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要问两个为什么?因为片名太长了,所以标题从简。但又不能说是完全出于形式主义的敷衍。此片的确有值得发问两声之处:为什么陶梅姐姐年过40才为艺术献身?为什么比她大40岁的年逾古稀的老导演西德尼·鲁米特要学昆廷塔伦蒂诺?
说道知名好莱坞女星在40岁往上时选择惊艳出演,老一辈中最有名恐怕就是茱莉·安德鲁斯和黛博拉克尔。而这两人让人印象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行为本身与其身上具有高雅气质的反差过于强烈。特别是后者在《The Gypsy Moths》中的与波特·兰卡斯特在沙发上激情演出。其火辣尺度远超《乱世忠魂》中著名的浪漫海滩桥段(虽然考虑到年代和海斯码以及身体衰老等因素,这种对比有欠公允)。通常影评家评价会较为含蓄:克尔小姐具有为了艺术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但是某些影迷拥趸显然不这么看。Imdb的留言中有一段,每每看到都会让人忍俊不禁。
太令人惊奇了!英国贵妇竟然亮出她的胸部。我是说黛博拉·克尔。令人大跌眼镜!最大的疑问在于,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是如何说服克尔在1969年48岁时做到这一切的?他给她灌药了,还是她真的傻到相信弗兰克海默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的陈词滥调?无论答案是什么,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弗兰克海默有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独特天赋(不是导演方面的,而是别的)。他的劝诱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他去当外交官并被派到中东、克什米尔或者东泰米尔等地,一定成就非凡!
可今日的陶大姐即使有意想引起粉丝类似的愤慨,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毕竟时过境迁了。加之小甜甜等晚生后辈在这方面不断超越自我,大大降低了好莱坞的半老徐娘制造轰动效应的可能。不过公平的说,陶梅在本片中的裸体还是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至少曾位列某知名网站票选07年20大漏点电影的亚军。或许是保养甚好的火辣身材为她添分不少?
所以更合理的推测似乎应该是,鲁米特用了弗兰克海默式的“陈词滥调”说服陶梅宽衣解带。而这就涉及到了上面问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影片的结构特点。
为什么电影正式开场前的引子部分,导演要设计一段让很多观众(特别是合家观赏DVD的观众)避之不及的嘿咻场面?它为什么不能安放在后面霍夫曼扮演哥哥的闪回情节当中?
还是先让我们回忆一下前面发生了什么。蒙面人在劫案中与女店主发生两败俱伤的枪战。守候在外面的霍克以一种惊恐外加痛苦的情绪状态驾车逃离。随后,第一段闪回开始:先是交代了他与霍夫曼的兄弟关系,然后是霍夫曼在酒吧突然对处于生活困境中的霍克提出打劫计划。而后者没有马上答应。为什么霍夫曼没有说打劫哪里?两人对白中所给出的理由是:必须要霍克答应之后才告诉他。但实际上这更多的出于叙事方面的考虑,下面会说道。
注意,再往下就是是霍克就与陶梅上床了!这时你应该明白为什么那段床戏要比较突兀出现在引子部分了吧?闪回使霍克成为头20多分钟的绝对主角。期间的故事情节中都必须要有他的存在。也就是哥嫂床戏不能出现这个过程中,但同时又必须要交代小叔子与嫂子在偷情!怎么办?就只好将其挪至最开始的引子部分,使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最后的三角关系顺序递进。必须要说,这是一种被动的处理方式。是鲁米特自己所选择的多线索交叉闪回模式,迫使他做出这种编排。虽然最终戏剧效果也还不错,但却多少有些不够自然。
相对而言,女店主与霍克之间的关系揭晓就流畅了许多。由于观众一开始都在打劫过程中见过老太太。所以导演只需要在后面霍克参加女儿比赛的闪回段落中,十分低调的将镜头扫过一家人,细心的观众就一定会发现母亲其实就是那个老太太。而这段情节一定要在霍克去办公室答应哥哥的计划,并随后得知是要打劫的自己父母的珠宝店之前。否则,就失去了鲁米特所希望的震撼性效果!
