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授了课文《核舟记》,这枚明代的核舟主题为“大苏泛赤壁”,船头栩栩如生地刻着苏子、鲁直和佛印,课文内容勾起我再读苏子诗文的兴趣,周末偶然想起央视有一个关于东坡先生的纪录片《苏东坡》,于是欣然观之,并将纪录片中提到的相关诗文整理如下。
1.凌虚台记(节选)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2.狱中寄子由二首
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3.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黄州寒食帖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4.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5.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第1集“雪泥鸿爪”: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1037 眉山——1056 京城——1061 凤翔 · 凌虚台—— 1067 反对变法冒进,《上神宗皇帝书》——1071 杭州——《湖州谢上表》——1079 乌台诗案“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080 左迁黄州
第2集“一蓑烟雨”:
1080 黄州定慧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安国寺。——屋檐吊钱——马梦得,与东坡共患难(朋友能做到这份上真的是绝了),劝说徐君猷借东坡种地——1081 因仰慕白乐天而诞生的“东坡”和“东坡居士”。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翻墙到野外烤牛肉哈哈哈。
——黄冈,陈慥,字季常,河东狮吼气管炎。
——安国寺东坡饼。继连和尚被东坡讨吃的哈哈哈。
——沙湖买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爆哭啊啊啊,看纪录片竟然能哭成狗)
第3集“大江东去”:
1082 黄州“一词二赋”(原本熙宁元丰时期多写政论)——外放杭州,创作豪放派词(不为歌而写,写词以载道明志)——日本汤岛圣堂苏东坡讲堂——1082年七月十六,夜游赤壁,道士杨世昌——纳尔逊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文物,乔仲常《后赤壁赋图》,部分遗失——核雕陈素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词牌和这词真的绝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又一次爆哭,临江仙简直绝了!!!感谢不开门的家童!!!老徐很无奈很害怕哈哈哈哈。)
第4集“成竹在胸”:
《黄州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馆,曾在日本经历关东大地震——石压蛤蟆,蛇挂树梢(两个大佬的嘴炮哈哈哈,神仙吵架,来呀,互相伤害呀)——1082 米芾拜访在黄州的苏轼(当时米芾才30岁出头,算是非常年轻了。)《枯木怪石图》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1083年,又见王定国。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日爆哭,东坡的词太好哭了!!!)
——1084 调离黄州,与王安石在金陵相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回汴京与老友重聚,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第5集“千古遗爱”:
1085 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组阁,苏轼一年半内从犯官被提至三品大员,对王安石变法持继续中立态度“较量厉害,参用所长”。
——1087年,北宋对西夏吐蕃作战胜利,苏轼不赞成议和,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1089 杭州太守,18年前任杭州通判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监狱2万5千人,苏轼痛心却没有私放犯人的胆量,非常惭愧。
——佛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我苏又被套路了哈哈哈哈。黄冈遗爱亭。
——黄州瘟疫,苏轼向朋友巢谷求药方。
——1089 杭州太守,疏浚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又爆哭啊,李山老师说,任何事物只要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就变成了文化遗产QAQ)
——2000法国《世界报》评选1001-2000年的12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1091年,调离杭州,《八声甘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次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和挚友永别了)
第6集“南渡北归”:
——1091,调回汴京,任礼部尚书,高台后去世,哲宗重用革新派,章惇为宰相,苏轼被贬惠州,火烤羊脊骨(会让啃骨头的狗不高兴哈哈哈,子瞻好可爱23333)
——流放惠州,朝云陪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
