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复仇者联盟3》正热哈,毒舌君还是推荐大家也抽空看看这部已经引进上映的欧洲电影《青年马克思》,一方面这是一部不错的传记片和剧情片,跟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关系也很近嘛。另一方面大家也不用担心没有排片哦,在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大环境下,本片的排片还是相当有保证滴!也就是周六日影院要靠《复联3》赚钱,所以《青年马克思》的排片比较少,但是从周一开始排片就又多起来了!
而且毒舌君要向大家强调:一定要看国配版,一定要看国配版,一定要看国配版,重要的话说三遍!
虽说目前本片已经有网络资源了,但基本上都是德语配音、中文字幕版本的,但其实这个德语配音版本并非影片的原音,影片的原音应该主要是法语和英语,所以网络资源的德语版本其实欣赏起来相当别扭。片中的英国戏份和英国角色,居然也都配成了德语!
而且,本片网络资源的字幕都做得比较一般,涉及大量政治、经济、哲学名词和历史名人的专有词汇,还是影院版的配音和字幕更标准、更靠谱,就拿毒舌君看过的本片网络资源里"FIX字幕组”制作的字幕来说吧,按说这个字幕组也是蛮有水准的字幕组了,在本片中也能把蒲鲁东、巴枯宁、魏特林这些历史名人的名字翻译得准确,但偏偏把马克思夫人的名字“燕妮”,翻成了“珍妮”,真是够让人无语的!
还有,能够看出"FIX字幕组”最后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很有心地在翻译时每一句都遵照了内地对于《共产党宣言》的官方中文译法,但是同样在翻译马克思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的书名时,却翻译成了《对批判性评论的批判》。而目前影院放映的国配版,无疑都不会出现上述这些问题,翻译肯定更正规、更严谨,所以目前的网络资源并非观看本片的最佳选择,影院版才是!
毒舌君之所以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国配版,首先因为毒舌君是一个国配支持者,感觉这些年国语配音被影迷过于“妖魔化”了,虽然有一些配音不佳的作品,但国配出色的作品同样也有很多,比如说所有的好莱坞动画片,国配都相当出色,《指环王》系列等一些好莱坞大片,国配也相当经典!更不用说像《青年马克思》之类的非英语片,国配相对于原声的优势就更强了,而且听国语配音也绝对要比看字幕更易于影迷们理解和欣赏一部影片!
其次,就《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来说,国配也相当出色,将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主要角色的性格都配得十分鲜明,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片中充满大量的专有名词的台词,以及政治观点碰撞的对白,只有看国配版本才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剧情。
此外,《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本身,也是具有一定水准、值得大家观看的一部影片。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崛起之路以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虽然中国人对这两位“伟大导师”都十分熟悉了,但对于他们经历和事迹,大部分恐怕还都是“历史小白”吧。可能很多普通人都会误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人”发明的,而这部影片就可以起到“历史扫盲”作用,告诉你当时社会主义学说众多,但要么是蒲鲁东式的空谈概念,要么是魏特林式的狂灌心灵鸡汤,没有人能为工人阶级指出一条奋斗的目标和明路。
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所提出的“阶级斗争”理念让工人阶级走上了勇敢抗争之路,《共产党宣言》更是为工人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奋斗目标。所以,最终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主流的社会主义学说。这些内容如果让大家看书,肯定大部分人都提不起兴趣,但通过观看《青年马克思》这部影片,就可以轻松地了解马克思的生活、爱情、友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充满许多政治内容,但《青年马克思》绝对不枯燥,主要角色都有非常生动鲜活的刻画,尤其是影片没有把戏份全都给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男性伟人,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和恩格斯的爱人玛丽这两位女性,在影片中同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魅力。此外,一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也很动人。比如说马克思穷困潦倒,去应聘个小职员,都因为字迹潦草而没有被录用。燕妮作为一名贵族小姐,跟马克思过着苦日子也能苦中作乐。影片的情绪情感也十分饱满,最后恩格斯激情演讲,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高潮戏,简直就是一出小人物的惊天逆袭的励志大戏,放射出昂扬的激情都把毒舌君给看哭了!
