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七年某天早晨,清冷的风在阴霾的天空下,为这个叫考明顿的小村子里的一次葬礼送来了一丝寒意。一个男人伏身在棺材上,细声低语着,对逝者倾诉着最后的话语,然而喉咙深处的呜咽却再也压抑不住,他失声恸哭了起来。
葬礼过后的餐会,村民们举杯互相祝福,用笑声和欢乐为去者的灵魂铺设升天之路。正当餐桌上的人们沉浸在一片祥和和宁静之中时,林子深处却传来了低沉而骇人的恐怖吼声,霎时间,人人变色。古老的野兽向人们又一次地提醒,他们并不孤独。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村庄中的祥和和安宁,毕竟怪兽已经太久太久没有出现而伤害人们了。一条神秘的契约存于村民和怪兽之间:村民只要不进入怪兽的环绕村庄的森林,怪兽就不会进入村庄所在的山谷来伤害人们。怪物的可怕是毋庸置疑的,颈项被拧断而后被剥皮的小狗被人发现暴尸在草坪之上,然而却没有任何人知道这来无影去无踪的怪兽到底是什么。村民所能做的,便是遵照德高望重的长老们的指示,将一切吸引怪兽的红色——邪恶的颜色——统统埋葬,代之以在森林边的树上涂抹上能让怪兽止步的黄色颜料,并筑立起高高的监察站,监视着那传说中的梦魇。直到有一天,一颗躁动的心搏动的响声引来了那个“邪恶颜色”的出现……
一个叫鲁休斯(Joaquin Phoenix饰)的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却有着非凡的勇气,他隐隐约约的感觉到长老之一的母亲总有什么不可告知的秘密瞒着他,而这秘密又与他素未谋面的父亲以及怪兽有着神秘的联系。每个长老家中都有的一个永远不曾打开的箱子,而长老对人们越界进入森林的举动的不安远甚对怪物的恐惧。直到有一天,弱智的诺亚(Adrien Brody 饰)懵懵懂懂地闯进了森林,却安然无恙的带回来了“邪恶颜色”的花束,这让鲁休斯相信森林中的怪兽绝非传说中的那么可怖。对外界的渴望促使他越过了边界,进入了禁忌的森林。当夜,村长幼女塔比莎的婚礼上,警钟长鸣,牲畜被屠杀,披着红袍长着长爪的怪兽在村庄中追猎村民,人人逃到地下室避难。第二天一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留下了“邪恶颜色”的印记,简单、清晰,如爪痕一般……
鲁休斯在集会上承认了自己的鲁莽,也得到了大家的原谅。长老们决定向怪兽作出献祭,以平息怪兽的怒气。在三个祭司讲一大片猪肉仍在了献祭石上过后,神秘的尸体和丑陋的怪兽再没有出现,鲁休斯也准备和村长的盲女儿伊芙(Bryce Howard 饰)结婚,村庄仿佛又复归到了平静与祥和。然而在全村的每一个人都为鲁休斯和伊芙订婚的消息而奔走相告、欢欣雀跃之时,从童年起就与伊芙青梅竹马、相依为伴的诺亚却在悲哀和嫉妒中黯然伤神。天生智力就有缺陷的他完全不可能理智地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却本能地走向了鲁休斯,在鲁休斯拥抱他的同时用小刀狠狠地扎进了鲁休斯的肚腹,然后安静地回到自己屋外的逍遥椅上,出神地望着远方,继而对着沾染了“邪恶颜色”的手痛哭失声……
鲁休斯命大,并没有死,重伤的他急需药品,否则几乎不可能保住性命。那位才安葬了妻子的村长(William Hurt 饰),无法再接受自己女儿的一生也将在悲伤的阴影中蹉跎时光。他决定允许伊芙穿过森林,去镇上取药,而事先却将她带到了一个废弃的杂物房,在那里,目不视物的伊芙触到了怪兽那巨大的爪子……
一切原来都是假的,没有什么怪兽,有的只是穿上了怪兽袍子和在林子中装出各种叫声的长老们。长老们深刻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残酷和无情,只因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悲伤和痛苦。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走上和他们一样的路,于是他们用林中怪兽将这个村庄与世界隔离开来,躲在这里构建一种静谧、温存而甜美的桃源式的生活。而现今鲁休斯的命却不是这种生活所能够拯救的,他们需要外面世界的帮助,然而也还要继续村庄的宁静,伊芙所肩负的便是这个使命。