比较喜欢这种尽可能让观众参与其中的叙事方式。比利怀尔德曾将其描述为刘别谦法则:只需要写出2+2,然后让观众去得出4的结论。他们会爱死你。
随后,哥哥接到打劫失败后的电话,并开始属于他的闪回段落,重点交代了犯罪动机。霍夫曼是个奇怪的演员。印象中他早在14年前就参加了过帕西诺的《女人香》的演出。在里面扮演那个陪衬烘托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最终出卖同学的富家子弟。当时只认为此人岁数应该不大。可实际上1967年生人的霍尔曼已经27岁了。27岁还在扮演中学生是否应该算是比较老人小脸的面少类型?但奇怪的是,近些年当作为主角声名鹊起时,他无论在形象上还是表演上都透着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虽然年近40并不算很年轻)沧桑和沉稳。是什么使其短短十年间就成熟(残忍点的词汇是:苍老)了许多?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本片中他的冷漠无情抢劫案件作俑者的长兄形象的塑造算是较为成功。
霍夫曼闪回后,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导演要直接切到一家人在医院相聚(其中,芬奇扮演的老爸的闪回有些多余。即没有交代任何观众好奇的戏剧性情节,也没有对于悲剧背后的家庭问题的深入挖掘),而不是切换回电话的另一头,去表现失魂落魄的霍克还车、落下CD、被死者家属勒索等情节?将时空次序打乱的用意何在?一时间没了头绪……
(其实到不了推荐级)
2 ) 片子告诉我们:人性本恶
贪婪、仇恨、欲望、嫉妒、自私——这就是人。
在这部片子里,没有看到任何人的美好特质吧?连一家人都可以变成这样,可谓把“人性本恶”表现至极致了吧。
关于片名:之前琢磨了很久,不知道和内容有什么联系。
看完之后觉得应该是:本来你应该下地狱,但是趁恶魔还没有知道你已经死翘翘之前,你可以到天堂里待着。
可惜,无论你逃去哪,恶魔还是会找到你的。
3 ) 比想象的略逊,当然还是一个好故事巧故事
重复叙事,来回剪切
黑色,一步出去无法回头,一步错,连环错
家庭困局,兄弟困境,奸情,劫案
高清拍的,画面感觉清冷,不够清晰
4 ) 信任危机来袭
我相信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从小就相信:人的本性是恶的。
人的本性是恶的,比如,你小的时候会为了生物课学到的知识而弄死一只壁虎,把垃圾扔在邻居家的门口或者拿死猫的尸体当作球踢…… 在学会道德之前,你不明白这些是恶。
一直不喜欢小孩子,不喜欢那些不分善恶而傻笑的脸。有人说,看,那是多么纯洁的灵魂。而我说:那只是傻,因为他还没有经历过生活。
一把好剑,不是拥有出炉时锐利的锋芒,而是杀过千军万马之后依旧削铁如泥。人也是一样,无知而造就的单纯不值得赞赏,只有历经磨难之后还依旧坚信美好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纯洁。
而有多少人可以在受尽艰难困苦之后依旧追求生活的美好?我不知道,但想必很难吧。
(以下部分有剧透)
《在魔鬼之道你死前》,看到这个题目时只想到了一个字:闷。 典型的伦理闷片,不是让人闷到崩溃,就是叫人困惑到崩溃。总之,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平和的外表下暗流着危机,就像得了绝症的病人,波澜不惊的身体内部已经开始腐朽。兄弟、父子、母子之间的关系突然变得不堪一击。
伊桑•霍克这次出演了现代社会中最典型的失败者,除了在床上的表现,简直无能到了极致。前任老婆对他的牵挂只局限在抚养费的缴纳上,而经济窘迫到连女儿也管他叫作:loser。一个男人被活剥了尊严之后,剩下的除了强弩之末的拼命外还有什么呢?
