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凑巧,今年有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拍摄了2011年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一部是由Netflix制作、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另一部则是出自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Erik Poppe)的《于特岛7月22日》。对比格林格拉斯从多角度去审视恐怖事件的视听佳作,这部《于特岛》恐怕只能沦为失败的惊悚类型片。导演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紧跟女主角,几乎贴近角色的处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受恐怖袭击的效果。这种电影实验往往出现在惊悚恐怖类型片里,事件发生在相对局限封闭的空间里,人物视角较为单一。然而这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故事题材运用这种形式呈现未免显得过于狭隘,除了让观众感受到剧中女主角的恐惧心理之外,根本没法让人了解到整个恐怖事件的前因后果,更谈不上引申出什么社会问题的反思,却反而有利用惨剧来充当噱头,换取感官刺激的嫌疑。长镜头的实验手法令叙事视点单一缺乏变化,同时也令角色塑造难以成型。影片最终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惊悚恐怖片,没能充分展现出该题材更为广阔的格局,令人遗憾。
大家不知道长镜头是神马吗?时间长就是长镜头啊?还得奖?哪个艺术家长镜头这么用的。这特么就一伪纪录片而已,跟长镜头的用法毛关系没有。而且拍的实在忒恶心,挺深刻一个题材,女主又是唱歌又是哭嚎,哪里枪声大就往哪里跑,这是实力作死还生怕杀手找不到自己。害人害己真不知道想怎么立人物,导演是哪根筋抽了?这么惨烈的事件楞给拍出了喜感,这导演也够牛比的了。人家恐怖片假装纪录片是为了增加逼真感和代入感,您特么拍个纪事片用恐怖片的手法?好,就算你也想增加代入感,你镜头跟着就跟着呗,还特么一会探个头,特意告诉观众我是摄影,我在现场,我不是演员?然后有时候还随着人物眼光方向偷瞄一下,你特么又不是摄影了?你肯定是猴子请来的逗比!这么沉重的事件,这么沉重的话题,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东西,你特么竟然编了个找你妹?你别糟蹋行不?就算糟蹋也别这么糟蹋啊?我捯着看完都觉得浪费时间。看过这么多片子,从来没这么生气过,也从来没这么想骂过人。真是醉了。一颗星给题材。
《于特岛》画蛇添足的长镜头。72分钟的恐怖袭击,83分钟的一镜到底,挪威人用自己的镜头呈现出他们二十一世纪最沉痛的伤口。与保罗·格林格拉斯《7月22日》重点表达国民创伤恢复期的坚毅不同,挪威导演埃里克·普派将视角对准了恐袭事件本身,镜头跟随当日岛上一位女孩,全程记录了她的痛苦经历。从镜头的一开始,女主就告诉我们“你们永远也无法理解”,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配合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营造了出色的紧张氛围,将当时岛上少年们的恐慌、无助表达的细致入微。但作为非纪录片,这样粗糙的一镜到底终究太没有说服力而完全成为噱头。人物的迷之行为动机让全片在恐怖的氛围下失去了本身的事件冲突。虽然角度完全不同,但整体水准较比《7月22日》还是有很大差距。但敢于直视自己国家的痛点,并做到足够克制,值得赞赏。6分。p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于特岛》和《7月22日》连起来看,事先了解一下事件本身更有助于观影效果。
片尾最后一句话应证了事实,2019年3月15日发生在新西兰的血腥屠杀,类似的事件或许即将成为普遍,人们的恐慌持续加剧,平民们何处躲藏?战争就发生在身边。
明刀易躲暗箭难防,这样的暗箭伤人如何让政府应对?是全球的监控?还是零容忍的判罚?政府正在积极努力的改变现状?欧洲疲于应对的是来自自身的拷问,人口的急剧萎缩,经济的衰退。高福利制度下的人们与饱尝战争戕害的人们在同一个地球上,后者只能被动承受这样的苦难,而后出现了毁灭的人,这部分人让前者同样体会到了战争的恐怖,并且正在肆意蔓延,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恐怖袭击,就像癌症一般在地球上扩散,危险的思潮伴随着血腥的流血事件日渐加深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流血事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政府决不能容忍的恰巧正是这样的袭击,海湾战争还历历在目,为了追查本拉登的下落,耗费和动用了半个世界的资源,基地组织尚未被铲除,而由此带出了更多的组织。
当下的情形非常类似于《我的英雄学院》中的恶与善的价值观崩塌,当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我们如何来区分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反恐战争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持续下去,也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造就许多的伤亡,和平年代早已不再和平。
