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教育部的人那么想要那个名字,一个名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抗议示威是集体活动,在大家都统一措辞默哀是为了悼念死去的球星后,学校也给予了ta们处罚。但是政府一直逼迫着ta们交代出领头的人的名字,如此执着,就好像他们不在乎是谁这么做的,它应该是一种统治艺术,重点处罚领头从而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如果只是给予处分和批评,则显得轻飘飘,如果一下子开除掉全班同学,必然会引发强烈的不满,所以他们用了很多不道德的方法试图瓦解班级内部的信任。在官僚机构一边,除了校长之外,其实没人在乎ta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指出ta们的错误,用教化的方式恢复他们的信仰,但是信仰让步于利益和政治效果,即便是以反革命的口号去惩罚学生,他们只是以政治效果作为事件处理的衡量标准,感到讽刺的是,故事发展到高潮,领头人的名字在教育部官僚中如同走马灯花般一换再换恰好论证了这一点。其背后映射的是普适性的现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谐,它们不是蛇群中的宝石,也不是象牙塔上的黑色神像,而是屠龙者的长矛,刺向恶龙的身躯流淌着澎湃的热血,遗憾缠斗已久,分不清谁是屠龙者,谁是恶龙了。像这种片子难免触碰到体制优劣的问题,我不懂这个。或许导演心存价值输出,但我选择避开。与其陷入帽子颜色的窠臼,不如就平常心看待。这是个人与体制的对抗,西德在影片中不应该是西式民主的象征,在我眼里,当ta们起身表明态度和挣扎后坐上前往西德的列车时,是作为个体对忠诚、团结、担责的信仰冲破了体制的束缚。而那份信仰是我们每个人曾对世界的承诺,可能懵懂、不够思辨、不明事理,但最起码,真相、团结、平等等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价值根基,不应当被嘲笑。以此我向ta们示以我的尊敬。
二战后在东德人们以政治风气充斥着对二战后快速复盘后人人自危的敏感时期,人们对自己的出身具有强烈的荣辱之心,艾力克的父亲曾是抗击纳粹的民主战士,但是被俘后成为了叛徒,艾力克的母亲瞒着他这件事,只是告诉他父亲是光荣的战士,他活在父亲的荣耀中,也因此在这种荣耀中感受到了权力给予自己的优越感,这种荣耀感成为联系他与社会制度的纽带,他对于自己在班级里与秩序的维护有着一种天然的自觉性。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严峻的极权主义用强硬的方式禁止学生收听西德的电台,包括做出一点违反课堂秩序的事情便出动秘密警察和教育部长对学生进行审查,用威胁学生逼问和打压的方式让他们承认错误,若没有形式上的表示,则开学学籍退学之余也不会再有资格在东德取得毕业证,这预示着他们讲一辈子在无产阶级生活中不得轻松,成为钢铁厂工人,像他们父辈那样,将再没有机会实现阶级跨越,成为一个老师或者别的什么。
人们对自己的出身有着极强的荣辱感,这种风气带来的是对一个人的荣耀的搜索,人们之间互相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或历史过往而产生歧视或者鄙视的敏感。正是在这种极端追求荣耀的环境中,艾力克看起来是一个积极维护秩序的亲热分子,但是当秘密警察为了调查这次沉默事件的发起人时,用公开父亲曾是叛徒来威胁他出卖班级里的人,他们作为新的年轻的集合体变成了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年轻、无助被秩序打压,出卖任何一个人都意味着失去尊严,但是艾力克父亲给予他的荣耀深深的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失去父亲的荣耀意味着他信念的崩塌,在这种时候他选择了出卖班集体,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他失去了尊严,在这样讲人逼到绝境的时候,他想哭着对班里的人道歉,却看见老师依然用那套吼骂的方式让他不要在课上说话,他被这种极权主义的纳粹暴力逼到忍无可忍,老师凶狠的吼骂与纳粹的疯狂极端有何不同?但这就是苏联扶持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的铁腕手段。于是艾力克拿起了枪对向了老师。
他是这个故事里最极端的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对荣耀的追求中,哪怕他的荣耀是建立在父亲是反纳粹的光荣革命分子,因为这份对荣耀的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维护眼前的秩序,习惯于出卖班级同学的人,而班里的同学所追求和坚定的只是象征着正义的自由,他们只是去听了西德的电台,但是他们不是为了听西德电台而去听,他们想知道的事匈牙利战争的真相,他们为死去的平民默哀,为俄罗斯将死亡人数虚假报道而产生的不满,是对正义的捍卫。
