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溪地岛民的语言中,不存在“痛”这个字。所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就带着深深的疑惑自杀了。
影片最后说,“殡”字代表对死者哀悼的时间,也代表对死者哀悼的地点。当一个死者仍在被哀悼时,殡就仍然存在。而中文语境下,没有和日语的“殡”相对应的词汇。我们的“殡”仅仅指为死者下葬时举行的仪式。仪式过后,死者理所应当地消失于这个世界,也许中元节时被允许回归。所以,一个人对死者长久的悼念,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行为。我们在语言上首先就把死者抛弃了。举行葬礼之后,就赶紧回归“正常”生活,像死者从未存在过那样生活,这很有效率,很儒家,很入世。我们对死者的尊敬和悼念仅存在于仪式上——定期的祭拜。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言不允许我们怀念死者,不允许死者对我们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并将已经产生的永久性影响视为病态的一种。这一点也许从文学作品中可以也可窥知一二——中国文学常常以死亡结尾,而日本文学常常以死亡作为开头。
中国人喜欢把墓地做得又大又豪华。富人的鬼魂也许常在三百平的土地上醒来,享用味道鲜美、菜式多样还定期更换的贡品,然后去一趟天地银行,把前几日新得的钱币存起来。谁会对着森林里的一根树干说这是我爱人的墓地啊?也许人家要怀疑你爱人是被你害死的。你能够为死者做的就是给他一个体面的葬礼和墓地,但我和这部影片都觉得,你能够为死者做的就是不要忘记。“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生一体在这部影片中的体现就是这场关于死者的仪式是在代表着生命的森林中完成的。
最后,这并不是一场自我疗愈的仪式。在爱人的坟墓边埋进三十三本日记不代表悼念的结束,不代表从此他便会“放下执念”。如果“放下”意味着忘记,那我想日语中应该没有“放下”这个词汇吧。
“气氛做作”、“不知所云”,这是短评区大多数的心声。
我老婆的表妹今年车祸去世了……家族成员们至今没走出来也肯定走不出来吧。
评论中关于一切“不知所云”、“场景刻意”等的评论,现在看来,都是最简单的由衷之语和自然行为。如果这片子我在去年看可能还真的get不到一些点。
茶田那段对女主来和男主来说就是潜意识的幸福回忆。
溪流涨潮那段,女主崩溃是被找回了失去孩子的感觉。
八音盒那段女主看着男主了却心愿挖了坟,为男主亲人放了音乐,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希望。
人都有一个终点,男女主是反差很大的一对设定,但在森林中,仿佛是第三个人来引导他们的森林中。他们有了交集,有了共同面对死亡的交集。这大概是导演想表达的人人面对死亡的无力,却又使劲让自己过得去的样子吧……
还有一些评论如:男女主干嘛不做爱……没看懂请也别瞎讲啊,很丢脸呢。
河濑讲解的生与死
满目的绿,占据整个画面。从远及近,穿过森林的风。《殡之森》有着跟《萌之朱雀》近乎一致的开头序幕,依然讲述一个与森林息息相关的故事。与《萌之朱雀》不同,风声里的《殡之森》在第二个画面就切到了田间的送葬队伍,挂幡摇铃,肃穆地慢慢行进。“死”成为了影片的关键字,即片中的“殡”字(这也是个人始终认为不应该翻译成《原木之森》的原因,要原木做啥?)。结尾,影片出字幕解释了殡的含义。它有两个意思,一是缅怀纪念先人的一段时间。作为词形变化,它所指的还包含汉语中的“殡”意,是为安葬故人。
《萌之朱雀》,河濑直美的剧情长片处女作,讲述奈良林区的一个家庭经历着时间流逝,包含着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生老病死一直是河濑留恋的话题,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幼时双亲离婚,被爷爷和婆婆抚养长大。还是小女孩的她走遍了附近的深山老林,与树木相伴,仿佛闻听到了鸟虫耳语,吸取了山间灵气。当她长大并拍摄电影后,既是养母又是长辈的婆婆却不可避免地衰老。众多长短不一的纪录片,多数在讲解着河濑的个人记忆与人生体验。
事实还在于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自己孩子的出生,它们对河濑直美的冲击尤为明显(很现实的年龄差问题)。人非草木,老人的养育之恩无法忘记。可怕的衰老与死亡无可避忌,森林用时间埋葬一具具死去的躯体。凡人总是敌不过时间,与森林相伴的人们还是要回归到森林之中,那里珍藏着他们生命中的极致美好。所以,《萌之朱雀》到《沙罗双树》,《拥抱》、《黄樱花的来信》到《垂乳女》,死亡或生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河濑直美。作为女导演的感性表达,便有了《殡之森》里的两个人物:女人与老头。没有带上这些先抵的情绪进入,《殡之森》的故事就有些被架空,摇摇欲坠。看着他们,如同街边哭泣的女子和入睡的老者,这简单的、抱有戒心的一面之缘,根本不具有形成完整故事的可能。只有认同和怜悯,他们才有丰满的可能。
