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部记录片的背景,这是一部由全球网民自己拍摄的记录片,在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通过YOUTUBE共征集了超过80,000段共4,500小时的影片。然后由专业团队进行剪辑,形成的与众不同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独特的纪录片,没有主角,没有广义上的剧情,也没有镜头的运用,更没有编剧的匠心体现。因为这部影片是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网民亲手拍摄,每个人都是摄影师,导演团队只是收集这4500小时的片段,对其进行整理筛选,并进行剪辑配乐,谱写属于所有人的这一天。可以想象,这着实是项浩大的工程。
有趣的是,豆瓣上的介绍中,主演一栏:只写了一个字:您。是的,您就是这部影片的主演,2010年7月24日,您和世界上的所有人一样,即使没有出现在影像中,但是您跟所有人一起在这个世界上,出演着自己这个最独特的角色。
整部影片犹如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看似简单的普通人们的一日生活,在导演的精心剪辑和配乐之下,折射出世界上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爱好,人们的恐惧。影片信息量巨大,用五花八门,五光十色,五颜六色、璀璨多姿这些词语可能都难以形容,但是同时这又都是真实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
影片中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些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宗教;爱不同的东西,恐惧不同的东西,口袋里放的也是不同的东西;有人悲伤,有人快乐;有人贫穷,有人富有,有人环球骑行,有人在家里等待丈夫归来,有人大病初愈,有人孕育了新生命,有人结婚,有人在游行中被踩踏致死,有人只是过了平凡的一天……然而,相同的是,所有人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天,同一个地球上。
也许你早已不记得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你都做了什么,而且对多大多数人来说,那肯定是平淡无奇的一天,并没有发生什么能够让你刻骨铭心的事情。是的,它就是那么一天,就那么过去了,就像影片最后的那个女孩说的,虽然那天是周六,但是她还是要工作,她期待这一天会发生点什么值得记录的事,可惜没有,她只是度过了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天,她只好在这一天的最后时刻,拿起摄像机,说出了自己的无奈与孤独。但是她肯定没想到导演会选了她的这一段做为影片的最后一段吧,这对于她来说,肯定是一个惊喜。是啊,留下不经意的存在过的印记,只为证明,这一天,她存在过。
这部电影给人最大的感觉可能就是一种存在感,美好而朴素的存在感,整部电影传递着一种积极的力量。不管你身在何方,无论是何种文化,富裕还是贫穷,博爱还是有偏见,你和所有人一样,都一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伟大或渺小地存在着,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活在这一天,活在每一天。
Life in a day/我有一个梦想
我必须承认,一直到真正准备看这部片子之前,我都是没有阅读剧情简介的。
几天前,我妈看到我更新了想看这部片子的状态以后,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大意是说:她仔细看了看这部片子的介绍,专门查了一下2010年7月 24日我发给她的短信,然后告诉我,那是我抵达南非的第三天。她说那一天,我见到了南非AIESEC NMMU的负责人Varonique,我告诉她,自己很欣赏Varo极度淡定地对待麦当劳里骚扰我们的流浪汉的样子。显然,字里行间,我对这个所谓艾滋病 流行率全世界第一的陌生国度,又紧张又兴奋。看到我妈的这条信息,我的大脑一激灵,立刻就想起那天发生的一切,好像那些记忆已经存储成了大脑中一段又一段 视频,因为这一条提醒的短信,而鲜活了过来。啊,原来那一天,对我来说是不寻常的一个日子。
好,现在用五分钟来回想一下。2010年7月24日,你在干什么?
你记得吗?
在你冥想的时候,在我剧透和发表感想之前,我先摘录一下来自豆瓣的相关影片介绍:
“两位奥斯卡金像级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联同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网站YouTube破天荒合作,并得全球网民掌镜,在2010年7月24日,以「爱」和「恐惧」为题,集体创 作了愈80,000段,共4,500小时的影片。”
作为一个混迹于新闻界的新闻民工,这段影片介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终于成功地渗透到了电影界。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你我共同参与的纪录片——演员可能是你,你,还有你。这本是一个概念简单,成本低 廉的尝试:只要你有任何拍摄工具,不管它是一部有摄像头的手机、简单的数码相机,还是高级的单反;不管你拍的是什么,只要它记录了你那一天部分的生活;你 就可以提交这段视频。最终,经过这些大导演们辛苦的剪辑,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一向昂贵的艺术表达方式,打着“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口号,终于在网络发达、视频分享成为潮流的今天,走向了“全民参与” (participatory)、回归生活的路线。我觉得这是社交网络时代进入高潮期之后,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为什么呢?有人会说,分享不是已经成为 一种平常的景象了吗?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是都能有机会去旅行,去见识与自己的小世界所不同的人事物了吗?为什么我还要花掉人生中的一个半小时,去看这样一部 缺少专业性、脚本质量参差不齐的电影?