惠州市朝云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被贬儋州,在去海南的路上和子由最后一次相遇(子由被贬往雷州)。
——唐代古琴“九霄环佩”。
——“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我苏神简直太可爱了哈哈哈)
——徽宗大赦,苏子病逝常州。逝世前3个月,途径镇江金山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每集爆哭,三州,既是功,也是业QAQ)
——蔡京上位,《元祐党籍碑》。
我对四川人杰地灵的固有印象主要来自于两个四川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邓小平。巧了,这两位蜀人还都是小地方出身。
一位是眉州市的读书人,另一位家境更贫寒些,直接便是农民出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彼此的领域里取得骄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地图炮,就好像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会说相声,所有的东北人都会跳大绳一样,四川不光出了邓小平、苏东坡,还出了郭沫若、李宗吾、郭敬明呐。其中尤以郭四少为一时豪杰。
为何如此说,因为单以创作收入方面而言,郭四少可说是远远将郭沫若、李宗吾甩在后面。就算文章可换羊肉的苏东坡,说到捞金之能,也要差了郭四少一射之地了。
虽然郭四少并非什么资优生,难比苏东坡两榜进士出身,也只曾在富顺二中就读,并非蜀光中学这等名校的学生,但无论是何年代,看《小时代》的人,总比读《理想国》的多不是么。
况且虽然苏东坡说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想来苏东坡在黄州东坡的蜗居怕不比郭四少家新建那个可以比肩泳池的浴缸大多少,或说此事尔从何得知,个人表示,我爱纪录片。
说到刚刚看完的纪录片《苏东坡》,真的是有太多太多槽要吐了。论及拍人物的纪录片,以自家揣度,大抵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资料太少,二是资料过多。
前者比如我们要拍一部有关介子推的纪录片,资料的数量可以想见,倒是后人对介子推的花式消费可以拍上十集八集都毫不费力。后者,比如我们要拍苏东坡,那么,就要面临资料太多的难题了,比资料太多难以取舍更令人纠结的,是太多珠玉于前的问题。
比如大家熟知的《苏东坡传》,伪文字工作者如我觉得,如果有朝一日自家的写作水平能达到这般境界,真是要欢喜无限了。好吧,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梦话休谈,再说回纪录片。
做为一部由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出品的纪录片,光看看制作方的阵容,就可以想见,此片值得一看,但此片怕也有不少槽点在其间。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自家上述的偏见。
在一部只有六集的纪录片中,有地方政府宣传黄州市的私心,也有央视惯走的大气路线,有黄冈市政府的宣传方案,也有各路学者在每一集中如地方台广告一般频率的密集打卡式出现。
一干文化大V纷纷畅谈对苏东坡多彩人生的所思所感,再混以世界各国人士对苏东坡的感观访谈,这种大而全的路数个人很怀疑是央视的固有风格。
在极力向大家证明,苏东坡是黄州的也是世界的之余,先别管四川人民干不干,起码这部片子在知乎上被网友讽为“世界人民眼中的苏东坡”这事,真的不冤。
上面可说是自家对于此片负面观感的总结段,本着“先苦后甜”的精神,后面自有一大片如软文一般的称赞之言,我们还是先说完缺点再说优点。
首先说,对于有轻微密集恐惧症的个人而言,最难以接受者,是每集中有如走马灯一般出现的各路专家学者,从感观上说,看的出整部片子原想主打唯美主义风格,画面的处理,光影的设计,都经常让人有静观一幅行动的山水画卷之感。
但是,但是,引句不太适用的正版鲁迅先生名言,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老实说,这部片子最让人叹息,或者觉得辣眼者,是形形色色各种嘉宾的你方说罢我登场,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纪录片,生生要搞成一个百家讲坛群口版。
那个,我能理解一个地方电视台请到如此多大V讲苏东坡有多么了不起,何等不易,但是啊但是,对于方方面面观众而言,刚刚享受了几分钟美景,便总铿然出现一张某学者或专家的脸,向你娓娓而谈他对苏东坡的研究创见这事儿,真的很让人有违合感。
不客气的说,每集片子中专家出场时间怕要大大高于那些展示苏东坡生平的时间。让一干曾被习惯在广告里插播剧情的国产剧深深伤害过的观众们,总想起类似国产剧《深夜食堂》那种广告IP剧。
虽然,大家都承认,能请到叶嘉莹、余光中老先生这等大家,的确令人惊喜和意外。可想而知,除了央视外,怕也没几家电视台能做到这一点。其余如上过百家讲坛的那几位北师大教授,我们也可以认为央视是给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多些露脸机会,营造双赢局面。
但是,其余那些位轮番出现却让人记不住姓名的多位黄州市苏东坡研究员,你们真的不是借此机会蹭红毯的吗?我想一定不是的,大家一定只是要表现下自家对苏东坡的热爱而已。而我辈观众也是借助此片方才得知,这世上有如许多研究苏东坡的协会、研究会。看起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真是水草丰美,大有可为。
略嫌夸张的说,虽然苏东坡在黄州时穷困度日,但他身后却养活了当地不计其数的研究者,在此方面几与另一位大神曹雪芹比肩了。
好吧,我承认,上面的话有多处都失之刻薄了,可是从一名普通观众的角度说,做为一部讲述人物的记录片,能不能表现讲述人物的镜头多一点,嘉宾特写少一点呢?
