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硫磺岛的来信

HD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短柄斧天使之爱吃货情缘敢死队3(国语版)洛杉矶之战傲世双雄超时空罗曼史七星镇二妖金手指2023母性2023心灵的故事向着胜利前进黑狮震雄风陆小凤传奇之大金鹏王男生女生欢迎搭乘鮮榨果汁冷暖厨房直到天空迎来太阳 国语版眼之壁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长篇影评

 1 )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

“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

“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

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

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2 ) 由战争反观责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我最推崇的美国电影人,这个帅气的老男人,眉宇间的坚忍笃定跟我的老师有几分神似。没看过《廊桥遗梦》,真正迷上他的是04年那部与希拉里·斯旺克、摩根·弗里曼联袂的《百万宝贝》,那年他74岁,奥斯卡给他颁发了最佳导演奖。“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以一个角色的死亡来开始或结束影片。”好莱坞的商业味太重,电影界是浮躁嘈杂的,鲜有欧洲独立电影人对边缘群体进行关注并引发对社会问题、人性脆弱面的深层次思考,克林特是一个例外。他尊重和看重的是电影作品,而不是电影业。
 
上个周末,终于完整看了他最近的两部片子《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这两部片子均以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为背景,分别从日本和美国两个角度来叙述,相互独立又有部分场景相呼应。克林特本着忠于历史的态度去拍这样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他并没有突出战争的胜负,转而重点刻画战争中的人物心理,将镜头伸向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战争的结果于是显得微不足道。
 
对比来看,参与战争的双方,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抗,其中更隐含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日方的阵营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它是一个受武士道精神主导的紧密集体。影片中日本兵用手雷集体暴毙的场景是触目惊心的。而美军阵营内部,存在一种兄弟般的氛围;在宣扬为国而战的同时,个人对生命和战友情谊更为看重。单独地看,两部影片中又包含了对于本文化异于一般的思考。《硫磺岛的来信》其实反映出日本军营中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几个人物的内心与战争下的残酷现实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父辈的旗帜》更是颠覆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对英雄光鲜背后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做了真实的透析。
 
两部片子各有一个触动我的人物。
 
《父辈的旗帜》中,印第安人Ira Hayes在被推到美国英雄的位置上之后,内心一直是痛苦挣扎的,硫磺岛作战的场面无时无刻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在战场上是坚忍高大的形象,在市政厅的广场上带给美国人民的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但在政客商人的急功近利、人民对英雄的期待面前,他又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在他借酒精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引来一系列麻烦之后,不得不被遣回战场的前一晚,这个满脸泪水的男人说出了几乎所有战争英雄们的心声——“我受不了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竭尽全力不让自己中枪而已。我看过的、做过的那些事,一点都不值得骄傲。”那些见证战争并为之浴血的幸存者,战后往往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奉为英雄,而这一切的荣耀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人们看重他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却极少关注战争带给他们持久的创伤。当他们习惯了苛刻的军事体制,习惯了军队中残酷的死亡游戏,一旦带着对现实的憧憬重回现实,又是和现实处处相抵,最终要被现实遗忘被舆论边缘化的一群人。正如影片结尾所说:“英雄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需要的。”英雄也有沦为“昨日英雄”的那么一天,这是一个太过沉重的字眼。
 
《硫磺岛的来信》中,西乡是一个纯良软弱的小兵,他本来是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师,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当他所在的小分队遭遇惨败,轮番拉开手雷集体自杀的时候,看似懦弱的西乡最终背叛了武士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存”,而另一个名叫清水的士兵,从他身上也折射出日本人在个体生命和天皇二者之间的徘徊挣扎,生死只在一念之间。逃兵的行为是不为日本军国主义下的社会伦理所容的,而求生的欲望又是强烈得让人窒息的。背叛武士道的西乡和清水成了患难之交,他们与大部队汇合,尔后又俘虏了一个美国兵。美国兵临死前留下的母亲写给他的信又给这两个小角色很大触动:原来美国人并非野蛮人,他们也有儿女温情的一面,甚至两国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在扪心自问求死的意义,个体的生命在天皇的面前就真的那么渺小没有价值么?那么对于那些牵绊他们的亲人呢?他们最终选择了做逃兵,可这样的选择偏偏又是苍白无力的。清水找到了美军,举了白旗,他真的以为美国人会优待俘虏。而在美国人看来,日本人又是何其野蛮残忍。那么清水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西乡在美军的驻地看到清水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冰冷的绝望,是对未来、自由、亲人、生命一切一切的绝望。战争把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
 
