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真实事件改变,这本来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影片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向纳粹占领的挪威北部派出12名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当他们的船被德国人击沉后,11人被捕,唯一幸存的第12名小队成员为了对的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为了完成他们的任务的故事,其实情节本身不太复杂,难的是回去路上的追逐。
片子里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可气氛感十足,虽然一直在逃跑,但对战争的描写以小见大,男主独自向中立国瑞典前进的路途中被各种人帮助或保护过,他之所以能最后活着回去除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还有就是一路上大家对他的照顾一起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最后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更是大家的,因为大家在战争的漩涡中也都需要这样一份奇迹,当然他也是运气真的好,男主最后对新兵说的话我听到好感动,挺不错。
二战我们貌似了解挺多,无外乎是纳粹、希特勒、盟军等舞台中央的形形色色。该片聚焦二战时的罗威,多少让人眼前一亮。
男主演绎了一部受难曲,再瘦都快瘦成蒂姆.罗斯了。死里逃生中还能出口就是打趣,不得不佩服,上帝怎么忍心让你这样的开心果死。
北极冰海逃生,雪崩险像逢生,绅士之石下10天仍活,洞穴17天不死,如果前面几次都是命大侥幸,后来就不得不靠罗威人民不畏强权不惧危险不怕牺牲的接力才能活下来了。如果有人掉链子很可能使这个奇迹终止。面对恐怖的党卫军执着地搜查,电影安排了一个小桥段让男主躲过一劫——党卫军头子的勋章掉了,草草看了看草堆便去捡勋章了。
这个勋章来头可不小,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跟另一个军官炫耀过。
Have you seen this? ambition is rewarded…
这人胸前的勋章就是纳粹金质党员勋章,上图先。
纳粹党制造了一万枚这样的勋章, 一开始只有参加过啤酒馆暴动的纳粹元老才能佩带,后来才扩大了佩带人。下面这枚背面刻有1字号的,便佩戴在希特勒胸前。
可想而知,这个纳粹武装党卫军军官手上沾了多少鲜血才能得到这样的勋章。影片中该军官已经把男主当做自己戎装生涯中辉煌履历的败笔,无论如何都要抹去。偏偏这枚被他视为珍宝的勋章让他错失了良机,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片中我一直有个疑惑,这位军官的右领领章一直是空的,
照理说他的军衔是武装党卫军的少校,右领章应该有双s标志才对,但影片中一直是空的。实际的装束如下图。
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穿帮,麻烦了解的朋友告诉一声。谢谢。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便是男主被搁置在绅士之石下10天,Gudrun(翻译为古娟)听闻他还或者时松了一口气,弟弟还代他向姐姐问好,之后内心的喜悦包裹着眼泪涌出来的那一刻着实让我心悸了一把。
战争中谁也承诺不了谁,爱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还能活着吗,不知道你日后还能回来吗,不知道你还愿意回来吗。面对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览无遗,却有那很想攥紧又触及不到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又动人心弦。也许正是为了这点东西才紧抓着希望不放,哪怕北极光被占领,哪怕铁蹄踏过,哪怕不知吉凶……这才是奇迹的原动力。最后的怒吼,告诉你什么是奇迹。
THE END
“他並不認為自己是英雄,那些幫他活著的人,才是英雄。” “我們會幫忙,我們需要一個奇跡。” 一部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挪威版《拯救大兵瑞恩》+《荒野獵人》。 游過冰海,穿越雪地,險遇雪崩,路遇德軍,機槍掃射,自切腳趾,遺棄荒野,馴鹿越境…… 德國人可以佔領挪威,但是無法佔領最美的北極光。 二戰時期,挪威民眾冒著生命危險,接力拯救一個戰士,他就是普羅米修斯,留在挪威的自由火種。 那些甘願冒生命危險,救一個戰士的百姓是才是歷史英雄。 一部挪威主旋律題材電影,可能親自經歷過,那個戰火紛飛時代的人,特別是挪威人,對這部電影,才有更深刻的印象。 一切都在平淡之中,有條不紊,沒有大場面,沒有亢奮的群眾,也沒有動不動,震耳欲聾喊口號(自行腦補某地),卻又有強大的力量感。 PS:電影告我們,不要亂扔東西,小心謹慎。