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到阜阳六百里

HD国语

主演:秦海璐,唐群,李彬彬,沈羿铨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剧照

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7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8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9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到阜阳六百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心高气傲的年轻女子曹俐本想一探外面的世界,一路从深圳打拼到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上海。背井离乡的曹俐,努力逃离她失败的婚姻和生意经营的失败。然而她却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与中年妇女谢琴合租在两平米不到的简陋小房内,每日疲于奔命地打工挣钱。同乡狗哥骗来一辆旧巴士,邀曹俐入伙推销阜阳返乡车票,哄骗二十八个阿姨乘车返乡。虽然离上海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不敢踏上回家的路。本部仅用18天就拍摄完成、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到阜阳六百里》,用一个冥冥中自有注定的安排,结合了一连串看似善意的骗局,讲述了一段欺骗中常存温暖的回家故事。本片不仅入围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荣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大奖,导演邓勇星更凭借此片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主演秦海璐荣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双料最佳女主角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醒狮2024禁闭岛(原声版)行过死荫之地白色之恋西行纪第五季虚幻罗曼史高压线不良神探医圣夜行者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比海更深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闪亮的日子第四季在那里的鬼天命因缘狮子王沙风暴肮脏的周末神探蒲松龄(粤语)不朽的勋章他们称之为罪

 长篇影评

 1 )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1.

故事发生在上海。主人公曹俐不顾家人反对,认识了小混混,怀孕后即被抛弃,父亲得知后愤怒绝望,把她赶出家门。曹俐先是到了深圳做服装生意,却被朋友欺骗,血本无归。无奈只能到上海投奔狗哥,寄宿在旧好友谢琴家。狗哥有个哑巴兄弟叫九儿,为了攒齐弟弟的5000块钱学费,他在垃圾场中找到了一辆废弃的中巴车,并和狗哥商量把它修好开长途挣钱。狗哥让曹俐张罗客源,并按乘客人数提成。春节临近,眼看着进城务工的人们提着大大小小行李回家,父母早已双亡的曹俐却感到一阵孤独,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整个影片充满着世间苍凉和悲悯,源于贫穷带来让人窒息的痛楚。农民工远离了田园农庄篷屋陋舍,来到灯红酒绿的都市,就是因为这里充满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金水平。无论是为了与外出务工的家人相聚,或是见世面长见识,再或是改善下一代的生活,离开了钱,一切梦想化为泡影。钱成为了最重要的生活资料。

曹俐从深圳来到上海,是被人骗了钱;与谢琴差点反目,是因为怀疑被偷了钱;九儿放弃在街头散传单,是因为赚不到钱;找到废弃客车后兴奋得手舞足蹈,是因为觉得可以挣钱;狗哥在出租车肆无忌惮地打骂九儿,是想让他付钱;找来屠夫假扮警察把车开走,是为了省下修车的钱;无证运营的客车能拉到顾客,是因为能让他们少花钱;一个大姐听说没票立刻反悔,是怕被骗钱;谢琴和上海人闪婚,因为两人都想从对方那里捞钱;她当场发飙拒绝签字,是怕亏钱。人们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金钱牢牢绑缚动弹不得。大家因钱而聚,因钱而散,因钱而争,因钱而乱。

即使是最普通的百姓,如果没有寄人篱下、工作碰壁的经历,也难以感受金钱对于底层打工仔的极端重要性。钱是谋求幸福的最关键筹码,没有了钱,他们仅有的微不足道的生存空间也将失去。向往财富,渴望金钱并不可怕,因为这也许就是从一贫如洗通往幸福快乐的起点,可怕的是,这个一厢情愿的起点,却经常变成从不惜福到不知足的自我折磨,从看不穿到绕不出的恶性循环。

2.

