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High Noon" and "The Magic Hour"
看過烈日當空,是一部悲觀到不得了的電影,充份描述香港年青人的頹廢和浮躁,算是近10年本港最出色的寫實青春片。可是導演有點貪心,想於片中探討很多課題,有很「哲學」的問題,例如"什麼是正常﹖"、安樂死;有當代社會問題,例如短片、援交、學童性行為、吸毒、家庭疏離、童黨等等等等,有些問題蜻蜓點水,其實不提也罷,幸好沒破壞「頹廢和浮躁的青春」這個重心。
導演說這部戲是關於青春,在戲中經歷青期的主角們有以下人格特徵:
1)做事不經大腦
2)好色
3)愛浪費時間
4)愛說粗口
5)沒有長遠的願景
6)和成年人疏離
7)等等
有以上特徵的人,容易對自己的未來絕望。當然,在資本主義體制下,懶人和蠢人都沒有好下場;有以上特徵的人非懶即蠢,他們絕望也是應該的。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的人生沒有價值,至少他們的青春歲月有笑有淚有兄弟有女溝,總比終日埋首書堆研究重言句的書呆子們有趣(至少你會花40$看兩小時烈日當空,也不會花20$看兩小時哥德爾證明不完備定理)。相比起他們暗淡無光的未來,青春生活有如傍晚或黎明時的Magic Hour般淒美而短暫。既然沒有未來可言,這些青春人做事不在乎後果,不在乎後果的人多會做荒謬的事,荒謬的事做得多生活也會變得荒謬,所以這些青春人的青春生活到頭來是荒謬的生活,加上一些偶然發生的荒謬事件,所以主角會有「每一天都有更荒謬的事發生」這個想法。
「每一天都有更荒謬的事發生」看似是一個悲觀的論點,再加上"I don't Fxxing Care"的宣言,這樣的人生算是頹廢消極到痺。黑幫有個荷里活中的高瀨允對人生卻另有看法,他問村田大樹:「每個人也希望留住Magic Hour,但是Magic Hour一舜即逝,若果錯過了要怎樣做?但明天也可能會有吧,只要不放棄,還是有可能遇上Magic Hour的。」。當然,Magic Hour不能說是荒謬的事件;但既然稱得上是Magic Hour,當有不何思議之處。青春人在頹廢和浮躁的青春後還能在這個荒謬的現實活下去,算是不可思議。
不要緊,荒謬的中午過後,Magic Hour也不遠矣
2 ) 烈日晒干了青春
写于2009.08.08 17:42:00
深夜裹着被子在空调房里抱着手提电脑这个场景出现在我的每个夏季里
看到的这么多画面变成了每日的黑眼圈 台风过境的夜里我经历了一曲青春的挽歌
关于青葱年华的电影很多 离不开白衬衫和男孩子们帅气的奔跑
我看到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 七个被烈日晒干了的青春
我想起在那晚的咖啡店 女孩对我说 我着实是羡慕你的 随着性子过活
其实这样随心随性要付出什么代价也只有自己清楚
可是这样度过的青春 收获的更是让我记忆深刻
想想自己也过得平凡 只不过在这个矛盾的年龄里
将经历的细微情感都无限放大 置放在十几岁的年华中
于是那段日子在记忆中被拉扯地很漫长 日记里都是起起伏伏的线条
而事实上 我还是一朵温室花朵 任性也总是被包容
把生活安排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心是自由的 未来的路也有很多种选择
十三岁时经常跷课 用那句用烂了的藉口 说肚子疼要去校医室
然后与亲爱的你手牵手一人一杯雪糕坐在大理石阶梯看学长打篮球
早早地谈恋爱 以为自己懂得
然后在自以为是的以为被深深伤害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爱过
然后在很多个夜里哭泣 然后在往后几年的时光中都试图证明自己
在最后心变得丰富的那一刻 回望过去发现一切都只是促使我变得更好的诱因
而关于那个男孩和那场短暂的樱花雨 只是朦胧的 回忆不清晰的 自欺欺人的事情
曾经叛逆地以为要轰轰烈烈才是十几岁该有的样子 敢爱敢恨 性格棱角分明
在很多年后之后变得温和 也是因为一路遇见的人和事
曾经冒着大雨去图书馆 躲在倒数第二排的书架边翻看一本合订的非音乐
