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评论有人说男主智力存在问题,缺心眼儿,傻乎乎的给人当替罪羊,出狱了还被人收拾。从世俗角度来看,男主肯定是不正常,我也同意他不正常,但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理解并被认可的。
工作时被同事忽视排挤,在公共场所被嘲笑,在开篇每个有他人的场景里男主都处于一种渴望融入,但格格不入的状态,这种难以合群的现状会使一个人极希望会有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当他自认生活已近薄暮之时,女骗子如天使般降临,并主动追求,重新点燃了男主心中的希望,唤醒了他对爱的渴求,女骗子作用于男主要胜似沙漠里的绿洲,自卑的保安无法抵抗“爱”的诱惑,他对骗子的爱,就是基于这种需求,他需要有人爱他,来证明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shadow。男主没有看透这点,为了从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爱,充当了抗下了所有罪行的羔羊。
这种错觉到了出狱之后依然存在,因在心里仍为骗子留有一席之地,对爱慕自己的小店女老板视而不见,直到餐厅偶遇骗子二人,并被整丢了工作,这才有了第一次醒悟,发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sb,怒而报复,面对有黑帮背景的仇家,其结果自然也不难猜。
故事如果单从这条明线走下去,确实毫无特殊之处,就是个傻子的悲惨故事,但小店女老板这条线,才是升华故事的关键。男主应与她熟识已久,却从未对其心动,但小店女却深爱着他:听其叙述和女友争吵后唐突的关门,男主审判时唯一的听众,再到给狱中人写信……除了第一次两人短暂毫无信息的交流以外,几乎每次出场都能隐约看到她对男主的爱,他明明那样麻木不合时宜,她却仍不带指望的给予,这种感情和男主对女骗子的“爱”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对你冷漠的傻瓜身上倾注心血,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实模样。
当然,这份坚忍的爱在片尾被迟钝的男主觉察到了,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男女肢体接触的镜头,象征着他的第二次觉醒,也象征着他得到了真正的爱情。一个有前科的男人,刚刚失了业,还被揍的鼻青脸肿,嘴角流着血,还好,他找到了真爱,一无所有但还能拥有爱人。他曾在眼前固执地求索那道光,甚至不惜身陷囹圄,沧桑过后,汽笛响起,他才醒悟,自己虽离岸已远,可岸边的那束光,依然等待他回航。
差不多是我看过的阿基里最冷的一部了,一以贯之的蓝这次最为贴切,保持着对现实极为朴素的重现,这也是其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没有高颜值的演员(这部男主应该是阿基宇宙里颜值最高的了),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海誓山盟,它就是看了会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生活,也正是真实的代入,才会让观众在一层层剥开冰冷外壳之后,被温暖内核所真切打动。
从《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和《天堂孤影》再到《薄暮之光》,基本都是底层人民在物质生活失意之时收获了爱情。导演是个好人,他明明可以让这几个人物一直苦下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仅仅给了片中人物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更是抚慰了屏幕前观众这一个多小时来随故事情节而隐隐作痛的心。
《薄暮之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好了, 薄暮既是黄昏傍晚。从又一片名 “ Lights in the Dusk 傍晚的灯光” 就可以想象出全片的落寞的基调。
男主“科因斯泰恩”在傍晚开始上班,全片的故事时间也几乎都是放在太阳落下后的的时间。让一常就显得“冷调”的芬兰,在阿基的镜头里 这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夜晚的生活就更是孤独与破败 ,和第三世界的街头无异。街头的工人们谈论俄国文学,转头又说“你看不到太阳”。仿佛这一切都是说给男主听的,内心有理想,现实却看不到太阳。
蛇蝎女的出现加速了他想成功赚钱的迫切愿望,却因为没学历没背景被拒绝贷款。虽然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对于物质悬殊的恋爱关系男主陷入了绝望。看到蛇蝎女把珠宝放在家里他就等着警察来抓,甚至只有在监狱中才出现了笑容。
据资料说阿基受到布列松的影响,演员的表情冷静克制,唯一的一次人物特写也只有眼睛,我数了下这双眼睛大概有二十秒没有眨过。
出狱后的洗碗工和复仇也都是发生在夜晚。到了影片的最后男孩通知“前女友”去救他,场景才一下整个都是太阳,那是清晨的太阳。
“前女友”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作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然每部都是表现个人的无助,都是片尾的黎明和“女朋友”的不离不弃也隐喻着未来就像是凌晨的太阳。挨过了夜晚的灯光终将和阳光相遇。
