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几乎是哭着看完的,关于淞沪会战,个人了解得并不多,只是知道这是在抗日战争中一场艰难的守卫战。 经过查资料得知,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而在这场战役中,一位姚子青将军(实为少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民族英雄称之为将军并不为过)在其中表现的民族大义让我为之动容。当姚营长明知这是必死的死局时,还能坚守宝山七日,除了用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形容外,我已不知用什么词句来形容。
在影片中,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不止一位英雄的形象,不仅仅是姚子青营长智勇双全的指挥战斗,而一向在战争片中被弱化的儿女情长,也在姚营长与妻书中提到,片中多次出现姚营长抚摸全家福照片的镜头,这样的描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汉子。很反对某些影片中塑造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为了大义,致父母高堂于不顾,致妻子儿女于无物。这不是铮铮铁骨的汉子,这是冷冰冰的机器。
而影片中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个配角的描写,曹姑娘在战场上冲姚子青喊到,你有国仇!我有家恨!我不走!民族危亡时,无老弱无妇孺!有的只是有无良知的中国人!而号称胸比姑娘大的,因为扮唱天涯歌女违反军纪的李连长,在最后一刻却是仰天长笑,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还!随即抱着一捆手榴弹冲入敌军坦克队伍中,从容拉响了引信。在第六天随着六百壮士的不断牺牲,姚营长在做最后的点名,一、二、三……,直到姚子青最后一个报到了二十四,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二十五!被笑称没有枪高的小乞丐跑到了队伍中,不论年龄大小,此刻他就是铮铮铁骨真汉子!还有最后的一跪,我生是三营的人!死是三营的鬼!那一刻,流泪的也是英雄!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为了纪念自己家乡英雄所拍摄,拍摄起初并未想到赚钱,只是希望这段历史不要被人们所忘记。而在此国庆佳节,查遍影院信息,偌大的京城只有三家影院有此影片的排片。遇此情形,只能轻叹一声,希望这段历史要被更多的人熟知,不要再出现“英雄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悲剧了!
如题,感觉像是手机拍摄的,第一画面质有限,第二战斗的时候抖的我晕车恶心了。题材选的还好,但是内容拍的完完全全套路话,整体情节,套路话,很多场戏套路话,很多镜头给的方法,也是似曾相识。5分到6分,是客观评价7.4分是刷的无疑。以上想说的其实都已经说完了,希望对后来想要观影的人有帮助,为了凑140字,再说一句,演员表演尚可,起码我的标准来看并没拉垮。
四星算是客观评价吧,比最后7.8的评分还高一点所以也可以接受,至少拉高一点平均分。总体来说算是近几年国产战争片中比较好的了,选材选淞沪会战,选角也可圈可点,从姚子青的事迹来看,导演的选角绝对是有心思的,最后一段巷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也要说点不足,我个人喜欢抓细节,显然这部电影又是一部不换弹夹不用装子弹的战争片,中间两发迫击炮不测距直接打还都打中不合理,炮火准备的时候是没有人会趴在阵地上的,修阵地上的时候肯定都要挖猫耳洞,电影对炮弹爆炸的表现也不够好,没有断臂飙血,说到这个,集结号可能可以算是一个标杆了,当然这也应该有成本上的考虑。其次情节上,感情戏其实依然走的还是国产抗日剧的老路,没有什么亮点,其实把女学生那段全砍了也并不怎么影响剧情。不过话说回来,抗战剧这么多,能把家国情怀刻画的刚刚好不显得做作也很难了。
但是,还是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总体上可以算是高质量电影了,剧情没有太大问题,人物刻画的也不错,战争表现上也让我一个对此要求比较苛刻的观众满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携军舰、重型火炮、重型炸弹等先进武器,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军海陆空三军已经将华东团团包围,但此时上海、江浙一带的工业力量还未能完成转移,能否牵制敌人保存国力,成为了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
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出,投放的燃烧弹在城中烧起了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
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事后估算,日军为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超过10万美元。
姚子青与600壮士与城偕亡的壮举让凶暴的日本人也不得不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历史记载,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列队鸣枪致敬。
姚子青何许人也?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像个文弱儒雅的书生,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
"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坚守到第4日晚,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姚子青致电旅部:
"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打到这个时候,所有计划都没有了,姚子青的部队遵循的战术仅有一个——“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姚营的事迹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和蔡楚生翻拍成《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时隔七十多年,电影《捍卫者》再度揭开这段尘封的抗战历史,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7.8分。
这个成绩远远高出同期上映许多影片,包括你们所熟知的那些国庆档电影。
但相反的是它的排片。嗯,看这部电影需要特意抽出时间来长途跋涉找影院。
尽管如此,《捍卫者》上座率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座率真的这么高,院线为什么不愿意增加排片。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三无影片”——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在流量为先的现在,这样一部电影注定被淹没在其他大制作的浪潮中。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发也做得并不到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没说,你可能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那么这是一部被埋没了的神作?