为了从没见过的爱人,伊芙摸索着小径两旁的灌木枝头,走向了森林。一路上,两个同伴都因对怪兽的恐惧先后逃离了这趟旅程,留下明瞭真相却苦于无法说出口的伊芙在一片黑暗中靠着拾来的一根粗树枝敲打着前行。伊芙虽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然而为静谧的森林所淹没的她,心中却依然惴惴,父亲“传说森林里的确有怪兽”的话语不时在她的耳旁回响。就在这时,一个同样高大、长爪、身披红袍的“怪兽”现身在伊芙的背后,对她展开了愚蠢而迅速的追逐。伊芙在树林中没命地狂奔,然而凭着盲人对路惊人的记忆力,她重新站在了一个差点让她失足丧生的一个大坑面前,在感受到“怪兽”扑来的一瞬间,侧身让“怪兽”跌进了这个巨大的深坑。可是,她永远无法看见的是,“怪兽”的袍子撕裂开,露出的却是弱智男孩诺亚的脸庞,因杀伤鲁休斯而被监禁在屋子里面的他发现了同为长老的父母藏在木地板下的秘密,却天真地穿上了来追寻他深爱的伊芙,结果却被不明所以的伊芙送进了致命的陷阱。诺亚到这时还依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仿佛只是在奇怪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摔了一跤,然而试着出声的口中流出的只是鲜血,努力呼吸换来的却是最后生命的飞速消失,他眼中的神采在惨笑的表情中渐渐地消散,头也就轻轻地耷拉在了身后的石头上……
伊芙终于按照父亲的指示,顺着路走,来到了一面墙外。墙并不高,还布满藤蔓,伊芙摸索着爬了上去……
二零零四年的某一天,宾夕法尼亚的一名森林警察驾车巡逻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公路上,却发现从路旁的隔离墙上翻出了一个身着一百年前古装的奇怪少女。她无神的眼睛空洞地看着地面,听见汽车的引擎空转声时现出害怕的表情。她声称她住在自然保护区里面的一个村庄,并且小心翼翼地递过来了一张写满了治伤药的纸请求帮助。他看着她,感觉无限的异样,然而又仿佛从她惊恐而坚定的表情上读懂了什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他背着长官偷着拿了药,还附带了一个梯子,目送这个神秘出现的陌生少女的身影消失在墙的那一面。
村长打开了那个从未开启过的箱子,取出了里面的相片,以及一件件残留的和现代文明有着关系的物件,那是一帮当年还年青的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后留恋。他耳旁这时又回响起了他们各自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这种痛苦所带来的尘埃落定式的绝望,和绝望中诞生的这个惊世骇俗却注定不为人知的迷梦。
考明顿村子中,村民庆贺伊芙成功地从“镇”上带着药品回来了,长老们为诺亚而垂泪。决定必须作出了,诺亚的死可以被用作传说的根据,继续这个村庄,或者,可以,至少……
长老们站了起来……
《灵异村庄》这部电影所讨论的,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再人类向自然争夺生存空间的战斗,虽然有类似于《后天》一类的灾难片提醒人类的能力还远不具有藐视自然之神而无丝毫恭敬的资格,现实世界中一种整体的短视、肤浅、末世化的发展被人类固有的永无止境贪婪的欲望已经推动到了一个极为可怕的水平。然而当竞争主要形式由外界转化至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时,所带来的结果并非是福音赞歌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迭起,反而是伤痛的咏叹调的此起彼伏。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从人离开了自然的那一刻起,便失去了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谐,至现代社会更是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毒品、枪支泛滥、金钱对人的异化、信仰的缺失、神圣维度的退位……社会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各式各样的陷阱为你死我活的撕咬舞蹈提供道具,鲜血和泪水成了文明画卷上仅剩的两种颜料。在这种环境之中,回归到田园诗般的生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均衡之处重新找回生命的位置成为了当代人一种无奈的诉求。这种诉求在吞噬一切的现代文明中不可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得到实现,于是逃避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构筑一个世外桃源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人们的想象中,如若到了桃源之中,便是真正的求得了自由和幸福,过后的故事,其中的生活,自然都是简单而美妙的。