,是社交网络上的春药式谈资,但就不是病人。
从周树人胡适之一代开始,我们知道了,文艺作品是社会的治愈剂,它正视问题、表达疑虑,帮助大众完成心理层面的疏导和宣泄,去警示、去劝慰、去批判、去褒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伤口要怎么愈合?脓液要清理、腐肉要挖去,讲究的是对症下药、不畏痛楚,就是不能遮遮掩掩,不闻不问。
4
曾经,我们的影视作品并非像现在这样,对现实的病态视而不见。
十余年前,不仅有大量依据真实而恶劣的社会事件改编的犯罪剧,如《红蜘蛛》《中囯刑侦1号案》《大江东去》《征服》,还有那部深度解剖中囯人精神状态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那时候,病态的人被关注,被探讨,而非像现在这样只是被当成犯罪故事里的叙事工具。
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各种收紧、各种调整,涉案剧没有了,严肃历史剧没有了,反而是抗曰神剧和穿越剧、偶像剧、真人秀大行其道。
现如今的囯产影视剧,连故事发生地都要架空虚构,而主题和情节,则要为24字标语服务。
老大哥的铁腕和美丽新世界的娱乐到底,如两只手一起,蒙住了我们的双眼。
5
现实的阴沟是影视剧最肥沃的培育场。
英美日韩的创作者们从中获取原料,精心烹调,献上一份又一份带来生理和心理双重震撼的佳作。
而在我们这里,往往只是变成各式各样的404传说。
当然,在夹缝中,我们的影视工作者还没有彻底缴械,少数人还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们拍出了《天*zhu定》《我不是药神》《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最近还有两套根据真实社会新闻案件改编的华语剧集同期登场。呆湾拍出了《我们与恶的距离》,而大陆则诞生了一部《爱上你治愈我》,一个说恶,一个讲爱。
《恶的距离》以一个杀人案撑起一部作品,鞭辟入里;《治愈我》则以二十多个社会新闻案例攒成一部作品,谨小慎微。呆湾人明人不说暗话,在讲什么我们一目了然;而大陆人每句话都是谜语,拿着放大镜仔细推敲,才能看出这些小情节究竟对应了哪些真实事件。
但是不谨小慎微又怎么办呢?《上|瘾》《余|罪》会被禁,《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权力的游戏》必须是“洁本”,而哭诉“我们不是怪物”的蔡康永,依然被当成怪物。
6
一边是对于内容多样性的越来越强烈的需要,一边是对于敏感内容越来越强力的审|查以及对分|级|制的讳莫如深。
手握话筒的人有多急切渴望所谓的盛|世之象,他就有多清楚这种盛|世的虚浮和易碎。
高压时代里,年轻人愈发抑郁或颓丧。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为梦想拼搏的九九六,在大佬们的不断倡议下,成为一种变了味的邪恶美德。多样化,不得不臣服于同一个“忠囯梦”。而那些热衷于道出真相的声音,往往被剥夺了发言权。
可是,真实的压抑和病痛越是得不到正面的宣泄,社会的隐疾就会愈发严重,进而引发更多的躁动与溃烂。
然后,那只大手再继续加大力度,遮挡住更多的病灶,缠绕上更厚的纱布。这便进入了高压锅式的恶性循环。
也许正因如此,这明明是一个全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时代,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变得更理性。网络上随处见到的情绪发泄无一不说明,愤怒与痛苦,恶意与残忍,刹那间就能压垮脆弱的理智。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清教徒保守风气,孕育出了最昌盛的青楼业;美国大萧条年代的禁酒令,直接促成黑市和黑帮的空前壮大。
而这个高压锅时代熬煮出来的将会是什么?
