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之路》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伟大的画家勃鲁盖尔创作,他借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影片《磨坊与十字架》以实景剧的形式还原并解读了画作《受难之路》创作全过程。其中剧中剧还原画家经历的真实故事,全程几乎没有对白,给观众极大的感受与解读空间;而在画家和油画收藏家作以问答形式拆解画作空间布局的巧思、虚化主题的心机、各中形象的指代等背后故事过程中,剧中剧演员呈静止姿态呼应画作中的位置,让画家的解读更加直观立体。
~剧中剧开演~
夜,未央。鬼魅般的两个人举着火把,在森林中寻找着某种的回应。其中一人掏出匕首,在一棵树上划下了一个“十”字。而林深处一个披着黑斗篷的人游荡着。
尼德兰低地平原笼罩的晨雾深处,一队西班牙红衣骑兵徐徐踏来【兵戈铁马与乡野田间,这一对不搭元素的碰撞,只浅尝即止的一笔,便让画作的故事线充满悬念】。
当年轻爱人还在回味昨夜温存,磨坊主老夫妻已经推攮着起床。被踢醒的仆人也无抱怨,只咚咚地踏着木梯攀上磨坊顶,启动风车【风轮转动,光影流动,冥冥中四季节奏】。
【从山顶风车铺设全景,仅一帧俯视镜头就交代清楚了所演绎故事是架设于农村生活环境之中的,同时也引导了观众对空间位置的感受力,令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画家亲吻妻儿后挟着画本出门。影片将画家一角还原到剧中剧故事中,更加具有真实感。【画家小儿子用胳肢窝啪啪游的情节大可猜测是对画家“高产”的双关调侃。】
工人滚着轱辘;马夫将马从马厩中赶出;年轻夫妻简单早餐后一同去放牛;商贩兜售着面包……人们向户外汇聚,这是农户们为赚取面包而务实劳作的普通一天。
而这样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被突然而出的骑兵们打破。骑兵们围住一年轻男人,一通鞭挞和毒打之后,他们将奄奄一息的男人背负木轱辘、架在高高的伐木上曝尸。
骑兵们施暴过程中竟无人敢言,唯有那可怜男人的妻子默默哭泣。伐木架上的男人的血腥味引来乌鸦盘旋不断【曾经森林里生命力最旺盛的树木成了见证死亡的枯槁。】
~剧中剧暂停~
“安特卫普公民”兼“斯克拉·卡里塔蒂斯成员”的油画收藏家和“通过画来讲故事”欲“记录所有人、所有事”的画家登场。二人的共同点是,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西班牙残暴专制的愤恨。
画家拆解画作:
“像蜘蛛一样构图”
“今天早上我看见了一只蜘蛛,我要像它织网一样,首先找到一个立足点,我们的救世主就站在这,像仁慈的雨一样。这是我网的中心、这些事件发生的中心”。
“要隐藏最重要的”
画家在画布的几何中心上画了耶稣受难的故事,出于画作流世考虑,画家用一群人对其掩护,同时通过画中众人一致性目光将关注点引离耶稣,从而中心主题。
“上帝在云端眺望”
画作上方是建在岩石上的磨坊,绕着磨坊的旋梯,所有人行走在生死之间。磨坊主站在坊顶向下观察着一切。在画中磨坊主指代了上帝,他在天堂磨出生命和命运的面包。
“生命/命运的面包”
磨坊正下方是兜售面包的商贩,他的面包总是无法让人感到足够。人们感恩让生命繁衍不息的食粮,世世代代一边为赚取面包劳作,一边憧憬着那个有吃不完面包的天堂。
“生命与死亡之圈”
磨坊所在岩体的左边是由城墙围成的城镇,这是生命之圈;在它旁边是生命之树,上面是新生的叶子。在画布垂直对称侧的黑色圆圈由围观在一起看处决的人组成,那是死亡之圈;在它旁边是死亡之树,它的下面埋着一匹马的骨头。
~剧中剧继续~
剧中,画家的妻子做着繁重琐碎的家务,但她笑容依然,那是孩子带给她的欢乐与满足。她诞下小彼得时,充满了母性之光,画家曾以她为上帝之母的原型创作过《玛基的崇拜》。
而另一位老母亲则满面愁容。她的儿子,那个在教堂广场表达改革想法、宣扬真理的年轻人,昨晚被捕了。而逮捕他的正是昨天白天还曾为他欢呼的士兵。
“我是来向世间放火的,我们有能力控制命运之火,用我们的手”他说。可人们早已习惯了顺从,任由被决定生死。所以那些昨天还热情倾听者却在这个早上辱骂他。
~剧中剧暂停~
画家画外音:“画布的正下方是受指责人的母亲和朋友。”这位母亲与《玛基的崇拜》中的母亲拥有一样的姿势,“她是三十年后的玛基”,她却因为儿子被捕而“彻底摧毁了”。
~剧中剧继续~
被指责的青年头戴荆棘编作的冠冕、赤裸上身,被红衣骑兵当众鞭打。然后他背负十字架,与囚车上的两个犯人被拉去死亡之圈行刑。小镇居民追随着行刑队伍去围观。
当围观行刑的队伍走到磨坊正下方时,背负十字架的人脆弱到无法推动十字架。红衣骑兵把人群中一个叫西蒙的人从他老婆以斯身边带走去帮忙抬十字架。
~剧中剧暂停~
许是背负十字架人的脆弱又或许是西蒙的苦苦哀求让油画收藏家愤怒,他对画家说“他们羞辱我们的身体、败坏我们的灵魂,也就是羞辱了上帝的仁慈和美德。在我们自己的国度,我们竟然落魄到需要去乞求!我们该如何打破残暴统治者的权力?”