弄丟的毛巾,隨意扔掉的腳趾,都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主旋律电影我们有,好莱坞必须有,丹麦也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作过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英雄、传奇乃至神迹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立足之本。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躲避崇高”的时代,但主流社会在价值输出时却必须“坚守崇高”,这样国家或民族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会用电影讲述自己的英雄故事。不同的是,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过于直白,成了假大空的说教;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是有技巧的,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十二个人》是挪威的主旋律电影,是挪威的英雄故事,是挪威的历史传奇,甚至是挪威的“神迹”。扬·巴斯路德的故事之于挪威,犹如岳飞、文天祥等的故事之于中华民族。
《第十二个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影片中,事件本身大体还原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比较精准,而帮助过扬·巴斯路德的马吕斯·戈冯、古娟、艾嘉尼特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古娟可能爱上了扬·巴斯路德,苦等他二十年无果后才结婚的。
和一般的二战片不同,该片的核心叙事不是战斗,而是逃亡。而且,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战略性“大逃亡”,而是一个人的逃亡。
在冰天雪地中逃亡,在疯狂搜捕中逃亡,前半段是个人生命力与意志力的体现,后半段则上升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精神的体现。
逃亡成功,是扬·巴斯路德的个人的胜利,是所有帮助过他的挪威人的胜利,从而激励了整个挪威民族的斗争精神——扬·巴斯路德实际成了挪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扬·巴斯路德在挪威家喻户晓,但他并未因此自我膨胀,他至死都是一个谦逊的英雄。他一直强调,那些帮助他逃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巴斯路德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被葬于曼德伦——他的逃亡之地——他希望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在一起。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在挪威传颂极广,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在童年时代便知道这个故事。哈罗德·兹瓦特回忆,他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时,也会想,扬·巴斯路德当年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怎样的险境?可见,这个故事在挪威是深入人心的。
十二人的小分队潜入德军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执行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因为叛徒的告密,小分队对德军设施的破坏并没有成功,并遭受了德军火力全开的攻击。最终,小分队中的十一人牺牲。
第十二个人,也就是扬·巴斯路德,他的终极任务也变更为逃亡并带回秘密文件。扬·巴斯路德不过是一个人,他的逃亡,象征意义是远大于现实意义的——他是突破德军追捕与封锁的英雄,他极大打击了德军的气焰,所谓“灭敌人之志气”是也。
北欧是极寒之地,扬·巴斯路德逃亡的时候(四、五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他在负伤的情况下,不要说逃亡,正常穿过雪山,都极有可能丧命。
他最终能够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他的逃亡,绝对称得上是极限逃亡。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逃亡,没有渔夫、农民、店主等挪威老百姓的帮助,他是不可能逃亡成功的,早就命丧雪山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众英雄主义”,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扬·巴斯路德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让“传奇”归于人民,而不是他个人。
