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部三十年代的男装时装秀!
这是一部70年代拍摄的电影,故事说的是30年代的电影,豆瓣评分8.7,绝对是经典!
但是我认为的经典不仅仅是影片本身,我个人认为最为经典的是片中男士的服装,礼服、套西、风衣、礼帽,甚至是领带,或者布料材质,作为30年代的服饰,随便哪一件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甚至更是经典!我随便截了几张图,大伙儿感受一下:
好了,言归正传!
这是一部犯罪题材的悬疑片,虽然是悬疑片,故事情节倒也不是晦涩难懂,也没有使用插叙倒叙啥的技术手法,平铺直叙,一气呵成!
虽不至于全程无尿点,但是也是引人入胜,步步惊心!
本片说的是一场骗局,看来,古今中外,从古至今,骗子一直是一种职业。而本片的骗局,就是我们老古人说的“蜂麻燕雀”里的“蜂”, 所谓蜂,也作风,指的是一群人蜂拥而至,协同行骗。 相当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杀猪盘,当然电影里是打着“正义”的旗号,一群骗子设局骗坏蛋,一步步将坏蛋引入圈套,最终协同作战,成功骗倒了坏蛋!说实话,这个局设的非常的巧妙,不仅所有的参与者都是骗子,连整个赛马的场景都是临时搭建,真实可信,被骗的坏蛋,自从踏入圈套的第一步就预示着难以脱身了!
至于演员,这些70年代的演员,我实在认不得,更别提叫出名字了!就是男主,感觉特别眼熟,后来想起了,非常像“欧文·威尔逊”,后来查了一下,他叫“保罗纽曼”,按道理他比 欧文·威尔逊 更出名!
不过,我还是那句话,悬疑片不剧透!
一部好的悬疑片,还得您亲自欣赏,欢迎您看完了和我交流。
推荐指数⭐️⭐️⭐️🌟
2 ) 骗子很有味道~~~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让人在紧张中放松的影片。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很显而易见,就像看小说,有的小说看了一半结局已经猜出来个大概了。但是,这个比喻并不妨碍这是部好影片。起码很好看,而且耐看。
这是一部关于友情,或者说是义气可能更适合一点,然后还有长者和年轻人的故事,换句话说是成熟稳重和冲动的对白,以及关于财富,应该是对不义之财的讽刺吧——用骗的手段从不道德的人手上拿到金钱——很明显双方都是如此。
就像路德说的:“没水准的骗子才豪赌。”
骗子的生存也是一种技术。骗子的行业也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成本巨大,任何所谓一本万利的生意成本都是巨大的,甚至和路德一样搭上小命。虎克如果没有亨利康夫的教导肯定也是丢掉性命的,这也是成稳的(伟大)的骗子和小混混的骗子最大的区别——前者把自身的伤害降到最低,而后者就是缺乏这其中的思考。也许,路德在死前的一段话中就是此意吧。说到底,人生也是需要积极思考的。
影片分为七环:引子 圈套 下饵 骗局 赌马 出击 刺激
故事情节流畅,很耐看,也让人愉悦。
冲动是魔鬼
冲动以愚蠢开始,以懊悔结束。电影的一层画外音应该也有这个在里面吧。亨利康夫的成稳,虎克学习周密的思考去除身上的冲动,以及隆根因为在火车上输钱,然后冲动,当然可能也是性格的原因,导致最后吃了一个大亏,闷亏。
高明的骗术是需要周密的策划,精湛的演技,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这三者应该说虎克最最最缺乏的是第一种,而这第一种尤其重要,尤其是一个骗局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那种,而非影片一开始那种街头似的小骗局。记得骗子皇帝亨利康夫和他的三个搭档在讨论从哪方面入手进行骗局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确实……确实是一个技术活。
细节方面处理的很好,比如有一个是斯奈德去骗子酒馆去找虎克的时候,酒馆的大胖子敲门的技巧,这个细节我觉得能很好的说明一个骗子应有的警觉和思考的周密性。
骗子是一个行业,虎克说:我喜欢这个。
亨利康夫说:这一切很值得,不是吗?
