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就像是哥哥康尼一个人的“英雄情结”,治疗师让自己的弟弟流眼泪了,所以要带他离开这里;弟弟被捕了,需要救他出来。弟弟觉得冷,那就带着他去温暖的城市生活。好像他就是这样一直以弟弟的需求来行动的。
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哥哥康尼在主导的,弟弟因为智力低下,一直都没有做出自己的选择,一直都是默默的跟在哥哥的身后,也从没对哥哥的违法行为做出任何的反驳。弟弟这一种“存在”的状态就是康尼需要的所有了,电影里也有多次康尼向弟弟做出承诺的画面,承诺“从此以后就是我和你,我是你的朋友。”在抢银行成功之后坐在逃跑车里,也想哄孩子一样问弟弟想不想抱着钱。在抢银行的全程,兄弟两人仅有的互动也只是哥哥问“你在想什么?”“没什么”。哥哥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好像“没什么”就是最完美的答案了,哥哥康尼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兄弟,弟弟在他看来是一种证明,证明自己存在于一个特殊的世界和空间,好像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因为还有自己的兄弟陪在自己的身边。
哥哥康尼的心理状态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健康,他可以利用身边的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在警察的看守下偷偷运出一个病人,在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之后,也能很快的重新分析自己的资源并作出新的计划,他整晚都在想方设法到弟弟的身边去,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整晚都在完成自己的计划,像是需要“逃脱”的是他自己。在暂时被陌生人收留之后,做好了之后的变装,以为弟弟安全的躺在自己的隔壁,他才有悠闲和只认识了一天的女生说他认为自己前生是一条狗,认为自己可以理解狗对自己说的话。在匆忙的逃亡途中,还会为新闻里被虐待的狗担心,就是不想身边刚刚和自己一同死里逃生的人多说两句没用的话,认为他只是一个没用的毒贩,“只能靠妈妈和政府养着的社会垃圾”。
弟弟有一点天生的智力残疾,说话的时候口齿不清,情绪起伏变化突然,好像对周围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参与感,不论是被拉出医院,还是被带着抢银行,他都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只是偶尔扯扯自己的面具。在被捕之后,尼克在医院里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奶奶想要他告诉警察康尼和赃款的下落,尼克在这里也是整部电影中情绪发泄最严重的一幕,尼克一直在重复自己要去和康尼一起买一座小农场,只有康尼才是自己的亲人。(私以为这里有点类似《人鼠之间》)
兄弟二人的奶奶也有点点的分量,多数只是存在于台词中,弟弟在诊疗室里提到的小时候关于煎锅的疼痛,在监狱里通话时喊出的“你根本不关心”,在康尼扔被追捕时就已经在电视台接受采访,对镜头讲述自己的“含辛茹苦”。这个角色真正露脸的时间实在太少。
康尼被捕之后也说明了所有的计划都是他主导的,弟弟由于智力残疾不能入刑,只是继续的入院治疗,在治疗时还是僵硬的跟着其他的人一起移动,哥哥之前一直都很反对自己弟弟入院治疗,觉得自己的弟弟和其他的“怪人”不一样,只要有自己在他身边尼克就一定会没事的,觉得自己是弟弟的救世主,但是最后也只是把弟弟送回了医院。
毒贩同伙坠楼的前康尼还是有反抗的想法的,之后好像也只是认了,明白自己的好时光结束了,兄弟两个就像两颗流星一同坠落,燃尽之后变成展览的石头。
A24影业出品的影片都极具个人风格化色彩。而《好时光》也是这样一部极具强烈个人色彩的电影。
比起“好时光”的译名,港译名“命中有罪”,台译名“失速夜狂奔”更能直白展示全片的故事主线:Connie的家庭支离破碎。哥哥Connie(罗伯特·帕丁森)抢银行,想和智力障碍弟弟Nick(本·萨弗迪)远走高飞。在这一个夜晚,他们试图摆脱警察的追捕最终失败。
很显然的,这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抢银行以逃离家庭,夜中狂奔以逃离追捕。故事刚开始的一个抢劫案似乎只是一个萌芽,细微,但并不牵涉太多。但是就像猫拉扯已有线头的毛线团,越陷进去越复杂。而主角Connie在无尽的逃离里,他最终仍然没有摆脱那一眼望到头的、没有变数的生活。
Connie,有一点小聪明,不安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对未来在弗吉尼亚定居有着一厢情愿的美梦。
当Connie第一次在生活中破坏了法律与秩序,他的故事也开始走向失序。
