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借过原作小说,只读了个开头,大概知道是个调律师的故事,具体剧情未知。前些天偶然想看个电影时,正好看到信息就毫不犹豫的选了本片,毕竟可以在看大屏幕、影厅听到很多钢琴曲(对音乐相关的电影毫无抗拒力),机会不可多得,于是乎,在日本的第一次电影经历就献给了本片。
可能自己近期都在新的人生追求和抉择中,这个故事在我看来便是一个关于选择和成长的故事。钢琴就是人生,自己即是人生的调律师。
故事中的调律,是根据使用者、根据钢琴本身的特点(年份、材质等)和使用环境等,从而做出最适合的操作。我是觉得,男主外村和两姐妹,其实可以视为同一人,姐妹风格迥异,代表性格上(或任何其他事情上)的两个极端或左右两方。是左是右还是取中庸之道,所做的选择不就是在调律吗?
姐姐一开始只享受过程,而妹妹尽管看起来怯懦但目标却是极其坚定的。外村无形中一直站到了妹妹这边,有过挫折,但最后妹妹勇气十足向目标前行。
外村一开始只想努力学习熟练工作,并没有高远的目标,就像他喜欢着森林,并没有追求特定的某棵树。虽然偶有迷茫,但因为身在森林中,所以回家时总是安心的。在影片后半段,他看到了让他惊叹的大树,目标变得明确了。最后的最后,外村也向大家宣告了自己的目标,想要成为concert上的调律师。
人生目标,大概就是前行方向上的指路恒星
有时候,虽有目标但勇气不足,缓慢前行
有时候,没有目标,却在无形中不断靠近
抬头看看他人,问问自己的内心
勇往直前,终将遇到突如其来的永恒
总之,推荐给所以迷茫但渴望前行的人。
可能我也不太懂欣赏这类作品。说实话剧情不怎么样。故事情节不是太能get到。感动点也很少、偶尔有几个笑点。打光不太好、所有人都很黑。给人有点阴暗的感觉?get到了铃木亮平的好看、流着汗打鼓的男人好像在发光啊真是诚可贵。砂漠的花是首好诗、我觉得对每个人应该都会有帮助的。导演还是很给力的、好几次给了贤的眼睛和睫毛特写镜头。每个弹钢琴的人最终都是孤独的、而调琴师便是默默陪伴他们的存在。而流着汗的调琴师正在闪闪发光呢,笔芯。
电影讲了很多东西,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而我看到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和钢琴这样东西的相遇,喜爱到选择的过程。
其实这样东西可以是钢琴,可以是足球,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个人。想一想,一见钟情,不就是男主角听到钢琴声时的感觉吗。
林场主,调音师,钢琴家,电影里的人好像看着很遥远,但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啊。从幼儿园开始试遍各种补习班却找不到任何喜欢的东西的小学生。学了五年却因为考级失败而失去兴趣而不再碰钢琴的高中生。直到工作数年才确定自己的喜欢而从零开始自学小提琴的社会人。
只是在当下的语境下,喜欢这词很好说出口,却好像很难说下去。
莫名想起了四重奏,想承认自己对一样没有天赋,没有希望成功的东西的喜欢和坚持,很难吧
打四星的原因是!3.5星给电影,闲闲加成0.5!(演员饭真是肤浅(笑
剧情
简单来说就是外村渐渐成长的故事。虽然是小说改编,但因为没看过原作所以这里仅评论一下电影的剧情。
一开始是外村看到调音的过程就突然爱上了,这种突然爱上的情节其他很多故事里都有,但是把调音的声音和森林的景色做了通感,这点个人感觉是个很不错的意象。并且外村的设定就是在北海道森林旁边长大的青年,森林和调音身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东西,两者联系在一起也无可厚非。
之后就是进入调音学校学习的过程。原本我以为仅仅是调整音准而已,但是片中把重点放在了调整音色和键盘的敲击力度上。个人猜测是因为音准就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从那上面也没法做太多文章,但音色之类是每个人追求的都不一样的,独特的东西。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判断的东西,对调音师是相对难一些,也能和弹琴的pianist的心理,性格联系起来。
姐妹这两个角色感觉就是在影射外村和他弟弟。姐妹和兄弟两个相互之间的复杂心理通过奶奶去世和钢琴比赛得到了呈现。但是中间有一段实在是没能太看懂,外村因为姐妹两个不能再弹琴而疯着跑出去的那段。可能是外村过于神经质,又把自己调音的位置看的太重,才会做出那样的举动。对这段没能理解,只能强行说服自己外村这个角色相当纤细且敏感。
最后的结局也是定番的帮助姐姐重新弹钢琴,同时外村也挑战了自己的调音技术然后获得一阶段的成功这样。最后,外村说自己想成为contest tuner,和电影中盘的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可能是因为看了那场钢琴表演会的原因。
电影全篇从外村开始想要成为调音师的契机开始,一直到成为正式调音师并且成功调出演奏场景所需要的音色结束,中间穿插了一些小故事,也成功认识到了调音师和钢琴演奏家所处的相对位置。
过多的讨论外村内心的成长太费功夫,用心感受就好了(?)
