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doubt
我承认
在我开始看《Doubt》之前
我一点也不怀疑我将看到一部黑暗的、亵渎神的影片
就像《Bad Education》一样,猥琐的神父强奸了侍神的男孩子
所以从神父登场开始
我就在挑剔地打量着他的言行
试图寻找一个贱人的影子
Totally failed.
只有一个仁慈宽厚的形象
于是我想:
“哦,他真是衣冠楚楚、人面兽心。”
即便自认为捍卫正义的修女迂腐愚昧固执到让我厌恶的地步。
黑人小男孩的母亲的出现
情节急转直下
趋于崩溃的母亲爆出了内幕:
“你不能责怪上帝赋予他的天性... ...”
是的,那个男孩子是个天生的gay.
我疑惑了,
神父与小男孩两情相悦?
那么这个电影又想探究什么!?
神父并没有胁迫小男孩什么
小男孩似乎也并无过错
修女的世界观濒临倒塌。
当自觉受到不公待遇的神父找到修女质问时
影片的矛盾被推至高潮
完全无法沟通的两人
修女所坚信的
神父所承受的质疑
就在两人的争执中走向死角
面对激动地修女,
神父很疲惫:
“我不能什么都告诉你,你明白吗?有些事我不能说。”
他摇头:
“即便你不认同这样的辩解,记住,这世上存在的一些事会完全超乎你的理解范围。即使你很确定,但那只是你的感觉而非事实。”
这段对话颠覆了我对这部影片肮脏的想象。
它在讲一个包容的神父对抗着整个基督教的迂腐
而非一个正义的修女对抗有着猥亵男童的神父的男性基督教集团,像她以为的那样。
我很羞愧。
我甚至质疑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虐童疑云》
这完全是个莫须有的卖点,
而它的原名——《Doubt》
人性的缺陷
盲目的自信
随意的猜忌。
这甚至使得一个应当是仁慈善良的修女怀疑了一个神父的同情是他猥亵男童的谎言。
多么可怕!
Doubt
完全的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和我们清醒的认知
最终,无辜的神父仍然迫于压力调了职
临走前的布道发人深省
他说人的一生总有无法揣测的风在你背后掌控着你,他即将被风带走。
而那个信誓旦旦的修女在影片的最后终于是崩溃:
“I doubt...”她哭,“I doubt”
她很可悲,背弃了上帝的旨意暗自怀疑他人却无法让自己确信。
可以想象她的余生。
个人认为
这部电影除了探讨了质疑这个人性的弱点。
还讨论了另外一个敏感话题——
在绝对禁止同性恋的基督教环境下一个神父的包容和努力
但愿某天可以看到他的结果。
2 ) 一些有关《DOUBT》的资料和评论(未完成)
1.
《DOUBT》,根据片后的字幕,是献给Margaret McEntee修女的。一开始我以为这必定与电影的主题有很大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Margaret修女确实是John Patrick Shanley的老师,但和本片的主题并无直接关系。1960年代Shanley在圣安东尼教会学校读小学时,Margaret修女是他一年级的老师,当时Margaret修女年仅21岁,也是第一次担任教学任务。
话剧《DOUBT》在百老汇演出后,Margartet修女和Shanley重新取得了联系。两人见面时,Margaret修女说:“你一定认为我死了很久了吧?”Shanley笑着说:“是的。”
之后,当Shanley计划把《DOUBT》从舞台搬上银幕时,他便邀请了Margaret修女做他的技术顾问。因为他本人对修女的生活,甚至学校生活都所知不多。Margaret给电影的许多场景提供了意见,包括修女进餐时的寂静氛围、在黑板上挂教皇画框等等。她也在片场为Meryl Streep、Amy Adams等人提供有关修女的神态动作、衣着仪礼等方面的指导。
Margaret修女还是影片中艾米所饰演的小修女Sister James的原型。
Margaret修女对影片最大的影响,是她对电影结尾的建议。
John Patrick Shanley在把《DOUBT》改编为电影时,曾设想了另外一个结局:Aloysius修女打开了她办公室的窗户,这时候,她看到了她和Flynn神父争论的焦点,也即那个黑人小孩,Donald Miller。
Margaret修女认为这个结尾不如原话剧的结尾有力。在和Meryl Streep等主要演员讨论后,Shanley保持了原来的结尾,也即我们现在在电影中所看到的。
2.
