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你的人生有裂缝吗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象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本质孤独,困惑的人,在这个荒诞冰冷的世界里寻找人性最根本的一点温暖,那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质朴的交流,在这个吸毒,酗酒,自杀,性充斥的混乱世界里,他们废力却又认真地探讨存在既是合理的一切
Max自闭,有着精神困饶,世界和外人在他眼里是倾斜的,他的小小温暖就是看noblet动画搜集noble公仔,吃巧克力,拥有幻想出来的朋友。在其他人眼里,他是不正常的,古怪的。
Mary 是个被人捉弄着孤独长大的女孩,她和Max一样爱吃巧克力,爱看noblet动画,在和Max长达20年的书信交流中,经历着一次次的巨大人生变故。
一次事件带走了她短暂的荒凉幸福,也带来了内心煎熬的痛苦。所幸的是最后Max的选择拯救了她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他自己的,这就是那封让我流泪的信:人不是完美的,世界不是完美的。
Max畅开心扉,用真我选择了朋友,在一封封飞来飞去的信和自我刨析中,他逐渐豁达了,当他看着自己想象的朋友离开再也不回来,看着街上乱仍烟头的行人乞丐能够平静下来时,那是他的裂缝人生人行道在慢慢向Mary的那条 靠拢,道路纵然依旧裂缝班驳,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
你的人生有裂缝吗?有多少条?还是很整洁?
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或大的黑洞,只是有的外露,有的深藏。在这漫长又短暂的困惑的人生中,如何才能找到自我,不是所有人都能象Max和Mary 一样能找到这世上另一半相似的灵魂
可是,接受自己的缺点,面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缺点,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原谅,来感受,也许,这样我们能活得更容易一些。
2 ) 原谅你,犹如原谅自己
在感恩节冷清的校园里看完玛丽和马克思,走出房门时寝室楼的长廊上空空荡荡。
然后我想起了许多。
想起儿时刚到国外读小学,清晨走进校门转过拐角,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抹眼泪。想起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自己上闹钟起床,空荡荡的房子和上学路上长长的街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令人恐惧软弱也催人坚强。多年后要回上海念书时,在深夜哭醒,因为害怕陌生,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变化。后来母亲回国探望,陪我找好学校又上了两天课,临走前一天把我的红领巾系在家里的楼梯上,说怕我早上忘了带。从机场回来后我一直看着它哭,上海的初三那样苦,那时我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四年后父母又一次送我上美国读大学,又是哭,我哭,妈也哭,我目送父母的车离开学校,然后在学校里一个人走了很久,走了一圈又一圈。这后来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心里有事时便会在校园里独自走路,在斯坦福广场回廊昏黄的夜光下,一圈又一圈的转。
我于是看懂了这部电影。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开会,上讨论课,扯哲学历史艺术,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
有位朋友和他的女朋友自中学时开始谈恋爱,因为出国的关系两地分离了七八年,现在终于定下日子要结婚了。今天闲谈时他告诉我他要娶的女生性子急脾气不太好,偶尔不讲道理。他们也常常吵架。可他说他们选择了要一起走下去,于是一切从来不曾变过,出现问题努力解决,努力沟通,努力包容。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终于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交流,讨论,闲侃和相互取笑,为什么要努力地沟通和表达,哪怕这世界像谜一样难以解读,哪怕我们都需要像马克思一样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
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彼此原谅,犹如原谅我们自己。
3 ) 我們宅的不是寂寞,是境界