再比如说,能不能各位教授们少出几次镜,或每次发表个人看法时只给上几秒钟的镜头,后面只播音,不配像,将画面换成与苏东坡有关的内容,而非让摄像机一直对着各位学者拍个不停,以免让观众们一部片子看完,记的最清楚的倒是学者们那几张脸。可好?
当然,做为一部讲述一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拍摄工作之难,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已经众多高峰耸立,无数先人更是用自己的作品立起一座座丰碑了,身为后来者,肿么破。答案么,不好说,不好说,只能自己努力去了。这部片子的制作方也的确有够努力的了。在此也要把优点说上一说。
首先说,视角选择的比较独特,不是例行那种从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讲起,不是没得讲,比如坡仙打小就要学习范滂,而是不去讲。片子从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做为切入点,用6集的内容讲完了他的一生,体现苏东坡人生经历的画面虽然有限,但制作精美,令人想一看再看,看到最后一集时更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可见出品方还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
再比如,除了讲述角度的独特,在每集里世界人民谈东坡的环节中,也的确给观众们带来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东东。无论是日本人民对于东坡书法的热爱,还是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苏东坡获选。甚或是旧金山教堂中一群美国人合唱的明月几时有之歌,都让人觉得可惊可叹。毕竟喜欢看纪录片的人,大都是想从片中学到一些新知识的,如果一部片子中所说所讲都是一早知道的,纯属浪费时间了。
片中尤其有关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购买《后赤壁赋》手卷一段,更令人感慨。当我看到那位美国学者武丽生坚持不买宋徽宗的花鸟画而要买《后赤壁赋》时认真表示,它就不应该是一副漂亮的画那段时。说实话,我感到非常惭愧。我想很多中国人可能都达不到这种认知高度,当然你可以说那是一位研究汉学的专家。但我们国人自己都没看到的那些美好被一个美国人看到了,这一点还是有些让人惭愧的。
再来,非常难得的,整部纪录片通篇看下来在内容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硬伤。此处所说的内容,大者如庭院风格、人物服装,小处如香炉式样、家具款式,基本都经得起推敲。
比如剧中没有盖碗茶,演员们也没错穿明朝人的衣裳。虽然朝云的衣服有点像唐朝妇女的衣服,但好在大错误没出,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很能称得上是良心之作了。
当然,此片除上述个人所说内容,还有许多、若干、无数优点,在此方面,出品方先期投放市场的海量软文已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过详尽的说明,珠玉在前,自家这点子覆瓮之见自不便多言。
其实,光是在市场推广方面,便可以看出,出品方是下了很大力气,想搞出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来的。这一点,光看纪录片播映之前,又是宣传片,又是抢占各种地方新闻,声势之广,排场之大,在近年来的纪录片宣传方面真真算是极少见的了。
但正如北京这边“书香北京”活动再是搞的如火如荼,现实是首都图书馆里连个自习室都没有一般。同样的,重外在轻内容,重外表轻实质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只不过,毕竟纪录片和房子不一样,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炒的。于是如果观众先看过宣传片再看正片,总不免油然一种“期望很高,原来也不过如此”之感。甚至有人悲愤的表示,我袜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好吧,同学,有话好好说,天冷,先穿上别冻着。此片虽有功有过,且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或者说,这是一部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纪录片,有渴望突破既往的野心,也有地方政府宣传的私心,有破陈腐旧套的行动,也有想多面逢源的贪念。以上种种,汇聚一处,便成就了这样一部优点、缺点同样突出的纪录片。
最后再照例发表一番免责宣言,我的偶像李老先生早就表示过,上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个人认真表示,我就是那个成天说风凉话,写口水文的下士。
因为李老先生还说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么。翻成白话文就是越不懂的越敢说,比如不才区区在下本人我。所以以上个人观点,都不必参考,只供一笑。另外,说我的偶像是李宇春的自己面壁去!!
