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前半段平淡,让我一度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个啥;后半段精彩,让人又哭又笑,看完陷入了沉思。
故事极其简单,一个赌鬼父亲因巨额赌债抛妻弃子;妻子和两个孩子艰难的活了下来,十三年后,孩子们长大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却得知父亲患癌并将不久于人世。这个消息并没有对三人生活产生影响。直到父亲去世,追悼会上各式各样人物对父亲的怀念,让他们了解到那个男人的另一面。了解到父亲作为一个社会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处世方法,这些却是最亲近的人都不曾见过和了解的。正是这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父亲的角色。
在这之前,大儿子对父亲是路人的感觉,不爱,也谈不上多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人已经从生活中和心目中消失了。小儿子一直存在着执念,对父亲还有温暖的回忆,所以感情也会更激烈,更复杂,爱多一点恨也多一点。父亲甚至影响了他的婚姻观,害怕自己承担不了父亲的角色。妻子对丈夫的感情更多的是恨,所以最后也没有参加葬礼,但夫妻生活那么多年,还是会有美好的回忆,恨抵消了大部分的爱,剩下的就只有棒球和十三年后的那根烟了。
追思会的这场戏,主家的三人全程没有几句台词,也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基本都是在听,听那些来自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对父亲的描述。在他们的眼里,父亲不再是赌鬼,而是平易近人、急公好义、宽厚包容的好人,他们真情实感的追思,声泪俱下的倾述,仿佛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但一些小细节——比如《偿还》这首歌,无处不在提示,这就是他们的父亲,那个在家人眼里几乎一无是处的父亲。
影片并没有灌鸡汤,也没有煽情,只是用镜头客观冷静的记录,如同纪录片一般的手法。个人非常喜欢这种白描的表现手法,不带主观的感情,没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台词,更多的是观众自己去慢慢体味。很有是枝裕和的味道。
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没有非黑即白,没有非好即坏,而由于立场、环境和关系的不同,每个人眼里看到的别人又是不一样的。同样,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是不一样的。
所有人的演技在线!工桑真的非常会挑人啊。还是追悼会的那场戏,每一个人都贡献了超级出色的演技。主角三人即使没有台词没有动作,眼神里也有戏,最后工桑在墙根儿流泪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哭了。还有两家松田葬礼的前后对比,真的非常强烈和讽刺,这种不着痕迹的手法太棒了。
最后,关于是否原谅以及好人还是坏人,每个人的立场和经历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这些基于自身的答案无论对错,至少都是合理的,是存在的。我想,这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方面吧。
很喜欢工桑这种导演的风格,和他本人也非常搭,希望能有更多好的作品,无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
死亡是个神奇的东西
空白的13年,别人嘴里说的那些感谢就会什么趣呢?你们说男主是被他收藏的小作文给暖到了。我只觉得男主一脸懵逼,一脸无奈的说着他的好。因为死有点圣神不可侵犯的样子,它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敢去直接指责这个死去的人。
父亲同小儿子的对话,父亲说自己出走后在甲子园寻找儿子的踪迹… 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给全家人带来那么多麻烦,忽然就把自己提升成一个关心儿子的父亲的样子,何其可笑…
许多人欣赏结尾母亲抽烟的镜头,我却独独忘不了在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相隔几米站立而谈的那一幕。烈日阳光里,两人之间是13年前练习抛接球时相处的位置,却也恰恰凸显出了13年的时间跨度与距离,父子之间的情义幻化成13年的思念,在阳光的反衬下,更显得空旷空荡空白。我极爱这个镜头,有种欲言又止且难以言喻的留白,像极了人与人之间深沉而隐忍的情感。 13年前的出走,13年后的再见,日光和流年就在两人身影之间被阳光赤裸裸地暴晒出来,亲情与血肉,近而不得,远而不及,兀自悠悠荡荡
电影从焚化炉开始,从焚化炉结束,其实人的一生短短数十载,或短或长,人活一世,存在意义何为?是追悼会上虚情假意的座无虚席,还是为数不多的有感而来,缺失陪伴在儿子身边的13年,到场的每个人都展示了松田雅人虽然贫穷但是为人善的表现,但对我而言无论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高,对于家庭他无疑是失败,且极其不负责任,给夫人增添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孩子也没有起到任何榜样等作用,连最基础的陪伴都没有。
很少有人,能扮演好父亲、丈夫、好朋友三个身份。比如片中,朋友们都说他是好人,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宿,帮没钱的人筹钱。可对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他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深的痛。欠下赌债消失多年,妻子含辛茹苦打工,孩子们过分早熟帮这个家庭挣钱,承担家务。最后孩子们大了,他们和母亲却也不亲近,对父亲更是恨。大儿子怕重蹈覆辙努力工作赚钱出人头地,小儿子找不回父亲的爱,在面对自己要当父亲的时候更多的是拒绝和慌张。
幸福的家庭其实不多,孩子和父母的血亲关系,都是牵扯的爱。多少被遗弃的孩子长大寻亲,多少对父母恨意满满的孩子却是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在一段父母子女关系中,孩子的地位太弱势。
人没有至恶至善,片中的父亲在选择角色时,放弃了家庭角色。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结婚生子,空白十三年之后来一句,谢谢你们给我十三年的自由让我做我自己,真的很难想象这是朋友们口中那个好人说出来的,这么自私的话。
人生一场到头来什么都不剩,选择做好什么角色,就是做个有责任的人,不要辜负不要伤害别人,再去做想做的事儿。人生没有自由,所谓的自由,不过只是选择由自己还是他人承担相应的代价而已。
很喜欢日本电影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坦然和重视,追思会上各种社会人对这个不成职的父亲居然是各种另类的褒奖,让儿子们意外又有点惭愧...
