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直是一面社会的镜子,透过它,可以反射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电影才成为各种学者进行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文本,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上,才诞生了众多优秀的电影社会学家。
所谓电影社会学家,其实就是那些用胶片上的画面,用心中的故事来,用电影,来记录当时的社会形态的电影创作者们。简单的说,任何时代产生的电影,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理由,不论影片的类型是什么,也不管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更不管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多么超现实的故事,它终归是当时时代的反映,后代的人们,通过看当时的电影,往往能更贴近那个时代,体会那个时代的温度。电影,成了一种史料。
西德尼鲁迈特就是一位出色的电影“史家”,或者说电影社会学家。我记忆中此前看过他的唯一一部影片是《12怒汉》,看过之后惊为天人,90分钟的影片,几乎所有剧情都集中在一间屋子里进行,12个人物性格各异,表演出色,剧情紧凑,尽管全部都是对话,但一点也不会让人有看不下去的感觉,他们为观众奉献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影史经典群体演出。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西德尼鲁迈特的导演处女作,一问世就问鼎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此后第二个用处女作捧走金熊的,就是三十年后张艺谋的《红高粱》。记得当时我还借着看过《12怒汉》之后的热情,一鼓作气写了一篇超过1万字的影片分析,把全片细分到每个镜头进行研究,在着实受益匪浅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记住了西德尼鲁迈特的名字。
在此后的疯狂收碟生涯里,有一些导演的片子我是看到必收的,西德尼鲁迈特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陆续收到了他的《纽伦堡大审判》、《12怒汉》、《冲突》、《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有我今天看的这部《热天午后》。(一直在找那部《电视台风云》,希望很快能收到。)
鲁迈特特别喜欢反映现实,并且戏剧冲突非常强烈的题材,并且他也有能力能驾驭得很好,始终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热天午后》开始就是一幅非常平常的1972年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景象,在一件银行的门口,几个年轻人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然后陆续走进了银行,银行里的工作人在准备下班,一切都显得很正常,也在意料之中――一场打劫开始了。
桑尼和朋友沙尔是这场抢劫的主角,当他们打开保险柜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没有多少钱,大失所望正准备离去的时候,警察赶到了,并把他们团团围……此后的100多分钟的剧情又是完全围绕桑尼和警察之间展开。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开始了解桑尼的性格,他的人生,他生活中的苦难,以及他为什么要来打劫:原来他承担着全家的生计,同时他还是个同性恋,他为了让自己的“爱人”去做变性手术,才决定开始这次冒险。桑尼的命运成了我们最为关注的东西,这场对峙的结果究竟会怎么样?这个疑问一直悬在我们的心头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分钟。
在这部影片中,除了年轻的阿尔帕西诺无比迷人的魅力和惊人的演技值得称道之外,我觉得最吸引我的,还是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当时社会背景,这些信息不仅是我们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更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正从越战的泥沼中艰难抽身,举国上下对政府普遍不满,很多参加过越战回国的老兵无法得到很好的安置,社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思想混乱,然而绝大多数人依然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整体而言,人们对政府是一种不信任下的抵触态度,桑尼的抢劫银行的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桑尼才成了众多围观人群的英雄,他们为桑尼敢于挑战政府,对抗秩序而鼓掌叫好,那几个被抢银行的职员也并没有将桑尼看作是对立的,他们虽然也害怕,但更多的是坦然,因为相比桑尼的抢劫行为,政府的失信让他们失望得多;相比每天遭受现实的折磨,他们甚至更愿意死在桑尼的枪下。所以他们对桑尼是友好的,有那么一二刻,我甚至觉得他们害怕的并不是桑尼,而是外面的警察,桑尼不会射杀他们,而外面的警察却会。然而,当桑尼抢劫银行的目的曝光后,他的英雄的形象彻底崩溃,虽然有同性恋团体大力支持他,但是更多的人却报以鄙夷的嘘声和侮辱的嘲讽。桑尼在对抗政府的层面上是个英雄,但当他违背了比整个国家机器更为高级的宗教伦理层面的时候,他就彻底的遭遇了失败。
当我们能从一部优秀的电影中读解出当时的社会图景的时候,那是一种幸福和幸运。很多时候,书写虽然不是用文字,也一样能流传下去,就好比即便有些朋友路过这里,看到我这篇文章而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我也一样能感觉到,你曾经来过……
帕西诺是出色的,对人物和剧情拿捏到位,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蹙眉,嘴角的颤动,每一个表情都那么真实自然,让人毫不怀疑这是在演戏,而是真实的,无可挑剔.