小人物的离经叛道往往折射出社会伦理的苛刻,而这种离经叛道的结局往往又不敌世俗苍白无力。
 
曾一度对和平时代的男人表示不屑,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自私自利缺乏对所爱之人及社会的担当。今天,我质问自己,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女人,如何清楚所谓的“洗礼”?人们对军人的自律自强坚韧不拔充满敬仰,又何尝没有加入幻想的成分?现在的人,对战争究竟了解多少?军人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真的视死如归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吗?他们的信念,宁毋说是一种既有的责任感。责任,好可怕的责任!这样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却无视我们想要做什么。道德伦理企图把人约束在一个有序的框架内;在一个专制的体制下,人们大谈责任而不闻个人自由意志。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让一对没有感情的男女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关系;个人对于单位的责任让一个不喜欢既有工作的人放弃选择更好的可能;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放弃他的血肉甚至变得无情无义。个体的爱情、自由与生命在责任的强势下显得如此卑微。责任何以成为可能?人生之为社会性的人,同时又无法剔除欲望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责任对于个体约束的必要性。爱情区别于滥情,自由更非为所欲为。责任的理念是让人人自觉担当,而不是强制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况且任何一种应该和不应该都不是政府说了算,它至少要代表民主的声音。
 
责任的履行需建立在双方的对等上。爱国之前提,是国也爱我。这样看不免显得飘渺,而国非政府,乃是一种族群的认同感。历史上,越往前追溯,国家的地域概念越是淡化。譬如唐代,并不是很强调疆域的概念。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更多是一种基于文化和族群的认同感。地域上的国与国,人们是可以任意走动的。对自由的设限越多,人们冲破禁忌的方式反而越极端,手段的杀伤力有时甚于终极目的。一个轻视个体生命的民族或者国家,人人言其爱国,实为惧政府。这样的国爱得太空泛,一旦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就显得不堪一击。也就不难理解,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叛变的逃兵不过是受求生欲念左右可怜人,而难以计数的死者则是政治的牺牲品。试问:一个空有责任感的人,若没有内心真爱的支撑,何来的担当?
 

 3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4 ) 《硫黄島からの手紙》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
  “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
  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5 ) 以前心情不好时写的影评

这几天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好,下午把“硫磺岛来信”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影片是我去年三月就看过的,一部很悲的片子,但是以当时的心情,若要完全体会这样的感情,怕也只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如今......这样的感情,自己应该是完全体会到了,因为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岛上吧......

   硫磺岛的两万日本军队在美国人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命运在他们许久之前来到这个岛上时就很明了——"Hanako,we soldiers dig,we dig all day......this is the hole we will fight i,and die in......""Hanako, am I digging my own grave?"(一个普通士兵写给妻子而未寄出的家书,英文字幕的内容)......但是,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哭,不管是那个叫西乡的,贪生怕死的小兵,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中佐,还是在美国旅居多年的栗林忠道将军,对于这个宿命都是心知肚明的......记得影片中西竹一中佐来岛上时,栗林将军对他说:“依靠联合舰队,我们可以守住这个岛。”中佐神色黯然:“你不知道么,小泽将军的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全军覆没了......”将军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这么说,他们不仅蒙骗了国民,还蒙骗了我们......”然后两人都露出那种释然的笑容......

  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悲痛从来不是用哭和眼泪来表达的,那样的悲痛只合用如此的叹息和微笑诉说了,笑容背后是可以让人窒息的悲凉——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了,那就笑吧,笑到心都凉了,也再也看不到亲人,那个时候去死,是不是可以麻木了,是不是可以瞑目了,哈哈......

   

   是啊,在那样的事情中,小人物多好啊,虽然无人重视,虽然命如草芥,至少可以有回家的希望对不对,反正就没想过要光宗耀祖,活下去,见到妻儿,比什么都好,管他国家的荣辱......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算是栗林将军,西竹一中佐这样的角色,其实他们原都是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们本来根本不想这样,但是他们却被逼着去死,还要指挥数万人一起去死——诸位,我将始终冲锋在前!真不知道栗林将军说出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只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因为这个,他们被一步一步逼着作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到毁灭,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优秀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么,真的未必,更多的怕只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和痛苦,优秀的人......值得么......

  我还记得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配合着那些陌生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让人感叹不已。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普通,干燥,乏味,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寄不出去,仍不放弃继续写。这是那些普通士兵唯一的渴望啊......但是这样的渴望,在那些看似神圣的名目之下,为什么这样渺小,我不知道......

   电影的主题音乐是用钢琴弹奏的,非常简单,非常好听......在这样的音乐中,栗林将军在满是火山灰的岛上走着,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山,人的心情怕也是灰色的......为了一个神圣的名目永别亲人,放弃梦想,奉献一切......可笑么......

 6 ) [用史实还原艺术,告诉你导演没讲完的故事]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说,分别为:史实、客观性、人性、国家机器和战争本身。若从人性角度来说,那么没有赢家也没有对错

该片比较贴近史实,更多的侧重了人性角度。但在栗林将军在折钵山对美军造成的难题没有重点体现。也因为时长问题没法涵盖更多。因此必有舍和得。再次为国家机器哀叹。大部分日本兵直到殉国那一刻,都没有明白他们是侵略者的角色。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导演的作品,并且编剧中有日有美。想必也是参考了大量史实来佐证。他们在努力说明的是:在战争中本身,除了少数穷兵黩武人性泯灭的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他们享有人类该有的待遇,比如水,比如治疗,比如活下去的权利。