音乐
基本以钢琴曲为主,但在外村和柳在雪地那段开始使用了弦乐,可能是弦乐更能体现外村悲伤又内疚的情绪?和kento在宣番的时候说的一样,电影里有很多标准音la,力度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感觉这个运用还是不错。但针对调完音之后pianist的演奏,大部分都很不错,就是最后婚礼那段感觉实在有些冗长。另外片尾曲主题一出就能听出是久石让写的曲子,感动了!(片尾曲也是交响乐版,但应该也会有纯钢琴版吧,总之主旋律非常久石让,大家一听就知道!!)
拍摄手法
全片都在将音乐和景色做通感,无可厚非,感觉是标准操作。色调也是经典的日本电影色调,也是标准操作。kento的调音和森林做通感,然后和音的钢琴和水做通感这样。中间有一些直接将森林和kento调音的场景融和起来的部分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也可能是我解读过度。一开始都非常标准,但个人感觉到后面就有一些乱,可能是片长问题,有一两个地方就瞎用景色凑数(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音乐通感这样)。然后给闲闲的特写镜头挺多,作为饭非常满足了!
感想
全片剧情还是有些冗长,剧情设置可能还是有调整的空间。比如最后的婚礼可以适当缩短,关于姐妹的剧情占的篇幅也有些过多之类(但为了凸显外村自己的心境这样设置问题也不大)。
关于演技方面,闲闲的演技还是不错,和他演过的其他角色还是能区分开来,能看出来闲已经相当努力地刻画了。听小星星变奏曲的时候作为观众有种魂穿有马公生的感觉(笑)其他演员的演技也都没什么可以挑刺的地方,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比较内敛。
然后电影里用音叉调音感觉是否已经是过时技术,不过重点不在调音准,也没什么可特别拿出来挑刺的。学习到了调音师还可以调音色的,下次可以试试看?另外想吐槽的一点是一提到音乐题材首选曲目就是小星星变奏曲是吗(笑)
如果是闲的饭或者是对音乐题材十分感兴趣的,推荐去电影院看!否则的话在家里看也可以的一部电影,总体来说还是一部非常宁静,节奏比较慢的文艺片。
是在看电影吗?我错以为我去听了一场很棒的钢琴演奏会。从贝多芬到肖邦直到安室奈美惠的《Can U celebrate》和最后片尾久石让的千与千寻的《the dream of the lambs》满足感爆棚啊。没想到山崎贤人能放下浮华,直接演出朴实笨拙和内心的纠结,果然处女座在线。今后还会关注他吧。一个小搞笑,影片里外村接过板鸟递给他的象征着传承的调音扳手时,我耳朵里听到了某人说,三浦友和。我不认识三浦友和怎么了,你不认识的人多了。譬如电影里出现了原民喜的诗,知道他抑郁成疾卧轨自杀吗?虽然他写下了漂亮的字,“虽然看似甜蜜放纵,却又充满严谨深邃。虽然如梦如幻,却也如事实般可靠。我追求这样的文体。”可以二刷吗?想再听一场。小说作者的意图是写下了美和善(里面有羊哟),还有一种隐忍般的坚持(如同钢铁般的)。
在飞机上无聊,看到有部电影《羊与钢的森林》,听名字一想,肯定很有趣。再看主演,山崎贤人,作为文艺女青年的我不会错过了!可是看完这135分钟的电影,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格老子要录一段3分钟看完此片的完全吐槽小视频!