第一层秩序的破坏,是对现实真相的破坏。
为了逃亡,Connie欺骗小姑娘、警察,只为达成自己的目的。他编造出一个虚假的身份,当他以虚假的身份行动时,现实与虚幻就开始交织。在担忧犯罪被捕的高压下,好像只有他恐惧中的来逮捕他的警察才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事物。
他不停地编造谎言,而迷离的电子配乐,晃动的镜头,好像都在加深这如同幻梦一样对现实的游离。
当他开始编织谎言时,他自己的身份就开始消解。猫鼠游戏里那拥有十几个身份的骗子,当他欺骗所有人,把自己当作另一个人去生活时,实际上就在社会关系上抹杀了本有的身份,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身份。
而Connie,也在进行着同样的自我消除。在这部影片里,他几乎像一个幽灵,没有过往,只有“罪犯”“哥哥”“外孙”这样的身份符号。
很像在微博或者其他流媒体平台上大发其疯的年轻人,在现实中也只是一个平静的社畜。
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他欠缺情感和过往,而作为一个痛苦的、挣扎求生的人,他的挣扎却具象、清晰 。
第二层秩序破坏,是对情节固有走向的破坏。
照理来说,他抢完银行,和弟弟远走高飞,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除了出发点违背道德与法律,整体还是一个幸福完美的故事。但是故事偏偏不这样发展。
故事偏偏横生枝节,多加阻挠。
逃亡过程中,弟弟被抓转送医院。Connie只能去救。结果救错了人。此人也是罪犯。武力不行,只能走别的路,用钱收买。缺钱,又去找这个罪犯的毒品。找的时候又被一个黑人保安发现,有惊无险地逃脱。找人买卖毒品时,不慎被警察发现。Connie被捕。Nick也被转送到了智力康复机构里。
他的作为好像和所有失意的人一样:对现状不满足,试图改变又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如果我们进入Connie的视角,Connie的目的是保住抢银行来的钱,不被抓,远走高飞。在这个准则下,Connie几乎做出了他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然而他连犯罪的天赋与能力也没有。不像那些经典犯罪电影里的主角们那么神通广大,Connie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人,缺乏犯罪头脑,心里有着一种“干完这票就好”的侥幸,还有不止不休的固执。没有从容和闲庭信步的优雅,他的生活被打碎了。他心里美好安适的弗吉尼亚生活永远只停留在心里。
第三层破坏,是生活希望的破灭。
他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区别不过是他犯了罪,而我们没有。明明想要逃离,选择却越来越少。想要变化,但是却走向命定的结局。想要抓住什么,却失去什么。
影片采用具有呼吸摇晃感的镜头,多特写近景中景——不安的镜头,配上不安的音乐,正如影片里不安的人。
Connie是警惕的。他的眼睛总有一种即使没睡醒仍然防范着四处观察的紧张。很容易理解这种恐慌的罪犯心理。直至影片结束,活在想象与虚空中的警察才真正的出现,而整部影片中间,他一直在与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恐惧战斗。
战斗的结果是,他被逮捕,失去金钱,也失去了唯一强烈的社会支持,他弟弟的情感关系。
这样总结出来看,Connie从各个层面都非常失败。看完让人不禁想问: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与绝望,有呈现的必要吗?一个普通人的失败与挣扎,甚至触犯了法律红线,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理解他吗?
也许我们离Connie也都只有一步之差,又或者我们也都是Connie:尽全部的努力去生活,最终给出一个并不完美的答复。
影片的结束是Nick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一个穿过房间的游戏: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yes”,就穿过房间;反之就不用动。
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感觉到被爱过吗?”
Nick没有动。
这个行为上的答复其实和Connie的动机有些矛盾。很大程度上,Connie想前往弗吉尼亚定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Nick。或许付出与是否是爱并无必然关系,否则Nick会毫不犹豫地穿过房间。
iggy pop的The Pure and the Damned响起,伴随着音乐声。第二个问题是“Do you ever feel lonely?”