《于特岛7月22》再现8年前发生在挪威首都外的度假岛上的恐袭案,在众多类似题材的影片中,如《Bowling for Columbine》《让我们来说说凯文》,作者的关注都是在制造这些凶案的怪胎,讲他们的悲惨童年,绝望家境,似乎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能理解邪恶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避免邪恶的再生。挪威导演Erik Poppe将镜头对准逃生中的受难者们,在人性被黑暗遮掩下的一闪亮光。一镜到底绝不是噱头,而是最贴切地再现那惊魂魄散的追杀逃生的72分钟。枪声控制着影片节奏,绝望中不可磨灭的人性之光,为了职责,为了许诺;关于希望,关于梦想。这些要去改变世界的年轻人被世界改变了,但有些人活下来了,担起生命的重责。一部表现生命意义的感人制作。#上海百丽宫陆家嘴中心店#挪威电影周
怎么说呢,感觉现在看电影越来越看的是电影所表达描写得事件,而并非电影本身了。 2021,十年之后,看到了描写2011挪威那次枪击事件(恐怖袭击)得电影。 就说一点,同样是年轻人(电影中得无名演员),真的比某国小鲜肉好太多。某国的小鲜肉哪个感这么拍,虽然也就是各种烂泥巴湿漉漉。 PS 豆瓣搜索的时候,很有意思于特岛出来了三条目录,分别是:于特岛7月22日(本片);于特岛青年以及重建于特岛。 还挺巧合,另外两部都是纪录片。 前者室无独有偶,而后者就是为了重建岛上营地儿拍摄。 不得不说,红旗下的我们,有着某种幸福。都说我们从小被政治左右,而欧洲那些青年其实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我们的视野(地域因素)同他们不同。我们小时候诉说以后梦想时,谁会说我想当省长,国家委员之类的话;但是欧洲的青年们会,他们讨论这些就跟讨论邻居家的猫猫狗狗一样自然而随意。这也便是为何欧美青年人看起来普遍要比同龄亚洲人成熟的原因之一吧。
结尾真漂亮,演员们的状态调整得好这还的归功于导演。
虽然没犯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但这种没有显示出任何一方面优于纪录片形式的非纪录片确实没太大存在意义,大概就是那种压根没想好怎么拍但又一根筋一定要拍出来的电影。另外,“长镜头”和“一镜到底”就快被这些导演们玩成贬义词了。
杂乱的视角,失效的一镜到底。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相較於同年所拍"22 July" ,遜色許多。此片以紀錄片方式,運鏡雜亂暈眩,主角亦無重點瞎闖,兇手和動機也無半點著墨,更是結束的莫名其妙!遭
和数百名年轻人一起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Kaja关注着奥斯陆爆炸事件,却没想到将经历72分钟令人窒息的生存挣扎。根据于特岛惨案改编,人物虚构,场景单调,剧情缺乏实质。
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太讽刺了。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在一个方寸小岛上发生的事件,用一镜到底的想法还是独特的。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炫技导致了剧情的单一和薄弱,远远逊于同年推出同题材的《7月22日》。后者主要聚焦在司法过程里对凶手心理的剖析,激发社会和人文思索,这才是还原这个事件较好的姿势。
除了紧张气氛和摄影技术展示啥也没有
一镜到底,基于2011年奥斯陆西北于特岛青少年夏令营的枪击惨案。人物虚构,但气氛真实。持续72分钟的压抑与恐慌,颠簸的跟拍,直到结尾字幕之前观众和人物一样始终无法确定周身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感受到恐惧和创伤将是这一代欧洲青少年难以治愈的伤疤。
看了上海挪威电影周的于特岛 我明天就要写影评为豆瓣6.0平反!
只是你营造的戏剧性不足挂齿
没某“影评”红人说得那么差
先不说把真实事件拍成饥饿游戏式娱乐类型片的道德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太多槽点,一镜到底的摄影机视角混乱不堪,对人物和人物动机的刻画单薄空洞,像我这样对沉浸体验式一镜到底毫无抵抗力的人都不断出戏翻白眼。片头奥斯陆爆炸戏毫无用处,放在那儿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心虚。
跟随式镜头很有现场感
或许还不如《饥饿游戏》。编造虚构人物消费真实事件受害者群体,毫无议题高度,只试图以所谓“临场感”操纵观众(而水平之差甚至不到过半就已出戏),强行还原事件时长更暴露剧作的薄弱和调度的混乱,剥去不怎么样的70分钟长镜噱头,剩下的还有什么?
【2018.2.20 柏林】千万不要以为你家人没了你就活不下去了,可能他们活得比你聪明多了。反传统的结尾能给一个好评(加俩星)。其他部分真的特别没劲(值俩星)。
一镜到底并不是万金油,于故事来说,技术层面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叙事角度更是被技术所拖累,又要饥饿游戏又要一镜到底炫技,自相矛盾。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和本片关注同一话题,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迥异。相比前者,本片评价更加两极分化,抱怨缺乏戏剧性而乏味和赞扬影片克制与写实的声音并存,在之前对该事件前因后果有了解的观众可能更容易代入本片
因为看前完全不知道这片讲的什么,导致我九十分钟被钉在椅子上呼吸困难。一镜的恐袭人物中心生存故事,连时长都遵照原型事件,看72分钟的mass shooting就像陪女主惊悚狂奔三小时,结尾我和我同学直接傻了,将事件的创伤性还原到观影体验当中,相当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