NY Times的一名专栏作家说:“身处‘怀疑’并不舒服。。。但怀疑往往是踏向更高层次的第一步。”
激发Shanley写话剧《DOUBT》的,正是doubt本身。回忆起开始创作时,Shanley说:“我觉得我们的世界被许许多多的‘确定’所包围。我们的社会戴着一张‘确定’的面具,而我发现doubt就是打破这张面具的突破口。”
“所以我决定写一个话剧来告诉人们,你永远都难以对任何事情确定无疑。”
对Shanley来说,写这样一个话剧难的不仅仅是结构,他还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事物。这个事物必须是一开始观众很确定无疑,但看到最后却充满疑惑的。
“后来我看到了一则有关牧师猥亵信徒的丑闻。我对教会的丑闻并没有兴趣,但我正好在找这样一个极端的场境:在这个场境里面,人们会毫不迟疑地判断一个人。我要把这种毫不迟疑丢回给观众重新思考。”
在把故事的背景设定为宗教学校后,《DOUBT》便开始有了很多个人色彩。
“我认识电影里的人。”Shanley说,“Aloysius修女绝对是我亲身接触过的人,她也是我现在仍有联系的人——和她分享已经远逝的时光真是有点伤感,那些寂静、圆珠笔,和读柏拉图的学生都不存在了。”
Shanley把故事的时间背景放在美国社会动荡的1964年。当时肯尼迪总统遇刺还没多久,民权运动也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是,上世纪60年代也是天主教的重大改革时期。
1962年,教皇约翰23世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希望天主教更为开放、变通,和更容易接近。到了60年代中期,天主教的面貌已经大有不同。修女不再被要求一定要穿黑袍,同牧师和教区居民之间的繁文褥礼也少了许多。
“走在1964年的街头,你仍然能看到许多头戴软帽,身穿黑袍的修女,但没过几年后,这些场景就不复再见了。”
Father Flynn是60年代初期的典型人物,他信奉天主教,但同时质疑教会的处境,希望教会在多变的社会中有所变通。
3.
2004年秋,话剧《DOUBT》在百老汇首演并大获好评,2005年在沃特·科尔戏剧公演,并持续演了525场。然而话剧在国际上遭到冷落。由此Shanley决定把它改编为电影。Shanley有超过20年的编剧经验,曾凭借浪漫喜剧《月色撩人》夺得奥斯卡奖。他说,改编《DOUBT》是最难的任务之一。“不仅仅要完整地再现话剧中的元素,同时也要更像是电影。”
“我相信,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的冲突结果更为深入地触动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我们看到了是谁为这场冲突付出了代价。电影允许我在这方面细加描述,这是我一直想做,而话剧本身又做不到的。”
Flynn神父深知语言的影响力。他每周给他的信徒布道,利用布道来促进改变,语言精准简练,尺度把握得宜,并且富有深意。通过那些信徒静坐聆听的镜头,Shanley向观众们表达了语言是如何影响剧中的其他人物的。
在电影里面,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都是有富有冲击力和表达能力的人,他们从不惧于把语言当作斗争的武器。电影的许多场景都是通过对话来进行的,特别是Aloysius修女和Flynn神父两人之间的对峙。
对Shanley来说,电影的另一个突破是,它并没有像传统电影那样给出一个答案。
“电影始终围绕着‘他有还是没有?’这样一个问题,而想到我写这个剧本的本意,我决定把判断留给观众,而不是像传统电影那样,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
在电影中,Shanley增加了Flynn牧师的第三次布道,也即是告别的那一次。在这一幕里,Shanley巧妙地向观众展示了镜头的转换,并由此留给观众去思考,剧中的人物都经历过了什么。
4.
