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聚焦“慰安妇”,我们民族精神不可沉沦
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郑佩佩、原子鏸、曾江主演的电影《黎明之眼》,利用写实的手法全方位记录了“慰安妇”这一特殊群体所受的非人待遇的史实,并讲述了祖孙三代于“慰安妇”的历史、亲情和人文关怀之中的故事。虽说,这是国内少有的“慰安妇”电影题材,但这延续了导演吕小龙继相关题材的电视剧《黎明的眼睛》、电影《地狱究竟有几层》之后的又一次对此话题的现代性关注。影片借助“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表现出对这一段历史事件的思考,对现代国人民族精神沦落所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批判和引导。导演利用影像试图告诫我们,面对血淋淋的、伤痕累累的“慰安妇”历史,我们不能沉默,不能逃避,不能不控诉。或许正如导演所言:“让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音符、一记重锤,直击人心,震碎谎言。整部电影将是一曲生命之歌,或许悲伤,但一定要传唱。”
从1931年日军在上海建立慰安所开始,到2000年万人与会的“女性国际战犯法庭”,“慰安妇”群体被蹂躏、践踏的史实在日军的魔爪下的伤痕与疼痛便流露在人们的眼前。现实与影像中的“世纪大审判”,实则是导演及其创作人员一种人文关怀,精神关怀的体现,也是一次对日军所犯下罪恶的呈现。如果说影片是表现出一种真实不能在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么这段历史则是一次引领国人集体对日军的控诉,也是一次为饱受欺凌的“慰安妇”伸张正义,警醒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告诫与传达。
《黎明之眼》是一部具有超现实意义的抗日题材电影,因为它首次将视角对焦“慰安妇”的问题,并利用影像的故事从一个家族的历史命运描绘出一个特殊时期“慰安妇”的身份危机与信仰危机等问题,更是对抗日年代下的“慰安妇”及其环境的描述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噩梦般的黑色景象。其实,影片所反映的问题,就是一种对“慰安妇”人格、尊严、精神、灵魂的践踏,对日军诋毁历史的揭露,更是对现在国家民族危机意识的重新阐释。郑佩佩所扮演的有点“疯狂”、悲剧式的老年秋山和美以一个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来描述和强化了这段历史中日军惨绝人寰的丑陋,这些细节也是被导演所强化的。
在影片中,导演还原了日军的残忍和“慰安妇”的悲剧,但又被“黎明”的方式所填补了其内心的一丝伤痕与希望,仿佛在告诉这一受伤的群体,一方面要保持着对这段历史罪人的控诉;另一方面需要重新面对生活,让生命之美重新绽放。说到底,影片是以一群侵略者形象的独断专行、满手鲜血的罪犯为主要特征,导演也是力图用他们的残忍规则来赤裸裸地展现其残酷性与无人性。这样在一个个充满鲜血的镜头下,就将历史中日军的罪行不动声色地表露出来。在《黎明之前》中,日本官冲进卧室强奸妇女和利用机枪扫射毫无缚鸡之力的妇女等场景,都使得这种暴力和罪恶凸显出来。秋山和美站在桥头面对惊涛骇浪的海水撕心裂肺地呐喊出“我只是想做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而已”,则将抗日战争时期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中硝烟弥漫、城池陷落,以及“慰安妇”历史的创伤等,尽情地展现出来了。
《黎明之眼》不仅将“战争与和平”的真谛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也道出了“黎明将至,国耻勿忘”的民族情怀。我们跟随导演,一起聚焦“慰安妇”问题,一起守呼喊民族精神不可沉沦。
2 ) 《黎明之眼》:这不是黎明
这已经不是吕小龙首次拍摄慰安妇题材,与前相比,此次突破在哪,创新点何在,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黎明之眼》在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上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略举一二。
比如,既然涉及慰安妇题材,就不可避免出现大量性虐镜头,该片用了比较隐晦的方法,点到即止,避免转移对慰安妇主题背后的深层思考。