他们都说:真TMD过瘾!
骗子似乎又一条金科玉律:人靠衣装。
心理战,应该说这部片子在教我们心理学。实际点应该是抵制内心贪婪。
3 ) 《骗中骗》:骗术的优雅与魅力
《骗中骗》是1973年最风格化的一部电影。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汇聚了《虎豹小霸王》的导演乔治·罗伊·希尔和两大卖座票房明星再度合体的阵容。那时的电影不故弄玄虚,不会像现在的电影那样无谓地设置观影障碍,要么是《两杆大烟枪》般的绕腾,要么是《穆赫兰道》般的迷离。好像生怕观者产生疏离感,《骗中骗》采取了小节式的结构,整个故事便如行云流水,任意自然。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影片以怀旧的处理手法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诈骗活动,影片中用俏皮和妙语连珠的对白以及连环套式的诈骗故事始终吸引观众的目光。两位浑身是戏的超级明星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配合默契,加上“冷面”的罗伯特·肖的精彩配戏,片中唯一女演员是艾琳·布伦南,长相奇特,称不上美女,但却很霸气。该片最后竟然获得10项奥斯卡奖提名,最后居然压倒了《往日情怀》、《美国风情画》以及《驱魔人》等另外几部质量非常之高的影片,夺得第4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改编音乐7项大奖。
《骗中骗》中所流露出来的趣味性和酷味以及隐藏在其中的严肃是当今许多电影所缺乏的。导演乔治·罗伊·希尔没有如现今电影那样将简单的剧情复杂处理故弄玄虚,而是采用单线式的讲述方式将复杂的情节简单化。乔治·罗伊·希尔用其高超的视觉处理手法,超卓的讲故事能力和风趣富有吸引力的对白推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影片中没有浮华热闹的打斗仅仅依靠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就使整部影片充满着趣味。但这绝不是说影片没有其刺激的一面。巧妙的布局谋篇和情节设置让整个观影过程不仅趣味十足,而且始终保持紧张感。影片的成功是一定程度而言得宜于两位明星的精彩表现,很难想象缺少了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的《骗中骗》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罗伯特·雷德福和保罗·纽曼以及导演乔治·罗伊·希尔是继《虎豹小霸王》之后又一次“铁三角”的联袂,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奇妙的化学反应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尤其是保罗·纽曼不着痕迹的完美演技在本片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影史上留下了一个值得记住的“老江湖”形象,令人难忘。
骗子的故事总能提起人们的兴趣,远的不说,一部《疯狂的石头》就不知又让多少人为骗子疯狂。然而银幕上的骗子虽多,但能够像《骗中骗》这样完美、豪华、温情的骗局却寥寥无几。强尼·虎克原本是一个烂赌无品的骗子,为了给搭档路德报仇,同时也是给自己解套,找到最优秀的“街头工作者”亨利·康夫,这又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人物。两个人先是设下一个豪华的骗局,所谓豪华不是指场面,而是所招募的人手之多、情节之繁复让人瞠目。当黑社会的头目德利·隆根一步步陷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时,另一条线索也逐步展开,这即是所谓的“骗中骗”,它存在的目的一是保持悬念让观者紧张,一是让整个骗局能完美地收场。这种双重格局的电影以此片为集大成,观影的幸福感也由此碧波荡漾。电影的故事留待观者自己去探寻,片中的细节不妨一同论赏。想要看这个片子的人大概没谁不是冲保罗·纽曼或是罗伯特·雷德福去的。保罗·纽曼作为演员的伟大在于他完美地继承了早期黑白电影中一流男演员的神髄,比如黑白影像中的克拉克·盖博、格利高里·派克,在那一转头的表情中,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深沉。要知道在带有色彩的镜头里,能够达到如此逼真的表演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怀旧的导演非要将影片弄成黑白色调才能学到其中味道的原因,最近拍得较好的是《柏林迷宫》及《艺术家》。保罗·纽曼饰演的亨利·康夫拥有天生的复古的情怀,他让一个1930年代的骗子真实可信了。
《骗中骗》中的“骗”,剧情中的就不多说了,都在影片中,主要说说它是如何欺骗观众的。这还要从电影最大的悬念——FBI说起,因为这是剧情的最大转折点——谁能想到最后的枪击是骗局?FBI从最开始出现起,就被蒙上了正义的色彩,电影既没有交待来由、与没有让男主角或搭档与FBI们出现在一个场景,这使得骗局相当逼真,欺骗了所有观众;其次,当男主角同意FBI的要求后,男主角与搭档都有一段时间的沉默,这更给人误导男主角仿佛心里有些不安,而搭档则另有心事;最后,FBI出现也让人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剧情设置,电影编导们彻彻底底的将观众们“骗”了,而且“骗”得还很彻底!
