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了,只知道大概是在2012年的5月或6月,初夏。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群众演员兼职。群众演员,用港片里的说法就是“跑龙套”。1天50块,预留一天,每多一个钟加10块钱。
我们在拍摄现场领了棉袄和包包,扮演滞留火车站的北上民工。活倒不难,只是自己找个位置保持不动,装出失神落魄的样子,而专业演员则在旁边不断地一遍遍地重复某个镜头。更多时候就在那里干等着,导演一声令下,即刻进行战斗状态。这相当考验一个的人耐力。羊城初夏的晴天是“高温高湿”的代名词,此时让你穿着棉袄坐上一整天,没有休息也没有水,哪怕你竭力保持安静,不久之后脸和耳朵还是会开始发热,进而头晕眼胀,像坐上了长途的拥挤列车。大家一直期盼着拍摄工作的结束,5点、6点、7点、8点,我们总觉得应该会在某个整点结束,但这小小愿景每次都落空。
吃饭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盒饭。每人拿一份菜,一份饭。米饭像高校食堂的一样,保证没有香味。菜有两种:炒青菜基本没油,像水煮的一般,菜脯炒蛋基本没蛋,咸得要命,倒是好下饭。如果一份不够吃,可多拿一份。几百人个个一样。“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这话说得特对,我们吃着一样烂的饭菜,没有嫉妒,没有鄙夷。
导演还没吃,也许这是演艺圈里的优良传统,让群众先吃吧?后来有辆面包车打破了我一厢情愿的猜测。那车来势汹汹,从上面抬下来一块木板,板上盛有酒菜,用薄膜盖着。导演、主演等几个人就坐在我们面前边吃边讨论。丝毫不在意众人贪婪的眼光,似乎早已熟悉这一幕。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预留一天意为从九点半留到这一天结束,而工钱仍旧是五十块。那次我们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算是加多了一个钟,足有十六个钟头,领了六十块,平均每个钟有三块七毛五。中间没有休息,没有饮水,只有两餐极为简单的饭,还得眼巴巴看着指挥人员在你身边吃香喝辣。有些人自己先撤回了,所以他们没有拿到一分钱。我倒是拿了钱,然后在公交与地铁皆已停开的广州的深夜里,拿这六十块钱打的回学校。
我完全体谅制片方。毕竟钱是通过中介拿到的,吃饭方面则可理解为群众演员太多,交通上也许是制片方不熟悉这城市,不知道深夜里的变化。这一切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丝半点的阴影。但这次经历的的确确在我心里投下一个阴暗面,制片现场的某些冷酷场面使我打心里发寒。在此之前,我几乎崇敬任何制作电影的人,以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人们竖起大拇指。不过打那一天过后,我觉得他们当中的某些只配得上人们的中指。
陈国星扎了个小辫。在他身边有两个人,一个中年大叔,稍胖,圆头虎脸,还攒了一脸大胡子;一个瘦高文艺青年,似乎是操作器械的。陈国星是不折不扣的导演,那大胡子也被工作人员叫做导演,但《冰雪11天》职员表所列的两个导演都不是他,大概是副导演吧。
大胡子很凶悍。大家对其命令反应稍慢或领悟稍错,动辄破口大骂,直至人格侮辱,好像周边人都欠他的债。开工不久即有人气不过而离开现场。制片方工作组人员也对其畏惧有加,小声劝慰受气的群众演员。一整个上午,我们都处于萧杀的气氛当中,完全不是以前在电视看到的轻松有趣。
为了拍摄一个“孩子哭”的镜头,大胡子不惜使用恐吓与暴力,而且对象还不止一个。我记得那最终上了银屏的小女孩(片中72分11秒处),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是多么令人心酸!小女孩并不知道她在演戏,被大胡子一把抢过,又吼又捻,竟似要杀她一般。她全身颤抖,战栗着、不断地、无助地哭喊“妈妈”,我分明可以感到她是那么的心悸与惶恐。大胡子很满意,对其母亲说:“你孩子将来要当明星。”
大家只是静静地看着,没人上前去劝阻,哪怕几个孩子的妈妈,也未对大胡子加以颜色。从她们礼貌式的笑脸中,无法断定其真正想法。也许她们也心疼自己的孩子吧?只是未在现场所发作罢了。大胡子于是频频得手。
