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
凑字数:
理查德是一名飞行员,退伍后,他在一家酒吧打工,认识了同事芭芭拉(安娜·玛西 Anna Massey 饰)并与之相爱。性格粗暴的理查德同老板发生口角后被开除,身无分文的的只得投奔前妻布伦达(Barbara Leigh-Hunt 饰)。布伦达经营着一家婚姻介绍所,她友善的接待了理查德并偷偷的在他口袋里塞了一些钱。没想到几天后,布伦达在介绍所中被她与理查德共同的朋友鲍伯(巴里·福斯特 Barry Foster 饰)玷污并用领带勒死,原来鲍伯就是伦敦臭名昭著的领带勒杀狂魔。
《狂凶记》这电影太他妈精彩了,我把它列入我最喜欢的希区柯克电影之一,剧情紧凑、情绪跌宕,有形式也有深度,看的很过瘾。
导演在视听镜头语言方面太有心了,在法官宣判结果时巧妙的通过关门把声音直接掐掉来撩拨观众的心弦,把镜头推到女主脸上隐去背景来表示迷茫等等。
全剧两段对谋杀的描绘,第一段是非常彻底的直白(少许片段都被删减了,不过我心中震撼不减),一个先奸后杀(都是用领带勒死)的连环杀人犯,他先是强行玷污那个女人,但在他激烈的宣泄包括最后的顶峰中,女人都始终面若木鸡,对,这不是真正的“性高潮”,当之后他用领带勒住女人的脖子,看到她发出尖叫,露出惊恐的表情,最惊悚最直白的一个镜头是女人被勒死时吐出舌头的特写,(让我想起网络上流行的“高潮脸”,翻白眼吐舌头的性暗示动作),她失去了作为女人所有的端庄和矜持而以最丑陋的面容死去,这才是对凶手来说真正的性高潮,是男人对女人完全的占有,是权力的胜利所在。谋杀和性爱的关系如此紧密,直到此刻,他的欲望才赢来最终的满足。
第二段是彻底的隐晦,只是看到活泼乱跳像只小鹿的女孩被凶手引诱,走进他诡谲而静谧的房间,房门悄悄关上,镜头缓缓退出楼房来到户外的街市,车辆往来,声音又重新吵闹起来。就足够暗示了谋杀的发生。这个过程光是文字描述都觉得很有音乐性了。
希区柯克真的是天才,是表现谋杀方面的天才,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应该为了道德准则而在创作时压制心中的阴暗欲望,而是应该让其得当地发作出来,这才会产生有心理深度的作品,这哥们肯定是个变态。
超好看,故事紧凑,亮点众多,人物各有性格。 多年多次作恶的Rusk,目前已经是成功的商人,以虐待女性为乐趣,表面看起来一切都好,这是恶的集中表现。 少年风光中年落魄离婚破产的Richard,看前半部分真要被他气死,不好好上班被开除,女朋友对他关怀有加,去找离婚目前已经开婚介所的前妻,喝酒后就发酒疯口不择言,前妻闻言好语,带他吃饭还暗暗的塞钱。拿到钱就花掉大部分去跟女朋友开房。成为嫌疑人,还有战友窝藏。已经入狱了,还能找到帮手,还不止一个。一个让人生气又让人敬佩的人。这种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才是正常人吧。 最可怕的两场戏,真是看得我如坐针毡。一场是办公室,整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过程都记录下来。一场是土豆车,恐怖紧张恶心。这两场把人性中的恶全部展现出来。 好多可爱的人物啊。独立自主温和的前妻,眼光毒辣毒舌的前妻的女员工,聪明风趣坚持立场的女朋友,探长那天天做黑暗料理第六感特别准确以及极具推理能力的老婆。天天被迫吃黑暗料理还要违心三连夸赞以及无比想念面包煎蛋咖啡烤肠培根的温柔探长。 最后探长说了,强奸犯性无能,是暴力让他们兴奋。无能就不要强求了,不如考虑做个手术切掉?