此外,那个戴手套的男人同样是本片的骗局,欺骗观众的,因为电影把他拍得很神秘,其实他不过就是一个会使枪的矮胖子。当然,女杀手的设置也是在蒙骗观众,这个突然出现的角色在大结局前让影片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总之,本片的好看是在欺骗观众的基础上达到的。不过,这也可以换种说法,叫做“出其不意”、“悬念”。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很多户外场景正是在这里拍摄的(包括一场我们看到的在联合车站的月台上射杀的戏)。我们看到,在一个混乱,弱肉强食的大都会里,配有体格强壮的保镖的大人物们总是输给自信的机灵鬼们。德利·隆根怎么也料不到他是如何中的招。德利·隆根是个下大赌注的赌徒,在纽约至芝加哥的途中玩一场扑克游戏时上了圈套。亨利·康夫和强尼·虎克盯上了他,将他视为下手的对象,接着看着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怎么也料不到他们甚至彼此认识,这就是其中魅力所在的一部分:他们在很多场合下扮演互不认识的陌生人给他看,以便强尼·虎克偶然透露他知道芝加哥最大的交易室所在。影片的结构是整个影片的构架。支撑着影片的完整与合理性。合理和有序的结构能够清晰的整理出影片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题。能够体现一部片子的制作水平,提高影片的质量。能够更加容易的让观众感知影片,了解影片。
《骗中骗》是一部充满着幽默色彩的影片,影片分为7个小部分。清晰的理出了影片的思路。每一个部分更是用精短的语言概括了部分的中心内容。“赌徒、圈套、下饵、设套、出击、上钩”这7个部分组成了着完整的影片。影片一开始就用小短镜头的方式叙述影片中美国要的人物。从短镜头中的人物之间的表情、动作,已经勾起了人们对影片的兴趣,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7个部分就像索引一样充当着影片的目录,是观看影片的根据。这样的结构看似将影片剪得简单了,可是更能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是观众记住影片,帮助观众理清了影片的思路,以至于更能理解创作者的意图。
音乐对影片的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骗中骗》的音乐甚至可以决定影片的好坏。影片中的音乐的节奏是决定影片节奏的重要依据。音乐可以烘托气氛,调节氛围。音乐可以是剪辑的重要依据。音乐同样表达着人物的心境,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骗中骗》这部幽默的老千片子有着轻快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虎克在康夫的帮助下由一个普通却有极其聪明的市井骗子转变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老千的过程中,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影片也变得那么轻松。整部影片的音乐都是轻松地,是影片看起来没有普通黑帮片的严肃与压抑。这样的音乐这样的节奏让观众看起来就像在看一部令人捧腹的喜剧片,轻松而又亲切。这样更能加深对影片的理解,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剪辑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好坏,好的剪辑让影片增光天色,更见一个层次。剪辑影响着影片的节奏和影片的观感。影片以漫画的开头,每个部分的开始也是漫画。可以说漫画的插入,是这部影片的一定特色。漫画还起到了引导着部分内容的作用。漫画的内容也是部分中重要的场景,交代人物关系。在影片的主题体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漫画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增进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影片《骗中骗》这种特殊的结构处理方式吸引了大众的眼球,音乐的轻快颠覆了黑帮片的严肃与压抑,漫画的出现更是进一步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是影片的人气大增。而且影片注重细节的表现,这种细腻的表现手法为影片的成功立下功劳。这是一部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成功之作。