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第十二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毋庸置疑,扬·巴斯路德的成功逃亡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了。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套路”,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凸显故事的戏剧性,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引入”了盖世太保军官库尔特·斯特奇这个大反派。作为纳粹的嗅觉特别灵敏的“鹰犬”,库尔特·斯特奇的各种“助攻”,大大加强了扬·巴斯路德逃亡途中的惊险色彩。
现实中,库尔特·斯特奇也是存在的(他因战争罪在1947年被执行死刑),但他只是德国在当地驻军头目,并没有在追捕扬·巴斯路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的好莱坞式的渲染有点过头了,在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我认为,扬·巴斯路德是如此谦逊的英雄,赋以他身上过多的戏剧色彩,可能是违背他本人的意愿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2018年10月13日,电影《第十二个人》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故事片。
很明显,这是一部与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一部影片。它有一些缺点,但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
《第十二个人》自评 如果看過SOE、OSS或SAS的逃生紀錄資料就不會對楊的逃亡艱辛感到扯淡或不解,更別提東歐森林兄弟某人在森林藏匿三十年。重水破壞組和楊一樣也經歷了斷糧以及拖著病體求生的相似戰鬥歷程。挪威人證明了自己也是勇士之後,不僅在總體戰上,也在SOE行動史上譜下屬於自己的一篇。
真是故事的改编。男主演绎了一部受难曲,私立逃生中还能出口就是打去,不得不佩服。二战貌似了解挺多,无外乎是纳粹,希特勒,盟军等舞台中央的形形色色,该片聚焦二战时的罗威。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电影开场就是基站,杨为了摆脱德军的追捕,把敌人引向远处的森林。北极冰海逃生雪崩险象横生身世知识下十天仍我洞穴17天不死,如果前面几次都是命大侥幸,后来就不得不靠挪威人民不畏强权,不畏危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活下来了。如果有人掉链子,很可能使这个奇迹终止。面对恐怖的党卫军,执着的搜查,电影安排了一个小桥段让男主躲过一劫。
战争中谁也承诺不了谁爱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还能活着吗?不知道你日后还会回来吗?不知道你还愿意回来吗面对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览无遗,却有那很想赚钱又触及不到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又动人心弦。
平时感冒都觉得各种不爽,只想装死。在战争中,求生的欲望却让人做出那么多几乎不可能的事。影片的信息很多,但我最服这一点。另外,很多影片把雪崩拍得似乎轻飘飘压在身上,很容易出来,这部电影的雪崩才是写实,石头一样的大雪球。
《挪威人不怕冷什么冬泳滑雪都是小事》《挪威主角光环是极光就问你怕了没有》《宜家的那些个东西我们挪威人也会整》。
如果看過SOE、OSS或SAS的逃生紀錄資料就不會對楊的逃亡艱辛感到扯淡或不解,更別提東歐森林兄弟某人在森林藏匿三十年。重水破壞組和楊一樣也經歷了斷糧以及拖著病體求生的相似戰鬥歷程。挪威人證明了自己也是勇士之後,不僅在總體戰上,也在SOE行動史上譜下屬於自己的一篇。
“If you can see the northern lights,you’re never far from home.” 简直比唐僧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还要更磨难,唐僧有孙悟空庇佑,好在这里的主人公一路走来也有那些善良、爱国并且向往和平的人的帮助。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经历了冰河游泳逃亡、遭受枪伤、无麻醉的情况下用刀切去疽坏的断指、雪域上四天四夜的等待、靠着驯鹿群拖着简陋的雪橇穿越瑞典边境。我忍不住为这位二战时期的唐僧悬着心,几乎要忘了他为什么顽强的一路逃亡。结尾谢幕之前,字幕闪过关于故事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的最终结局,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二战题材的故事估计还要拍很久,直到人们冲淡纳粹的仇恨。