或是借来生涩的哲学图书 艺术史
在晚自习别人都在抓紧时间复习时 我大段大段地抄录当时不一定明白的句子
然后在考试前再没命地不睡觉复习 最后取得自己满意的分数
曾经写很多信很多纸条 曾经有很多拥抱 有很多牵着手的散步
曾经雨天逃课去拍后山的比利时杜鹃
曾经在陌生城市的街头喝醉了做一些傻事
曾经为了看流星在天台坐一整夜与一见如故的朋友彻夜聊天
流星没看见换来的是一场日出
……
其实也没有很疯狂过
也不就是翘了一些课 谈过几场不明不白的恋爱
读了很多很多书有的不明了有的改变了心中的态度了心路的方向
听了很多很多音乐 将自己封锁起来
看了一些电影然后矫情地写下很多很多字
以为生活也该像电影一样
我就这样度过了十八岁前的时光
有一整箱子的回忆 被小尘埃覆盖
曾经写过很多没有结尾的小说 而这些篇章在跟随时光的蔓延
变得无穷无尽 什么都没有停止过
现在的我过着暖暖的生活 周末去看海 去听一场演唱会 出走一些城市
谈一场细水长流的恋爱 虽然有时还是会情绪化
可是仍然是不热烈的 棱角被磨得圆滑
有几个贴心朋友 有一些淡交的深刻的朋友 有很多见到面会会心微笑的朋友
可以一起笑 一起闹 一起哭 一起沉默
生活丰盛有目标 有时迷茫也知道有个让我安心的声音能给我鼓励
烈日晒过的青春
回忆起来仍然很美好
虽然它或许平凡 但是在我的人生中 它们都很不简单
我走过了生命中有可能性的各种想象 最重要的是回头看时 没有后悔过
3 ) 《烈日当空》,青春走味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内心中已经由衷地佩服曾志伟先生的“一石三鸟”。一部剧本重拍或翻拍不是问题,看点在于一个剧本放到三个地区由三个导演来主导,而且题材正是永不过时的青春故事,这样的布局显然意在拍成三个地区同一代人的成长史,或许多年以后这个“电影三部曲”计划完全有可能被当做一代人的成长记录。
在“九降风”青春三部曲中,《九降风》以台湾版青春成长故事原型先拔头筹,获得市场和业内不错的反响;接下来的《烈日当空》自然是被喻为“九降风”的香港版,同样是企图呈现出青春味道的另一个版本;而《摊开的地图》这部“九降风”之中国版,目前还蒙着面纱让人不得一见。要说青春片,向来是台湾地区长盛不衰的类型片之一,每一年都有打着“青春”幌子的N部影片出土。若论残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痕迹!若论青涩的美妙,还没哪部片子有《蓝色大门》那样的影响力!其实,大陆地区记录青春的影片也向来不缺,只不过角度完全不一样。没有台湾那种日系风格的唯美和纯情,而是直接呈现现实之境。而在香港,青春题材的影片几乎断档,我的脑海中甚至呈现不出任何一段影像可以做为参照。如此说来,《烈日当空》似乎填补了这一空白,唯美的镜头和写实的故事原型让影片集合了各类镜头语言的精髓。不过,毕竟是生于1984年的导演:麦曦茵过于年青,凌乱多面的视角还是混淆了我们对于这部影片的理解。
以无聊抵抗无聊的青春,这样的放大就是青春所承载的事物。麦曦茵以女性的视角来表现男性之间难以说得清的同盟友情,显然过于表面。一场莫名的群架,集体的逃课、抽烟,讨论女生的裙衩等诸如此类的事物,应该是所有男生在青春期都经历过的,然而这种友情往往是脆弱的水晶,当青春的惘然遇见最真实的事物时,这种友情要经历的考验比之后的任何生活阅历都来得重要。新年狂欢夜的街头群架,空虚、淡漠的家庭情感,成长期的空洞和无法渲泄的旺盛精力,以及所谓爱情、友情的种种考验,当导演面对这多面且复杂的各类情感表达时,均衡地呈现是她最努力要达到的效果。与此同时,导演或许已经忘记这原本应该是一部只有青春荷尔蒙的电影,一次次地下通道被踢飞的瓶瓶罐罐,铁轨旁飞速而过的呐喊声,这些镜头的重复只能象征无聊的青春。
一部影片承载过多的事物,削弱的恰是最根本的表达。在涵盖了单亲家庭、香港移民一代、青少年吸毒、同性恋、网络e世代等诸多社会问题之下,班级里那面摹仿香港街头涂鸦的传奇人物:“九龙皇帝”曾灶财的板报也在隐喻着某些不说出来的话语。可惜,青春虽然残酷,却未必会面面俱到地溶合了如此多的元素。电影归电影,青春却依旧是说不出味道的果实!