跨江大桥对面就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区,东方明珠高耸入云,车来车往奔流不息,无限繁忙的城市透露出无限活力和生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故事的主角们对这些景象早已熟视无睹,目不斜视自顾自地匆匆穿行,眼中全然没有对繁华世界的眷恋向往,只有紧张劳碌的疲惫和自我封闭的麻木。我们不知道他们爱好什么,欣赏什么,追究什么。除了挣钱,也许他们自己也找不到生命还有其他的意义。或许初出茅庐时,他们还怀揣着些许梦想,会由着性子和喜好挑挑拣拣,会趁着新鲜劲儿找点乐子聊点愿望。但不断碰壁、失败、再碰壁、再失败,几番回合磨平了棱角,从此忘了爱好,戒了梦想,只能填空,不懂选择。因为只有学会迁就和顺从,感受到的痛才会小一点。

迁就和顺从本身并非不幸的,但如果忘了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就极为可怕。麻木不仁的思维惯性和淡漠如水的生活方式,会让他们迅速落后于飞速进步的时代,即便有一天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精神世界的空虚只会徒增迷茫和孤独。

说到底,挣钱无非是想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自由。

自由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内心的豁达、开阔的眼界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看不见的特质,像根植内心的种子,看似微小却充满生机,一旦遇到了合适的条件,便会发芽、抽枝、开花、结出自由幸福的种子。

这三个特质中,“对生活的热爱”是前两者的基础。对于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似简实难。为了能活下来,他们默默承受着压力、风险、劳碌、疲乏,甚至用健康来交换,实在谈不上怎样生活、去爱生活。

可这样是不是就注定无解?秦海璐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钢的琴》诠释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同样是活在社会底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始终怀揣着给女儿制作一架钢琴的梦想,他自己琢磨钢琴结构,收集必备材料,亲自设计制作,最终梦想成真。同样经济上捉襟见肘的淑娴,却能时常把三两好友请到家中共享美味烤肉,一桌人的温情友情和豁达安逸融化在噼吧作响的烤肉声和清脆明快的碰杯声中,散发出浓烈的生活滋味。

管他生活是生的、熟的、苦的、甜的,时常有意无意找点“小确幸”,给平淡生活撒上一把香料,不仅是生存所必需,也是生活之诀窍。

我并不倡导置现实于不顾,一味追求诗和远方。那种架空情调无助于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但无论是谁都有追求快乐、享受快乐并被快乐所激励的权利。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只有向内觉察到自己所爱所思所盼,并为之追求时,生活热情和事业激情才能被激发释放,人们最心底的力量才会被唤醒。

参观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时,除了司空见惯的枪炮、劳具、课本等文物,我意外看到陈庚夫人傅涯留下的一个化妆盒。开始我很难理解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甚至连生命都难以维持的战争年代,有没有必要如此重视外在美,但有了一定阅历以后我越来越感到,也许正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让遥不可及的革命理想变得切近真实,从而点燃了那一代青年不懈奋斗的热情。

3.

更为可怕的是,贫穷会使人的眼界随之变得狭窄闭塞。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片段。九儿把弟弟的录取通知书拿给狗哥看,狗哥扫了一眼,用非常自信的口气说道:“这六儿真不错啊,还真给考上了。不过这最重要的是代表他有那个水平,至于上不上大学,无所谓。”

影院里传来一阵笑声,源于忽悠中透露着无奈的幽默感。5000元学费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已经不算什么,可对请客吃饭还要盘算着尽量素多荤少、为了打车钱而大打出手的这哥俩,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这笔钱到底是拿来读书作教育投资,还是“踏踏实实”地用它来打理生活,这不仅仅是对眼前和长远的取舍,更是对眼界和思路的考量。一方面,他们因为没有机会接受较好的教育、没有机会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他们极端贫困又不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哪怕能轻微改善现实处境的投资。他们死死地落入“贫困、苟且、再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说当今社会教育投资变现能力有限而干扰了当事人的判断,那么另一件真实的故事可能会让人更加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无助和悲凉。国外一家餐馆,雇佣的女服务员时薪只有6-7美元,可她们却没有选择租房,而住在成本更加昂贵的胶囊旅馆里。别人问其原因,她们却解释道:“你以为我不想租房么?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证金?”

