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大哥的历史成就和地位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即便是在1998年,他在美国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成式喜剧和成家班已经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彼此的克里斯则是几乎没有什么太大名气的演员,但是他的表演风格很具有美式幽默感,当这两种元素碰撞融合到一起后,却产生了一种更大的火花,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喜剧风格。
其实这部影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大意义上和两个人的人设有很大关系,他们两个的人设不同于以往的警匪片中的警察搭档,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意外的组合方式,将两种思想甚至是两种文化组合在了一起,通过各种滑稽的动作设计以及台词设计,让人逐渐的接受这对搭档,顺理成章的将两条完全不相干的故事线捏合到一条故事线当中,而克里斯在本部剧中的表现完全不输于成龙,他用自己独特幽默的话唠,以及对于自身的调侃还有滑稽的动作,让自己的物形象就立体起来,形成了一种动态幽默,配合上大哥的静态幽默,一动一静,让观众不自觉的就带走到了人物当中去,作为一个商业片来说,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才是最重要的,在幽默的同时配上大的爆炸动作场面,可以说是效果拉满。
虽然这部影片取得了成功但是还是有一些槽点的,成龙开始破获那么大的案件,为什么警车要在后面离相当远的距离?而且没有任何人员的配合,另外就是只要点火就爆炸的戏份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合理,不太明显的使用了,但在那个年代,好像还是挺受欢迎的,还有,那么精明的反派手下,就这几个虾兵蟹将?要是我设计的话,就再设计一个五大三粗的超级硬汉,特别能打的那种,然后再加一场动作戏份,另外,警察方面这么大的会展,居然一个警察都没有,哪怕是FBI组织,也不可能就这几个人来保护他们吧,哈哈,再有就是FBI,可以理解为,美国人的一种自嘲,那样神秘的组织办案,却好像几个傻子,而且居然能够打不过地方的警察?要知道,在美国FBI的选拔可是相当严格的,不过电影就是电影,如果什么都拍的那么的真实,那就称之为纪录片了,所以,好看,爽,就行了,人家本身也是商业片只是我觉得
最后再来说说成龙 ,其实,成龙的影片除了他最具招牌的动作和幽默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欣赏的就是他的价值观,特别的正确,在打斗的戏份中,成龙不惜一切代价的去维护文物的保护,这一点都在向世人传达了保护文物的正确性,现在后面的新闻我们也听说过,成龙大哥依靠自己的影响力,甚至能够让一些文物回归中国, 这其实也是电影的功能之一。
成龙的喜剧是看一部少一部,尤其是近些年来,成龙想做出一些改变,做出了很多转型的片子,他们虽然口碑并没有之前那么好,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是他的动作片只看一部少一部,所以且看且珍惜喽
这是部伟大的电影,也是成龙进军好莱坞、成为中国人全球大使的里程碑之作。它一反以往大多数特工片以白人为主角的传统,而以黑人和亚裔为绝对正派、白人为反派和愚蠢的政府官员,在二十世纪末重新开启了一场电影题材的概念革命。中西结合的场景、音乐、人物、动作设计,也许没能如《黑客帝国》一般史诗级的影响西方人对中国功夫的观念,但先驱之功不可忽视。但不足的是,此片的人物的描述仍很片面肤浅,主角二人的搭档关系若即若离,合作也偏少了点,这一点相比续作差了不少。再就是种族概念的革新不彻底,仍能感受到西方白人对亚裔人的偏见性认识(如中国人只会功夫、黑人只会耍宝)。
剧情比较普通,最后FBI警察小组在办公室指挥布控,4个人,居然被中涛老大一个人正门直入的一个个打死了,这个太脱离现实了,作为警界的精英执行任务水平就像普通人一样。让我看的跳戏,或者扔一个烟雾弹,催泪弹,战斗过程困难一些,中涛解决了4个FBI成员之后也得负轻伤,剧情就会更好一些 我只是指出了一点,还有很多地方我觉得导演和编剧很不用心,如果导演抱着“我压根就不用心拍,只是做商业片”的态度,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导演,这样的懈怠会形成习惯,这样的懈怠还怎么能拍出优质电影。如果导演都是抱着“差不多就好了”的心态,那么这世界的精神垃圾将会越来越多。这部电影只是当娱乐片看还可以,演员我都很喜欢,希望每个行业的从事者都可以和自己的工作,专业用心去沟通,用心去交流,这样才能产生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让这个世界进步
整部电影剧情过于俗套,不及警察故事一半的水准,但是黑人人设的创意比较新颖。虽然黑人一直在坏事这是人设,不说最后一幕却机缘巧合把事情做成了,但之前也没抓到歹徒,居然还能使歹徒落荒而逃,过分贬低了反派的实力,没有了想继续看的欲望。说实话成龙拍的片子剧情都是通过动作场面来挽救剧情的开头,按照逻辑来说的话,如果是剧情片显然就会坏事。
但是电影的看点就在这里,一直坏事,所以让观众的聚焦都放在了两人的谈话上和动作戏上,对剧情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再看其他漏洞,结局小女孩轻易就被找到,显得有些撇脚,还有一幕,黑人寻求同事的帮助居然一下就说服她来帮忙显然不靠谱。
最后黑人大庭广众驱散所有人,其实歹徒聪明点就直接走人再次联系并且改交易地址,而且还可以趁此机会再加码或者撕票,那他们这对搭档就玩完了。即使这次事情办成了,FBI那边的人应该也不会放过他们,而不是感谢他们。(主控室的人死了这么多,还把最后交易给打断,很可能导致被撕票的危险)
但是幽默感和动作打戏设计的还行,尤其是这个多嘴的黑人增加了挺多喜感。总体上讲这部电影不差不好,当做喜剧动作爆米花电影还是挺好的。
这部电影催生了烂番茄影评网站的创建,创始人Senh Duong是一位成龙的铁杆粉丝,最早是为了收集成龙在美国发行电影的评论。
剧情动作各方面都很棒!一贯的成龙风格!