所以他成为这个故事里第一个被逼到使用暴力的人,在一开始确实一个积极的维护秩序的人,不仅如此,他维护秩序,维护父亲的荣耀,反对纳粹。但是他维护的那个秩序站在了反对纳粹的名义上却做着纳粹行径,但是他视而不见,为了自己的荣耀和强烈的归属感和优越感,他只认识着名义上的正确,而对真正的暴力纳粹熟视无睹。并在自己的信念崩塌的时候,第一个成为了使用暴力的人,他使用暴力所面向的对象恰恰是他曾经所维护的秩序。
一个将父亲作为反纳粹光荣分子作为荣耀的后代,当其父辈活在反纳粹的阵营时,后代却因为活在父辈反纳粹的荣光里而间接的导致其成为了纳粹,荣光使一切曾经对抗暴力的人成为了暴力,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站在暴力的对面,而变成了为了站在暴力对面而成为另一种冠以“光荣(和平)”之名的暴力,这就是意识形态对立带来暴力市场。人们的暴行是为了暴力而产生的对立,而不是为了和平产生的对立。
真理在这些人物与故事对立的逻辑中层层遮掩,人们因为身处的虚荣与软弱自私的虚以委蛇变成了暴力的使者,这一切如此悲哀。
造成艾力克暴力的除了环境中人们对虚名的狂热,对所谓“正确”与“错误”的一方的执着与划分,还有自身的软弱以及自私的被伤害后无法自控的自我维护,他维护一切他认为对的,而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其他人认为对的,这就是纳粹的雏形,依然是纳粹活在每个人身上。纳粹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习惯于吼骂学生的老师,习惯于咆哮的作为议员的父亲。政党究竟以什么话术和名头作为形容自己主张的方式都变得不重要,都是伪装,暴行就是暴行,纳粹就是纳粹,不会因为暴行被叫做“自由民主”而让人感受不到,熟视无睹的人们只是在欺骗自己,在忍耐。
如果人们对每个人的所谓“出身”都不报以求真的态度,恨将歧视投注到下一代身上,来治愈自己的痛苦,只会产生与此前相同的暴力。
片子中的父辈都是靠着出卖从前所在阵营而活了下去,有的甚至当上了新政权的重要官员,而他们的后代也成为了出卖自身所在秩序的人,只是他们所在秩序正是从前的纳粹缩影。父辈出卖正义成为纳粹后有通过种种手段变成了新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但无论在什么阵营,其始终站在纳粹那一方,而父亲的理由也不过是想要活下去,软弱让他们在时代中如鱼得水的看起来活成了荣耀的样子,而其实其内心却早已破碎不堪。他的后代成为了社会秩序中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是却做出了他不敢承担的对正义的坚持和责任。纳粹父亲的暴力吼叫式教育养出了一个正义的儿子。而生活在父亲是反纳粹战士的荣光里的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儿子,却变成了第一个纳粹。这又是一处矛盾与真理的对话。
东德在社会主义大哥的管理下成为了一片风声鹤唳的紧张风气的社会环境,人们忍辱负重,被处处管制、监督、审查。暴权还在继续,继续打压着无数的工人与工人的儿子,而上流阶级通过出卖自己的灵魂化为暴力的使者在这个社会活得既体面又光鲜亮丽,他们怒吼自己的儿子,并终将远离自己的儿子。东德的课堂上还尚有用沉默来反抗的学生一代,我们的知识分子都在做什么呢?都逃亡西德了吗?我们有西德可以让我们逃吗?我们只有自己,烂在自己肚子里吧,烂在荣光里,烂在让东德再此伟大的东德梦里。荣光就是最温柔的刽子手。
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无意识下去最差的班,逃课和老师吵架,处分和老师的拳打脚踢,多么真实。我们现在还能做什么?我们能为我们的“东德”做什么?我感到羞愧。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东德太像了,但是我们的批判呢我们的反思呢?人们且还在附庸。唉。
故事是历史的巨浪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展开,始于火车,终于火车。
真理在手,就从一切不同中获得优越感,这就是我们要的真理吗?如此真理,恰恰脆弱到连两分钟的沉默都无法容忍。
影片中所有的父亲,都是硬弩着的,他们虚弱无力歇斯底里笨拙软弱。所有的母亲,可有可无,毫无踪迹。但是他们恰恰都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母亲。
艾里克父亲形象的崩塌,是一切的隐喻,我们渴望一个强悍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指引方向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给我们力量的父亲。我们渴望从他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启迪。
可是父亲啊,你在哪?