有的人穿过房间,有的人没有。镜头对焦给Nick,Nick穿过了房间。
如果现在再回头看这部影片片名,“好时光”几乎像一种讽刺。
美国“新”电影
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感知,有三个国家的电影人是很少有能力办到的。法国电影从未创造出现实影像,因为他们活在一种思想的真实中,这也是缘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定要转化为新浪潮才能在法国接受:巴黎这座虚幻之城,从未能提供贴近于地面的日常现实。法国电影中的现实影像是由一对比利时兄弟(达内兄弟)和一位突尼斯移民(阿布戴·柯西胥)共同拍出的。美国电影(好莱坞)永远都是一种虚假的建构,很少能提供关于现实的真实情状。当然,还有虚假影像最强劲的制造工厂:韩国电影。当伪饰成为国民的日常情态(整容),也不要怪罪电影人在捕捉真实上的无能为力。
缘何美国电影永远是一种虚假的建构,我们可想而知。无论是从文化形态还是好莱坞的霸权地位出发去思考,我们都能获得一些感触,也就遑论奥斯卡评奖机制加在其上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思考不在这里,我们发问的是一种新的美国电影是否正在诞生。这种“新”不是法国新浪潮的“新”,而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新“。因为新浪潮所提供的电影制作观念与电影技法徘徊于电影外部,真正深入到影像感知方式变革的还是新现实主义。现实不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在真实场景中被捕捉到。理解这类影像的实效,不再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而是需要我们的感知,甚至感应。
此刻,一种可以称为美国”新“电影的东西,确实正在一批年轻电影人身上产生。观看这些电影不再允许我们仅仅通过惯常的观影逻辑即可完成,这种逻辑预设了一部电影由剧本、导演、表演、配乐、布景等有机组合而成,而能否欣赏一部电影就取决于去欣赏这些独立部分及其如何相互协调(奥斯卡的评奖机制使然)。但对于像《内德的步枪》(2014)、 《天知道》(2014)、《尘世女王》(2015)、《克利夏》(2015)这样的新电影,我们又该如何去谈论呢?在此,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进一步瓦解:对影像的理解不再能够经过观影经验累积而成的知识完成。 我想,萨弗迪兄弟的电影为我们打开了在电影制作与观影理念上的思考新方向。
萨弗迪兄弟
兄弟电影似乎已经成为电影制作中的一个有趣话题,它的历史就跟电影一样“古老”。卢米埃尔兄弟、塔维亚尼兄弟、梅索斯兄弟、科恩兄弟、达内兄弟、沃卓斯基兄弟(还是姐妹?)……这些耳熟能详、鼎鼎有名的兄弟都曾拍出让人惊叹的作品,而现在似乎轮到年轻的萨弗迪兄弟了。哥哥约书亚·萨弗迪出生于1984年,弟弟本·萨弗迪晚两年出生。两人从小在纽约长大,对皇后区底层人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这座城市底层边缘人的生活遂成为他们电影的重要主题。而父母的离异对他们年轻时代也许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反映在作品中(《去采些迷迭香》)。 在父亲的熏陶下,兄弟俩从小便热爱电影,在鼓捣了几部短片后开始导演生涯。
就像那对著名的比利时兄弟一样,约书亚·萨弗迪与弟弟本·萨弗迪也已经共同拍摄了几部长片。2008年,处女作《被抢劫的乐趣》被选入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作为闭幕片展映,获得好评。此时,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风格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以离异家庭为题材的新作《去采点迷迭香》再次入围戛纳的导演双周,开始真正在独立电影界崭露头角。但让两兄弟在世界影坛真正收获广大知名度的是2014年的作品《天知道》,先是提名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奖,然后在第27届东京电影节上风光无限地拿下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而现在,2017年的新作《好时光》正参展戛纳电影节。直接从导演双周升级至主竞赛单元,可见其实力之强悍。《好时光》也被认为是争夺金棕榈最有力的一匹黑马。