终于看完第20部希区柯克的电影,得到了徽章,总共花了一个月时间,把大师的经典作品看了个遍。
最开始是无聊时看了后窗,被半个多世纪前的剧情、画面惊到了。然后产生了按照时间顺序把希区柯克榜单上的20部作品看完的想法。从黑白看到彩色,从琼芳登到格蕾丝凯莉再到蒂比海德莉,演员一茬又一茬,剧情有相似也有突破,等到看完这一部狂凶记,终于可以说多多少少了解一点大师的风格了。
狂凶记还挺特殊的,悬念设置得很有新意,主角是不太讨好的性格,即使蒙受冤屈,作为观众的我也没特别想站在他那边。在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里,经常会有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站在犯罪者这边,然后不由得担心什么时候事情败露这样的悬念设置。不过大师对悬念设置自有一套,即使让人隐约猜到,也依然能吊足胃口,或者设置反转。还有看过的这20部里越往后期的电影感觉麦格芬用的也相对少了,不知道在希区柯克的所有电影中是不是这样。
最后感觉豆瓣的评分很符合看下来的观感,自我的观影体验里辣手催花相对低了,一些精神分析向的影片我个人觉得偏高了。除此之外还有群鸟、怪尸案和狂凶记这种相对特殊的。总体来说,心目中最精彩几部有:西北偏北、后窗、惊魂记、迷魂记和辣手催花。而作为一个胆小的人,我的个人最爱或许恰好是入门的第一部希区柯克:后窗,最值得反复看的是迷魂记。
我读小学的时候班上出了一件事,一个小胖子家里很有钱,某天丢了十块钱,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当时他怀疑一个平头男孩偷了他的钱,然后报告了老师。老师正在午睡呢,从办公室怒气冲冲的赶过来,问那小胖子怎么回事。
小胖子气呼呼的说:他偷了我的钱。
平头反驳:我没有。
小胖子接着说:你还说没有,你平时都没钱买零食,今天买了这么多,就是偷的我的钱。
平头眼泪都气出来了:我大姨昨天给我的钱,不信你可以问她。
小胖子笑着说:你姨妈肯定是向着你的,你肯定是偷了我的钱,早上就你一个人没去做操。
平头说:还有某某和某某也没去,我们都在打扫教室。
小胖子接着说:你还在狡辩,他们两人扫完后就下去了,只剩你一个人在教室。
平头说:我也下去了。
小胖子说:我们都没看见,老师,就是他偷的。
老师严厉的板起脸,问那平头: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没偷钱?
平头彻底崩溃了,长大着嘴说不出话,用头撞桌子哭着说自己没偷钱,被老师带到办公室,第二天他就不来上学了,父母怎么说都不来。
可是事情很尴尬,一个星期后,胖子的钱找到了,在他的练习本里夹着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原来班上没有小偷,我们都没想过被冤枉的人是什么心理。时间是最公平的,它会还给大家一个真相,只不过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受害者都是无助而绝望的。
其实如果老师够聪明,只需要扭头问一下那小胖子;“你说的都是猜测,你们谁见到他偷钱了?”
只用一句话,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但很可惜,事情没像我想象中发展,而童年的这个阴影会伴随我一生,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能重来一次我是不会那么笨去自辩的,我要仰着头笑着说:就是老子偷的,有证据要警察抓我啊,你能拿老子怎么着?
正如这部影片理查德在法庭上只能喊着不是自己杀的而是鲍伯杀人的时候莫名感到悲伤。即使在最后还给他了这个清白。
如果要说缘由的话,应该是对遭受自己曾经历过的人的共情。
希胖一旦回到英国,就会有很多本土化的元素加入电影,这与他在好莱坞的流水线制作有很明显的夹带私货之嫌,在美国拍的片子很难见到这种英式风情化的表达。
伴随着两次谋杀的两段长镜头“等待”,一静一动,第一段固定,好似观众焦虑的围观,第二段倒撤,好似观众绝望的后退,还有萌翻天的探长夫妇家的晚餐,杀人魔“大战”土豆,法庭的隔音门,医院潜逃……满脑子都是希胖一脸傲娇道:你看,调戏观众就是这么简单,认真学着点儿!