另外,该片除了展现屈辱历史外,主要呈现了郑佩佩在想要将之公之于众、讨回公道的路上所历经的挣扎和摇摆。该片只负责展现,并没有代替历史审判。所以最终该书是否出版、郑佩佩是否得到了家人理解支持、日本人最终又是否得到了该有的惩罚,一律避而不谈。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被慰安妇”而有苦难言,甚至与家人隔阂、反目的这部分人的艰辛不易跃然屏上了。他们背负着战争的十字架,本是无辜的受害者,而当今和平年代家人亲友的偏见和不理解更是让他们生活得如在水火。当亲人面临这种情况,作为家人的你,到底是该为了保存颜面,用力沉默、咽下这颗苦果,还是大胆站出来,将自己作为标本剖给世人看?这恐怕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展现战火纷飞场景时该片特技制作并不多,只是大量穿插了纪录片/资料镜头。这样在带来年代感、沧桑感的同时,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因为没有达到很好的无缝衔接的效果,让人不停地知道,哦,原来这只是讲故事,而无法进身其中,感同身受,只可旁观。本是一部催泪大片,因了这样僵硬的处理手法,让人不停出戏,我也只是在离散亲人终于重聚时落了两行泪。
该片整体运用了倒叙手法来讲故事,在某些情节处理上,却无法令人信服,“为了讲故事而拗情节”的牵强感非常明显。包括放大一些小概率事件:外婆去看病,结果医生正好是外孙女;慰安妇慰安完了结果发现对方是亲弟弟;和美在缅甸避难多年,结果一被日本人抓住,这个日本人居然还跟她熟识。
此外,在人物塑造上太不丰满,甚至是相互抵触的。例如,片中的那个日本慰安妇(我将其视作老鸨角色)会主动勾引男人,并且尽享性爱之乐,在与自己的亲弟弟发生关系时也是风骚勾引,但是在发现对方身份时,居然表示无法接受,甚至与弟弟同赴九泉。本是淫贱妇,干嘛又把她塑造成贞洁烈女?
此外,被强征慰安妇过程中,和美很坚强,她鼓励姐妹们坚持下去,不放弃希望,但在后来外孙女表示不理解她的慰安妇身份时,她居然不是去更广阔的世界,包括审判席上讨回公道,不是继续自己未竞的“事业”,反而是要去跳江。这个人物,到底是脆弱还是坚强?和美在跟外孙女解释的过程中曾说,求死无门。这显然也是错的。如果抛却“活下来,揭发日本人罪行”的动机不说,求死是太简单的事情。
此外还出现很大的空挡。
其一,该片必有前传。该片中,和美和黄子谦一上来仿佛就暗生情愫已久,观众会感觉自己错过了很多他们日常相处的点滴,否则,子谦怎么会一上来就用生命保护这位日本记者,哪怕是名记。此时他应该也不知道和美是中国人。在某一次两人同住一间房之后,立马就是生了女儿的场景。这个穿越尺度貌似有点大。在我看来,淡化支线是对的,但如果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这般省略就有待考究了。
此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在此之后的几十年内,完全没有交待和美和黄子谦的丁点信息。全部回忆终结于日本在得知自己战败的消息后意欲将慰安妇解决掉,遂以机枪向慰安妇扫射,和美中弹,倒地。在观众想知道和美到底伤势如何,又是怎样被救活的种种细节时,回忆部分已然落下帷幕。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整体节奏把握上,也有拖沓之感。
该片除了郑佩佩和曾江的老戏骨,其他全是年轻面孔。不得不说,演技,再次让人出戏了,同期声也时时让人有舞台剧的错觉。郑佩佩一反打女身份,反以挣扎纠结的内心戏见长。但是曾江,此次在分寸拿捏方面要逊色很多,特别是在他多年后与和美重逢的一场戏中,本该是一个情绪爆发的高点,但他除了唱了首歌,并没有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感觉,还很平淡地对和美说,“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说”。这种平淡的反应,不是刻意压抑的刻骨思念,而是,太疏离、游离了,与期待和现实都差距甚远。
3 ) 《黎明之眼》耻辱日勿忘慰安妇
昨天是“九一八事变”83周年,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正式公映,以电影特有的影像方式揭开一段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沉痛、写满屈辱的记忆,每一个走进影厅的观众都神色肃穆,没有往常的欢快和愉悦,没有笑声,没有唤呼,面对银幕上那些交织着血、泪与生命的画面,能做的只有正视,正视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暴行,同胞的苦难,正视那些我们不愿再触碰但永远也无法也不能遗忘的历史的本来面目。
《黎明之眼》采用纪录片与故事片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让大量珍贵的历史画面与演绎的故事交替进行,开篇阐述慰安妇政策作为日军侵华暴行的重要部分,是如何诞生并演并的,进行了简短但掷地有声的揭露,给影片奠定了基调,随后,通过郑佩佩饰演的老人刘和美,引出一段尘封的往事,尽管都是由明星演绎,但是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显得异常真切且完整。
关于慰安妇,已经有很多文字、图片和影像的记载,也有大量铁证,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在了解,像《黎明之眼》如此全景的真实呈现慰安妇的故事,此前更是没有先例。慰安妇,其实不止中国人民的伤口,其实也是整个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污点,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痛的一部分。