就这么一个怂包却硬是把他的嫂子给搞了……
另一位男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成为影帝之后,在表演上的信心也愈见飙升。在他的面前,伊桑•霍克活像一只青筋突暴的小猴子,跳啊,闹啊的,没有一点人模样,完全被这个和帅毫不沾边的大肚子老哥掩盖了锋芒。在表演得知自己老婆和弟弟有染的那一段的时候,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把神情恍惚与压抑地疯狂表现的入骨般逼真,虽然我当时笑出了眼泪,却呼吸着无以表达的无奈。
相信性恶论的我对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绝望,相信通过教育和树立伦理是可以改变的。说起来,自己其实很恋父,并不是指具体真正的父亲,而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变成很小很小的小女孩,从恋人那里得到父亲一样的温暖。事实上,反映着潜意识里是对于血缘亲情的一种信赖。
影片中曾在电影《大鱼》中扮演慈父的老演员Albert Finney扮演一个老辣的珠宝商人,看到这张脸的时候,恋父情结发生了效力,父亲终究会原谅做傻事的孩子的,老头慈祥地握了握长子的手时我以为自己猜中了。然而,很遗憾的是编剧的能力远比我想象的强大得多,结尾处老头亲手把自己的儿子送上西路的冲击与《迷雾》的效果颇有几分相似。
于是,崩溃了……
原来比性恶更可怕的是没有了任何可以信任的契机,我们孤立地活在世上、虚伪的爱让周围伺伏着猜忌。当失去了信任和被信任的能力时,即使是至亲至爱,在某个夜晚醒来时,都可以看到他们脸上刺骨寒冷的鬼魅吧。
原文地址:
http://www.i35mm.cn/filmreview/1164/ 5 ) 美國活國寶敲響晨鐘暮鼓
老馬有火 63歲仍可登峰造極
Sidney Lumet 在2005年已取得終身成就獎。他老馬有火,在1975年的《狗日下午》已拍攝打劫銀行,想不到於2007年63歲仍可拍攝打劫珠寶店。此次打劫是他登峰造極之作,電影名字是《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 Are Dead》,不要忽視。
1975年的銀行劫案與今回2007年珠寶店劫案分別可大了。相隔32年之後,今天美國社會可凄涼、悲慘得多,打劫的人已不是慣性匪徒、社會被遺棄的人,而是有規模公司的財務經理與他的弟弟,至於他們的對像卻竟然是自己親人的珠寶店。
誰還會說今天美國社會是太平盛世,生活逼人的情況不單只已去到多個家庭破碎,更去到父母兒子兄弟相互殘殺。這樣古希臘式的悲劇,竟然在今天所謂世界第一大城市紐約出現,能不令人心寒嗎?
Sidney Lumet於晚年給我們看到美國這樣的一面,很具晨鐘暮鼓的意義,所以怪不得有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採用日本的字眼,稱他為活國寶(仍在生的重要文化財)。這部片在去年推出時,可惜被另一部相近的、由高安兄弟編導的犯罪電影《No Country for Old Men》蓋過光芒,實在不幸。我個人意見,Sidney Lumet這部戲,比之高安兄弟編導的那部都更勝一籌,論社會意義、悲劇感染力、對家庭父母兒女夫妻的反思、劇本張力和趣味性,以及演員的表演,拿任何一個環節來比較都可以。
不能不說,這部電影勝在劇本,編劇竟然是個等了很多年機會的新人Kelly Masterson,他在大學唸神學的,對善與惡有深刻了解,人在向善而行的時候,惡的念頭會剎時間出現。人一出現壞念頭,惡果便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終於一發不可收拾,去到古希臘式倫常乖變的悲劇。
哥哥的妻子與弟弟在影片裡從來沒有碰面,也沒有甚麼劇情瓜葛,他們兩人之間其實無需生劇情枝節,但為了把這個家庭的悲慘程度推高到慘絕人寰的地步,妻子在無壓迫的情況下對丈夫說,她與他的弟弟有染。
在這宗案件中,弟弟連累哥哥已够麻煩,再加弟弟與哥哥有私情這個安排,似是令這個悲劇更接近希臘悲劇格式。
编劇Kelly Masterson弄這個劇本花了七年時間,Sidney Lumet才肯答應拍攝,可知這個戲簡直千鎚百鍊。故事從多個角度來鈙述,而時間次序亦時常顛倒,令影片的趣味性大大提高。
電影片名來自愛爾蘭人飲酒時會說的話:「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願你已經在天堂足有半小時。」我也跟著說:「在電影下片之前,願你已經在電影院看了。」(完)
6 ) 荷李活式 故事精彩緊湊
年屆83的導演Sydney Lumet, 他的作品印象中很少看, 他拍過四十齣電影, 寶刀未老. 這回的"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獲不少絕佳的影評, 看畢的確認為此片不可錯過.
