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更好的世界》开始于漫漫黄沙,结束在丛林原野蓝天白云,好像荒芜的生命淋过雨滴,于是郁郁葱葱起来。
空灵的音乐、精确的表演、含而不露的结构伏笔,以及那宏大又细微的关于生命的主题。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译名更好的世界、文明社会以及复仇,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影片核心。情结在此不赘述,这里只是想到自己成长当中的琐碎小事,顺着影片情绪吐一吐。 1.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感,在回想当中,中小学变成了一个有着恐怖记忆的地方,而这种感觉和个人经历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竞争和斗争时刻存在,喜欢和讨厌的表现方式都伴以对抗姿态,孩子熟练社会动员,敌意和伤害被赤裸裸地表达,“群体”成为一种安全和成功的个人存在方式,无援状态就是被孤立——“没有人和我一起玩”。当想起当初那些嘲笑、歧视、辱骂、欺凌,不论是作为一个有意施加伤害的人或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你绝不能忘记受者在人群当中无措的脸,这些表情在日后逐渐被放大,在某些时刻则和电影当中人物痛苦、惊恐、茫然无助的脸相重合。大学之后,看群体过程,Zimbardo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李猛讲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脑海里浮现出的典例无一不发生在学校,由是对学校教育这一整套体系发生了全新的认识。它的核心不在于紧张的竞争性的学习、或刻薄或亲切或总是很负责的老师、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空间,而在于生产出一整套以荣誉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核心机制便在于分分钟的监视:置于讲台最近处的“特殊座位”,带袖标高昂着头游走校园的校级值日生,教室后门时刻存在的缝隙。人人监视人人,儿童成为技术的一部分。罪责总是对集体“犯罪”的耻辱:个人卫生差、学习成绩拖后腿,甚至“反应慢”、“长得丑”,都成为集体和个人的耻辱。惩罚则是更加多样化的:嘲笑、讽刺、起哄、歧视、孤立、辱骂、肢体暴力。当个人自我意识还不那么强烈的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这样的技术有着怎样残酷的本质和杀伤性的力量。孩子的脆弱总是被大人低估,同样小孩子的残忍也总是被低估,他们或许知道结果,而后果却远远在想象力之外。 这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都不难料想:其一是压迫产生反抗,暴力催生暴力。其二,结果更加普遍也更加隐性,人自然而然地被驯服,甚至想要被驯服,迎合统治成为标榜自己正常的方式,人们训练出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一套检视自我行为的技术。 2. 我更愿意承认在初中时期的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关成绩、人际和青春期,而是自我意识的缺乏,对机器厌恶却不知如何应对。那些年里,人真的会发自内地谴责自己与集体行动相悖的行为,我讨厌它,又没有能力在内心里反对,害怕它而迎合它,享受来自权力方的肯定,实际上恐惧又无措 找不到对抗的方法。说是失败者,其实回想起来,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后来学校环境氛围都不错的高中、大学,自己都得到了该得到的愉快和成长,在有限的资源里追求知识和友谊。然而这并不说明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性格成熟或者懂得这样环境中的自我生存之道,这种看似正常的心理状态或许可以归结为总是作为“正义团体”一方的顺风顺水和对体制的不敏感、对于羞耻的懵懂无知,以及无甚理论可循却传统又自由的家庭教育吧。其实,真是后怕。我在人际中的所谓”快乐“和"正常",无非是因为自己加入监视的螺旋,忽视了压抑体制下受难的他人和自我。这给我留下的是有意识领域出现之后的非道德感,个人对体制的理解和敏感 或许真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一个逆向的过程。在我对一切理性和成熟的人际交往有了认识和期待之后,无意识的隐性暴力还是隔着时空和对象打了回来--在自尊、羞耻、文明这一切概念形成完全之后。此时的孩子已经明白,文明的代价是痛苦及把以暴制暴直接打击回去的伤害降到最低,而沟通理性之所以是理想型的理论 则隐隐向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展示,文明不过一场自我折磨和修行,恰如自由。《更好的世界》里,Anton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的符号出现:医生,在非洲的难民营进行人道主义救助工作,有着对悲悯、文明、宽容、理性、原则的深刻理解和诠释。这样一个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被猝不及防地被汽车修理工施以暴力(因为拉开正在打架的两个小孩而被对方小孩的父亲扇耳光)。这一幕,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观众,带来的都是深深的心理震动,对,不是难堪,而是心理震动。孩子的反映是直接的,即使最小的儿子,也会以咒骂来进行自我平复,稍大的儿子Elias和好朋友Christian则从此埋下了复仇的计划。