所以,毒舌君强烈推荐大家一定要去影院看这部影片,一定要看国配版哦!(文/列文)
小马过河、河太宽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片头前的字幕,奠定全篇调性。字幕具体内容见仁见智,有反馈即是影片的成功。开篇北半球被人类圈养的森林,显示着自然的美好,林中是捡拾枯枝的底层人群。树林深处骑马冲来的执法者以私有财产名义杖杀捡拾者,可以理解为从中世纪而来的杀戮象征?然后,镜头切换到二十啷当岁马克思在某报从业笔代投枪遭捕……之后全片进入传记影片的固定类型化——小事侧记、大事不落(可类比《教授与疯子》),试图荡气回肠,气氛营造某些反而画虎类犬,影像表达没有脱离商业片矛盾冲突波浪理论窠臼,但整体节奏很好。调侃恩格斯老爸商业伙伴部分略冗、两位夫人海边对话内容多余了。片长不够史诗传记量级,拍成三个小时左右,丰富更多详实而枯燥的历史内容,当曲高和寡则不必可交流有共识——现象级膜拜的膜拜现象级的膜拜现象……想象力的贫穷 与 贫穷的想象力……
在你们都去看《后来的我们》时,第一周我看了《幕后玩家》(确实这部剧本是真残),第二周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选择了《青年马克思》,由于我历史政治很不好,所以没法说什么特别nb的评论性内容。 首先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明确,不是表达工人运动,而是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过程,所以最后并没有工人运动的宏大场面,只是用了旁白来代替。看的时候就感觉那个年代的友谊是真好建立,如果电影表述的没错的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互相吹捧+下了一晚上的国际象棋和喝啤酒抽雪茄中建立了最浓厚的情谊,也许是真的志同道合(ps:恩格斯是这部电影里的颜值担当,清流的帅)如果没有他,马克思也许早就放弃了。还有恩格斯和马克思背后的两个女人,马克思的妻子也是一个思想家,她也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放弃了自己富裕的资本主义家庭而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妻子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女性,电影中她和马克思妻子谈了一段话,她说她不生孩子的原因就是,恩格斯的钱是资产阶级的“脏钱”。要想自由 就必须先贫穷。我觉得这是一个稍微偏激的想法,过于激烈。再来说说那个时代,所有底层人民他们只有每天没日没夜的幻想和听那些所谓阵奋人的演讲,他们演讲分为两派,一个是宣扬天下皆为兄弟,要用善意去征服世界,另一个是通过制度的改革。他们是发现了问题,但他们的思想没有实质,一切都像是天上飘的一样,没有人愿意去打响第一枪,更重要的是他们推翻后能干嘛,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刚领去带动他们,推翻之后也许就是一种混乱。但是马克思他看透了本质 而且在他被驱逐出法国和没有工作养活家庭的时候坚持创下《共产党宣言》,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那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啊!当恩格斯在演讲的时候把正义联盟会改为共产主义联盟是,真的是燃炸了! 电影台词也是贼严谨,感觉这回翻译真的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最后:我看的时候全场真的就十个人,平均年龄不算我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很少有能看完全程的人,坐在我前面的人真是玩了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手机,真是搞不懂她来干嘛,又侮辱马克思,更侮辱电影。 (可怕 居然查不到电影台词。) 写的不好,但是都是真情实感
不把其他人写的厉害点怎么能显出马恩的伟大啊,人物做的太差了,当然也可能因为我没有西方文化背景吧。马克思好歹也上过榜啊,要不还是中国人拍吧,这部也太浅薄了,不想拍干嘛勉强拍出来捏,把画面和原著内容基本故事线就这样摆成一堆。还有就是两个男主这个气质啊我的天……尤其恩格斯,人家可是思想先进的绅士啊,找个慈眉善目的行不行,别找个气质猥琐的。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种种,虽然时间跨度仅几年而已,但勉强也算是传记电影吧。