这部影片本身也令人触动.故事选择了抢匪与警察对峙的一个紧张时刻,让人性的善恶在此刻纠集、冲突。在一个最不寻常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人性被还原为最本真最质朴的形式凸现在观众眼前,而正式这质朴的人性感人至深
银行保安因为惊吓过度开始抽搐,劫匪桑尼(帕西诺)决定将他送出银行,于是和一位女人质扶着保安出门。而门外的警察误人保安为劫匪,冲上前去将他制服。此时,桑尼和女人质几乎同时向警察吼到“他是人质,你们在做什么FUCK!”并如同亲密的战友般开始漫骂无知的警察。此时女人质想冲出去制止警察,桑尼拉住了她“你会有危险的。”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警探示意女人质趁机逃脱,可女人质却吼到“为什么!他们都在里面,我要进去”并对人群微笑致意,然后从容回到银行,人群再次欢呼。在这个片段中,桑尼身为劫匪,却关心人质的安慰,纯粹的的担心,没有顾及更多便将人质送出;当警察误会人质时,他本能的为人质担心,漫骂警察,与那位女人质的反应如出一辙。在这对照之中人性的本善与美得到了反映。同时桑尼拉住女人质,也是出于担心,这下意识的行为,却将深处的灵魂表露无遗。导演巧妙的安排围观者的欢呼,看似起哄,实则是对人性的喝彩。当探长示意人质逃脱时,人质的态度出人意表,从她的答话中看得出,她并未经什么深思熟虑,而是很理所应当的认为“我应该同大家在一起”,这也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于是人群又一次喝彩。
场景二:
桑尼在即将离开之前打电话给自己最牵挂的几个人。当他打给同性恋人时,得到的却是恋人为求自保的哀求,哀求他告诉警察自己与此事无关,并且瞒着桑尼让警察监听电话;桑尼又给他的妻子艾琪电话,妻子却在电话中哭着抱怨桑尼,抱怨他不爱她,和一些琐碎的事情。。。
放下电话后,我想桑尼的心是很难受的,失落到极点,自己爱的人丝毫不能理解自己。尤其是同性的恋人,抢劫的目的是为了凑钱为他做变性手术,然而他却只想到明哲保身,不为桑尼担忧。看到,帕西诺此刻的眼神,心都碎了,黯然中,静静流淌的是深切的悲伤与痛楚。
场景三:
桑尼让其中一位人质帮他记录遗书,在他给母亲的遗书中写到 “请求你原谅我,我就是我,与众不同的”,这是真诚的乞求母亲的宽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那特殊的时刻,听来是如此不同,仿佛人性最素朴的呼唤,除了感动,我们无能为力。
场景四:
在飞机场,警长要求桑尼用一个人质交换飞机时。获得释放的女人质离开后,又折转把十字架递给劫匪沙尔,“你第一次坐飞机,不要害怕,这个给你”。面对绑架自己的劫匪,却如此善良,甚至真诚的担心他第一次坐飞机会害怕。
这样细微而感人至深的场景在电影中不胜枚举,整部电影都洋溢着人性之美。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Sidney Lumet西德尼·卢曼特,果然没白下载,Dog Day Afternoon热天午后让我边看边拍桌子嗷嗷叫好,我已经好久没有看电影看得拍桌子了。他有多地方都很福特,比如剪辑很简明扼要,很多直接就是镜内剪辑,这是天赋啊天赋。封闭空间他玩的太熟练了,12怒汉就不说了,热天午后基本场景没出那家银行,而电视台风云大部分也都是发生在UBS的大楼里。
热天午后的剧本太好了,70年代怎么涌现了这么多伟大的剧本呢?从一开始抢银行起,绝大多数时间剧情都走的极为紧凑,冲突和意外不断,而且是不露声色的带着黑色幽默的小意外,跟一个个小糖豆似的往外蹦。到后面那几位银行职员跳舞、玩枪、看电视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把低俗小说这号后现代从精神上给灭了。你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安插了多少70年代的社会问题:种族、同性恋、经济衰退、越战、无政府、嬉皮士。。。拍电影有时候就像说相声,热天午后就属于包袱抖的一个接一个,看完之后你还能从每个包袱里寻思出道理来。