编辑 |浪浪
排版 | 透纳
THE END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因为有窦骁去看得,看完8集,很惊喜,除了第一集节奏稍慢,作为观众有点难进入剧情,这剧其他都很棒,真真是良心剧。取材自真实案例,剧中的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影子,很有现实意义,剧本很好。病人的个案穿插在医生自己的故事中,剧情推进节奏让人很舒服。以心理咨询师为新颖的切入点,看芸芸众生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台词相当专业,让人有豁然开朗的通透感。演员演技也是可圈可点,不上星真的可惜了。窦骁演技我觉得可以说同辈演员中佼佼者了,颜书仁这么具有多面性的专业从业人员,表达得还是很准确(因为角色设定是个潜在抑郁症患者,有点表演比较收敛,让人感觉存在感不强也是正常的。后面剧情推进,表演渐入佳境),苗苗也让我惊喜。总之,这剧颜值演技剧情都是在线的,题材又新颖,有内涵,还有高级的人文情怀。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检验的,这个剧有受众的。拭目以待。[/cp]
很偶然地接触到这部剧,其实听着名字以为是烂俗的爱情片,压根不想看,但看到内容确实有点惊讶,有的时候你会感叹巧合,正好在自己对抗抑郁焦虑的这个阶段看到这部剧,或许是我的关注点就在这方面,所以比较敏感。
没有接触过这种程度的心理治疗,只是在医院看过好几位不同的医生,就简单谈谈对这部剧的看法吧。
对心理知识以及精神疾病的科普真的很有必要,尤其是在目前大众对这些知识的匮乏条件下。确诊后,我曾向身边的人暗示或者讨论过大家对抑郁症的看法,即使在985高校的研究生中,仍然还有许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仅仅凭借自己那错误的理解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压根无法理解这些东西,又何谈让他们来帮助你走出来呢?我得到反馈最多的是:你没有病,大家都有点抑郁焦虑,有什么心事说出来就好啦;那些精神科的医生大都自己有心理疾病,别去看了,说的不一定对;吃什么药,这种药副作用很大,吃了就停不下来......
所以其实本剧在一定程度上有扫盲的作用,但是同时,如果对这些疾病没有切身体会的人,只会觉得矫情和无趣,甚至会有更大的误解。
剧中精神科医生对心理科医生孙树说的话就可以看出,重度抑郁住院治疗,出院后社会会让病人孤立无援,康复的几率很小或者说复发的几率很大。就算是专业医生,也对精神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所以引起社会关注的道路依然很远。
精神科和心理医生都有病:关于这个说法,剧中也在灌输这个思想,只有经历过得人才能身体体会,也就是产生共情,然后帮助患者走出来。而且医生本身也是人,也会生病,只不过能用专业知识自己治愈,而且还能帮助他人。我接触的医生中有两个都非常暴躁,让我觉得我去医院就是一个错误,走出诊室我就开始哭,所以我觉得医生的自我成长和素养真的很重要,他们得能撑得住我们那些负面的、黑暗的情绪。
林教授说,抑郁症是一件极其损耗心力的疾病,不仅对于患者本身,而且对于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是。没错,看到颜书仁后面的样子应该能够体会,如果不能治愈,真的很可怕的。我感觉自己就像抱着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伤害身边的人,等你意识到之后,那种心理的愧疚和歉意会吞没你,让你更加不想和他们接触,宁愿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我完全能够体会颜书仁当时离开孙树和后面的离开自我治疗,我宁愿自己遍体鳞伤,我也不愿意消耗所爱之人的精力和心力,虽然这就是错误的做法,但是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我可能很难做到接受对方的陪伴和照料,因为我怕我总会消磨掉他们所有的耐心,然后带着伤离我而去,如果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也会被我带人这个圈子,我怕,所以我宁愿躲在这个黑洞里。
演员的演技很在线了,大多数演员都很棒,窦骁演得让我以为他真的病了。就是女主有的时候好像专业知识不在线,但是也可能是自己知道的太少,遇见的医生也不够多,毕竟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不是专业人员。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病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快治愈的,而且你很难保证自己什么时候复发。我还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得病,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好,吃着药的时候也会爆发,如果好了之后再复发怎么办,我好像忽然被宣告失去了拥有爱人和爱人的权利一样,很害怕,就想逃离,不想给所爱之人带来麻烦。我知道,我还没有好,所以这些情绪和想法不能当真,我出现了这些想法,但是我不当真,因为我生病了,我不能控制他们出现,但是我也不要做过多的思考。