画家说:“耶稣诞生、伊卡洛斯落下、扫罗用宝剑自刎的这些时刻都改变了世界,却都没有被人注意,就好像此刻人们都看向西蒙,而不是看向救世主。”而正是此刻一些改变已经发生了。此刻,岩顶磨坊主正看向地上的一切,他停止了风车的转动,而当他再次启动风车的时候,眼神严肃而决定,仿佛做出了公义决断一般。
~剧中剧继续~
行刑队伍终于抵达目的地。
被指责的年轻人被在众脱光衣衫,狠狠地抽打。伤痕累累的他被钉在中间最大的十字架上,两侧小型十字架上是两个真正的犯人。人群中,被指责人的母亲悲痛欲绝;居民们也有些难以接受这血腥场面,但依旧麻木不仁的看着;而刽子手和造十字架的人则窃笑着注视着一切。
【由上可见,耶稣受难故事中耶稣、圣母玛利亚、魔鬼撒旦等一众形象对应的不能再贴切了。而剧中那个挂在钱袋,在行刑时转身离开的黑衣人形象,显然是画家安排的犹大一角,他直奔教堂,在忏悔前狠狠地把钱袋摔在地上。】
十字架上年轻人的母亲救救不愿离去,她悲伤地自语“我能做什么?从我怀上他的那天我就知道,他会给这世界带来光。当他成长起来了,这光给惯例和老式做法带来了威胁,也给那些那些危险的愚昧之人以及那些不信上帝的人带来了威胁。而现在习性和惯例赢了。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这仿佛是对所有意难平之人的发问。面对牺牲无动于衷,就将会有无尽的牺牲,行刑的队伍将无数次从生命之圈走向死亡之圈,无数生命之树将成为死亡之树,受难之路将成为毁灭之路……“我能做什么”,这大概就是画家通过作品的发问与呼声吧。】
十字架上的年轻人死后被葬在磨坊下的岩洞里。而磨坊主面部悲伤,眼中噙着泪水,这是上帝的心痛。夜里电闪雷鸣,振聋发聩,警醒着那些道德败坏、内心麻木的人们。
雨过天晴的又一天,小镇里迷茫的雾气散尽,原野上露出层层新绿,就连死亡之圈也萌生绿意。小镇居民们在草地上围起圈跳起舞来,也许一些改变已经发生……
全剧在《受难之路》画作,由近及远的长镜头中,终。是否感受到勃鲁盖尔在画作中力透纸背的情感,以及他拙朴的引申与虚焦的尖锐:)
“沉浸式”是现在很流行的词汇,意指身临其境的体验。
如3D,4D,56D电影,VR游戏。
但再怎么沉浸的体验,也无法像这部电影一样做到完全沉浸。
《磨坊与十字架》
Młyn i krzyż
它的完全沉浸,是做到让观众全部沉浸到一幅名为《行往受难地》的画里。
它不仅让观众进入到画里,还让画这幅画的作者也沉浸到画里。
这么说是不是云里雾里?没有关系,咱们来一次沉浸式解谜。
画中人的世界
▲《行往受难地》,彼得·勃鲁盖尔
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特别,如画般的世界。导演就是用了彼得·勃鲁盖尔的史诗名画《行往受难地(TheProcessiontoCalvary)》进行改编,结合比利时艺术史学家米歇尔·弗朗西斯·吉布森(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构建了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世界。
这个世界我们把它看做一幅画,而我们均进行了一次穿越,跳进了画里,画中人在运动,在生活。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而之前说的画这幅画的作者,也就是勃鲁盖尔,他也被导演安排到了画里,边向观众叙事,边操控着画中人的一举一动。
所以,一次优秀的沉浸式体验应该是把自己也沉浸了。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勃鲁盖尔本人
当然这只是导演技法,但却是十分新颖。就连最初作品的放映也不是在传统影院,而是在卢浮宫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里。
最有趣的是,它被称为是一堂包着电影外壳的艺术史课。
《行往受难地》背后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彼得·勃鲁盖尔的《行往受难地》所描绘的是一幅超过500个人物的众生相情景。而《磨坊与十字架》则是对这幅名画背后的众生相进行了一次延展。
▲片中对《巴别塔》的致敬
它刻画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各自的生活轨迹,一个由村民和穿红斗篷的骑手组成的全景中展开并交织在一起,并叙述了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酷行径。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人们都知道《行往受难地》之后便是基督受难的故事。
1564年,当时西班牙人野蛮占领弗兰德斯,勃鲁盖尔创作了这幅画。
十六世纪后半叶,米卡朗基罗,提香,达芬奇等一众能人把该做的都做了,文艺复兴像是进入了收尾工作。
▲《圣殿辩论》