可是这种幻觉在《灵异村庄》中被毫无留情地粉碎了。桃源式的村庄考明顿在影片中固然保持了一种所追求的宁静和和谐,却无处不是沉浸在悲情之中。整个村庄的生活有序而纯真,然而掩藏在情窦初开男女之间的欢笑之下的是对象征外在世界的怪兽的恐惧,弥漫在悠然和安闲的周围的是习俗对生命激情的禁锢。纵览整部电影,伤情是无处不在的,葬礼的肃穆、被鲁休斯拒绝的塔比莎的痛哭、诺亚坐在逍遥椅上的背影、鲁休斯母亲向村长伸出的那只永远不会得到回应的手、伊芙抱着奄奄一息的鲁休斯的头……太多太多的无法避免,太多太多的命中注定。长老们建立桃花源的初衷,当在无辜的罪人面前倒下的鲁休斯躺在床上乞求天意时,遭到了无情地否定和嘲笑。他们颤抖着不愿意相信这种结果,这悲剧意味着他们几十年来的迷梦遭到了彻底地唤醒,他们双手所创造的天堂离他们所逃离的地狱般的现代社会没有本质的不同,一切所为,不过是一场空而已。
“生命的本质就是悲伤和无聊”,悲观主义大师叔本华的深刻远超他那个时代。然而当人类这种宿命似的生存状态无可逃脱的时候,生活又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个问题,电影没有作出回答,然而很高兴看到的是,长老们都决定了勇敢地站起来面对命运,面对这种纷乱而伤人的世界,面对这种痛苦的生命本身。这场景无法带给我们答案,然而,至少带给了我们希望。
“人之幸乃因其不幸”,谁人可解其中滋味,或许便已身在天堂。
沙马兰的神秘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7美国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村民永不出村。原因是,第一,他们认为城镇是邪恶的人住的邪恶地方,村民去了会不再纯洁。第二,森林里有怪物,去城镇需要跨越森林,但一旦进入怪物领地就等于打破契约,怪物就会杀人。然而真相却是,给年轻人宣扬这些不能出村想法的长老们,是有过社会伤痛,被社会侮辱和损害的21世纪人。他们为逃离现实,创造这样一个乌托邦,建立了契约永不回城。他们在没有人迹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村落,并假扮怪物来打消后代的回城欲望。
我看完后觉得本片想讨论的两个最大的矛盾是:第一,长老们应不应该创造这个村子(远离现代与现实的乌托邦、桃花源),第二,在村子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大家应不应该走出去。
创造乌托邦
我认为导演沙马兰对神秘村的态度是批判性的。我们能观察到这个乌托邦村的具体情形:村庄安逸宁静淳朴,生活平静;有权威的是长者(长老),他们以民主方式主持村内的各项活动;村里没有货币,大家都是一同劳作,吃相同的食物,用相同的东西。这是一个近乌托邦的社会。然而在这个乌托邦社会下,大家还各自隐藏自己的秘密:长老们隐藏自己的真实经历,给下一代的年轻人营造村庄即是现实世界的幻象;年轻人们,如卢瑟斯和薇拉,深爱对方却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但由于长老们创造的是19世纪末的乌托邦村庄,医疗条件很差,一旦生病就无法医治,片头病逝的长老的儿子、眼盲的薇拉和弱智的诺亚,都是没有及时就医的牺牲品。长老们也很清楚,想要桃花源和乌托邦,就必须得有牺牲。
真正的乌托邦不可能存在,因为有牺牲的乌托邦不能成为乌托邦,那并不能让所有人真正的幸福。所以,长老们只是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幻影。影片的结尾,长老说,我们可以继续下去,如果这还是我们衷心希望的话。影片的结局已经预示了这个幻影必将灭亡。
走出乌托邦
片中一共有两个人想走出村庄:一是男主卢瑟斯,一是女主薇拉。但最想走出去的卢瑟斯最终因病重在床没有走出去,身为盲人、被逼无奈的薇拉却是第一个走出村庄、来到21世纪现实世界的人。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和她的世界有什么区别,她只能听出城镇里的人的声音怀着善意,并不像她村里长老所言是邪恶的。当她爬出那一堵墙横亘在现实与幻影间的墙时,她仍然是盲目的。这是否暗示了,即使我们终于离开了我们的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也仍然是盲目的呢?