将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还是《天知道》,这部关于毒瘾者爱情故事的电影,让它从虚假与浮华一片的美国电影中脱颖而出,真正捕捉到了纽约市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影片改编自阿莉尔·霍尔姆斯的自传,并由阿莉尔·霍尔姆斯亲自出演,除了饰演男主角的卡赖伯·兰德里·琼斯,电影里其余的演员都是霍尔姆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吸毒与流浪。这种遵循新现实主义和真实电影拍摄理念的手法最好地捕捉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正如萨弗迪兄弟所说,“《天知道》恰恰就是要刻画这样一群人,他们活得痛苦,同时又不得不抱着明天会更好的希望,挣扎地活下去。”
旧风格的新发明
让现实人物进入影像,并在现实环境中展开捕捉真实的进程,在因循这种新现实主义和真实电影的拍摄理念之外,萨弗迪兄弟也极有甄别效果地使用着手持摄影机。手持摄影机如何更真实地捕捉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对于河濑直美而言,手持摄影机首先源自对私人生活的记录,并发展到后来对于物象微晃的感知形态;在克莱尔·德尼或娄烨的电影中,摄影机紧随人物肢体的移动是为了让观众在影像情绪上有更丰富的体验;当然,还有达内兄弟或布里兰特·曼多萨的电影,手持摄影机既用于叙事,也传递感觉,同时也在无形中形塑着空间。
这些导演对手持摄影机的使用都未能脱离一种跟随物像记录的传统形态:保持一定距离,并在跟随的过程中带出人物所活动的空间。萨弗迪兄弟则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新方法来突破这种因循守旧的老套模式。出现在他们电影中的画面,总是从离人物很远的距离出发,将焦点定准在人物身上,并随着人物的走动相应地移动摄影机。这使得画面时常处于模糊的脱焦状态,镜头不自然地抖动,影像质感显然粗粝、真实。我们可以将这种镜头称为“望远镜式”,区别于曼多萨“放大镜式”的镜头形态:长焦距,近景(特写),背景的模糊化,以及剧烈晃动。因而观众如同举着一架望远镜将目光投向远方,目睹了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挣扎的身影——会因为刀刃划开血管而不敢直视,因为吸毒场面而坐立不安,因为他们自由地反抗这个荒诞社会而欢欣鼓舞…(《天知道》)
从《被抢劫的乐趣》开始,萨弗迪兄弟便重新发明了这种旧风格,并一直延续到《天知道》。这种风格拉开了观众与影像呈现出的底层生活的距离,这比那种紧随人物运动的手持镜头更不容易产生共情。这也是为何在萨弗迪兄弟所刻画的触目惊心的底层边缘人的生活中,我们感触不到煽情的原因。直接的情绪被戗止了,并通过配乐间接来完成。一种声音的全新实验发生在《去采些迷迭香》中,伴随着这些日常影像的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演讲、电视节目、战场炮声、枪击声、街道上驶过的车声……,这些声音与影像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声画分离后的并置,却产生出奇妙的体验效果。
《好时光》
在观看《好时光》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萨弗迪兄弟将为我们奉献怎样的一出好戏。影片在今年四月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对于一对年轻的兄弟导演来说无疑是可贵的褒奖。仅是从预告片来看,影像的风格似乎发生了些许转变。原先广阔的社会环境如今为人物的面容所稀释,是否尝试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但主题恐怕仍然与之前的作品一致,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两兄弟因为一起抢劫事件引发的“乐趣”。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康斯坦丁一心想救愚钝的弟弟出狱(出医院),结果只身遁入纽约地下的暗夜中,不得不靠施展“演技”来与遇到的各类人士交锋,尝试逃脱命运的困厄。
《好时光》与其说是达内兄弟式以个体人物遭际映射社会现实的电影,不如说更像布里兰特·曼多萨式的直接在破败的社会肌体的表层划开一道锋利口子。在此,没有温和的东西来掩藏现实生活腐烂的现状。对于康斯坦丁而言,要生存下去必须将自己看成演员(帕丁森也因此施展了让人惊讶的演技)。与之相应的是,镜头发生的转变。整个故事发生的空间多是室内空间(相对于之前室外的城市空间),时间主要是晚上:夜晚低照明度的光影(相较于之前白日的亮光),因而原先可以作为萨弗迪兄弟电影标志性特征的“望远镜式”镜头如今不得不受到影像时空的双重限制:长焦距的远距拍摄不得不转变为曼多萨的“放大镜式”镜头:摄影机与演员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更从容地通过特写窥视人物内心世界。