影片从马克思出道一直拍到共产党宣言诞生前夕,从中国观影者的角度来说,故事呈现出的马克思与官方政治宣传中的革命导师形象有不小的差别,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他的各种需求与情绪,他也需要生存,他也有家人要养,他有理想,他很伟大,但他归根结底还是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社会上一切问题的挑战,他并非是铁板一块,绝不是许多人眼中脸谱化的僵硬形象。因此,在打破既定观念上,起码在人物塑造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人物的角色设定是成功的。
但,整个故事的讲述则显得平淡无奇,基本以平铺直叙、毫无新意的状态将这一时期马克思与恩格斯所经历的重点事件进行了再现,演员值得大赞,特别是男主,将马克思的高度自信与天才气质表现得非常完美。
《馬克思:時代青年》(又名《年輕的卡爾馬克思》),是講述年輕時期的馬克思,面對19世紀中,整個歐洲因為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動亂,以及階級差距等經濟及社會現象,到撰寫《共產主義宣言》的過程。 整部電影拍的非常混亂,沒有章法,而且敘事手法非常枯燥,不會因為看了這部電影後,對「馬克思主義」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有別於《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僅著重在一個事件的描述,這部電影企圖用「流水帳」形式,介紹年輕時的馬克思思想的啟蒙,以及演變。我個人還是覺得前者拍的比較好看,而且會引發我對漢娜哲學思想產生好奇和興趣。
这个叙事过于正统,即使在马哲课上用作教学片大概也不会违和。。。
蒲鲁东:“您可不要像马丁路德一样,毁了天主教,又搞出一个一样让人受不了的新宗教。”马克思:“我烦透了小册子和宣言,现在只想写书”。。。
我知道大噶都港很难看。但就是想看下August Diehl。很久没遇到1个厅就我1个人这事儿了,当然就放心睡着了。假马克思,这怎么当亲年人的导师啦!还白瞎了八月
宣言伟业
毫无新意,但能看下去,恩格斯那眼神总希望他和老马干一发
如果要评选最难拍摄的人物传记片,马克思的名字一定名列前茅,能切入的角度太多,除去资本论和宣言那些贡献,还有其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与燕妮之间的爱情等等。尽管本片只是截取生涯的一小段,但完成度仍然不太好,活生生拍成了陈旧老套的年代戏。对于学者来讲本片太过浅显,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过寡淡。
欧洲的噩梦
恩格斯完美诠释脑残粉的最高境界:不仅给偶像送钱,还要和偶像一起写书。
这就是个低配版的《建党伟业》啊!虽然从剧本、镜头到表演都是一股电视剧味道,倒是没有回避阶级斗争,最后落脚到“马克思改变了我们的制度”,相当温和。
凑合,德国邻居睡着了,。。。
1.反复拉了好几遍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的晚上那几场戏包括前前后后,无论怎么看都是爱情拍法?亡命鸳鸯、酒后谈爱即视感?还有那个突然强吻也完全看不懂?2.群戏水准不低、制作工整,怎么瞅都是处理题材问题拉低分了。3.导演拍黑人题材和纪录片都是高水准,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会如此温吞?
之前还跟人讨论过这部电影,我说这个题材未必拍出来就难看,得看怎么拍。看了20分钟我发现,“未必”二字可以去掉了。
编导努力取悦当代观众,既想要通俗,又想要以压倒性的正面光芒将其塑造成圣人。人无完人,没能体现出马克思的独特性,只有崇敬没有反思。电影的对白也填得太满,有时会觉得乏味,更缺乏戏剧冲突,在历史上显得戏谑。
“他们联手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不把工业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看成人吧。
名人传记的流水账系列,这种题材并不是每位导演都可以驾驭的,多一颗星纯粹是给导演编剧们的勇气。两星。
人类说到底就是一群自我物化,享乐拜金的动物罢了。打扰它们的思想者只是某些珍稀的异类。
乏善可陈。
不管如何,那个时代需要马克思这样的人为奴隶般生活的工人发出愤怒的呐喊,至于之后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则不是马克思的责任了。
为了大银幕观摩八月君(毕竟机会不多),即便导演是海地前文化部长,即便制片是法国极左,我还是不信邪地捏着鼻子去看了……残酷的现实说明啃男神不能过分盲目。不知道最后剪上柏林墙布拉格之类想表达什么,贵主义以自打脸为荣?衷心希望那些结尾会看到哭的人,流下的是悲从中来而非热血沸腾的泪水。
画面漂亮,演员也不错,可是好无聊。流水线式的叙事,苍白的人物塑造。最关键的还是,对恩马二人完全没能祛魅化地看待。思想上也像念书般重复共产主义宣言的内容。想起那句话: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应该做的是反思马克思而不是崇拜他。崇拜毁掉了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