電影名稱來自愛爾蘭一句:"May you be in heaven half an hour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沒有更爛的中文譯名了... 好像回到八十年代初一樣, 真想知道誰起的名字. 對, 故事大概就是賊兄弟連環劫, 不過如果我不懂英語只看這個中文片名, $20VCD也不會拿來看!
電影其實也頗荷李活的, 不過可以說是非常精彩. 劇本本身不錯, 加上時空多次交錯, 感覺更緊湊.
演員可說是此片最吸引之處. 影帝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兄長Andy, 俊俏的Ethan Hawke飾演弟弟Hank. 二人都有精湛演技. 電影多次令我聯想到早前看的"Cassandra's Dream"(Woody Allen), 尤其是兩兄弟的戲及二人的角色性格及特質, 表達方法等. 飾演父親Charles的Albert Finney當然不遑多讓. 本以為戲份不多, 原來好戲在後頭. 年紀雖不及導演老邁, 把父親的角色及情緒的突變都演得非常好. 美女Marisa Tomei飾Andy太太Gina, 又與其弟Hank有染. 這回更有裸露鏡頭, 演出算大膽亦不比各男角遜色.
人算不如天算, 電影如人生, 往往都離奇過我們所想. 故事發展引人入勝, 非常值得進戲院看.
31-3-2008 7:15pm cultural centre
It's a fucking boring moive & I really hate it
老吕美特终于神技再现
还行!
节奏较慢,有点闷,尤其是结局让人郁闷。
伊桑叔越老越耐看,小脸就是好啊 ~。~ 故事线索比较花俏好在还算真实可信 马丁喜欢拍男人的重生,而西德尼则喜欢拍男人的毁灭,难怪有人会拿2人来对比
看到结尾前我真的觉得这个片子挺烂的,都想放弃看完它~不过看了结尾还挺惊喜的,没白浪费时间~
2008-05-03.太重
没意思,删
有演技无激情,看的很闷。也许和我的心情有关,总之,不喜欢~
吕美特遗作,少有的未采用线性叙事:例如多线程多视角以及打乱时间线等,却依然如同他旧有的风格那般刺骨的犀利;就如同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开这个家族光鲜的皮肤,把那些无比腐烂的肌理展示开来;人性在欲望中沉沦,黑暗而绝望,毫不妥协。
Philip-Seymour-Hoffman 最近可真是勤奋,角色个个不同,演的都相当到位.佩服.
Before.the.Devil.Knows.Youre.Dead.LIMITED.DVDSCR.XviD-SAPHiRE
演员好,剧本也好,就是拍的太冗长了..
当然,不是说希德尼不好,但如果让科恩们来拍会是什么样子?
美国人好自私啊。至少这部片子看起来是。
哥哥肥胖丑陋,弟弟骨瘦如柴,母亲仪容优雅却死于非命,父亲痛下狠手杀了大儿子..........比较绝望和黑色的故事,唯一美丽的是那个雌雄莫辨的毒贩子,还有他身上飘逸如血蝴蝶的晨衣。
重复重复重重复
总觉得没那么紧张
我只想问现在平台上放的是个什么版本,好几个重要情节都被减掉了,看得一脸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