这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在于真人真事,极地重生的原型都很模糊,不一定确有其人,而且前德国军官的身份跟这个挪威民族英雄没法比。扬活到了1988年,一切情节都是真实存在的,就冲这我想给这个电影打一百分。扬被德军枪击落水的时候掉了一只鞋,所以才有了后面光脚逃跑脚趾头中弹,然后坏疽,自己在小木屋用刀切掉脚趾,那一段看得我头皮发麻。他遇到的每一个挪威人都在帮他,拿命帮,他是挪威人抵抗纳粹德国的希望,最后连挪威的驯鹿都在帮他,什么是天意。画地图的7岁小姑娘,古娟,挪威女性,也这么勇敢。关于二战时期挪威的电影看的不多,国王的选择,还有白色严冬也算有点关系,寥寥几部电影可以看出来挪威比丹麦刚多了。
这几年北欧几国吊着膀子比谁出息,丹麦开战日,我虽然败了但我尽力了,挪威国王选择,我虽然败了我没投降。爱沙尼亚的1944,,再残酷爱沙尼亚人都挺过来了。这是一个比谁更有种的故事。无论如何都顽强活下来的杨,是最纯正的维京种的呼吸。
表现八路军英勇的抗日题材,以后我们中国导演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拍?先用字幕告诉你,这是真人真事,这起事件本身就不可思议,像个奇迹。之后无论剧情再怎么夸张,或者说套路,观众都能理解,就算看到主角遭遇了难以置信的事情,观众反而会被逗乐,感慨主角的运气之差,而不是质疑情节的合理性。
原以为是谍战片,没想到还挺严肃的。这类题材多少限定了它的商业性,往艺术层面挖掘确实有不俗的成效。影片节奏缓而钝,视听上可圈可点,镜头讲究的捕捉着,无人之境是自然的冷酷与唯美,有人之处尽是战争的荒凉与颓废,绵延的音乐配合到画面,更放大了它的效果。幸存下来的不知还有几人讲述,又有多少人相信,只记得他说挪威之地北极光很多,而战争,占领不了北极光
虽然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典型英雄叙事,只是一个复国者的惊险幸存,但镜头语言可贵地传达了历史沼泽中的希望,徒劳无功的行动也值得英雄的位置。
比北欧的冬天更冷的是北欧的战争电影,叙事之中几乎不夹杂任何情感,甚至完全不煽情、不“示弱”,全部的影像都是为了叙事而存在,冰冷而克制,像一把尖刀直插心脏。尽管标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第十二个人的事迹与经历太过传奇,而且没有找到比较详细的资料,所以对电影中的神话亦不可全信。
他不是英雄,任务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剩下的只是逃亡,在零下几十度的冰海中,在盖世太保的追击下,在铺天盖地的雪崩里,在雪原的黑色岩石下,拖着烂掉的伤脚,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只是活着,就已是奇迹,就足够鼓舞人心。
一部从头到尾揪住人心的电影,虽然没有大场面,投资估计也不大,但整个情节非常紧凑,让人欲罢不能。主演有点像蒂姆-罗斯,尤其是眼神,给人印象深刻。
比较标准的二战爱国主义影片,向勇敢的挪威人民致敬,就是你们让JRM演纳粹头子,大错特错啊,他一出来我立场立马动摇,哎哟盖世太保皮大衣那么一穿,军帽歪歪一戴,帅我一脸血,其实是特别有原则,认真严谨又衷心的盖世太保头子,挺钦佩他契而不舍的精神的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
如果小李子在《荒野猎人》的表演可以拿奥斯卡,那么本片的男主也可以。
带着真实事件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的,挺有代入感,剧情紧凑,演员表现不俗。
猫有九条命,他有九十条命。
虽然是个拍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掉牙”题材,但是从专业完成度上讲,这部根据反法西斯战争真实历史事迹改编拍摄的电影,完全可以打满分。热衷于拍摄和观看“抗日神剧”的我国影视制作者和观众们更应该看看人家是怎么拍摄历史和“主旋律”作品的。导演是荷兰出生的好莱坞导演,曾拍过小黑孩与成龙主演的畅销世界的电影《功夫梦》,把握场面、节奏、人物、细节均出色,男主演更是精彩。挪威的冰天雪地及人民群像之光彩令人难忘。
略拖沓,略做作,但不难看。而且这哥们确实也太倒霉了,倒霉得我一度都笑出声了……
同样是主角光环的抗战神剧,北欧人民拍得清爽不油腻,当然白茫茫的冷峻逼格和胡子拉碴的维京血性加分不少,更主要的是它没有刻意输出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指望你看完就油然而生出爱国自豪,只是用同理心拍出了在极端环境下的信念勇气,以及对生存的渴望,远比家国情怀和豪言壮语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