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限制了宗教信仰绘画题材,画家们只得另寻出路,发展属于自己的竞争力,于是出现了很多具有个人作者风格的画家。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老彼得·勃鲁盖尔就是在此时活跃起来。宗教改革运动波及了众多国家,唯独没有尼德兰,勃鲁盖尔正好就是尼德兰人。
▲《伊卡洛斯坠落的风景》,彼得·勃鲁盖尔
原以为可以安定的做个农民,可谁知在1567年,西班牙国王阿尔瓦公爵为了平定尼德兰的叛乱,这才导致了影片中出现的红斗篷骑士兵的专制,而被处死的都是叛乱嫌疑分子或是异教徒。
▲血腥公堂(Council of Blood)事件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血腥公堂(Council of Blood)讲的便此事,数千人被判死刑,活埋,乱鞭打死,被捆绑于“死亡之树”任由乌鸦啃食等残忍行为数不胜数。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勃鲁盖尔有着“农民画家”的称谓,因其画作讲的都是田园生活,农民们安居乐业,小孩自得其乐,在大人们吹笛弹奏,手舞足蹈后,却是数不尽的“死亡之树”,等待啄食的乌鸦和远山上的风车屋。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影片中这一反差也经常出现,在专制统治下,农民所习以为常的麻痹,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内核。
但本片最被吸引的,应该是真人与画作的“融合”画面,可以看到演员身后,是一条唯美的风景线,这种技术显然不好把握。
以画作底,以人入画
▲《磨坊与十字架》幕后演员拍摄戏份
精雕细琢往往才能成就艺术品,而这部电影显然是个艺术品。
为了让电影呈现以画作底,以人入画的视觉奇观,导演耗费了3年时间进行演员的拍摄工作,用了48天走访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新西兰等地区拍摄景别,雇了40个人花了4年时间纯手工制作服装。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为了重现绘画里的场景,演员的戏份基本都是在蓝屏前完成,再经由3D和CGI技术,将多层画面合成。
▲《磨坊与十字架》幕后
首先先拍摄好演员戏份,然后再把原画的二维画面背景加上,紧接着还将拍好的山,岩石,甚至是云等接近画作的元素添置进去,最后再将实拍的外景合成,最终完成油画质感的电影画面。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电影拍完了还不算,做了2年零4个月的后期,完善构图层次,因为原画家布鲁盖尔善于绘制宽阔视角的风景和他特有的色调,所以到最后,已经不是完成一部普通电影了,而是绘制一幅长达1个半小时的动态大师画作。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所以,《磨坊与十字架》所做的,是邀请观众从勃鲁盖尔的创作角度去思考《前往受难地》背后的深层含义。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它不只是为了揭露那个时代的残忍事迹,也不是在宣扬宗教信仰。影片按照画家在纸上勾画的暗示,拼凑出一个关于勇气、挑战和牺牲的史诗故事,我们就像侦探在玩一次沉浸式的解谜。
▲片中对《雪中猎人》致敬
你会发现,勃鲁盖尔展示的不是苦难的苦,而是苦难的难,这就是苦难的精髓:没人在意,没人关心。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大家已经各忙各的了
死者被孤立,被抛弃,被遗忘……其他人必须过自己的生活,并以某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而另一方面,《磨坊与十字架》也展示了何为只有艺术家才能停止时间,捕捉瞬间,并将其永垂不朽。
▲《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我要通过我的画来讲故事。”片中的勃鲁盖尔只要一举手,行动着的人们立马停止运动,连风车也是。
挂在艺术展览上的一幅画作背后蕴藏的故事原来这么丰富,已经远不止于一扫而过,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远不止电影,是如《磨坊与十字架》的艺术品。