首先,呆萌娇羞的山崎贤人扮演了一个大山的儿子,故事讲诉了他如何从一名愣头青学徒一路经历(aka接了很多活),最终成长为“森林孕育的”演奏会调音师。片中充满了各种弹琴时夸张的表情,伴随大海雪原田野的想象画面,加上色调鲜明的不同风格奏鸣曲旋律,而这些都是用来表现钢琴的音色...音色...音色...和调音师的技术...还有悟性... 片中的演奏者(包括小孩子),首先曲子再难也完全不用看谱,其次,这琴弹得不好绝对不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水平问题,绝不需要找找是不是自己的指法和力度出问题啦,而是直接甩锅给—调音师,这位正常来说半年/一年才出现一次的人。调音师,就是一台钢琴的守护天使,是最懂弹琴者的人,宇宙中最美最强乐音的主宰😎!片中露出logo的钢琴貌似全是Yamaha,这么神的电影,应该不是制片人的调音师情结,一定是厂家赞助的公关电影吧。
#完全严肃认真的小题大作,我只佩服小日本🇯🇵,厉害了🤙🏻🤙🏻🤙🏻#
看看这部电影吧,这才是真的在说调音师的故事,说这个职业,而不仅仅是人。
日本的匠人精神,总是把一门技艺发展成像是套玄学,充满了精妙到不立文字、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法门,想要在此领域里精进,不止要做到倾心、专注,还得靠一点灵光一现的悟性,就像本片里调音师的“绝对音感”,就像寿司之神手心里的一撮米,永远不会多一颗,也不会少一粒,以致于在外行眼中基本属于扯犊子,时常被嗤为无稽。但我相信有这样一个“绝对领域”的存在,在那里,某些东西不可说,全凭悟。所以,才能固然是永远无法放手的热爱,也是上帝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上种下的刻度。当一个人深入某项技艺到某个程度,他可沟通的人就越少,就注定是、终究是孤独的。嗯,北海道的风光太美,我要选个冬天的时间再去一遍。
电影节奏缓慢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整体刻画的匠人精神和音乐意境我个人非常喜欢。你贤的这个角色感觉很接近他本人天然的特质,也算是本色出演了。然而最大的亮点还是上白石姐妹,果然人类的最高梦想就是同时拥有上白石萌音和萌歌!(醒醒
节奏慢,偶尔拖沓。感人桥段用力适当,可以。闲闲还是很好看!两姐妹演员这个钢琴功底感觉是真的。看完以后对调律师这个职业有了很多理解。但是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都凑在一起就显得不着边际。
对一样东西的热爱无论怎样都无法放手的执念无法放手的感情坚守这份无法放弃的感情就是才华吧。
1.明亮清澈又严肃深邃,从第一个音符响起的那刻,深海也好,森林也好,人生或许就有了新的色彩,新的可能,新的世界。2.弹琴的人是孤独的,调音师就是陪伴在他们身后的人。3.闲闲也能hold住闷闷的文艺片。4.萌歌萌音姐妹是真·宝藏女孩。5.北海道雪景&久石让配乐加分。
太慢了。刚好最近被推印度的调音师。
日本真的很适合拍这种类型的片子。。但这个开头还行,看了一半,实在是有些无聊,弃。
古典乐爱好者、钢琴爱好者和北海道爱好者必看的电影。仔细感受着春末夏初风吹着树林的沙沙声,踏着雪、踩着落叶的脚步声,调琴时部件摩擦或摆动的细微声响,外村或急促或忧愁的呼吸叹息,和超越语言的表达力的音乐,这是一部忠实呈现原作并超越原作的,安静的,动听的,美丽的,缓慢的,细腻的电影。
可以讲出声音传递的过程这个概念也算是完成了一小半。在职业方面没能做到深入浅出,是一大败笔,而具有冲突性的情感故事,也没能在期待的节奏中完成,全片就只能看软萌的山崎贤人了。
小高潮太搞笑(男主扑倒在地的原因…),后面中规中矩,闲闲倒也没有很不会演戏
令人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发展成一部匠人电影,虽然强调的是调音师的专业精神,但拖沓的节奏和矫情的情节毫无吸引力,恐怕只有钢琴爱好者和山崎贤人粉丝才能看出乐趣,一弹钢琴就置身森林中的画面不要太抓马。
就很怕这种电影,节奏缓慢,故事性微弱。情感具有关怀,有很有诚意。但是就也真的无趣。从电影上来说,各个技术环节包括表演都不差,但就是不“好看”。#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siff首部,失望,似乎今年新日片容易踩雷;平和职人进阶片,入殓师那挂,这部讲调音师,但真是蛮拖沓散漫的,起码能剪掉20分钟;男主雪地跑摔矫情地彻底受不了了,调音师和演奏者的关系有点像编辑和作者,你要把自己当回事,但不能太当回事,毕竟生产者是根本;久石让配乐和通感联想蒙太奇加分。
从剧情到制作都十分造作和俗气,“音乐不是竞赛”这句挺好。
我儿子可爱,另外铃木亮平好适合这个角色。
这么无聊又墨迹的电影我居然能坚持到散场。。調律師的职业适合有强迫症的人来做
日本的匠人精神真是深入骨髓!爱好不一定要变成养家糊口的职业,让它成为你的生命吧!
破功,SIFF第一睡...没想到贤贤还能演文艺片,调音师也是个有趣的职业呀!
在去北海道之前看了一部这样的电影,感觉很应景似的,节奏有点缓慢,人物有些夸张,但依然是我喜欢的类型,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对调音师的职业追求:明亮澄澈,让人倍感亲切,看似甜蜜放纵,但严谨深邃,看似如梦如幻,却像事实般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