物质基础极为匮乏,致使他们解决当下问题后,没有任何投资未来的资本。当他们习惯于用未来的发展换取眼前的生存,便会渐渐忽略对贫困根源的思考。

谢琴谈了个上海男朋友,试图成为新上海人过上好日子,可终究被算计,甚至屋内的手机也被偷走。

谢琴努力挣钱,为了孩子能有个好未来,但因为与孩子交心沟通得太少,孩子误入歧途成了小三,毁了自己,也毁了母亲继续奋斗的勇气。

九儿努力挣钱,想出了开长途汽车的赚钱的招,却离阜阳20公里的地方被查罚,还因反抗而被拘留,不知他的亲人在接受恩惠后是否会因此蒙羞。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只管低头看路,从不仰望天空,失去的是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遇,收获的是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悔恨。

4.

影片的最后,曹俐没有跟着老乡坐车回家,而是独自一人回到了2平米的小屋,当她打开天窗,让冬日的暖阳照进来,让街头的喧嚣传进来时,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恬适。无家可归不如不归,与其在节日的嘈杂中颠沛流离继续迷失自我,不如坐下来沉淀心绪用心感受思考,这样也许会找到让心灵栖息的地方。

 2 ) 谈论回家这个问题时谈些什么

这部电影探讨了“家”对于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的意义,这个探讨是在中国城市化浪潮所带来的农民工潮背景之下进行的。所以它无疑带有深刻的现实烙印,但是否将现实表现得深刻是另外一回事了。一位台湾导演将自己的镜头指向内地这样大多数时候被忽视的群体,很多内地导演应该觉得羞愧。
在古装片和各种翻拍片当道的今天,像这样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的题材被忽视。理由有很多,其中一种是阉割,已经无法分清到底是被阉割,还是自我阉割。
最近洛阳性奴案闹得路人皆知,某导演在微博评论此事,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电影素材,但在中国绝对拍不了。(大意如此)或许因为我是“不明真相”群众,不知电影界究竟什么情况,没领教过总局的厉害,但还是被导演这样的话给震惊到。想起一篇写洛阳这档子事儿的雄文说,地窖都是群众自己挖出来的。
回到这部电影,实际上它并没有对现实切入很深。有可能是能力问题,或本意并非如此。据说这部片最开始想讲的只是秦海璐一个人回家的故事,之后才扩展到一群人的回家。但目的还是通过这个故事,探讨家和回家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这部电影读懂中国和中国的农民工群体,铁定要失望。但如果借此思考一下家的意义,倒是可行。
除了最传统意义的回家团聚之外,不管是小月还是租房给秦海璐的大妈,回家都是寻求庇护。她们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挣扎过,并都被伤害,于是选择回家,永远离开上海。
但是对秦海璐这样的人而言,没有家人的家已经名存实亡,于是她无家可归。她成为一个彻底的异乡人和漂泊者,不属于任何一个城市,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与世俗的幸福隔岸相望。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故事中,她与这部电影的背景并不契合。倒是其他几个要回家的人,更带有现实烙印。
比如包租大妈,嫁个并不喜欢的上海人,在大上海里沉浮,守着女儿能出人头地的念想,最终却丧失了最后一根稻草。不管作为母亲还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人,她都恰到好处了表现了这类人的真实想法和处境。
事实上,在我看来,她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回味的人物。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修辆报废客车载人回家的想法,与《钢的琴》中造一架钢琴的想法一样有富有魅力。只是前者出于爱,后者为了钱。但正是这些疯狂的想法,让生活真正成为生活,也让人有继续过下去的欲望。

 3 ) 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电影海报对这部电影的注解是:“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我倒是觉得英文说的更明确一些:“The moment of leaving wa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turning”,翻译成“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更是认同这么一点,有多少人远赴他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功利,更愿意为了那荣华富贵忍受思念的痛苦,去成就所谓的功名。当然这些与此片无关,所以我倒是觉得影片海报的这个注解有些多余了,虽然说的是个事实。
 