当然不,起码在我看来《捍卫者》的剪辑,真的应该跟《天才枪手》好好学学。
除此,秉着客观的原则,我还得给这部电影挑挑刺。
剧情中,女医生的爱情线略显多余,破坏了整个战争的气氛和节奏。
制作上,可能因为资金缺乏,画面声音都显得稍微有些粗糙。
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给它打3星,小成本鼓励3.5星。
现在的票房成绩不是他应该得到的。
姚子青在告别妻儿时说道:“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没想到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内,一语成谶。
以上内容摘自我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大雪纷飞时候你来迎娶我,大雪纷飞时候你离我而去。奶奶在爷爷坟前烧着纸,旁边还有上次推好的雪人没有化开。微信后台回复【403】提取文章《大叔啊,我们的头发都白了呢》,看在韩国登顶票房冠军的90岁真实爱情。
杀手里昂剧组拍戏中途意外破获了一起抢劫案。
小黄人的语言真实存在并能被翻译。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质朴地拍了姚子青守卫上海宝山的七天,质朴中有真情。好些桥段赘余,女学生擦澡一段简直莫名,但整体还是瑕不掩瑜。在影院哭成狗。得知此片是一企业家为了宣传乡里英雄投资的,心生敬意。
影厅里观众不多,抽泣声却不少。一部几乎毫无宣传,一个演员都不认识,一本正经的抗日片,真实的历史,而排片少得可怜。它与《军舰岛》有着相似的问题,煽情过度,可能跟导演是诗人出身有点关系。最荒唐的莫过于,片尾合作伙伴列表里豆瓣是首席推广平台,结果现在竟连评分都不能展示出来。
女主角的戏太烂了
排片量少得可怜,得,就当一个人包场看~ 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小成本电影,没有流量明星可宣传,诚意之作,瑕不掩瑜,值得看。
成本低,画质是电影频道那档次的。剧情中规中矩,每个渲染的细节基本都能猜到导演会怎么用,但依然会被感动。这片子可以说它俗套,但没法说它不真诚不用心。导演并没有因为战史资料缺乏细节就胡来,在群魔乱舞的抗日神剧里,这是一部良心之作。遗憾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难得的国产战争片佳作,居然排片这么少,典型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你们的背后是你们的浙江、四川、广东。
勉强三星吧,其实看完挺失望的,一把好牌打烂了。台词太生硬了,演员一直是端着念的;军事上有多处硬伤;技术团队不够成熟吧。战争片不好拍的,预算不能少,故事背景,人物的刻画在整个战争下要有特别的展现方式,从这点来看本片做得远远不够。
文字和影像都太单薄,根本反映不出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但哪怕只是撕开它的一个小口子,也足以令人动容了。
非常期待的电影,但是制作比较平庸,录音很差,可能是为了掩盖录音的失误,所以后期音效和配乐很强势。前面的节奏比较尴尬,剪辑也有点失误,但是女主角死后的几十分钟还不错,尤其是雨夜到巷战的戏很不错。从片头信息来看只是一个工作室加一个影视公司做的,能这样已经挺不容易了,支持一下。
拍片太少了,坐了一小时公交找到了有排片的最近的电影院。很稀有的正面反应国军正面战场战斗的电影,意义大于实质了。历史书上廖廖几行字,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可是当坐在大银幕前,走进那段时光,内心的震撼却无法言说。这样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才90万,该说什么呢。
从雨夜到巷战,哭肿了眼。“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去年看得,忘了标注,当时为了整理一篇反映国军抗战电影的策划稿专门去看了这个,结果排片惨到一定程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片子有点简陋但拍得还是可以的,少见的淞沪会战题材战争片,极为惨烈,且但凡涉及到国军抗战的作品都不错,因为里面不会掺杂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纯粹的反映战争,所以要期待管虎的《八佰》
虽然质量上只有电视剧成色,但能够表现正面战场的殉国将领,已经很是难得,值得鼓励。主演白恩很像姚子青。
佳作,合理的改编。诚意满满的国产电影,证明了在现实的禁锢下仍然还是能制作出对得起良心的电影。呈现了淞沪战役中,国民革命军抗击日寇的一段历史往事,让广大观众知道姚子青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国军军人的存在。影片中其他角色也是个性鲜明,女性角色虽然仅有三个,但也并非花瓶。可惜这样的佳作在院线中排片寥寥无几
守城七日,玉石俱焚,又一次献上了泪水。已很久没有这种个人名义的英雄题材战争片,毕竟原名就叫姚子青,何况还是一名国民党将领,更为难得。影片战争场面效果合格,有血有肉有帅地描写了国军爱国将士们的鲜活形象,同时比较正面客观描写了作为敌方的日军形象,不煽动不丑化,也是创作成熟的象征。
情怀是够了,质量实在一般。剪辑太跳,镜头不稳,台词生硬,女性角色太扁平,战斗场面都是扎堆送死式冲锋,讲究一点的战争片冲锋都是散开的。同题材作品还是期待管虎的《八佰》吧,大导演大制作更靠谱一点。
希望有几个日籍演员
又名《姚子青》 片名被翻译成defenders而不是the defender 加一星
特效战争场面做的都很好。题材选的也棒,细节做的不错,国产战争片里算很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