電影結束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法國美眉哭了,而我這個看電影哭點很低的人連鼻子都沒有酸一下。不難過,平靜死去的Max表情安詳,他胸前掛著那本用來辨識人的表情的小冊子,是為了準備見他人生中唯一的朋友。他等的人來了,為他流下了眼淚,這一切不是很好嗎?如果Max見到了Mary,也許他又會焦慮又要緊張,也許他的生活軌跡從此就會變得不一樣,對Max來說最好的結局就是這樣了,帶著因期待而喜悅的心情平和的離開這個世界。他雖然只有一個朋友,但很多人雖然身邊熱鬧,卻未必能在臨終前等到這樣一個用十幾年時間積蓄只為了飛越重洋來看你一眼,為了你一次生氣而甘愿放棄錦繡前程的人。
造物主對Max很好。對Mary也很好。她嫁給了從小喜歡的人,雖然那個人最後到新西蘭跟伊筆友去爬斷背山了,但有多少人有機會能嫁給自己所愛的人,又有多少在因為自己酗酒而導致婚姻破裂之後還能聽到前夫說“我愛你”——沒有用過去式,儘管下一句接的是“但我更愛他”,而且她還有一個十幾年來都想去的人,最後也見到了。
Love yourself first,我們每個人都有病,但即使是病入膏肓,在世界某個角落,一定還是會有另外一個人欣賞你的古怪,和你一樣喜歡巧克力,分享你的喜悅,分擔你的痛苦,將你的眼淚抹在臉頰上腦中卻在微笑,只要打開一扇門,沒有的話,就多開一扇——再開一扇。
Mary讓我想起我們小時候,那一群鑰匙兒,而 Max毫無疑問將會是老年版的宅男宅女們,當然他有asperger,宅,是天生的;我們沒有asperger也沒有孤獨症,宅,是強生的。Max和 Marry的年代,asperger還沒有受到廣泛的重視和研究,在我們這個年代,宅民從非主流眼看快要變成主流。
這部片子不知道为什么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非主流動畫,因為是很明顯的粘土風格,所以应该是捷克出品,片名似乎就叫做《捷克惊魂夜》,非常推荐。当然这部澳大利亚出品的在视觉上比较体谅观众,至少鼻子还是鼻子,眼睛还是眼睛。
至于D问到说Mary和Max之间的感情,我觉得那根本没什么疑问,不就是爱吗?不然还能是什么呢?——爱有很多种,就像Mary和Max也是很多种人当中比较特别的那一种,他们的爱也是很多种爱里面比较稀奇的那一种,所谓“相爱”并不是恒等于“接吻上床结婚然后生很多很多baby,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如果这样去局限这个词,人类的爱未免太少太单调了。反正在我的公式里爱之恒等式不是这样写的。爱没爱到,心里知道,如果看电影的人觉得那是爱,那就是爱。Mary是Max帽上的小红花,Max是Mary点不掉的朱砂痣。就酱
4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Max在影片最后的那封信中说: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however,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完片子突然想起张楚的那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歌词抄在这儿了——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大家应该互相微笑 搂搂抱抱 这样就好
我喜欢鲜花 城市里应该有鲜花 即使被人摘掉 鲜花也应该长出来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大家应该相互交好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生命象鲜花一样绽开 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 没有选择 我们必须恋爱
鲜花的爱情是随风飘散 随风飘散随风飘散 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非常地骄傲
孤独的人 他们想象鲜花一样美丽 一朵骄傲的心风中飞舞跌落人们脚下
可耻的人 他们反对生命反对无聊 为了美丽在风中在人们眼中变得枯萎
依照往年的传统,在圣光棍节到来之际俺都会向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剩男剩女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今天就把这部电影分享一下,给大家拜个早年~
祝那些想寻找朋友的,寻找男朋友的,寻找女朋友的,寻找纯洁的男女关系和寻找纯男女关系的童鞋都美梦成真。
当然,如果您和我一样也处于孤单但不孤独,寂寞但不饥渴,能忍受寂寞但境界还没达到能够享受孤独的愉悦的那种状态,那么请跟我一起大声念一下醉老师这段话——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那天偶然想起我过去几年写的这三个小说,《孤独得象一颗星球》《那么,爱呢》《烟花》,吃惊地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轨迹,从忧伤到怨恨,然后再到绝望。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名字叫“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友情万岁,晚安好运。
5 ) 这个超级泥巴大烂片(非影评)
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6 ) 当孤独的我遇到神经质的你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