人物
男主卢瑟斯
盲女薇拉一直说,卢瑟斯有一种颜色,是她在黑暗中能辨认出的颜色。我想他一定是某种光明的颜色。卢瑟斯一直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不一样,他对外界充满好奇,对所谓的怪物充满质疑,并想出去探索。他的感情很少外露,深爱着薇拉却秘密隐藏。他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光明,挣扎着与命运斗争,是与逃避现实的长老们截然相反的。
女主薇拉
当薇拉得知男主请求前往往城镇收集药品时,她对他说:我认为你的行为很高贵,但并不正确。卢瑟斯问她:你不生气自己因没去城镇就医而失去了视力么?薇拉说,我能看清世界,只是不像你那样用眼睛看。薇拉是一个真正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人。这也体现了薇拉的信仰观。她对命运坦然接受,而不是像卢瑟斯一样愿意探索和抗争。
傻子诺亚
傻子诺亚是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他起着推动整个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他偷入森林采摘禁忌之果毫发未损,才坚定了卢瑟斯穿越森林的想法;因为他捅伤了卢瑟斯导致其伤口感染无法抑制,才有了女主薇拉前往城市求医的情节。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所有村民里只有诺亚对怪物毫无畏惧之心。据此我推测,他曾经看到过他的父亲,也就是长老之一,穿戴过那套古怪的怪物服装。但由于他的智力缺陷,他没有将此说出,且视其正常。怪物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他的亲人。每当他听到他父亲模仿怪物的叫声时,他都会开心地开怀大笑;当怪物来临,村民仓皇逃窜时,只有他会开心地手舞足蹈。所以,当他打破地板发现那套怪物服装时,他不假思索地穿上,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的世界观里,怪物不是邪恶的,不是伤人的,反而扮作怪物像是一种游戏,如同他孩童时代他的父亲做鬼脸逗他玩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他才会扮作怪物追逐女主。
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沙马兰对这个角色的态度。他死的时候,斜躺在泥沟里,身上还穿着那套怪物服装。服装鲜红的披风向我们暗示了血的献祭;服装背上长长的尖刺和羽毛支零破碎;他脸上的血、泪和泥混在一起,在猩红的呼应下触目惊心。这幅构图宛如油画上一个堕落在阴沟里的天使,他又纯洁又罪恶,他牺牲了,以血赎罪,来净化长老们所隐藏的秘密造成的各种死亡和苦难。沙马兰同情这个角色,因为他是大家逃离现实,因果报应的牺牲品。
神秘村中的几个颜色运用和其宗教含义
1.与血有关的意象:
本片中,村里一直禁忌鲜红色的野莓,见之必灭之或埋之,因为这种颜色会吸引森林中的怪物。野莓即是血的颜色,被视为禁忌。这也象征了村里人不可犯罪的教条。
