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捷克人眼中的二战纳粹大屠杀电影,比起《辛德勒的名单》所代表的好莱坞式脸谱化的英雄主义情结、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恋》的浪漫情怀,或是荷兰《黑皮书》中着重讨论的复杂人性,这是一部真实、细腻、平静、克制却又分量足够发人深思、祝福本善人性必将在世间重生的叙述纳粹屠杀的影片。
真实的历史永远最打动人,然而导演并不想关注在复杂的暗杀与报复屠杀的历史本身,本片的故事没有英雄美人的惊世爱情,也没有戏说杜撰的噱头,当然更没有像《金陵十三钗》那般矫揉造作的所谓“意义”。故事的主要角色就是这个遭遇灭顶之灾小镇上的村民,男人、女人、儿童,牧师、保安警察、热血青年,然而不一样的人物,同样的命运。人性的坚韧、对善良的笃信更是导演希望传达的。
影片前半部的安静的田园风光与小镇生活、成年人之间的情感韵事、以及不慌不忙对青年男女情窦萌动的铺垫让一切舒缓到使人揪心,因为知道涂炭的到来,然而当纳粹和盖世太保发动屠杀的时候,影片选择了用沉重的大提琴钢琴和慢镜头替代了爆炸与嘶喊,来叙述村庄16岁以上男性全部被枪决的残酷;在描述妇女与儿童们被德军被迫母子分离的时候,影片用全部写真镜头对准儿童满脸的泪、死死抓住妈妈胳膊不放的小手、惊恐万状的表情还有母亲们疯狂用指甲挠集中营窗户玻璃的凄惨绝望。我看到这里已经泪崩了,我也是个妈妈。影片用一个长镜头告诉了答案:孩子们被送去了毒气室,一双双小手再无力拍打窗户而逐渐落下了,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
一切都是唯美却深入刻骨的,当你看到心痛无以复加时多么希望能出现一位好莱坞式的救世主,然而历史是真实的,残酷的。男主角因为入狱服刑而幸免了这场涂炭,4年后他被释放出狱再回到小镇时,白茫茫的大雪已然将这座被德军付之一炬以图销毁罪证的小镇掩盖的一望无际。他疯狂的挖着雪地下的土地,烧焦了的土地,正如片尾他躺在儿子被枪毙的那棵树下亲吻着春天大地上新生的嫩芽,他多么希望生命能够还有一次轮回。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主角坐在铁道边自己那座用残骸搭建的屋子外,曾经田园般的故乡已经化为尘土,然而生命还要继续,是继续留下来做一个旧地的纪念品,还是走向远方,去寻找带着记忆的未来,镜头聚焦在两道铁轨上,虚化、提亮、高亮。我看到的是希望,是远方,是在他处的重生!
国产二战题材的影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尚算佳作。其余的均鲜有突破。
影片的美工、摄影、音乐的讲究与细致让人对捷克电影制作水准肃然起敬。
影片用了灰蓝色调,阴冷,压抑!故事开始以卡尔为主线,牵引出宁静美丽的村庄;失手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父亲;年轻人的爱情;不远处爆发的战争。在年轻的卡尔的眼里,探望父亲比听来的战争更加让他难过,因为战争对于涉世尚浅的孩子来说太过遥远,当然,战争终究会来临...。
导演没有矫揉造作的渲染战争场面,更象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平静的讲故事,当然,讲故事的人表面平静内心澎湃,听故事的人早就泪眼婆娑了。
离别时恐惧的孩子;哭泣的母亲;被屠杀的慢动作的恍如隔世的男人;毒气室里挥舞的稚嫩的孩子的小手;自杀的德国士兵;无奈的盖世太保。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是那么的安静,安静到让人窒息!
影片结尾部分,当盖世太保知道战争胜利了,他却选择了自杀,当然,战争胜利后,也就是他的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才要开始!导演没有引导我们去仇恨战争的任何一方,而是提醒我们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深受其害!父亲生存下来了,但是生存下来的他又要被当作活得纪念物!残酷的是战争还是人心?
影片结尾时画面中的铁轨伸向远方,不管父亲最后是否离开了他的故乡,人类的历史的车轮都在前行着,旅途路边遗留下的是鲜血抑或是鲜花?是生灵涂炭还是安居乐业?擅于自相残杀的人类呀,正在走向末日的狂欢!那一天,还有多远!!!