很遗憾,首先,旅行不是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显示你“开拓了眼界”和“增长了见识”。你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吗?你有没有不知不觉地 妖魔化他们?没有夸张,但是你只要随便做一下中国社交网络的调查,就能看到无数次“外国人如何如何”且没有给出任何原因的言论;当然,我也听到过美国人歧 视第三世界国家的饮食习惯;我还听到过北大男生拿同性恋开玩笑,好像他们是完全不同的生物……
你总觉得,“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那种轻而易举就能拥有的优越感,可能是来自不同的文化,来自不同的阶级,来自不同的现代化程度,来 自不同的语言。Life in a day这部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对我来说,不光是因为你可以看到平常轻易看不到的异国风情、人情事物,更主要的是,你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公民们,他们 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比如,虽然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无宗教信仰的公民(atheists),但是我看到阿富汗苦苦挣扎、没有水电的难民爸爸说:我相信上帝创造了我们,不是为了不管我们的(I believe God didn’t create us to abandon us)时候,还是忍不住动容; 你可以看到游历了190多个国家,在路上九年多的韩国人,一边说各个地区苍蝇大小不同,一边说到他想看到两个韩国统一的梦想;身在一个婚姻观向来保守的文明里,你可以看到世界那一头的纽约同性恋少年,给自己的外婆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的性取向的直播;作为一个健康人,你可以看到身患癌症的美国母亲,她的小儿子喜欢玩的游戏,居然和我们的童年记忆惊人地相似……
所有的排外,排斥,歧视,沟通破裂,战争,大概一部分都是来源于这里:话还没有出口,你已经在拒绝去理解对方了。那一种情感上的漠视,用社会 学家Sam Richards的话来说, 就是因为我们很难做到“踏出自己的小世界而走到别人的小世界里去。(step outside of your little tiny world and step into the little tiny world of others)”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看他关于Empathy的TEDtalk视频:
http://www.ted.com/talks/sam_richards_a_radical_experiment_in_empathy.html)
时隔一年,我多希望我也曾拍摄下自己在2010年7月26日那一天的生活片段。如果你记得那一天发生了什么,恭喜你;不记得的话,也没有关系。希望life in a day给你一些小小的启示。
PS:
在国外,或者可以翻墙看youtube的同学可以直接去
http://www.youtube.com/lifeinaday?feature=etp-gs-lif-00 观看该片。
以上
《黑客帝国》、《守望者》很多片子里都有这样的镜头:大恶人坐在巨大的电视幕墙面前,每个小电视格子都在上演一种人生,《浮生一日》就是这个创意。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当世界只剩下这床头灯,你那边是早晨已经出门;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亿万个角落都日以继夜地滋生着渺小却丰富、强烈的悲欢。
导演要做的就是像做排比句一样,把征集上来的视频一个个接起来,这样总会出现壮阔、震动人心的场景——海洋也不过是亿万滴盐水做成的拼图。
人们口袋里有不同的东西,有人有硬币,有人有钥匙,有人有好多国旗,有人有匕首,有人有手枪,有人只有空气……
海水,池水,山涧,喷泉;水落在捏着鼻子的女孩脸上,水溅在冲浪男孩的身上……
人们爱:爱自己,爱光脚踩在湿润的砂子里,爱烤箱里的鸡肉,爱小黑猫,爱孩子,爱天主,爱开快车,爱踢足球,爱清理脏东西的成就感,爱静默不说话的冰箱,爱一种失传的火地岛语言,爱在地铁上看到的卷发女孩……他们都是爱人:男人咨询母亲如何表白;年轻的新郎在婚礼上洗净双足;住在纽约的男人向奶奶表白自己有男朋友;老夫妇在50年金婚典礼上,太太问先生“你同意把窗户里里外外洗干净吗?”