村中的傻子诺拉在用刀伤害卢瑟斯之后,对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双手歇斯底里地大笑,说,这是禁忌的颜色啊。这是在用卢瑟斯的血赎罪,一个无辜的人的血可以洗刷罪恶。希伯来书9:22说,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也就是说,罪需要血来代替遮盖,世人都是犯了罪的,而耶稣基督的血可以遮盖人的罪恶,这血就要受到人的敬畏和尊重。这同时暗示了,即使长老们创造了这个纯洁、宁静的乌托邦,罪恶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第一宗,明面上的伤人见血之过,居然发生在一个最天真无邪的弱智儿诺亚身上,让人更感讽刺。
盲女薇拉在森林中逃命时,站在一片圆形的如火一般燃烧的红莓丛中,诡异的音乐响起,给人一种不祥的暗示。紧接着怪物就出现在了她的身后。
2.保护色黄色:
村里传说为了避免怪物侵袭,在树干和家家户户的门槛上都刷上黄漆。这个举动本身就有一种宗教仪式感。这有没有让我们想起出埃及记中,耶和华要击杀长子,所有以色列人在门框上涂上羊血就能幸免于难的故事?不同的是,圣经中是羊血,神秘村中是黄漆。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黄色是种种凶兆和不祥的象征。所以把黄色涂在门上,不免让人想到这可能是对城市现实世界的诅咒与憎恶。怪物的传说是长老们创造的,然而什么是他们心中的怪物呢?当然是来自城市的黑暗与罪恶。
沙马兰的神秘主义
虽然影片中长老们说怪物都是自己假扮的,但我重看时,确信了我的想法:那就是森林里的怪物其实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虽然长老们制定各种祭祀仪式,放出各种传说,来威胁年轻人不要走出去村庄,但他们不可能每天剥动物的皮来吓唬村民。第二,薇拉的姐姐的婚礼上,怪物降临了,在家家门口悬挂死猪死羊,长老是不会为了恐吓人们而随意破坏自己女儿的婚礼的。第三,每次发现牲畜尸体的人都说,这些怪物留下的记号,似乎是不想让我们留在村庄了。它想让我们走出村庄。这不可能是长老们的目的。第四,长老也承认,这座森林里在传说中也是有怪物的。所以,也许有一部分怪物是长老们假扮的,但是剩下的,也许是真正的怪物。
东西方的差异
除去怪物和捕鱼人,神秘村非常像《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盲女薇拉离开村庄的时候,她的父亲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暴露村子的位置,这时我的脑海中立马飘过“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同的是,东西方理想中都各自有这样一个理想的地方,可以逃避现实;不同的是,东方的桃花源体现了道家隐世的安然;然而西方人却在乌托邦中挣扎。他们想要乌托邦,却也想逃离乌托邦;他们想逃离现实,却又感觉现实在时时刻刻威胁着自己,如同森林中连绵不断的怪物的嚎叫声,不断提醒自己:你其实不属于这里。
这是我的文学赏析课的期末论文,还是学生缺乏历练,认识浅薄,写评论自娱自乐,愿诸位轻拍!