怎么样能建立紧张的情绪,希区柯克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容易让你特紧张,缺点也挺明显的,就是痕迹太重,不易模仿,他在前边拉个绳儿,拽着你往前走,把你拽的很紧张,希区柯克使过,别人很难再使了,这就是为什么德·帕尔玛总也红不了。卢曼特就不同了,他的紧张感,好像你在下午5点半开车上了北三环,或者春运时候进了西客站,或者在长安街过马路,突然红灯亮了,你站在路中间,看着一辆辆车从身边飞驰而过。他没有刻意让你紧张,不是惊悚,不是靠诡异的音乐,或者恐怖的表情,他靠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语言,靠剧情的起伏,靠小规模冲突,于是你就是觉得周围气氛特紧张,想不紧张都不行,这就是高明之处。
卢曼特的戏,一定不会是投资很大的,因为他不需要费很大劲去做美术置景,不需要复杂的道具也不需要夸张的音响,只要一个房间就能讲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也是福特式的,简约就是福特的最大美德,也是留给后世的最大财富,简约是一种伟大的风格,简约而不简单,这不是什么广告词儿,而是福特式电影的魅力。卢曼特的电影足够简约了,但一点也不简单,可以说比绝大多数复杂场景的电影要复杂要深刻。还是那句话,拍电影的,学拍电影的,最好从福特式的卢曼特式的简约电影出发,你不需要花心血也没那个条件搭街景什么的,想办法讲好你的故事,你就能成功了。
唯一难学的一点,也是福特和卢曼特等简约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片子里的演员都太好了,本身可能这几位对演员的指导很有水平,但卢曼特12怒汉里的各位角色都是各有各的出彩之处,电视台风云更是囊括了影帝影后和最佳配角,热天午后则被帕西诺当作他表演的巅峰之作。一般出道的人很难找到这种老戏骨或者角儿来演,这可能是唯一不好学的地方,也是经典好莱坞伟大所在,他们连个匪兵乙都演的如此到位而出色。
在越战后的影像里,我印象里最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罗伯特.德尼罗在《的士司机》里扮演的特拉维斯,另一个则是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桑尼。两人都是社会里的平常人,可他们都做出不安分的事情:刺杀总统和抢劫银行。而这两个人最终都失败了。或许可以说特拉维斯结果比桑尼好,尽管他试图刺杀总统候选人失败了,但他拯救了一个雏妓,然后成功的消灭了孤独,回归主流社会的怀抱。而桑尼,在充满希望的最后关头,他的一切美好冀望都被那一颗子弹给摧毁了。
桑尼是一个好人,和特拉维斯一样,他有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但是却受尽欺负,非常孤独。他有妻子,却同时爱上了一个男人。这可以理解为他得不到足够关爱的一种渴望的体现。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时刻为周遭的人着想,生死关头不忘立下遗嘱给他的爱人和妻子,还有给母亲一个交待。包括他抢银行,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凑够给爱人做变性手术的钱。有人说,患难见真情,在《热天午后》里,桑尼不是像一般抢劫犯一样露出穷凶极恶的一面,反而越发的对人质表现出关怀。人质对他的信任,可以解释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是他的那种关怀他人的天性感染了他们。渴望得到关怀往往会导致很多不同的后果,有些人变得怪癖,有些人选择自闭,有些人选择杀戮,有些人选择嫉妒和破坏,而桑尼对关怀的渴望则变成了引起别人对他的同情的渴望。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可往往这样的人却得不到他人的了解。They don’t give a fuck.