女人丧子,她有些精神恍惚。老头丧妻,他看上去有些痴呆。他们在一个乡间的疗养院里相遇,那里被周围的茶园、田野和森林所环抱。女人要照顾老头,老头却屡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如同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误解慢慢消除,老头开始接受女人的照顾。能让他们大笑的机会不多,老与少的欢乐,只反映在寻常不过的琐事上。他们还似小孩子一样,在茶园里捉闹追赶躲避藏。车子出故障的路上,女人追赶老头,摔一跤后他们却吃上了美味的西瓜。
《殡之森》的剧情一句话总结就说得清:女人陪着老人入山,在爱人墓上埋下日记。听上去很做作,有人动要考证可能性与必要性。凿天梯隐居山林会是感动常人的传奇,但孤零零的埋日记,反倒令观众失去头绪。前后一比,河濑直美冒险地弱化了冲突情节,强化了生命体验。老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都无法走出亡妻已去的阴影,中间的坎坷艰辛却一笔不提。他和爱人在房间里一起弹琴,他和爱人在树林里一起跳舞。弹琴跳舞,一常见的词组,用来形容人的开心与欢乐。作为细节表现出来,从两人到一人,弹琴跳舞平淡得没什么味道,不同之处就在于一生一死的错觉是全然不同。至于“要有爱”的女人,强烈的情绪爆发如同骤然下起的暴雨,冲流而出的山洪,不止的眼泪只是为眼前的老头而哭?显然不是。一带而过的与丈夫对谈片段,容易让人忘记她到底是缺了什么,又需要什么,然后跟着一神叨老头闯进深山。
我是夏天的一棵树
这是奈良西部的一片森林,传说那里在生与死去的双方可以达成交流。老头的爱人就深埋在地下的墓中,并非隆起的土冢。上面有棵不大不小的小树,区别于先前老头拥抱的一棵树干庞大的枯木。老头刨土,埋下一本本编有年份的日记,异样的工整。他把记忆都放进土里,跟爱人的身体一样,统统归于土,化为土,长成树,形成森林。注视这一切的,可能是风,可能是阳光。中途老头还拿出来音乐盒,给了女人。听着传出的叮叮声,女人在森林中迎着从天而降的晨光,在风声里形体都要化了。
对于《殡之森》中身体取暖的一幕,不知隐欲主义的河濑是否有意挑战观众的观影体验,还是证明活着(Alive)的理论牢靠。一干瘪老头就这么挺过来了,真是个奇迹。假设看过足够多的俗套情节剧,这一幕放在哪里都容易成为一笑料,只因有了先入为主的习惯。
对事情有不同看法常是因人而异,但在树的意象上,河濑直美却立足于表现森林中的一棵,如同千万人中的一个。因为导演所秉持的是封闭式的个人体验,即世间万物再美好,都要回归到作为本体的我上。我感受到了它们,才能欣欣然地融进其中。死了的人当然感受不到,所以你要活着,你要重新找到生存的意义。女人与老头进入的是森林,寻找的是墓地。尽管在头顶或身边,有着无处不在的光线和声音,那依然是为树木所包围的封闭空间。墓地就更不必说了,死后的一处封闭归宿。
大到远景苍茫的青山,小到近景粘网的蝴蝶,《殡之森》用迟滞的画面和晃动的手持摄影,引领观众进入到女人与老头的内心世界。比起《萌之朱雀》田村正毅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相比山崎裕掌镜《沙罗双树》的动静交合(此人同是枝裕和有过一长段时间的合作),十年后《殡之森》发生了巨大改变,镜头动得厉害。《殡之森》开场几分钟的空镜头和远景,山水烟雨被赋予了一层更加形式的含义,带着“殡”的仪式效果。这固然是摄影师易人的原因,在入山一段,中野英世展示的摄影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极乐森林》和《热带疾病》有着某些奇妙联系,巧合的是它们在戛纳共同构成东方原始森林的幽玄禅意,与神秘连接、与死者相同,所以很难说《殡之森》的获奖没有东方森林的影响因素在其中。
与是枝裕和在《幻之光》走向广阔的海边地带所不同,河濑直美只愿意停留在森林与奈良,迎取自我重生。不过,是枝在新作《步履不停》中也选择了“回家”,与长辈一同生活,有着夏天的绿荫和暑气的一个封闭空间。他留下的问题就是,这人到底走不走得出去。《殡之森》用老去祈求着真千子的新生,她能否真正走出,谁也不知道,所以就当是一种祈求吧。
通过《殡之森》的结局,河濑直美站在了出世的视角上看着真千子,这点倒是与《萌之朱雀》的回眸俯瞰不谋而合。她用封闭的表现形式不代表着她缺乏生命力,夏天同样给予了她身体的热量和生命的能量。通过采访可以得知,夏天正是河濑直美最喜爱的季节。她如同夏天里的一棵树,回想着身边奈良森林的久远记忆。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http://ent.163.com/08/0505/20/4B758BH800031H06.html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法罗岛电影节(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12624462/
我们敏熙:
如果说《沙罗双树》是人对nature rules的一次臻至化境的顺应,《殡之森》则是河濑直美孤注一掷式的把人狠狠往nature itself中挤压融合,幸好,她成功了。或许那夜之后,皆成了游魂?