希胖晚年时期作品,悬疑感一般,个人风格也不是很强,更像是希胖低调炫技的集大成之作。镜头语言依旧功力深厚,各种空镜推镜退镜慢镜长镜闪回,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全称得上是行走的镜头拆解教科书。其实个人觉得探长和夫人妙趣横生的餐桌对话比这个故事本身好看多了,男主实在蠢得令人发指,开放式结局有点意思。
晚期作品,意外地喜欢。Eros is sick显示为食欲和性欲的无能。错误的人和真凶拥有相似的精神机理:老兵的masculinity已经死了,只能通过嘶吼、暴力和直白的性来掩饰。前妻还是二战后走上社会舞台的新女性,领带和扼杀也就清楚地指向性无能和仇女症了。结尾运尸箱的十字架。
探长跟他夫人真是可爱啊!还是保持了悬疑与幽默元素相结合的特色。结尾的时候还让人紧张了一下,接着收得也很干净利落。
徒有其表的希区柯克式电影,虽然有一个非常美妙的退行长镜头和闪回的高潮片段,但是没有优雅的谋杀,或过程中的紧张与刺激;被冤枉的主角也没有任何受难姿态,完全抛弃了作为观影者的“偷窥”能动性;更让我失望的是色情的直接裸露镜头,希胖悬疑的本质便是色情与罪恶的内在化,在这部电影里完全没有
这部作品的犯罪手法也可以用希胖的另一部电影名字概括就是辣手摧花,作为其晚年生涯也是倒数第二部电影,能交出这样一份答卷真的非常棒了。希胖作为一名成熟的类型片导演,几十部作品几乎快穷尽了犯罪悬疑类作品的各种叙事方法和惊悚表现手法,然而本片依然在追求创新,比如为多数影迷津津乐道的两次杀人长镜头,一次通过延时效应制造效果,一次通过不跟入现场反过来倒退回街道形成反差效果,再加上几次消音处理也是绝妙的展现方式。而诸如裸体女尸,被勒死后略带喜感的模样,从已经尸僵的手里拿回胸针,探长夫人那糟糕的黑暗料理一方面集中反映了导演的恶趣味形成独特风格,另一方面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显得饶有趣味。
真是好看,每一分钟都藏着悬念,利用镜头语言刻意给出误导性的暗示,既加深了悬疑也颠覆了镜语的表意方式;西装可以视作所谓“男性阳刚”的外在体现,男主角从曾经的军人沦为底层穷人最后成为背锅的阶下囚,连打了补丁的西服也被剥去,而领带杀人狂行凶的武器正是颇具阳具形态的领带,“强奸犯都是阳痿”,讽刺的正是所谓“男性气质”;在这样一部节奏紧凑的电影中,探长夫人所表现出的幽默是伟大的,就像我们会在《双峰》这样的杰作中所能感受到的那样。
8/10。希胖的罪孽转移法再次奏效!主角虽然无辜,但前半小时将他塑造成粗鲁的杀人犯形象,而真凶找遗失证物那段,故意让土豆车被拦停,观众从而全身心体验真凶的焦虑心理;用画面制造紧张上,婚介所奸杀的反复特写,分镜头逐步暗指秘书发现尸体的惨叫,芭芭拉走入凶宅的楼梯回旋运镜都预示着不详阴影。
希胖的倒数第二部长片,重回英伦的他展示了一个冷峻而古典的伦敦。用赤裸的女体填补构图,以纯暴力的手法去消化心理病征。多处运镜显出极佳的拍摄状态,那个二次凶杀前的楼梯退行长镜简直惊呆。至于探长那条哑笑的故事线,本就是英国人的拿手好戏。