1942年6月9日,纳粹曾经有一次第三帝国历史上最隆重的葬礼。整个柏林的街道披上一层黑纱,与此同时,全德国境内及其附庸国都降半旗致哀。下午3点整,葬礼开始,柏林交响乐团在帝国总理府大厅内奏起了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中的死亡进行曲。第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党卫军(Schutzstaffel 即SS)统帅希姆莱致悼词,台下挤满了纳粹的显赫权贵,其中包括希特勒,戈林和戈培尔等。
大厅前首有一个长方型的花坛,两旁各站立一排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眼睛射出凶光的党卫军士兵。在花丛中央安放着一个灵柩,上面覆盖着带有“卐”标记的国家社会党党旗。在棺木中趟着的是恶贯满盈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他负责纳粹警察系统(盖世太保,情报服务处和刑事警察部),时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二战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代理保护长官”。约半个月之前他的汽车在布拉格的街道上遇袭,虽经竭力抢救,仍在数天后(6月4日)死亡,年仅38岁。海德里希,这位呼声最高的希特勒接班人最终还是死于坏血症。——摘自作者去为:我的布拉格精神之旅(四)一文
西方国家拍的好多电影,基本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这部也是在还原罪恶滔天的历史。无法想象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故乡,故乡都没了精神上有多么难过,或许会疯……犹太人的克星,当他被刺杀后,利迪策所有人替他陪葬。据统计这场屠杀共有199名男性遇害,195名女性被逮捕,88名儿童被毒气焚杀。在利迪策遇难的儿童都遭受了哪些?1942年6月10日,纳粹士兵马不停蹄的向汽车内插入气管,这是一根毒气管道,车内一双双可爱又无助的小手不停的向汽车玻璃上拍打着,这些孩子的求救,纳粹士兵视若目睹,没过几分钟整整80多名孩子就这样死在了毒气下。而引发这一切的导火线便是希特勒的继承人海德里希,在捷克被刺杀身亡。希特勒采取了残暴的报复行动,一次让捷克人民无法抹去的屠杀回忆。1945年10月,为了纪念在利迪策遇难的所有人员,捷克政府宣布重建利迪策。利迪策大屠杀被曝光后,世界各地就有村庄、街道甚至新生儿的姓名 改成了利迪策,纳粹想要他彻底消失,以此掩盖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心存善意的人们让他明古知今。而每一个代代相传的节日,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包括 “国际六一儿童节”也不例外。为了纪念二战中死去的88名儿童,还有利迪策遇害的儿童和全世界在战争中死去的儿童,世界联合组织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六一儿童节》,六一并不快乐……愿世界和平。
Lidice 2011
这部电影在电视上看过一次 讲的是1942年6月9日利迪策屠杀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是因为当时帝国电影公司留下的 希特勒因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被刺而复仇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填补了关于这个捷克小村庄被纳粹屠杀的空白
这种关于历史战争的电影尤其考验导演的叙事技巧 这部电影同样运用以点切面的角度展现了这一历史截面
个人觉得德军处决村民时的悲壮音乐不合适 表现村民被屠杀这一客观事实 此处任何煽情都是多余 很多其他场面也是同样音乐渲染过分 对比the pianist中音乐的运用 罗曼波兰斯基对电影节奏的把控是一流的
不过只是点瑕疵 这部电影本身很重要 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色调对比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处理
相比之下我可以理解为何“南京南京”骂声如潮 讲述战争中一个人物的故事远比空洞的表现形式要重要得多
“金陵十三钗”相对好些 起码可以看到张导演的努力和诚意
战乱年代de那些小人物
应该拍得更好
一切的平静都是为突如其来的群体死亡做铺垫。手染鲜血的纳粹罪孽深重,但在anti-climax里面可以看到,后人粉饰历史的企图也不光彩。
一场悲剧,举枪自杀的纳粹士兵和捷克警察从理论上来说都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时也势也,战争的黑暗无法避免。
太沉重了,不知道该怎么评分,有一种不应该评分的感觉。看电影觉得虐心,但那是他们真实的人生。应该把这部电影放给所有好战的人看!
平静中揭示战争的残酷。
每年影节都有意外之喜。
前面太拖沓,战争好罪恶。
用隐忍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历史悲剧,主角并不突出,却增强了真实感的震撼。PS:利迪策惨案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的来源。
不看简介还真特么看不懂啊。好累的二战片啊。镜头感什么的都很精彩,但整提故事性真是有够差得,闷死了
相比《利迪策大屠杀》,《金陵十三钗》从故事到表达,都显得何等之轻浮。
以生活的宁静安详,反衬战争的暴力残酷。
哪个国家都有历史。拍的还可以吧,结局很感人
真实的历史是动人的,所以影片本身是有压迫力的。但并不赞同影片的处理方式,所有角色在大环境中都毫无动作。
除了让人屏息的屠杀段落,整个片子非常平庸,白费了编剧那个以革命秘密泡妞导致灾难的牛逼创意。
2014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日展播影片,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影片,配乐和摄影都超赞!
戏剧性爆点相当密集,几个配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立体出彩,让主角显得毫无作为。电影在大幅度的戏剧构建上很失败,反而在小的细节还原相当出彩,主角因为毫无作为,戏剧高潮和情节推进靠的纯粹是真实历史的力量,大屠杀题材强烈加分,影片虽精彩,但依旧欠缺火候。★★★☆
6.1儿童节是这么来的。
女人朝镜头走来,音乐响起,他最爱的那片土地,最爱的那些人却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那熟悉的蜂鸣声和不再是利迪策的利迪策。如果真的要走,Frantisek,请你不要走远,总要有人真正的记得这一切。
与六一国际儿童节有关的大屠杀历史 前面铺垫太长 一小时后才紧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