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人,因与混混交往怀孕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后在深圳做生意失败的曹莉,嫁到浦东的以为能成为新上海人的谢琴,玩世不恭的狗儿,哑巴九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是在沪务工阜阳人。
 
九儿的弟弟考上大学,靠街上发传单生活的他自然无法负担,他寄希望于狗儿帮忙,只不过狗儿可不是活雷锋。对于哑巴而言上帝关了一扇窗户给他,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的眼睛善于发现。他们竟然把一辆废旧公交车从废旧车场弄了出来让人去维修。这时候脑子活泛的狗儿自然有了想法,过年回家捎一车回阜阳的老乡那岂不是赚了。于是找做过生意的曹莉帮忙做卖票工作,虽然没有票,虽然宣称是豪华大巴。主题是过年回家,和《人在囧途》一样,只不过这个片子只是在出发前,而不在途中。虽然说衣锦还乡很好,但更多的人只是外出谋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也是回家的起点,挣完钱总是要回家的。有这么一辆回家的车,当然再好不过了,车票销售工作进展顺利。狗儿希望曹莉过年也能回家,于是讲曹莉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守在村口,从早到晚,为的是怕女儿回来不认路。那是曹莉的眼泪如线一般涌出,没有哭声。谢琴本来也不会回家的,可是一方面过世丈夫一家为了分拆迁补偿款和她闹,情人竟然偷走了曹莉的手机和钱,女儿成为别人的情妇,三重打击之下,谢琴没有哭,拼命的蹬着自行车回家,呆呆的坐在床上,等曹莉回来告诉她让给她留一个座,她也要回家。阿姨们大包小包的翘首企盼,虽然不是豪华大巴但也总算是一辆回家的车,慢慢悠悠的驶出上海。曹莉目送那辆回家的车远去,回到租住的家,手里拿着买票得来的提成和一位老乡送给她的绳子,打开窗户,透透空气,影片戛然而止。
 
短短的九十分钟实在不过瘾。这里面有曹莉对孩子的思念,对父亲的理解还有对家乡的怕;有狗儿的市侩,九儿的憨直;还有谢琴大姐的苦命,丈夫早逝,为了拉扯女儿成人做多份小时工,换来的并不是好结果,情人不道德,受到丈夫家人的欺负,以及自己孩子的堕落。还有不太记得孩子长相的小保姆,也有捎骨灰回家的大嫂,家,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留有重要地位。那个送给曹莉的绳子,看过某网友的评论之后想到,回家就解脱了,而没有回家的曹莉仍然有绳索的束缚。
 
片中小幽默不断,很自然的小市民的幽默,有点张大民的感觉。就不剧透了,还是有机会看看吧。
 
不拔高这部电影,但确实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为《山楂树之恋》这种粗制滥造的片子走进影院看,那这部片子就更值得了且超值了,金马奖的最佳编剧这个奖项不是乱评的。这是我去影院看电影以来第一次所有观众看完所有字幕才退场的,而且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都是群众演员的本色演出。
 
百老汇电影中心虽然交通有点不便利,但是室外室内环境俱佳,如果有机会,还会去看一些小众电影,如《碧罗雪山》,不过近期不会有这个计划了,一个人看电影总归有些不像样子,要等着带媳妇一起去看。

离开家是回家的起点,最近的一次回家和离家更能让我理解这句话。我想家,想家里的一切!

 4 ) 现实冷酷但内心温热

很别致的观影体验,底层气质边缘人物,台湾班底制作的大陆题材影片,却通过了审查拿到了龙标,悦耳的偶像剧范儿的配乐,娓娓道来一个接地气的身边事儿,甚至能感受到扑面的海派味道,落脚处深刻感人,难得还处理成了和和气气的团圆结尾,让人暖意融融的去接纳现实残酷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主体的背影构成的大远景,标准的侯孝贤范儿,像片中众角色一样生生不息余音袅袅,推荐之~