整体来说,很良心的剧,当然槽点也是有的,但是怎么样让观众真正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害怕,心理知识和疾病的科普还任重而道远。
最后,给自己一点能量吧,或者多学习心理学,能够早日走出来。
我喜欢卡夫卡早期的短篇小说《判决》。写的是年轻商人格奥尔格写信告知朋友自己的婚约后,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对话,这篇小说被认为是卡夫卡自身境遇的写照。小说中格奥尔格与父亲进行着力量悬殊的对峙。父亲指责格奥尔格对待朋友的失礼和欺瞒,而在这之前格奥尔格却在信中努力寻找合适的措辞安抚敏感的朋友,乖戾、多疑、偏执、强势的父权形象在格奥尔格(或者说卡夫卡)身上留下的伤痕,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或作品)。作家本人游移不定的婚约和与父亲关系的交恶一直是围绕着他短暂天才一生的阴影。在小说结尾处,父亲大声地说:“——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格奥尔格则真的松手让自己落下水去了。
而另一个骇人的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钢琴教师埃里卡在成年之后依然受控于自己强势的母亲,生活的所有细节都被母亲掌控和限制,而她的感情世界终于因此而突变,在和瓦尔特的情欲关系中,全部在母亲那里备受压抑的情感被转化成一种几近扭曲的性欲望,而被加诸于瓦尔特身上彼此折磨互相凌辱直至最终的覆灭。
文艺作品强化了生活中的真实。但在这些有着强大戏剧张力的作品背后,却或许是暗藏在世间最令人不解的爱恨纠缠,因他们与父母有关,所以根本无解。
我一直都认为先于与爱人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
《爱上你治愈我》中,孙树虽自己也是一名心理医生,但也承受着原生家庭残缺的伤痛,无法原谅母亲在父亲病重时选择放弃治疗的决定,年幼时的她,因无力反抗几乎认定自己等同于与母亲的共谋。
少年变成大人,是将空的容器盛满。可苦涩大于甜美。他们变成和父亲母亲一模一样的中年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母亲)。他们复制他们的行为,他们试图修正与篡改他们,但终究有一部分无法改变,只得照单全收。他们因此不断缺乏爱,因饥渴而拼命索取,不满于已得到的,又害怕可能失去的。
这就是对少年的判决吧?
我上大学有一位好友A,那时候,我们常在一起谈论彼此的家庭。她的父亲少年时是空无一人的草原上的守夜人,归来却再也不发一言;母亲患病数年,与她精神相依却彼此折磨;她因电话那头漫长无尽的指责和病痛引发的狂躁而痛苦不堪。而我,在长久不睦的父母关系濒于崩溃的那一夜打给A,哭着问她,母亲出走,在年夜独自面对充满酒气和手捧大把安定药片的父亲,我究竟怎么做才能挽回这个家?在日记里,我悄悄叫我们脆弱共同体。我们越来越像,越来越将期待和希望放在陌生人身上,可也没什么办法挽留他们。陌生人走了,我们就会非常伤心。可伤心了,下一次还是会相信——陌生人或许还能带给我们一点希望。
不是你的错——健康的人们安慰着。可对于我们来说,即使我们没有错,也还是不能健康地生活,不能健康客观地看待生活。
再后来,我在A身上看到了她母亲的样子,我则变成了我的母亲。我下定决心再不联系。在可怕的控制欲和屈辱感之下,我看到的是我们各自的糟糕家庭在我们身上塑造的无法更改的命运。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最终达成了对生活的和解,林芝繁在病重期间终于通过一份提前写下的生前遗嘱得到了女儿的谅解,终归是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母亲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缺乏的是理解与原谅。
而我想起工作几年后,我终于从家里搬出来独居,在周末偶然的一次外出和父亲狭路相逢。我先发现了他。
他头发全白,腰和膝盖的旧疾让他走路很是费力,却还是狠狠踢开一块挡路的石头。他自己以前常慨叹英雄迟暮。我依然觉得这一刻来得太早。他发现我时照旧厌恶地打量,眼神百般挑剔和苛责。但我却猛然醒悟,怨恨原来和力量有关,当他已不复当年强壮,我甚至再也不放他在眼里。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著名的作品《秋日奏鸣曲》,母女对峙毫无退路。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然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原来那一刻与谅解无关,判决虽然不会失效,但少年终究还是长大了。
治愈系电视剧,男主的抑郁症被女主治好并且获得完美爱情,这部剧聚焦心理科医生和病患的故事,是我的菜~窦骁的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用心演绎,有爱情,也有生活,也有医患工作的辛酸……精彩,期待后续~
窦骁演技还可以,剧情一般般。
第一次看心理题材的电视剧,专业性挺足的,虽然流失掉一些娱乐性的东西,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剧的新鲜性。苗苗和窦骁都是实力派演员,演技非常棒!