(泉州广电报 稿,商业勿转)
4 ) 精疲力尽
这是越往后看越发有的感觉 结束之后浑身无力
相比九降风 我更喜欢这里面的跳接镜头 和丰富的颜色
一些残缺不全的跳接 让同处于一个世态下的我们感觉到了同样的空虚
不止是蔚蓝 还有鲜红 暗绿 橘红 这些颜色 将心境的转换顺水推舟
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设置的更有特点
但是却留下了一丝丝乱的太完整的缺憾
难道每个悲惨的人都是被一个悲惨的故事逼成的么
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空虚的可以 所以以无聊抵抗无聊 其实他并没有故事可说
电影中的几个画面可以被定格
顶着烈日在大管道上的7个人 那个在斑马线上跳舞的男孩
还有几个画面可以被删除
发现舞鞋 无间道 跳舞男孩的死
跳舞只是幻想比解释他的确爱跳舞来的更合情合理 不会显得多余
在最后情侣住上了抽中的公房在一起看电影 看的却是无间道曾志伟的那一段太刻意 就因为制片人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会让人情绪陡然转变
那个男孩以死解脱 而且还是被人拔掉了输氧管 一方面我想说他如果清醒也许想的是与现实斗争 另一方面我想说不管感情多好都不应该由别人来决定生死 最后我认为 他活着更残酷一些
我很喜欢头抽在7-11准备复仇的那段情节 有些解释命运的意味
最喜欢怒荣衣着笔挺的走在大管道的场景 让我五味杂陈
毫无争议 怒荣在我眼里拔得头筹
我看着他的眉宇 就觉得看到了牯岭街里的张震 希望他能有片天空
5 ) 青春真好。
《烈日当空》,《九降风》之香港版本。
一位23岁女导演的处女作。
拍得紧凑、镜头切换也快,没有《九降风》那种唯美的拍法,也不及岩井俊二那种缓慢的叙述风格。
我一直以为香港就是那种张爱玲所谓的“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市。
拥挤的街头,车水马龙,每个人都握紧着自己的心事在这个高楼耸立的城市独自前行。
在几年前去的那次香港,走在旺角的白昼与黑夜之中,天空永远都被分割成小方块状,人也总是来去匆匆。
凭借印象以为,在这样的城市成长的青少要么一心向上、不断自我增值,要么形而下,充当古惑仔。
但是,这部片子给的感觉就是全然不同上两者。
九个香港少年的爱恨情愁,夹杂着放荡的性与粗犷的暴力,同时顺便借考题讽刺了香港小圈子政治。
港报常常担心香港学生将会不明真相,其实,在一个鸟笼民主的地方,香港学生又有何不知。
难以忘怀的镜头是2007年的最后几秒。那时的我,应该还在把文字一一敲打进电脑,然后度过那个静穆的夜,迎来一个新的年份。
在香港,一年一度的苹果钟倒数在铜锣湾时代广场举行着。现场主持人喊着零八年,香港会不会更好,中国会不会更好。
那些躁动的人群就在狂热的呼喊着。与此同时,另一处,那个长得不错的女生站在栏杆旁。
时光匆匆从指间流逝。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二〇〇八。
狂欢、祝福,还有一点点酒精与尼古丁飘荡在铜锣湾。
而那个女生在沉寂的黑夜中选择了自杀。
铜锣湾的喧嚣之中,一场暴力悄然上演。青春的热血演绎了悲剧。有人失去了光明,有人成为了植物人。
他们曾经一起在港九铁路旁流离闲扯嬉戏成了绝唱。
物是人非。友情、爱情真的没有天长地久,他们一触即破。
配乐不错,故事不错,姑娘不错。
青春真好,只是等你到了二十岁以后,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
但愿青春不要走得那么快,至少,你的荣光还能散发出些许淡淡的微亮。
因此给你个推荐。
6 ) 成长的残酷
青春轰然间坍塌,爱情友情也就此结束。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那些我们所做的选择会不会有所改变。
在火车的轰鸣中呐喊,独自一人失眠到天亮
打架,抽烟,酗酒,吸毒,偷东西
浮躁而颓废的青春,看到的只有绝望!
也许我们曾经不一样,但我想不远的一天我们终会一样。
因为不得不从梦境走回现实。
成长的残酷就是如此
的确比九降风要好!
导演mv看多了,剪得和音乐制作特辑似的。。千万别步了黄精甫后尘,还是好好叙事吧。这个故事太90后了。。。
13-11-2008 5:30pm bc
從頭到尾都在心急如焚地等它快點結束。對比果然產生美。開闊敞亮的人才能前途無限,且修行吧。
我以为香港电影走入衰退,谁知还是有惊喜。片子的后半部分医院那一段太MTV了,甚至比麦浚龙那个版本的MV还好,许多场景设置都过于刻意和生硬,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改变这部电影是一个希望的事实,从香港的电影人到电影圈来说。还有,砍小孩手来的直接不血腥,不错。
我更喜歡這個版本。
我一贯偏爱香港电影远远多过台湾电影,先看这个也是觉得一定能赢过《九降风》,看完觉得....也就是那样,也挺没劲,PS,男主的爹是十三妹里的韩宾也,不过也都老了
油麻地少年杀人事件之烈日当空
虽然说整个过程画面比较粗糙,也比较乱,但它里面的剧情也有点紧凑,看惯了大明星大制作,偶尔看看这种类型的片也是值得欣赏的,再说了,香港电影现在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比台湾版好,剧情有改动.但我更家喜欢香港版
85年生人的处女作。她是怎么做到的
我只是覺得,比九降風好太多了。
香港屌丝的青春岁月。调色结果使色调看起来有点怪。
台湾的文艺腔容易让人腻歪,而香港却直接浓烈的多。
比起来,台湾篇简直狗屎不如啊
反而更喜欢这个,相比《九降风》
总觉得香港的青春片少了台湾和日本的那种纯净 多了浮躁
异化的青春【哎杯具,快播的资源只有半部....没看完整】
傻逼!只看了一半
比小清新九降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