《DOUBT》的话剧演员广受好评,并且有两个演员获得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托尼奖,但为了电影能有一个全新的面貌,Shanley并没有考虑让他们出演电影。
Shanley从一开始就设想由Meryl Streep出演Aloysius修女。他深知这个角色需要一位演技精湛的演员,他希望透过专横冷酷的表面形象,仍可以让观众感受到Aloysius修女内在的激情,从而理解Aloysius修女在最后对寻求公义乃至自身信仰之疑。
为了演好Aloysius修女,Streep一度住在蒙特圣文森学院,在那里她感受到了教会学校的纪律和纯洁。更为重要的是,她在那里明白了神父之间的权力差距,明白了他们在教会事务上的玩弄权柄,而相比之下修女们的地位卑微。
Streep观察到:“在那里我感受到了教会里的等级制度,修女总是处于男性神父的等级之下。理解这一点对Aloysius修女这个角色非常有价值。”
对于Sister Aloysiu,Magaret修女这样说:“我个人更喜欢Sister Aloysius,这可能恰恰是因为我真正的人生经历更像Sister James。Sister Aloysius很强硬,但同时她也有非常深的关怀,她把对学生的保护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并因此非常警觉。”
在为Flynn牧师选角时,Shanley发现自己的选择更少。
“我觉得没多少演员有足够的魄力来和Streep演对手戏,特别是那场单对单的冲突。Hoffman是我唯一能想到的人。”
3 ) Flynn牧师比较无辜哈
1 [虐童疑云]观后感
这部电影看了三遍,是个好片子!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无辜的,Sister Aloysius(修女校长)是个固执己见的人.而且许多细节没有注意到,台词也没有深入理解.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认为Flynn是GAY,Donald Miller也是GAY.Sister Aloysius不一定是错的.
这部电影优秀之处就在于它把观众也给忽悠了.
整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有许多地方能证明Flynn是GAY.首先Flynn喜欢留长指甲,爱清洁(有些牵强,但是也是一点).Sister Aloysius曾经骗过Flynn说她打过电话,那个电话是给修女的,Flynn当时担心的应该就是怕Aloysius打电话查看他的过去,所以自己辞职了(他的过去就是有过猥亵男童的历史).还有就是Flynn是个教父.
Donald Miller是个GAY就很好解释了,认真点的观众都知道他母亲说过的话,她言中之意就是Donald Miller天生的GAY.他父亲所以很烦他.而且Donald Miller想当牧师也是因为GAY.这也就说明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性格孤僻的原因了.
Donald Miller对Flynn教父却是很有好感,我觉得不是因为Flynn想要对Donald Miller怎么样,我觉得Flynn教父从前确实做过坏事,对不起上帝,但是Flynn教父应该改了,从他的布道可以看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Flynn教父对Donald Miller我想应该是他们彼此都是GAY,而且Donald Miller很孤单,确实是Flynn内心的爱心想帮助Donald Miller,所以Donald Miller对教父感情很好.也许真的Donald Miller和Flynn教父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只是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方关键的人物关键的过去历史导致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使得Sister Aloysius相信自己是对的.这也是Sister Aloysius对自己教会的尊重.
再者就是Flynn教父和Donald Miller之间确实有些什么.这也好说明,因为就算教父和Donald Miller有关系,Donald Miller也不会在意什么,而且还会反过来帮助Flynn.因为两个GAY凑在一起,真的很难得,有共同语言,彼此温暖啊...当Donald Miller的母亲知道他儿子和教父之间有可能会有关系的时候,却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是因为她母亲是黑人,在忍,而是她的母亲真的是对自己的儿子好,因为Donald Miller没有朋友,有人能给自己儿子温暖,就行了.她母亲最后也说了,她的战线是和自己儿子和对自己儿子好的人站一起的.