电影除了有悬念、好看外,就没什么深刻的主题了。不过真的找的话,可以理解为本片中的骗子们“劫富济贫”,为社会伸张正义,只不过这个“贫”是他们自己而已。因此,本片是一部娱乐性十足的商业片,是以吸引眼球、赚钱为目的的。当然商业片也可以出佳片,本片就是一部。因为像本片这样有着情节完整、没有漏洞且构思巧妙的剧情,精致的拍摄,和具有好莱坞黄金年代特色的时代背景,以及演员惟妙惟肖的演出的电影,都让本片成为一部名留青史的杰作。它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也一直在IMDB250之内,可见它即得到专家的肯定,又得到了影迷的口碑,这样的电影并不多见。总而言之,本片是一部华丽的商业大片,除了好看就是好看,而且好看得很优雅,这样特质在现代电影中再也见不到了。
罗伯特·雷德福一直是被低估的演员,虽然他的名声很大,但似乎很难摆脱那张过分漂亮的脸,也许和他有点连相的布拉德·皮特会同生此感吧。作为导演,他可以拍出《普通人》、《马语者》这样的优秀电影被奖项和观者所认可,但事实上作为演员的罗伯特·雷德福同样出色,对虎克这个角色的把握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点油滑,又有一点稚嫩;有一点怒其不争,又有一点令人钦佩,这种内心的转变自然生动,一座奥斯卡影帝的提名当之无愧。当然,罗伯特·雷德福的微笑更是令人迷醉,那笑容和保罗·纽曼的微笑不同,一个深沉,一个单纯,却同样打动人心。
传奇女设计师伊迪丝·海德凭本片获得自己的第8座、也是最后一座奥斯卡奖(共35次提名)。她是获得小金人最多的女性。而本片制片朱莉娅·菲利普斯则成为第一个或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女制片人。据说当时没人愿意演那个被耍得云里雾里却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反派德利·隆根,还是保罗·纽曼亲自去伦敦把剧本递到罗伯特·肖的手里,并答应给与高酬金,才确保了后者的演。可是罗伯特·肖在开拍前一周在手球场摔成了跛脚——这才是片中他一瘸一拐的真正原因。由于本片票房和口碑俱佳,十年后还拍了续集;但换了导演和演员后被证明是狗尾续貂之作。
《骗中骗》被认为是好莱坞“骗术电影”经典,悬念设置和布局设计都极其巧妙,你能从后世的《偷拐抢骗》、《十一罗汉》等影片中轻而易举的找到都有哪些桥段是从《骗中骗》学来的。保罗·纽曼娴熟的玩纸牌技巧更是被香港赌片发扬光大,风靡一时。抄袭也好,致敬也罢,从一个侧面不难看出《骗中骗》的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全片大量使用上世纪初美国黑人音乐家有着“Ragtime之王”美称的斯科特·乔布林的作品来渲染和衬托气氛。这种混合了民歌,西部音乐以及非洲大陆切分节奏的音乐贯穿全片,和影片乐观的幽默感觉极为搭调,同时也重新唤起了公众对于这种黑人音乐的热情。总而言之,《骗中骗》风格轻松,驾轻就熟。乔治·罗伊·希尔以他夸张的方式和风格调侃了20世纪30年代。他用章回的方式讲故事,将电影分解成骗局进展的各个环节。他非常擅长保持着快慢不一的调子;我们搞不清楚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不动神色间发表些颇有气场的言论,并总是领先我们一步。乔治·罗伊·希尔的风格从不直截了当;与将他的演员定格在镜头内然后拍摄表演的做法相反,他似乎不声不响地拍摄。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总是像是赶往另一部电影。如果这听上去像是批评,那么还算不上:这种风格非常引人入胜,机智诙谐,因此很难解释清楚。这不像是看过乔治·罗伊·希尔拍得任何一部电影。用幽默和角色来关怀一部犯罪片要好过鲜血和暴力;因此我们说,这是一部适合全家人看的电影。
4 ) 偷拐抢骗
其实是看HUSTLE《飞天大盗》才知道本片,还以为是希区柯克的。
致敬、翻拍与恶搞戏仿,原来只是一墙之隔,看你的居心了。
要是早看了,也不会对《飞》中的骗术那么赞了。
不过迟看了,本片也少了点惊艳。
两个男主角都是老戏骨,可惜都是第一次看他们的片子。纽曼眼睛好蓝,怎么还有犹太人血统?