没有谁的一生是可以被总结的,即使是这么一个抛家弃子十三年的浪子,尽管通篇气氛很丧,台词寥寥数语,却在传达一种大爱、小人物的真情对他人错误的谅解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工桑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尚可,叙事有点平平淡淡没啥重点,但好在被他坑来的熟人卡司引人注目,何况镜头每一帧都还挺好看。中川雅也和高桥一生无论在样貌还是气质上都如出一辙的丧,这对银幕父子档可以。配角方面金子不仅打了酱油还包办全片音乐制作,佛祖亲佐藤二郎也超级有存在感且贡献了不少笑点。
真的是惊喜,没想到工桑的处女长篇如此成熟而完整,构图剪辑与配乐的精准表达,目不暇接的精彩群戏,而观众的感情在酝酿沉浸后被无法料想的喜剧场面打破和转移,最后慢慢回归直到舒泄一气呵成。大赞。丨松田家的孩子都是文笔好手,又后半程佛祖carry全场。笑吧,哭吧。
去掉火葬描述,去掉重现闪回,电影就是一个短片的体量,而且,内容集中在了葬礼追悼会的花样反转,并且,这种为赌徒废柴诉心声的编剧套路,尤其是把黑色喜剧,做成人生鸡汤,始终有点顶mu顺。你对别人豪爽的行为,不是妻儿为你买单的借口啊。
人明明躲在房间,却装作没人;烟明明还在桌上,却借口买烟。长子靠工作去遗忘,次子打棒球去铭记,父亲消失的十三年,竟然在一场追悼会上被填补。他会在弹珠室剪掉色情版块,在居酒屋唱起邓丽君,落魄却不失慷慨,贫瘠仍不失宽宏。千度的焚化炉带走后槽牙和所有抱歉,留下香烟作文和没来得及变的魔术。
期待的180转折未出现
抛弃了孩子和妻子的父亲,在其他人眼里是个好人,这难道不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吗?这是可以被原谅的点吗?
很主观地写下此短评。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了随心所欲13年的自由...抛弃妻子的人这是要多自私才能坦然地说出口?对不起,我不太能接受这种废柴鸡汤。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就请负责。愿意做路人眼中的好人,就不要去开始一个家庭。选择了牺牲家庭去享受别人的赞誉,就不要玩珍藏孩子作文的烂梗。又当又立真心接受不来。
总以为死亡才能和父母达成谅解,但其实有些父母到最后都无法沟通,这是人世最困惑的事。整体流于平淡闲散,兄弟俩和父亲有着不同的羁绊,但表现得中规中矩而意味不足;父亲形象的感动点更多是灵堂内众人的述说而传达的,这一段的剪辑比较古怪而有趣。
在看的过程一直觉得导演应该是拍广告出身的,后来才发现之前是演员。先是碎片化呈现一家人早前的艰苦生活和父亲在家庭中的不及格表现,之后通过父亲认识的人的回忆来拼凑父亲的另一面。以此来让两个儿子完整地了解他们的父亲。用画面表现渣的一面,用语言表现善良的一面,整体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正如人的一生在他人眼里就是如此。
永远缺席的父亲,一直奔波的母亲,始终背负着原壳爬行的孩子,从此无人知晓的生前死后。
打卡 夕张国际电影节主体部分中规中矩 后半的葬礼像是混搭 而且是不太成功的混搭 神野三铃最后的抽烟镜头 像是成濑和多兰的完美结合体 全篇最满意这个镜头 非常惊艳 导演本人似乎太过执着于下町文化了 以及制作班底如果更专业点会不会好一点
处女作还行吧。剧本切口很好,但叙事功力还是很弱。上半段还行,后半段靠演员演技弥补剧情冲突无力。密闭空间里的剧情太需要导演的掌握能力和大局观了。
意外地好。用人极准,金子统昭的音乐好,用得精确更好,笹川美和是神来之笔。细微情绪传递地非常舒服,作为强迫症观众看得舒服的舒服。演员真的太好。作为新人导演小成本处女作能够用到这种水准的人恐怕真的都是靠好人缘请来的帮衬。按照隔壁某伪纪录片的标准,汇集了莉莉神野村上的本片该目指戛纳啊。
隔壁真的拍了太多这种帮废材垃圾洗白的片子,一个不负责的父亲,不找工作整天吓混,打麻将,玩弹珠,老婆拼死拼活工作养家,借了钱还不出就跑路,最后硬凑些料证明这人不坏,拜托,这世上做恶的人毕竟不多,那些事但凡是个普通人都会如此,不负责的废物就是废物,没什么好洗的。
高桥一生可以弄个“深夜灵堂”
松冈茉优,让你在屏幕前有如沐爱河之感。
工桑是怎么拿到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请专业人士分析下不然我看不懂…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松冈茉优,激动万分,mayu出演必有孩子的定律继续有效。大影迷工桑监督处女作习作气息明显,但制作考究,选角满分,情绪节制,卡司彰显强大的社交网络,前途可期。
是一个简单套路有点做作的故事,可导演的衣服很好看
散场后还在位子上痛哭的那个傻逼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