看了声临其境,对窦骁挺有好感的,还可以的一部剧 三星观望。
心境不浮躁才能看完,会有很治愈很温暖的感觉
前三集有明显的叙事剪辑问题,后面渐入佳境。从内容来看,非常反映社会现实,无论是医患关系,还是不同心理与精神问题的患者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场景,所呈现的戏剧冲突皆非哗众取宠般极端巧合设计,剧情影射的真实案例背景足引起观众共鸣而引发社会反思讨论。另外,男主窦骁身为有抑郁症的精神科医生,在工作与生活间的挣扎矛盾与专业治愈的呈现,刻画生动形象真实可感,演技台词好评!女主气质卓然,清新知性,人设完美,台词还有改进空间。男二与一众演技好评的配角各司其职,非常棒的营造了整体叙事空间与人物关系。愿有更多关照现实生活的真诚作品,以艺术叙事与演绎之手段,用人性之光照亮生活暗面。
剧情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但窦骁颜值令我心动,给人超级温暖阳光的感觉!很喜欢了!
曹盾作品的风格就是偏意识流形态,镜头唯美,但叙事能力较弱。
心理医生题材,有点压抑,节奏忽快忽慢的,不过窦骁真的好帅。
剧还不错(窦骁英文说的太性感了),暂时三星观望。记录一下,4月17号九点整,评论560+,热门除了一个四星其他全是五星,这也太水了吧
看了半集还不错,窦骁算的上单眼皮帅哥了,最近喜欢这一型的,还是阳光运动系
国内很少有的关于抑郁症题材的片子,感觉片子里面演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发生,一些关于价值观理念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窦骁的演技很稳,说英语很苏
可以说节奏是完全稀烂的。但我好喜欢苗苗啊。
拍得太平了,不过国产剧有这样的议题值得鼓励
我是即将毕业的心理学硕士,男朋友是工作不久的精神科医生😂 在我看来,这剧里对精神疾病和心理治疗的一些科普还算靠谱,但是演员太出戏,都不像医生,尤其是整形大夫和他表妹俩人是什么沙雕人设啊!剧本身给3星,精神/心理题材再加1星~
有一种剧,你也不能说它很烂,但就是像白开水一样食之无味,说的就是这部了。
最喜欢的竟然是男一男二的日常
题材很有社会意义,鼓励一下。
刚看到孙坚那一集,明星看似光芒万丈,实则时常如履薄冰……这一趴真的很应该放在网络上给所有网民都看看
只有患上过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并接受过正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观众才可以看明白此剧有多么棒,多么专业,多么真实。王玲珑的原生家庭可以引发多少人的共鸣啊,苛刻要求,极力否定,造成了与母亲的激烈对抗和渴求认可的心理,造成了不成功即为失败的心理,对一个人的精神摧残是源源不尽的。看了三集,暂给五星,奉劝那些不懂的人别瞎评,免得贻笑大方。这部剧的故事皆取自真实案例,既详实又值得推敲,带着浅浅的科普性,就冲这求真务实的态度都该五星,看到剧中一个医疗组负责一位病人的认真劲,我是真的羡慕,但愿国内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