人们害怕:怕怪物鬼魂女巫,怕僵尸,怕蛇,怕狗,怕猫,怕黄蜂,怕劫匪,少女怕长大,旅行家怕雪山消失,怕不理解的文化,怕真主,怕异教徒,怕同性恋,怕国土易主,老人怕政治和战争,阿富汗人怕出了门不能平安回家,中年女人怕不孕不育,中年男人怕脱发,孩子怕父母离婚,病人怕死亡,小女生怕度过短暂的生命之后躺在坟墓中……
看,就这么记录下来,已经很美了。丧钟为所有人鸣响,哭泣的人也永不是独个在哭泣。太阳系那颗蓝色星球自转了一周,观者好像当了一天上帝。晚上,地球某处的人们把纸灯笼放上天空,夜幕中烟花乍亮。这良辰美景,献给世间爱着、恐惧着、哭着、战斗着、留恋着、畏葸着、憧憬着……醒来又睡去、口袋里装着钱币或匕首、守卫和经营日复一日庸常生活的人们。
23:56分,最后一个女孩失望又疲惫地对着镜头,车窗外大雨瓢泼:一整天,什么都没发生……可我想让世界知道我的存在。我并不伟大,我只是个普通青年。不过,今天即使没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我也觉得今晚有所不同。《守望者》中的蓝色裸男曼哈顿博士,能在太阳表面行走、已经从阎王生死薄上勾掉性命的人,他是怎么看待短暂如白驹过隙的生命?与心爱女人丝鬼站在荒凉的火星上,博士说:数以百万的细胞组成了生命体,独一无二的人从错乱的基因中提取出来,这便是奇迹,就像从空气中提取出金子。
没有一天会与另外一天完全相同,因此每一天都独一无二……当然,一旦给这种片子提取出什么“我很平凡但我很重要”之类的励志主题,就俗气了,就知音了,就成选秀节目煽情台词了(“舞台多大心就有多大”什么的)。就只说它美吧——因为这电影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自己,自己怎么会觉得自己不美呢……
另外,这部片子还让我们加深了这个印象:地球分为两个村。一个是咱村,一个是除了咱以外的村。邻村的乡亲们,祝你们幸福。
《浮生一日》的意境很像京韵大鼓唱段《丑末寅初》(《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原本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后成独立唱段,曲词儿按渔樵耕读的顺序(后面再加不用工作的闺秀和未成年小牧童)描述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的生活景况,像一组平行蒙太奇画面: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够奔了前边那一座村庄。
“渔翁出舱解开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中的那些鹭鸶、对对的鸳鸯,它是扑扑楞楞两翅儿忙啊,这不飞过了扬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着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农夫清晨早下地,拉过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收仓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
“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是走进了书房。
“绣房的佳人儿要早起,我只见他,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她是俏梳妆。
“牧牛童儿不住地高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那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
本片反复出现的主题曲也很美:
I wanna drink from the cleanest water
I wanna eat the things I know to
I’m just one,U know
But I feel strong,U know
I wanna drink from the cleanest water
I wanna have all the things I ought to
I’m just one,U know
But I feel strong,U know
I wanna reach the golden fountain,
Beat everyone without all the daoubting
I’m just one,U know
But I feel strong,U know……
在一天又一天无聊的日子里,我曾经反复的思索过,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还缺少什么,我拥有了什么,什么是我所爱的,什么是我所畏惧的,什么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什么是我最害怕失去的。
人生是充满了无数歧途的单行道。每个人都以相同的方式醒来,睁开双眼,双脚踏在地上,然后以无数种方式去面对这新的一天。这新的一天,是如此的平凡却又珍贵。因为任谁也知道,这一天或许只是昨天的延续,而这一天又或许突然变成人生的句点。在这一天里,跨越地球上的所有时区,所有国家,所用种族。在所有人生里,充满了愉悦、悲伤、对于新生命的渴望、对于苦难生活的无奈、对信仰的虔诚、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些或美好或压抑的人生都享有同样的可能性,那就是:活下去。
在无数人不同的人生中选取同样的一天,竟然可以拼凑出差不多完整的一个人生。在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生里,我们总是能在幸福中看到悲伤的场景,在残破中看到绽放的希望。比如罹患癌症的母亲、比如记录阿富汗真实现状的新闻记者。我们看到泪水,出自无数种情感:思念远方丈夫的妻子、躺在病床上感恩的病人、前一秒还在乱跑乱跳的小男孩。我们看到艰辛的人生,来自不同的国度民族:擦鞋为生的小男孩、在迪拜工作的园丁、生活在船上的一家、在丛林中搭建简易棚子的一家人、十四口人挤在狭窄屋子里但仍信奉上帝的单身父亲。我们看到不同的爱恋:金婚的夫妇、新婚的夫妇、给奶奶电话的年轻同性恋男子、追求女生失败的男生、一起放飞孔明灯的情侣们。我们也看到杀戮、战争、暴力以及躁动的激情与惨痛:被屠杀的白牛、被割喉的羔羊、跳舞的美国大兵、对别人拳脚相向的人、失控的游行人群。在所有的这一切的一切里,都让我对于人类的情感与行为无比热爱,同时又无比憎恶。
对于人类的情感,也许正想对于我自己的情感。我感觉到迷茫、没有存在感,同时又心存希望,始终努力。也许对于人生尚未感觉到美好,那是因为没有见过人生真正的天堂,而也许对于人生尚未感觉到人生真正的地狱。
在人生的路上,我始终在彷徨中找寻,我或许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找寻,我只是默默地出发了,或者是不得不出发,在穿行于无数无聊岁月的日子里,我想完成一些宏大的梦想,但有时候却又感觉到束手无策。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所爱的人,我已经很久没有想过什么对于我来说才是重要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在一个平凡无聊的一天中,认真专心的过我自己的人生,体会着其中的所有酸甜苦辣。
从前我害怕你会得癌症,后来你得了。我怕你会复发,后来你复发了。我想,我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泪奔……
纪录片,挺平凡的,但这就是人生,不是吗?