作者:cs152652950 2009-2-6 22:39 回复此发言
我觉得Flynn确实想对孩子做什么但是没有成功,他自己也在挣扎中,他坚守作为神父的职责又不可以表现出疑惑,从神职人员的信仰角度来说Flynn明白自己是有罪的,他也能从自责中更坚定什么是对的,所以他进行了三次成功的布道。
4 ) 太阳底下并无过错
这不是部趣味性的影片。尽管我在100分钟内都几乎目不转睛,没有想要关闭。
它并未有一个新颖的主题,却在对话处独露锋角。甚至于令人关注的并非谁被谁先说服,而只是享受于演员独有的爆发力。
从头至尾并未有多少台词的黑人小男孩拥有他专属的表情,以及他令人动容的母亲,亦成为一处亮点。
以上也许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理由,却不是它的全部。
老修女信奉于“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这句话曾使她第一次与神父产生冲突。
神父热爱创新,并且终要将陈旧的老修女思维推翻。某阵风曾扰乱老修女维护平静的表象,却终将神父带走。
看上去,老修女比神父更固执,并且固执得必定只能容纳一种结局而不能放手。有一种怀疑必须以肯定该怀疑作为结局才可收场。否则他不走,她得走。
神父与老修女在校长办公室内的两场对话,循序渐进。谁先愤怒似乎证实谁先心虚,可是被怀疑者与怀疑者的立场并不平等。
老修女明知自己并未握有切实的证据,却坚守怀疑的态度。这一种态度仅是她要取胜所必要的。
正如她所阐述,如果对方不心怀暗鬼,何须在意她的咄咄逼人。而对方既退让,必定因为心怀暗鬼。
这几乎是一个难以有答案的方程式。
如果神父作为一贯感性和仁义的面貌,神父的退让似乎很易解释。他为保全黑人小男孩。或者说,他为保全他曾留给教堂内所有人的美好一面。
如果老修女也作为一贯冰冷和苛刻的面貌,她最终的啜泣也很好解释。她达到了她的目的,她丢失了她一直坚持的怀疑,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不久前,我爸在饭桌上问我,你是不是容不得别人有一丝差错。因为此时电视上正播放某台晚会,而该主持人则是在不久前的晚会上曾产生口误的一位。而我对其有微辞。
我回答,是。如果一人曾偷过东西,我不相信他从此不会再偷东西。同理,如果一人有过令我印象甚差的一面,我不相信他不会再露出这一面。
我爸叹气。正如影片中小修女的叹息。或者如神父百经煎熬却不得不垂首的眼神。
尽管影片中偏执的Doubt放入现实的前景会有些言过其实。但它也并非不存在。至少我也曾有因为我偏执的第一印象理论而使别人蒙冤的时候。我也曾在睡梦前想起某一幕,而有一丝悔意。
Doubt的结局似乎是一种破裂性的结局。看上去谁也不圆满。
然而它又或许可称得上圆满。神父升职,黑人小男孩会待到六月进而升上高中,小修女依旧维持她的善良,老修女虽不至于改变许多但是她终将老去。我不会忘记面对那一位年迈而失明的老修女时,她也曾产生过同情心。
这便是我所解读到的,Doubt。
关于神父与黑人小男孩也许曾产生的互动。关于他或者他们是否GAY。影片并不强调,我也并不想知道。
它没有刻意显现得光明,在太阳底下,所有东西却自然而然,都变得很清楚。
5 ) 《圣诉》——怀疑者的斗争与挣扎
《圣诉》(Doubt)在本年奥斯卡金像奖中共获得五个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女主角、男配角以及两个女配角。《圣诉》原为John Patrick Shanley创作的戏剧作品,2005年夺得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 for Drama),去年原作者自导自编再搬上银幕,人物自然多了。戏剧版本中只有四个人站在舞台上——艾修女、费神父、珍修女和穆勒太太。四个奥斯卡演员提名就是这四个角色,据说饰演校长艾修女的梅丽史翠普和琦温斯莉、安祖莲娜祖莉现在是三强鼎立。
Shanley为《圣诉》的剧本定位为一个寓言,寓意确需索解,若然我们将《圣诉》化约为办公室政治,甚至乎性别、种族的权力运作——不。不是。这是简而化之的读法——更核心的是宗教问题,关乎人性与道德现实处境,我们妄图架空的重要范畴。
《圣诉》的争辩源于人的缺点,也源于人的优点——珍修女的无知、艾修女的偏见和费神父的偏爱。吊诡的是,珍修女的无知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她资历尚浅,而且心地善良简单,毫不隐瞒自己有疑心;艾修女的偏见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她满有经验,而且对错误敏感,毫不留手;费神父的偏爱实在无可厚非,因为他认为关爱人重要,对有志成为神父却没有朋友的黑人男孩穆勒特别爱护。