这部电影被选为芬兰在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阿基的政治主张抵制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提名和抵制奖项。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其实,片子一开场就揭示着考斯蒂南这样的人的困境,他一开始就被工友们看作一个“娘娘腔”而鄙夷,在同一阶层中他找不到同盟,虽然他有些生硬的试图亲近他人。接着,他来到一个显然比较上档次的酒吧,而非工友们去的那类酒吧,这表现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认为他本该,同时也终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残酷的是他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依然只能沉默而孤独的在一个靠近厕所的角落观望。而与烤肉店老板的言语更表现着他的心态,开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是他的梦想,或者说一种自我安慰和防卫的心理武器,让他可以在孤独中表现一种自尊。
而突如其来的米尔亚的“爱情”让我以为导演要给主人公一丝出路或者说前面的郁闷都是铺垫,光亮即将显现(片名不都叫《薄暮之光》吗?)。但是,很快,我的幻想如同考斯蒂南梦想一般破灭,不提考斯蒂南那约会中的笨拙表现让我感觉就是真谈恋爱这样也没戏,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了。导演有些“可恶”的是,他总是不时让米尔亚显得一丝将要良心发现,让我感觉光亮还是会出现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帮助同伙完成了一次盗窃,并嫁祸于考斯蒂南,而考斯蒂南在最好令人费解的沉默的表现更现出一种彻骨的绝望,而他依然敏感而孤傲,所以他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呆若木鸡,甚至带着些自我毁灭的走入监狱,将烤肉店女老板的来信撕掉是他自我毁灭的进一步表现。
影片的结尾继续着残酷的基调,当他出狱后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平淡的继续生活时,却再见米尔亚和她的帮派成员,于是他丢掉了工作,于是他笨拙的试图用一把小刀“复仇”,换来的却是一顿暴扁。没有出狱后的温情,没有重新开始后的转机,没有报仇雪恨的畅快,考里斯马基为我们展现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特别的感觉,首先倍觉亲切,哪怕它发生在遥远的国度,同时你会感觉一丝沮丧,考里斯马基细微的捕捉到了一些平民们的共性,比如或多或少的孤独,比如一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一种自恋和敏感。考斯蒂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他的经历是与那种奋斗的“美国梦”大相径庭的故事,我们也像他一样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摆脱贫穷(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贫穷,一种永远向上比的财富对比)的命运,豪宅、好车,从小时候父母们就寄望于我们这些,在学校里我们也这么自我寄望,到职场上我们也这样拼搏,很多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于是我们成了父母,于是我们继续寄望于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又不会过的太惨,考斯蒂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又是最能激起我们强烈共鸣,甚至恐惧的例子,他经历的那种孤独,那种寒冷,那种绝望,是否也是我们在奋斗中恐惧的失败结局?好在考里斯马基不是绝望的那么彻底,被打后虚弱的考斯蒂南毕竟还有一个对他带着爱的烤肉店老板,在他仿佛走入绝境时,毕竟还有一个女人在乎他,当影片最后他俩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已经心里拔凉了一个多小时的我不愿在对此做什么深入的解读,我相信在大悲后考斯蒂南将有大悟,我相信绝望后他将迎来希望,我相信他将与烤肉店老板一起在一个烤肉店里幸福的生活,看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有时让人腻味,但是确实是残酷现实下最好的寄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9b83da8ed474bb2ca130c10.html男主之所以这么惨,是因为导演并没有对男主施加带有自己的情感的怜悯,即使是怜悯,也是自上而下的怜悯,或者只存在于创作过程中的怜悯,比如小卖店的女人从一出场时就会知道男主将要在结局和她在一起,结局也鲜明地以两个人手交握的场面结束,这是电影唯一的温情,然而,这个温情是因电影安排而产生的,其本身并不显示任何情感力度,导演从一开始,从创作之初就想好了故事的一切,男主的命运和故事纯粹的核心,所以男主不仅在故事内部是惨的,他也因为导演的机械安排只能走向最后的命运这一方面而惨。
电影展现了一些详细的段落,比如摇滚歌手在唱歌,抢劫犯打牌,这些段落虽然漫长,但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唯一的作用是和男主做对比,这些段落越是有精心的布景,延长的时间,镜头转向男主的时候,男主就越显得带有滑稽感的可怜,就像是以男主为中心向整个电影里的人和事物辐射一种冷感。