很搞笑阿 哈哈哈哈
亚洲人的拳脚黑人的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刻板印象,然而演员演得开心,我们观众也看得乐呵。那时中美还是蜜月期,还能看到国旗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今天嘛...
没什么不好的呀,搞笑、功夫都挺像样的。
YouTube上评论说这部电影是拉近黑人与华人关系的第一功臣。
典型的好莱坞动作片,也有着浓重的成龙风格,Rush Hour是成龙真正被好莱坞认可的作品。很喜欢听Chris Tucker的英语。
这不是好莱坞的一流制作,更不是成龙大哥的巅峰之作,但是影片通过李警官和卡特这一对冤家搭档的角色塑造,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调和了中美观众的口味。但是导演显然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全篇漏洞百出。克里斯塔图这个大嘴巴很搞笑,但是表演有些过火,要是换成威尔史密斯和成龙的组合该有多疯狂!
里面的小黑哥叽叽喳喳聒噪的嘴炮风格真的是太搞笑了,又欠又可爱。 如果说红番区里的惊世一跳让成龙跳进了好莱坞,那尖峰时刻里成龙将自己挂在了离地面六七米的指示牌上,而且没有使用威亚,便是让他在好莱坞声名鹊起。
7.0/10 分。重看,蓝光。打斗和搞笑只能说是中上,估计是为了照顾西方观众的口味。票房:北美约1.41亿美元,海外约1.03亿美元,总票房约2.44亿美元,这片子是98年的北美票房的全年第7名,制作成本是3300万美元。成龙打响了他在好莱坞的第一炮,1995年的《红番区》不算,那个是香港制片。2000年甚至开启了另一个系列《上海正午》。
比场面更大的,是男配角的眼睛。
一般。这个搭配本来就有点别扭 习惯了大男主模式的成龙这次被瓜分了很多戏份 克里斯塔克太会抢戏了 用个人表演特色让大家记住了他 塑造角色上比成龙好多了。这电影最让我恼火的是,虽表面像是在处处宣扬中国文化 像福州饭馆 像吃中国餐等 但透露出来的还是老美对我国文化中带着一丝蔑视的不理解。成家班的功夫功底是这场电影必不可少的绿叶 但枝干撑不起来啊 看看那边同是1998年的《我是谁》成龙从鹿特丹大楼跳下来 这里却只是跳横幅 差距太大太看不起我们国宝演员了吧导演?
就是成龙那种动作片,里面那个黑人演的挺搞笑的
很是一般,黑人搭档的语腔亮眼。作为成龙打入好莱坞最深刻的标志,影片也一度让我想起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毕竟2者的相似点很多,而正如当初它对李小龙一样,好莱坞对成龙的限制也依旧明显,新人导演的平庸也很浪费成龙的动作戏,很多情节明明有妙想却没有好好利用,成龙的水准真的不应该只有那么点
动作环节让人看了之后大为叹服,搞笑桥段也足够令人捧腹,不需要太多的内涵,却能让观众在整个欣赏过程里彻底放松,享受其中的捧逗对话和绝妙武打设计。我发现我其实挺喜欢成龙的电影,了不起的身手配合时而耍宝的神气,加上一点儿于好莱坞初来乍到的青涩,让人感到愉悦,直呼过瘾。
7/10。重温。欢送韩理事的宴会厅外李警探为安慰素蓉去美国的抗拒心态,说美国很友好后场景一转,来到卡特和炸弹贩碰头的地点,堵车迟到的卡特一顿挑剔使罪犯放下戒心,却因为两巡警的插手落得整条街炸毁,这一方面为破案的炸弹线索做了铺垫,也强调了卡特的自吹自擂和美国之行的危险性。李警探一脸东方人的沉默谦逊,心怀戒备向机场迎接的卡特隐瞒会英语,对卡特带他逛唐人街、去朋友店里装模作样地查案的行动限制采取反抗:从大巴士跃上高空的广告牌,跳下来利落地钻入出租车,被卡特追上后连手铐带着汽车方向盘脱身,并以单手拆枪来蔑视妨碍他的西方同行,这种东西文化碰撞直到卡特和李警探一边教空手夺枪一边教迪斯科舞才消解对立,但中国古董展览会上,卡特对大佛的不屑、李警探努力用身体保护的文物被枪弹打得粉碎,证明了东方的这种抗争是无效的。
现在回头看,那个时候一个黑人搭配一个黄种人的搭档故事,一个搞笑一个能力出众…… 然后对比上海正午和绝地战警就挺有意思的。
作为商业片,成龙大哥这样的作品已经能够上的了主流市场了,虽然仍旧是这么弱智的剧情。那个喋喋不休的黑人亮了。
成龙在好莱坞拍的第一部片子吧。故事老套,表演一般,那个黑人演员表演更是有些做作。总体很一般的片子,续集直接就没兴趣看。
把白人换成了成龙而已,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的经典警探配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