雷德福,恩,布拉德皮特是他私生子吧。
骗,是门艺术,一定要把后路想好了。没人脉也不行。
亏了《飞》,看到fbi出场我就猜到结局了,哎。
5 )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场骗局
70年代的片子, 但时至今日,依旧是骗术题材影片中教科书般的作品.
从项目的角度来看,整个骗局就是一个非常棒的项目, 环环相扣,干净利落, 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一气呵成. 保罗纽曼是一个非常棒的项目经理, 即使不当老千,去华尔街肯定也能混得很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天生就有一种贵族的气质;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时候, 也能保持那种贵族的风范.很显然,保罗纽曼就是这类人.
1.启动---项目启动理由充分: 同伴被黑社会大佬杀了, 要报仇.做了那个黑社会老大?笑话! 那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复仇方式.高智商的老千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 把你耍得像孙子一样,最后,你还得感谢人家.
2.规划---高手对决,最忌心浮气躁. 要是都像罗伯特•雷德福那样的愣头青儿(我怀疑布拉德皮特是他的私生子,不然很难解释俩人长得为何如此之像), 俩人得一起进天堂. 保罗纽曼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超级老千是怎样练成的.
3.执行---盗亦有道, 同行被做,所有老千同仇敌忾,"搞我同道,整不死你丫的" , 老大此时的职责是, 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位置;
4.监控---不是所有情况都能按照你的计划走, 你的临场反应能力得快, 你的判断力要准,你得找个优秀的副手.
5.收尾---目标达成,赶紧溜号; 临走前,别忘了为了这个项目努力过的兄弟老千们,该分钱就分钱,然后该干嘛就干嘛去~~~
高!!实在是高!! 保罗纽曼肯定没学过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但是他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就运用了非常专业的 PM管理方法, 他是一个最优秀的PMP, 我辈汗颜!!!我辈汗颜!!!