与曼多萨的电影相比,萨弗迪兄弟的电影虽然缺少影像的凌厉感和一种过饱和状态,但与大多数无病呻吟的美国电影相比,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鹤立鸡群。他们找到了如何拍摄美国现实的新方法,虽然以老旧的风格,但仍属难能可贵。在《好时光》中,我们有了这样一种绝妙的体验:随着电影中的电子配乐响起,肾上腺书开始飙升,跟着康斯坦丁的脚步一起潜入纽约暗淡迷离的夜色中。这是一条由人物活动(摄影机的运动)贯穿的逃逸路径,将观众抛入一次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中。当电影结束,于黑暗中现身的我们已然带上康斯坦丁的影子,苦痛地投身再次入洪荒现实中。
1. 据说,是帕丁森主动的。他在看了《天知道》(的海报)后入坑了,被萨弗迪兄弟独具风格的迷幻影像所折服了,于是强烈要求加入兄弟俩的下一部制作。恰逢手头上《未切割的钻石》碰壁,兄弟俩说好吧,让我们另立一个山头。老哥给帕丁森量身打造剧本,老弟更是亲自下海饰演老弟,为帕丁森的转型之路保驾护航。兄弟俩试图发掘出帕丁森从未被发掘出的另一面,他们成功了,不仅让帕丁森收获从影以来最大的赞誉,还直升戛纳主竞赛,与大师同台竞技而不落下风。因为《好时光》的成功,《未切割的钻石》将重启,由老马丁担任监制,可以说萨弗迪兄弟的好时光还在后头。
2. 片名叫《好时光》,有很明显的反讽之意。一场糟糕透顶的抢劫案,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糟糕透顶的夜晚,并非好时光。影片结尾,帕丁森锒铛入狱不愁温饱,老弟接受辅导敞开心扉,可以说他们的好时光也还在后头。
3. 《好时光》是一段漫长得无以复加以至于精疲力竭的冒险的经历。对于这漫长时光,片中运用循环播放的新闻予以标记。新闻在晚上大约七八点时直播了一次,又在第二天清晨重播了一次,点明帕丁森为救老弟历经了一个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夜晚。而新闻中提及的“上周在法拉盛发生的抢劫案”,点明这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是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的故事。先后运用老弟和毒品两个麦高芬,更加强化了我们对这个夜晚的漫长得无以复加的印象。
4. 据说,劳模姐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它直男癌反女权,与之相反,我非常喜欢直男癌反女权的部分。片中帕丁森两次出卖色相,利用女性对自己的迷恋,让她们出钱出力,却在她们身陷囹圄时弃之不顾。这无疑是与人设符合的,也是不正确的,体现了人物的重大缺陷。反例请参见抗日神剧,编剧往往给男主设定一些不痛不痒的缺点,像花心啦,鲁莽啦,但大方向一定是正确的,爱党爱国,重情重义,走的还是高大全的老路子。我非常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见这种智商下线三观不正的男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喊了那么多年,结果开出一百朵一模一样的花,终于看见不一样的了。
5. 配乐很棒。电音轰鸣,渲染出紧张的气氛,却没喧宾夺主,因为影像与表演同样很棒,三足鼎立。在这部电影中,配乐的确起到了“配”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引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真正的高潮还是由影像与表演完成的。诺兰的《星际穿越》就太依赖季默的原声了,在高潮情节,宏大空灵的管风琴声像范冰冰一样艳压一切,给我带来极致的震撼,观后却觉得这道菜好像把味精放过头了。
6. 表演发挥最好的其实是老弟,他本来就有一双肥厚的嘴唇,看上去像是口水流得太多把嘴唇给泡肿了,演起智障来可以说是形神兼备(???)了。帕丁森可能是本色出演,大家不要被精致的外表给骗了,他其实很有男人味,百度“罗伯特帕丁森不讲卫生”有惊喜。富家女的演员好像还没从《八恶人》中缓过神来,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点以前的痕迹,不过还是很好,有爆发力。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演得很好了。
7. 影像风格的确独树一帜,手持与滑轨游走在霓虹之下,浅焦和变焦模拟主观视角,颗粒感使画面更添风味。不缺凌厉的剪辑,也有夜车航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比起《亡命驾驶》,我更喜欢《好时光》。
8. 上影节展映前发放了问卷和礼品。据说可能会在国内上映,让人民群众一睹资本主义世界的水深火热的真相。尴尬的是礼品只有化妆包,片方的宣传策略是主攻帕丁森的迷弟迷妹吗?