昨天听了戴建业老师讲了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学学到这首词时,我还未经世事,只能注意到课后的背诵全文,以及标记的重要字词作为考点。巨大的课业压力,让老师也没有时间表达出她对这首词的感受,而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这种词句时,更多是靠课后的译文去理解词的含义,那时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概都被理解为,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一切如常。
直到在社会中暗卷沉浮之后,在某一个晴朗的冬天午后,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想起来这些年的得失,突然苏轼的这句词从记忆跳了出来,原来如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6集的纪录片拍的十分精巧,它通过时间和事件的叙事,回顾了苏轼的一生。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讲解赤壁赋时的场景。
《前赤壁赋》是我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我也曾想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到底时怎样开阔的场面,一叶扁舟,万顷茫然,这样巧妙的对比就像电影镜头先对准了一个乒乓球,然后逐渐拉远拉远,直至俯瞰整个大陆,海洋和地球。
在纪录片中,苏轼和几位友人驾驶一叶小舟,在月光皎洁的江面上泛舟而行,友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有限发出了感慨,而苏轼却在以水和月相比,盈亏圆缺,却丝毫不少,丝毫不多,但是,人们却永远无法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有个道理永远不变,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丝毫不能取。让我们沉浸在这山色之中,沉浸在自然之中,听到湖水荡漾的声音,看到月色在江面上洒下的斑斑点点,这是造物者无尽藏,也是我们一起享受的每一刻。
我们当下总是被卷入无限的竞争,有时竞争并不因为资源的匮乏,而是人们的内心被假设到了某种场景下,好像总是害怕落后担心掉队,不知道是否还有朋友能在这无尽的竞争中能突然想起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让你看开一点的古诗词,能体会到曾经我们学习过的不仅仅是译文和全文背诵,而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哲学。
曾听一个教授谈起相遇的不易。他说,我们身处在一个纵横皆可追溯的时空当中,中华文明向上可追五千年,地球幅员绵延能至5.1亿平方公里,可此时,我们被无数偶然送至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个讲堂之中,这是多么奇妙而珍贵的缘分啊。那时的我听着身边人赞同或不屑的声音,沉默而附和地笑着,思绪却悄悄飘了很远很远。
世人皆知缘分是一种奇妙而珍贵的东西,可似乎不曾听过有谁说起,其实它还是那样不讲道理。
与教授的“奇妙论”不同,我只觉得这世界太大、存在太久了,仿佛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都早已在前人身上发生过无数次,人们比肩接踵地为同样的事欢呼雀跃,也如出一辙地犯同样的错误。太阳底下无新事,似乎不会有什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笛安就曾用一个漂亮的比喻揭开世界的本质,她说世界是一本字典,我们的每种情绪都已经被收录其中、只待际遇到来时被翻阅查用。于是我们在别离时痛哭流涕、在久别重逢时张开双臂拥抱亲友,真情实感和理所当然,谁都拎不清各占多大比例。我尚显单薄的人生阅历中就极少有真切动情的瞬间,可读到这个句子时,那被击中的感觉足够人一生铭记。
同样见之难忘的文字只有一篇,便是高中课本上那被无数学子恨之入骨的《赤壁赋》。
犹记初读《赤壁赋》的体验,15岁的我坐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也坐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光正中心,从“壬戌之秋”开始,一点一点挺直了背脊、一点一点由眼神闲泛变得目不转睛,当神思随东方既白跳转至空白的书页时,我才恍然记起自己姓甚名谁、年方几何,竟是端坐于教室,而非醉倒在那叶载满灵气的一叶扁舟。
岸芷汀兰,光风霁月。这两个词忽然出现在脑海,被尚不能回过神的我反复咀嚼了很久很久。