○后台回复“磨坊与十字架”领取支援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纪录片。将16世纪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背后的故事影像化,其立意和格林纳威的《夜巡》十分相似,呈现效果也同样不尽如人意。采用了大量CG和真人结合的拍摄技术,《磨坊与十字架》十分忠实地重现了原作的场景,同时也尽量为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建构来龙去脉。但勃鲁盖尔画作中那被“上帝之网”联系起来的细节和人物,到了电影中就成为了零碎而缺乏组织的场景堆砌。这似乎是跨媒介改编所带来的硬伤,一幅画中的元素其关联性是显而易见且富有想象空间的,但放在电影的时间轴中就完全被破坏了。于是这部冗长电影带给观众的信息量,还不及片中勃鲁盖尔寥寥数语的说明,更别提和原作中蕴含的意义相提并论。即使我如此喜爱勃鲁盖尔的作品,也实在是看得昏昏欲睡,唯一的惊喜,或许是勃鲁盖尔的扮演者,竟然是《银翼杀手》里那个说出“Time to die”的复制人。
一部节奏很慢的艺术片,鲜明的中世纪背景,很浓的宗教文化色彩,看完之后会对西方对自由的崇尚有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因为西方在比中国封建社会黑暗得多的多的中世纪苦苦挣扎,生生的孕育出了文艺复兴,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地狱中挣脱出来获得自由,体会了那种不易,才能真正的理解自由对现代西方人有多么重要,自由是多么深入人心。自由是刻在了现代西方人骨子里的信仰。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是受外力影响的,虽然期间也艰辛备至,但与西方的过程完全不同,所以结果也完全不同。
——来自一只黑汪
这部电影是在讲述一幅油画《受难之路》中的故事和历史。画面很美,很喜欢电影前半部分中关于小镇居民生活的刻画,镜头慢且平缓:磨坊主清晨起床,检查小麦粉质量,木鞋踏在磨坊石塔里的长木梯上,一直往上,往上,到高耸的风车,镇子的土地平旷又荒芜,灰灰的泛着霭霭的冷雾。我好喜欢这样记录性的节奏。关于宗教的故事我没有太看懂,本来这个国家是信奉基督教,但西班牙人侵略之后实行很暴力的统治,残忍处死异教徒的行为违背了基督教原本的教义,所以画家在画中创造出了自己愿望的“救世主”,他的受刑是拯救世人的一部分。故事里有两个女人,一个年轻美丽温柔,一个中年沉重苦痛,她们应当是同一个人,“命运在天空烟火中就已展现,先是绚烂然后逐渐学会顺服”,不顺服的人有些会毁灭,有些沉浸在苦痛的思考里,不断向自己提问。受难而死的年轻人是前者,这位悲伤的母亲是后者。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完全同意丁一的短评啊~~动态油画这种镜头只有假和做作的感觉
一幅名画的诞生啊!
类型是惊悚?
一般的情节~美丽的画面!
静态画背景与动态情节之间尚有空隙间离,一幅画流动成可随时切换的电影场景;包含很多宗教指涉;联想起《被窃油画的假设》;大银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形式主义...
看了40来分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意,睡死过去
还真有幸在威尼斯的教堂中看过,当时就当一部双年展的影像装置满足下好奇心。成为实际的电影对理解力来说容易了通顺了,但也就少了那种现场的交互乐趣。视频装置和实体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甚至语法定义上的差异,也就因此显现。
將勃魯蓋爾作品以動態敘述形式分析,畫面確實很古典很考究,但感覺更像BBC拍的科普節目。
2012-258.画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画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很立体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
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画面太美了
不是我的菜
五星;简直是神作!任何一点都堪称完美,独特的摄影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生命力。电影以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行往受难地》的创作过程为线索,精美绝伦。毫无疑问的可以收入个人十佳。
这个,谁想写闪回,对弗兰德斯绘画史,对勃鲁盖尔有了解的优先。
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总觉得太刻意和形式感。但是这确实应该是暂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表现方法
行住受难地,人在画中活。导演利用电影的形式,重塑一幅画的细节,整部电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油画,又美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