在电影中展现的显然不是“Good Time”,拙劣的抢银行行动、救错了人、为了找药换钱差点失手打死了保安、最后逃脱被警察逮了正着。哥哥的目的是从善意出发的,但他的出身和受教育水平只能让他走上如此艰难的拯救之路。电影的配乐极为出彩,却不喧宾夺主。混乱交叠的语言展现出哥哥杂乱的内心,他两次利用个人魅力欺骗女性,巧妙问出女孩家境并加以利用,这都是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现。
除了开头抢银行的部分,其余都集中在了一个忙碌又糟糕的夜,漫长、艰辛、让哥哥和观众都喘不过气来,其实他并非一时头脑发热才开始行动,你会看到在每一个反转或者说突发事件发生时他的反应非常迅速,行动时有他自己的逻辑,我认为他已经做到了他能力范围内的极限。
影片结尾,“如果你有朋友,请跨过房间”和哥哥抱着弟弟时候安慰他说“我永远是你的朋友”相呼应,弟弟认同这一点,所以他跨过了房间。“如果你认为你和你的朋友做了蠢事”时弟弟并没有跨过房间,他知道哥哥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他智力残缺但仍懂得亲情之爱。 警车中给哥哥的特写镜头,他的眼神种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也许是他为自己并没有成功拯救弟弟怨恨自己,而在下一秒切到了同样近景、眼神纯澈的弟弟一边,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影片名字并没有在剧情中展现,确是巧妙的暗示了在此段剧情结束后,才是真正的哥弟两个人好时光的到来,哥哥在监狱中不用犯愁吃穿,弟弟在心理治疗所里接受良好的治疗,这才是他们真正“Good Time”的到来。
唯二部看罗伯特不会出戏的电影(另外一部是灯塔,暮光系列除外)。所有的角色都很典型,特别喜欢在黑人女孩家和游乐园里拍的两场戏,霓虹灯与噪声般的电音,在狭小又肮脏的室内冲撞,给纽约边缘人物的地下世界蒙上薄薄一层浪漫的滤镜,而滤镜下却还是现实的冲突、可怜与荒诞。尼克知道康尼“抛弃”了他,却不知道康尼为“靠近”他花了一整夜穿城…不是单纯的无知造成恶果那么简单的问题,在他们认知范围内看得到实现美好愿望的道路,但社会与家庭问题却没法让他们看到那路走起来是朝着反方向。
结局诗意又平静却能让人陷入悲伤,最后被片尾曲《The Pure and the Damned》打动:
“I look ahead at a clear sky,
Ain't gonna get there.
But it‘s a nice dream,it‘s a nice dream.”