《冰雪11天》讲述了雪灾来临时公安民警、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用智慧与毅力保障滞留火车站的民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剧情紧凑,感情丰满,那浓浓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触手可及,像寒天里的阳光一般温暖人心。《冰雪11天》的拍摄现场冷血而无情,它禁锢了人们心中那片光明的天地。冰雪带给这个世界一场残酷,为了演绎这残酷中的温情,我们又人为制造了另一场残酷。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美利坚某个小镇,一个银行绑匪被击毙在一个小男孩身边,溅了他一身血。小男孩几乎吓破了胆,号啕大哭。谈判专家尼尔森巧妙地化解了小男孩所处的危局:他说这是一场演习。第二天,媒体集体失声,不报道此事,只为了保护小男孩幼小的心灵。所有人都说:这只是一场演习。他们明白,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必定给小男孩带来阴影,血淋淋的噩梦也许会伴随他一生。
而在华夏大地上,为了体现某些人的伟大,不惜伤害另一些人。鬼才相信大胡子的屁话,如果那小女孩记得这事,那么她这一生也许与电影无缘。甚至再也体会不到看电影的乐趣,她会以为电影里的东西都建立在痛苦与恐惧之上。
无论是真是假,西方故事本身已经体现了美国式价值观,它尊重每个个体的意志,不伤害哪怕一个无辜的人;而东方制片现场却明明白白反映了早已印记在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观念:集体就是一切,为了集体可以牺牲个人。个人意志在集体面前屁都不如。
小女孩哭了,上了镜,她真乖;在她之前那几个哭不出来的孩子太坏了,错失了上镜的大好机会,要打屁股。
故事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中国有着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事情,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也包括了08年春运这样一件被很多人遗忘的故事。影片多用纪实的手法表现,包括春运场景还原,插入当年的影像资料等等。比较真实的还原了该有的故事场景。
电影已经有了快十年,很多人看到镜头里面人山人海,冲刺登上火车,对回家的执着可能会很不可思议,但是当年的事实却是这样的。当年经济危机导致很多民工提前结束了打工,再加上过年这件对于他们来说的头等大事,再加上当年交通公具和通讯工具没有如今那么发达与方便,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留在当地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基本上都选择了回家。可能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不反向回家过年?要记住当年是08年,不能拿现在的思想观念去完全否定过去的,毕竟以前也没有这一概念,而且不回家的话基本上也无处可去。所以看清楚其中的现实原因是极其重要的。那为什么他们不退票?因为票在当时很难买,退了之后很难再买到。
也有很多人会说电影那人海是不是很夸张,拥挤程度是不是太夸张了?对于经历过那几年春运的人来说,不夸张,甚至还要拥挤点。许多没有经历过的人,只会站在上帝视角,一一唏嘘。所以经历过的人是有资格说话的,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感同身受。
“拥挤成这样不回去会怎么样?” “不明白这些人”.......看到这些弹幕,他们没有看见出现这种现象(春运)的深层原因。
在电影中人民警察,人民武警官兵是片中最大的温暖,很难想象那份责任,那份担子是多么的重多么的幸苦与艰辛。他们所做的一切让焦急在广场上等待的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因为他们守护的是人民是爱是温暖。
我是南昌的,依稀记得那年雪灾我们都放假了在家里,我家刚好门口是铁路,那一个多礼拜,门口的火车都停在路上,隔壁阿姨每天拎着热水去卖方便面,我们停电,整整到大年三十才来电,虽然经历了好多天没电没手机,但我永远忘不掉那天最后来电那一刻所有人的快乐,这也成了我年味最浓的一个记忆,09年大学毕业也去了深圳,坐的就是京九线,走过站票,也有过被挤哭的体验,现在回家方便了很多,但也因为疫情两年没回家,今天看这部剧也是泪流满面
从来不写影评,评论里负能量实在太多看不下去了,能不能不要那么黑暗?!!!很多人都是为了黑主旋律而黑主旋律,实在是非常不能忍!换做是你就换来一句该做的,你会怎么想?这么多人,很多未尽之处是肯定的,怨气能不能收一收,多替别人想想?