请允许我们崩溃。
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宿命,始于崩溃,接着逃出既定的故事框架,然后呢? 故事仍在发生。
最后,历史只是成了宿命展开的背景。
我们渴望改变,大雪纷飞,我们离开了,这是一切的开始。
我们渴望改变,大雨滂沱,路在何方?
影片介入同类题材相对涉及较少的校园领域,着力点落在对信仰与背叛的思考。
少年质朴的崇拜、信仰,纯洁的心灵之湖遭遇现实世界无情的侵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两条线不断的碾压下,少年们坚持,还是屈服?
这种时候是最显真本色的,上帝箴言和那句校训不时闪现,仿佛在提醒着童鞋们,这才是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最后不出所料,每人交出的答卷各不相同。
历史当然是避不开的,不过不是影片的重点。重点是父辈们被思考,被撼动后,也不得不交出自己的那份答卷,将两个世界,两份成绩单,摆在台面上来相对比,明了。阅卷交给了观者。
于是,孩子们成了自己理想的践行者。
友谊万岁!
1⃣️想要自由却成为了国家的敌人,我们这个所谓“自由”不过是体制允许范围内的自由,任何碰触到权力的自由都是反抗
2⃣️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Erik究竟是爆发失败的人还是灭亡牺牲的人
3⃣️柿子还是挑软的捏,无权无势的人想要活着真是不容易
4⃣️其实蛮心疼Erik,明明当初他是反对的人,他也是想要坚持信仰的人,结果一天之内信仰倒塌,信任的人欺骗他,自己做了一个背叛朋友的人,还要面临十年的监禁,也许这就是反抗的牺牲者
5⃣️Kurt的妈妈,虽然戏份不多,感觉有点柔弱,但她无疑做了正确的决定
6⃣️Kurt决定承担责任,离开东德,感觉此刻他Charlie附身啊
7⃣️Kurt的爸爸,虽然之前一直是一个较为负面的形象,但他确实是爱Kurt
8⃣️面对教育局调查员的威胁,这个班的同学选择了维护自己内心的正直,尽管面临的是被开除。这一幕想起了《死亡诗社》,Oh captain, my captain!
9⃣️校长觉得这是白白牺牲,没有提供任何支持。不会啊,怎么可能没有任何用处,这就是“希望”呀,就是人们心中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呀。就像《火影》里的玉呀,“只要有树叶飞舞的地方,火就会燃烧,火的影子照耀着村子,新的树叶就会发芽。”就像那首诗:“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它栖息在灵魂里,唱没有歌词的歌曲,永远,不会停息。这些努力就算是很小的尝试也会在人们心中发光啊。
🔟Theo和家人告别,这可能就是永别啊,结局大部分同学一起逃离东德,仅仅 5 年之后,柏林墙就建立起来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因祸得福吧
电影是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故事,而且是真实故事改编,不禁让人觉得胆寒,被信任的人背叛,被身边的人伤害,被朝夕相处的同学出卖,被信任的老师施压,人心是有多么可怕,才会背叛出卖曾经的朋友亲人。《霸王别姬》里不堪重负的三人最终如人们所愿相互诋毁,相互辱骂,最终以程蝶衣和菊仙前后自杀告终。在这片土地上,在那段被中国人选择遗忘的时间里,zf捕风捉影的事情还少吗,人们之间相互出卖的行为是多么常见,父子亲人朋友爱人之间,越是亲近的人“提供”的信息越有价值。谁能想到曾经可以全身心相信的人有朝一日会是那把伤害你最深的利剑。还是《闻香识女人》里的老帕说得好,“你们这些人以为做了正义的事情,但你们是在培养一群卑鄙无耻的小人”“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缄口不言,是对是错,我没有权力裁决。但我知道,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他人,朋友们,这叫正直,这叫勇气”
注意!这是历史影片,不是纪录片。
不得不说,2020了,还在鼓动政治立场划分的,恐怕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类是一条绳上蚂蚱,相信科学,尊重人本主义,才是未来,转念一想,好像这世界存在这么多主义,是为了能让人在谬误中总结真理。 “青春”确实应该标注出来,无声革命,真没感觉出来什么革命的劲来,结局就是离开,难道这样就结束啦?集体谋划投奔还差不多。 我会想到中国五四等时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现在我们纪念五四时,对五四的解读又是怎么样的呢?在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历史好像是活的、可变的、易变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政治是一项无趣又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呢? 最后一幕可能是在致敬死亡诗社吧,共通点可能就是人们都反抗的是压迫人性的极权统治,这就是影片带给我的一点感受吧,论政治企图,甚至不如我国的献礼片,但毕竟是电影,观赏性上还是高一点。