这不是一个惊悚片,它不恶俗,在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之外,这是似乎就是一个我所追寻的故事:‘仿古悬疑爱情片’。一个隽永哀婉的古典寓言,被有节制的镜头幽雅地表现出来,涌动的情绪化的音乐把一切都诗意化了,在淡色雾气腾出枯萎的森林时,染尽幻象般的一片嫣红。一个19世纪的女子,来自20世纪地图上泯灭的村落,一个突然闯出森林的精灵,失明和红发,摄人心魄。
如果用恐怖惊悚片,悬疑片的眼光来看这个作品无疑会失望,也无法评价故事逻辑中的漏洞。但倘若还原古典寓言本应有的意境,灵异村其实做得很好:沉着缓慢地表现森林的雾霭和金黄的茅草,不动声色地表达人物空间关系。不盲目追求情绪化特写,镜头和人物保持一种低调疏离的关系。主观镜头所表现的杀与被杀,成为沉默的重音。
当失明的女子独自面对森林时,尽管她知道怪兽不存在,但这一刻是宿命的。
怪兽穿过树丛,披着猩红的长袍,富有宗教意味地到来。在森林的隔绝下,少女面对怪兽,她不清楚怪兽是来自森林还是来自她的内心:必须穿过时间沉重的垂幕,必须跨越恐惧横斜的屏障,必须面对尚无定数的未来——这一刻晃若超越时空。
浆果殷红,阳光斑斓,森林树影稀疏。
依然窒息,惊恐万状,喘息和呜咽,跌跌撞撞。这是少女的挣扎,也是怪兽的挣扎,孤独,来自巫魅的混沌。
影片还原了人对于自然事物本应有敬畏,以及对超自然事物混沌而神圣的恐惧。
可惜的是,影片过早揭示了怪兽的面目,划清了幻境和真实的界限,大大削弱了影片表达恐惧的力量。
1999年,凭借一部《第六感》,印度导演M•奈特•沙马兰当年火爆一时,成为恐怖片领域新星,甚至被一度认为可能成为一代恐怖惊悚电影大师。但是,哪里想到,高潮持续时间如此短暂,之后,沙马兰基本走的是条稳定向下的路线,哪怕今年小小的转型试把《最后的气宗》也还是无甚重现荣光迹象。实际上,在《第六感》后,沙马兰的电影一直带着一种并不血流成河,但是装神弄鬼的神秘主义气息,氛围营造是他的特长,但是一旦拿捏不当,剧情孱弱就可能让其作品成为平淡乃至蹩脚之作。在其作品中,《第六感》是拿捏的最好的作品,氛围营造出色得当,没有对观众制造理解障碍,最后的反转有力,关于平常人生死的故事又赋予感人的代入感。而《神秘村》则是一个典型的尴尬案例,在其作品中,这部质量应该说上乘,但是立意过于宏大深刻,表现上氛围营造又过于故弄玄虚,所以,结果就是成为一部大众期待的小众电影,造成了它尴尬的位置。
影片开场就营造了一派神秘而又宁静的田园风光,但是又隐隐透着不安,村庄的秩序透着乡绅维持的味道,一批德高望重的当地人士组成长老会式的组织,决断村中事务。而村中流传的传说和禁忌延续了沙马兰的氛围控特征,传说林中有神秘怪兽出没,人类与其达成共识,留在村庄附近活动,绝不走出村庄,走入这股神秘力量的领地。而在村民中,性格显得孤僻羞涩的鲁休斯却一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当村中的弱智诺亚走入禁地,带回红色花束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尝试走入禁地,并带来一阵怪兽入侵的恐怖氛围。到这里,沙马兰营造气氛还是很成功的,他成功的让我相信这是个发生于19世纪甚至更早时代的故事,而那隐隐闪现的出没的怪兽,他们留下的如被剥皮的狗这样的战利品,无一不证明着影片接下来就有一场人兽间的冲突。而这些内容无非为沙马兰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反转――做一个铺垫,相信《第六感》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也是反转出人生死真相的一刻。而本片由鲁休斯和村长的女儿伊芙相爱开始,又到诺亚狂乱中刀刺鲁休斯,进而引出了伊芙勇敢的为了爱人,走入禁地,要去“镇上”寻求药物的情节,接着,反转到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现代文明包裹的村庄,时代一下子回到现代,制造了如同时空穿越般的效果,应该说,这样的反转还是颇为令人意外的。