 5 ) 回家

       本来以为是一部讲心灵回归的电影,后来听秦海璐的访谈,才知道导演关注到了一堆上海阿姨回家的故事,于是要拍成电影,而究竟怎么拍,“家”在哪儿,他自己却也没搞清楚,于是剧本就有了由一人回家到众人回家的颠覆。
    有观众问海璐,女主角最后为什么没有回家?她以后的前途在哪里?海璐和电影的制片都说:现实没有给我们答案,所以没有答案。
    怎么会没有答案呢?
    就像电影宣传所写的,离家是为了回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从那个“一”出来,从家出来,踏入了“非一”的“现实”中,于是忘记了初心,产生了我执,迷失了自己,才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些把生活重心放在生存、放在子女的阿姨们最终充满喜悦地踏上了回家之路。人真的只有走完了一生才发现真正让自己喜悦的是家么?不是的,他们的队伍中也有年轻的女孩儿,尽管那只是少数。
    
    家是什么?是彼岸,是归宿,是平和喜悦的。曹俐的爸爸在时,她就真的有家么?谢琴的女儿在时,她就真的有家么?谢琴一直在受苦,在挣扎,打着爱女儿的名义,最终当她发现自己所有的“牺牲”根本一文不值时,她选择了回家,回归了自己,这才把她的迷失破掉,把自己的力量拿了回来。
  狗哥在这部电影里就像一个哲人。他说:“阜阳离上海只有六百里,再不回家就说不过去了。”然而,就这短短六百里,变成了多少人与家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我执心”像那条绳子束缚住了多少人?我们的身体四处漂泊时,灵魂何在? 他问曹俐:“挣这么多钱给谁花?”是啊,曹俐没有被家拴住,去深圳,去上海,然而,她选择的是“自己内心的保留地”还是选择的逃避,只要看她数过大笔钞票之后她是喜悦的还是迷茫的就知道了。挣了那么多钱,为谁呢?看着众乡亲回家,为何自己的心还在六百里之外?

    曹俐最终没有乘上回阜阳的列车,她扔掉了绳子,扔掉的并不是“家”的牵绊,而是扔掉了“我执”。

    她最终是要回家的。影片最后,曹俐推开窗子,当她愿意敞开,愿意让“光”洒进来,愿意面对和承认家时,她便和家在一起了。而真正的家,不是某个人,某个房子,或是某个坟头,而是回归自己的心。

 6 ) 安徽认受路上六百里

对部分艰难挣扎在打工阶段的安徽人来讲,上海既是衣食父母,充满机会和人道;又像是个敌对的大围城,本土人对他们报以YP滚出的怒吼。阜阳对安徽的意义,有如驻马店对河南的代表,使得子民每次提起出身便难免惹来变样的目光。每厕身于饭馆,每穿梭在里弄,每挤上辆公交,你便负上故乡千疮百孔的荣辱和某角键盘上愤怒的指尖进击。对于松散的集体来讲,忍受偏见已经像蝗袭一样平常,难以对具体的指责群起作出有力的反击。忍辱负重摆脱穷三代的命运深深扎根在一代代迁徙的浮土上,粗糙庄重的使命掠过每波互联网的涟漪激浪,唯一能阻挡的只有各自自保的命运走向。
讲到电影,拍得真不是一般的水性,流于表面。只见盲流忙生忙心,不见情怀伸出地平线多少。就算你在那辆破大巴上寄托多少苦涩的超现实寓意,也逃脱不了对贫乏艺术内涵的指责。

 短评

父母在,不能不远游;离家难,回家更加难。

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三星半。金马最佳剧本的评选标准略低了吧,这剧情稍显浮夸,对话极其直白,演员不知专业与否,表演太舞台效果了点。音乐和摄像不错。好吧,秦海璐的确不错。

11分钟前
  • 菜嘻嘻
  • 还行

不痛不痒,但又的确摄制得很认真,让人不好意思说啥。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只要能回家就算花高价买一个再艰苦的行程也会忍受,忍受不了的是有家难回,是要回去的地方早已无人等候。为秦海璐点赞,在浮华(腐化)的娱乐圈里还在拍这些这样的电影。