不可否认,很多主旋律电影一味高大全,很假,但是这部片子还不至于,局长丢了警官证,小波离婚了,大家都是普通人。里面人物比起万历首辅张居正里面的张居正真实多了,那里的批评的确很中肯的,但是这里的很多指责都是无来由的。
当然,从电影的角度,一定要说是灾难大片这种宣传就太浮夸了,完全没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种题材拍成纪录片会动人一点,哪怕是伪纪,影片有点那种意思,但是人物处理上又是故事片的调调。一边用故事片的手法一味写实,卫生巾这种合理的艺术加工不多,一边又没利用纪录片的写实优势,使得这部片子除了平淡还是平淡,连煽情都没煽好,从艺术以及思想上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说白了,导演功力不行。
首先,必须要有三、四个人物主线,主角必须是个白领小资,职业最好是医生、律师思密达,必须是公知范。第一镜头就是人山人海的站台。第一句台词就是“这个社会肿么了?”还必须安排一个藕断丝连的前妻或者矛盾很深的配偶。然后就被堵住了。还必须要有个农民工,这个人必须要勇敢朴实。插科打诨的任务就交个他。白富美要有一个。萝莉也比不可少。然后就一个小集体为中心展开,各种冒险,各种个人主义。政府组织救灾什么的只能当背景,而且主管必须要犯官僚主义,造点不必要的麻烦,然后就必须有个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下属。靠发动人民群众给扭转过来了,后来主管痛心疾首,跟下属相逢一炮泯恩仇。最后十分钟给个警车开道就可以。这个剧本其实非常好弄,流水线的作品。土鳖还是土,弄不来的。
这声效,没感动到你,或许能吓哭你?
我只看见迫切想回家的百姓和尽职尽责的民警
只有在看到大家都说差的时候拼命说好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立特性,高贵冷艳,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啊
比2012还好看
亲身经历更有感触,下次导演请记得坐火车
这玩意能叫灾难片????
主旋律 电影,难得市场认同
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埋头学做雷锋人,喜迎大会笑开颜!
那段历史,只是女警喂奶那段是不是替身啊
载入史册的神片啊!!!主旋律电影的重大突破啊!!!歌颂了国家机器,而构成戏剧性的国家机器对立面是底层人民(保姆、民工、饭馆服务员儿等),我好像从来没在中国电影里看到这种把底层人民不留情面的描述成愚民甚或暴民的电影,很多场面导演基本是拿着拍子弟兵镇压反革命暴乱的劲头拍的
08年的冰灾可能会成为历史记忆 太多事情夹杂在一块导致了这次的事件 群演造型一眼回08年 还蛮形象的 个人觉得展示的还可以 剧情展现的也还不错
虽然是万圣节,但也没必要这么恐怖的电影来吓我们啊
1、有《泰坦尼克号》的范儿,中国主旋律电影在无意间为中国特色灾难片开辟了远大前程,可喜可贺;2、场面宏大、演员卖力、故事真实感人,算是本年度至今日为止我看过的最有大片气质的中国电影。3、可惜,是个主旋律。
我怀疑打低分的人看都不看直接张嘴就来
雪灾,春运的群像。不仅表现春运的艰难还有群众在春节对家的思念。
那个年代没有视频微信,电话都是长途很贵的,过年坐火车回家可能是一年到头唯一一次见家人的机会。
选材满分 拍摄局限 马上拍武汉60天了。。。
电影《冰雪11天》由导演陈国星、王小列联合执导,冯远征、刘桦、郭家铭主演,根据2008年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事件改编,在长达11天的时间里,数百万归心似箭的旅客聚集在设计容量最多为5万人的火车站广场上,公安民警成功疏散蜂拥而至的百万春运旅客。
关于2008年南方雪灾的回家故事。影片主要以三个警察的视角,描绘了冻灾之下交通阻断的春运群像。一个警察高层的角色方局:他的视角展现了警察所面临的群众大量聚集的安保压力;一个中层领导的角色马所:他的视角体现了警察与群众之间的冲突,对上层部署的不解以及开展工作的困难;还有基层民警阿波的角色,除了直接面对返乡旅客们执勤,也代表警察作为个人背后也有着家庭的牺牲和理解。
众公知JY美分一看电影描述二话不说1星献上,讽刺挖苦抨击一拥而上,活生生把我恶心成自干五。5分给你,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