http://video.sina.com.cn/v/b/59863368-1093625892.html
爱。死亡。新生。恐惧。幸福。失落。等待。贫穷。疾病。犯罪。狂欢。自然。生命。
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不平凡的,期待那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能够降临在某一天的自己身上,然而当这种期待越来越无力,越来越疲乏的时候,我开始渐渐意识到,我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角,那些平凡而又不出彩的日日夜夜,虽然没有预想的神奇和美妙,却足以点亮我的一生
很喜欢那个擦鞋的小男孩,抱着那个one laptop per child的laptop说自己对wikipedia的热爱
"我最怕你得癌症,但你得了,然后治疗后我又怕你复发,结果又复发了,所以,我现在没有什么怕的了。"
如果有神的话,他每天看到的人生景象就如这电影一样吧。像这种片子,创意出来就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筛选和整合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我们如此相同、我们如此不同。生老病死、恐惧与爱,一天之内的种种,神奇的世界。当然,中国不属于世界
众生浮世绘,平常一日;一沙一世界,一日一生。我以百分之百的诚意,推荐这部电影,它其实不是电影,它就是生活本身。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来自于最平凡的生活。这是上帝的杰作,远胜于人造的故事。
1,真心想吃素;2,再次证明中国存在于另一个神奇空间;3,过于无序的视频堆积拼贴;4,大开眼界;5,出柜的小给超级Cute...
知道哪些镜头会被奥斯卡金像级大导演选上吗?真实的,细微的,平民化的,最好有点突出,比如环游世界了,跳伞啥滴··· ··· 影像中的生活,就是你我。
最后小女孩讲得前半段是真话最后两句就伪了。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和你的生活没啥不同,最重要的是你平时根本就不想也不会关心别人的生活,这样的片子给大家提供了宣泄和博爱心泛滥的机会。就像爱的大游行一样,本来是讲爱的结果踩死人了。
还是那句话,最深的感动总是来自最平凡的生活,哪怕只是短短几秒的镜头,或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中间哭了好几次。看完最大的想法就是一定要环游世界!东村这家电影院真不错,还有student tuesday,另外怎么最近老领到海报\(≧▽≦)/
真难看。这都算电影的话,新闻联播就是五星电视剧了。
观影盘点期,看过补脚印
人生苦短,你最怕什么?其实在一切发生之前,很多东西很可怕,但当一切发生了,一切也便如此了,别人能承受的、能经历的,你也可以。浮生一日,平淡无奇,死亡、暴力和眼泪抵挡不了爱的力量。一部美好的纪录片,兼具形式与叙事,温馨,大开眼界。★★★★
以「爱」与「恐惧」为主题,一个跨越五大洋七大洲全球参与的集体创作,当然,这类型的纪录片,往往是背后的意义大于本身。只可惜平台建于youtube,少了一个叫中国的神奇国度。1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一天的生活,一生的画卷,看尽生活百态,感受生老病死,尽管琐碎,但这就是生活。★★★★
一天又晃过了,期待发生点什么,但就像大多数日子一样,什么都没发生
我彻底被最後那段片段的女孩感動了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当世界只剩下这床头灯,你那边是早晨已经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