17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moma这个地方文艺归文艺,看电影还真是没什么人说话。不过可惜坐我后面的哥们得了一腿癌,一直控制不住的抖动,屡劝不听,死不悔改。愿他早日联系到专科医院和病床,能治则治,不治则切。祝福吧。

18分钟前
  • 不靠谱的YK
  • 还行

这片儿在Moma放了一年我终于捞着看了~我省人民一向为一线城市家政业贡献良多,尤其大上海,多数都是皖北人。阜阳在省内口碑也不算好。不过这片儿还是戳到我了,还有那虽然不太一样仍旧有些熟悉的乡音。搞的我直到出演职人员表还在掉眼泪。情感原因加一星。上海安徽和北京。sigh>.<

22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力荐

开篇让我想起秦海璐很多年前那部《榴莲飘飘》,不过比之少了冷漠绝望,多了平静和解;内地电影女演员里,秦海璐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唐群凭此片拿金马奖最佳女配也是名副其实;依然是讲“回家”的故事,但总有人此生再也无家可归。

2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题材是好题材,导演手法不甚满意,母亲发现女儿秘密那场戏和结尾主题曲都是败笔

31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对“家”的概念的思考,三年了,终于在电视里盼到了这部电影,三年了,我快要回“家”了!最后的片尾曲一耳朵就让人酥了,差点儿哭了~秦海璐对底层人物的诠释非常好。

35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煽情,略齁。

40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

我真不知道这种小电影存在的意义,尽管态度很严肃,编导的功力也就摆在那里了,只打磨剧本的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行吧,咱夸人家的优点吧,秦海璐一人演的还不至于让人出戏,偶尔编剧写几句人生大道理挺对,还是多亏了配乐够用力,才免得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优点吗?挺有勇气的。★★☆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她在公车上拿出馒头,慢慢吃慢慢哭,对导演说,在这之前一直演劳作,东奔西跑,和人吵架,最后回家了,心落下来了,那就吃点东西吧。所有打工辛酸苦辣全部吃下去。开拍时,机器架好,从包里拿出馒头,咬了一口,眼泪就掉下来。

45分钟前
  • Pirouette
  • 推荐

说民工是并不诗意的流浪者,真是太心酸的句子。钟点工阿姨与背井离乡的命苦女子,带着歉意递上钱那一刻的心照不宣,灯火辉煌里的穷街陋巷,大城市造梦也吞没梦。

4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能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这点很好,不过剧本上深度还是有些欠缺,以至于秦海璐的表演总有种力用不到点上的感觉

53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春风沉醉的夜晚》、《到阜阳六百里》、《钢的琴》、《万箭穿心》...烂片成堆的华语电影里每年都能有一两部写实主义佳作。回的是家走的是心,不变的是拷问了几代人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总过得如此辛苦?这个国家什么时候才能把民众幸福感而不是鸡的屁放在第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总关情。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应为太真实,所以太残酷;因为太残酷,所以不敢哭。那些吐槽剧情一地狗血的人真应该去社会最底层体验一下生活,看看到底是剧情狗血,还是你们不敢面对自己国家的拙劣面。

6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以为会是部公路电影,结果汽车刚刚上路就结束了。秦海璐的安静表演简直可以写进教科书了,这个关于漂泊和回家的故事与08年的那部《一年到头》有相同的意境,只是本片片尾曲《回家》不及后者的《蓝莲花》具有冲击力,当年是泪如泉涌,今天只是有点小湿。太具冷静的纪录片写实风格根本不像是部台湾电影。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8 剧本需要打磨的地方太多,剧本奖不该鼓励这样的半成品。四星全给摄影组和沪上老演员唐群,其他人一星不给。现实题材让台湾导演拍成了小清新。同为“阜阳”女子,东北话、上海话、南京话应有尽有,一张嘴我就出戏得差不多了。

1小时前
  • 小A
  • 推荐

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1小时前
  • 荒人
  • 还行

都是苦命人啊

1小时前
  • 梁威是条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