还可以,和《天知道》差不多,a rocker sensor film,谁喜欢谁是rocker。Buddy Duress是真·rocker。Guiraudie拍丑陋的gay,Safdies拍丑陋的纽约。
电音霓虹斯科塞斯
荒乱一夜。几乎全片都是特写近景,电音当作鼓点在焦躁的心间敲击,霓虹灯再为此添一份猩红。天光大亮,所有的一切随着他坠亡。“如果你爱过别人就穿过房间”,或许尼克不知道,他的哥哥为了他穿过了整个城市。
电子迷幻乐喧宾夺主了……一出躁动不安、误打误撞的追逐戏。观影时一直想起迈克尔·曼的 Thief ,霓虹光影+电子配乐确实很像。有趣的细节:空中俯拍车戏;Connie 与狗特别有缘;弟弟 Nick 被谈到盐与水,嘴里说着海滩、眼里却在流泪。影片结束得很悄无声息,看着上升的演职人员字幕,却没缓过神。
燥时光,适合在杜比全景声影厅轰一发,尤其是几个航拍俯瞰夜路狂奔的转场,劲劲的。但除此以外,从银行打劫开始就露出了话痨片的娘炮本质,而且喋喋不休到了结尾,有些地方完全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把蹦迪热舞搞成了难念的经,实在是有点遗憾啦。
知道导演的意思,就是没躁起来,真抱歉。
电影的音乐真的很棒,甚至有些喧宾夺主了,无比洗脑,看的时候只知道跟着晃脑袋别的什么的不愿想了。就剧作来说,没有天知道那么粗粝的真实,或许是为了塑造主角在其他副线配角不得不做些牺牲吧(比如李的角色)。一点明星光环都没有了的帕汀森在镜头贴到如此近的时候完全释放了自己,蜕变了
比想象中朴素多了,NWR炫而不实,萨弗迪躁而不灵。每个意图强调的moment本都很对胃口,但只要放眼整体又会马上意识到其单薄和随机,想嗨嗨不来,这锅不归风格归剧本。不过,起码在剧作十八弯里丢掉了无数上升可能之后,还能感受到底下那点温度在,仍不至于有形无神。
片尾坐在车里那个镜头宛如重回《大都会》,五方的选片眼光精进,演技之路也愈发宽广;霓虹色调与电音轰炸,调制出仓皇一夜的困兽斗,当命运之弦已定下基调,无论多少颠簸折腾都无法改写的结尾,这个内核思想在《下班后》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越是困兽犹斗越是沉沦的犯罪故事,可惜意犹未尽。萨弗迪兄弟大胆选用霓虹的调色和迷幻的电音讲述绝望的主题,故事讲述的方式比故事本身更吸引人。五方这是离撸奖又近了一步啊~(虽然还是撸不到哈哈)
人生就是选择逐渐变少的过程,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得被迫破窗或者跳楼。当你为了一万美金捉襟见肘,当你在迷幻药里浑浑度日,你便主动选择了失却自由。黑人女孩的最后回眸里写满了不解,错救男人的慌不择路充满了不甘。在鬼屋里寻宝,于病房间奔逃。电音癫狂里,没了自由,纽约的夜里再无好时光。
好时光就是,在穷途末路的一天来临前,在最后的黑夜里抗争过。二刷非常明确Iggy Pop片尾曲的点睛作用,某种意义来讲,他只不过想成为弟弟一个人的英雄。
Robert Pattinson的生涯最佳发挥,对于Connie的诠释在染发后十足High Fashion的男模造型以及深处纽约暗处的法外之徒中切换自如。如果没缘在电影院看,它可能不会那么吸引我:但是大胆的色彩使用、摄影却让人身陷一场“真实还有点浪漫的追逐”。片尾Iggy Pop的歌响起决定把评分加到五星。
诚如导演萨夫迪兄弟所言,这是一出非常[出租车司机]式的“猫鼠游戏”,而且有更多的霓虹、更震颤的配乐,你很容易便可投入到这妙趣的追逐。导演调度能力出色,故事若能再润色会更显优秀。罗伯特·帕丁森完美蜕变为演技派。
音乐用得特别过,也特别嗨,然后就被洗了。整部片子都是粗糙手持风,非常街头,脏、乱、紧张感跟上一部《天知道》差不多。帕丁森状态也不错。
年纪大了,看不动这么躁的了。
非常怀疑,要是在影院看,我是会被手持镜头晃到吐还是被电子乐嗨到翻,不怀疑的是,当年暮光出来的俩人,在艺术性上已经全方面超越哈利波特三人组了
观感介于《维多利亚》与《橘色》之间。“纯净出于爱,肮脏也出于爱。” 20th SIFF最后一部,悲伤蛙亮了…
戛纳没看成,没想到这么快就拿来为上海作结了。这么说来今年戛纳主竞赛有两部晃来晃去碎碎念的犯罪片,嫩牛五方确实华丽蜕变演技感人,比你国偶像剧鲜肉的觉悟不知高多少,但比起杰昆菲尼克斯还是差点劲儿,故事总体也比较平庸,就讲一个大脑短路医院救错人结果把自己也搭进去的贼,没杰昆那部好看。
我TMD为啥要在戛纳看这种片儿……要啥没啥……温丁甩他二十条街好吗。也就游乐场那段拍得有点意思,另外音乐不错,别的……我觉得这片讲故事能力比温丁都差……真想送个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