《圣诉》的争辩也源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艾修女代表传统,重视垂直秩序,管教严苛,她不满孩子用圆珠笔写字,感叹书法灭亡;费神父代表现代,重视横向关系,关心学生,他认为圣诞庆典中可以加入世俗歌曲,最后他更愿意走下圣坛步入信徒之中。及此,我们作为现代人难免易于认同亲切的费神父,站在他的一方批评她的古板固执,但是——不。不是。吊诡的是,在等级制度(hierarchy)中,费神父在艾修女之上,传统守旧的艾修女以下犯上,「闹革命」赶跑了费神父,她在校长室甘心掷下十架不惜下地狱与费神父斗争到底的气概,可见她能够比费神父更像一个反叛权威的现代人。艾修女代表的传统在当刻自行瓦解同时自我逆反,神父们其实早已不大重视等级(从吃饭的场面可见一斑),当权力关系一下子就越过了土崩瓦解的等级关系,令人难免追怀往昔传统的稳定秩序与合一精神其实可以控制乱局,令问题可按部就班解决。
《圣诉》的争辩当然源于怀疑(Doubt)——艾修女怀疑费神父有娈童行为,虽无证据,也不确定,但她站在审判者角度主观地看费神父,产生了必然意识,怀疑他人,深信别人有罪,直至最后才坦诚怀疑自己,追踪恶事远离了上帝。人们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但所谓确定不是真理和真相,而只是单方片面的观念,我们是否太快审判他人而缺乏自我审视及审时度势?
回头看电影一开场费神父讲道,主题正是怀疑,他指出人在困惑中对上帝怀疑,不肯定上帝的引导,难免孤单失望,但他安慰人们,怀疑也使人连成一线,即使迷失了,也不是孤单一人。费神父明显地放下权威,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实自身也有一些问题,因为他似乎遗忘了神父的工作包括宣讲上帝全能全知的本质、基督十架上的困惑以及圣灵的同在。但愿这一句富有深意的结束句不是普通的惯用念白,而是认信的告白——奉父、子、圣灵之名。阿们。——好象影片最后的镜头,俯镜:悲天悯人。
6 ) 《虐童疑云》:其实,我也有疑惑啊!
1964年,马德里的一间修道院,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在足球场上惊鸿一瞥,内心的情愫在黑暗的戏院中慢慢滋生,然而两个男孩之间的“友谊”却遭到校长莫罗神父揭发。为了让恩里克不被逐出学校,伊格纳西奥向莫罗神父奉上了自己无邪的童贞······这是阿莫多瓦《不良教育》的开头,影片根据阿莫多瓦本人童年遭神父性侵犯的真实事件改编,带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此片着重强调了童年时期的不幸经历对于成年后心理的影响,同时借助这样一个故事撕下了教会虚伪的面具。
同样在1964年,同样是在一个天主教学校里,只不过故事发生在大西洋彼岸的纽约布朗克斯,长久以来,这个天主教学校都一直秉承保守与严格的校风,但这一切都因为弗林神父的到来而渐渐有所改观。但弗林神父却对学校里的唯一的一名黑人学生情有独钟,而年轻的修女都将这些看在了眼里,并将她所看到的告诉了校长阿洛伊修斯,于是阿洛伊修斯修女开始了一场关于真相的大猜想,并想借此把弗林神父逐出学校。
电影《虐童疑云》是一部探讨道德伦理、宗教权威以及疑惑信仰的影片,当然影片的重点不在于神父是否“娈童”和怎样“娈童”这些肤浅的表象上,而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娈童”的怀疑去探讨道德伦常。个人认为《虐童疑云》这样一个中文译名更多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因为影片的本质不是在于这个“虐”字,而在于那个“疑”,而这个译名多少冲淡了怀疑的意味而多了些许吸引眼球的因素。神父到底有没有侵犯黑人小孩?在这样一个大的“怀疑”中衍生出影片的主人公更多的怀疑。
通常我们会怎么样去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内心中所掌控这样的判断机制的标准又是什么?从何而来?我想很多人在判断时也未必会去想这些问题,即便去想也未必能弄明白。平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老鼠是坏的动物,猫捉老鼠,因此猫是好的动物,同理我们可以推出小偷是坏人,而警察抓小偷,所以警察就是好人,然而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就比如说我问你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似乎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电影《虐童疑云》多少有点这个问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问题的味道,弗林神父慈爱和蔼,性格开朗,给死气沉沉的天主教学校带来了自由的风气,他更是对受同伴排挤的黑人学生关爱有加,但是你能说他是好人吗?