8.0/10。①讲述了男主如何被一步步错认为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并入狱,以及探长后来查到真凶(男主朋友,他参与了诬陷男主)还男主清白的故事。②误导性蒙太奇/复调深焦镜头(领带凶杀案—男主打领带;两路人谈论杀手的性格特点—男主的行为对上了)。③女助手进屋发现女主死亡那段镜头停在屋外等女助手尖叫,制造悬念;男主女友被连环杀手引诱进屋那段镜头逐渐退出屋内进入闹市街道,没展示任何强奸或凶杀画面没有任何尖叫但异常惊悚;女主被杀和男主女友被杀两段快速剪辑。④很多片段利用运镜和人物走位代替正反打来拍对话。⑤低饱和度调色表现残酷压抑感。⑥太多人物生活细节的展示了,导致电影节奏拖拉。
不知道为什么都吐槽过早暴露凶手,让观众很早就知道答案,然后看角色们置身其中走向错误方向,本身就挺挑战观众的,也会产生着急的代入感,而每个人的命运也都相应的引发观众的担心,这也是希区柯克擅长的啊,整个过程也很精彩,谁规定要最后才暴露凶手的
将土豆与女人的身/尸体一起构成隐喻,除满足恶趣味之外,更体现了艺术敏锐度(后餐桌旁食物-身体的关系也极其有趣)。主角不再无辜,但迷惑观众的凶手暗示却失效了,只因WrongMan深入人心。谈及精神分析层面,强奸犯在犯罪时连裤子都未解开却大喊lovely,是希胖深深的讽刺吗?
低调炫技,黑色幽默,暴力美学,晚期希胖路数有点偏,不过依然扣人心弦;男主本身也不讨人喜欢,性格造就命运,结尾完全可以开放成另一个结果,那就成恐怖片了。
遗作放在最后。没有了海斯法典以后希胖总算是放飞自我。除了本就擅长的快速蒙太奇外,凶手与受害者进入房间后镜头后撤引出了极强的惊悚氛围,大家都知道房间里会发生什么,希胖却故意留白不展现出来,观众夜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窥视者身份。不过背锅这个套路用过太多次了,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那种绝望的代入感。警长夫人的做菜日常或许也是有意展现的,毕竟性欲与食欲是互通的,这种乏味的婚姻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性压抑与摧残。
三刷,最被低估的希区柯克作品。1.一动一静,两次谋杀的两种情境诠释:尖叫前故意让观众焦急等待的空镜头,及离开凶案现场外放绝望感的倒推长镜。2.行凶之时手、脖、眼交替呈接的快速剪切;突然占据整个屏幕的面部大特写;庭审开关门的消音处理。3.晚期影像风格的转变与保留:依旧辣手摧金花;混淆观众认知的潜意识铺陈;延承传统的古典式收尾;往昔情欲暗示的直接外象化(性无能及女体裸露);为顺应时代革新,在传统叙事基础增添的大段生活流描绘。4.探长支线,妻子和餐桌上的冷幽默桥段完全迎合英国本土风趣;食色皆属天性也,希区柯克通过难以下咽的畸形食物譬喻杀人狂扭曲诉求的性变态行为(压制和放纵)。5.启用《偷窥狂》女主演员,扼杀戏码的再现或有传承怀旧之意。(9.0/10)
逼匝、冷酷、粗俗、残暴,还带有一丝真实感,完全不像是出自希胖子之手。4星半。
永远优雅的希胖难得如此简洁粗暴,一股伦敦郊区臭水沟味儿扑面而来。土豆车上那场戏,同电话谋杀案一样让观众被牵着鼻子对凶手产生了认同感。探长夫人最具喜感,绝对正点的英式幽默,我估计她就是希夫人奥玛的化身,厨艺“了得”,并在不经意间为老公指点迷津。
此片比凶手更可怕的是探长夫人的厨艺
1.两次谋杀的镜头处理呈现对比,直接激烈与含蓄温吞;2.警长夫妇这条线亦是精美辅料;3.土豆车一段有点紧张感;4.希区柯克一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