无意触痛那些曾经深受战争伤害的心灵,为了正义,为了更好的珍爱眼前多彩而和平的世界,像《黎明之眼》这样的电影必须得到重视,所有曾被侵略过的土地上成长赶快来的现代人,都要牢记战争曾带给我们的伤害,当然,也包括日本的无辜百姓,就像电影中演绎的那样,日本人民也是二战的受害者,真正有罪的是那些挑起战争并拿起屠刀的恶魔,记住这些恶魔的模样,也记住他们的暴行,“九一八”和慰安妇的屈辱才不会重演。
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抗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题材,反反复复,五花八门,其中有很多经典,也有很多泥沙,特别前两年竟然出现了一些为搏取收视粗制滥造的雷剧,不讲逻辑,不讲人性,刻意贩卖奇观和狗血,而在大银幕上,近来也鲜见有抗日精品,大制作为了商业卖相把视听营造得美轮美奂,却忽略了历史的真实质感,小成本为了速成,往往在制作方面达不到水准,这样的局面,让抗日剧、抗日片一度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还好,还有一批创作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原则,用踏实有力又富有真实情感的作品去努力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对罪恶发出怒吼,对战争进行反思,像沈东执导的《喋血孤城》,肖风执导的《兰亭》,还有这部吕小龙导演的《黎明之眼》,都在特殊的历史事件中探寻抗日电影的真正意义,并在保证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真正尽到了电影人应有责任,电影,真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
4 ) 黎明之眼
首先我想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受不到任何沉浸式的感觉,题材很好,是一部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但整部影片看下来特别像古早时代的电视剧一样,演员演技一般,突如其来的煽情以及没有一点点铺垫的故事剧情。
其次,这部影片中,总有让我尴尬到脚趾抠地的一些点,主观上讲个人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出于好奇还是从某平台打开观赏了一下。视听语言上,处理的还可以,历史的记忆碎片配合现实生活,多处运用心理蒙太奇……诸如此类的地方就不一一细说了,毕竟也没有看进去。之前看«金陵十三钗»,同样也是战争电影,也讲战争背后的女子,它可以牵动我的情绪,让我沉浸,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也没什么想说的了,毕竟这个电影我只想给打一颗星,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很高,但确确实实让我失望😞
5 ) 历史不能尘封必须铭记
年年的“九一八”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那段历史,从而让年轻一代能够铭记,然而,随着时间的脚步,人们似乎在淡忘历史,时光在掩埋悲剧。这种纪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以实际行动来铭记那段血泪史。国内首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黎明之眼》在918这一天上映,看看排片再走进影院,再一次印证时光在掩埋悲剧的现实。这种片子就应该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用行政手段来扶持,全国影院在这一天都放这部影片都为不过,这比强令下架几个app和列几个劣迹艺人的黑名单要有意义的多。
《黎明之眼》从慰安妇后代的视角来看待“慰安妇”问题,通过祖孙三代的相遇、相认、相爱,横跨时空,开启一个特殊群体——“慰安妇”的史诗生命档案。这是“慰安妇”题材电影首次登上大银幕与全国观众见面。电影以三代人的眼光再现战争时期“慰安妇”的史实,不仅大胆披露“慰安妇”们被蹂躏摧残的非人惨象,同时也将历史延伸到“慰安妇”的家庭以及后代——在“慰安妇”耻辱的阴影笼罩下,他们的生活状态更加引人深思和同情。
电影以其特有的影像方式揭开一段对于中国人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耻辱史,走进影厅,在银幕上重温那些交织着血、泪与生命的画面,能做的只有正视,正视战争的残酷,侵略者的暴行,同胞的苦难,正视那些我们不愿再触碰但永远也无法也不能遗忘的历史的本来面目。铭记,让我们铭记那段中国的血泪史,中国女性的耻辱史。铭记是为了更好的控诉,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惨绝人寰的罪行,日本当局必须要正视那段历史,要为中国女性道歉。