这部影片, 实属有志于诈骗, 忽悠,经济犯罪青年必看影片,
6 ) 《骗中骗》:迷恋的,不仅仅是完美的骗局
电影因为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质感,比如今天的影迷,更留恋光影中的磅礴气势、逼真声效和视觉轰炸。当《指环王》中奇幻得无与伦比的中土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眼和心都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似乎电影在其早年所形成的一种更温和、更圆润的质感早已一去不返了。在那个时代,光是柔和并充满了表情的、音是温柔地抚摸人心的、表演是含蓄而灵动的。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大批真正的表演者和艺术家在银幕前展示着自己的天才,那时的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如今,它不过是某种光影特效的代名词而已。
拍摄于1973年的好莱坞影片《骗中骗》,是乔治•罗伊•希尔最著名的两部作品中的一部。这部获得第4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的影片正符合了电影黄金时代的应有特质,它的迷人之处超越了故事、形式而上升到一种对趣味的流连。
那时的电影不故弄玄虚,不会像现在的电影那样无谓地设置观影障碍,要么是《穆赫兰道》般的迷离,要么是《两杆大烟枪》般的绕腾。好像生怕观者产生疏离感,《骗中骗》采取了小节式的结构,了解剧情只需记得以下几个节点即可:赌徒、圈套、下饵、设套、赌马、出击、上钩,整个故事便如行云流水,任意自然。
骗子的故事总能提起人们的兴趣,远的不说,一部《疯狂的石头》就不知又让多少人为骗子疯狂。然而银幕上的骗子虽多,但能够像《骗中骗》这样完美、豪华、温情的骗局却寥寥无几,有几分形似的《十一罗汉》《十二罗汉》虽然网罗了众多明星,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想想看,也许是一种“骗亦有道”的情怀。
强尼•虎克原本是一个烂赌无品的骗子,为了给搭档路德报仇,同时也是给自己解套,找到最优秀的“街头工作者”亨利•康夫,这又是一个失意落魄的人物。两个人先是设下一个豪华的骗局,所谓豪华不是指场面,而是所招募的人手之多、情节之繁复让人瞠目。当黑社会的头目德利•隆根一步步陷入他们设计好的陷阱时,另一条线索也逐步展开,这即是所谓的“骗中骗”,它存在的目的一是保持悬念让观者紧张,一是让整个骗局能完美地收场。这种双重格局的电影以此片为集大成,观影的幸福感也由此碧波荡漾。
电影的故事留待观者自己去探寻,片中的细节不妨一同论赏。想要看这个片子的人大概没谁不是冲保罗•纽曼或是罗伯特•雷德福去的。纽曼作为演员的伟大在于他完美地继承了早期黑白电影中一流男演员的神髄,比如黑白影像中的克拉克•盖博、格里高利•派克,在那一转头的表情中,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深沉。要知道在带有色彩的镜头里,能够达到如此逼真的表演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怀旧的导演非要将影片弄成黑白色调才能学到其中味道的原因,最近的一部是《德国好人》。纽曼饰演的康夫拥有天生的复古的情怀,他让一个1930年代的骗子真实可信了。
罗伯特•雷德福一直是被低估的演员,我以为,虽然他的名声很大,但似乎很难摆脱那张过分漂亮的脸,也许和他有点连相的布拉德•皮特会同生此感吧。作为导演,他可以拍出《普通人》、《马语者》这样的优秀电影被奖项和观者所认可,但事实上作为演员的他同样出色,对虎克这个角色的把握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点油滑,又有一点稚嫩;有一点怒其不争,又有一点令人钦佩,这种内心的转变自然生动,一座奥斯卡影帝的提名当之无愧。当然,雷德福的微笑更是令人迷醉,那笑容和纽曼的微笑不同,一个深沉,一个单纯,却同样打动人心。
据说斯科特•乔普林的电影配乐,在音乐类型上是属于二十世纪初流行的拉格泰姆音乐,在影片设置的1930年代已无处可闻,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完美感受,在精巧、灵动的钢琴配乐下,一股令人舒畅的韵律跃动而出,让人陶醉难忘。