想到看下雨之后那夜,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我想结局或许是他们都死了,后来一幕黑色,第二天来到,在森林里走,看到阳光的那里,此刻的光仿佛就是“希望”的实体。
木卫二影评:河濑直美冒险地弱化了冲突情节,强化了生命体验。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和救赎的电影,也是关于爱的电影!全片就是关于救赎的隐喻:人间苦难森林里的灵魂救赎与重生;结尾老人的举动令人震惊又感动不已,他对爱的执着也救赎了护士迷失的灵魂。影片形式感依旧浓重而美妙,剧情、视觉意向都实现了隐喻的通透;而且最终剧情也显出以往少有的戏剧张力和动人情绪。现存的导演里,河濑直美或许可以称为“最东方”的导演,无论她的故事、内心化的人物描绘、视觉意向及形式感,还有传达的隐喻……
6。略虎头蛇尾
好久没看过这么闷的闷片了。没有情绪递进,没有表演张力,故事也不好看。长达一个小时看见一个精神错乱的老头带着一个小姑娘在森林里乱走,实在是太令人崩溃了。影片传达的情绪压抑,毫无诗意。雨中女孩大哭那一段不知为何令我作呕。风景美,只是风景美。
所谓的女权导演们,都来学着点什么叫隐秘而蓬勃的力量。
幽冥派两大掌门人:河濑直美和阿彼察邦。前者向死而生,后者由死观生。前者虚构夭折孩子的视角,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后者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观望,剔除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这个开篇实在太棒了。可剧中人物遇到危机的时候,影片也遇到了危机,最后崩盘了。
太做作了...不过我也没什么资格评价,睡着的时间绝对比醒着的多,所以我根本不知道美少女原来是人妻人母啊...
"真正的丧亲之痛 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与他人分享"1. 和Anti-Christ有某种程度的相似, 从情节到人物到森林2. 两个主角都挺奇怪的3. 好久没看过让人不产生时间流逝感觉的电影, 这是一部4. 森林里的戏很具有参考价值5. 是不是我已经不习惯全写实性的表达情感
7.3;如此直白才討喜,但少了神跡總覺得有缺憾
两人很有必要再做做爱的嘛!真无语了...
原以为必须要发生些什么,才能走出内心的创痛,但实际上心理伤口愈合的过程,更多的需要来自自身的力量。在森林里迷路,类比内心世界的迷失,死亡终究是无可挽回的现实,接受现实这一步的艰难程度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此类题材表现手法的代入感如何,直接决定了影片的成败。
虽然没什么实质内容,但是偶尔看一看这种安静的片子挺陶冶情操的,片子散发出的风、雨、林、土味儿很清新
对逝者深深的思念 理解 付出
为拿奖而拍紧随阿彼在戛纳获得评委会奖,在森林中寻找对死亡的祭奠与救赎,确实充满了做作与不解,尽管长大的尾野演的很卖力,还有那乍舌的裸身取暖戏,但茶园与瓜田那几组镜头拍的真美,与亡妻弹钢琴那段很经典印象最深,有这段音乐出现的地方都美。尤伦斯胶片。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是没什么抵御力的。
有那几个镜头就够了,还需要什么?
不舒服……
从旬报派走向手册派,我怕河濑直美会走入一个误区....
日本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也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也许我们永远读不懂掩藏在那一道道深深皱纹里的悲伤,直到自己走到那一天,就像生于死。河濑的美在于她把这一切都托于奈良那一片她深爱的,却无情的森林。
重看@电影博物馆;走出早期的温柔静好,手持吃重,死亡主题愈发沉重,形式感加强,渐有风骨,但开始不受人待见;结尾对“殡”的解释,可以抹去对此片的一切误解和谗言;尾野真千子大哭是解开心结的开端,到33年的日记埋于土中,两个为悲伤折磨的畸零人终于得到神启,一如头顶天光。
她努力的想让八音盒的音乐传到天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