在《热天午后》里,桑尼的情感层次可以分为这几个:
1.抢劫前的紧张,
2.紧张中不忘照顾人质,
3.带给人质的信任感,
4.与警察谈判时由围观人群起哄所促成的自信,
5.见到里昂时克制的激动,
6.母亲与妻子对他不理解的不耐烦,
7.里昂拒绝桑尼时候的失落,念遗嘱时候的深沉,
8.还有最后失败时候的错愕与被捕时候的绝望。
艾尔.帕西诺成功的将桑尼的这些层次表现了出来。帕西诺的表演,让我一刻都不能放松,因为当我看到他在银幕上的时候,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可以说,他的表演就像钻石一样珍贵。有的人会说,他的电影很难说每一部都是他最好的电影,可是他的表演从来不会让观众失望。如果说德尼罗的表演总是带着一种狠劲,那帕西诺的表演则毫无保留的散发着毒辣。
说到导演鲁迈特,很惭愧的是我只看过他的这一部电影,但是他能够在并不大的一个地方表现出对社会的多种情况,实在不得不让人佩服。在观影时,我个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社会大众那种盲目的狂热,他们可以因为桑尼对警察的挑衅而感到兴奋,举起横幅来像支持英雄一样支持桑尼。但是当他们知道了他是一个双性恋者,又对桑尼投去了无限的鄙视,狠狠的抛弃他。正如库布里克的《杀手》的一句台词:人们对艺术家和黑帮一方面充满景仰,另一方面又迫切的希望看到他们狠狠的摔下。这句话可以套用在《热天午后》里桑尼的身上,也可以套用在我们今天这个对明星一方面狂热追捧,一方面狂热诋毁的时代。
imbd249 Dog Day Afternoon (1975) 8.0 热天午后
电影的海报是这样写的,本该是10分钟的银行抢劫犯罪,却变成了12小时的拉锯战。四小时之后,银行成了一个游乐场。八小时后,它成了电视直播上最热门事件。十二小时后,它成了历史事件。一切都曾真实发生过。
一 事件
我是这间银行的经理,今天我本以为这又是一个平常的下午,直到那三个年轻人迈进银行的大门,这场闹剧就开始了。
他们并不是惯犯,若不是他们拿着枪,我会以为这是一场嬉皮士的行为艺术。本来是三个人来抢劫,一个因为害怕中途回去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技术上的不成熟更容易引发他们情绪上的不安,反而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来,所以更应该小心,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他们怀疑我报警,拿枪指着我的时候,我对他们说,”我的薪水并不值得我当英雄。”是的,我知道我不该这么说,本来我作为银行的经理,应该极力维护银行的利益,但是运钞车刚刚把钱提走,警察也会处理好后续事宜。所以我尽量安抚配合他们,以此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你可以把我当作最后的人质。“ 作为这间银行的经理,我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其他员工还很年轻,又是女性,我有义务有责任这么做。之后警方参与了进来,谈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但是还算顺利。
二 理解
主犯是个天主教徒,越战老兵,前银行职员,男同性恋。是的,他有他的故事,为了给情侣做变性手术来抢劫银行,听上去实在不可思议,虽然他的情侣好像,好像并不是那么支持他。我一度不明白为什么他不去工作,哦,对了,他说他没有工会卡。他也会给我们买食物,甚至还付钱给服务员。
在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们相处得很融洽,我们信任彼此,只要他顺利离开,我们安然无恙,似乎问题也并不是那么大,一切只是一场有惊无险的闹剧,就像小时候到了万圣节,总有人化着奇怪的妆容一样。
但是,当他举起枪时,他就是一个抢劫犯,我接受的教育使我不能接受他,理解跟接受是两回事。“不用你装好人。”本质上我们是对立的,我必须不断提醒我自己。结束之后,我依然还是我的银行经理,他还是无所事事的中年失意者。我有我的生活轨道,虽然有时会觉得无聊,但也还算安稳。他也有他的世界,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三 结局
在坐上车的时候,我以为他们会顺利离开,误打误撞,逃往他们的阿尔及利亚。但那声枪响打破了这个梦境。我能感受到那种孤独与绝望,我下了车,不敢去看他。
我是一个普通的银行经理,我的生活安稳有时也会觉得无聊。今天对我来说是极普通的一天,但这之后应该会有很多人问我这些问题。记者们需要新闻,学生需要作文素材,研究人员需要真实案例,无聊的人需要这些故事作为谈资。
我是个普通人,我在红灯时会停,绿灯时会行,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热烈,到了这样的年纪,往后应该也不会再有。为了爱情去抢银行,我是个理智的人,这怎么可能,徒增笑料罢了,不过在某个瞬间,我羡慕他。
IMBD250影评
//www.douban.com/doulist/46442561/公众号 电脑又坏了
用chinglish的翻法,译名可为“狗日的下午”,真实案件的斯德哥儿摩综合症为什么总是恰巧发生在银行抢劫上?看来环境因素至关重要,卢曼特正是洞察到了“幽闭空间”所带来的戏剧性,本片是“以戏剧的眼光看电影”的最好注释。
前半部很暴笑,后半部很凄凉。影片的案件原型甚至更狗血,这几名劫匪在进行这次挫到爆的抢劫前,其实已在别的银行笨手笨脚失败过两次,然后他们就去看《教父》练练经验,接着就是本片的剧情了,桑尼的原型还向银行职员说了《教父》的经典名言:“这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 不久后,《教父》的其中两位主角就亲自来扮演他们了……另外,桑尼的原型最后将本片的版权费和利润送给他的基友做变性手术,不过人家变性后就跟其他人私奔了……大陆常拿“亚提卡事件”来论证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但把曾经发生过的丑事摆上台面让人去骂,未尝不是一种知耻,至少好过“躲猫猫”吧。
“劫匪劫持了人质还嚣张的跟警察提要求——给我拿子弹来!”