而Anton选择带孩子离开,为了不使父亲的形象失败以及让孩子明白暴力的错误性,他带着三个男孩第二次找到汽车修理工,暴力与文明的较量最终以文明被施以拳脚而不奉还结束。他告诉孩子只是拳头而已,不疼,而真正的失败者是使用暴力的人。除去暴力,他无法再证明自己的强大。这里撇开后续剧情和孩子们心里发展的因素不谈,电影及现实生活抛出这样一个困境给我们:如何终止暴力?出手,比打击者下手更重?还是在以另一种理解宣告他们的失败?后者或许会成为拥有强大心理的人,他必先经过的便是文明的自我折磨。Anton本人以及他的经历使人明白,对施以伤害的个体说原谅其实意义并没有想象中大,宽恕普遍意义上的、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在受苦并永恒令他人受苦的个体,是道德和文明真正的意旨所在。 3. 不知道跑到了哪里,且把话题扯到孩子。可能是雌性激素的关系,女孩子到了一定阶段都会有一种亲近儿童的倾向。家里的小孩子们成为被观察的对象,同样被观察的还有”环境“和他们的互动。父母、亲友长辈、朋辈群体、家庭教育、社会习俗等等一切构成个人的”环境“。在这些观察中,人们总不难发现积极沟通和理解的一切可能,也很容易看见环境所能带来的不可预期的影响。所以,当再次回想和思考起成长至今的种种,便不难检视出它们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我们终生要达到的更好的世界,不在于振臂和呼号,大概恰存于这些烙印中的小事吧。 直感叹,人长成人,真的好不容易。
很典型的北欧式剧情文艺片,很人文,很认真,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仇恨与包容什么的,一度让我想起了《告白》。总体来说没什么新意,前半程铺垫不错,后面发力不足,中规中矩之作,值得一看但不值得抱过高期待。看来今年奥斯卡外语参赛片整体比较疲软。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崇尚暴力的男孩,非洲和丹麦两条叙事线,故事的核心就是两个孩子的复仇,内容没什么争议性,一切只与道德有关,旨在探讨人自身的价值观。整部影片很工整,一切都是那样的严谨规矩,重要的是影片彰显的人文关怀直击人心。无论人所处的世界如何,关键在于一颗悲悯之心。★★★★
充满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电影。Anton的形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悲悯、能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下来的光辉,如果我们能持续矫正面对琐碎之恶”以牙还牙的流行做法,这个世界确实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世界。
成人黑暗投射到孩童心灵的倒影
四点五星,虽然故事讲述和镜头拍摄相对粗粝,却无法掩盖导演那颗悲悯的心:我们总试图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勾勒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却无奈世界的运转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思维轻易践行。于是两个世界都有着罪恶之花的耀武扬威,也会有良善之人的不倦悲悯。一部非常有人文关怀的电影。
那些云唱着歌,我坐在车上,望着孩子们追逐着的笑脸,还会感觉到累吗?(人生会有终点,但不是现在。朝着前方前进吧,亲情爱情友谊伴我成长。这是最好的世界!)
孩子们的故事更像一个模型,而非洲则是真实的战场。用双线对比去暗示无处不在的暴力与仇恨。无论广度与深意都颇用心,斗争与仇恨无处不在,没有哪里是乐土。最精彩的显然是那个饰演克里斯蒂安的小孩,太帅了
苦逼的正太最具杀伤力,行动力强破坏力大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有时候你感觉你和死亡之间有那么一层白纱,当你失去亲人或者熟人时,那层白纱就会慢慢消失,而你看待死亡也就更加通透了,可那也是短短的一瞬,之后白纱又会偷偷回来,你也会重拾生活。”游走于两个世界,人所处的环境造就了时代的罪恶与善良。(一群小孩在追车大喊着 how are you!)
1.走不出的悲伤情绪,两个破碎的家庭仿佛这个斑驳离痕的世界,关爱是磨合剂,让世界更美好;2.摄影真心喜欢,美丽的画面与苏丹的残破乃至这个世界的不美好行程鲜明的反衬;3.克里斯蒂安的扮演者很帅,瑞典医生安东对3个小孩的亲身说教很给力。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怕了北欧人,他们过得太好了。
明天 估计就会出现许多 牛x人士的评价 来弥补过往的遗失
人在面对暴力时所处的困境,是宽容,任其为止还是以暴制暴?暴力本身的根源和施暴者的反思让这困难的选择归属到了面对暴力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非常精彩,但个人觉得在某几个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刻意。苦逼正太其实很萌。
果然拿了奥斯卡,没办法,谁让评委喜欢这一类的呢?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有张力
命题很大,也属于标准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类型,但结尾太过和谐,非洲那条线也不够展开,相对而言摄影似乎更胜剧情。不过影片整体属于四平八稳很难有失水准的高质片。当我们面对世间各种矛盾与冲突之时,是该以暴制暴还是应该选择宽恕?★★★★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