《薄暮之光》中有几处场面调度,类似地,都是先从主人公考斯迪南的面部镜头切换至人物群像,然后镜头慢慢向人群推进,像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代替主人公,用镜头去端详和审视,镜头运动过程中,观感也从主人公对相关者的视觉印象迫入心理境况。还有几个“半主观镜头”,交代过现场人物关系后,就停留在男主身上,这时,呆板的面部表情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基础,静态镜头下是翻滚的情绪状态……然而,在感叹阿基·考里斯马基精湛的技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它也只是沦为导演关怀人物的手段,深情却不动神色,或许只有充分地理解芬兰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才有自信用自己的镜头去代替人物视角。吝啬的对话,细微的肢体动作,静物绘画般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平静感,让人感觉这个影像世界张开了双臂静止在原地,随时准备给小保安代表的所谓具有薄弱社会地位的群体以拥抱。这是影片给我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该乒乒乓乓的珠宝抢劫事件,以及社会对男主人公残忍地心理侵犯和侮辱过程,始终是不悲不喜的视觉传递。导演没有想通过角色个人处境的强化去激起愤怒,反而是在弱化个体象征,悠长地描述芬兰的社会现状:芬兰这个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差距悬殊的社会结构,为人性留足了变幻空间,歧视,敌意,伤害随时都在打磨一个人,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这样再回想影片开头持伏特加的夜行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多过普希金,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了。本来心怀骄傲感,有未来设想的保安,一直在被动接受来自周围的纠葛,这是发达的福利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监狱出来后,得到安置,考斯迪南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落入更大的社会困境。
影片人物是一出恢宏悲剧的承受者,所以观看过程一直保持着被压抑状态,但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上的,从保安考斯迪南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经受的,心存疑惑,这种疑惑不需要答案,至少当他拿起水果刀的时候还不需要,影片中仅有的“激烈”镜头隐含着对阴暗人性的反抗,基于的是保安自身对光明的认识和坚持,就像影片的插曲《灯光》,流淌着忧伤中略带浪漫色彩的旋律。导演让镜头结束在这里,受伤斜倚在车轮旁的考斯迪南,眼神开始坚定,像极了一幅革命者的肖像了。
EE-D9★★★★☆(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06年戛纳竞赛单元)看的第四部 考里斯马基..真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芬兰导演的作品
小人物的故事
2.5,对布列松的拙劣模仿。布列松极简主义之下是让情感浓缩于一个锚定点上以达到快速的涌动,且会运用剪辑,声音,转场来完成画面的延续。本片的极简充其量只是一种“拼贴”,导演几乎无连续性意识,而且废镜过多,这样的模仿实在是露怯。
当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开始出现一女人的时候,他会在桌子上摆一枝花。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道地的大师作品 感动不了现在的我 开场酒鬼随口评价众文豪的话 很牛逼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寂寞的失败者,难以抗拒的命运。处处阿基的调调(港口,工厂,城市的拍法;内景的色彩和用光;演员的表演方式,特写的用法,音乐……)。阿基片里各种演员直视镜头绝对是从小津那儿学来的。
电影中的文学性
7.1;試圖用超寫實來瓦解一種景觀
几乎从头惨到底的一部阿基(除了片尾的“诺基亚开机画面”)。1.孤独、善良而又倔强的男主角几乎全然平静、冷淡、沉默,始终压抑着心底的悲愤与无奈(唯有在监狱户外沐浴着春色时才流露出笑容),犹如逆来顺受悉数承接苦难的容器,又似布列松“人偶/模特”理论的具象化。2.本片亦是阿基吸收融汇小津安二郎与布列松风格的典型例证,一如不断复现的固定机位空镜(区隔场景、舒缓节奏并酿出诗意)、精简或省略的动作与不少肢体特写(盗窃珠宝场景尤为明显),但阿基的沉缓、延宕又迥异于布列松的干脆快狠,人物每次结束动作出画后,摄影机往往仍旧停驻在原地,迟一两拍才剪辑,转场则多用黑屏淡出,凝滞郁结感由此透现出来。3.配色大美,无处不在的红。4.又见两次画外被揍。5.影院里的痴望。6.浓烈的摇滚与悲凉衬景的歌词。7.狱外的秋冬春。(8.5/10)
阿基的电影不论是什么时候拍的,人物、环境、汽车、房屋都像是八十年代。突然出现几台笔电,以为眼睛花了呢。这部电影叫薄暮之光,可就算那一点点爱情带来的希望,都是冰冰冷的。男主角飞蛾扑火般地爱上陪酒女,明知没有结果却还是硬着头皮走下去。就像那虚无缥缈的成功将来。一个痴情且残忍的故事
一部郭利斯马基电影(最后一部?)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阿基的芬兰三部曲喜欢另两部多过这部
不是我的菜。感觉表演好做作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补)空镜越看越孤独!刺杀那一段特别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