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怀念年少,憧憬未来的毕业季当下,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看到很多的共鸣。酒吧里Casey穿着体面的有领带的衣服和美女聊天,美女Nicole说:“大家上了大学都有改变。”看到这里就情不禁想到,身边有同学开始穿休闲皮鞋,穿毛衣搭立领衣服,开始从休闲服向正装转变。更早的说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有人开始为未来工作计划,第一次穿正装,第一次化妆,装成上班族面试。以前主要看这样两个年龄层的美国电影,一是为了工作奋斗的苦逼上班族,一是活力十足的高中大学生。这部电影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美国电影关于这两者的过渡。
Nicole告诉Casey说最后的假期要去南美等地旅游,而当听到Casey想要利用自己最后的一个假期去实习时候,她表示难以理解。Casey说我们应该开始人生之路了。这样的矛盾也充斥着我们的大四生活,到底是应该利用最后的自由时光去旅游还是去为未来充电,谋求更高的发展。大四对我来说就是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复习公考,很是正规的道路。看到有的朋友去西藏住了一年,也会悄悄地心生羡慕,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始终没有勇气走起,地图对我来说只是挂在墙上的装饰物。Casey和Miller吵架时候,Miller说:“你就应该把你最好的年华浪费在办公室里,穿一身正装为别人工作。”Casey说:“这叫成熟,你怎么不明白呢?”我不知道这样的矛盾会在多少个年轻人心中产生,是前途,是自由?走上一条大家都认为正确的道路,过上很多人羡慕的生活,就是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是别人帮自己选的,不是心中想的,最可怕的是心中想什么也不知道。
友情在长大后变得岌岌可危。走上了不同的生活轨迹之后,曾经交心的好朋友可能在某一天会连生活境况都不知道。Casey和Miller多少次自责对Jeffrey的困难都不清楚。朋友长大后联系渐少,见面时候总是假装着很熟络,但是话题却越来越少。很早时候就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有个朋友说:“妈妈现在的好朋友不是读书时候感情最好的,是现在生活最接近的。”友情少不了联系,联系离不开生活的相似。
电影开始我以为是要讲述一个心有梦想的年轻人如何经过一次聚会看清自己的梦想,并让自己的老爸改变故事。接着我以为是一部讲诉成长、友情的电影。最后我发现它是年轻版的《宿醉》,把结婚换成面试,同样的叙事手法和搞笑夸张的剧情,也许结局还暗示有第二部。但还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
青春版的宿醉,倒是将第三部已丧失的宿醉的核心继承了下来。故事的主角chen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核心人物,转变太过急剧和不自然是硬伤,而凯西和米勒的角色的转变更有迹可循,核心主旨和其他很多美式青春片中展现的一样——永远不放弃对感兴趣事物的追寻,不管是学业还是疯狂。最后吐槽一下电影中出现的姐妹会,这种脑残机构是在向中世纪的天主教的人格控制和群体性打鸡血致敬?就跟60年代的嬉皮士,相当多连毛泽东是谁都不知道就穿个印了毛画像的褂子,纯粹为了叛逆而叛逆。
我记得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bar里搭讪姑娘,朋友对我说 it's your turn, no one knows you, so now or never.
出奇地顺利,谈笑风生,她似乎还笑到拍我的腿。然后我问姑娘, where do you live?
她说 i live with my boyfriend, near the university.
我笑着抿了口啤酒,再寒暄了几句,说 i think it's time i gotta go,really nice meeting you. 然后拉着朋友走了。
还有音乐节,早上4,5点在停车场的party,所有人喝多的情况下,我作为亚洲人很受瞩目。好多姑娘向我搭讪,一个白俄姑娘问我来自哪里,
我说i'm from Poland!
no you're from Singapore!
我当然说no i'm from Shanghai!
i love Singapore! i love you!
后来她再问我有水么,我把装着伏特加的矿泉水瓶递给了她,她喷我一身,其他朋友起哄过来,说kiss kiss kiss!
然后,
然后就kiss了。
想想erasmus的时候真开心。
回来之后又在上海去了两三个月的酒吧,然后就再也不去了,因为,在上海混酒吧的女人全是傻逼加滥发。
这也是因为文化差异,舶来品变了味了。
----------------------------------------------------------------
其实国内有些酒吧还不错啦
这次5月份从巴西回来 很认真地又去了几个月的酒吧
只是在上海多是和朋友一起玩,在国外都是一起和朋友去打猎。
never stop drinking!!!!!!!
14.11.12
————————————————
一晃又是几年,我都25岁了,都他妈老逼了。
21岁时 出山
22岁时 摸索前进
23岁时 打遍天下无敌手,泡遍天下各种妞
24岁时 沉淀
25岁时 为下一个目标奋斗,2016是我的元年。
2016.2.2
————————————————
现在已经不去酒吧了,认为去酒吧的机会成本已经大于去酒吧的快乐。
21岁末的时候开始去酒吧,现在是26岁末了。人生确实如此变化着。
有时也会回想起以前的风光事迹,那时候不赚钱、不读书、不弹琴,一心只想着认识姑娘。
现在想法多了,反而难以达成了。
2017.12.16
大胆的成分比有趣的成分多好多
考完试看超级减压
糟糕的翻译,类型片
Teller是个话唠吗。名字起的这样也没办法了。
这部宣扬“即时行乐、找回自我、自由至上”思想的校园青春性喜剧基本照搬了“宿醉”的模式,给人只是似曾相识的山寨复刻版之感,如果不计较片中人物各种犯二与大秀智商下限的话,其实还算一部不错的体验美式校园风情的猎奇片。★★★
虽然用脚丫子都能想到结局,但还是笑得挺开心的
看着玩还行
可以给4星的,但是结尾段两男主热吻,直接扣到2星。太恶心,接受不了。
大学生版的宿醉
和宿醉一个桥段,全剧有些喜感,但是并不搞笑。
还可以,Sarah Wright笑起来挺诱人。有时间要看看《宿醉》。
炸天
大学嗨爆生活可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
比较差的青春胡乱剧 不够乱不够疯应该是NC16 不是R级吧。尺度不够精彩。
泰迪熊那段略过头了吧。。。其他就还 蛮好笑的。。。
中规中矩,比一般的同类型要好
价值观混乱的蠢电影。力量之塔一路喝上去的几个小游戏可以借鉴下,其余无甚可观。
2——绝对是一种生产力!不信你看看美国的青春片,到处流窜着的二逼脑残青年、每每突破你的生理下限之举,但是你再瞧瞧人家米国的势力 →_→
亚洲人在美国电影的典型表现
青春版的宿醉.PS,外国的春假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