从影片中的种种暗示我们早已经得知这个表面慈爱的神父绝对是一个衣冠禽兽,影片没有明确地否定神父,但同时也没有肯定他,因为他即便如何慈爱如何悲悯天下,都无法证明自我的高尚;阿洛伊修斯校长从一开始好像就被刻意地置于了道德的反面,她独断专行,在教学管理上缺乏人性关怀,并且用卑鄙的手段去妄加定夺别人的罪恶,然而她做错了什么?影片所呈现给我们的一切都显得暧昧不清,而这一写使得整个“娈童”事件成为一团疑云。正是因为这样的暧昧不清,使得道德的裁决一不小心就成为暴力的工具。影片着重在于doubt,关于doubt,电影中有两段特别的提示,一个就是开始不久神父关于Doubt的布道,另一个就是影片结尾处校长的哭诉,这两处,为电影做了很好的注脚。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德克萨斯之行中遇刺身亡;1964年,金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议会立法通过《民权法》,在《民权法》中提及了黑人的选举权、就业权和公共领域等方面的权力,但有人认为这个法案实际上是将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从“字面上”变成了“实际上”的种族隔离。并且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还伴随着学生、妇女、民权等等运动的兴起,旧的信仰被打破,人们普遍感到迷茫,相互之间缺乏信任,社会信仰确实,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冲突不断。《虐童疑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旧信仰风雨飘摇,而新信仰尚未形成的真空期。
在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后,再去看看影片的人物就能明显感觉到道德天平的失衡。阿洛伊修斯校长象征着传统、保守,对于学校的管教甚严,她不满孩子们用圆珠笔写字,认为这样会导致制笔业的衰亡,她更是看不惯神父对孩子的偏袒,他喝茶要放三颗糖等等,所以在她的眼里,只要一切有悖于她的那一套“行为准则”的都是不被允许的,或者说是她所不能容忍的,而这一切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样一个蛮狠专横的老太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还要一口咬定别人有罪,所以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她都是一个反面角色,再加上弗林神父在布道时那句含沙射影的“不要用正义的名义随意诋毁别人的爱心”的告诫更是将女校长推上了被众人否定的地步。但是她这样做到底错了吗?她对于制笔业衰亡的感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絮絮叨叨而已,回想自己上学时老师还硬性规定铅笔不能用自动的,钢笔墨水只能用蓝黑的等等。阿洛伊修斯校长对于年老逐渐丧失视力的老修女的关心,对于年轻修女生病哥哥的问候等等都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不善表露但实际是有有爱心的女人。而弗林神父代表着现代,他给严谨的学校带来了变革,他关爱学生,尤其是对于受人排挤的黑人学生的关爱更是使得观众会认为这是一个正面角色,然而那桩娈童案使得这个人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但是从影片所反映的信息来看,对于弗林神父娈童的事情,黑人小男孩显然不是被强迫的,而且男孩的母亲即便是在知道了此事的情况下纵容神父,她的理由是这个世界上出了神父关心她的孩子之外就没人关心了,在家常被父亲殴打,在学校里被同学起伏,在社会上他什么也不是,所以神父对于黑人男孩的“特别关爱”反而得到了当事人和其母的认可,实则罪恶的一桩猥亵事在那样的环境中竟然变成了一个善举,所以我们也很难将慈爱的神父和禽兽这个词联系起来。
年轻的修女可以看成是观众在影片中的思维,她的所思所想代表着观众的观点,在一个实善表恶的修女和一个实恶表善的神父的角力中摇摆不定,于是怀疑产生了,是对于自我信仰的否定?她一方面看不惯女校长的专横妄猜,另一方面始终游离于神父是否真正娈童一事,道德的天平在她身上失衡了。她难道认为阿洛伊修斯是可恶的?显然很难,因为修女不是出于私利去认定神父的罪行,她之所以认定神父“有罪”,竟然是出于神圣的信仰,是为了维护“神”之下的荣耀,但修女所谓遵循上帝之“美德”异变成扼杀他人爱心的暴力。
孰是孰非?其实,我也有疑惑啊!