在观看影片之前跟导演吕小龙有过短暂的交流,《黎明之眼》的诞生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清晰的铭记那段历史,也让要日本当局正视那段历史为曾经的罪行赎罪。“慰安妇”历史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伤痕,全景呈现那段不堪回首的真实岁月,铭记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电影画面中,日本军队大规模入侵,男人惨遭刺杀,女人则被迫充当“慰安妇”,残暴的日军甚至连幼小的女童和羸弱的老人都不放过……黑暗岁月,借战争之名,让生灵涂炭。
导演吕小龙用一颗赤子之心,做到了一个中华儿女该做的事情,他为影迷带来了《黎明之眼》,电影不仅是对现代人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铭记‘慰安妇’历史,更是对现在仅存的‘慰安妇’的致敬与安慰,希望她们能勇敢站出来用血泪作证,控诉日军的禽兽罪行。然而,日方采取否认和拖延的态度企图掩盖侵华罪行,让死去的‘慰安妇’难以瞑目。我们中华儿女必须要清楚那段历史,侵略者的罪行不容抵赖,即便有一天‘慰安妇’们都将含恨而终,但活着的我们依然铭记。那段残酷的现实已成历史,历史不能尘封必须要铭记。
6 ) 吕小龙是何人
《黎明之眼》大导演吕小龙,原名黄健龙,还没扮李小龙之前,1974年开始,都曾经在邵氏做过,《成记茶楼》《中国超人》《黄飞鸿义取丁财炮》的演出,算是比较显眼。
之后,由1976年开始,凭一系列扮李小龙来博出位的“伪李小龙电影”打出名堂,虽然某部份观众会觉得他坏了李小龙名声,也有不少人人觉得何宗道扮李小龙比他好。但因为他不少戏在欧美都可以卖到,所以“Bruce Le”这个套近乎的英文名,在不少欧洲影迷眼中,都占有一定地位。
除了欧美有市场,在大陆他也不是零知名度。1987年在大陆执导的《龙火长城》,由于又是那种“精武门打日本仔桥段”,所以很快就成为“国宝级大导演”。在1990年执导的《黑色走廊》,更是不少人的童年“美好回忆”因为这部片算是当时的强片中,装得很有国际视野的一部。
不过《黎明之眼》,只是翻炒他1992年执导的《军妓慰安妇》,他在这套戏里面也是饰演日本仔,其实我更加相信,我打完这么多字之后,一样没人会对这个导演有多少兴趣~~
是根据当年的慰安妇电影改编重新拍的 小日本总有一天让你承认错误 几代人过去 中国人目前没有能力让他们承认错误,日本人几代过去却没有勇气承担后果,终究人性弱点
题材不错,但是电影不好。
三星半。在918这天于1935年建成的大华大戏院看一场慰安妇题材的影片,特殊又巧合。排片太少,时间段也不太好。一个人包场看完电影,这可是南京啊,悲哀。影片尚可,有几处bug,不功不过。原子惠演她妈郑佩佩的年轻时代,表演还成,就是入镜太大只。精神可嘉,就算拍摄此片是政治任务也买单。
黎明演技很好,几乎看不出这部片子是他的眼睛
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好题材 烂编剧…丝毫让人看不到黎明…
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后面转折显得生硬。郑佩佩演的还是很好的。
这根本就不是电影,看的想骂人了。。导演你对得起慰安妇的冤魂吗?
给佩佩姐一星。。。
郑佩佩曾江你们真是够了,不要再继续晚节不保了好么,并且所有人不分国语日语都需要配音也真是够尴尬。导演之前曾经是邵氏的配角,两部导演作品时隔二十年还是拍了个同样题材真不愧是慰安妇爱好者。
这日本话说的跟泰国话似的鸡
我是去了南京的慰安妇纪念馆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的,应该说主题非常特别,立意非常好!但是剧情推进太离奇,我甚至觉得拍摄团队压根非专业,而是某个广告公司草临时拉了个草台班子出来拍摄剪辑。郑佩佩演技当然没话说,但是这老原家这么多女同志竟然没一个继承了郑佩佩演技的,这也是种奇观。
自己翻牌自己早起作品的导演,还真的是这辈子第一次遇到
所在的影院俩观众进去就出来嚷退票,由于票一旦售出不退不换,所以俩观众上映五分钟就离场。我趁机溜进去看完。战后题材,沧桑厚重的历史仅靠两个老人还是很难勾勒出来的。太煽情,是短板。
事儿后认姐弟什么的真是够了,比女医认外婆还要赶巧,一定是故意的。
只想说,慰安妇只是那几年的经历,却被当成一辈子的标签,人的偏见啊!
慰安婦主題支離破碎 還不如新聞報導 請交給 檔案 欄目組策劃好麼
軍妓慰安婦 (1992年)的和谐翻拍版,导演是同一人
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慰安妇题材,历史资料、过往经历、当下追索之间多个时空相互映照,原本十分严肃的基调却因医生遇外婆、事后认弟弟这些过于巧合的偶然事件所冲淡。故事还算曲折,但转折生硬。郑佩佩母女分饰主角老年青年,这也算蓄意的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