纵观整个故事,你可以做出多重解读,可以从桃花源般田园诗的角度,解读一个不畏恐惧的爱情故事。但是,换个角度,则又更像微弱的反乌托邦的沉重故事,片中的长老们为了维持村中单纯平和的秩序,不惜制造敌人,制造恐惧,用以威胁后来的人们,将他们禁锢于这个虚无的桃花源中。有些乌托邦般的世界是阶段性的,是自然条件和巧合所致,如香格里拉一般因为到达的艰难,曾经与世隔绝,进而与世无争,但是随着交通条件和知名度的变化,这样的情况被自然打破,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发展过程。而本片呈现的则是一种一个集团为了他们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剥夺他人选择权的虚幻的桃花源,说白了,他们就是自私的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提到利益,我们总是想到金钱之类的现实利益,实际上,那些看似高尚的价值观,或者良好的动机,也是其利益的一部分,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我们看到这些长老如同“我是为你好”的家长对待孩子般,没完没了的说着狼来了的故事,甚至亲自上阵,制造恐惧。而村长让女儿走入禁忌之地时,还让人感到奇怪他怎么舍得,甚至以为这是一份悲壮,看了结尾才可以体会到,实际上,那是因为他明白,所谓的怪兽都不存在,而换个角度看,这些剥夺年轻人选择生活方式的老人们才是真正的怪兽,他们制造了一个典型的伪高尚的威权社会。鲁休斯、诺亚、伊芙在我看来代表着这种被恐惧封闭的社会的三种打破束缚的希望,鲁休斯是一个怀疑论着,充满着好奇,属于主动性的去探知,去质疑。而诺亚是个弱智,正如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一般,他呆笨中带着人的本性与纯真,也是容易被利益集团忽视的角色,进而容易成为无意中指出真相的人物。而伊芙是个盲人,她本无强烈的质疑现实的动机,却有追求爱情的勇敢,因为是个盲人,恐惧统治在她身上的映射效果减弱,她更有勇气勇往直前,同时也反讽着双目正常的人们,看清的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
以这部影片,沙马兰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很丰富的社会解读的题材,但是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立意到了表现恐惧本质和社会结构的高度,节奏表现又过于缓慢,氛围营造上仪式感到了做作的程度。所以,深刻的故事内涵和颇具艺术美感的镜头都让这部影片对一些观众充满吸引力,但是节奏上却可能让更多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和故弄玄虚。因为《第六感》这样一个立意巧妙又让个体观众可以普遍感到温情的影片,沙马兰实际上常常被以一个商业导演去冀望,结果却是票房的一再失败和口碑的两极化尴尬,这部《神秘村》就是其中的典型,它本身有着不俗的质量,却因为尴尬的定位让很多观众感到评价的尴尬,正如沙马兰如今在好莱坞的尴尬地位。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c8c0023ae755d4093580763.html
we live in The Village
桃花源记藏人心,人心叵测妖乱起。
我们不也生活在神秘村里吗
和水中女妖一样沉闷的发指……
整体神秘灰白色调愈发凸显代表禁忌的樱桃红与象征安全的咖喱黄之明艳……果然是印度导演!Adrien Brody演痴相也很搭~
除了结尾真没觉得哪里好...
没见过骗得这么极致的乌托邦
不是好的悬疑片,是好看的爱情片~布莱斯·达拉斯·霍华德~
唯一走出村庄的是个瞎子,所有人都依然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社会里。
女主角被男主角拉进屋子的那个镜头 实在是太美了。
配乐无敌了~~~
人吓人,吓死人
也是曾经非常红火的小成本恐怖片之一,气氛营造的非常不错,但是内“怪物”未免有些过于雷人了。
【C+】沙马兰真不愧为好莱坞最会装神弄鬼的人,但,居然有很多人觉得这片剧本写得好??分明是个要啥啥不行,只能啥啥都塞进去的三流故事。悬疑情节,爱情故事,反乌托邦政治讽刺,没有一个完成的好的。电影推动到一半男主直接下线了,简直滑稽。
不推荐…无法入戏的世界观和叙事逻辑。
忘记了
虽然很容易猜到剧情 不过还是被结尾的反转震撼了一下
看着真烦人 一点也不意外 一点也不高智商 中国恐怖小说用烂了的套路 而且还又磨叽又矫情
when you hold out your hands, i feel love.3+
暗恋桃花源,两厢情愿桃花梦;灵异乌托邦,一枕黄粱乌有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