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电影名字翻译的真恶心 原名Doubt.
孰对孰错???恐怕只有上帝能说清吧……(这戏看的真TM过瘾!!!这才叫真正的实力派)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之一。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怀疑是一面镜子,让这世界的丑陋无所遁形。
这部电影里的几出对手戏都无比震撼 为了改编成电影已经下了很多功夫 但舞台剧感觉还是有些浓 人物的刻画一流 眼神绝佳 每个人物都是矛盾而有深度的 Viola Davis巨强悍 Hoffman和Streep也都是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梅姑最后那一声哭腔让我好一个寒战。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梅姑和黑妈的对戏。按照电影的讲述,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事实,但是请不要认定,请保持疑问吧。我以后会注意艾米亚当斯的。
演技派大将。天主教会学校严肃不苟的修女标杆立新的神父初来乍到的小修女受人欺侮的黑人学生。Meryl居然是反面角色要维护的是固守不变的教条主义害怕的是改革是让教会脱胎换骨。Hoffman很棒尤其是布告的内容先是doubt后是gossip。羽毛的比喻太形象化了人言可畏啊。Adams也不错善良。
对白有力,细节准确,最重要的是一干演员强大的表演,把这个关于在特定时代的禁忌和人性本源中的弱点的普通故事讲述地跌宕起伏;导演在氛围烘托上颇费心思:异状天气,办公室突然坏掉的灯,大量倾斜视角构图用以反映人物内心的摇摆不定,几大主要角色对戏时对站位的掌控,于无声处听惊雷。
紧接着换子疑云看的,结果俩疑云竟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对这部比较无感,大篇幅的沉闷对话和令人生厌的老处女。
太闹心了。。。明明就不确定嘛也不找证据也不问人就一口咬定别人就是你想的这样,这他妈不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什么?那么多影评还在那里大扯特扯疑惑是信仰啊什么东西的,除去演技我觉得这电影打一星都嫌高。
如此简单的故事被表现得如此到位,对白如此之有力,演员表演如此之内敛却内藏张力,摄影音乐都恰到好处,美术服装和道具也深得我心,三个主要演员皆被提名。梅姨的片子我都爱,每一个都演得出神入化。太牛逼了!这岂止牛逼二字得以形容的?!而doubt这个名字,简直也太一语中的了。
守旧又让人产生恐惧的Sister Aloysius,新锐的Father Brendan还有善良的Sister James还外加出场不多却颇有亮点的Mrs.Miller,四方把天主学校变成了一个价值观,信仰与认识互相激烈竞争的竞技场。让故事没有落入明显的关于黑与白讨论。而冷峻的色调和摄影,让这场“竞技”变得更加真实而又残酷。
the mininalism and bleakness leave such room for powerful performances, all the 4 (maybe not Amy Adams?)
美国电影经常会以律师、教师、牧师为主角,因为这些人可以在一个场合,合情合理地大篇幅演讲、说教、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当然,美国人的价值观是牛逼的,普世的,这个我接受,可问题是,艺术不是用来图解政治、传递价值观念的工具。美国人什么时候能放弃这种说教,像欧洲人那样去理解艺术、尊重艺术呢?
给4星觉得屈了你,给5星我下手犹豫。这片子的2000万美金投资投哪儿了?这不是诘问,是好奇。
怎么这么好看呀!怎么能把这么微妙复杂敏感的题材拍这么好的呀!!对白太赞了!几场纯粹地对白戏精彩得一塌糊涂,值得一看再看。
关于事件本身有点太轻描淡写,所以老觉得他们是在小题大做。有没有猥亵已经不追究了,重要的是看清人内心的一些东西。几个人演技都很棒
【B】对于性侵讲的很隐晦,演员和对白撑起来的片子,强大的戏剧张力全靠角色撕逼,剧本也不错。 电影花了不少笔墨把天主教学校体现的刻板严格,笑了,导演您有朝一日来内地的中学体验下……
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一件事,很可能只是脑海中的一个念头,被放大成了这样一部令人紧张屏息的电影,真正阐释了什么是“心魔”——或许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尤甚。舞台剧改编所以看演员们飚戏再爽不过了,但最后梅姑是有点演过火了吗,戴维斯戏份不多但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