1.前半段偏向喜剧,后半段深邃而悲情,整体风格趋于自然主义(长镜,零配乐,免俗套)2.银行劫案折射出美国70年代初社会万象:越战,LGBT,种族,运动,阿提卡... 3.阿尔·帕西诺生涯最佳表演之一,口述遗嘱与结尾眼神戏极具感染力。4.凯泽尔即兴表演“怀俄明”。5.开篇布鲁克林街景蒙太奇+1。(9.5/10)
想跪下喊阿尔帕西诺爸爸!虽然人很多,但这就是桑尼一个人的故事,阿尔帕西诺用盛世美颜和神级演技撑起125分钟的闹剧+悲剧,闪亮亮的鹿眼满满的故事和情绪,睫毛盖下来的时候你没有流泪但观众却为你心碎了。节奏闷得像片名一样,故事熬得人像蒸桑拿却欲罢不能,然而这不正是生活本身吗,众生皆苦,桑尼不过是沧海一粟却看得人无法承受,所以这电影值得五星。
Kiss me,when i'm being fucked i liked to be kissed a lot.
一名银行抢劫犯,一个双性恋者,一名越战受害者,一个中年失败者。有关政治,有关信仰,有关爱情,有关仇恨。一切是如此真实,但一起都已经灰飞烟灭。
教父的几位在本片中均有登场 沙尔哥哥这里演帕西诺同伴 戏份和台词虽然不多 但性格描绘却极精妙(凯泽尔总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他死得太早了)劫匪和人质一片和谐 警方阴险而愚蠢 这样的设定颇接地气 悬疑气氛揉杂人情冷暖 轻松与惊险总在须臾之间 尽管片长两个半小时 却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冗长乏味 好片!
成功的抢劫只能是抢劫者的派对,而失败的抢劫就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派对,这个封闭空间以外的群众,媒体,同志群体,无不陷入无意识的狂欢,集体窥视着一个“偶像”的诞生。Al Pacino 饰演的这个酷聪明但sweet 的劫匪确实太有说服力,在泪眼汪汪中,我也好希望“人质”能有人回头看一眼他。
什么叫好电影,看这部影片就知道了。
9.1;你撒钞票的那一刻人们才现出真实的狰狞
前半部分真是笑翻了,导致后面的严肃部分有点难以适应。不过整体不失为一部经典佳作。抛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的预期是阿尔·帕西诺带领着一帮银行员工远走高飞阿尔及利亚痛快双周游……
这两个劫匪,应该是影史上唯二两个见到所要求的飞机的劫匪吧,虽然也只是见到,但却是劫匪影史上很大的一步了。
完全反高潮,万万没想到的那种故事走向。以前的导演真幸福啊动不动两个多小时还有闲工夫拍街景空镜,搁现在紧巴巴的恨不得故事都没讲完就被90分钟给咔嚓死了。
狗日的下午
冷静的癫狂!精彩至极的表演!伟大的吕美特!伟大的帕西诺!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真的很有爱阿混蛋!可结尾怎么那么苦呢突然一下子人全没了只剩大把大把的警察把他包围TAT他只是想搞点钱给男朋友变性啊!!!!!!!!!!
这片子出处充斥着无奈和悲凉,最后结局真残酷
阿尔·帕西诺最好的电影! 他作为一个劫匪,比起冷漠的FBI和媒体有人情味多了。还有他的同伙SAI,也是个单纯的家伙
一万分经典,阿尔帕西诺四十岁以前最好的电影和机会。您年轻的时候演单细胞生物都能精湛成这样,而现在您终于能有机会演复杂的老头了