但是从史实方面来说,这不该被归类为纪实类电影。因为纪实并不是其本身要讲述的重点主题。
以下观点在写影评的时候没有翻阅资料,给出详实数据,仅以本人从同样是太平洋战争中,包括硫磺岛战役相关书籍资料给出的点评。


史实1、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过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其次应该是贝里琉。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伤亡超过日军伤亡数量。美军的第一海军陆战队、3团、5团、后进补给(主要以新兵为主)的8团,也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量,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哪怕搭配作战都没法成型儿,就是这个架势。

史实2、为什么美军伤亡如此惨重?这就是偏重没有、也没时间、也没办法重点体现的——栗林将军的整体战略思路。放弃滩头,转而死守折钵山等固体坑道,起初遭到了所有手下军官的反对。但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已经不容抹杀,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充分争取到了时间,虽然早晚都是一死,但至少迟了一个多月。

根据《硫磺岛战役》所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幸存老兵Eugene Sledge的纪实文学《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和硫磺岛》,日本人的导语名字太难记了,连美国人都记不住,我也不记了。全岛虽然面积很小,甚至在地图上仅仅是个星点儿,但栗林带领部下在折钵山等处挖了500多个连接的、贯通的坑道。这让美国人几乎疯了。因为我在明处,日本人在暗处,就像一个强悍的堡垒,美国人迟迟攻不下。

起初在美国军方的情报中,大家都乐观的认为这里部署不足20000人的小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并且没有日本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美国人会在一天之内拿下这座岛,没想到全程用了一个多月。

尤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道愚蠢的情报人员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啥没啥,甚至连拉屎都困难。这是真的,因为这座岛本身的土质坚硬异常,连刨坑都费劲,所以美国人更是完全想不通日本人是日和挖通了整个山体,高出了这么多坑道。


史实3、如上所述,可以想象,被送到这里的美国大兵在人数上虽然达到了将近10W人,但其实这个数量在后来证明要迅速拿下该岛,确实太少。仅仅登陆滩头、尚未在山体坑道正面交火的时候,美军就死了1000多人。


史实4、日本人和美国人谁更可恶?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给出前者可恶的答案。确实,美军也对小日本深恶痛绝,他们想不明白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下,光靠陆军他们负隅顽抗个什么劲儿,况且人数差距还那么大,甚至武器上也有落差。但是大部分美军还是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在我看到的美军回忆录中,暂时尚未出现虐待战服的情况,但不排除有虐待,甚至屠杀的个例存在。

因为战争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是给双方的,美国人也会想着,对方是怎样的儿子,家里有着怎样的老母在期盼。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战俘,优待比例就要降低很多。正如日本人在中国惯用的老一套,他救你大多是因为你可能带来有利的消息。在贝里琉,在冲绳,美军都有见到被日本人割下生殖器喊在嘴里的美军尸体。

所以我要说,这部片子从人性角度去讲述并没有错。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有美化日军的嫌疑。当然,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国家机器。


史实5、日本人海陆空三方协和作战永远不协调一致,达成一致,这是二战史上加速日本失败的重要主因。片中也重点体现了这一点。虽然联合舰队本身从存在那一刻起,就带着优越感,这一点跟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很相像。但Marines在战场上的真的不傲娇,该怎么配合还是怎么配合。尤其在抢滩登陆和步兵配合坦克+炮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计较太多。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搞内讧,就像几个军官在片中有意见不合就背后咬舌一样,都是具有黄种人特色的一系列基本属性。不责怪也罢。


国家机器: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会告诉所有国民,我们是在发动一场侵略。这不可能。

洗脑,也是一个成熟的 国家机器所必备的技能属性。包括希特勒,他用惯用的演讲技巧和内容,要鼓动人们相信的是:德国在一战后面对着太多战胜国的不平等赔偿、协约;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就是种族的主题,用美化过后的措辞来说就是:日耳曼的重新崛起。

从老百姓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国内有很多东西是强制化执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当然也跟主权体制、文化本身等方面都有关系。大部分美军事自愿参军,而大部分日军则是被迫。如果你在那时候说一句你不愿意为天皇效力尽忠,丢点脸是正常的,很可能会丢命。日本军队的宪兵队,也就是MP跟美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会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敢于本国人民的生活。这个性质跟希特勒初期的党卫队已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后期的盖世太保。
——以上所有,都在无时无刻的反映着,谁才是侵略者本身。一个为正义而战的国家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管教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的协同程度会很高。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他们才会自愿为你付出。


这一点在折钵山314联队集体自杀的情境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并非自愿,而是被胁迫,或是盲从。他们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加之教育程度本身不够,他们也想不到太远。所以导演在剧中交代了一个线索,西川算得上是个文人,他在家中就常看书。这些都不是无用的情景设置。因为他思维相对开阔,所以再不会太盲从。他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个追求主体自由的生命,本该有的精神。


至于该片在人性等方面引发的情感共鸣,我就不废话了。我感受到的,跟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没什么太大差异。

 短评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17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20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23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2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29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32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37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40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真实,触动人心

41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46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47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感动,好看

56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57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1小时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1小时前
  • 推荐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1小时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1小时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