后来我誊了一整篇《苏东坡突围》贴在课桌,将关于东坡的传记一读再读,仔细翻阅乌台诗案的始末,也会在老师读出“以往不谏”时轻轻在心底跟一句,是“以往可谏”。我终于找到了世界这本字典不曾收录的内容:他是前尘古人,却永远不会再有能够模仿他的“来者”。敬酒饮得,罚酒亦饮得;桃花知我,白骨更知我。我总会因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而升腾起难以排遣的怅惘,我见青山多妩媚,可那座青山却永远停留在历史泛黄的画卷中,不会听到、无法知晓你经年缠绕的仰慕,更不可能微笑着应一声,“见你如是。”
我们身处在纵横交错的时空当中,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被缘分囿于原地动弹不得。都说缘分应随不应攀,可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遇到值得攀的缘分便背起行囊翻山过海,未尝不是另一种幸运。因有些缘分啊,是注定攀也攀不得的,就像偶遇这相隔千年时光的散仙,他只拂袖飘然去,留你于原地,一次次梦到那年东栏新雪时,曾绽放在他笔下的梅花。
多想与你点一盏红灯,轻摇着桂棹兰桨泛舟西湖之上,我们泛泛聊些曾走过的春秋、人生中每个细小涟漪的缘由,于最动情时刻相对把盏、将杯中欢欣浓愁尽数饮下。我会唱起歌,唱予怀渺渺,也唱只存在于理想中的美人。非要同你扔掉船桨、醉卧船舱,任一叶小舟随水漂流,方才算得上尽兴过一回。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当那如泣如诉的的旋律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东坡,我还将站在千年后思念你。
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挺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诗词。背了就背了,也不是太晓得意思,背的最多的是李白,背的最熟的是苏轼。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谁的诗词我都不太懂,纯粹是背了。
后来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总算是勉强脱离文盲的行列,在积累中也品出了点诗词的味道。身边的小姐妹们大多喜欢李清照,她柔婉华美的辞藻。我却独独喜欢苏轼,他豪放豁达的气质和包罗万象的诗词,每一篇都让我深深着迷。
上高中了,我开始了别样的“追星”,只不过我追的星比我周围的同学们大了个千把年。我还是爱苏轼,越来越爱。
苏东坡突围,苏东坡传,苏东坡诗词鉴赏…看了不少,吸纳百家,对于苏东坡无非十二个字:为政实事求是,为人平易忘机。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都逃不掉对功名的求索,在做官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李白再放荡不羁,也忍不住四处漫游寻入仕途,甚至连婚姻都是为了实现功名,当然他最后的确是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不过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他的政治才干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私下认为是不太好的,他是个浪漫的人,为官可不是靠写飘逸之诗就能成的。杜甫个苦哈哈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一辈子想为朝廷消肿,一辈子都造业,因为当的官太小,有没有才干我也不知道,私下认为也是没有的,他这人呃怎么说,反正不像是很牛逼的样子,要不然至于追着皇帝跑了一辈子,啥玩意都做不出来,生活恨不得都混不下去。有诗才罢了。而苏轼,他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了很多实事,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没有不惠及百姓的。他的政治观念也很明确,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他不完全否认,但又不很认同。所以司马光王安石两边都不讨好,被打击也没个后台顶一顶。
不过这也是我赞赏的一点,不盲从很清醒。即使他在政治漩涡里几次挣扎,从未变过初心。
这种人总是比较难过的,幸而苏轼是个够运的人,他乌台诗案大难不死,不管被贬到哪里总有人相随相伴,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看纪录片的时候,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话让我不禁莞尔:我要是出去旅游,不愿跟李白一块儿,他这人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一起,他这人太苦哈哈了没意思。苏轼最合适,他幽默不失深沉,旅途中会是最好的伙伴。我看着余先生一本正经的脸,觉得他好可爱,跟苏轼一样可爱,这就是苏轼,他的魅力。