我们知晓乔治•罗伊•希尔很可能只是因为他的两部影片,一部《虎豹小霸王》,一部《骗中骗》,虽然他也拍了很多很好的电影。但此时此刻我们怀念这位已经在2002年过世的导演时,却不仅仅是因为他奉献了两部脍炙人口的标竿式的优秀电影,更应该是他对于喜剧电影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和创新,这个据说只拍商业电影的导演,在最商业的类型片喜剧上拍出了无法复制的艺术感。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大多还只是迷恋纽曼和雷德福吧。回到他们两位作为结语。如果只是两个人中的一个,也许还不足以震慑我们,但只要是两个人联手,我们便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如果一部《骗中骗》还不能满足你的胃口的话,那部更要命的《虎豹小霸王》总让你无话可说了吧。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两人的第三次联手,纽曼已经放话了,只要不演雷德福的爸爸,一切都好商量,我们就幸福地、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地期待着吧。
台词精妙,剧情流畅,运镜圆润成熟,骗局电影的先驱,保罗.纽曼举手投足间都是优雅,尤其是抽烟的样子,5星
Paul英俊得有板有眼。Robert果然像极了brad pitt。那张明媚的脸那双明亮的眼。连衣服都和十二罗汉中的他一模一样。
七十年代,狂飙突进的新好莱坞时期出现一部如此具有复古气质的电影应该也是一件很反叛的事情,从故事到手法,无不如此;纽曼雷德福希尔三人聚在一起就有一种特别的质感。
高明的骗术家就像大导演,同伙是高超的演员,被骗的人则是甘愿被哄的观众。
看得手心冒汗,紧张死了。不到影片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骗局是什么,你永远不知道骗局是否结束。这部影片就是一个骗子,把我骗得晕头转向。
197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2013.9.7
环环相扣,算无遗策。腔调,豪赌,美酒,艳遇,暗杀,设局,最关键是一群各有千秋并可以放心把脊背相交付的朋友——几乎就是古龙武侠了。Robert Redford活脱脱今日之Brad Pitt。♫The Entertainer
年轻时的Robert Redford 太帅了。比彼特还帅。
这片必须要重温才能觉出味道。
4.3/5.0 Flowers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八重垣艾丽卡(Yaegaki Erika)最喜欢的电影。70年代复古出60年代以前的感觉。虽然到了今天剧情走向猜的大差不差,但看起来也就是津津有味。(黑色电影的定位界限较为宽泛,故我个人认为本片也可以算作新黑色的尝试)黑色电影不仅属于黑帮和侦探,也属于“老千”。黑色电影可以冷淡低沉,也可以喜剧十足…义贼的形象还是有点老套…不过仍然算是好看!(复古味做的太赞了!复古而不显老套)
Paul newman啊真是帅的让我无语……非常经典的片子……爱死70年代了
好棒,两点疑问,在饭馆里追胡克的人是谁啊?还有罗更派那女杀手杀掉胡克的话,意思是还有那发电报的人给他打电话,可是发电报的那个和胡克是朋友确保这样没有关系吗?
《骗中骗》是一部具有强烈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影片以怀旧的处理手法描述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诈骗活动,影片中用俏皮和妙语连珠的对白以及连环套式的诈骗故事始终吸引我的目光。两位浑身是戏的超级明星=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配合默契,加上“冷面”的罗伯特.萧的精彩配戏,精彩异常。
分幕式结构、服饰、字体、原声都充满黄金时期的复古味,机智幽默间彰显“君子爱骗,骗之有道”,剧本赞,演员嗲!
手法上有古典类型片的样子,结构消解为当年商业喜剧黑帮片的样式,主要是这环环相扣的剧情太吸引人了。两大影帝对标,帅的无可挑剔!70年代,奥斯卡最佳电影,后来这种盗亦有道俨然成为了一种屡被套拍的惯用模式。8.4
布拉德皮特爷爷与马修麦康纳爷爷的天作之合爱情。
一切都完美的无可挑剔,Paul Newman 和 Robert Redford这对组合不由得让我想起罗汉系列里的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不过前一对组合真是更绅士,太帅了。
即使在今天看来剧情上的最后一翻也还是颇为漂亮,更不要说轻快的节奏(以及音乐)和所有人极佳的表演。行骗者们联合纪律优雅从容仿佛是异国的江湖。这种集智力、执行力、冒险(甚至是死亡的危险)于一体的反道德、反规则游戏,有艺术的美感,又带点革命式的刺激。
从头精彩到尾,实在太好看了!任何环节都是一流,音乐尤其赞。保罗纽曼一个眼神就可以杀死我。从皮特神似雷德福这一事实也可判断出美国人其实审美观也是几十年不变的。
主题曲很经典 Paul Newman气质很赞 剧情虽然不够刺激 但综合来说 很不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