一部电影,三易其评。没事,你删一次我就再发一次。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正我不会当灭亡那个。
一场小小的反抗,却在特殊的高压政治时代背景下,演变成一场连作案。父辈的欺骗背叛,是青年一代信仰坍塌的最后稻草。一个国家,两种信仰,这种人为的分割终究是反人性的,和《再见列宁》、《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识形态套入的太过于仓促僵硬,使得人物的行为显得愚蠢而无意义。
边看边忍不住想:这是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啊,讲得倒是有声有色。而我们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好故事,可惜一个也讲不出。至少现在还不行。
最触动的是父亲在警察局看到准备逃跑去西德的儿子 那临别一握
豆瓣版“沉默的教室”:我的关于制度优劣的评价被河蟹了~~~~~
我也想有一个坐上短途火车就能通往的自由之地。
发现当下很多人的心态其实和那位校长很像很像。正如他自己最后所说的那句“你们这样做,能帮到匈牙利人民什么呢?!”
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一个纳粹之孙,一个红色战士之子,血统决定论是多么荒诞啊。喜欢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主人公乘上开往西德的火车,松了松领带,仿佛扼住喉咙的无形之手也消失了。
集中营已经拆除,自由却远未到来;柏林墙尚未垒砌,观念已无法相通。21岁的士兵揪住18岁的少年,53年的事件影响着56年的沉默,父辈的攻讦转而子辈的出卖。壁垒面前谁是犹大,责难面前谁又是圣人。讲台上倡导自由的代表,轻易变成倡导的另一面。两分钟的沉默背后,又有多少声音消失于烟消云散的恐怖中。
其实吧,干脆把条目删了更方便...
年轻人就是这样,热血而冲动,轻浮(简单的从已知片面角度判断问题和做出行动)、绝对(认为非黑即白)、无畏(不计后果,甚至生命)。人性又是这样,生死和利益面前,诚实、情感、道德、善良都变得脆弱。青年是有棱角的石头,生活为你打磨,大多成年人变得圆滑。影片只截取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而未来他们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呢?是否为今天的坚持骄傲?或后悔?气氛非常好,令人感觉无形的恐怖。其实有些真实事件比较敏感,若不能真实还原就造成严重误解。
1.一个人叫造反 一群人叫民意。后面看的真燃 2. 对比下最近微博热搜上各种大学里学生会的种种行为 啧啧 我们这代年轻人不行啊。
#Berlin2018# 非常柏林的东西德故事;中国观众尤其会感同身受(各种官僚党棍拿来都不用改词儿的),DDR统治下的收听敌台与上纲上线;好处是从调查展开而写了两代人(虽说不免太男性中心主义和血统论),并且和匈牙利事件有个不错的互文关系,年轻演员有颜;问题是拍得有点太行活儿,尤其第一幕太慢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的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
我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激发人的恶,资本主义同样会如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过是执政理念,最终能有多少人支持,看的是执政手段与管理方法。我承认苏联的管理方法非常失败,但不必为此矫枉过正,否则出现的仍然是悲剧。比如给强奸自己的难民道歉这种,绝对是矫正过头到变态。真正理性的做法也许是对学生不进行政治宣传。你把这则真实的故事中的执政者,改成美国麦卡锡主义,改成穆斯林沙利亚法执法人,这个故事的力度都一点不会减弱,但问题仍然是你让年轻人看到哪个?所以,不对学生进行政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注定在不同的主义与教条中战争不断?不是的,你要教给学生的是思辨,是不盲目迷信,这才是他们以后生存下去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只能是一部精彩的资本主义宣传片,因为现在德国人的思维是无法真正反思的。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好,也不知道需要的什么样的政权。但是我希望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各种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看新闻消息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人们能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有什么比年轻愤怒、有意识的学生一代更有力量的呢。最后看到竟是真事改编觉得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