关于苏轼的轶事有很多,纪录片里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能展现苏轼性格的说了些,简短的几句话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得不说的是bgm配的好,搞事情的bgm很轻快,说事情的bgm很有感染力。
纪录片有六集,每一集的名字都选自苏轼的诗词,基本上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选的诗词。片中根据诗词选景,旁白清雅略低沉的女声非常好听,好几首诗听得我不禁泪湿眼眶。
本片请了很多名家做解说,也寻访了很多关于苏轼的古玩,看得出很下功夫。名家解说中以康教授为主,说得比较浅,但是好懂。其实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多说一些,说深一些。当然,纪录片要有普适应,这样也可以。
总而言之,意境、诗词、解说、旁白,我认为都是趋于完美了。内容上稍有欠缺,还可以更充实一些,不过只要是讲我男神我就开心,最爱苏轼了!
天生爱豆
请叫我杰克 · 苏 · 东坡 · 傲天 · 焦裕 · 禄。我热爱生活,基友众多,上能侍君,下能亲民,写诗绘画,种田锄草,无所不通。不爽了喝酒睡觉,爽了就淋雨感冒。最爱吃饼和肉,还是乖巧厨男一枚哦:)
旁白小姐姐的声音真有味道
剧情简介写得很精准,“以黄州四年为主线,观照其一生心路历程”。换言之,本片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什么样的苏东坡”,着眼点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而在于其人其心本身。背景音乐、动画做得很不错。但为了展示世界范围影响,引入专家过多过散,黄州之外稍显单薄,这些都是不足。
cctv很久很久终于放了人文记录片……记不清已经放了多久的荒野动物……谢天谢地换题材了……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但遗憾重点说了黄州 别的浮光掠影 一笔带过,作为迷妹 万分不甘心啊……
东坡 山谷 味增 酱油
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工程师、地方官......苏轼的一生不断探索生活之美,以物养人,以人养物。
千年一次打开纪录片频道,正播放第一集。手边正在写他的几段戏,所以看到知杂南庑,野火东坡,月白赤壁,乃至各种饮食,倍感亲切。只要东坡,怎样都好,唯一不满,为什么只有六集,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坡的演员真是清荣俊逸,不过强行漂瘦了一大圈。余光中老师、田晓菲老师是惊喜。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呜嗷嗷 好想把采访素材要过来细品
这已经是很好的下酒佳品了,今晚吹空调喝白酒吃冬笋一气儿看完了。虽然篇幅太短内容有限且过于突出黄州,但尽可能的国际视角、部分取景的美、冬季、我熟悉的几位师长出镜,特别是老冷的声音和赵老师的酒窝,还是令我感到一丝久违的古意。
谈得比较浅,但是画面超级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真是妙龄尤物。想去惠州看看朝云墓。
专家切换的太频繁密集了 倒是看到孙教授了 中间穿插诗词有的不是时间线的有些乱 不过取贬谪这一段来讲真心好 毕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挺可爱的纪录片,苏东坡真是个妙人
挺好的片子啊,不知道为啥有些豆瓣文青咋那么挑嘴。看到第四集,东坡与柔奴的对话处,哭了。quote: 东坡问柔奴,你咋那么开心呀?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效果尚可。访人不少,对谈甚浅显,似是拍给海外观众看的中华文化普及片。
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我更觉得是释然。到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佛学思想融合,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已有成仙之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释怀了。观照苏公一生历程,每逢坎坷事,心中总是默念想起《定风波》几句,借以自勉。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往后千年再也没有。陈寅恪言“中国文化之盛,造极于赵宋之时”,私以为然。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